![温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三)(原卷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4742819/1-169267125005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温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三)(原卷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4742819/1-169267125008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温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三)(原卷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4742819/1-169267125009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温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三)(解析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4742819/0-169267124627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温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三)(解析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4742819/0-169267124631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温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三)(解析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4742819/0-169267124633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温州市2024年初中科学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
温州市2024年初中科学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三)
展开这是一份温州市2024年初中科学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三),文件包含温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三原卷版docx、温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三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温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三)
科学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S:32 Ca:40 Cu:64)
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下列操作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氮气和氧气
B.干冰升华制造舞台效应
C.海水晒盐
D.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解:A、分离液态空气法得到氮气和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干冰升华制造舞台效应,只是物质的状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海水晒盐过程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
D、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2.据报道,科学家已在实验室利用催化剂,实现常温常压下将甲酸分解制出氢气。其变化前后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酸由碳、氢、氧三种原子组成
B.甲酸相对分子质量为46克
C.丙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2:1
D.由乙分子构成的物质是单质
【解答】解:A、由甲酸的分子模型图可知,甲酸由分子构成的,甲酸的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组成,故A说法不正确;
B、甲酸相对分子质量为46,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故B说法不正确;
C、由丙分子模型图可知,丙分子中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2,故C说法不正确;
D、由物质的构成可知,乙分子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由乙分子构成的物质是单质,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3.2018年1月1日后,可在省内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疫苗接种门诊进行咨询、预约或接种宫颈癌疫苗了。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是由病毒人类乳头瘤病毒如图(HPV)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到达宿主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通过微小糜烂面的接触而进入细胞内,停留在感染部位的上皮细胞核内复制并转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给健康的人注射疫苗属于控制传染源
B.注射疫苗获得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C.引起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是传染源
D.HPV形似球状,细胞内无成形的细胞核
【解答】解:A、给健康的人注射疫苗目的是使体内产生抗体避免传染病的感染,因此属于保护易感人群,错误;
B、注射疫苗获得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正确;
C、引起宫颈癌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是病原体,错误;
D、HPV形似球状,无细胞结构,错误。
故选:B。
4.“中国高铁,世界第一”,高铁列车车体材料使用了含镍不锈钢,工业上火法炼镍的原理是C+2NiO高温¯2Ni+CO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答】解:A、化合反应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B、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故选项错误;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C+2NiO高温¯2Ni+CO2↑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
D、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5.下列化学符号错误的是( )
A.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Al23+O3
B.氦气:He
C.氯化镁:MgCl2
D.2个氮原子:2N
【解答】解:A、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可表示为Al+32O3,则A错误,故A符合题意;
B、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可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则氦气可用He表示,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氯化镁是金属和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中金属在前,右下角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则MgCl2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则2个氮原子表示为2N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一间教室的体积是20立方米
B.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千克
C.科学课本的长度约为100分米
D.人的正常体温为38℃
【解答】解:A、一般教室的长、宽、高在9m、8m、3.5m左右,教室空间容积在V=abh=9m×8m×3.5m=252m3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成年人的质量在65kg左右,中学生的质量比成年人小一些,在50kg左右。故B符合实际;
C、一根筷子的长度在25cm左右,科学课本的长度略大于此数值,在26cm=2.6d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7.2021年12月9日,宇航员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上做了一个有趣实验,她往水膜里注水形成一个水球透过水球可以看到她的一个倒立、缩小的像。下列对所成的像分析正确的是( )
A.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B.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C.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D.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虚像
【解答】解:水球相当于是一个凸透镜;她位于水球的二倍焦距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故选:B。
8.溴百里酚蓝是一种碱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呈黄色。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下列溶液的pH如图所示,能使溴百里酚变蓝的是( )
A.柠檬汁 B.白醋 C.食盐水 D.苏打水
【解答】解:溴百里酚蓝是一种碱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呈黄色,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
A、柠檬汁pH小于7,显酸性,能使溴百里酚变黄,故选项错误。
B、白醋pH小于7,显酸性,能使溴百里酚变黄,故选项错误。
C、食盐水pH等于7,显中性,不能使溴百里酚变蓝,故选项错误。
D、苏打水pH大于7,显碱性,能使溴百里酚变蓝,故选项正确。
故选:D。
9.如图是我国研发的“无水免冲生物马桶”,其特点是不见一滴水,却能和水冲厕所一样干净。仅需一年更换一次生物菌,在生物菌的作用下就能将废料变成有机肥。生物菌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因素
【解答】解: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
故选:C。
10.用圆形磁块将一长方形硬卡纸固定在黑板上,则松手后下列固定方式中硬卡纸最容易转动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就在几何中心上,所以D选项的中心位置离磁块的水平距离最远,所以最容易转动,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1.晚上,小明在客厅的窗户玻璃上看到了客厅里边灯的像,水平向左缓缓推动玻璃窗,则小明通过玻璃所看到的像的运动情况和大小情况是( )
A.水平向左运动,像的大小不变
B.水平向左运动,像的大小变大
C.静止,像的大小不变
D.静止,像的大小变大
【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与像大小相等,所以像的大小不变。由于灯在平面镜中成像时,像与灯相对平面镜对称,水平向左缓缓推动玻璃窗,看到的像是静止的,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某校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在同样光照的条件下,数天后植物生长最茂盛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氢氧化钠溶液不仅不能提供二氧化碳,而且会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得二氧化碳减少,从而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不符合题意;
B、由于雪碧饮料中含有碳酸,碳酸不稳定可以分解出二氧化碳,又因为二氧化碳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从而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符合题意;
C、水不能提供二氧化碳,不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不符合题意;
D、浓硫酸不能提供二氧化碳,不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阳阳同学通过实验探究镁、锌、铜、银的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并根据实验现象编制如图检索表,根据检索表可知Q代表的金属是( )
几种常见金属活动性检索表
1a与盐酸反应产生气.........2
1b不与盐酸发生反...........3
2a与盐酸剧烈反应............O
2b与盐酸较慢反应............P
3a能与硝酸银反应...........Q
3b不与硝酸银反................S
A.镁 B.锌 C.铜 D.银
【解答】解:由表中的信息可知,O与盐酸反应剧烈,则O为镁,P与酸反应较慢,则P为锌,S与硝酸银不反应,则S是银,由上述分析Q为铜,能与硝酸银反应。
故选:C。
14.某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沿竖直方向降落(如图1),一段时间后打开降落伞(如图2),最后安全着地。已知跳伞过程中下降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0﹣20s阶段,运动员受到的空气阻力逐渐增大
B.运动员在第20s时刻打开降落伞
C.AB阶段受到的空气阻力大于CD阶段
D.BC阶段,运动员受到的空气阻力小于自身(含所有装备)重力
【解答】解;A.0﹣20s阶段,运动员的速度增加量逐渐减小,说明运动员受到的空气阻力逐渐增大,故A合理;
B.已知正常情况下空气阻力大小随迎风面积和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所以运动员打开降落伞之后,会做减速运动,故在40s时,运动员打开降落伞,故B不合理;
C.运动员在AB和CD段都是做匀速运动,运动员的总重力不变,所以受到的空气阻力相等,故C不合理;
D.BC阶段,运动员做减速运动,所以运动员受到的空气阻力大于自身(含所有装备)重力,故D不合理。
故选:A。
15.如图甲所示,用滴管向烧杯中逐滴加入X物质至过量,饶杯中溶液的总质量y与加入X物质的质量关系符合图乙曲线变化特点的是( )
选项
烧杯中的物质
X溶液
A
铜
硝酸银溶液
B
铁
硫酸铜
C
碳酸钙粉末
盐酸
D
碳酸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
A.A B.B C.C D.D
【解答】解:A、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生成的是硝酸铜溶液,每340份质量的硝酸银能生成188份质量的硝酸铜,溶液的质量从0开始增加,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硝酸银溶液,溶液增加的质量比与铜反应时多,不符合图中变化趋势,A错误;
B、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每160份质量的硫酸铜能生成152份质量的硫酸亚铁,反应前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0,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继续加入硫酸铜,增加的质量比与铁反应时多,不符合图中变化趋势,B错误。
C、碳酸钙粉末与盐酸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每100份质量的碳酸钙可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溶液的质量增加56份质量,至完全反应,继续加入稀盐酸,增加的质量比与碳酸钙反应时要少,符合图中变化趋势,C正确;
D、烧杯中的是碳酸钠溶液,反应前溶液的质量不为0,不符合图中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题有7小题,共40分)
16.“雁荡毛峰”绿茶是最常见的茶叶品种之一,其加工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
(1)“杀青”指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的酶,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该步骤中影响酶催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温度 。
(2)“揉捻”是指两个动作:揉即使茶叶成条:捻使茶叶细胞破碎,挤出茶汁,提高茶滋味浓度。图右是细胞结构模式图,茶汁主要来自 ③ 结构。(填图中相应序号)
(3)不同品种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等物质含量不同,这种性状由 基因 控制。
【解答】解:(1))“杀青”指通过高温,破坏鲜叶中的酶,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该步骤中影响酶催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2)③液泡里面有细胞液,细胞液溶解多种物质,植物细胞的气味和味道等物质都存在于细胞液中;因此,茶汁主要来自③液泡中。
(3)④细胞核中有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因此,不同品种茶叶中茶多酚、氨基酸等物质含量不同,这种性状由基因控制。
故答案为:(1)温度。
(2)③。
(3)基因。
17.DHA(化学式为C22H32O2)俗称脑黄金,是大脑和视网膜的重要构成成分,尤其对胎婴儿智力和视力发育至关重要。
(1)从物质组成上看,DHA属于化合物中的 有机物 。
(2)DHA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33:4 。
(3)DHC被孕妇口服后,其消化后产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并被运输到胎盘和脐带。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该过程消化产物经过母体心脏4个腔室的顺序为 B→D→A→C (填字母)。
【解答】解:(1)从物质组成上看,DHA属于化合物中的有机物;
(2)DHA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2):(1×32)=33:4;
(3)DHC被孕妇口服后,药物通过上腔静脉流入右心房、右心室;经肺动脉到达肺,经肺静脉到达在心脏的左心房、左心室,所以该过程消化产物经过母体心脏4个腔室的顺序为B→D→A→C。
故答案为:(1)有机物;
(2)33:4;
(3)B→D→A→C。
18.全国开展“每天阳光运动一小时”让学生掌握日常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切实提高身体素质。
(1)篮球运动时,某同学看到对方上前投篮便主动出手拦截。完成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是 大脑皮层 。
(2)运动后,人的呼吸加快。呼吸时胸廓容积与肺内气压的关系如图甲,人体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状态如图乙,则曲线bc段所对应图的膈肌状态为 ② 。(填图中相应序号)
【解答】解:(1)篮球比赛中,运动员看到对方上前投篮,便主动迅速伸手截向篮球。这截球的反射,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后天形成的,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才能完成的,属于条件反射。
(2)图甲曲线的bc 段,肺的容积变大,肺内气压减小,膈肌收缩,位置下降,即膈肌处于图乙的①→②状态,完成吸气。
故答案为:(1)大脑皮层。
(2)②。
19.如表中是家庭中几种常用清洁剂的介绍。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清洁剂名称
厨房清洁剂
洁厕灵
彩漂液
漂白水
功 能
分解油渍、污垢
清除污垢,除异味
去渍、杀菌、保
持衣物色彩鲜艳
将各种色素氧
化成无色物质
有效成分
NaOH
HCl
H2O2
NaClO
(1)漂白水的主要有效成分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1 。
(2)厨房清洁剂和洁厕剂不能混用的原因是 氢氧化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
(3)将四种清洁剂分别倒入不同的杯中,发现这些液体颜色、气味接近无法用感官区别。根据物质的成分或功能,请写出一种判定彩漂液的方法 向液体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是彩漂液 。
【解答】解:(1)NaClO中钠元素化合价是+1,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
故答案为:+1。
(2)厨房清洁剂和洁厕剂不能混用的原因是氢氧化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故答案为:氢氧化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3)实验方案:向液体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是彩漂液。
故答案为:向液体中加入适量二氧化锰,产生大量气泡,该物质是彩漂液。
20.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的过程中,将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发现产生一种黄绿色气体,后来英国化学家戴维确定这种气体为氯气(Cl2)。它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能与水、碱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舍勒发现氯气的实验至今还是实验室制取氯气的主要方法之一,请将该化学方程式补充完整:MnO2+4HCl(浓)△¯MnCl2+2 H2O +Cl2↑
(2)下列气体收集装置中,适合收集氯气的是 甲 。
(3)实验室收集到的氯气中往往含有杂质氯化氢气体,这是由于 浓盐酸挥发产生氯化氢气体 。
【解答】解:(1)反应前含有1个锰原子,2个氧原子,4个氢原子和4个氯原子,反应后含有1个锰原子,4个氯原子,还应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因此正好组成2分子水,故空格处为水;
故答案为:H2O。
(2)氯气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甲为收集装置;
故答案为:甲。
(3)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生成的氯气中会有挥发出的氯化氢;
故答案为:浓盐酸挥发产生氯化氢气体。
21.小明是一﹣位单板滑雪运动爱好者,近期欲购买一款一般通用型滑雪板。他身高174厘米,体重68千克,滑雪板的参考数据如表。
使用者身高/cm
161~165
166~170
171~175
176~180
180以上
使用者体重/kg
48~65
66~77
50~69
70~82
53~71
72~85
56~77
78~90
62~80以上
滑雪板尺寸/cm
一般通用型
148
151
152
155
155
158
158
161
164
多功能型
146
148
150
152
153
155
156
159
142
(1)小明应该购买的滑雪板尺寸为 155 厘米。
(2)滑雪板底与雪摩擦时会产生静电,为了把静电带走,板底结构中常加入石墨,这主要利用石墨的 导电 物理性质。
(3)如图是小明脚印,图中每小格面积为10cm2,则小明双脚站立在滑雪板上时,对滑雪板的压强约为 1.89×104 帕。
【解答】解:(1)小明想买一般通用型滑板,身高174cm,符合使用者身高的第三组,小明体重为68kg,在第三组第一列53~71kg范围内,所以滑雪板尺寸为155cm。
(2)根据题意,利用石墨可以把静电带走,为导电性。
(3)小明的体重为68kg,由G=mg得物体重力为680N,根据右图每小格10cm2,共18个小格,可以得到小明一只脚得受力面积为180cm2,由于小明双脚站在地面上,所以总受力面积为360cm2,进行单位换算为3.6×10﹣2m2,根据公式可以解得:P=FS=680N3.6×10-2m2≈1.89×104Pa。所以小明双脚站立在滑雪板上,对滑雪板得压强为1.89×104Pa。
22.科学家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原子结构模型发展过程可表示如下:
(1)阴极射线管是能放出阴极射线的仪器,如图甲。汤姆生在1897年提出阴极射线是从阴极放出的带负电的粒子。若把阴极射线AB看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其电流方向为 B→A 。
(2)1910年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a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如图乙。
①α粒子实质是氦原子核,可由铀、镭等元素得到。在太阳内部,质量较小的氘核和氚核在超高温下可以聚合成氦核,这种反应称为 核聚变 。
②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人们掌握的下列事实或原理,有助于当时建立该模型的是 ABE 。
A.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B.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D.有些原子内没有中子
E.电子由于质量太小无法阻挡α粒子轰击
【解答】解:(1)电流的方向与带负电荷的粒子定向移动方向相反,因此该实验中电流方向为B→A;
(2)①根据“质量较小的氘核和氚核在超高温下可以聚合成氦核”,可知这种反应称为核聚变;
②A、由带正电的a粒子被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推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可知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故正确;
B、由于带正电的a粒子被带正电荷的原子核推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可知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正确;
C、本实验没有产生电流,因此无法确定电流的方向,故错误;
D、本实验中原子核没有被破坏,不能得出原子核的结构,故错误;
E、电子的质量远小于a粒子,由于原子核外的电子没有改变a粒子的运动方向,因此电子质量太小无法阻挡α粒子轰击,故正确。
故选:ABE。
故答案为:(1)B→A;(2)①核聚变; ②ABE。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5小题,共36分)
23.盐度,即水体中的含盐量,是一种非生物因素。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请设计一个实验来寻找答案。
(1)提出问题: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
(2)作出假设: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浸泡种子会影响种子的萌发。
(3)器具材料:正常的大豆种子100粒、清水、10%食盐水
(4)实验步骤:
①将大豆种子平均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浸泡在10%的食盐水中,B组浸泡在 清水 中。
均相同条件下浸泡6小时左右。
②将浸泡后的A、B两组种子分别用湿纸巾包起来并放入塑料袋中,注明A与B.再将A、B塑料袋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并注意保湿。在A、B两组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余的条件均相同,这样的两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实验组是 A 组,对照组是 B 组。
③两天后,打开塑料袋观察并统计两袋中已经萌发的种子数。
(5)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①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 促进 大豆种子的萌发;
②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 抑制 大豆种子的萌发;
③如果种子萌发数A与B相差无几,说明10%的食盐水对大豆种子的萌发 无影响 。(提示:以上三空选填“无影响”“促进”“抑制”)
【解答】解:(4)实验步骤:①将大豆种子平均分为A、B两组,其中A组浸泡在含10%的食盐水中,B组浸泡在清水中。均在相同的条件下浸泡6小时左右。
②将浸泡后的A、B两组种子分别用湿纸巾包起来并放入黑色塑料袋中,注明A与B.再将A、B塑料袋放置在温暖的地方并注意保湿。在A、B两组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外,其余的条件均相同,这样的两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其中实验组是A组。B组是对照组。
(5)预测结果、得出结论: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与实验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必须围绕做出的假设来得出结论,因此①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可以促进大豆种子的萌发;②如果种子萌发数A<B,说明10%的食盐水抑制大豆种子的萌发;③如果种子萌发数A与B相差无几,说明10%的食盐水对大豆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
故答案为:(4)①清水; ②A B
(5)①促进;②抑制;③无影响
24.人类文明进步与金属材料发展关系十分密切。
(1)炼铁厂常以焦炭、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空气等为主要原料炼铁,反应过程如图1;步骤2反应中体现出焦炭的 还原 性。(选填“氧化”或“还原”)
(2)研究水样的pH、水中溶解氧浓度与钢铁腐蚀速率的关系。查阅相关文献得到图2、图3资料。
①图2表示水样温度22℃、氧含量6mL/L时,钢铁腐蚀速率与水样pH的关系。当pH<4时,随pH值减小,钢铁腐蚀速率明显增大的原因是 钢铁与水样中的氢离子发生化学反应 。
②图3表示温度22℃、pH=7时,钢铁腐蚀速率与水中溶解氧浓度的关系。当溶解氧超20mL/L时,钢铁腐蚀速率明显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钢铁表面生成较致密的氧化膜,阻碍氧气、水与钢铁的接触 。
【解答】解:(1)步骤2的反应是在高温的条件下,碳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此反应过程中,碳夺去了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转化为一氧化碳,体现了碳的还原性;故填:还原;
(2)①由图象2可知,当pH<4时,钢铁与水样中的氢离子发生化学反应,所以钢铁腐蚀速率明显增大;故填:钢铁与水样中的氢离子发生化学反应;
②当溶解氧超过20mL•L﹣1时,钢铁表面生成较致密的氧化膜,阻碍氧气、水与钢铁的接触,所以钢铁腐蚀速率明显下降;故填:钢铁表面生成较致密的氧化膜,阻碍氧气、水与钢铁的接触。
25.蚊虫叮咬时能在人体皮肤内分泌出蚁酸,让人痛痒不止。某课外兴趣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决定对蚁酸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蚁酸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质?
【查阅资料】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蚁酸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成两种氧化物。
【探究一】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红色,说明蚁酸溶液显 酸 性。
【探究二】
(1)小科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氢元素,推测出生成物中含有水;
(2)另一种生成物是气体,小科提出两种猜想。
猜想①: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猜想②:该气体是一氧化碳。
(3)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他们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铁架台已略去),观察现象。若C中固体的颜色变红或 A中无明显现象,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则猜想②成立。
【评价与反思】若猜想②成立,小研认为该实验方案存在不足之处,请指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不足之处是没有处理尾气;改进方法是在点燃或收集尾气 。
【解答】解:【探究一】
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红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
故答案为:酸。
【探究二】
(3)若C中固体的颜色变红或A中无明显现象,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猜想②成立。
故答案为:A中无明显现象,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评价与反思】
若猜想②成立,不足之处是没有处理尾气;改进方法是在点燃或收集尾气。
故答案为:不足之处是没有处理尾气;改进方法是在点燃或收集尾气。
26.探究“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实验器材:电源(电压恒为4.5V),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一个开关,三个定值电阻(5Ω、10Ω、15Ω),一只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1)请根据图甲所示的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把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在上述实验中,小科先用5Ω的电阻做完实验后,接着要改用10Ω的电阻继续做实验,应如何具体操作? 断开开关,把10Ω的电阻连入电路中,将变阻器的最大电阻连入电路中,闭合开关,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不变 。
(3)当小科用10Ω的电阻按要求完成实验后改15Ω的电阻继续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都无法使电压表的示数达到实验要求的值。请你分析所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的范围: 小于12Ω 。
【解答】解:(1)根据图甲变阻器左下接线柱连入电路中,如下所示:
(2)先用5Ω的电阻做完实验后,接着要改用10Ω的电阻继续做实验,下一步:
断开开关,把10Ω的电阻连入电路中,将变阻器的最大电阻连入电路中,闭合开关,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不变;
(3)由图丙知,电阻两端的电压始终保持UV=IR=0.1A×25Ω=﹣﹣﹣﹣﹣=0.5A×5Ω=2.5V,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变阻器分得的电压:
U滑=U﹣UV=4.5V﹣2.5V=2V,变阻器分得的电压为电压表示数的0.8倍,根据分压原理,当接入15Ω电阻时,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为:
R滑=0.8×15Ω=12Ω,故为了完成整个实验,应该选取最大阻值至少12Ω的滑动变阻器。故当小科用10Ω的电阻按要求完成实验后改15Ω的电阻继续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都无法使电压表的示数达到实验要求的值。所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小于12Ω。
故答案为:(1)如上所示;(2)断开开关,把10Ω的电阻连入电路中,将变阻器的最大电阻连入电路中,闭合开关,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不变;(3)小于12Ω。
四、解答题(共6题,共44分)
27.温州城际铁路(城市轻轨)S1线,西起瓯海区桐岭站,东至洞头区双瓯大道站,全长53.5千米。
(1)如图甲所示,为了减轻列车整车质量,使列车高速运行,下列符合车体所选材料的特征有 C 。
A.密度大,强度高
B.密度大,强度低
C.密度小,强度高
D.密度小,强度低
(2)小文等车时发现轻轨铁路站台边建有隔离墙(如图乙),并且人要站在黄线外等车,原因是 当列车进站时,速度较快,与乘客身后相比,动车与乘客之间的空气流速变快,压强较小,乘客身后的气体压强大于动车与乘客之间的气体压强,产生一个向动车的压力差,使人有可能被“吸入”铁轨内,造成危险,所以乘客在等待上车时要站在黄线外等候 。
(3)小文乘坐S1线,从起始站到达终点站,全程历时3.95小时,此过程中列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答】解:(1)为了使整车质量减小,车体应采用强度高、密度小的铝合金等材料制造,有利于列车高速运行,故选C;
(2)当列车进站时,速度较快,与乘客身后相比,动车与乘客之间的空气流速变快,压强较小,乘客身后的气体压强大于动车与乘客之间的气体压强,产生一个向动车的压力差,使人有可能被“吸入”铁轨内,造成危险,所以乘客在等待上车时要站在黄线外等候;
(3)从起始站到达终点站,全程历时3.95小时,此过程中列车的平均速度是:v=st=53.5km3.95h≈13.5km/h。
故答案为:(1)C;(2)当列车进站时,速度较快,与乘客身后相比,动车与乘客之间的空气流速变快,压强较小,乘客身后的气体压强大于动车与乘客之间的气体压强,产生一个向动车的压力差,使人有可能被“吸入”铁轨内,造成危险,所以乘客在等待上车时要站在黄线外等候;(3)此过程中列车的平均速度是13.5km/h。
28.”调定点学说“是解释机体维持体温稳定的一种学说,如图1:类似于恒温器的原理,人体调定点一般为37℃,当体温偏离调定点(37℃)时,机体会通过相应的调节机制使其恢复至调定点附近。但当身体出现异常后,调定点也可发生改变。
(1)发烧有时也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一种疾病,当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体温调定点会 升高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从而体温升高,更好的清除病原体。
(2)发热常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其中高温持续阶段人体的产热 > 散热(选填“>”“=“或“<”)。
(3)如图2为体温上升期和高温持续期两个阶段的曲线图,在发热初期,随着体温的逐渐升高,患者反而会感觉“浑身发冷”。请结合图像用调点学说解释体温升高及浑身发冷的原因。
【解答】(1)当病原体入侵人体后,机体内的吞噬细胞会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致使体温调定点上升,故填:上升;
(2)人体发烧的过程其实就是各种致热源作用于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得患者的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或者散热不能相应的随之增加没从而导致产热大于散热,出现发热,故填:>;
(3)如图2,人体为了增加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体温调节中枢升高体温调节到了一个新的调定点,机体为了达到调定点,温度就会减少对体外散热的过程,皮肤血流量就会减少,皮肤的温度就会下降,人体就会感觉冷。
故答案为:
(1)上升;
(2)>;
(3)人体为了增加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体温调节中枢升高体温调节到了一个新的调定点,机体为了达到调定点,温度就会减少对体外散热的过程,皮肤血流量就会减少,皮肤的温度就会下降,人体就会感觉冷。
29.文成县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开设的活动课程丰富多彩,其中有一节实践课就是制作豆腐。其制作的主要工艺流程为:泡豆→磨浆→滤渣→煮浆→点浆→成型。
(1)上述工艺流程中,磨浆属于 物理 变化;其中滤渣就是把豆渣从豆浆中分离(如图甲),此过程与图 过滤 过程的原理相同。
(2)豆浆煮开,稍冷却后再用浓度为30%的盐卤溶液进行点浆。实践基地老师提前准备了4.5kg的干黄豆制作豆腐,已知1kg的干黄豆需用盐卤固体10g,则需要多少克的水才能配制出符合点浆的盐卤溶液?
【解答】解:(1)在制豆腐工艺流程中,磨浆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用过滤的方法将豆腐与水分离;
(2)已知1kg的干黄豆需用盐卤固体10g,4.5kg的干黄豆制作豆腐需用盐卤固体的质量:4.5×10g=45g;
设需要水的质量为x。
45g45g+x×100%=30%
解得:x=105g。
答:需要105克的水才能配制出符合点浆的盐卤溶液。
故答案为:(1)物理;过滤;(2)105g。
30.如图所示,烧瓶内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解答】答:会看到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因为当向瓶底浇冷水时,瓶内气体温度突然降低,气压减小,瓶内液面上方气压减小,导致沸点降低,所以水重新沸腾起来的。
31.某化肥厂需大量CO2 生产化肥,欲购进一批石灰石(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厂家到产地取样分析以确定价格。他们取样6克,并把40克稀盐酸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后,每次剩余固体的质量见表。
加入稀盐酸的次序
1
2
3
4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4.0
2.0
0.6
0.6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稀盐酸已过量的实验次序有 3、4 。
(2)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 90% 。
(3)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答】解:(1)从表中数据可知每加入10g盐酸,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为2g,第3次加入10g盐酸,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为2.0g﹣0.6g=1.4g,说明加入稀盐酸对已过量;故填:第3、4次;
(2)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CaCO3%=6g-0.6g6g×100%=90%;
(4)10g这样的盐酸能和(6g﹣4g)=2g碳酸钙反应,
设10g这样的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溶液具有均一性.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2g x
10073=2gx
x=1.46g.
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46g10g×100%=14.6%;
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4.6%。
故答案为:
(1)3、4;
(2)90%;
(3)14.6%。
32.图示电路中,A1表接0~0.6A量程,A表接0~3A量程,滑动变阻器上标有“20Ω,2A”字样。闭合开关S后,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到某一位置时,电压表示数为6伏,A1表示数为0.5安,A表示数为1.1安。
求:(1)电阻R2的阻值和R2消耗的电功率。
(2)在保证电路所有元件安全使用的情况下,电阻R1接入电路的最小值。
(3)有没有可能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A1与A指针偏转相同的角度?请说明理由(写出合理的推理过程)。
【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并联,电流表A1测R1支路的电流,电流表A测干路电流,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压。
(1)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电压表的示数为6V,
所以,电源的电压U=6V,
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所以,通过R2的电流:
I2=I﹣I1=1.1A﹣0.5A=0.6A,
由I=UR可得,电阻R2的阻值:
R2=UI2=6V0.6A=10Ω,
R2消耗的电功率:
P2=UI2=6V×0.6A=3.6W;
(2)当电压表的示数I大=3A时,通过R1的电流:
I1′=I大﹣I2=3A﹣0.6A=2.4A,
因A1表接0~0.6A量程,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A,
所以,通过R1的最大电流I1大=0.6A,
则电阻R1接入电路的最小值:
R1小=UI1大=6V0.6A=10Ω;
(3)因电流表指针位置偏角相等时大量程示数是小量程示数的5倍,
所以,A1与A指针偏转相同的角度时有:I总=5I1″,
即I1″+I2=5I1″,
解得:I1″=14I2=14×0.6A=0.15A,
此时R1应接入电路中的电阻:
R1′=UI1″=6V0.15A=40Ω,
因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0Ω,所以不可能。
答:(1)电阻R2的阻值为10Ω,R2消耗的电功率为3.6W;
(2)在保证电路所有元件安全使用的情况下,电阻R1接入电路的最小值为10Ω;
(3)不可能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A1与A指针偏转相同的角度;原因是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温州市2024年初中科学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九),文件包含温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九原卷版docx、温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九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温州市2024年初中科学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八),文件包含温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八原卷版docx、温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八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温州市2024年初中科学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七),文件包含温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七原卷版docx、温州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