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01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02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03
    还剩3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3页。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创新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B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鹊起津子围
    天气好的时候,老庞总是出现在街心公园,坐在斜角那条磨出本色的木椅上。从青草发芽到花瓣缤纷,从树叶遍地到雪地暖阳,时间长了,不仅很多人认识老庞,连梧桐树枝上的喜鹊,见到老庞都不停地欢叫。
    椅子另一端坐的是苏颖奶奶,她和老庞谁都不瞅谁,眼睛望着前方,仿佛前方有无尽的景色和岁月。他们眼前是一片老街区,是整个城市最早生长的地方,难得地保留了下来。从空中俯瞰,那里成了四面围着高楼的“天井”。老建筑的年龄很大,外墙已经上了包浆,却有着温暖祥和的气场。
    “喂喜鹊了吗?”苏颖奶奶问了一句。
    老庞好一会儿才说话:“早晨喝的牛奶有点儿凉,烧心!”
    “小不点儿去幼儿园了吗?”
    “这个月的退休金昨天到账的”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前言不搭后语。
    “生二女儿时你不在身边……”苏颖奶奶说。
    “昨天下雨了吗?前天,前天好不好?”
    “我说二女儿,你扯什么雨。”
    “你老糊涂了?老二不是儿子嘛!”
    “你才老糊涂了呢……那时候你一出海就三四个月……”
    “我从没出过海……那是支援三线建设……”
    “海上三线?”
    “说你糊涂了还不服气,海上哪有三线?是西北,大西北!”
    “编,老了老了,怎么还会编了呢?”
    “我虽然不算铁骨铮铮,但也是一条硬汉,好几次要见到死神了,咬咬牙,还是回来了。”
    “你是条硬汉,家里可苦了我了,一家老小,省吃俭用,那些日子都不知道是怎么挨过来的。”
    “你是不容易,付出太多了,你劳苦功高,是这个家的大功臣总行了吧?”
    “我可不图你表扬……要说苦累,你也苦累,我记恨你的是,你从不把我放在心上……一两个月也不写个信,好不容易盼到一封信吧,写得跟电报似的,就说生老二的时候吧……”苏颖奶奶开始唠叨了,一旦进入唠叨节奏就不容易停歇,还不免掺杂着抱怨。说到一半儿,一只喜鹊落在苏颖奶奶脚下,她连忙去照顾喜鹊,喜鹊飞走了,苏颖奶奶问:“我刚才说到哪儿了?”
    老庞瞅了瞅她,沉着脸说:“说完了!”
    夕阳暖融融地照在“口袋公园”的树上、草坪上,椅子和两位老人留下拉长的影子。苏颖奶奶过来搀扶老庞,她贴着老庞的耳边说:“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怎么偏偏嫁了你,受了一辈子罪!”老庞侧过脸偷笑着,如孩子般顽皮地伸了一下舌头。
    一连几天,老庞没见到苏颖奶奶,他似乎找不到谁去问问,身边显得空空荡荡。“老东西,跑哪儿去了呢?”
    不知什么时候,苏颖出现了,她有些迟疑地走到老庞身边。苏颖问老庞:“您是庞天爷吧?”
    老庞愣愣地看着苏颖,他一时又记不起自己是谁了。
    “我是苏颖,我奶奶让我来找您的。”
    “你奶奶?”
    苏颖似乎明白了,她蹲在老庞跟前,问:“大爷,您是不是总坐拐角这条椅子?”
    老庞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经常跟您坐在这条椅子上的老太太,是我奶奶。”
    老庞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我奶奶周五进医院了,昨天晚上才醒过来,她让我给您捎个信儿。”
    “你奶奶住院了?要紧吗?”
    “现在没事儿了,已经过了危险期……”
    “你刚才说你奶奶……也坐在这条椅子上?”
    “是啊。”
    “经常坐在这条椅子上?”
    “是。”
    “你确定?”
    “以前,我从远处看见过您,见您和奶奶聊天,只是没这么近距离……”
    “走!”老庞用力站起来:“……哪家医院?”
    “我奶奶没想让您去探视,她只是让我给您传个话儿。”
    “走,你带我去!”老庞拉住苏颖的胳膊。
    苏颖不好违拗,只好拉着老庞的手。这时,他们身后传来清脆的铃声,驻足间,自行车锻炼者从他们身边快速闪过。铃声使得老庞的意识,水洗过一般清晰起来——老婆自行车把上挂着尼龙绸菜袋子,站在街口对他微笑,那是她最后一个微笑,是的,他老婆在二十年前就离世了。
    老庞步履蹒跚,跟着苏颖向外马路走去。两只喜鹊倏地从草地上鹊起,跟随在老庞和苏颖身后。仿佛起舞。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从青草发芽到花瓣缤纷,从树叶遍地到雪地暖阳”突出老庞独坐公园之久,引出下文他与苏颖奶奶的交流。
    B.小说写老庞与苏颖奶奶的对话,生活气息浓郁,两人在回忆和现实之间穿梭闪回,体现出他们的平凡而又伟大。
    C.小说前半部分设有多个伏笔,且以一种若隐若现的提示存在于文本之中,在后半部分自然而然地一一做出照应。
    D.小说中苏颖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她很关心和支持她奶奶与老庞的关系。所以苏颖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很重要。
    8.通过老庞与苏颖奶奶的对话,可以梳理出老庞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主体部分的构思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青桐鸣)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地球的红飘带(节选)
    魏巍
    大家都不止一次尝过挨浇的苦头,步伐不由就加快了。那个小青年也咬了咬牙,尽快地向前赶。哪知走了不上几里路,东面地平线上的那疙瘩黑云,已经胀大了许多倍,像海涛一般迅猛地扑了过来。随着云阵,透过一阵阵逼人的寒气。霎时间,耀眼的阳光被遮蔽了,接着草原上卷起一阵狂风,沙沙的雨脚就随之扫了过来。
    可是,在远处,在黑云的羽翼还没有遮住的地方,灿烂的阳光在草原上仍然金带一般亮得耀眼。铁锤仰天骂道:“这老天!就是专门同我们作对。”
    人们纷纷戴上斗笠,披上毯子,被子。铁锤把那支步枪交给别人,然后抖开一块雨布和那个小青年一起披在身上,说:“老弟,我来扶着你走!”
    这场大雨实在骤猛非常,简直如瀑布般向下倾泻,打得人睁不开眼,迈不动步。铁锤和那个小青年几次滑倒,跌得满身都是泥水。
    幸亏这场暴雨来得疾去得也快,不到半个小时,就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顶空仍然是一尘不染的蓝天和灼目的太阳。
    大约走出十几里路,前面路边有一棵七歪八扭的红柳,像一个佝偻着腰的矮小老人站在那里。走在前面的小李忽然停住脚步,回过头来皱着眉头说:“排长,你看——”
    红柳树下,有三个红军战士,围坐在那里纹丝不动,中间有一堆灰,像是烧过的火堆。铁锤叫了一声:“同志!”几个红军战士毫无反应。铁锤的心扑通跳了一下,因为路上遇到红军遗体已不是初次。铁锤率先走上前去,看了看那个靠着小树的红军战士,面目枯瘦薰黑,戴着一顶油污的红星军帽,头深深地垂在胸脯上。第二个红军战士两手紧紧捂着肚子歪在地上,脸上带着痛苦的表情。第三个人披着棉被躺着,露出的两只脚都已红肿溃烂,呈深紫色。铁锤摸摸他们的米袋,空空的。事情很明显:他们大约是昨天晚上赶到这里,因为饥饿没有能度过这个寒夜。
    这样的场面他们见过不止一次,但是每次看到,总还是叫人揪心地难过。铁锤正准备吩咐众人把他们掩埋,那个小青年,突然脸色变得异常苍白,把棍子一丢,惊叫了一声“哥哥!"猛地扑了过去,把那个靠着小树坐着的死者紧紧抱住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说:“哥哥呀!哥哥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
    他哭得十分哀痛,大家也止不住落下了眼泪。铁锤忍住悲痛,劝解道:“别哭了,别哭了,现在死了这么多人,可有什么法子!”小李望着几个死者,也不由叹了口气:“现在谁能走出去,谁不能走出去,还真不好说呢!”
    铁锤见大家情绪悲观,就安慰道:“怎么走不出去,也就是两三天的路了!”说着,他把那个小青年扶起来说:“快清理一下你哥哥的东西,我们还得赶路呢!”
    “埋在什么地方?”有人提问。铁锤看看周围,没有什么合适的地方,就指指小树说:“就在这里吧,这里还算有个记号。”收容队有现成的铁锹,大家就动手挖了三个浅浅的坑,把死者留在除了这株红柳什么也没有的平平的草地上。
    那位小青年仍然悲伤不止。人们轮流搀扶着他,走得很慢。走出不到十里路,一轮圆圆的艳红的落日,已经悬在了地平线上。
    “排长,你看那是什么?”小李惊愕地指着路边一个白花花的东西。
    铁锤和大家仔细一看,才看出是一匹高头大马的白色的骨骼。它的姿势仍然像仰颈长嘶,马尾成放射状垂在地上,只是身上的肉不存在了。原来它的四蹄深深地陷在泥淖里,周围全是散乱的脚印。可以想见,当这匹骏马陷于困境时,有许多人曾在这里奋力抢救,它也以自己的神勇进行挣扎,终于没有脱出不幸。也许在最后时刻才忍痛射杀了它,被过路的红军战士宰割了。
    “这是谁的马呀,太可惜了!”
    “一定是哪位首长的马。”“也许是炮兵连的马。”
    “它跟我们走到这里也不容易呀!怎么把它杀了?”人们都停住了,发出一阵喊喊喳喳的议论。
    铁锤沉吟了一会儿,带笑说道:“同志们,你们是不想出草地了吧?咱们的粮食快完了。小李,你看骨头上还有点零零星星的肉,你跟我去剐下来吧!”
    小李看见马身边的稀泥乱糟糟的,迟疑地说:“能进得去吗?”
    “不要紧的,你跟着我。”铁锤说着,就蹑手蹑脚地试探着向马骷髅接近。将走到马身边时,铁锤把棍子往地上一放,又把同志们的棍要过来几根,在地上摆成“井”字形,然后踏在棍子上。
    “拿刺刀来!”他招呼小李。
    小李抽出刺刀递给他。他就在马的骨骼上去刻削剩下的碎肉。刻下一点就递给身后的小李。费了很大劲,才剐下一斤有余,也算是很大的胜利了。
    人们再度行动时,西边天际已经失去金红的余晖,草原很快就暗了下来。
    一股难以抗拒的寒潮,正随着晚风侵袭着人们。令人喜悦的是,人们已经从北方天际的小丘上看见了点点的火光和冒起的炊烟。
    “同志们,快走吧,我们快赶上队伍了!”铁锤高兴地说。人们在夜色里加快了脚步。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文写“顶空仍然是一尘不染的蓝天和灼目的太阳”,结尾写“西边天际已经失去金红的余晖”,悄然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B.小说较详细地描述三个红军战士的死状,写出了红军过草地时牺牲人数之多,同时强调了他们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C.铁锤说“可有什么法子”,小李不由地叹气,这类言语动作,因为真实地再现了红军战士在绝境中的心态,所以更为动人。
    D.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有明显的不同,后者有作者的很多议论和抒情,本文则没有,这是体裁特点决定的。
    8.文中的铁锤有怎样的个性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9.开头一段关于乌云风雨的描写,在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6分)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濮阳市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能有出息。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的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
    “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地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 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 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动作描写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机警灵活。
    B. “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已察觉到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 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 小说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8. “我”一直留意着小伙子的言行神态,其捡钱前后的言行神态反映出他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9. “清风拂面”原指微风吹拂过脸庞,使人感到愉悦。小说以“清风拂面”为题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本题共3小题,8分)
    非攻(节选)
    鲁 迅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①,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走到墨子面前,歇下车子,叫了一声“先生”,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怅怅的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①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
    B.墨子一面兼程去见公输般,一面又吩咐管黔敖做好防御工程,“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可见他缺乏自信。
    C.公输般始终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老牌的乞丐”“饭碗敲碎”等语句,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婉而多讽,语言幽默”的特点。
    C.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D.小说结尾处写公输般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表现他接受了墨子的仁爱思想。
    8.“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墨子这一古代平民英雄的形象。(4分)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朋友,你在哪儿
    刘建超
    贾兴一听到我的名字,就如一辆笨重的坦克向我扑来。
    “老刘啊,你好啊!久闻大名,心仪已久,一见如故啊,老朋友。”
    我被他粗壮的双臂箍得紧紧的,他那生猛海鲜般的胡茬子脸还贴在了我的腮帮子上。四十好几了,我还从没有跟个大老爷们儿如此亲密过,从后背到屁股根儿都觉得发麻,身上起鸡皮疙瘩。
    贾兴对招呼签到的人说:“把我们俩安排到一个屋,我们痛痛快快聊聊。”
    贾兴长得五大三粗,整个儿一个圆。走路时先要摆两下手臂,否则就发动不起来。这副模样实在是和文字联系不到一块儿,偏偏他也写小说。有几次,我和他的小说发在同一期杂志上。这次应邀来参加笔会也是因为我俩又在《烂漫》杂志上同时发表了中篇小说
    三天的笔会,我几乎被贾兴给承包了。我去跟一位从前笔会上认识的关系有点儿暧昧的朋友见面,他也跟着。在会上,贾兴逢人就说,我和老刘是老朋友了,连我老婆和儿子都知道他,我们俩的作品常在一起发,缘分啊。
    笔会结束后,贾兴意犹未尽,跟着我又到了洛阳。我陪他游了龙门、白马寺,吃了洛阳水席、浆面条。分别时,他眼圈发红,说我够朋友。他那胡茬子脸就又让我起了回鸡皮疙瘩,真受不了。贾兴说:“朋友,有机会到我那里去啊,我请你品尝大龙虾,哈哈哈。”火车开动了,他还探出头可着嗓门儿喊:“你一定来啊,不然我可跟你急!”
    其实,笔会上热热闹闹嘻嘻哈哈,过后新鲜劲儿也就风吹云散,谁也不会把几天笔会上承诺的事太当真。贾兴可不这样,每个月都要给我打一次电话,正经不正经地东拉西扯一番,挂线时总要强调一句:“朋友,有机会来玩啊。”我也打着哈哈说,一定一定。
    事有凑巧,半年之后,单位还真把我派到贾兴所在的城市办事。公事很快就办利索,剩下的时间就是游山玩水。原本不打算跟贾兴联系,自己转转省事还自在。可是来了一趟滨海,如果不同贾兴见一见,日后他知道了肯定会不高兴。我便拨通了贾兴的手机,电话里传出贾兴咋咋呼呼的声音;“喂,朋友,你想起给我打电话了,最近可没见你发表什么东西啊。喂,朋友,你在哪儿?”
    我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什么什么?你来滨海市了?”
    我说,是呀,来品尝你的大龙虾啊。
    电话里的贾兴迟疑了一下;“咳,朋友,太不巧了,我刚好出差在外地。你在滨海能待几天?”
    我说,两天,星期二就得回去,票都订好了。
    贾兴嗓门儿又高了:“不行,朋友!你等到星期三,我星期三无论如何赶回去,咱哥儿俩得喝一杯。”
    我说,你别管我了,忙活你自己的事吧,有机会我再来。
    我又给滨海一家报社的朋友打电话,这位朋友听我说贾兴出差了,说,不可能啊,上午还见他来报社送稿子呢。贾兴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来电话,问我都去哪儿玩了,吃什么好东西了,并热情地给我推荐游玩的地点,还说去了之后呢就找谁谁谁,就说你是我贾兴的朋友,他们不敢不给面子的。星期二上午,我正躺在宾馆房间的床上看新闻。
    贾兴又来电话:“喂,朋友,你在哪儿?”
    我忽然就坏坏地说,贾兴啊,我已经在回洛阳的火车上了。
    电话里的贾兴急了:“喂,老刘,你不够意思嘛,说好了你等到星期三啊,我就怕你着急,事没办完就提前赶回来了,刚刚下飞机,正在回城的路上。中午的饭我都订好了,海天大酒楼噢。老板是我哥们儿,专程给搞的新鲜的龙虾啊。你这不是害我嘛。”
    我说,哈哈,我和你开玩笑呢。没见你,我怎么能走啊。我就在迎宾馆328房间等你呢。
    电话里的贾兴声调又低了:“啊?啊,那好那好。一个小时之后,我们不见不散啊。”
    我忽然觉得自己挺没意思,干吗嘛,两人一见面反而会失去更多的东西。
    我打车直接去了车站。北上的列车缓缓启动了,我的手机又响了。
    贾兴真的急了:“喂,我就在迎宾馆门口。朋友,你在哪儿?”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写了初见的亲切热烈、别后深情牵挂的互致问候与不愿见面便谎言推脱三个片段,以我与贾兴交往的时间为序,却自然形成对比,意蕴深远。
    B. 小说多处使用夸张手法刻画人物,或者通过夸张的话语,展示人物言过其实的本性;或者通过夸张的动作,刻画人物过分热情、虚情假意的嘴脸。
    C. 小说善以细节刻画人物,比如“有几次,我和他的小说发在同一期杂志上”,但贾兴却说成“我们俩的作品常在一起发”,细微差别,表现人物心思。
    D. 小说展现了某类人的待人处世之道,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但凭借着对人物极具个性特点的话语和情态的敏锐捕捉,具有了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8. 贾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 “朋友,你在哪儿?”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项城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半截
    吴金良
    刘一杰原名刘杰。这名字,太容易撞车。上小学的时候,一个年级就有俩刘杰,外加一个刘婕。三个刘jié,经常把老师都弄蒙了。他爸爸心生一计,给他名字中间加了个“一”,笔画少,区别大,挺实惠。
    刘一杰当年插队回城,不知通过什么关系到了报社。我到报社的时候,他已经是发行部的老职工了。行业报,发行部就是个摆设,实际上除了文字工作什么都管。以致好长时间,我都以为刘一杰是烧茶炉兼管收发的杂役。
    茶炉不大,刘一杰每天早起捅开火,添几铲煤,水烧开了,关上炉门就干别的去了。别的是什么呢?前院有个小花囿,他侍弄花草;后院有几棵柿子树和枣树,他扫树叶。扫地属于搞卫生,这个业务一延展,他就把各办公室和编辑部的卫生工作也包揽了。这也不错,那些废报纸废信封和不用的来稿,几天就能搜罗一麻袋。街上有收废品的,每个周日来一次。
    他家就在报社收发室后面的套间里,老婆孩子,三口人,两间房,挺滋润。
    名字实惠,日子滋润,工作轻松,我们都很羡慕他。他自己也挺满足,快四十了,又没文凭,在报社干不了什么,这个位置挺适合他。
    刘一杰抽烟,在家抽烟总是抽一半就掐灭;再想抽的时候拿新的。等到上班,他烟盒里装的都是抽了半截的烟。报社烟民不少,惯例是彼此散烟给大伙抽。刘一杰就免了这个程序,不用散给别人了。因为他烟盒里都是半截烟,那是不能给别人抽的。时候一长,我们都看懂了他的小心思。刘和留同音,于是我们开玩笑,说你这家伙连一杰(截)都不够,你就是个刘半截。
    私下里,刘一杰跟我抱怨:老婆限制我抽烟,两天一盒。我要给你们散烟,一天两盒也不够!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过于节俭。比如,每逢周末,他就回父母家。把攒下的脏衣服、床单被罩之类的拿回报社,大洗特洗。偶尔有人看见,他就解释:家里没地方晾晒。
    报社老职工说,老刘是太节俭了。当年搞对象,天儿热,女友要吃冰棍,他也只买一根。自己不吃,还编个理由说牙疼。趁女友不注意,找个水管子喝凉水。
    节俭成习,导致公私不分了。那年我们到郑州开发行会,编辑部和发行部去了十来个人。领导认为刘半截会管钱,就让他管着差旅费。领导说出门在外怕上火,让他买点水果给大家吃。结果他转悠半天买回来一堆烂梨,说是用刀子削一下更好吃。气得我们集体罢吃。他惹不起我们,又怕糟蹋东西,把这些烂梨洗净削好,煮了两大锅梨水,号称这个更败火。念在他诚心诚意兢兢业业的份儿上,我们也只好喝了。
    最气人的是我们该回北京了,让他去买火车票。他买回来的票,时间不好就不说了,还是站站停的普客,还无座。领导拍案质问:刘一杰,我可是能坐软卧的!咱就算不讲究那个,你好歹也给大家买个有座位的票吧!你怎么想的?
    刘半截也是被领导训斥惯了,坦然道:“我也没注意有没有座,我就从上往下捋,哪个便宜买哪个。反正都是到北京,干吗多花那个冤枉钱呢!”
    结果,我们基本上都是站了八个小时到北京。
    领导给他下评语:这人把省钱当作唯一目的,从不考虑性价比。所以,他办不了大事;但是小事交给他,尽管放心。
    领导果然交给他一件小事,让他做了发行部主任。只一年时间,发行业绩平平,但是发行费差旅费省了一万多。他还自鸣得意:节流相当于开源。
    刘半截比我早退休几年。春节,我俩喝酒。酒至微醺,他也不忘炫耀,说他请了个半价保姆照顾老妈。细问,就是小时工,每天给老太太洗洗换换。别的事,都是他做。他说,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
    我说你节俭一辈子了,还这么想不开啊!再说,那是你妈,你也这么省着?
    他猛喝一口酒:“兄弟,我父母早殁了。现在这个是我当年女朋友的妈。我们都要领证了,女友得了白血病,走了。留下一个寡母,你说,我不管谁管?”
    我愣住,无言以对。他笑笑说:“老太太九十多了,糊涂了,也不认得我了。我就好人做到底,给她送终吧。”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从主人公的姓名入手,由“刘杰”到“刘一杰”再到“刘半截”,即使其和人物性格巧妙联系起来,又具有讽刺意味,颇具匠心。
    B. “名字实惠,日子滋润,工作轻松,我们都很羡慕他”,在结构上是对上文的总结,也为下文进一步展示主人公的性格做铺垫。
    C. 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这个视角,写“我”对“刘半截”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又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
    D. 小说设置了悬念式结构,在超过五分之四的篇幅里,作者用略带夸张的手法反复铺垫了、渲染了“刘半截”的吝啬乃至“抠门”。
    8. 小说在塑造刘半截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 小说的结尾往往出人意料,请简要分析本文结尾的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创新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语文(B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鹊起津子围
    天气好的时候,老庞总是出现在街心公园,坐在斜角那条磨出本色的木椅上。从青草发芽到花瓣缤纷,从树叶遍地到雪地暖阳,时间长了,不仅很多人认识老庞,连梧桐树枝上的喜鹊,见到老庞都不停地欢叫。
    椅子另一端坐的是苏颖奶奶,她和老庞谁都不瞅谁,眼睛望着前方,仿佛前方有无尽的景色和岁月。他们眼前是一片老街区,是整个城市最早生长的地方,难得地保留了下来。从空中俯瞰,那里成了四面围着高楼的“天井”。老建筑的年龄很大,外墙已经上了包浆,却有着温暖祥和的气场。
    “喂喜鹊了吗?”苏颖奶奶问了一句。
    老庞好一会儿才说话:“早晨喝的牛奶有点儿凉,烧心!”
    “小不点儿去幼儿园了吗?”
    “这个月的退休金昨天到账的”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前言不搭后语。
    “生二女儿时你不在身边……”苏颖奶奶说。
    “昨天下雨了吗?前天,前天好不好?”
    “我说二女儿,你扯什么雨。”
    “你老糊涂了?老二不是儿子嘛!”
    “你才老糊涂了呢……那时候你一出海就三四个月……”
    “我从没出过海……那是支援三线建设……”
    “海上三线?”
    “说你糊涂了还不服气,海上哪有三线?是西北,大西北!”
    “编,老了老了,怎么还会编了呢?”
    “我虽然不算铁骨铮铮,但也是一条硬汉,好几次要见到死神了,咬咬牙,还是回来了。”
    “你是条硬汉,家里可苦了我了,一家老小,省吃俭用,那些日子都不知道是怎么挨过来的。”
    “你是不容易,付出太多了,你劳苦功高,是这个家的大功臣总行了吧?”
    “我可不图你表扬……要说苦累,你也苦累,我记恨你的是,你从不把我放在心上……一两个月也不写个信,好不容易盼到一封信吧,写得跟电报似的,就说生老二的时候吧……”苏颖奶奶开始唠叨了,一旦进入唠叨节奏就不容易停歇,还不免掺杂着抱怨。说到一半儿,一只喜鹊落在苏颖奶奶脚下,她连忙去照顾喜鹊,喜鹊飞走了,苏颖奶奶问:“我刚才说到哪儿了?”
    老庞瞅了瞅她,沉着脸说:“说完了!”
    夕阳暖融融地照在“口袋公园”的树上、草坪上,椅子和两位老人留下拉长的影子。苏颖奶奶过来搀扶老庞,她贴着老庞的耳边说:“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怎么偏偏嫁了你,受了一辈子罪!”老庞侧过脸偷笑着,如孩子般顽皮地伸了一下舌头。
    一连几天,老庞没见到苏颖奶奶,他似乎找不到谁去问问,身边显得空空荡荡。“老东西,跑哪儿去了呢?”
    不知什么时候,苏颖出现了,她有些迟疑地走到老庞身边。苏颖问老庞:“您是庞天爷吧?”
    老庞愣愣地看着苏颖,他一时又记不起自己是谁了。
    “我是苏颖,我奶奶让我来找您的。”
    “你奶奶?”
    苏颖似乎明白了,她蹲在老庞跟前,问:“大爷,您是不是总坐拐角这条椅子?”
    老庞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经常跟您坐在这条椅子上的老太太,是我奶奶。”
    老庞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我奶奶周五进医院了,昨天晚上才醒过来,她让我给您捎个信儿。”
    “你奶奶住院了?要紧吗?”
    “现在没事儿了,已经过了危险期……”
    “你刚才说你奶奶……也坐在这条椅子上?”
    “是啊。”
    “经常坐在这条椅子上?”
    “是。”
    “你确定?”
    “以前,我从远处看见过您,见您和奶奶聊天,只是没这么近距离……”
    “走!”老庞用力站起来:“……哪家医院?”
    “我奶奶没想让您去探视,她只是让我给您传个话儿。”
    “走,你带我去!”老庞拉住苏颖的胳膊。
    苏颖不好违拗,只好拉着老庞的手。这时,他们身后传来清脆的铃声,驻足间,自行车锻炼者从他们身边快速闪过。铃声使得老庞的意识,水洗过一般清晰起来——老婆自行车把上挂着尼龙绸菜袋子,站在街口对他微笑,那是她最后一个微笑,是的,他老婆在二十年前就离世了。
    老庞步履蹒跚,跟着苏颖向外马路走去。两只喜鹊倏地从草地上鹊起,跟随在老庞和苏颖身后。仿佛起舞。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从青草发芽到花瓣缤纷,从树叶遍地到雪地暖阳”突出老庞独坐公园之久,引出下文他与苏颖奶奶的交流。
    B.小说写老庞与苏颖奶奶的对话,生活气息浓郁,两人在回忆和现实之间穿梭闪回,体现出他们的平凡而又伟大。
    C.小说前半部分设有多个伏笔,且以一种若隐若现的提示存在于文本之中,在后半部分自然而然地一一做出照应。
    D.小说中苏颖的出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她很关心和支持她奶奶与老庞的关系。所以苏颖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但很重要。
    8.通过老庞与苏颖奶奶的对话,可以梳理出老庞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主体部分的构思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7.D【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她很关心和支持她奶奶与老庞的关系”分析不当,从小说中“我奶奶没想让您去探视,她只是让我给您传个话儿”“苏颖不好违拗,只好拉着老庞的手”等描述可看出,她对她奶奶和老庞的关系谈不上是支持的。
    8.①任劳任怨。从文中内容来看,苏颖奶奶的人生几乎是老庞妻子的翻版,从其对话中可以看出,老庞到大西北支援三线建设,其妻子一个人在家操持,省吃俭用,照顾老小。②善良贤惠。她支持老庞的工作,理解老庞的辛苦劳累,不图丈夫的表扬,只需丈夫的理解与关心。③顽强坚韧。照顾一家老小虽苦虽累,但是依然积极面对。(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9.①用老庞与苏颖奶奶、苏颖与老庞的人物对话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通过对话既突出了老庞与苏颖奶奶两位主要人物的形象,又使情节更为紧凑,还揭示了要关爱老人精神世界的主旨。②将老庞与苏颖奶奶因意识模糊而误把对方当成已过世的另一半的交谈内容作为主体,两人自说自话,呈现出两人的人生经历,既表现出了两个普通劳动者最深层的人性和最真实的生命状态,充满了人情的温暖,又使得文章结构跌宕多姿,叙述波澜起伏,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现实与错觉交织。老庞错把苏颖奶奶当成已过世的妻子,苏颖奶奶有时也把老庞当成已过世的丈夫,在他们因错觉而交流的过程中,又夹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画面,如老庞与苏颖奶奶在夕阳之下的“口袋公园”相互搀扶的情景、苏颖来找老庞的事情等,既可以拉开时空距离,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又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增强艺术描写的真实性。(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青桐鸣)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地球的红飘带(节选)
    魏巍
    大家都不止一次尝过挨浇的苦头,步伐不由就加快了。那个小青年也咬了咬牙,尽快地向前赶。哪知走了不上几里路,东面地平线上的那疙瘩黑云,已经胀大了许多倍,像海涛一般迅猛地扑了过来。随着云阵,透过一阵阵逼人的寒气。霎时间,耀眼的阳光被遮蔽了,接着草原上卷起一阵狂风,沙沙的雨脚就随之扫了过来。
    可是,在远处,在黑云的羽翼还没有遮住的地方,灿烂的阳光在草原上仍然金带一般亮得耀眼。铁锤仰天骂道:“这老天!就是专门同我们作对。”
    人们纷纷戴上斗笠,披上毯子,被子。铁锤把那支步枪交给别人,然后抖开一块雨布和那个小青年一起披在身上,说:“老弟,我来扶着你走!”
    这场大雨实在骤猛非常,简直如瀑布般向下倾泻,打得人睁不开眼,迈不动步。铁锤和那个小青年几次滑倒,跌得满身都是泥水。
    幸亏这场暴雨来得疾去得也快,不到半个小时,就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顶空仍然是一尘不染的蓝天和灼目的太阳。
    大约走出十几里路,前面路边有一棵七歪八扭的红柳,像一个佝偻着腰的矮小老人站在那里。走在前面的小李忽然停住脚步,回过头来皱着眉头说:“排长,你看——”
    红柳树下,有三个红军战士,围坐在那里纹丝不动,中间有一堆灰,像是烧过的火堆。铁锤叫了一声:“同志!”几个红军战士毫无反应。铁锤的心扑通跳了一下,因为路上遇到红军遗体已不是初次。铁锤率先走上前去,看了看那个靠着小树的红军战士,面目枯瘦薰黑,戴着一顶油污的红星军帽,头深深地垂在胸脯上。第二个红军战士两手紧紧捂着肚子歪在地上,脸上带着痛苦的表情。第三个人披着棉被躺着,露出的两只脚都已红肿溃烂,呈深紫色。铁锤摸摸他们的米袋,空空的。事情很明显:他们大约是昨天晚上赶到这里,因为饥饿没有能度过这个寒夜。
    这样的场面他们见过不止一次,但是每次看到,总还是叫人揪心地难过。铁锤正准备吩咐众人把他们掩埋,那个小青年,突然脸色变得异常苍白,把棍子一丢,惊叫了一声“哥哥!"猛地扑了过去,把那个靠着小树坐着的死者紧紧抱住放声大哭。一边哭,一边说:“哥哥呀!哥哥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你到底没有走出草地呀!”
    他哭得十分哀痛,大家也止不住落下了眼泪。铁锤忍住悲痛,劝解道:“别哭了,别哭了,现在死了这么多人,可有什么法子!”小李望着几个死者,也不由叹了口气:“现在谁能走出去,谁不能走出去,还真不好说呢!”
    铁锤见大家情绪悲观,就安慰道:“怎么走不出去,也就是两三天的路了!”说着,他把那个小青年扶起来说:“快清理一下你哥哥的东西,我们还得赶路呢!”
    “埋在什么地方?”有人提问。铁锤看看周围,没有什么合适的地方,就指指小树说:“就在这里吧,这里还算有个记号。”收容队有现成的铁锹,大家就动手挖了三个浅浅的坑,把死者留在除了这株红柳什么也没有的平平的草地上。
    那位小青年仍然悲伤不止。人们轮流搀扶着他,走得很慢。走出不到十里路,一轮圆圆的艳红的落日,已经悬在了地平线上。
    “排长,你看那是什么?”小李惊愕地指着路边一个白花花的东西。
    铁锤和大家仔细一看,才看出是一匹高头大马的白色的骨骼。它的姿势仍然像仰颈长嘶,马尾成放射状垂在地上,只是身上的肉不存在了。原来它的四蹄深深地陷在泥淖里,周围全是散乱的脚印。可以想见,当这匹骏马陷于困境时,有许多人曾在这里奋力抢救,它也以自己的神勇进行挣扎,终于没有脱出不幸。也许在最后时刻才忍痛射杀了它,被过路的红军战士宰割了。
    “这是谁的马呀,太可惜了!”
    “一定是哪位首长的马。”“也许是炮兵连的马。”
    “它跟我们走到这里也不容易呀!怎么把它杀了?”人们都停住了,发出一阵喊喊喳喳的议论。
    铁锤沉吟了一会儿,带笑说道:“同志们,你们是不想出草地了吧?咱们的粮食快完了。小李,你看骨头上还有点零零星星的肉,你跟我去剐下来吧!”
    小李看见马身边的稀泥乱糟糟的,迟疑地说:“能进得去吗?”
    “不要紧的,你跟着我。”铁锤说着,就蹑手蹑脚地试探着向马骷髅接近。将走到马身边时,铁锤把棍子往地上一放,又把同志们的棍要过来几根,在地上摆成“井”字形,然后踏在棍子上。
    “拿刺刀来!”他招呼小李。
    小李抽出刺刀递给他。他就在马的骨骼上去刻削剩下的碎肉。刻下一点就递给身后的小李。费了很大劲,才剐下一斤有余,也算是很大的胜利了。
    人们再度行动时,西边天际已经失去金红的余晖,草原很快就暗了下来。
    一股难以抗拒的寒潮,正随着晚风侵袭着人们。令人喜悦的是,人们已经从北方天际的小丘上看见了点点的火光和冒起的炊烟。
    “同志们,快走吧,我们快赶上队伍了!”铁锤高兴地说。人们在夜色里加快了脚步。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文写“顶空仍然是一尘不染的蓝天和灼目的太阳”,结尾写“西边天际已经失去金红的余晖”,悄然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B.小说较详细地描述三个红军战士的死状,写出了红军过草地时牺牲人数之多,同时强调了他们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
    C.铁锤说“可有什么法子”,小李不由地叹气,这类言语动作,因为真实地再现了红军战士在绝境中的心态,所以更为动人。
    D.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有明显的不同,后者有作者的很多议论和抒情,本文则没有,这是体裁特点决定的。
    8.文中的铁锤有怎样的个性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9.开头一段关于乌云风雨的描写,在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6分)
    7,B【解析】本项风于过度解读。三个红军战土的死,表现不了辆牲人数之多:他们的死状,也不能表现不怕牺牲的精神。写三个战士的死,是在表现长征的艰苦性。
    8.【答案】①坚强乐规。他在战士们情绪悲观时,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希望大家顽强与困难作斗争。②乐于助人。他在暴雨来临之时,扶着小青年,助其前进。③善于观察,有远见。他发现马骨上有利肉,就想法刚下米,以作未来之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解析】分析铁锤的个性特征,需从关于他的叙述和描写人手。暴雨中,他帮助小青年前进,体现他乐于助人:大家情绪低落时,他鼓励大家,这体现了他坚强乐观:他能够发现马骨有肉,并把肉别下来以备未来之需,说明他比别人观察得细且有远见。
    9.【答案】①描写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天气状况,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环境和背景,使读者如临其境。②以天气之恶劣突出红军长征的艰难,从侧面烘托出红军战士们坚强不屈的形象。③引出下文铁锤扶助小青年的内容,从面推进情节发展,(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解析】自然环境描写大致有环境本身、人物、情节、主旨等方面的作用,结合这几个方面逐一对照着分析,就可得出答案,从环境本身分析,可得出第一点:从人物角度分析,可得出第二点:从情节角度分析,可得出第三点。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濮阳市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能有出息。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的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
    “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撅撅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地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 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的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 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动作描写细致传神,表现了小伙子机警灵活。
    B. “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已察觉到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 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 小说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8. “我”一直留意着小伙子的言行神态,其捡钱前后的言行神态反映出他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9. “清风拂面”原指微风吹拂过脸庞,使人感到愉悦。小说以“清风拂面”为题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捡钱之前,吹着口哨,悠闲无聊;
    ②捡钱时,装模作样,兴奋紧张;
    ③捡钱后,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
    ④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决定放钱,内心悔悟。
    9. ①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
    ②指理发师傅的言行让小伙子如沐春风,幡然醒悟,改正错误。
    ③理发师傅对小伙子的包容、爱护,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
    ④故事蕴含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B.“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错误,工友们多给理发师傅钱,表现了工友们的友爱互助精神;理发师傅不要这些钱体现了他的自尊自爱自强。作者对此是感到尊敬和温暖的,不是“对小人物的同情”,也谈不上“命运悲惨”。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C.“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错,主要是表现这一家人的互相关心、和睦幸福。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捡钱之前可结合“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概括出“吹着口哨,悠闲无聊”;
    捡钱时,可结合“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栗,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可概括出“装模作样,兴奋紧张”;
    捡钱后结合“‘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概括出“对话心不在焉,内心慌乱”;
    了解理发师傅的家境后结合“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可概括出“决定放钱,内心悔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
    首先看浅层含义,文中写到了自然界的风,比如“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因此题目表层含义是“指自然界的风和小姑娘用扇子扇的风,给人带来凉爽”。
    再看深层含义,这“清风”也喻指理发师傅的一番教诲,“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这番话让做错事的小伙子醒悟,改正了错误。这是深层含义之一。
    再看深层含义之二,“清风拂面”也是“我”的感受,理发师傅不仅用自己的话教育、点醒了小伙子,并且还说“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他的大度、包容、爱护,以及小伙子的知错能改,像清风一样使“我”舒畅。
    最后从主题上看,这“清风”也指理发师傅的美好品格、理发师傅一家的相亲相爱、小伙子的知错能改等,喻指美好的人性光辉,像清风一样使读者愉悦。

    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本题共3小题,8分)
    非攻(节选)
    鲁 迅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①,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走到墨子面前,歇下车子,叫了一声“先生”,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多……先生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一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先生说得很对的。”公输般怅怅的说,“但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啊,老乡!”
    “那倒也不。线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何况行义呢。”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他问道:“我舟战有钩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不一会,他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出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做的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高,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裹,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一九三四年八月作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注】①钩拒:一种武器,可以钩住敌人后退的船只,也可以挡住敌人前进的船只。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成碎片,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
    B.墨子一面兼程去见公输般,一面又吩咐管黔敖做好防御工程,“不要指望着口舌的成功”,可见他缺乏自信。
    C.公输般始终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D.这篇小说取材于古人古事,借助历史生活原型表达了对墨子兼爱非攻思想的认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时代的思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管黔敖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B.“老牌的乞丐”“饭碗敲碎”等语句,包含丰富的生活内容,体现了这篇小说“婉而多讽,语言幽默”的特点。
    C.文中楚国的富裕与宋国的贫苦形成反差;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则是为了衬托墨子的风尘困顿、旧衣破裳。
    D.小说结尾处写公输般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表现他接受了墨子的仁爱思想。
    8.“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墨子这一古代平民英雄的形象。(4分)
    6.D【解析】A.“是为了突出墨子的平民身份”错误,此处细节描写是为了突出墨子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B.“缺乏自信”错,墨子这句话恰恰体现他是一个实干家,并非要体现他的缺乏自信,并且自信是人格层面的理解,文中没有依据。C.“始终”错,公输般开始确实瞧不起墨子的平民思想,但后面被墨子说服了,思想转变了,所以“始终”错。
    7.C【解析】曲解文意,写楚国人衣服干净的确可以衬托墨子的“旧衣破裳”,但写楚国人“活泼精悍”则不是衬托墨子“风尘困顿”,相反更体现出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和义勇精神。
    8.①形象描写。文章写墨子为抵制不义战争,背着刚蒸好的窝窝头匆匆上路,只带一张破包袱、穿一双草鞋就匆匆赶往楚国见老乡公输般,生动地展现了墨子急人之困的平民英雄形象。②对比手法。文中有多处运了对比手法,如宋国和楚国环境的对比,墨子和公输般饮食对比,墨子和宋国“讲空话的人”对比,都刻画出墨子关心民命,厌恶侵略,具有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高大形象。(每点2分,如果从正面描写的角度如言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思考,任答一点并结合文本准确分析均可得分;从侧面描写的角度思考也可以,如衬托手法,用墨子学生管黔敖衬托出墨子刚健务实且影响力强大的形象。)  
    【解析】从题干中“如何具体塑造墨子这一古代平民英雄的形象”可知,本题是具体考查小说表现手法中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小说常见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有:通过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性格品质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他人的行为、语言等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等。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东方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朋友,你在哪儿
    刘建超
    贾兴一听到我的名字,就如一辆笨重的坦克向我扑来。
    “老刘啊,你好啊!久闻大名,心仪已久,一见如故啊,老朋友。”
    我被他粗壮的双臂箍得紧紧的,他那生猛海鲜般的胡茬子脸还贴在了我的腮帮子上。四十好几了,我还从没有跟个大老爷们儿如此亲密过,从后背到屁股根儿都觉得发麻,身上起鸡皮疙瘩。
    贾兴对招呼签到的人说:“把我们俩安排到一个屋,我们痛痛快快聊聊。”
    贾兴长得五大三粗,整个儿一个圆。走路时先要摆两下手臂,否则就发动不起来。这副模样实在是和文字联系不到一块儿,偏偏他也写小说。有几次,我和他的小说发在同一期杂志上。这次应邀来参加笔会也是因为我俩又在《烂漫》杂志上同时发表了中篇小说
    三天的笔会,我几乎被贾兴给承包了。我去跟一位从前笔会上认识的关系有点儿暧昧的朋友见面,他也跟着。在会上,贾兴逢人就说,我和老刘是老朋友了,连我老婆和儿子都知道他,我们俩的作品常在一起发,缘分啊。
    笔会结束后,贾兴意犹未尽,跟着我又到了洛阳。我陪他游了龙门、白马寺,吃了洛阳水席、浆面条。分别时,他眼圈发红,说我够朋友。他那胡茬子脸就又让我起了回鸡皮疙瘩,真受不了。贾兴说:“朋友,有机会到我那里去啊,我请你品尝大龙虾,哈哈哈。”火车开动了,他还探出头可着嗓门儿喊:“你一定来啊,不然我可跟你急!”
    其实,笔会上热热闹闹嘻嘻哈哈,过后新鲜劲儿也就风吹云散,谁也不会把几天笔会上承诺的事太当真。贾兴可不这样,每个月都要给我打一次电话,正经不正经地东拉西扯一番,挂线时总要强调一句:“朋友,有机会来玩啊。”我也打着哈哈说,一定一定。
    事有凑巧,半年之后,单位还真把我派到贾兴所在的城市办事。公事很快就办利索,剩下的时间就是游山玩水。原本不打算跟贾兴联系,自己转转省事还自在。可是来了一趟滨海,如果不同贾兴见一见,日后他知道了肯定会不高兴。我便拨通了贾兴的手机,电话里传出贾兴咋咋呼呼的声音;“喂,朋友,你想起给我打电话了,最近可没见你发表什么东西啊。喂,朋友,你在哪儿?”
    我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什么什么?你来滨海市了?”
    我说,是呀,来品尝你的大龙虾啊。
    电话里的贾兴迟疑了一下;“咳,朋友,太不巧了,我刚好出差在外地。你在滨海能待几天?”
    我说,两天,星期二就得回去,票都订好了。
    贾兴嗓门儿又高了:“不行,朋友!你等到星期三,我星期三无论如何赶回去,咱哥儿俩得喝一杯。”
    我说,你别管我了,忙活你自己的事吧,有机会我再来。
    我又给滨海一家报社的朋友打电话,这位朋友听我说贾兴出差了,说,不可能啊,上午还见他来报社送稿子呢。贾兴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来电话,问我都去哪儿玩了,吃什么好东西了,并热情地给我推荐游玩的地点,还说去了之后呢就找谁谁谁,就说你是我贾兴的朋友,他们不敢不给面子的。星期二上午,我正躺在宾馆房间的床上看新闻。
    贾兴又来电话:“喂,朋友,你在哪儿?”
    我忽然就坏坏地说,贾兴啊,我已经在回洛阳的火车上了。
    电话里的贾兴急了:“喂,老刘,你不够意思嘛,说好了你等到星期三啊,我就怕你着急,事没办完就提前赶回来了,刚刚下飞机,正在回城的路上。中午的饭我都订好了,海天大酒楼噢。老板是我哥们儿,专程给搞的新鲜的龙虾啊。你这不是害我嘛。”
    我说,哈哈,我和你开玩笑呢。没见你,我怎么能走啊。我就在迎宾馆328房间等你呢。
    电话里的贾兴声调又低了:“啊?啊,那好那好。一个小时之后,我们不见不散啊。”
    我忽然觉得自己挺没意思,干吗嘛,两人一见面反而会失去更多的东西。
    我打车直接去了车站。北上的列车缓缓启动了,我的手机又响了。
    贾兴真的急了:“喂,我就在迎宾馆门口。朋友,你在哪儿?”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叙写了初见的亲切热烈、别后深情牵挂的互致问候与不愿见面便谎言推脱三个片段,以我与贾兴交往的时间为序,却自然形成对比,意蕴深远。
    B. 小说多处使用夸张手法刻画人物,或者通过夸张的话语,展示人物言过其实的本性;或者通过夸张的动作,刻画人物过分热情、虚情假意的嘴脸。
    C. 小说善以细节刻画人物,比如“有几次,我和他的小说发在同一期杂志上”,但贾兴却说成“我们俩的作品常在一起发”,细微差别,表现人物心思。
    D. 小说展现了某类人的待人处世之道,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但凭借着对人物极具个性特点的话语和情态的敏锐捕捉,具有了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8. 贾兴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 “朋友,你在哪儿?”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虚荣心强:主动接近我,与我套近乎,四处宣扬与我的关系,意在抬高自己。②待人热情:主动招呼,主动联系,为我推荐游玩地点,有热情的一面。③为人虚伪:先许下诺言,但我真到了滨海,却谎言推脱不愿见面。④吝啬小气:舍不得花钱请客。
    9. ①照应题目;②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中第一次出现,引出贾兴知道“我”到滨海后编谎话欺骗“我”的情节,“我”初步认清贾兴的面目;第二次出现,引出“我”捉弄贾兴的情节,贾兴虚伪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刻画;第三次出现,将情节推至高潮并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空间。③反复出现,暗示主题,引发了对“朋友”问题的思考,表达对真情的呼唤。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互致问候”错,只是贾兴“每个月都要给我打一次电话”;“深情牵挂”也不准确,只是虚情假意的套近乎。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笔会上见到我,贾兴热情的过分,“贾兴一听到我的名字,就如一辆笨重的坦克向我扑来”“老刘啊,你好啊!久闻大名,心仪已久,一见如故啊,老朋友”“我被他粗壮的双臂箍得紧紧的,他那生猛海鲜般的胡茬子脸还贴在了我的腮帮子上”,笔会上追着我转,还到处宣扬我们的关系,“三天的笔会,我几乎被贾兴给承包了。我去跟一位从前笔会上认识的关系有点儿暧昧的朋友见面,他也跟着。在会上,贾兴逢人就说,我和老刘是老朋友了,连我老婆和儿子都知道他,我们俩的作品常在一起发,缘分啊”,主动接近我,与我套近乎,四处宣扬与我的关系,意在抬高自己。可见其虚荣心强。
    贾兴有热情的一面,“贾兴一听到我的名字,就如一辆笨重的坦克向我扑来”“老刘啊,你好啊!久闻大名,心仪已久,一见如故啊,老朋友”,笔会结束后主动与“我”联系,“贾兴可不这样,每个月都要给我打一次电话,正经不正经地东拉西扯一番,挂线时总要强调一句‘朋友,有机会来玩啊。’”,“我”到了他所在的城市,他热情的问候“我”,帮我推荐景点,“贾兴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来电话,问我都去哪儿玩了,吃什么好东西了,并热情地给我推荐游玩的地点,还说去了之后呢就找谁谁谁,就说你是我贾兴的朋友,他们不敢不给面子的……”主动招呼,主动联系,为我推荐游玩地点,可见其待人热情。
    但贾兴比较虚伪,常常邀请“我”,“贾兴……挂线时总要强调一句‘朋友,有机会来玩啊。’”,但“我”真的来了,他却推脱避而不见,“电话里的贾兴迟疑了一下‘咳,朋友,太不巧了,我刚好出差在外地。你在滨海能待几天?’”,先许下诺言,但我真到了滨海,却谎言推脱不愿见面,可见其为人虚伪。
    为人吝啬,之前贾兴总说“朋友,有机会到我那里去啊,我请你品尝大龙虾,哈哈哈”,但“我”真来了却避而不见,于是“我”故意说“贾兴啊,我已经在回洛阳的火车上了”,结果他信以为真,假装说定了饭店,“喂,老刘,你不够意思嘛,说好了你等到星期三啊,我就怕你着急,事没办完就提前赶回来了,刚刚下飞机,正在回城的路上。中午的饭我都订好了,海天大酒楼噢。老板是我哥们儿,专程给搞的新鲜的龙虾啊。你这不是害我嘛”,当“我”说还在宾馆等他时,“电话里的贾兴声调又低了:‘啊?啊,那好那好。一个小时之后,我们不见不散啊。’”,舍不得花钱请客,可见其吝啬小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作用的能力。
    “朋友,你在哪儿?”在文中多次出现,结构上照应题目;
    情节上,推动情节发展:小说中第一次出现,是“我”到贾兴所在的城市出差,给他打电话,贾兴说“喂,朋友,你想起给我打电话了,最近可没见你发表什么东西啊。喂,朋友,你在哪儿?”,结果当“我”说“来品尝你的大龙虾啊”,贾兴却在电话里迟疑了一下,“咳,朋友,太不巧了,我刚好出差在外地”,后面“我”通过报社的朋友知道他并未出差。可见这第一次出现的“朋友,你在哪儿?”引出贾兴知道“我”到滨海后编谎话欺骗“我”的情节,“我”初步认清贾兴的面目;
    第二次出现,引出“我”捉弄贾兴的情节,“星期二上午,我正躺在宾馆房间的床上看新闻。贾兴又来电话:‘喂,朋友,你在哪儿?’”“我忽然就坏坏地说,贾兴啊,我已经在回洛阳的火车上了”,结果贾兴说“喂,老刘,你不够意思嘛,说好了你等到星期三啊,我就怕你着急,事没办完就提前赶回来了,刚刚下飞机,正在回城的路上。中午的饭我都订好了,海天大酒楼噢。老板是我哥们儿,专程给搞的新鲜的龙虾啊。你这不是害我嘛”,可是当“我”说“哈哈,我和你开玩笑呢。没见你,我怎么能走啊。我就在迎宾馆328房间等你呢”,他就“声调又低了:‘啊?啊,那好那好。一个小时之后,我们不见不散啊。’”,这次出现的“朋友,你在哪儿?”,使得贾兴虚伪的形象得到进一步刻画;
    第三次出现,在文章结尾,当听说“我”真的走了之后,“贾兴真的急了:‘喂,我就在迎宾馆门口。朋友,你在哪儿?’”,将情节推至高潮并戛然而止,留下想象空间。
    “朋友,你在哪儿?”反复出现,暗示主题,引发了对“朋友”问题的思考,表达对真情的呼唤。

    2022-2023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项城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语文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半截
    吴金良
    刘一杰原名刘杰。这名字,太容易撞车。上小学的时候,一个年级就有俩刘杰,外加一个刘婕。三个刘jié,经常把老师都弄蒙了。他爸爸心生一计,给他名字中间加了个“一”,笔画少,区别大,挺实惠。
    刘一杰当年插队回城,不知通过什么关系到了报社。我到报社的时候,他已经是发行部的老职工了。行业报,发行部就是个摆设,实际上除了文字工作什么都管。以致好长时间,我都以为刘一杰是烧茶炉兼管收发的杂役。
    茶炉不大,刘一杰每天早起捅开火,添几铲煤,水烧开了,关上炉门就干别的去了。别的是什么呢?前院有个小花囿,他侍弄花草;后院有几棵柿子树和枣树,他扫树叶。扫地属于搞卫生,这个业务一延展,他就把各办公室和编辑部的卫生工作也包揽了。这也不错,那些废报纸废信封和不用的来稿,几天就能搜罗一麻袋。街上有收废品的,每个周日来一次。
    他家就在报社收发室后面的套间里,老婆孩子,三口人,两间房,挺滋润。
    名字实惠,日子滋润,工作轻松,我们都很羡慕他。他自己也挺满足,快四十了,又没文凭,在报社干不了什么,这个位置挺适合他。
    刘一杰抽烟,在家抽烟总是抽一半就掐灭;再想抽的时候拿新的。等到上班,他烟盒里装的都是抽了半截的烟。报社烟民不少,惯例是彼此散烟给大伙抽。刘一杰就免了这个程序,不用散给别人了。因为他烟盒里都是半截烟,那是不能给别人抽的。时候一长,我们都看懂了他的小心思。刘和留同音,于是我们开玩笑,说你这家伙连一杰(截)都不够,你就是个刘半截。
    私下里,刘一杰跟我抱怨:老婆限制我抽烟,两天一盒。我要给你们散烟,一天两盒也不够!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过于节俭。比如,每逢周末,他就回父母家。把攒下的脏衣服、床单被罩之类的拿回报社,大洗特洗。偶尔有人看见,他就解释:家里没地方晾晒。
    报社老职工说,老刘是太节俭了。当年搞对象,天儿热,女友要吃冰棍,他也只买一根。自己不吃,还编个理由说牙疼。趁女友不注意,找个水管子喝凉水。
    节俭成习,导致公私不分了。那年我们到郑州开发行会,编辑部和发行部去了十来个人。领导认为刘半截会管钱,就让他管着差旅费。领导说出门在外怕上火,让他买点水果给大家吃。结果他转悠半天买回来一堆烂梨,说是用刀子削一下更好吃。气得我们集体罢吃。他惹不起我们,又怕糟蹋东西,把这些烂梨洗净削好,煮了两大锅梨水,号称这个更败火。念在他诚心诚意兢兢业业的份儿上,我们也只好喝了。
    最气人的是我们该回北京了,让他去买火车票。他买回来的票,时间不好就不说了,还是站站停的普客,还无座。领导拍案质问:刘一杰,我可是能坐软卧的!咱就算不讲究那个,你好歹也给大家买个有座位的票吧!你怎么想的?
    刘半截也是被领导训斥惯了,坦然道:“我也没注意有没有座,我就从上往下捋,哪个便宜买哪个。反正都是到北京,干吗多花那个冤枉钱呢!”
    结果,我们基本上都是站了八个小时到北京。
    领导给他下评语:这人把省钱当作唯一目的,从不考虑性价比。所以,他办不了大事;但是小事交给他,尽管放心。
    领导果然交给他一件小事,让他做了发行部主任。只一年时间,发行业绩平平,但是发行费差旅费省了一万多。他还自鸣得意:节流相当于开源。
    刘半截比我早退休几年。春节,我俩喝酒。酒至微醺,他也不忘炫耀,说他请了个半价保姆照顾老妈。细问,就是小时工,每天给老太太洗洗换换。别的事,都是他做。他说,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
    我说你节俭一辈子了,还这么想不开啊!再说,那是你妈,你也这么省着?
    他猛喝一口酒:“兄弟,我父母早殁了。现在这个是我当年女朋友的妈。我们都要领证了,女友得了白血病,走了。留下一个寡母,你说,我不管谁管?”
    我愣住,无言以对。他笑笑说:“老太太九十多了,糊涂了,也不认得我了。我就好人做到底,给她送终吧。”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从主人公的姓名入手,由“刘杰”到“刘一杰”再到“刘半截”,即使其和人物性格巧妙联系起来,又具有讽刺意味,颇具匠心。
    B. “名字实惠,日子滋润,工作轻松,我们都很羡慕他”,在结构上是对上文的总结,也为下文进一步展示主人公的性格做铺垫。
    C. 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这个视角,写“我”对“刘半截”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又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
    D. 小说设置了悬念式结构,在超过五分之四的篇幅里,作者用略带夸张的手法反复铺垫了、渲染了“刘半截”的吝啬乃至“抠门”。
    8. 小说在塑造刘半截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 小说的结尾往往出人意料,请简要分析本文结尾的作用。
    【答案】7. D 8. ①正面描写。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突出其无论于公还是于私,都很“抠”的性格特点。
    ②侧面表现。主要通过对同事们的言行侧面表现其性格特点。
    ③欲扬先抑。小说开头对主人公的言行或正面或侧面加以贬抑;中间领导对他的评价开始转折,有贬有褒;直到结尾,故事戛然而止,但褒扬之意已经充分显露。
    9. ①情节上,化平淡为神奇,使前面看似平常的情节顿时出彩,使情节步入了高潮。
    ②形象上,让原本以节俭甚至吝啬为主要特征的“刘半截”上升为一个令人敬佩的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
    ③主旨上,点明了小说的主旨,即小人物身上也能看到人性的光芒,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设置了悬念式结构”分析错误,本文没有设置这一结构。从文本阅读体验看,前文并没有引起读者追寻某种答案的感觉,只是在结尾出现了情节的反转。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艺术手法的能力。
    在本篇小说中,作者在创作刘半截这一人物时,首先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如文中“刘一杰抽烟,在家抽烟总是抽一半就掐灭……因为他烟盒里都是半截烟,那是不能给别人抽的”的细节描写;“他惹不起我们,又怕糟蹋东西,把这些烂梨洗净削好,煮了两大锅梨水,号称这个更败火”的动作描写;“我也没注意有没有座,我就从上往下捋,哪个便宜买哪个。反正都是到北京,干吗多花那个冤枉钱呢”的语言描写。正是通过这些描写,突出了刘半截“抠”的特点。
    其次是运用了侧面描写。如文中“报社老职工说,老刘是太节俭了。当年搞对象,天儿热,女友要吃冰棍,他也只买一根。自己不吃,还编个理由说牙疼。趁女友不注意,找个水管子喝凉水”,通过报社老职工之口,突出他的节俭。
    最后,文章在塑造刘半截这一人物时,还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在小说前面的大部分内容里,作者都在突出刘半截的“抠”,虽然中间穿插了领导利用他节俭的性格特点让发行部节省了差旅费。但在小说的最后一段,作者笔锋一转,又交代他照顾去世前女友母亲的故事,这就让刘半截这一人物瞬间高大起来,褒扬之意非常明显。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的最后一段对整篇小说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一段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在情节上,这一结尾化平淡为神奇,这篇小说在结尾前的部分比较平淡,主要叙述刘半截这一人物具有“抠”的性格特点,以及与他的“抠”有关的一些故事,但结尾点出他一直在照顾去世女友的母亲,还为她请保姆,这就让情节出现反转,前面看似平常的情节顿时出彩,使情节步入了高潮,让读者回味无穷。
    其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的大部分都在写刘半截的“抠”,“抠”成了这一人物的标志。但结尾写出他一直在照顾去世女友的母亲的事情,让原本以节俭甚至吝啬为主要特征的“刘半截”上升为一个令人敬佩的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让这一人物更加生动形象。
    最后在小说的主旨上,这一结尾点明了小说的主旨。假如没有这一段,读者会认为小说就是为了突出了刘半截这一人物的“抠”,但通过结尾的一段,小说的主旨瞬间升华,升华为小人物身上也能看到人性的光芒,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关试卷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7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湖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7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湖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6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