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讲义】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7.03 单元测试(培优提升)
展开《燃料及其利用》单元测试(培优提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40分)
1.(本题2分) 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A.天然气 B.石油 C.氢气 D.煤
【答案】C
【详解】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属于传统能源,氢气属于新能源。
故选C。
2.(本题2分)下列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蒸馏
B.升华
C.爆炸
D.燃烧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答案】D
【详解】
A、蒸馏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爆炸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例如锅炉爆炸就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D、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故选:D。
3.(本题2分)下列关于灭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B.木材着火用水泼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
D.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燃烧,用湿布覆盖—隔氧又降温
【答案】B
【详解】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故A正确。
B.木材着火用水泼灭——降低了可燃物周围环境的稳定使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B错误。
C.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故C正确。
D.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燃烧,用湿布覆盖——隔氧又降温。故D正确。
4.(本题2分) 下列不属于物质燃烧条件的是
A.块状固体要粉碎 B.与氧气接触
C.温度达到着火点 D.物质具有可燃性
【答案】A
【详解】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块状固体要粉碎不是燃烧的条件;
故选A。
5.(本题2分)我国很多森林火灾都是人为火源引起的.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发生,应在林区入口处张贴以下标志中的
A. B. C. D.
【答案】A
【详解】
为防止森林火灾发生,进入林区人员应禁止携带火种,故选A。
6.(本题2分)下列气体和空气混合后点燃,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A.一氧化碳 B.氢气 C.甲烷 D.氮气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答案】D
【详解】
可燃性气体和空气混合后点燃都可能发生爆炸,一氧化碳、氢气和甲烷均具有可燃性,和空气混合后点燃均易发生爆炸,而氮气不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或氧气混合后遇火不发生燃烧,更不会发生爆炸,故选D。
7.(本题2分)氢气是一种理想的新能源,目前只在火箭发射等少数情况下使用,其主要原因是
A.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
B.氢气燃烧条件难以满足
C.制备氢气原料极其匮乏
D.氢气燃烧过程难以控制
【答案】A
【详解】
A、制取成本高且不易贮存是氢气作为燃料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故正确;
B、氢气是一种极易燃烧的气体,燃烧条件很容易满足,故错误;
C、目前水资源受污染状况可控,大量的海水淡化后可用,故错误;
D、氢气燃烧可以通过阀门来控制,故错误。故选A。
8.(本题2分)深海海底大量存在的天然气积冰丘(即甲烷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在海底高压和低温环境下形成的固体.下面有关甲烷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
B.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是由植物残体分解生成的
C.采煤矿井常有无色、无味的甲烷气体逸出,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D.实验室收集甲烷气体可采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答案】D
【详解】
A、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选项正确;
B、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是由植物残体分解生成的,选项正确;
C、采煤矿井常有无色、无味的甲烷气体逸出,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防止发生爆炸,选项正确;
D、因为甲烷极难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小,应采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选项错误,故选D。
【点睛】
收集气体的方法是由被收集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决定的:不溶于水的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大于空气密度的且不与空气成分发生反应的气体,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小于空气密度的且不与空气成分发生反应的气体,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9.(本题2分)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火场中逃生时,应有序撤离着火区域
B.只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就一定会燃烧
C.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为扑火森林火灾,可将大火曼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答案】B
【详解】
A、从火场中逃生时,不能慌乱,应有序撤离着火区域,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可燃物才会燃烧,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为扑火森林火灾,可将大火曼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清除可燃物,形成隔离带,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本题2分)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反应发生时吸收热量的是
A.C+O2CO2
B.Mg+2HCl═MgCl2+H2↑
C.CaO+H2O═Ca(OH)2
D.CO2+C2CO
【答案】D
【详解】
试题分析:
A、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故选项错误.
B、反应放出热量,属于放热反应,故选项错误.
C、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属于放热反应,故选项错误.
D、反应在高温下反应,需要吸收热量,属于吸热反应,故选项正确.所以应选择D项。
考点: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11.(本题2分)我国“十二五”规划对“低碳经济”给予政策支持,实现“低碳经济”的一种策略是节能。下列制备氢气的方法最节能的是
A.Zn+H2SO4(稀)=ZnSO4+H2↑
B.焦炭与水蒸气反应:C+H2O(气)H2+CO
C.太阳光分解水:2H2O2H2↑+O2↑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D.电解水:2H2O2H2↑+O2↑
【答案】C
【详解】
A、中会消耗大量的硫酸和金属锌,而硫酸和锌的制备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B、中需要高温,会消耗大量能源;
C、中太阳光和水都是可以直接利用的,无需消耗其他能源,所以该法最节能;
D、中电解水会消耗大量的电能,也不节能。
12.(本题2分)下列情况:①煤的燃烧;②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③燃放鞭炮;④用汽油为燃料的汽车尾气的排放;⑤用氢气为燃料的新型燃气车排放的尾气。会引起空气污染的是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详解】
化石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排放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污染空气;工业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空气的气体;燃放鞭炮污染环境;用汽油为燃料的汽车尾气中含有污染空气的氮氧化物;而氢气的燃烧的产物只有水,用氢气为燃料的新型燃气车排放的尾气是不会污染环境的.所以会引起空气污染的是①②③④.
故选C
13.(本题2分)据统计,我国仅20世纪90年代就发生火灾约89万起,给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 )
灭火实例
灭火原理
A
住宅失火时,消防队员用水灭火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隔绝空气或氧气
C
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熄
隔绝空气或氧气
D
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
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A. B. 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C. D.
【答案】A
【详解】
A、住宅失火时,消防队员用水灭火是将环境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不可以降低,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B、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是采用隔绝空气或氧气的方法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熄,是采用隔绝空气或氧气的方法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是采用隔绝可燃物与火源的方法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4.(本题2分)科学家探明我国南海有巨大的可燃冰带,它是在海底低温高压条件下甲烷分子与水分子形成的晶体,关于可燃冰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矿物燃料
B.它的化学式可写作H2O
C.它的开采能解决能源问题,不必再研究新能源
D.由于甲烷无毒,不必关注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答案】A
【详解】
A、由题意可知,可燃冰是一种矿物燃料,故A说法正确;
B、由题意可知可燃冰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形成的晶体,不能用水的化学式表示,故B说法错误;
C、可燃冰的开采能解决能源问题,但仍然要研究更清洁的新能源,故C说法错误,
D、因为甲烷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产生温室效应,所以要关注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故D说法错误。故选A。
15.(本题2分)目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B.该氢能源的循环体系能够实现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
D.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
【答案】C
【详解】
A、通过图示可以观察出,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故正确;
B、通过图示可以看出,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故正确;
C、在此循环中H2O转变为2H2、O2,是光分解催化剂的作用,而不是通电使H2O转变为2H2、O2,故错误;
D、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中最重要的是光分解催化剂,所以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故正确。故选C。
16.(本题2分)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甲烷在空气燃烧产生明亮蓝色火焰
B.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C.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微弱淡蓝色火焰
【答案】D
【详解】
A、甲烷在空气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故选项正确;
B、甲烷在空气燃烧产生明亮蓝色火焰,故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故选项正确;
D、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蓝紫色火焰,故选项错误。
故选D
17.(本题2分)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正确的是
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延长煤燃烧的时间
C.由图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D.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阻碍空气的流动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答案】C
【详解】
A、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对木柴进行了预热,使温度更容易达到木柴的着火点。错误。
B、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使煤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的更充分。错误。
C、金属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正确。
D、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导热,使温度不能达到蜡烛燃烧所需的温度。错误。
故选C。
18.(本题2分)如图所示是粉尘爆炸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鼓入空气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粉尘爆炸是物理变化
C.蜡烛的作用是使面粉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D.加油站、纺织厂、面粉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要严禁烟火
【答案】B
【详解】
A、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鼓入空气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粉尘更易爆炸,故选项A正确;
B、粉尘爆炸是化学变化,不是物理变化,故选项B不正确;
C、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其着火点,实验中蜡烛的作用就是点燃粉尘,使其燃烧从而引发爆炸,故选项C正确;
D、加油站、纺织厂、面粉厂和煤矿的矿井内,含有可燃性的气体或者粉尘,达到燃烧的条件极易发生爆炸,因此这些场所都要严禁烟火。故选项D正确;
故选:B。
19.(本题2分)某气体由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气体,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可能三种气体都存在 B.可能只有任意一种气体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C.可能是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物 D.可能是三种气体中的任意两种
【答案】B
【分析】
点燃该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反应后生成了水,原气体中含有氢元素,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原气体中含有碳元素,综合起来只要混合气体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即可。
【详解】
A、若三种气体都存在既含有氢元素又含有碳元素,会出现题干中的现象,故推断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气体组成应该有碳元素和氢元素,甲烷符合;氢气则只含有氢元素,所以不可能只有氢气;CO不含有氢元素,不可能只有CO,故推断错误;符合题意;
C、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中既含有氢元素又含有碳元素,故推断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的任意两种组合,既含有氢元素,也含有碳元素,故推断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20.(本题2分)甲、乙、丙是某同学设计的三套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对三套装置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实验室可以用装置甲制氢气
B.此时甲装置中的止水夹M处于关闭状态
C.甲装置和丙装置具有可控制反应进行或停止的功能
D.乙装置N处添加止水夹可以与甲装置具有相同功能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答案】D
【详解】
A、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不需要加热。甲是固液不加热型装置,可用于制取氢气。正确。
B、甲两侧液面不相平,说明止水夹M处于关闭状态,正确。
C、装置甲可以通过活塞控制固体与液体的接触与分离,丙可以通过上下移动铜丝控制固体与液体的接触与分离,都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正确。
D、乙装置关闭N,能将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但无法全部压入。无法使固体与液体分离,无法具有与甲装置相同的功能。错误。
故选D。
二、填空题(共40分)
21.(本题6分) 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1)家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能被压缩到钢瓶中,请从微观的角度说明其原因是______。
(2)苦瓜苦,西瓜甜。请从微观的角度说明其原因是______。
(3)如图所示,正在燃烧的蚊香,在上面放一枚硬币,蚊香在A处熄灭。其熄灭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
(1)分子间有间隙(或间隔)
(2)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3)热量散失,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解析】
(1)
液化石油气能被压缩到钢瓶中,请从微观的角度说明其原因是分子间有间隙(或间隔),压强变大,分子间隔变小。
(2)
苦瓜苦,西瓜甜,从微观的角度说明其原因是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3)
其熄灭的原因是硬币是金属有良好的导热性,热量散失,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蚊香熄灭。
22.(本题12分)(1)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其主要成分是碳,还有少量单质硫.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兵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其体内打上一些孔.这种变化的优点是______.
(2)煤在燃烧时会产生许多污染物,如______.为了减少煤燃烧对环境的污染,可设法把煤转化为清洁的燃料.将水蒸气通过炽热的煤层可制得较洁净的水煤气(主要成分是CO和H2).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煤气厂常在水煤气中掺入少量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其目的是______.
(4)若家里的煤气罐有泄漏现象,你将如何处理?______________。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5)若要检测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可采用物质X进行测定,反应的原理为.请根据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的化学式:______.
【答案】使煤燃烧时能保持空气流通,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旺,更完全 CO、烟尘、SO2 C+H2O(气) CO+H2 是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如果泄漏,难以觉察,会致人昏迷或死亡,所以煤气厂常在水煤气中特意掺入少量有难闻气味的气体,以便及早觉察是否泄漏,保护人们生命安全 迅速打开门窗,关上煤气罐阀门.如果煤气泄漏严重,还应在迅速撤离现场后,打119报警 I2O5
【解析】
【详解】
(1)把煤粉加工成圆柱体,并在其体内打上一些孔可使煤燃烧时能保持空气流通,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旺,更完全,故填使煤燃烧时能保持空气流通,增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燃烧更旺,更完全。
(2)镁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有CO、烟尘、SO2等,故填CO、烟尘、SO2;
该反应是水蒸气和碳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H2O(气) CO+H2。
(3)在水煤气中掺入少量有难闻气味的气体是因为是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如果泄漏,难以觉察,会致人昏迷或死亡,所以煤气厂常在水煤气中特意掺入少量有难闻气味的气体,以便及早觉察是否泄漏,保护人们生命安全,故填是无色、无味、有毒的气体,如果泄漏,难以觉察,会致人昏迷或死亡,所以煤气厂常在水煤气中特意掺入少量有难闻气味的气体,以便及早觉察 是否泄漏,保护人们生命安全。
(4)家里的煤气罐有泄漏现象时,应做到:迅速打开门窗,关上煤气罐阀门,如果煤气泄漏严重,还应在迅速撤离现场后,打119报警,故填迅速打开门窗,关上煤气罐阀门,如果煤气泄漏严重,还应在迅速撤离现场后,打119报警。
(5)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出现了5个碳原子和5个氧原子,反应后出现了2个碘原子、5个碳原子和10个氧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尚缺的2个碘原子和5个氧原子存在于X中,所以X的化学式为I2O5,故填I2O5。
【点睛】
煤气泄漏时,打开门窗,关闭阀门,切记不要开闭电器的开关,避免产生的电火花点燃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甚至会引起爆炸。
23.(本题10分)我国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通过各种方式抵消排放的CO2量,重新实现碳平衡,图是碳循环和碳中和策略的示意图。
(1)碳中和的目的是减缓_______效应。
(2)碳捕集:碳中和策略①是利用了绿色植物的____作用,变化过程中需要吸收____能。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3)碳减排:保证能源供应的前提下,可采取的碳中和策略②有_______。
(4)碳利用:CO2的资源化利用也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我国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CO2转化成液体燃料CH3OH,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
【答案】
(1)温室
(2) 光合 太阳
(3)开发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等
(4)CO2+H2CH3OH+H2O
【解析】
(1)
碳中和的目的是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最终减缓温室效应,故填温室。
(2)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有机物与氧气,故填光合;
绿色植物利用太阳光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有机物与氧气,故填太阳。
(3)
保证能源供应的前提下,实现碳中和的策略是开发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等,减少化石燃料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故填开发新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等。
(4)
由题文可知,二氧化碳与氢气在纳米纤维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CH3OH和水,故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写为:CO2+H2CH3OH+H2O。
24.(本题12分) 现在农村家庭中的厨房燃料主要为沼气,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有较高的燃烧值,是一种理想的家庭燃料,甲烷(CH4)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沸点为-161.4℃,比空气轻;它又是极难溶于水的可燃性气体,甲烷在氧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呈蓝色,甲烷和空气成适当比例的混合物,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的固体混合物制取甲烷。
根据以上材料填写下列空格:
(1)甲烷的物理性质_______; ________。(答出两条)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2)甲烷的化学性质_______。(答出一条)
(3)B装置中仪器①名称是_________,E装置中仪器②名称是_________。
(4)如果要检验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产物,常采用以下方法,请完成表格填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点燃甲烷气体,______。
_________。
甲烷燃烧后的生成物有水
②迅速倒转小烧杯,向其中加入适量的______。
________。
甲烷燃烧后的生成物有二氧化碳
【答案】
(1) 无色、无味、气体、沸点为-161.4℃ 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2)可燃性
(3) 锥形瓶 集气瓶
(4) 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 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
(1)
颜色、气味、状态、沸点、密度、溶解性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甲烷的物理性质有:无色、无味、气体、沸点为-161.4℃、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
(2)
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3)
由图可知,B装置中仪器①名称是:锥形瓶;
E装置中仪器②名称是:集气瓶;
(4)
①实验结论为:甲烷燃烧后的生成物有水,故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甲烷燃烧生成水,故①点燃甲烷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烧杯;猜测为: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燃烧生成了水;
②实验结论为:甲烷燃烧后的生成物有二氧化碳,故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故迅速倒转小烧杯,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三、实验题(共20分)
25.(本题10分)实验室常用如图所示发生装置制备氢气。
(1)写出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仪器a 的名称是_________。实验室可用____________方法收集氢气。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3)氢气作为新能源的优点是_______(写出1 点即可,下同)。目前氢能源的大量使用仍存在一定困难,你认为针对氢能源的研究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铁架台 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 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空气(合理即可) 高效、经济的制取氢气的方法(合理即可)
【详解】
(1)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仪器a是铁架台;
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故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3)氢气本身无毒,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约为同质量甲烷的两倍多,且燃烧后的产物只有水,不污染空气,所以氢气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目前最理想的制取氢气的方法是通过太阳能和催化剂使水分解,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催化剂,同时氢气贮存和运输也存在困难,从而导致氢气不能大量使用,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氢能源的研究方向是:高效、经济的制取氢气的方法;高效、价廉的贮氢材料等。
26.(本题10分)认识燃烧,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使燃烧为人类服务是十分重要的,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进行了如下实验.
(查阅资料)木炭是一种可燃物.
(提出问题)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作出猜想)猜想一: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猜想二:可燃物燃烧需要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某兴趣小组用上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实验.在完成气密性检查后填装药品,并已在整个装置中充满了氮气.实验过程中没有拆装仪器,请你参与完成后续的实验,并按要求填表.
步骤
操作
实验现象
①
点燃酒精灯
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②
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
\
③
打开活塞,通入氧气
木炭不燃烧,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
④
点燃酒精灯,继续通氧气
____________
(结论)猜想一和二都正确.
(反思评价)
上述实验开始时充满了氮气,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该实验步骤②“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中试管B的作用是________.杨sir化学,侵权必究
【答案】氧气 木炭燃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排除装置内的空气,检查无氧气的条件下将木炭加热到着火点时,是否燃烧 防止温度降低时澄清石灰水倒吸进入玻璃管引起炸裂
【详解】
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猜想,可知猜想二: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进行实验]点燃酒精灯,继续通氧气观察到木炭燃烧,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猜想一和二都正确;[反思评价]上述实验开始时充满了氮气,其目的是排除装置内的空气,检查无氧气的条件下将木炭加热到着火点时,是否燃烧;该实验步骤②“盖灭酒精灯,待仪器恢复到常温”中试管B的作用是防止温度降低时澄清石灰水倒吸进入玻璃管引起炸裂。
考点:燃烧与灭火
【同步讲义】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04 单元测试(培优提升):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04 单元测试(培优提升),文件包含同步讲义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04单元测试培优提升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904单元测试培优提升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同步讲义】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8.04 单元测试(培优提升):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8.04 单元测试(培优提升),文件包含同步讲义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804单元测试培优提升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804单元测试培优提升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同步讲义】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培优提升):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单元检测(培优提升),文件包含同步讲义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04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培优提升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204第二单元单元检测培优提升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