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 02 地理、宗法、风俗、礼仪-2022年高考语文必备古代文化常识深挖细讲(知识)
展开
这是一份文化常识 02 地理、宗法、风俗、礼仪-2022年高考语文必备古代文化常识深挖细讲(知识),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知识点,母族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化知识02:地理、宗法、风俗礼仪
一、思维导图
二、知识点
(一)地理
1.地区
(1)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2)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亮兄瑾也,避乱江东。(《赤壁之战》)
(3)江左: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群英会蒋干中计》)
(4)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5)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货殖列传》)
(6)河北、河南: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7)中国:指中原地区。与九州、八荒、八州、六合、四海、中州等意义类似。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
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8)岭南:“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以南地区,约今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相对中原地区来说,该地在五岭以外,故又称“岭表”。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
2.名山大川
(1)江:指长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2)河:指黄河。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3)殽:指殽山。
殽有二陵焉。(《殽之战》)
(4)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5)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6)五湖:一般指具区、洮滆(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涌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东南)、洞庭湖。
3.行政区
(1)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
(2)郡:行政区域。秦分天下为36郡。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3)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4)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10道,后又分为15道。
(5)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省:本是官署名称。元代始设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4.城市村镇名
(1)南京:又称建康、建业、金陵、江宁、白下、石头城等。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怀古》)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头城》)
(2)杭州:又称临安、钱塘、武林等。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临安春雨初霁》)
(3)福州:又称三山。
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指南录〉后序》)
(4)镇江:又称京口。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指南录〉后序》)
(5)开封:又称东京。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柳敬亭传》 )
(6)扬州:又称广陵、淮上、江都、维扬。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扬州慢·淮左名都》)
(7)苏州:又称姑苏、吴郡。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
(8)武汉:又称夏口、江夏。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赤壁赋》)
(9)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10)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
(11)畿: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5.阴阳南北
(1)阴阳:阴,指山岭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阳,指山岭的南面,河流的北面。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
一般来说,在由两个字构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个字是山、水名,第二个字是“阴”或“阳”,“阴”或“阳”就表明该地的方位。如“华阴”在华山的北面,“江阴”在长江的南面,“衡阳”在衡山的南面。
(二)宗法
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血统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1.嫡庶从戚
(1)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2)宗子: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3)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4)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
(5)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亲”。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碏是“大义灭亲”。“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6)六亲: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7)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8)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子称“陵”,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9)九族:泛指亲属,所指,诸说不同。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岳母。
2.宗庙
(1)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2)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规则和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后由宗庙的次序,又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3)太庙:天子的祖庙。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4)庙号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后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3.孝悌纲常
(1)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2)五常:①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伦”。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②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③指仁、义、礼、智、信。
(3)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4)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5)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礼教。
(三)风俗礼仪
1.传统节日
(1)春节: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
(2)社日: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3)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人们纷纷来到江渚池沼的水边,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作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4)寒食: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重耳。
2.礼仪
(1)五礼: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宾礼,诸侯见天子,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嘉礼,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
(2)成人礼:古时汉族男子20岁实行冠礼,女子15左右实行笄礼,以示成年。
(3)婚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4)丧礼:
①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②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别为九个月和五个月。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③丁忧: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担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又称丁艰。制满称服阙。
④夺情:身居要职,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遭逢父母丧事,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⑤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项脊轩志》
⑥崩:天子死曰崩,诸侯及皇室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民死曰死。
⑦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或褒,或贬,或同情……
(5)祭祀:
①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②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③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④封禅: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又称封祀、封峦、封岳。诸侯可以祭祀山川,士官、百姓可祭祀先祖及与生活相关的神灵。
(6)其他
①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②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③避讳: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一是家讳。国讳指诗文中不直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例如:《吕氏春秋》中称“楚”为“荆”,是因为“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治平篇》中“自此而元焉”,因避康熙玄烨讳,改“玄”为“元”。家讳亦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例如:司马迁祖父名僖,所以《史记》中“僖”字皆作“釐”。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文化常识 04 音乐文娱、文史典籍、作家流派-2022年高考语文必备古代文化常识深挖细讲(练习),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文化常识 01 称谓-2022年高考语文必备古代文化常识深挖细讲(知识),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知识点详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文化常识 03 学校、选拔、官职、皇帝、刑法-2022年高考语文必备古代文化常识深挖细讲(知识),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知识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