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 免疫调节(知识通关练)(教师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708763/1-169217912882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 免疫调节(知识通关练)(教师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708763/1-16921791288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 免疫调节(知识通关练)(教师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708763/1-169217912886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 免疫调节(知识通关练)(原卷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708763/0-169217912525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 免疫调节(知识通关练)(原卷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708763/0-169217912529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 免疫调节(知识通关练)(原卷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1/14708763/0-169217912532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 知识通关练+能力提升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3章 体液调节(知识通关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1 次下载
-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3章 体液调节(能力提升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1 次下载
-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 免疫调节(能力提升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1 次下载
-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通关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1 次下载
-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能力提升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试卷 1 次下载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 免疫调节(知识通关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 免疫调节(知识通关练)(2份打包,原卷版+教师版),文件包含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免疫调节知识通关练教师版doc、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高中生物分层训练AB卷第4章免疫调节知识通关练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分数
第4章 免疫调节
知识通关练
一、单选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吞噬细胞受损,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会减弱
B. 人被毒蛇咬伤,需要注射抗毒血清(抗体)以减弱毒素的伤害
C. 细胞毒性T细胞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和分化产生的
D. 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答案】
C
【解析】解:A、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若吞噬细胞受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会减弱,A正确;
B、人被毒蛇咬伤,需要注射抗毒血清(抗体)以减弱毒素的伤害,B正确;
C、T细胞是在骨髓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和分化产生的,C错误;
D、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正确。
故选:C。
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免疫失调:过敏反应、自身免疫、免疫缺陷。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掌握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下列描述中属于细胞免疫的是()
A. 体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体 B. 皮肤、黏膜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C. 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病原体结合 D. 结核杆菌进入宿主细胞引起的免疫
【答案】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属于识记的内容,较容易。
【解答】
A.体液中的溶菌酶杀死病原体,是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皮肤、黏膜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病原体结合,是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C错误;
D.结核杆菌进入宿主细胞成为靶细胞,效应T细胞使细胞裂解,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D正确。
故选D。
3.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
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T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A. A B. B C. C D. D
【答案】
C
【解析】皮肤和黏膜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所以改变T细胞的数目,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
4.在制备抗毒血清时,需要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类型、所用的蛇毒以及制备的抗毒血清与下列选项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 )
A.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 B. 特异性免疫、抗体、抗原
C. 细胞免疫、抗体、抗原 D. 体液免疫、抗原、抗体
【答案】
D
【解析】
【分析】
本题着重考查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考点,近年在各种类型的高考试题中都紧密结合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知识而设问.
【解析】
(1)抗蛇毒血清中含有能与蛇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而抗体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这一免疫反应为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
(2)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的体内,会引起免疫反应,说明蛇毒是抗原,体内产生的抗毒血清是抗体。
综上,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5.下图为特异性免疫过程的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物质①、②分别为淋巴因子和抗体
B. 当物质②攻击自身正常细胞时可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
C. 骨髓和胸腺均属于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产生、成熟的场所
D. 注射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二和细胞三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通过分析、比较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分析题图:该图是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在胸腺成熟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由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作用于靶细胞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细胞二是记忆T细胞,T细胞产生的①淋巴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淋巴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因此细胞一是B淋巴细胞,细胞四是浆细胞,②是抗体,细胞三是记忆B淋巴细胞。
【解答】
A.由分析可知,①是淋巴因子,可以刺激 B细胞增殖、分化,②是抗体,A正确;
B.当物质②抗体攻击自身正常细胞时引起机体异常,属于自身免疫疾病,B错误;
C.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等,骨髓和胸腺是淋巴细胞产生、成熟的场所,C正确;
D.注射疫苗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在再次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记忆细胞(细胞二、细胞三),D正确。
故选B。
6.科学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功能。如图所示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巨噬细胞和T细胞
B. B细胞只需与图示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结合,即可发生分裂、分化
C. 图中T细胞仅参与体液免疫,不参与细胞免疫
D. 免疫调节也可以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功能
【答案】
D
【解析】解:A、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为抗原呈递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A错误;
B、激活B细胞的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即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与B细胞结合,因此B细胞只与图示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结合,不可发生分裂、分化,B错误;
C、T细胞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也可参与细胞免疫,C错误;
D、免疫调节也可以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如衰老损伤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自稳的功能,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监视的功能,D正确。
故选:D。
根据图示分析可知: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能吞噬、处理并呈递抗原;T细胞能识别DC细胞表面的抗原,这个过程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是细胞膜的功能之一。
本题结合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7.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较,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是( )
A. 反应快而强 B. 反应快而弱 C. 反应慢而强 D. 反应慢而弱
【答案】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免疫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正确理解二次免疫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于初次感染后,产生大量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时,直接由记忆细胞分化成大量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且抗体浓度比初次免疫更高,因此有反应快、免疫强的特点。
故选A。
8.当人体的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
A. 艾滋病 B. 类风湿性关节炎
C. 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 D. 抗维生素D佝偻病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实例,能正确区别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和人类遗传病的关系。
【解答】
A、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免疫功能缺失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错误;
B、类风湿性关节炎为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
C、动物毛屑接触性鼻炎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过敏原(毛屑)过度敏感引起的过敏反应,C错误;
D、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显性致病基因控制的单基因遗传病,D错误。
故选:B。
9.T淋巴细胞不但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应答中亦发挥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T淋巴细胞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
B. 环孢霉素A能使T淋巴细胞增殖受阻,可减弱免疫排斥反应
C. T淋巴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裂解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完成体液免疫
D. 艾滋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受HIV攻击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受损,易患癌症
【答案】
C
【解析】细胞免疫通过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发挥免疫效应。体液免疫通过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A. 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T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A正确;
B. 环孢霉素A能使T淋巴细胞增殖受阻,可减弱免疫排斥反应,B正确;
C.T细胞通过释放淋巴因子,裂解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的免疫为细胞免疫,C错误。
D.艾滋病患者的T淋巴细胞受HIV攻击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受损,易患癌症,D正确。
故选C。
10.下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细胞A具有特异性识别功能
B. 图中的细胞D无识别功能
C. 若同种病菌再次侵入,则细胞D的周期缩短
D. 图中物质Ⅰ为抗原,物质Ⅱ为抗体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相应的抗体,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记忆细胞在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后参与二次免疫,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
【解答】
A.细胞A是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A错误;
B.细胞D是浆细胞,作用是分泌抗体,没有识别作用,B正确;
C.细胞D不能增殖,没有细胞周期,C错误;
D.图中物质I为淋巴因子,物质II为抗体,D错误。
故选:B。
11.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其一定存在于内环境中
B. 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的作用,并都需要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C. 内环境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D. 内环境中有激素、神经递质、酶等,在发挥生理作用后都被灭活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析图能力,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解答】
A、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可以存在于唾液、泪液中,其中唾液、泪液不是内环境,A错误;
B、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的作用,并都需要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B正确;
C、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C错误;
D、内环境中可以有激素、神经递质、酶等,激素、神经递质在发挥生理作用后即被灭活,酶在反应前后数量和性质不变,D错误;
12.下图是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并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B. 临床药物可以通过促进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 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D. 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答案】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掌握过敏原、过敏反应的特点,以及特异性免疫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A、浆细胞没有识别功能,A错误;
B、临床治疗哮喘应该是抑制过敏介质释放,B错误;
C、过敏介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C正确;
D、哮喘属于过敏反应,是免疫失调引起的,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D错误。
故选C。
13.图是细胞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辅助性T细胞和靶细胞的参与
B. 再次接触相同病原体时,记忆T细胞会立即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C. 病原体被消灭后,活化状态的免疫细胞的功能会受到抑制
D. 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就能彻底消灭进入细胞的病原体
【答案】
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对细胞免疫过程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根据图中可以看出,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结合可导致靶细胞裂解,裂解后的产物可被巨噬细胞吞噬。
【解答】
A.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 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因此辅助性T细胞和靶细胞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A正确;
B.再次接触相同病原体时,记忆T细胞会立即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迅速高效的产生免疫反应,B正确;
C.病原体被消灭后,活化状态的免疫细胞的功能会受到抑制,机体将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C正确;
D.依靠细胞免疫可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被释放,但最终还需要依靠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再被吞噬细胞吞噬,D错误。
14.如图为体液免疫过程中两种淋巴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B. 乙为效应B细胞,可由成熟的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C. 物质M为抗原,由甲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给乙细胞
D. 物质M为白细胞介素2,能促进乙细胞的增殖、分化
【答案】
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两种淋巴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图解,考查了体液免疫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体液免疫过程,根据图示信息确定图中甲乙两种细胞的名称以及物质的实质,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解答】
A.体液免疫中涉及的淋巴细胞有辅助性T细胞、B细跑、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能通过产生物质作用于另一种淋巴细胞的是辅助性T细胞,其产生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因此甲为辅助性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A错误;
B.乙为B细胞,由骨髄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B错误;
C.物质M是细胞因子,物质N是B细胞膜上的受体,能摄取、处理抗原的是吞噬细胞,甲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有呈递抗原和产生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C错误;
D.物质M是细胞因子,可能是白细胞介素-2,其作用于乙细胞(B细胞),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D正确。
15.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骨髓②扁桃体③吞噬细胞④淋巴细胞⑤红细胞⑥抗体⑦淋巴结⑧纤维蛋白原.
A. ①②③④⑥⑦⑧ .
B. ①②③④⑥⑦
C. ①③④⑥
D. ①②④⑥⑦⑧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能准确判断各物质或各结构是否属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解答】
人体免疫系统是由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①骨髓属于免疫器官,①正确;
②扁桃体属于免疫器官,②正确;
③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③正确;
④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④正确;
⑤红细胞是一种血细胞,不属于免疫系统,⑤错误;
⑥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⑥正确;
⑦淋巴结属于免疫器官,⑦正确;
⑧纤维蛋白原不属于免疫系统,⑧错误。
故选B。
16.下列现象中,一定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是()
A. 泪液中的溶菌酶杀死沙眼衣原体 B. 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病原体
C. 胃液中的盐酸杀死中性或碱性细菌 D. 人体内的免疫球蛋白防御天花病毒
【答案】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特异性免疫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免疫是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抵抗力,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等构成,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白细胞),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免疫分为两种,一种是非特异性免疫,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另一种是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
【解答】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属于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17.中国科学家宣布成功开发出第一代可用于临床的异种器官移植雏形——“猪3.0”。据测试这些小猪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可满足安全、成功移植到人体的要求,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器官移植中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 发生免疫排斥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
C. 使用免疫抑制剂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
D. 猪3.0的开发可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
【答案】
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免疫学的应用以及免疫排斥等相关知识,属于识记理解水平,意在考查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解答】
A.器官移植中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A错误;
B.发生免疫排斥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B正确;
C.使用免疫抑制剂可降低免疫排斥反应,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C正确;
D.由题意可知,猪3.0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可满足安全、成功移植到人体的要求,可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D正确。
18.下列哪种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 )
A. 辅助性T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树突状细胞 D. 巨噬细胞
【答案】
A
【解析】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属于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主要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和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作用等功能,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作用,学生通过概念图、模式图等工具完成课本文字与图形转换而后理解识记是关键。
19.下列关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在骨髓中起源并发育成熟 B. 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 都可以作为抗原呈递细胞 D. 都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答案】
B
【解析】解:A、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A错误;
B、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正确;
C、B淋巴细胞不能作为抗原呈递细胞,C错误;
D、只有效应T细胞才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错误。
故选:B。
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总结
名称
来源
功能
特异性识别功能
吞噬细胞
造血干细胞
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复合物
B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
T细胞
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称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
记忆细胞
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免疫细胞的种类及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0.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严重者会发生休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引起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过敏原都是蛋白质
B. 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C. 初次接触青霉素就会引起机体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
D. 青霉素再次进入机体,会引起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
【答案】
D
【解析】解:A、过敏原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比如青霉素不属于蛋白质,A错误;
B、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过强而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B错误;
C、过敏反应是已经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因此初次接触青霉素不会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C错误;
D、当青霉素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青霉素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D正确。
故选:D。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本题考查过敏反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21.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它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
B. 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 曲线CD段,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大大下降,体液免疫基本不受影响
D. 曲线EF段,辅助性T细胞浓度上升是在骨髓中有大量T细胞生成并发育成熟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解:A、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代谢和繁殖,不能在内环境(细胞外液)中繁殖,A错误;
B、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
C、体液免疫过程中,需要T细胞呈递抗原和产生淋巴因子,因此曲线CD段体液免疫功能也大部分丧失,C错误;
D、EF段辅助性T细胞浓度上升,是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后、进入胸腺发育成熟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分析曲线图:图示是人体感染HIV后,人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浓度变化曲线。HIV最初侵入人体时,血液中HIV浓度先增加后减少,而机体对HIV的免疫反应增强;但随着HIV浓度增加,T细胞不断减少,血液中的HIV浓度增加,对HIV的免疫反应减弱。
本题结合HIV病毒造成艾滋病的病程图,考查人体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艾滋病的致病原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曲线图提取有效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被免疫细胞识别的外来分子是( )
A. 抗体 B. 抗原 C. 细胞因子 D. 溶菌酶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
【详解】
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都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都属于体内物质),抗原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能被免疫细胞识别,B符合题意。
故选B。
23.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一些疾病,损害人体的健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敏反应是指机体在首次接触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B. 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常见的自身免疫病
C. 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B细胞,使之大量死亡
D. 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
【答案】
B
【解析】A、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引发的免疫反应, A错误;
B、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B正确;
C、HIV主要攻击人体的辅助性T细胞,C错误;
D、在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 D错误。
故选B
24.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分别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B. 在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C.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能产生记忆细胞,浆细胞和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 在细胞免疫中,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会攻击已经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
【答案】
C
【解析】B细胞激活后产生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可以与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靶细胞) 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其中的病原体,A、D正确。体液免疫中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B正确。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不产生抗体,C错误。
25.关于浆细胞和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前者参与细胞免疫,后者参与体液免疫
B. 前者直接杀死病原体,后者杀死靶细胞
C. 前者分泌抗体, 后者杀死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
D. 病原体首次进入机体时,前者发挥作用;再次进入机体时,后者发挥作用
【答案】
C
【解析】A、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参与细胞免疫,A错误。
B、浆细胞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病原体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B错误。
C、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杀死被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C正确。
D、浆细胞参与体液免疫,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若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病原体,则需要细胞免疫发挥作用,若病原体存在于血浆中,则需要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D错误。
故选C。
26.某人感染了HIV,5年后被诊断出患淋巴瘤。最可能的原因是HIV感染直接导致( )
A. HIV大量寄生在B细胞内 B. 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丧失
C. B细胞无法转化为浆细胞 D. 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持续下降
【答案】
D
【解析】HIV主要寄生在辅助性T细胞内,A错误; HIV感染辅助性T细胞,会使辅助性T细胞死亡,而不仅是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丧失, B错误、D正确;HIV感染不会直接影响到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的过程,C错误。
27.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与识别和清除体内癌细胞分别属于免疫系统的( )
A. 免疫防御功能、免疫自稳功能 B. 免疫自稳功能、免疫监视功能
C. 免疫监视功能、免疫自稳功能 D. 免疫自稳功能、免疫防御功能
【答案】
B
【解析】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自稳功能,识别和清除体内癌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B正确。
28.少数人对青霉素等一些抗生素过敏,,严重时会导致休克。青霉素进入机体后,它的降解产物中的青霉烯酸能与体内的组织蛋白结合,进而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青霉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所致
B. 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 过敏反应具有遗传倾向
D. 青霉素可直接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
【答案】
D
【解析】A、过敏反应是机体的免疫功能过强所致,A正确;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为体液免疫,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 B正确;
C、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C正确;
D、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青霉素的降解产物中的青霉烯酸能与体内的组织蛋白结合,这样才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继而引发过敏反应,而不是青霉素直接引起机体的过敏反应,D错误。
故选D
29.过敏反应是由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度敏感引起的,下列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
A. 过敏反应有快慢之分 B.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C. 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的 D. 主要和抗体的作用有关
【答案】
C
【解析】解:A、根据过敏反应发生的快慢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早期相反应主要由组织胺引起,通常在接触过敏原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晚期相反应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过敏原刺激后6~12 h发生反应,可持续数天,A正确;
B、过敏常常发生在一部分相对固定的人群中,因为是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属于先天免疫功能异常,往往由遗传而来,也就是说,具有这种体质的人,发生过敏性的可能将伴随终生,B正确;
C、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C错误;
D、有些人接触到过敏源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抗体,有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D正确。
故选:C。
1、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形成的,即抵抗抗原侵入的免疫功能过强。
2、过敏反应的特点是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
本题考查学生对过敏反应的了解,要求学生掌握过敏反应的过程及其作用特点,属于识记层次的内容,难度较易。
30.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 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
C. 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
D. 无症状感染者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均为阳性,但无临床症状,不存在传播风险
【答案】
D
【解析】解:A、抗体只能与特定抗原结合,所以抗体检测法就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A正确;
B、体液免疫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抗体,所以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病毒的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B正确;
C、机体通过产生较多的抗体从而将新冠病毒彻底消灭,故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病毒的核酸的情况,C正确;
D、无症状感染者由于其体内存在对抗新冠病毒的抗体而没有症状,但是其核酸检测呈阳性,说明其携带新冠病毒,因此存在传播风险,D错误。
故选:D。
体液免疫过程:
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②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④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⑤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本题结合新冠这一社会热点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掌握免疫学原理的应用,再结合题干信息准确作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0.0分)
31.迄今新型冠状病毒仍在肆虐全球,我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和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如图a所示免疫力正常的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体内病毒及免疫指标的变化趋势。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______免疫尚未被激活,病毒在其体内快速增殖(曲线①、②上升部分)。曲线③、④上升趋势一致,表明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机理是 ______。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 ______过程。
(2)准确、快速判断个体是否被病毒感染是实现动态清零的前提。目前除了核酸检测还可以使用抗原检测法,因其方便快捷可作为补充检测手段,但抗原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据图a分析,抗原检测在 ______时间段内进行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判断的依据是此阶段 ______。
(3)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能大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如图b所示一些志愿受试者完成接种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对各种新冠病毒毒株中和作用的情况。据图分析,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 ______。
【答案】
特异性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细胞免疫 乙 被感染者体内才出现病毒抗原 全程接种+加强针
【解析】解:(1)从图a可以看到,T细胞和抗体都是在乙阶段后期才出现的,并且T细胞和抗体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所以可判断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初期特异性免疫尚未被激活。T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所以能看到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数量的增加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T细胞在抗病毒感染过程中还参与了细胞免疫。
(2)据图a分析,抗原检测在乙时间才可能得到阳性结果,因为此阶段被感染者体内才出现病毒抗原,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
(3)从图b两种情况对比可知,全程接种+加强针产生的抗体中和病毒的能力更强,所以当前能为个体提供更有效保护作用的疫苗接种措施是全程接种+加强针。
32.为进一步优化新冠病毒检测策略,服务疫情防控需要,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决定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抗原检测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居家自测等特点。
(1)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______,有 ______种含氮碱基。核酸检测常用到PCR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
(2)抗原检测试剂盒中含有针对新冠病毒N蛋白的抗体,检测时加入待测者的鼻拭子,若显示出2条带,则检测结果为阳性,这种检测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冠病毒有多种蛋白质,选择N蛋白作抗原来制备抗体,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RNA 4 DNA半保留复制
(2)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该蛋白表达量最丰富;控制该蛋白合成的基因不易发生变异;与抗体亲和力强
【解析】(1)新型冠状病毒是RNA类病毒,遗传物质为RNA,其中有A、G、C、U四种碱基;PCR技术就是人工控制的DNA批量复制,利用DNA的半保留复制原理。
(2)抗原检测试剂盒中含有针对新冠病毒N蛋白的抗体,可以检测待测者体内是否有作为抗原的新冠病毒N蛋白,利用的是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利用N蛋白作为抗原制备抗体,意味着这种抗原在机体内表达量丰富,基因稳定不易变异,与抗体结合能力强,容易检出。
1、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2、PCR技术就是人工控制的DNA批量复制,抗原检测利用的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本题考查病毒、人体免疫和PCR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获取题干信息准确答题。
33.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因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诊断出来的。如图是HIV侵入人体后病毒浓度和辅助性T细胞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问题:
(1)据图1可知,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的宿主细胞是 ______。
(2)图1中A阶段,HIV侵入人体内环境后一些可以与B细胞接触,另一些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传递给 ______细胞,后者发生特定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B细胞受刺激后分裂分化为 ______细胞。
(3)HIV侵入宿主细胞后,主要依靠 ______细胞识别并接触、裂解靶细胞。有些艾滋病患者容易患肿瘤,这是机体的 ______功能低下导致不能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
【答案】
辅助性T细胞 辅助性T 浆细胞和记忆 (新形成)细胞毒性T 免疫监视
【解析】解:(1)根据题图可知:HIV侵入人体后主要的宿主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
(2)体液免疫过程中:HIV侵入人体内环境后一些可以与B细胞接触,另一些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3)HIV侵入辅助性T细胞后,主要依靠新形成的毒性T细胞识别并接触、裂解靶细胞;人体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三大基本功能,若有些艾滋病患者容易患肿瘤,这是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导致不能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
34.新冠病毒抗原检测流程如下:将样品加入样品垫,溶有样品的液体介质将借助纸层析的原理沿试纸向吸水垫的方向移动。结合垫上吸附有胶体金(聚集后呈红色)标记的两种可移动的物质(新冠抗体1和鼠IgG),T线处固定有新冠抗体2,抗体1和抗体2可与新冠病毒表面的不同位点结合。C线处固定有抗鼠IgG的抗体。请回答:
(1)疫情期间,对易地流动人员实行集中隔离不少于14天的原因是 ______。
(2)新冠病毒进入血液循环后,会选择性入侵肺部细胞,为了消灭侵入肺部细胞的新冠病毒,人体产生的 ______会裂解含新冠病毒的肺部细胞,暴露出新冠病毒,然后体液中的抗体与之结合形成沉淀,再由 ______将其清除。
(3)若样品中不含有新冠病毒,则T线不变色,C线变红色,该过程中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共有 ______次;若 ______,则检测为阳性,说明样品中含有新冠病毒。
【答案】
感染病毒潜伏期约2周(感染2周内病毒少,很难检测到) 效应T细胞 吞噬细胞 1 T线与C线都变红色
【解析】解:(1)由于感染病毒潜伏期约2周(感染2周内病毒少,很难检测到),为避免人员流动造成交叉感染,所以对易地流动人员实行集中隔离不少于14天。
(2)含有新冠病毒的肺部细胞属于靶细胞,被人体的效应T细胞裂解,抗原被释放至内环境中,体液中的抗体抗原结合,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清除。
(3)样品中如果有新冠病毒抗原,就会和样本结合垫上的金标抗体结合,在毛细作用下沿着纤维膜向前移动,到达检测线上又被T线抗体捕获,在T线形成“胶体金抗体-病毒抗原-T线抗体”复合物。由于胶体金大量聚集,因此T线显现出红色;由于试纸中金标抗体的量是富余的,因此不会全部截留在T线,还会继续往吸水垫方向流动;当流至C线时,又被专门识别金标抗体的C线抗体捕获,在C线形成“金标抗体-C线抗体”复合物;同样由于胶体金大量积聚,因此C线也显现出红色。如果T线不变色,C线变红色,则只有C处发生了抗原抗体的结合,该过程中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共有1次。
35.如图为人体内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综合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
(1)免疫系统能消灭侵入体内的乙肝病毒,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______ 功能。细胞因子是由 ______ 分泌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以促进 ______ 以及相应的记忆细胞的分裂分化,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2)图中浆细胞是由 ______ 分裂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每秒可以产生2000个抗体,其与分泌抗体相适应的细胞结构特点是 ______ 。
(3)人类可怕的艾滋病,主要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侵入人体的 ______ 细胞,使之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使各种传染病乘虚而入的疾病,它是一种 ______ 病。
(4)研究发现当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______ 。
【答案】
(1)免疫防御;辅助性T细胞;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2)B细胞和记忆B细胞;内质网、高尔基体发达
(3)辅助性T细胞;免疫缺陷
(4)辅助性 T细胞能产生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分泌量少,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免疫系统是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等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
【解答】
(1)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防御、清除的作用,免疫系统能消灭侵入体内的乙肝病毒,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活化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以及相应的记忆细胞的分裂分化,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2)B细胞和记忆B细胞可以分裂分化产生浆细胞。抗体是分泌蛋白,由核糖体合成,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浆细胞可以快速地分泌抗体,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发达密切相关。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与免疫密切相关,辅助性T细胞被破坏,免疫力大大下降,因此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
(4)辅助性T细胞能产生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分泌量少,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因此当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下降。
![英语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