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二节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 教案
展开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 第二节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 | 单元 | 第三章 | 学科 | 地理 | 年级 | 八年级上册 |
学习 目标 |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读图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重点 | 1.气温的年际变化。 2.学会阅读并绘制气温曲线图。 | ||||||
难点 | 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请阅读下列句子 你在北方的寒夜里大雪风飞, 我在南方的艳阳里四季如春。 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
| 导入新课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讲授新课 |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叶箱” 提问:什么是气温?一般用什么仪器来测量气温?它的单位是什么? 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你会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 从图中可看出观察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需要给学生说明每日观察的次数是根据需要而确定的。然后思考怎样以类似的方法,求一个月或一年的平均气温,请归纳写出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某地气温的日变化 先向学生说明气温曲线图的结构:横坐标表示时间(24小时),纵坐标表示气温,曲线是不同时刻气温的连线。 引导学生观察曲线的弯曲状况,指出最高气温 出现在什么时间,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间。 某地气温的日变化 指出该图中气温的最高值是多少,最低值是多少,并计算出它们的差是多少。 延伸思考:1.为什么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而不是中午12时? 点拨:中午12时只是太阳辐射最强,太阳辐射使得地面升温,地面辐射再使得近地面大气升温。 2.为什么每天气温最低值是出现在日出前后,而不是相对固定的时刻? 点拨:一年的日出时间是变化的。
气温的年变化 观察比较该气温曲线图与气温日变化图有何不同。
如果教材图3.12是北半球某地年气温变化曲线图,最高和最低的月平均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份? 观察图 气温的年变化 月平均气温最高值是多少?最值是多少?它们的差是多少? 延伸思考:为什么海洋的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的时刻都比陆地晚? 点拨: 从吸热能力方面来讲,海水大于陆地,吸收同样的热量,海水的温度变化小,陆地温度变化大。 活动:(1)根据教材3.2,北半球某地气温资料,绘出该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第一步,绘出横坐标轴把它平分成12段,逐段标上月份。引导学生注意把据握图幅的大小,横坐标轴不宜过长或过短。 检查评价学生的画图情况,适时给予帮助。 |
读数时要认真,计算后对照右边的日平均气温,总结一下自己的计算过程。
月平均气温=某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 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
从图中曲线的弯曲程度可以看出: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即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4时,即日出前后。
读图后回答,最高气温约31°C,最低气温约24.5°C,它们的差约为6.5°C。
气温日变化横坐标表示时间为一天24小时,气温曲线是一天24小时的平均气温的连线,而气温年变化图中的横坐标表示时间为年12个月,气温曲线是-年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的连线。
从图中可知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以一年为周期气温的变化,叫气温年变化。
月平均气温最高值约24°C,最低值约一6°C,月平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约30°C。 |
通过读图分析、动手绘图的练习,学生初步学会了绘制和阅读气温曲线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
|
|
|
|
课堂小结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气温就是大气的温度、气温测量等基本知识,重点认识了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还学会了绘制气温曲线图的方法。 |
|
|
板书 |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气温的变化 1.日变化 2.气温的气温年变化变 3.绘制和阅读气温曲线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