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教学课件
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八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神经调节教学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八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神经调节教学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知识萃取,教材素材变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点55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 下列关于自主神经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A.自主神经系统中既有传入神经,也有传出神经B.自主神经系统属于脊神经,其活动不受脑中高级中枢的控制C.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D.当机体处于紧张、焦虑和兴奋等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
1.D 自主神经系统是传出神经,A错误。自主神经系统属于外周神经系统,脊神经和脑神经都含自主神经系统,其活动受脑中高级中枢的控制,B错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交感神经抑制胃肠蠕动,副交感神经促进胃肠蠕动,C错误。当机体处于紧张、焦虑和兴奋等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当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D正确。
2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组成的表述,正确的是A.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B.外周神经系统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都不受意识支配D.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两大类
2.C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等,A错误。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二者都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包括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B错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C正确。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D错误。思维拓展:自主神经系统的特点:①不受意识支配;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③对接受双重神经支配的器官的作用通常相反;④应激反应;⑤情绪调控。
3 某人在野外草地上玩耍时,旁边的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蛇。此时,该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然后撒腿跑开,当确认安全后,心跳、呼吸等慢慢恢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心跳加快、呼吸急促不受意识支配B.该人看到蛇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能促进胃肠蠕动C.撒腿跑开是受意识支配所做出的反应D.心跳、呼吸慢慢恢复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3.B 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属于内脏器官的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不受意识支配,A正确。当人受到刺激兴奋、紧张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表现为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等,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B错误。神经系统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过程,由于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所以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即撒腿跑开是受意识支配所做出的反应,C正确。心跳、呼吸慢慢恢复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D正确。
4 (多选)如图为人体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3种神经元形态相似,都由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B.3种神经元基本结构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C.3种神经元中的树突主要接受信息,轴突主要传出信息D.尽管3种神经元的突起数量不同,但都参与构成神经组织
4.BCD 3种神经元形态差异较大,但都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组成, A错误。3种神经元基本结构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B正确。树突主要接受信息并将信息传向细胞体,轴突将细胞体的信息传向下一个神经元,C正确。尽管3种神经元突起数量不同,但都具有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都参与构成神经组织,D正确。
知识点56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1 下列有关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B.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C.条件反射消退不是简单丧失,是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无关信号D.条件反射扩展了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使其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和适应性
1.C 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就存在的,其数量是有限的,而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过程中习得的,其数量几乎是无限的,A正确。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就会消退,如响铃的同时给狗喂食,等条件反射建立后,还需要将非条件刺激(食物)与条件刺激(响铃)结合起来进行强化,B正确。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C错误。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预先作出不同的反应,因此,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D正确。
2 下列关于膝跳反射与谈梅生津(谈及梅子就会分泌唾液)反射活动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完整的反射活动均仅需一个神经元就能完成B.两个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分别在脊髓和下丘脑C.两个反射活动的效应器均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D.两个反射活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的时间,前者短于后者
2.D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不能仅由一个神经元完成,最简单的反射弧也需要两个神经元,A错误。膝跳反射是生来就有的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神经中枢在脊髓;谈梅生津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对抽象的语言建立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该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B错误。膝跳反射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谈梅生津反射活动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腺体(唾液腺),C错误。膝跳反射(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谈梅生津(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两个反射活动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的时间,前者短于后者,D正确。
3 如图表示某一反射弧的传入神经或传出神经的一部分,a、b为神经上的两点,a位于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b位于向中段(靠近中枢的位置)。下列分析正确的是①若刺激a点,肌肉不收缩,说明切断的为传出神经②若刺激a点,肌肉收缩,说明切断的为传出神经③若刺激b点,肌肉收缩,说明切断的为传入神经④若刺激b点,肌肉不收缩,说明切断的为传入神经A.①④ B.①③C.②④ D.②③
3.D根据表中分析,本题选D。
4 植株上尖锐的刺扎到手指,人会快速缩手避开,并有疼痛感,如图①~⑤表示完成该反射的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③处神经元可接受和释放神经递质B.疼痛感先于缩手动作发生C.给④处适宜的电刺激可产生兴奋并产生疼痛感D.完成此缩手动作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4.A ③处神经元是该反射弧神经中枢中的中间神经元,其能接受传入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也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A正确。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其传导路径长于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故先发生缩手动作,后形成痛觉,B错误。给④处适宜的电刺激,可产生兴奋,会使传出神经末梢支配的肌肉发生收缩,由于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给突触后膜,而不能倒过来传递,故不能产生疼痛感,C错误。缩手动作的完成是一个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D错误。
反射≠反应≠感觉(1)反射的发生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条件的刺激,如用针刺脚趾引起的缩脚反应。(2)反应是指生物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如用针刺坐骨神经引起的与坐骨神经相连的肌肉的收缩。(3)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需要神经中枢参与,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未参与此过程。
5 如图是人在完成抬腿动作时左侧肢体的反射弧示意图(已知b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反射弧由6个神经元参与构成B.效应器是由传入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或屈肌组成C.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电表d的指针不发生偏转,左小腿会抬起D.在c处给予适宜刺激,c处膜外电位由负变为正
5.C 根据图中a上有神经节可知,a为传入神经,b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c为传出神经。图中反射弧由4个神经元参与构成,A错误。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伸肌或屈肌组成,B错误。由于b为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因此刺激a处,c处不会有电信号产生,电表d的指针不发生偏转,但是左小腿会抬起,C正确。在c处给予适宜刺激,会产生动作电位,c处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D错误。
6 恐惧是小鼠的情感反应之一。小鼠经历条件恐惧后,当再次接触条件刺激时,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包括自主神经紧张、应激激素分泌增加以及防御行为增多等。如图甲、乙、丙为小鼠恐惧实验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乙中的电击属于引起恐惧反射的非条件刺激B.声音引起的恐惧反射需要电击和声音多次结合C.图丙中的小鼠已形成恐惧反射,若长期只给予声音刺激,则恐惧反射会逐渐消退D.电击引起的恐惧反射比声音引起的恐惧反射经历时间长
6.D 由电击引起的恐惧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故电击属于引起恐惧反射的非条件刺激,A正确;据图可知,一开始声音不能使小鼠产生恐惧,需要电击和声音多次结合,才能引起恐惧反射,B正确;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C正确;电击引起的恐惧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声音引起的恐惧反射为条件反射,前者经历时间短,D错误。
7 如图是狗对铃声建立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的过程,请据图回答:(1)图A中,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这属于 反射。(2)图D中,只响铃不给食物也能引起狗分泌唾液,这属于 反射。(3)该实验说明条件反射是在 的基础上,经过训练建立起来的。(4)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总是只响铃不给食物,图中的条件反射会 。(5)吃过话梅的人看到话梅即能分泌唾液,这种反射方式与图 所示的反射方式相同。
7.【参考答案】 (1)非条件 (2)条件 (3)非条件反射 (4)消退 (5)D【解题思路】 (1)狗在进食时出现分泌唾液的现象是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称为非条件反射。(2)图D中,只响铃不给食物也能引起狗分泌唾液,这是因为前面在给狗喂食之前先让狗听到铃声,所以后来即使不喂食,只响铃,狗也会以为要给它喂食,然后出现分泌唾液的现象,这属于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3)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在喂食前先给狗摇铃,给狗以铃声刺激,当铃声刺激与食物多次结合以后,铃声就成了狗进食的信号,能够引起唾液分泌,条件反射就建立了,所以说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4)条件反射虽然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是并不是一旦建立就永远存在。题述实验中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总是只响铃不给食物,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最后完全没有,图中的条件反射就会消退。(5)吃过话梅的人看到话梅就会分泌唾液,这是条件反射,与图D所示的反射方式相同。
8 为研究动物的反射行为,科研人员常以脊蛙为实验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脊蛙是指除去大脑,保留脊髓的蛙。悬吊脊蛙,用1%硫酸浸湿的滤纸片贴于脊蛙下腹部,脊蛙会出现搔扒反射,即后肢试图蹬掉腹部的滤纸。回答下列问题:(1)搔扒反射属于 反射,判断依据是 。(2)搔扒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是 ,方向是 (填“单向”或“双向”)的。(3)欲要验证搔扒反射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实验设计方案为 。
8.【参考答案】 (1)非条件 该反射活动无大脑皮层的参与(或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2)突触 单向 (3)去除(破坏或剥离)脊蛙下腹部皮肤,重复题述实验过程,观察是否出现搔扒反射[或取两组生理状态相同(相似)的脊蛙,一组破坏或剥离腹部的皮肤,另一组不进行处理,再对两组脊蛙做相同的刺激,观察是否出现搔扒反射]
【解题思路】 (1)非条件反射的特点:①生来就有的;②神经中枢位于脊髓;③反射的发生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强度的刺激。(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赖于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3)一个典型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其中,感受器为接受刺激的器官。要验证搔扒反射的感受器位于皮肤,实验设计思路如下:
知识点57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 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大量外流,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C.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c点下移D.动作电位传导至轴突末梢时可转化为化学信号
1.B 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而神经细胞外的K+浓度低于膜内,故K+外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图中bc段为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神经细胞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Na+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Na+内流减少,形成的动作电位峰值变小,c点下移,C正确。动作电位传导至轴突末梢时,刺激突触小泡移动至突触前膜,并释放神经递质,因此电信号可转化为化学信号,D正确。
2 兴奋由传入神经传导至神经中枢时,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进行的,这需要突触参与实现兴奋传递(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A为神经节,可作为判断反射弧中兴奋传导方向的依据B.③为突触小泡,其内贮藏着神经递质,③的形成与②有关C.①可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神经递质在④中通过扩散作用移向⑤D.抑制性神经递质与⑤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后,促使⑤对Na+的通透性增加
2.D 图中A为神经节,位于传入神经上,感受器与传入神经直接相连,反射弧中的兴奋是从感受器沿神经中枢传向效应器的,因而神经节可作为判断反射弧中兴奋传导方向的依据,A正确。神经递质贮藏在③突触小泡内,突触小泡是一种囊泡,其形成与②高尔基体有关,B正确。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属于胞吐,需要①线粒体提供能量,神经递质在④突触间隙中通过扩散作用移向⑤突触后膜,C正确。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因此神经递质与⑤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或抑制兴奋的产生,其中兴奋性神经递质会使⑤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D错误。
3 如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甲、乙是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的2个灵敏电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未兴奋时,乙电表测定的是该处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B.刺激A处后甲偏转1次,乙不偏转,说明兴奋在突触间不能逆向传递C.当兴奋传至B处时,其神经纤维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D.①是效应器,为运动神经末梢,刺激B处引起①反应不能称为反射
3.B 图像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效应器、②是传出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入神经、⑤是感受器。 乙电表的两电极均在神经纤维膜外,未兴奋时,乙电表测定的电位差为0,要测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需将电极一个置于膜外,一个置于膜内,A错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刺激A处后甲偏转1次,乙不偏转,说明兴奋在突触间不能逆向传递,B正确。当兴奋传至B处时,其神经纤维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C错误。①(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D错误。
4 研究人员利用电压钳技术改变枪乌贼神经纤维膜电位,记录离子进出细胞引发的膜电流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图a为对照组,图b和图c分别为通道阻断剂TTX、TEA处理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EA处理后,只有内向电流存在B.外向电流由Na+通道所介导C.TTX处理后,外向电流消失D.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4.A 由图可知,TEA阻断钾通道,TEA处理后内向电流仍存在,外向电流消失,A项正确;阻断钾通道后外向电流消失,说明外向电流由K+通道所介导,B项错误;TTX阻断钠通道,TTX处理后外向电流仍存在,内向电流消失,C项错误;内向电流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内向电流结束后,神经纤维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D项错误。
5 我国道路安全法规定,酒后驾车是违法行为。酒精不仅会破坏神经元细胞膜,还能不加选择地同许多神经元受体结合,通过激活抑制性神经元(释放γ-氨基丁酸)和抑制兴奋性神经元(释放谷氨酸盐), 造成大脑活动迟缓。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酒后胡言乱语主要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有关B.酒精会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间的传递C.γ-氨基丁酸和神经元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D.醉驾会导致司机的应变能力下降,长期饮酒可导致神经元死亡
5.C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是运动性言语中枢,酒后胡言乱语主要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有关,A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酒精会破坏神经元细胞膜,不加选择地同许多神经元受体结合,会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突触间的传递,B正确。γ-氨基丁酸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和神经元受体结合后,膜外电位为正电位,C错误。酒精会破坏神经元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结构,长期饮酒可能会导致神经元死亡,D正确。
6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并产生愉悦感。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回收。可卡因作为一种兴奋剂,会使突触前膜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可卡因还能干扰交感神经的作用,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叙述正确的是A.长期吸食可卡因会导致突触后膜对多巴胺的敏感性升高B.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Cl-内流C.吸食可卡因后表现出健谈现象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V区兴奋性过高有关D.正常情况下多巴胺被回收既能调节细胞外多巴胺的浓度,又能使多巴胺得到重复利用
6.D 可卡因会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长期吸食可卡因会导致突触后膜对多巴胺的敏感性降低,A错误。多巴胺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因此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Na+内流,B错误。健谈现象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兴奋性过高有关,C错误。正常情况下多巴胺被回收既能调节细胞外多巴胺的浓度,又能使多巴胺得到重复利用,使神经细胞有正常的产生兴奋和传递兴奋的功能,D正确。
7 多选)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取两个蛙的心脏(A和B,保持活性)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A有某副交感神经支配,B没有该神经支配;刺激该神经,A心脏的跳动减慢;随后从A心脏所在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心脏的营养液中(如图),B心脏的跳动也减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推测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神经元与心肌细胞间是否能传递化学信号B.该实验的因变量是两个蛙的心脏是否有神经支配,心脏的大小、活性等应尽量保持相同C.从A心脏所在的营养液中取出的液体内应该含有神经递质这种分泌蛋白D.推测两个心脏的跳动减慢均依赖于心脏细胞表面的受体,使二者跳动减慢的是同一种物质
7.AD 由题意“A有某副交感神经支配,B没有该神经支配;刺激该神经,A心脏的跳动减慢;随后从A心脏所在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心脏的营养液中”推测,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神经系统控制心脏活动时,神经元与心肌细胞间是否能传递化学信号,A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两个蛙的心脏是否有某副交感神经支配,心脏的大小、活性等无关变量应尽量保持相同,B错误。从A心脏所在营养液中取出的液体内应该含有神经递质,但不能确定该神经递质属于哪一类物质,C错误。从A心脏所在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B心脏的营养液中,B心脏的跳动也减慢,可推测使二者跳动减慢的是同一种物质,且两个心脏的跳动减慢均依赖于心脏细胞表面的受体,D正确。
知识点58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1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1.A 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可能是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
2 如图为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示意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膀胱不仅是排尿反射的感受器,也是排尿反射的效应器B.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由于肌肉收缩而缩小C.婴幼儿经常尿床,是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善D.人受惊吓时会出现小便失禁,说明大脑皮层对脊髓没有调节作用
2.D 解题须知:排尿反射的反射活动要受到大脑的控制,当尿液在膀胱内积存到一定量时,就会刺激膀胱壁上的感受器,使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同时,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向上传到大脑,使人产生尿意,在适宜的外界环境下,由大脑发出神经冲动经过神经纤维传到脊髓的排尿中枢,神经冲动再沿着传出神经到膀胱,引起排尿反射。 由“解题须知”可知,排尿反射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膀胱,A正确。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由于肌肉收缩而缩小,促进排尿,B正确。婴儿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对低级中枢脊髓的控制作用较弱,因此经常尿床,C正确。人受惊吓时会出现小便失禁,原因可能是极度恐惧时,大脑皮层暂时失去对低级中枢脊髓的控制,从而出现无意识排尿的现象,而非大脑皮层对脊髓没有调节作用,D错误。
3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和认知功能障碍,晚期出现严重痴呆。该病是由患者大脑内某些特定区域的神经元大量死亡造成的。回答下列问题:(1)阿尔茨海默病伴有神经纤维缠结这一异常状态,这会阻碍兴奋以 的形式传导。(2)某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能讲话,也不能听懂话,这说明该患者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 区可能发生障碍。(3)有人猜测,阿尔茨海默病与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大量死亡和丢失有关。为了探究此猜测是否正确,实验人员用甲、乙两组大鼠进行实验,甲组不做任何处理,乙组通过手术向大鼠脑内某区域注射用0.5 ml/L缓冲液溶解的鹅膏蕈氨酸1μL来达到与胆碱能神经元死亡和丢失相似的效果,最后对两组大鼠进行学习能力和记忆巩固能力的测验。①若实验结果为 ,可为上述猜测提供实验证据。②乙组实验需要定位损伤大鼠的脑,若仅有甲组实验作为对照,在设计上还不够严谨,需增加一组(丙组)实验,对丙组大鼠的处理为 ,当新增丙组实验所得的数据与 组相近时,可进一步支持上述猜测。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第八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9练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课件,共24页。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第八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0练免疫调节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AB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第八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8练神经调节课件,共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