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贵州省黔西南州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贵州省黔西南州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 长期营养不良的人,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导致组织水肿
C. 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的是血红蛋白
D. 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们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
B. 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
C. 它们包括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
D. 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3. 在传统的破伤风疫苗的制作过程中,通过向马等大型动物注射破伤风杆菌类毒素来制备抗血清,而不是直接注射破伤风杆菌外毒素,以避免受体动物的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获得的抗血清中仅含一种抗体
B. 类毒素具有与外毒素相同抗原特性的低毒或无毒物质
C. 注射抗血清可以使人获得对破伤风杆菌的长期免疫能力
D. 类毒素直接引起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分裂分化
4. 甲图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燕麦幼苗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抹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乙图中四个点中a点和d点是抑制作用
B. 光不仅能够为植物提供能量,还能作为信号因子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C. 丙图A段产生生长素,其合成受相关基因的控制,向B段运输时不需要消耗ATP
D. 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预实验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5. 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A. 甲、丙、乙 B. 乙、甲、丙 C. 丙、甲、乙 D. 丙、乙、甲
6.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全国野生大熊猫共有1864只,圈养的有375只,栖息地有258~349万公顷,栖息地保护区有67个,大熊猫在国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若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保护区,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就地保护是保护珍稀动物最好的方式
B. 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不会因大熊猫的放归而改变
C. 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保护区可以提高当地的物种多样性
D. 圈养在动物园中的大熊猫可供游人观赏、嬉戏,体现了生物的间接价值
7. 据调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 )
A. 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未变 B. 演替速度变慢,演替的方向未变
C. 演替速度变快,演替的方向改变 D. 演替速度未变,演替的方向未变
8. 昆虫等动物分泌的性外激素能在同种生物之间互通性信息,引诱异性来交配,根据这一原理,研究人员利用性外激素粗提物或其类似物作诱饵来防治害虫,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外激素不属于化学信息
B. 性外激素互通性信息不利于昆虫种群的繁衍
C. 利用性外激素防治农业害虫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
D. 诱杀雄虫能使性别比例失衡进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9. 2022年3•15晚会节目播出了土坑腌制“老坛酸菜”事件,再次引起人们对食品卫生安全的高度关注。某同学尝试自己制作酸菜,制作时向酸菜坛中加入了一些“陈酸菜水”,用质量分数为5%的食盐水进行腌制,并在不同24的腌制时间测定了酸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据图分析,该酸菜在第5天时食用比较合适
B. 酸菜“咸而不酸”的原因是食盐加入过多所致
C. 制作酸菜时,材料和工具需要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D. 酸菜制作过程中加入一些“陈酸菜水”是为了接种乳酸菌
10. 如图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需要用盐酸处理,其目的是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B. 过程②可以用离心、PEG或灭活的病毒等方法促进两个原生质体的融合
C. 过程④⑤所使用的培养基中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和配比相同
D. 图示过程涉及的生物学原理包括酶的专一性、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全能性等
11. 2017年,某国批准了首例使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培育“三亲婴儿”的申请。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涉及动物细胞培养、细胞核移植等操作
B. 该技术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
C. 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能够遗传给“三亲婴儿”
D. “三亲婴儿”同时拥有自己父亲、母亲及卵母细胞捐献者的部分基因
12. 科学家以SARS病毒的核衣壳蛋白为抗原,制备出了单克隆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该单克隆抗体可以诊断是否感染SARS病毒
B. 体外培养单个B淋巴细胞可以获得针对SARS病毒的单克隆抗体
C. 将等量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混合,经诱导后融合的细胞即为杂交瘤细胞
D. 将纯化的核衣壳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从小鼠血清中分离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13. 如图是受精过程及胚胎发育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刚采集到的精子能与MⅡ期的卵子立即结合,完成受精作用
B. 精子和卵子的相互识别与结合依赖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C. 卵裂阶段胚胎的总体积不增加,但细胞数目增多,每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不变,细胞体积减小
D. 囊胚后细胞的基因表达才开始发生差异,使细胞朝向不同的方向分化并达到最大限度
14. 梅花鹿属于单胎动物,季节性发情,育种工作者希望通过胚胎工程技术对优良品种进行扩大繁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梅花鹿进行超数排卵处理能获得多个卵母细胞
B. 梅花鹿的胚胎在早期处于游离状态,为胚胎收集提供可能
C. 当供体数量有限时,可对早期胚胎进行胚胎分割以获得多个后代
D. 一般可选取桑葚胚时期的滋养层进行DNA分析,鉴定性别
15. 美国科学家将萤火虫的荧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获得高水平的表达。长成的植物通体光亮,堪称自然界的奇迹。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工程的三大工具是限制性内切核酸酶、DNA聚合酶、运载体
B.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C. 荧光素基因导入烟草植物细胞时可用农杆菌转化法
D. 该项成果说明萤火虫与烟草植物共用一套密码子,体现了生物具有共同的起源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0分)
16. 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能分泌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机制如图所示,而盐皮质激素是维持水盐平衡不可缺少的激素,以醛固酮调节为主。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位于肾脏上方的肾上腺能够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有 ______ (答两点)。
(2)据图分析,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有 ______ (答两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表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 ______ 。
(3)研究发现,当血浆中Na+含量降低时,醛固酮分泌量会增加。据此推测,醛固酮会 ______ (填“促进”或“抑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在水盐平衡调节中,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也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它的生理作用是 ______ 。
(4)临床上,常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推测糖皮质激素还具有 ______ 的作用,但不宜长期使用。
17.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回答下列问题:
(1)塞罕坝人通过植树造林将“昔日的茫茫荒原变为林的海洋”,这一过程属于群落的 ______ 演替。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 ______ ,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2)如表是研究者对某0.5公顷林场中两种乔木的调查数据(单位:株)。
乔木树种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华北落叶松
46
51
48
长白落叶松
44
80
550
据表可知,华北落叶松和长白落叶松的年龄结构分别为 ______ ,其中华北落叶松的种群密度是 ______ 株/hm2。
(3)所有的落叶松以及 ______ 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8. 我国森林具有以中幼龄林和人工林为主的结构特点,中幼龄林往往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更大的固碳潜力,能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及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依次是 ______ 的形式进行。
(2)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与森林生态系统比较,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 。
(3)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______ 。
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
B.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
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D.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4)图示表示某人工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a)],请回答问题: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 ______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______ %(保留1位小数)。根据林德曼对能量流动研究的成果分析,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______ 。
19. 科学家发现,在微生物M(单细胞)产生的脂肪酶的作用下,从地沟油中提取的植物油与甲醇反应能够合成生物柴油。回答下列问题:
(1)在筛选产脂肪酶的微生物M时,应用 ______ (填“选择”或“鉴别”)培养基,可以在培养基中添加植物油作为唯一碳源。
(2)培养基灭菌采用的最适方法是 ______ 法。
(3)图示甲是纯化微生物M的两种接种方法接种后培养的效果图。过程一的接种方法是 ______ 法,此方法不能用来计数;过程二的接种方法是 ______ 法,此方法计数的微生物M的数目 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实际活菌数,原因是 ______ 。
(4)我国酿醋的历史悠久,其主要生产工艺流程如图乙。
在果酒制作时,酒精发酵阶段,参与反应的酵母菌菌种主要来自于 ______ 。当氧气和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经过 ______ (反应式)得到醋酸。
20. 乳腺炎和口蹄疫分别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危害奶牛养殖业的两种严重疾病。研究者利用生物技术培育出转牛乳铁蛋白肽(抗细菌)和干扰素(抗病毒)基因的双转基因奶牛品种。如图1为基因表达载体,图2为培育流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是 ______ 。
(2)基因表达过程包括 ______ ,图1中新霉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 ______ 。
(3)图2中研究者可利用 ______ 技术筛选出干扰素基因成功表达的胚胎进行移植。
(4)若利用PCR技术增加目的基因的数量,由图3可知,A、B、C、D四种单链DNA片段中应选取 ______ 作为引物(DNA复制子链的延伸方向5′→3′)。PCR程序中“延伸”的温度是 ______ 酶的最适温度。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单细胞生物多数直接生活在水中,可以直接通过细胞膜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A正确;
B、长期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进入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在内环境中,C正确;
D、CO2可以参与机体的体液调节,如含CO2较多的血液,可以对呼吸中枢形成有效刺激,使呼吸加深加快,因此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
故选:D。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的稳态,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明确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调节机制,明确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答案】A
【解析】解:A、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可支配同一内脏器官的活动,且作用往往是相反的,A正确;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B错误;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C错误;
D、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不同的状态下对内脏器官的活动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例如,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受到抑制,使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加快加强,肺的通气量增大,以适应人体剧烈活动的需要。相反,当人由剧烈运动转变为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交感神经的作用受到抑制,使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变慢变弱,肺的通气量减小,以便适应人体在安静状态时的需要,D错误。
故选:A。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本题考查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和植物神经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解:A、获得的抗血清中含多种抗体,A错误;
B、外毒素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毒素,与外毒素相比,类毒素仍保留了抗原特性,但毒性降低或无毒,B正确;
C、注射抗血清不能使人获得对破伤风杆菌的长期免疫能力,因为机体内没有产生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C错误;
D、注射类毒素后可直接引起体液免疫,合成和分泌抗体,D错误。
故选:B。
制备抗体的传统方法是用抗原多次接种于适当的成年健康动物,激其产生免疫应答,血清中含有大量特异性抗体,又称抗血清或免疫血清;外毒素是细菌毒素的一种,是某些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对机体有害的毒性物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毒性消失,仍留其免疫原性,成为类毒素,据此分析。
本题考查了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以及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信息确定该细菌属于厌氧菌,识记原核细胞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没有核膜,明确抗毒血清中含有抗体,与疫苗不同。
4.【答案】B
【解析】解:A、甲图中显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乙图中由于重力作用,a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b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c两点生长素都是促进作用,A错误;
B、光既能为植物提供能量,也能作为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B正确;
C、丙图A段产生生长素,向B段运输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C错误;
D、预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缩小最适浓度的范围),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损失,不能减少实验误差,D错误。
故选:B。
分析甲图:甲图表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芽对生长素更敏感;曲线图中横线以上都表示促进作用,横线以下都表示抑制作用,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分析乙图: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
分析丙图:A是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是感光部位;B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
本题结合曲线图和胚芽鞘结构图,考查生长素作用特性,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5.【答案】D
【解析】在鱼池中投放一批某种育苗,理想情况下鱼苗会经历幼年、成年、死亡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中,由于该鱼种群没有进行繁殖,种群数量在投放时最大,而后逐渐减小,直至趋近于0,故种群数量对应的曲线是丙;鱼苗由幼年到成年,不断摄食、生长,个体重量会逐渐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后基本不变,最终死亡,故个体重量对应的曲线是乙;由于前期种群中个体增重比较快,个体死亡数量比较少,前期种群总重量会逐渐升高,而后期个体死亡率增大,且个体增重速率减小或基本不再增重,所以后期种群总重量会减小,故种群总重量对应的曲线是甲。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分析题干,种群中所有个体的总重量即种群总重量,题中三个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种群总重量=(平均)个体重量×种群数量。由于种群没有进行繁殖,故种群数量会不断减小,个体会逐渐生长最终死亡。
本题结合新的情境和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和生物量的变化,学生要能够准确分析题干信息,把握特定情况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把握个体重量与种群总重量的关系,再结合曲线图做出准确判断。
6.【答案】A
【解析】解:A、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珍稀动物最好的方式,A正确;
B、大熊猫的放归会导致栖息地内被大熊猫捕食的生物、天敌生物等的数量、分布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B错误;
C、大熊猫本来就属于栖息地具有的物种,所以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不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C错误;
D、圈养在动物园中的大熊猫可供游人观赏、嬉戏,体现了生物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
大熊猫本来就属于栖息地具有的物种,所以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不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同时,放归会导致栖息地内被大熊猫捕食的生物、天敌生物等的数量、分布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7.【答案】A
【解析】解: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说明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自然状态下也是演替为沙漠,因此演替方向未变,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及题中信息完成作答。
8.【答案】D
【解析】解:A、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一些动物的性外激素等,都是化学信息,A错误;
B、昆虫散发性外激素传递信息,吸引异性来交配,这利用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繁衍的作用,B错误;
CD、利用性外激素吸引、诱杀某-性别的昆虫,可以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害虫的出生率,进而降低种群密度,这一防治手段利用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D正确;
故选:D。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
( 1)有利于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如莴苣在适宜的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蝙蝠依赖超声波进行定位、取食和飞行;
( 2)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如雄乌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狼能够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追捕兔子。
本题考查了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9.【答案】A
【解析】解:A、据图可知,第5天左右时,亚硝酸盐的含量最高,不宜食用,A错误;
B、乳酸菌发酵产生的乳酸会使泡菜变酸,如果盐浓度过高会抑制乳酸菌发酵,造成咸而不酸,B正确;
C、制作酸菜时,乳酸会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但仍要重视材料和工具的消毒或灭菌处理,避免更多的杂菌污染,C正确;
D、陈酸菜水中含有乳酸菌,酸菜制作过程中加入一些“陈酸菜水”是为了接种乳酸菌,增加乳酸菌的数量,D正确。
故选:A。
1、泡菜的制作原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陈泡菜水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
2、酸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是先增加后降低,在不同的腌制时间,酸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可能相同。
本题考查泡菜的制作,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操作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0.【答案】D
【解析】解:A、①是去除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的过程,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其目的是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A错误;
B、过程②可以用离心、电激、振动、PEG等方法促进两个原生质体的融合,但不能用灭活的病毒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B错误;
C、④表示脱分化过程,⑤表示再分化过程,两种培养基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和配比不同,C错误;
D、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涉及的生物学原理包括酶的专一性(酶解法去除细胞壁的原理)、细胞膜的流动性(原生质体融合的原理)、细胞的全能性(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的原理)等,D正确。
故选:D。
分析题图:①表示去壁获取原生质体的过程,②表示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③表示再生出新细胞壁的过程,④表示脱分化过程,⑤表示再分化过程。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1.【答案】C
【解析】解:A、由题图可知,该技术涉及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核移植、体外受精等操作,A正确;
B、母亲为“三亲婴儿“提供的是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后代的线粒体基因来自捐献者的卵母细胞,故该技术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B正确;
C、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其细胞核内,而捐献者给三亲婴儿提供的是卵母细胞的细胞质,故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不能遗传给“三亲婴儿”,C错误;
D、“三亲婴儿“的细胞核基因一半来自母亲,一半来自父亲,线粒体基因来自于卵母细胞捐献者,D正确。
故选:C。
1、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由图可知,三亲婴儿的培育采用了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等。
2、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技术。原理是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克隆动物的遗传物质来自双亲,其核遗传物质来自供核生物,而细胞质基因来自提供细胞质的生物。
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和克隆动物、动物的体外受精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答题。
12.【答案】A
【解析】解:A、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因此利用该单克隆抗体与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可诊断出病毒感染者,A正确;
B、单个效应B细胞有产生抗体的能力,但没有无限增殖的本领,因此在体外培养单个效应B细胞不可能获得大量针对SARS病毒的单克隆抗体,B错误;
C、将等量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混合,经诱导融合后的细胞不都是杂交瘤细胞,还有B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骨髓瘤细胞自身融合的细胞等,C错误;
D、用纯化的核衣壳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使其产生免疫反应,以获得相应的B细胞,D错误。
故选:A。
1、效应B细胞能够分泌抗体,但是不具有增殖能力,而骨髓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因此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利用该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
2、该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等特点。
本题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理解层次的要求,考查了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有关知识,该内容是动物细胞工程中的重点内容,考生要能够识记制备过程以及制备过程中的相关注意点。
13.【答案】D
【解析】解:A、刚刚排出的精子需要获能后,才能与发育到MⅡ期的卵母细胞结合完成受精,A错误;
B、精子和卵子的相互识别与结合依赖细胞膜的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
C、卵裂阶段胚胎的总体积不增加或略有减小,但细胞数目增多,每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不变,细胞体积减小,C正确;
D、囊胚时期基因表达已经发生差异,分化为内细胞团和滋养层两种类型的细胞,D错误。
故选:D。
胚胎发育过程:
(1)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数量增加,胚胎总体积不增加;
(2)桑葚胚:32个细胞左右的胚胎[之前所有细胞都能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属全能细胞];
(3)囊胚:细胞开始分化,其中个体较大的细胞叫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而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胚胎内部逐渐出现囊胚腔[注:囊胚的扩大会导致透明带的破裂,胚胎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孵化];
(4)原肠胚:内细胞团表层形成外胚层,下方细胞形成内胚层,由内胚层包围的囊腔叫原肠腔[细胞分化在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
本题考查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胚胎发育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受精作用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4.【答案】D
【解析】解:A、用促性腺激素对梅花鹿进行超数排卵处理能获得多个卵母细胞,A正确;
B、梅花鹿的胚胎在早期处于游离状态,这为胚胎收集提供可能,B正确;
C、当供体数量有限时,可采用胚胎分割技术以获得更多的后代,C正确;
D、胚胎分割技术可取样囊胚时期的滋养层进行DNA分析,鉴定性别,D错误。
故选:D。
1、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葚胚或囊胚阶段);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2、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
①动物发情排卵后,同种动物的供、受体生殖器官的生理变化是相同的。这就为供体的胚胎移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②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③受体对移入子宫的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④供体胚胎可与受体子宫建立正常的生理和组织联系,但供体胚胎的遗传特性在孕育过程中不受影响。
本题考查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15.【答案】A
【解析】解:A、基因工程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工程需要用到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等工具,A错误;
B、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一个完整的表达载体包含复制原点、启动子及目的基因、终止子和标记基因,B正确;
C、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故荧光素基因导入烟草植物细胞时可用农杆菌转化法,C正确;
D、将萤火虫的荧光素基因转入烟草植物细胞,获得高水平的表达,说明萤火虫与烟草植物共用一套密码子,体现了生物具有共同的起源,D正确。
故选:A。
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的关键步骤,基因工程中,一个完整的表达载体包含复制原点、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启动子在基因的首段,它是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能控制着转录的开始。终止子在基因的尾端,它控制着转录的结束。标记基因便于目的基因的鉴定和筛选。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基因工程的操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6.【答案】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 分级调节、反馈调节 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促进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解析】解:(1)肾上腺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也能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主要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调节,体现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同时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还可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对相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因此还存在负反馈调节。图示刺激神经系统后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下丘脑的内分泌腺,间接引起肾上腺分泌激素,体现了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3)当血浆中Na+含量降低时,醛固酮分泌量会增加。据此推测,醛固酮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使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调节水平衡。
(4)过敏性鼻炎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治疗方法是注射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可以作为免疫抑制剂,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故临床上常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
故答案为:
(1)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增加产热
(2)分级调节、反馈调节 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3)促进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4)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该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本题考查了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掌握血糖调节和水盐调节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次生 食物和栖息空间 稳定型、增长型 290 其他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解析】解:(1)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该林场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因为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故属于次生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即发生了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食物和栖息空间,从而使动物群体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2)据表可知,华北落叶松各年龄期的比例相当,为稳定型种群;而长白落叶松幼年个体数量较多,老年数数量少,因此长白落叶松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某种群的个体数,包括各年龄期的个体数,因此表中华北落叶松的种群密度是(46+51+48)÷0.5=290株/hm2。
(3)该地区的所有的落叶松以及其他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故答案为:
(1)次生 食物和栖息空间
(2)稳定型、增长型 290
(3)其他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群落演替
(1)类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本题考查群落结构和演替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熟知演替的过程、种类和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种群的特征以及特征类型的辨析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正确解读题表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
18.【答案】含碳有机物、二氧化碳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简单,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稳定性较低 C 呼吸作用 15.6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解:(1)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2)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与森林生态系统比较,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简单,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稳定性较低。
(3)流经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故选:C。
(4)据分析可知,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由题意可知,能量值的单位为103kJ/(m2•a),肉食性动物(第三营养级)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能量为(0.05+0.25+2.1+5.1-5)×103=2.5×103kJ/(m2•a),植食性动物(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4+9+0.5+2.5)×103=16×103kJ/(m2•a),所以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16×100%≈15.6%。食物链上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故答案为:
(1)含碳有机物、二氧化碳
(2)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简单,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稳定性较低
(3)C
(4)呼吸作用 15.6%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有关“碳循环”,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5)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2、分析题图:图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有机物输入的能量之和。生态系统中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同化量的去向是:呼吸作用散失、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未利用的能量。其中A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解题关键是对题图的分析: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输入、能量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呼吸作用消耗、分解者消耗.未利用的能量。其中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的同化量还包括有机物输入部分。
19.【答案】选择 高压蒸汽灭菌 平板划线 稀释涂布平板 小于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解析】解:(1)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筛选产脂肪酶、从而能利用植物油的微生物M,则应以植物油为唯一碳源,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利用植物油的微生物能正常生长,其余微生物不能生长,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2)培养基灭菌采用的最适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3)通过过程一获得的平板上的菌落图可知,有不同区域的划线分布,故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该方法得到的菌落连在一起,无法区分菌落个数,因此不能用于进行计数;根据过程二得到的平板上的菌落图可知,菌落均匀分布,故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由于可能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会形成一个菌落,因此该方法计数的微生物M的数目要小于实际活菌数。
(4)在果酒制作时,参与酒精发酵的酵母菌菌种来自于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反应式为:
故答案为:
(1)选择
(2)高压蒸汽灭菌
(3)平板划线 稀释涂布平板 小于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4)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1、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2、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泡菜和腐乳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0.【答案】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转录和翻译 便于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抗原-抗体杂交 B和C Taq(耐高温的DNA聚合)
【解析】解:(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首先需要用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和运载体,其次要用DNA连接酶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
(2)基因表达是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新霉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其作用是便于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3)基因表达的产物是蛋白质,因此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筛选出干扰素基因成功表达的胚胎进行移植。
(4)DNA复制只能从5′→3′,因此构建前利用PCR技术扩增干扰素基因时,A、B、C、D四种单链DNA片段中应选取B和C作为引物。PCR程序中“适温延伸”中的延伸是DNA子链的合成,因此适温是Taq(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的最适温度。
故答案为:
(1)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2)转录和翻译 便于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
(3)抗原-抗体杂交
(4)B和C Taq(耐高温的DNA聚合)
分析图1:图1为基因表达载体,含有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牛乳铁蛋白肽基因和人干扰素基因)、标记基因。
分析图2:图2为转基因奶牛的培育过程,该过程利用了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转基因技术、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牛乳铁蛋白肽基因只在转基因奶牛的乳腺细胞表达,人干扰素基因则可在全身细胞表达,据此可判断筛选胚胎时应选择的方法。
2022-2023学年贵州省铜仁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贵州省铜仁市高一(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黔西南州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西南州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黔西南州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黔西南州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贵州省黔西南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docx、贵州省黔西南州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生物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