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默写。
(1)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醉翁亭记》)
(2)此去泉台招旧部, 。(《梅岭三章》)
(3) ,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4)中庭生旅谷, 。(《十五从军征》)
(5) ,灵旗空际看。(《别云间》)
(6)四面歌残终破楚, (《满江红·小住京华》)
(7)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出师表》)
(8) ,吹笛到天明。(《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9)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 ”两句运用中国绘画的“留白”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10)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 , ”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自己求学时,积极提问,专心恭敬地向老师请教的情形。
二、选择题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摩洛哥队依靠不灭的斗志与坚定的信念跻身四强,他们写就了属于非洲足球的历史新篇,也让世界看到了非洲足球的无限可能。
B.通过对宋代瓷器艺术的研究,展现了中国古代崇尚简朴、崇尚道德的社会风貌。
C.新时代为每个人提供了无比广阔的人生。
D.科学家“干惊天动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为民族富强、科技进步、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3.下列各项括号内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这句话中的标点使用有误。)
B.街衢睡了而路灯醒着,泥土睡了而树根醒着,鸟雀睡了而翅膀醒着。(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排比修辞)
C.《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名篇之一。这篇小说主要塑造了主人公于勒的形象,尖锐批判了金钱社会扭曲人性的罪恶。(关于这篇小说的知识表述有误)
D.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让附庸风雅的年轻受众更好地认识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
三、基础知识综合
4.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一群银发老人合唱的《少年》在网络热传。永葆少年气,是历尽千帆、举重若轻的沉淀,也是乐观淡然、笑对生活的豁达。他们当中有(shǐ)志“造飞机”的专家,有毕业后赶赴核试验基地的伉俪,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一干就是一辈子。“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说》里的蓬勃之气,属于每一个志不变、心不老的人。(甲)种在心中的信念未减,我们(乙)能走遍万水千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根据拼音写字,给加点字注音。
shǐ( )志 伉( )俪
(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少年中国说》里的蓬勃之气,属于每一个志不变、心不老的人”,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气属于人”。
B.“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文中这两句话构思巧妙,对仗工整,可以做一幅很好的对联。
C.文中加点的“那个”是代词,“历尽千帆”“红日初升”是同类型短语。
D.文中《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梁启超,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敬业与乐业》。
(3)甲、乙两处填入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可是…… B.只要……就……
C.也许……也许…… D.既要……也要
四、名著阅读
5.你所在的学校举办“演绎名著·再现经典”戏剧节,学校拟征集《儒林外史》《简·爱》两部名著的改编创意。下面是剧情提纲。请参照示例,结合小说内容,将提纲补充完整。
(1)《儒林外史》
第一幕《大醉宴高朋》:杜少卿对待故交韦四太爷和娄老太爷十分有礼,即便对戏子鲍延玺也是热情招待,还把珍藏了九年的陈酒拿出来,与亲朋好友大醉一场。
第二幕《 》杜少卿搬去了南京,找到房子后接来家眷,“娘子因初到南京,要到外面去看看景致”。杜少卿约姚奶奶做陪客,带妻子到清凉山游玩。
第三幕《当卖周济他人》杜少卿把自己刚做的一箱衣服当了帮助杨裁缝葬母,感到手头吃紧时卖地得钱一千两帮助求助的娄老太爷的孙子、看坟的黄大和组建戏班子的鲍延玺等人。
(2)《简·爱》
第一幕《艰难成长》自幼父母双亡,寄居舅妈家的简饱受欺辱,被送到孤儿院求学又遇不公正待遇,简在顽强抗争中成长。
第二幕《勇敢追求》 。
第三幕《终获幸福》在经历了解真相、愤然出走等一系列波折后,简遵从内心终于找到罗切斯特,尽管他已经失去健全的身体和巨额的财产,但简依然选择与他相守。
(3)以下文字是戏剧节“再现经典”环节中主持人的一段过渡语,你觉得可以放在《儒林外史》或《简·爱》这两部名著中哪一个人物出场的前面,请结合原著中的具体事例说说理由。
经典有光,可以助人致远;理想如炬,可以点燃心灵。一个人的心灵一旦被理想点燃,就会有百折不挠的雄心,滴水穿石的坚韧,就可以向着未来奋勇前行。
(4)杜少卿是吴敬梓着力塑造的“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形象,杜少卿曾称赞一位女子道:“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却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请问这位弱女子是谁?请写出一个与她有关的故事情节。
五、诗歌鉴赏
寿阳曲①·______
(元代)马致远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②。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③又添铺翠。
寿阳曲·______
(元代)马致远
鸣榔④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⑤在捕鱼图上。
【注释】①寿阳曲,曲牌名。②霁:雨停。③锦屏风:这里指像屏风一样的一排排山头。④榔:同“桹”,渔人系在船舷上敲击以驱鱼入网的长木棒。⑤撮:聚集。
6.请根据所写内容推断两首诗歌的标题,下面选项中最贴切的一项是( )
A.锦屏残照 江头怀古 B.长亭别友 渔舟唱晚
C.山市晴岚 渔村夕照 D.野渡新晴 绿杨春晓
7.两首诗歌都展现了美好的情景。第二首诗歌的情景中,有榔声、歌声,可能还有人们晒网时交谈的声音。如果第一首诗歌的情景中也有声音,哪两种声音最恰当?请简要描绘这个情景。
六、课外阅读
龙山放灯
万历辛丑年,父叔辈张灯龙山。沿山袭谷,枝头树杪①无不灯者,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无不灯,灯无不席,席无不人,人无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灯者,一入庙门,头不得顾,踵不得旋,只可随势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听之而已。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亦席,亦声歌,每夜鼓吹笙簧与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树杪(miǎo):树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山下望如星河倒注( ) ②头不得顾( )
③踵不得旋( ) ④不知去落何所( )
9.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父叔辈台于大松树下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D.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10.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父叔辈张灯龙山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自城隍庙门至蓬莱岗上下,亦无不灯者。
12.文章描绘龙山放灯的盛况,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文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链接材料】
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说:“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七、现代文阅读
谈读书
材料一:
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北宋文学家苏轼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这里的“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将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个击破。
他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痒“问学”,介绍了自己首创并实践的这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的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郑板桥“求精求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
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重“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材料二:
①其实,在我看来,正书和闲书,就是一个人知识的经纬线。学生时代的教科书和工作后的专业书是自己知识的经线,它们会使你有所专长;而那些闲书是你知识的纬线部分,它们会使你丰富而多彩。就如一棵树,正书是你的主干,闲书是你的枝叶;没有枝叶的主干大多是枯枝,而没有主干,枝叶也成了无皮之毛。
②正书必须读好,这是无异议的,因为它是你立足的基础。但是,正书的阅读对很多人来说不是快乐,而是负担,因为这种阅读是被动的,是强制性的。而闲书的阅读却是兴之所至,趣味盎然的。
③因为闲书的阅读,没有压力,毫无功利,纯粹是个人兴趣使然,所以它往往更能引领你寻找到自己的真正所爱,打开属于自己天赋的灵田。很多人在人生中途又独辟蹊径,答案正在这里。一个农民成了作家,一个医生成了诗人,一个教师成了画家,不都是因为他们横向寻找吗?
④处理好了正书与闲书的关系,也就知道自己读书是谋生还是谋心了。
(节选自鲁先圣《读书贵在谋心》)
材料三:
陈惠同学读书完成情况
年读书数量
80本
批注和记笔记方式
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或者摘抄
阅读效果
完全忘记了书本内容,更无法将书本知识内化成能力
13.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郑板桥强调读书要“求精不求多”,他反对广泛涉猎图书。
B.苏东坡认为人的精力有限,每次读书应该只带一个目标或问题去阅读。
C.陈善认为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读懂书中的内容。
D.鲁先圣认为读闲书可以作为我们谋生的手段。
14.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因为闲书的阅读,没有压力,毫无功利,纯粹是个人兴趣使然,所以它往往更能引领你寻找到自己的真正所爱。
15.材料二的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6.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一中的读书方法,分析陈惠同学阅读效果差的原因。
祈年殿
肖复兴
①在北京乃至中国所有的皇家坛庙中,天坛的位置居首,是无可争议的。而祈年殿,又是天坛重中之重。无论是它的建筑艺术的价值,还是它的信仰伦理的意义,都是绝无仅有的。
②祈年殿,上中下三重,红柱金窗,天蓝色琉璃瓦铺顶,内铺金砖,正中有天然龙形方石。祈年殿外,汉白玉栏杆,也是分为上中下三层,正中的台阶上有龙纹石刻。祈年殿建筑的圆形,自然和古人对天圆地方的理解相关,盛成在《北平的天坛》中说:“古罗马的灶神庙,与祈年殿的形式,可称无独有偶了。北极的土人、美洲的土人、高卢人,他们的居室都是圆形的。”接着,他畅想,如果这些人都来到祈年殿前,就是世界大同了呢。这真的是一个关于圆的奇妙的畅想和礼赞。也可以说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来自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愿意来天坛看看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想到好多年没有去祈年殿看看了,秋天,艳阳高照,风暖云柔,穿过长廊,准备进祈年殿,顺便可以画张画。走廊的尽头,朝东有一扇门可以直接进入祈年殿的大院。一位走在我前面正推着轮椅的中年女人,忽然回过头来,走到我的身边,问我:“请问从这里进入祈年殿,是不是可以沿路把天坛主要的景点都看完?”
④我望了望她,和她前面的轮椅,轮椅上坐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身边站着一位中年男人,猜想这三人之间的关系,肯定是一对夫妇带着年迈的母亲逛天坛来了。听她刚才的问话,显然是外地人,而且是第一次来天坛。
⑤我对她说:“可以的,我也去那里,我带你们走吧!”
⑥她谢过我,前去推轮椅。
⑦走进院子,巍峨的祈年殿出现在眼前,老太太感叹了一句:“好大好壮观啊!”
⑧中年女人对我说:“老人家总想来北京,来北京就想看天坛。”
⑨话让老太太听见了,回过头对我说:“这回真的看到了,死也可以瞑目了!”
⑩她嗔怪着:“妈!看你净说这不吉利的话!”
⑪老太太笑了,抬起头,眯缝着眼,看着祈年殿天蓝的殿顶,不知在想什么。中年女人和男人一起把轮椅推到汉白玉的石阶前。围栏有三道,望望层层叠叠的台阶,老太太对他们俩说:“怪高的,就别上去了。在底下看看,挺好的!”
⑫“那哪儿行!好容易来一趟,不上去看看,算什么来了一趟祈年殿!”
⑬丈夫站在旁边应和着,俩人弯腰已经一边一个人抬起轮椅,不由分说,把老太太抬了上去。我滥竽充数给老太太当起导游,简单介绍着,老太太一边听,一边看,还一边不停地问。
⑭出祈年门,上下又是好多个台阶,又是这一对夫妇抬着轮椅上下,老太太很有些过意不去地笑着说:“看把你们累的,我倒是像皇上坐轿子似的!”
⑮女人说:“就让你过一把皇上的瘾!”
⑯走到丹陛桥上了。我指着最中间的御道对女人说:“要把轮椅推到这上边,才是皇上走的道!”女人把轮椅推到中间的御道上,平滑的汉白玉石头被磨得光可鉴人,轮椅在上面推很轻松,犹如在冰面上滑行。正是国庆前夕,道两旁摆满了三角梅,紫红艳艳的,开得正旺,迎风摆动,像飞舞着一群群的紫蝴蝶。
⑰我对老太太说:“夏天的黄昏时候,北京人愿意到这里,光着脚走在这里,有人还愿意躺在这上面呢。”老太太很有些惊奇地问:“是吗?这是为什么?”
⑱我说:“阳光下晒了一天,这御道比冬天的热被窝都暖,人们走到上面,光着脊梁,躺在上面,说是可以治病。”老太太说:“不知道皇上当年躺在上面过没有?”
⑲女人笑着说:“看你说的,哪有皇上光着脊梁躺在这上面的?成何体统!”老太太调皮地说:“不是说能治病吗?皇上就不得病了?皇上不得病,顺治是怎么那么早就死的?”说得大家都乐了起来。
⑳从回音壁出来到圜丘,没有那么多台阶,只是圜丘又和祈年殿一样有三层栏杆,好多层台阶。女人和丈夫把轮椅抬上去,老太太接着过了一把坐轿子的瘾。我告诉老太太,当年皇上祭天就是这里。华盖擎天,龙旗飞舞,前呼后拥,好不热闹。老太太认真听我的解说,让女人推着轮椅沿着圜丘转了一圈,连连说道:“真了不起!值了!值了!”
㉑告辞的时候,老太太示意我俯下身子,她指着女人,悄悄地对我耳语:“告诉你,她不是我的亲闺女!他们两口子是一番好意,带我来北京看天坛!”
㉒老人耳背,说话的声音自以为很小了,其实还是挺大的,女人听见了,对老太太说:“看你说的,我不是你的亲闺女,谁是?”
㉓“是!是!”老人笑着连连点头。
㉔我有些疑惑。女人悄悄对我说:“她是我和我先生的中学历史老师,一辈子没有孩子。丈夫早早去世了,自己孤身一人,就想来北京到天坛看看……”
㉕我明白了。看着他们三人一起挤在圜丘的天心石上,眺望着祈年殿,默默地,让天望着自己,让自己对着天,心里忽然非常感动。
㉖离开圜丘,当时光顾着感动,没有为他们这“一家三口”画一幅画,真的有些后悔。
17.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作者的行踪。
穿过长廊→ →出祈年门→ →从回音壁出来到圜丘→
18.从全文可以看出,老太太非常希望到天坛看看,请你从①②两段中找出相关原因。
19.第⑬段中的划线句刻画了老太太怎样的形象?
20.请赏析第⑯段中的划线句。
21.第㉕段中,作者“非常感动”联系全文思考,说说作者是被什么感动的?
八、作文
22.鲁迅在课桌上刻一个“早”字,用来警诫常常迟到的自己。如果让你送给现在的自己一个字,这个字会是什么呢?请以“送给自己一个字”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
1. 伛偻提携 旌旗十万斩阎罗 蓬山此去无多路 井上生旅葵 毅魄归来日 八年风味徒思浙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杏花疏影里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援疑质理 俯身倾耳以请
2.A
3.A
4.(1) 矢 kàng
(2)C
(3)B
5.(1)示例:夫妇携手游山
(2)示例:简做家教时,靠能力获得尊重。在与罗切斯特互生爱意后,简不顾世俗偏见,勇敢追爱。
(3)示例一:简。因为她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格独立,敢于和骄横恶毒的表哥、舅妈以及冷酷的司库对抗,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虽一路坎坷,但她一直为理想奋勇向前。示例二:杜少卿。杜少卿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但却思想进步,蔑视功名利禄,与《儒林外史》中追名逐利的风气形成鲜明的对照。(意近即可)
(4)沈琼枝示例:沈琼枝嫁给盐商,发现被骗,逃婚到南京靠卖诗刺绣度日。后来因盐商告状,沈琼枝被押解回乡。(答出其中一个情节,意近即可)
6.C 7.示例:流水声、鸟鸣声。雨过天晴,天空明净如洗,晚霞照得满天绚艳,山谷小溪里传来哗哗的流水声。雨水洗濯过的山峦,飘散着薄纱似的水汽,格外青翠,不时传来鸟归山林的鸣叫声。
8. 像 回头 脚后跟 地方 9.B 10.父叔辈/张灯/龙山 11.从城隍庙到蓬莱岗,到处都挂灯。 12.表达了对放灯的喜爱和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
13.B 14.“往往”表示经常,这里指多数情况下,读闲书能引领自己寻找到真正擅长的事,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往往”一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5.运用对比论证。通过比较读正书和闲书的不同,突出了“读闲书是趣味盎然的”这一观点。 16.①陈惠同学年读书数量过多,没有认真精细地研读。没有把握每本书的要领,没有对重点内容逐个击破。②她只是机械地记录和勾画要点,并没有加工这些信息,没有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将这些知识化为己用。(意思对即可)
17. 进入祈年殿 走到丹陛桥上 离开圜丘 18.(1)天坛祈年殿有重要的建筑价值和信仰伦理的意义。(2)祈年殿的建筑可以体现古人对天圆地方的理解,让人感受到世界大同,有一个关于圆的奇妙的畅想和礼赞。 19.谦虚,求知欲强,热爱祖国文化。 20.运用了比喻修辞,形象地描写了路两旁的景色之美,表现了人物愉悦的心情。 21.这对夫妇对老太太的感恩、孝顺,老太太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一家三口亲密融洽的关系。
22.例文:
送给自己一个字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追寻,搏击碰撞。用奋斗的汗水灌溉青春的树苗;用胜利的甘露滋润年轻的心灵。但有人终究在跌跌撞撞中自甘顿落,有人却在涅槃中重生。因为他们懂得天道酬勤,厚德载物。有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小,奶奶经常就跟我讲一些勤奋和勤劳的故事,可是,我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根本不把它当回事。
有一天,我跟奶奶到菜地里去玩,看到奶奶种的菜:青青的白菜,大大的萝卜、高高的玉米、圆圆的花菜……脑海里反复出现奶奶辛勤劳作的身影。我明白,如果没有奶奶辛勤的挖地、种植、浇水、施肥、治虫,哪里会有这么水灵灵的菜呢?于是,我立下一个信念——勤。
刚上学时,因为赖床常常迟到。有一天,老师跟我讲了鲁迅先生的故事。鲁迅小时候,因迟到被老师批评,便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从那天起,我也每天早上听到闹钟响后,提醒自己不要赖床,早点起床,不能再迟到。学习上,我牢记“闻鸡起舞”的故事,“勤能补拙”的道理。
还记得在四年级每天默写时,本子上都是一大堆红色的“叉叉”,不仅被老师批评,还被父母一顿教育。我想起我立下的那个信念“勤”。我便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就开始复习每一课课文中的生字,然后让妈妈来报词给我默写,自己批改后,将错词订正十遍。“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还要再读一遍错词,在我周而复始将课本中的生字复习了几遍后,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默写练习中我全对了,听到老师的表扬,我心里如同被甜蜜包围的喜悦。我的成绩进步,与“勤”这个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要把“勤”牢牢种在心里,让它开花结果。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四个逗号改为分号;,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