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生物)
生物-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辽宁卷)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辽宁卷),文件包含生物辽宁卷考试版docx、生物辽宁卷参考答案docx、生物辽宁卷全解全析docx、生物辽宁卷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生物·全解全析12345678910DDCACDCBCB11121314151617181920BCCCBBCABDABCBCAB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A、淀粉、糖原、纤维素都属于多糖,其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A正确;B、DNA、RNA的组成元素相同,都是C、H、O、N、P,但五碳糖不同,DNA中为脱氧核糖,RNA中为核糖,B正确;C、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以离子的形式存在,C正确;D、脂肪由C、H、O三种元素组成,不含N,D错误。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计算能力。A、由分析可知,催产素是含有8个肽键的九肽,A错误;B、由分析可知,催产素是由9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分子中还含有一个二硫键,是由两个-SH缩合形成的,因此合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9-1)×18+2×1=146,B错误;C、图2多糖和油脂的元素组成都是C、H、O,但油脂的氧化分解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C错误;D、催产素是由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的,图2糖原是由葡萄糖经脱水缩合形成的,两个过程都会产生水,D正确。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X物质是三碳化合物,Y物质是丙酮酸,A正确;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①、④过程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可以产生ATP;②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消耗ATP,B正确;C、①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②表示光合作用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发生在叶绿体基质,C错误;D、图示四个过程既不包括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氧气),也不包括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消耗氧气),因此①②③④四个过程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氧气,D正确。4.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A、根据题干信息“小鼠表皮干细胞中COL17A1基因的表达水平较高,这有利于维持小鼠皮肤细胞的年轻态”可知,该基因与细胞的状态有关,与表皮干细胞分化成表皮细胞无关,A错误;B、衰老的细胞,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能力降低,B正确;C、自由基攻击DNA,造成DNA损伤,可能引起基因突变,C正确;D、根据题干信息“COL17A1基因的表达水平较高,有利于维持皮肤细胞的年轻态,该基因表达水平低,细胞衰老”,因此COL17A1基因的表达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皮肤是否衰老的标志之一,D正确。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计算分析的能力。A、结合题意可知,雄性蝗虫体内只有一条X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离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此时雄性蝗虫细胞中仅有一条X染色体,A正确;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雄蝗虫的性染色体为X和O,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只有1个含有X染色体,即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细胞含有的性染色体数为1条或0条,B正确;C、该蝗虫基因型为AaXRO,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若不考虑变异,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有2个次级精母细胞,两种基因型,但该个体有多个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有四种基因型,C错误;D、该蝗虫基因型为AaXRO,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该个体产生的精子类型为AO、aO、AXR、aXR,D正确。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A、该遗传病是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的,属于细胞质遗传,而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故该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A错误;B、Ⅱ-4是突变基因携带者,与男性患者结婚,有可能将突变基因传递给女儿,故所生女儿可能把突变基因传递给下一代,B错误;C、Ⅲ-6形成卵细胞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随机不均等分配,若Ⅲ-6与正常男性生一个女儿,该女儿是突变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无法计算,C错误;D、该遗传病由线粒体基因突变引起,并且当个体携带含突变基因的线粒体数量达到一定比例后才会表现出典型症状,则Ⅱ-3与一个正常男性结婚且生下一个孩子,无法推断所生子女的患病概率,D正确。7.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结合题中信息推断致死的合子类型,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具有一定难度。A、根据分析可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双杂合子AaBb,正常情况下其自交子代有9种基因型,现在某些基因型纯合的受精卵不能正常发育,可能是AA或BB的不能发育,也可能是aa或bb的不能发育,所以AaBb自交的子代存在的基因型共4种,A正确;B、出现上述比例是某种基因型的受精卵致死,所以不影响配子的类型和比例,故AaBb紫花植株会产生数目相等的具有相同受精能力的4种雄配子和4种雌配子,分别是AB、Ab、aB和ab,B正确;C、若受精卵AA和BB同时致死,其他基因型的受精卵都正常发育形成新个体,那么AaBb自交后代中比例为:(2Aa+1aa)×(2Bb+1bb)=4AaBb(紫)+2Aabb(红)+2aaBb(红)+1aabb(白);若纯合基因型aa、bb同时致死,则AaBb自交,后代比例如下:(1AA+2Aa)×(1BB+2Bb)=1AABB(白)+2AABb(红)+2AaBB(红)+4AaBb(紫),但是后者因不存在aabb的隐性纯合个体,所以不能用测交来判断,C错误;D、不论哪种基因纯合致死,红花植株自交,子代均不会出现紫花植株,出现红花与白花的比例为2∶1,即红花占2/3,D正确。8.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AB、由题意可知,单链DNA转录时RNA的碱基数量也是5387,根据三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若是密码子不重叠,5387÷3=1795,理论上总的蛋白质分子质量,1795×110=197450,但实际上蛋白质总的分子质量为262000,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φ X174噬菌体存在重叠基因,即φ X174噬菌体的同一部分DNA序列可能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不同基因可能存在共同的核苷酸序列,转录获得的各种mRNA的碱基总数大于5387,A正确,B错误;C、噬菌体是病毒,只能寄生于活细菌中,故合成 φ X174噬菌体蛋白的过程所需的ATP都来细菌的细胞质基质,C正确;D、由于单链DNA,没有像双链DNA中碱基互补配对,所以DNA中4种碱基的数目可能各不相等,D正确。9.C【解析】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有丝分裂间期;掌握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a图染色单体中的DNA分子是一条链含BrdU,另一条链不含BrdU,所以都是深蓝色,A正确;b图中每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中,有一条染色单体中的DNA分子是一条链含BrdU另一条链不含BrdU,而另一条染色单体中的DNA是两条脱氧核苷酸链都含BrdU,B正确;由于DNA了是半保留复制,且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所以细胞分裂二次后只有两个细胞的每条染色体的DNA分子的两条链均含有BrdU,其它细胞的染色体DNA均是一条链含有BrdU,一条链不含有BrdU,即含有深蓝色的染色体占3/4占,C错误;该细胞分裂n次后有2/2n的DNA存在不含BrdU的脱氧核苷酸链,D正确。故选C。10.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A、全病毒灭活疫苗是指通过化学等方法使病毒失去感染性和复制力,但保留能引起人体免疫应答的抗原活性,注射到机体内可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A正确;B、正常完成疫苗接种程序后,人体获得免疫力,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抗体检测为阳性,B错误;C、在接种疫苗后,疫苗会直接进入内环境,引起体液免疫反应,产生浆细胞、记忆细胞并产生抗体,是免疫防卫的体现,C正确;D、第2次接种会刺激第1次接种产生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出更多的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可应对侵入人体的新冠病毒,D正确。1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教材识记知识能力。A、突触的纤毛上存在5-羟色氨酸受体,能接受5-羟色氨酸后通过信号通路将信号转导到细胞,说明“轴突-纤毛”突触的神经递质为5-羟色氨酸,A正确;B、神经元上存在纤毛结构,它们从细胞内部靠近细胞核的地方直接延伸到细胞外部,纤毛上的5-羟色氨酸受体,通过信号通路将信号转导到细胞核,该信号不一定是电信号,则5-羟色氨酸与纤毛结合后不一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B错误;CD、5-羟色氨酸可通过“轴突-纤毛”突触调节突触后,促进细胞核组蛋白的乙酰化,促进基因的表达,属于表观遗传,若用抑制剂阻断该信号通路可能抑制细胞核基因的表达,CD正确。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A、林木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因此,影响该地林木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为光照强度即阳光,郁闭度越大,三种草本植物间对阳光的竞争越大,A正确;B、由题表可知,随着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的增加,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而刺儿菜的种群密度随郁闭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所以表中数据表明不同植物对光照条件的适应性是有差异的,B正确;C、在郁闭度的影响下三种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最终都呈下降趋势,C错误;D、由题表可知,随着林木郁闭度(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的增加,一年蓬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种群密度逐渐降低,而刺儿菜的种群密度随郁闭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因此与其他两种草本植物相比,适当遮阴更有利于刺儿菜的生长,D正确;13.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教材识记知识能力。A、图示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①过程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A正确;B、甲为分解者,若缺少分解者,则碳元素无法完全从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因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不能正常进行,B正确;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能量,C错误;D、适当增加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则营养结构变得较为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有所提高,进而可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1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A、焙烤的目的是通过加热杀死种子胚但不使淀粉酶失活,A错误;B、糖化后期要煮沸冷却,煮沸是为了杀菌,冷却是为了接种时保持酵母菌种的活性,B错误;C、在酿造啤酒过程中,酵母菌开始进行有氧呼吸繁殖增加数量,然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C正确;D、由于酵母菌无氧呼吸会产生CO2,因此发酵过程中要适时往外排气,后发酵时期由于糖类物质不充足,产生的气体变少,可以延长排气时间间隔,D错误。1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教材识记知识能力。A、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过程①三白草和鱼腥草体细胞杂交过程中要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水解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配制的解离液会杀死细胞,A错误;B、过程②通常在等渗或略高渗溶液中,不能用低渗溶液,不然原生质体会吸水涨破;可以采用化学法(PEG融合法)或物理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B正确;C、④过程为提取代谢产物,不需要诱导生芽和生根,C错误;D、图中过程②原生质体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将杂种细胞培育成一个完整的新的植物体的过程才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故图中所示的生产流程没有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16.B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A、叶绿素蛋白质复合体的作用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据图可知,在光的作用下低能电子转变为高能电子,然后在电子传递过程中逐渐释放能量用于ATP和NADPH的合成,因此光能先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ATP和NADPH中的活跃化学能,A错误;B、若降低周围环境的CO2浓度会导致暗反应速率减慢,单位时间内ATP和NADPH的消耗量减少,从而导致光反应速率下降,因此单位时间内高能电子的产生量下降,B正确;C、由图可知,光系统Ⅱ中丢失的电子由水中的电子补充,经光系统Ⅰ后电子最终与NADP+结合生成NADPH,C正确;D、发生在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中的电子被光激发的反应是光反应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由此可知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均位于类囊体膜上,D错误。17.AB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A、注射垂体后叶素后,由于垂体后叶含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A正确;B、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只有与相关受体识别并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故其在影响家兔尿液生成速率的过程中需要与相关受体结合,B正确;C、注射生理盐水后由于生理盐水是等渗溶液,细胞外液渗透压不会明显降低,C错误;D、由表格分析可知,注射呋塞米后尿液大量增加,推测其能使尿液生成速率迅速增大,可能与其减弱肾小管对Na+和Cl-的重吸收速率有关,D正确。18.AB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A、基因扩增过程中需要特定的引物,该引物的作用是定位基因的位置,与模板链结合并为子链的延伸提供起点,扩增过程中引物和探针应同时结合到模板DNA上,A错误;B、若最初该反应体系中只有逆转录而来的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需要1个探针,扩增n次,可得到2n个DNA分子,则共需要消耗2n-1个探针,B错误;C、由题可知C值越大,该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到达设定阈值经历的循环数越大,即每次循环出现的荧光信号越少。每次循环出现的荧光信号越少,代表被检测样本中的病毒数目越少,C错误;D、如果样本内的病毒RNA被降解,会导致无法检测出样本内的正确病毒数目,D正确。19.B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实验设计问题能力。A、该探究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为发芽率,A正确;B、对大百合喷施2,4-D溶液可以保花保果也能疏花疏果,B错误;C、如要确定促进大百合发芽率的最适浓度,需在2,4-D浓度为1mg/L、5mg/L和10mg/L梯度中作进一步实验,C错误;D、图中浓度为5mg/L的2,4-D溶液对大百合种子萌发促进作用最佳,D正确。20.A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A、乙豚鼠染色体数目多一条,唐氏综合征的21号染色体多一条,变异类型相同,A正确;B、甲基因型为AaXBY,丙的基因型为AXBXb,甲与丙杂交,已知缺少整条染色体的雌配子致死但个体不致死,甲产生4种雄配子,丙产生2种雌配子,子代基因型与甲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占1/4×1/2=1/8,B正确;C、乙的基因型为AaaXBY,与丙杂交,乙产生的雄配子染色体正常的概率为1/4,丙产生2种雌配子染色体均正常,故子代染色体组成正常的概率是1/4,C错误;D、若甲体内发现基因型为AaYY的次级精母细胞,则该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D错误。21.(1) 三 D(2)CF1 转运质子(或H+)并催化ATP合成(3) 水 氧化型辅酶Ⅱ与H+、e-结合形成还原型酶Ⅱ时消耗叶绿体基质中的H+ 既能为暗反应提供能量,又能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1)据图可知,图1所示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C、与25℃相比,短时间低温4℃处理,ATP合成量较少,耗氧量较多,说明4℃时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较多的用于产热,消耗的葡萄糖量多,AC正确;B、DNP使H+不经ATP合酶返回基质中,会使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中H+浓度降低,导致ATP合成减少,C正确;D、与25℃相比,4℃耗氧量增加,根据题意,电子经线粒体内膜最终传递给氧气,说明电子传递未受阻,D错误。(2)膜的基本结构是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分为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亲水头部位于膜的外侧,参与②⑤过程的蛋白质由CF0、CF1两部分构成,其中CF1分布在膜的外侧,CF0分布在膜的内侧,因此亲水部分应为CF1;据图可知,在该蛋白质的作用下,可将H+进行跨膜运输,且可促进ATP的生成,故该蛋白质的作用是转运质子并合成ATP。(3)据图可知,叶绿素a(P680和P700)接受光的照射后被激发,释放势能高的电子,电子的最终供体是水;据图可知,氧化型辅酶Ⅱ与H+、e-结合形成还原型酶Ⅱ时消耗叶绿体基质中的H+,是导致质子势能差加大的另一个原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的产物有三种:O2、NADPH、ATP,O2释放到大气中,用以满足各种需氧生物的呼吸作用,NADPH和ATP被暗反应利用,其中ATP只能为暗反应提供能量,而NADPH既能为暗反应提供能量,又能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22.(1)AGATCT GGTAACC 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4种脱氧核苷酸(原料) (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让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模板链结合(2) 抗生素N 2,3 RNA聚合酶【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工程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实验设计遵循实验设计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原则。(1)为保证目的基因能正常表达,目的基因应插入到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且应至少保留一个标记基因,故应选择Bglll和BstEII进行酶切,故扩增CBHII基因时,需要在两种引物上分别添加AGATCT和GGTAACC序列。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PCR中需要添加引物。PCR的条件为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原料)、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由变性--退火(复性)--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复性的目的是让引物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模板链结合。(2)由于用Ball和BstEll进行酶切后,抗生素M抗性基因被破坏,故为鉴定重组质粒是否构建成功,将重组质粒导入A菌,并将其接种在含抗生素N的培养基上培养。据图可知,用Balll和BstEIl进行酶切后,该环装DNA应得到两个长度片段,而图2种的2和3酶切片段有两个,符合题 61 意,据此推测,菌落2和3种成功导入了重组质粒。完整的重组质粒应包括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复制原点,其中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23. 在该区域采取等距取样法选取若干样方,对每个样方中该植物计数后取其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越来越大 2 000~2 400 温度 自然林 抵抗力 竞争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图一描述了种群的年龄组成,可用其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图二描述了各种海拔下种群密度的大小,即物种的分布情况。(1)调查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若调查估算某一段较长河堤上的紫茎泽兰种群密度,可在该区域采取等距取样法选取若干样方,对每个样方中该植物计数后取其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根据图一可知,紫茎泽兰种群中幼龄个体多,所以属于增长型,因此种群密度增大,种群数量也越来越大。(2)根据图二可知,海拔低于2000m高于2400m紫茎泽兰的种群密度均要小一些,因此,最适于紫茎泽兰生活的海拔高度范围是2000-2400m,随着海拔的变化,温度会发生变化,成为影响紫茎泽兰分布的因素。(3)通过题表可知,自然林幼苗密度更大,种群增长趋势更强,最适宜紫茎泽兰定居。自然林相对于草地和人工林,生物种类更为丰富,相应生态系统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强。三叶草、狗牙根等与紫茎泽兰混合种植时,它们会争夺空间、资源,有竞争关系。(4)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由于紫茎泽兰在入侵地自然生长繁殖,其环境与原来环境不完全相同,因此与原产地的紫茎泽兰相比,进化方向发生变化。故选D。24.(1) 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大鼠 等量适宜浓度和pH的枸橼酸盐缓冲液(2) 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 胰高血糖素 促进(3) 血糖测定仪检测三组的血糖浓度 实验结果:甲、丙、乙 实验结论:桑叶提取液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浓度的作用明显,但其不能使血糖浓度降到正常水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1)随机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大鼠若干只,禁食12h后,随机均分成A、B两组,在A组左下腹腔一次性注射STZ 65mg/kg(溶于适宜浓度和pH的枸橼酸盐缓冲液),其目的是破坏胰岛B细胞,使其患上糖尿病;在B组左下腹腔一次性注射等量适宜浓度和pH的枸橼酸盐缓冲液,作为对照。(2)由于A组破坏了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结果是A组大鼠的血糖浓度高于B组。注射48h后,凡血糖浓度高于13mmol•L-1,出现尿糖,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为糖尿病大鼠模型。小鼠体内与血糖上升相关的激素有肾上腺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后者的增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3)4周后,检测三组的血糖浓度,如下表。实验结果: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但未标明组别,图示的结果应该为甲、丙、乙 。本实验的结论为桑叶提取液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浓度的作用明显,但不能使血糖浓度降到正常水平。25.(1) 显性 致死(2)卷翅:直翅=4:5(3) 灰体红眼:灰体紫红眼:黑体红眼:黑体紫红眼=9:3:3:1 灰体红眼:灰体紫红眼:黑体红眼=2:1: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由题表甲组合可知,双亲都是卷翅,子代中出现了直翅,符合无中生有有为隐,所以卷翅对直翅为显性,且甲组合亲本均为杂合子,理论上F1后代表型卷翅:直翅=3:1,但实际上F1后代表型卷翅:直翅=2:1,推测可能是显性纯合致死。1)分析甲组合,双亲都是卷翅,子代中出现了直翅,出现了性状分离,所以卷翅对直翅为显性。但F1的卷翅:直翅=2:1,推测可能是显性纯合致死。(2)假设用A/a表示控制翅型的基因,甲、乙F1各有100只果蝇,由于AA死亡,则组合甲果蝇剩下75只,基因型为Aa的有50只、aa的有25只,组合乙基因型为Aa的有50只、aa的有50只,将全部个体混合之后重新计算比例:4/7Aa、3/7aa,进行自由交配,产生的配子有2/7A、5/7a,自由交配之后的结果是4/49AA(死亡)、20/49Aa、25/49aa,最终结果是卷翅:直翅=4:5。(3)假设用A/a表示控制体色的基因,B/b表示控制眼色的基因。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黑体红眼)和AAbb(灰体紫红眼),则F1的基因型为AaBb,①若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1自交产生的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灰身红眼(A_B_):黑身红眼(aaB_):灰身紫眼(A_bb):黑身紫眼(aabb)=9:3:3:1,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②若这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那么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根据亲本的基因型可知,a和B连锁、A和b连锁,F1产生的雌雄配子及比例均为1/2aB、1/2Ab,那F2的表型及比例为灰体红眼(AaBb):灰体紫红眼(AAbb):黑体红眼(aaBB)=2:1: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天津卷),文件包含生物天津卷全解全析docx、生物天津卷考试版docx、生物天津卷参考答案docx、生物天津卷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江苏卷),文件包含生物江苏卷全解全析docx、生物江苏卷考试版docx、生物江苏卷参考答案docx、生物江苏卷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北京卷),文件包含生物北京卷全解全析docx、生物北京卷考试版docx、生物北京卷参考答案docx、生物北京卷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