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B版(2019)高中数学 必修第一册1.2.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第2课时)教学设计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3/14719170/0-16923256021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B版(2019)高中数学 必修第一册1.2.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第2课时)教学设计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3/14719170/0-169232560214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B版(2019)高中数学 必修第一册1.2.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第2课时)教学设计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3/14719170/0-169232560218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B版(2019)高中数学 必修第一册1.2.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2 常用逻辑用语
1.2.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常用逻辑用语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言。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使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达数学对象,进行数学推理,体会常用逻辑用语在表述数学内容和论证数学结论中的作用,提升交流的严谨性与准确性。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掌握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3、理解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
4、能利用命题之间的关系判定充要条件或进行充要性的证明
【核心素养】
1、数学抽象:在课前导读中抽象出充分、必要的概念.
2、逻辑推理: 判定推出与不推出,推理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基本形式和规则.
3、直观想象:借助坐标轴和几何图形来判定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4、数学运算:掌握p、q运算,正确判断推出与不推出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掌握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1、能利用命题之间的关系判定充要条件或进行充要性的证明
课前准备
通过课前导读、身边的例子来了解充分、必要的概念。
教学过程
【课前导读】
“充分”“必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你知道下列语句中的这两个词分别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吗?
(1)“不断出现的数据让禁放派理由更加充分”(《中国青年报》2014年1月23日);
(2)“做到了目标明确、数据翔实、理由充分、逻辑严密”(《人民日报》2014年3月4日);
(3)“积极乐观的人,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内心充满希望,当然,他们更懂得去寻求必要的帮助,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中国青年报》2015年6月22日);
(4)“文学不只是知识,同时也是一种能力,写作对于一个文学系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必要的素质”(《人民日报》2015年7月28日).
本小节我们要学习数学中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新课讲授】
我们已经接触过很多形如“如果p,那么q”①的命题,例如: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这个锐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如果x>2,那么x>3;
(4)如果a>b且c>0,那么ac>bc.
在“如果p,那么q”形式的命题中,p称为命题的条件,q称为命题的结论.若“如果p,那么q”是一个真命题,则称由p可以推出q,记作
pq
读作“p推出q”;否则,称由p推不出q,记作pq,读作“p推不出q”.
例如,上述例子中,(1)是一个真命题,即“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可以推出“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这也可记作
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而(3)是一个假命题,即x>2推不出x>3,这也可记作
x>2x>3.
①“如果p,那么q”也常常记为“如果p,则q”或“若p,则q”,
【尝试与发现】
当pq时,我们称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当p
q时,我们称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事实上,前述课前导读中的“充分”“必要”与这里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表示的是类似的意思.
因此, “如果p,那么q”是真命题,
pq,
p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
这四种形式的表达,讲的是同一个逻辑关系,只是说法不同而已.
例如,因为“如果x=-y,则x2=y2”是真命题,所以
x=-yx2=y2,
x=-y是x2=y2的充分条件,
x2=y2是x=-y的必要条件.
再例如,因为命题“若A∩B≠∅,则A≠∅”是真命题,所以
A∩B≠∅ A≠∅
A∩B≠∅是A≠∅的 条件
A≠∅是A∩B≠∅的 条件
【思考与辨析】
【典型例题】
例1 判断下列各题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q是否是p的必要条件:
(1)p:x∈Z,q:x∈R;
(2)p:x是矩形,q:x是正方形。
解(1)因为整数都是有理数,从而一定也是实数,即pq,因此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2)因为矩形不一定是正方形,即pq,因此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也可用集合的知识来理解。
设A={x|x≥0},B={x|x>-1},则不难看出,A是B的子集(如下图所示),即A⊆B.
另一方面,“如果x≥0,那么x>-1”是真命题,也就是说
x≥0x>-1,
x≥0是x>-1的充分条件,
x>-1是x≥0的必要条件。
一般地,如果A={x|p(x)},B={x|q(x)},且A⊆B.(如下图所示),那么p(x)q(x),因此也就有p(x)是q(x)的充分条件,q(x)是p(x)的必要条件.
例如,设A={x|x是在北京市出生的人},B={x|x是在中国出生的人},则A⊆B,所以“x是在北京市出生的人”可以推出“x是在中国出生的人”.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与数学中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有关。
例如,“如果一个函数是正比例函数,那么这个函数是一次函数”可以看成一个判定定理.这指的是,只要函数是正比例函数,那么就可以判定这个函数是一次函数.不难看出,判定定理实际上是给出了一个充分条件,上例中,“函数是正比例函数”是“函数是一次函数”的充分条件。
而“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可以看成一个性质定理.这指的是,只要一个四边形是矩形,那么这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一定相等.不难看出,性质定理实际上给出了一个必要条件,上例中,“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是“四边形是矩形”的必要条件。
例2 说明下述命题是否可以看成判定定理或性质定理,如果可以,说出其中涉及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
(1)形如y=ax2(a是非零常数)的函数是二次函数;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解(1)这可以看成一个判定定理,因此“形如y=ax2(a是非零常数)的函数”是“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的 条件
(2)这可以看成菱形的一个性质定理,因此“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是“四边形是菱形”的 件。
【扩展阅读】
二、充要条件
【新课讲授】
二、充要条件
我们已经知道,因为x>3x>2,所以
x>3是x>2的 条件,
又因为x>2x>3,所以
x>3不是x>2的必要条件,
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可以说成
x>3是x>2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一般地,如果pq且q
p,则称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尝试与发现】
如果pq且q
p,则称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例如,x(x-1)=0是x=0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如果pq且q
p,则称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为充要条件),
记作
pq,
此时,也读作“p与q等价”“p当且仅当q”.
当然,p是q的充要条件时,q也是p的充要条件.
例如,当x≥0时,有意义;当
有意义时,x≥0.因此“x≥0”是“
有意义”的充要条件,即
x≥0有意义,
也可以说成“x≥0与有意义等价”“x≥0当且仅当
有意义”.
例3 在△ABC中,判断∠B=∠C是否是AC=AB的充要条件.
解 因为“在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所以
∠B=∠CAC=AB;
又因为“在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所以
AC=AB∠B=∠C.
从而∠B=∠CAC=AB,因此△ABC中,∠B=∠C是AC=AB的充要条件。
从集合的观点来看,如果A={x|p(x)},B={x|q(x)},且A=B,则p(x)q(x),因此也就有p(x)是q(x)的充要条件。
例如,当A={x|x≤0},B={x|lxl=-x}时,不难看出A=B,因此x≤0lxl=-x,也就是说x≤0是|x|=-x的 条件,x≤0与lxl=-x等价,x≤0当且仅当lxl=-x.
另外,充要条件与数学中的定义有关.例如,“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边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定义,这就意味着,只要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反之,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不难看出,一个数学对象的定义实际上给出了这个对象的一个充要条件,上例中,“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是“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充要条件。
注意到“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也是“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一个充要条件,因此我们也可以将等边三角形定义为:“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称为等边三角形。”
需要补充的是,除了上面提到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之外,还存在p既不是q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的必要条件的情形,例如,当p:x>0,q:x2>2时就是如此.
【思考与辨析】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简单,但学生容易混淆,需要梳理辨析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数学定义即可.
人教B版(2019)高中数学 必修第一册1.2.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B版(2019)高中数学 必修第一册1.2.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师生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数学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2 常用逻辑用语1.2.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2 常用逻辑用语1.2.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回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课时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数学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2 常用逻辑用语1.2.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数学人教B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1.2 常用逻辑用语1.2.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新课导入,探究新知,尝试与发现,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