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强基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月球的是, 照片中拍摄到的亮环是太阳的, “天问一号”探测器, 图中甲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强基联盟高一地理2022学年第一学期实验班10月联考试卷
考生注意:
1.本卷共三大题,29小题,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体的签字名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3.答题时,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下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地质时期是指( )
A. 古生代 B. 中生代 C. 新生代 D. 第四纪
2. 该地质时期被称为( )
A. 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B. 海生脊椎动物时代
C. 灵长哺乳动物时代 D. 爬行动物时代
3. 地质历史时期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 )
A. 前寒武纪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 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C. 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D.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由复原图可知,图中显示的是恐龙活动的场景,因此为中生代,B正确;古生代、新生代、第四纪不是恐龙兴盛的时期,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恐龙属于爬行类动物,D正确;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于早古生代,A错误;海生脊椎动物是晚古生代发展起来的,B错误;灵长哺乳动物在新生代迅速发展,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分别是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第一次是发生在泥盆纪-三叠纪时期,地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运动,地层沉降,形成了丰富的煤层。最后一次是全球性的造山运动发生在晚侏罗纪-晚白垩纪时期,地质历史上称为喜马拉雅山期造山运动(在这次运动中,有许多的生物毁灭-灭绝),形成了石油,奠定了目前地球地貌的基本轮廓。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中生代意为“中间的”+“生物”。中生代介于古生代与新生代之间。由于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日环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遮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月球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的现象。下图是某天文爱好者在观测日环食过程中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含月球的是( )
A. 河外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5. 照片中拍摄到的亮环是太阳的( )
A. 内部 B. 光球层 C. 色球层 D. 日冕层
【答案】4 A 5. B
【解析】
【4题详解】
地月系由地球和月球组成,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三者都包含月球,BCD错误;河外星系与银河系是并列关系,不包含月球,A正确;故选A。
5题详解】
日环食发生时,太阳没有被完全遮挡住,光球层仍然可见,色球层和日冕层被光球层的光芒所覆盖,所以只看得到光球层,B正确、CD错误;太阳内部用肉眼根本无法观察到,A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大气层的特点:①光球层光球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它发出的可见光最强,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②色球层色球位于光球之外,由于色球发出的可见光总量不及光球的千分之一,因此人们平常看不到它,只有在日全食时或者用特殊的望远镜才能看到。③日冕层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可以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它的亮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用肉眼看见。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下图为“天问一号”探测器示意图。火星车的肚子旁还装有4个“大翅膀”,这4个“翅膀”是太阳能电池板,专门为火星车运行提供能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天问一号”探测器( )
A. 发射和运行时可能受极光的干扰 B. 定轨以后位于地球平流层
C. 运行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D. 发射起飞后成为自然天体
7. 我国首次海上航天发射试验选择在太阳活动微弱时段进行是为了避免( )
A. 地球磁暴导致航天器方向错乱 B. 黑子和耀斑爆发带来降水异常
C. 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不畅 D. 太阳风暴干扰发射场风速
【答案】6. C 7. C
【解析】
【6题详解】
极光不会对“天问一号”探测器的发射和运行产生干扰,A错误;定轨以后位于地球高层大气,B错误;运行的能量依靠太阳能电池板吸收的太阳辐射能,C正确;发射起飞,离开地地球后成为人造天体,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太阳活动强烈时释放的带点粒子流会干扰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的无线电通信,导致信号衰减其至中断,故首次海上航天发射试验选择在太阳活动微弱时段进行,C正确;航天器并不是依靠地球磁场导航,磁暴对航天器导航不会产生影响,A错误;黑子和耀斑爆发可能会带来降水异常,而且不一定会影响航天器发射的区域,B错误;太阳风暴不会影响发射场的风速,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影响气候,扰乱地球上空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扰动地球的磁场(磁暴),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极光,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太空中宇航器的安全。
下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甲为( )
A. 地表 B. 软流层 C. 莫霍界面 D. 古登堡界面
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 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
C. 山地、丘陵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厚 D. 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答案】8. C 9. D
【解析】
【8题详解】
从莫霍界面至地表为地壳,一般而言,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大陆上高山高原地壳厚,平原薄。故甲为莫霍界面,A错误,C正确。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B错误。古登堡界面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地壳厚度厚薄不一,从图中可以看出,离海洋越近,地壳厚度越薄,A错误;地壳厚度大致从高山高原地区向沿海平原变薄,B、C错误;海拔越高,一般地壳厚度越厚,基本呈正相关,D正确。故选D。
【点睛】地壳厚度不一,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倒立锥是山坡(坡度30°~50°)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坡下撒落堆积而成的地貌,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下图为倒立锥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山坡上岩石逐渐破碎的主要原因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D. 冰川沉积
11. 倒立锥表层堆积物的分布特点是( )
A. 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B. 中部颗粒物平均粒径小
C. 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 D. 各部位颗粒物大小混杂
【答案】10. A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 倒立锥是山坡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坡下坠落堆积而成的地貌,提取关键字:碎石,坠落(重力导致)。该地貌多出现干旱、半干旱的山地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显著,即主要由于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在原地崩解破碎,之后受重力影响坠落堆积在原地附近而形成地貌,A正确。风力、流水、冰川对岩石产生侵蚀作用,会将侵蚀产物带走,不会使岩石逐渐破碎并堆积在原地,据此分析BC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倒立锥堆积物来自山坡上滚落的碎石,受重力和惯性影响,较大的碎石滚落距离远,到达锥底;较小的碎石滚落距离近,堆积在锥顶。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1)风蚀: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包括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 风力侵蚀使岩石表面出现擦痕和蜂窝,继之土粒或沙粒被风挟带形成风沙流。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是干旱地区,可以形成风蚀城堡。 (2)流水侵蚀:河流侵蚀其流经的沉积物和岩石的过程,叫做河流侵蚀作用。可以将河流侵蚀划分为下蚀、侧蚀、溯源侵蚀。(3)冰川侵蚀由冰川运动对地表土石体造成机械破坏作用的一系列现象称为冰川侵蚀。侵蚀方式主要拔蚀、磨蚀、冰楔、撞击等。
学界认为四川盆地是稳定的地台,河流阶地发育稳定,分布连续,区内河流阶地是三峡贯通的产物,三峡贯通大致发生于新近纪和第四纪之交,导致原经乌江南流的川江,被袭夺东流,形成现代的长江。下图为四川沱江小河沟一带古河谷阶地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沱江小河沟一带古河谷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 盆地抬升 B. 盆地下沉
C. 河流下切 D. 溯源侵蚀
13. 沱江小河沟一带古河谷阶地的分布说明长江川江段河床变动状况是( )
A. 持续性下降 B. 间歇性抬升
C. 变动了3次 D. 变动了4次
【答案】12. C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学界认为四川盆地是稳定的地台”可知,AB错误。溯源侵蚀会使河道变长,D错误。材料“三峡贯通大致发生于新近纪和第四纪之交,导致原经乌江南流的川江,被袭夺东流,形成现代的长江;”说明随着三峡地区河流下切,川江的比降增大,干支流流速加快,沱江小河沟一带古河河床受到下切作用,原河床形成阶地。故沱江小河沟一带古河谷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河流下切,C正确。故选C。
【13题详解】
据所学可知,河流水流平稳,流水作用表现为侧面侵蚀,河床拓宽并沉积作用加强;如果流速加快,流水作用表现为下切侵蚀,原拓宽的河床一部分会露出洪水位,形成阶地。由材料可知,因三峡贯通使长江川江段河床比降增大或稳定,使上游干支流流速加快或变稳定,对干支流地貌也起到塑造作用。沱江小河沟一带古河谷阶地是由于长江川江段河床变动,导致形成不同的阶地。图示中沱江小河沟先后出现T3、T2两级阶地,如果川江段河床是持续性下降,只会导致小河沟持续性下切侵蚀,形成峡谷,不会形成阶地,A错误。因四川盆地是稳定的地台,长江在三峡贯通后,河流下切,川江河床只会下降,不会抬升,B错误。图中T3、T2两级阶地过程如下:第一次变动,川江段河床由下切侵蚀变稳定,使小河沟由V形谷变成U形谷(T3位置),河谷拓宽;第二次变动,川江段河床下切侵蚀,使使小河沟也下切侵蚀,形成T3阶地;第三次变动,川江段河床由下切侵蚀变稳定,使小河沟由V形谷变成U形谷(T2位置),河谷拓宽;第四次变动,川江段河床下切侵蚀,使使小河沟也下切侵蚀,形成T2阶地。故长江川江段河床变动了4次,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一般情况下,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产生了一定影响。利津水文站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是黄河入海前的最后一个水文站。下图示意1950一2017年黄河利津站实测水沙通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下列时段中,黄河利津水文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
A. 1960-1965年 B. 1974一1980年 C. 1986-1992年 D. 2002-2010年
15. 1997年黄河利津水文站年输沙量与往年相比达到最低值的主要原因是( )
A. 上游气候变暖加强 B. 中游水土流失防御效果好
C. 下游出现较长时间断流 D. 中下游降水量明显减少
16. 推测2000一2017年间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趋势是( )
A. 持续增大 B. 持续减小 C. 先减小后增大 D. 先增大后减小
【答案】14. A 15. C 16. D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通过读图可知,选项给出的四个时间段中,1960一1965年黄河利津水文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故选A项,BCD错。
【15题详解】
1997年黄河利津水文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均几乎为0,说明黄河下游出现长时间断流是导致年输沙量与往年相比达到最低值的主要原因,故选C项;和气候变暖、降水量变化关系不大,故AD错;水土流失防御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
【16题详解】
读图分析,2000一2017年,年输沙量先增大后减小,可知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故选D项,ABC错。
【点睛】河流水文特征有河流水位、径流量大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水能资源蕴藏量和河流航运价值。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有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属、河道等
雅丹地貌是干旱区常见地貌之一。下图是柴达木盆地“水上雅丹”地貌的景观图。该地貌的组成岩石主要来自湖底沉积物,雅丹地貌形成之后,由于河流改道,湖水汇入而形成“水上雅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 B. 冰川侵蚀 C. 风力沉积 D. 风力侵蚀
18. 推测“水上雅丹”的演化顺序( )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①→②→④→③ D. ②→④→③→①
【答案】17. D 18. B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在极干旱地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鲫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成为雅丹地貌。而“水上雅丹”是在雅丹地貌形成之后,由于河流改道,湖水汇入而形成,因此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风力侵蚀,故选D。 “水上雅丹”和流水、冰川侵蚀及风力沉积作用无关,故ABC错。
【18题详解】
“水上雅丹”的演化是由于湖区面积不断缩小,湖底干涸裸露,在干涸湖底的基础上,由于风力的侵蚀作用,干涸的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湖底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鲫背形垄脊和宽浅沟槽,逐渐形成雅丹地貌。雅丹地貌形成之后,湖水汇入,进而形成“水上雅丹”,因此形成的顺序为④→②→①→③,故选B,ACD错。
【点睛】陆地的雅丹地貌很多,但是水上雅丹却极为少有,离大柴旦240公里左右,位于315国道旁2公里左右的鸭湖是这片特殊地貌之中的特殊,是世界上唯一一片在水上的雅丹地貌。因为吉乃尔湖面抬升,逐步淹没北缘的雅丹群,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水上雅丹,就像一望无际的荒漠中凭空而出了一片”汪洋“。
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该段河流所在河谷年降雨量仅140mm,且降水夏多冬少,冬季盛行偏北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QR河段沙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的侵蚀作用 B. 风力的搬运作用 C. 流水的沉积作用 D. 风力的沉积作用
20. 图中甲地的大面积沙丘,其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是( )
A. 冬季裸露的河滩 B. 河流以南的山地
C. 河流以北的山地 D. PQ河段的上游
【答案】19. C 20. A
【解析】
【分析】
【19题详解】
读图分析,PQ段位于上游,河流流速快,侵蚀、搬运能力强,携带泥沙量大;QR段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沙洲。故选C。
【20题详解】
沙丘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据甲地沙丘形状,可知形成甲地沙丘的风向为偏北风,读图可知,甲地东北方河谷宽阔,有大量沙洲,该段河流所在河谷冬季盛行偏北风,雅鲁藏布江冬季为枯水期,大片河滩裸露,偏北风将沙搬运至甲处,甲处南部为山地,因山地阻挡,风速减小,风力沉积形成沙丘。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及沙丘的发育过程,答题时要注意综合利用材料的信息并结合沙洲和沙丘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丹娘沙丘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大峡谷,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河流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下左图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下右图为“丹娘沙丘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
A. 风力堆积 B. 河流堆积 C. 冰川堆积 D. 海浪堆积
22. 该沙丘的沙源直接来自( )
A. 附近山脉土壤 B. 青藏高原疏松的土壤 C. 江心沙洲 D. 塔克拉玛干沙漠
23. 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
A. B.
C. D.
【答案】21. A 22. C 23. C
【解析】
21题详解】
材料信息显示,该地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携带沙洲和河漫游上的沙粒,受江边地形相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不是流水或者冰川堆积形成,A正确,BC错误。此地距海较远,没有海浪作用,D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材料信息显示,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因为该地降水集中在6-9月份,可知该地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水位较低,河滩和沙洲便裸露出来,成为沙丘的沙源,C正确。附近山脉没有沙源,青藏高原土壤不疏松,AB错误。塔克拉玛干沙漠距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较远,且受重重山脉阻挡,不会成为该地的沙源,D错误,故选C。
【23题详解】
沙丘迎风坡一侧坡度较缓,背风坡一侧坡度较陡,排除AD。受风力作用影响,沙丘由河漫滩向河流北岸山麓移动,即由低向高处移动,C正确,B错误,故选C。
【点睛】每年冬春季节(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早,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丹娘沙丘。
下图2019年11月28日傍晚,天空出现的“月掩木星”景象及太阳系部分天体轨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本次“月掩木星”现象发生时,月球和木星可能分别位于( )
A. P、a B. Q、b C. R、c D. P、b
25. 当月球位于R位置时,能出现“月掩行星”现象的是( )
A. 火星 B. 金星
C. 水星 D. 比邻星
【答案】24. B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本次“月掩木星”现象出现在傍晚,根据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判断,月球和木星分别在P、a位置时,地球上看到“月掩木星”现象应该是清晨时分,且看见的月亮应为半月,不符合图文信息,排除A。当月球和木星分别在R、c位置时,此时的月亮接近满月,与图像信息不符,排除C。当月球和木星分别在P、b位置时,不会发生“月掩木星”现象,排除D。当月球和木星分别在Q、b位置能在傍晚看见峨眉月,且能遮盖木星,即发生“月掩木星”现象,选项B符合题意。
【25题详解】
当月球位于R位置时,只有地外行星才能出现“月掩行星”现象。火星为地外行星,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金星和水星为地内行星,当月于位于R位置时,月球不可能遮挡水星和金星,因此不可能出现“月掩行星”现象,排除B、C。比邻星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不可能出现“月掩行星”现象,排除D。
【点睛】“月掩行星”是较为罕见的天象,月亮移动时将行星遮掩,相当于行星的“食”,是双星伴月和三星一线的有趣天象。当木星、月亮和地球运行到一条直线时,就会发生月掩木星的特殊天象。由于掩星事件的区域性相当高,所以因各地经、纬度及高度不同,发生的时刻与复出的位置会有所不同。此外,因被掩星体的视直径各不相同,所以复出的过程亦稍有不同。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5分)
26. 凌日是行星经过日面的一种天文现象,如果这两颗行星中的一颗恰好从地球与太阳之间经过,地球上的观察者就会看到有一个黑点从太阳圆面通过,需时大约为一个多小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凌日。读太阳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与其它七大行星相比,简析地球上有适宜温度条件的原因?
(2)据图推测人类探索地外生命时,行星所绕转的恒星应具备怎样的特点。
(3)说出图中哪些行星可能会产生凌日现象,说明理由。
【答案】(1)日地距离适中;自转的和公转周期适中;有大气层,昼夜温差较小。
(2)是该行星所在天体系统的唯一中心天体;体积和质量类似于太阳;能够产生稳定的光热。
(3)A、B。理由:均位于地球轨道内侧,当太阳、地球以及A或B位于同一直线上时,则太阳光被挡住,出现凌日现象。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太阳模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太阳系八大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适宜;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气温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适宜;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住了适量的大气层,大气层具有保温的作用,能够使地球的昼夜温差较小,从而适宜人类生存。
【小问2详解】
该恒星应是所在天体系统中唯一的中心天体,能够产生稳定的光热来为行星提供光能和适宜的温度;该恒星体积和质量适中,类似于太阳,从而在吸引行星围绕其公转的同时,也使得行星所处的宇宙环境较为安全。
【小问3详解】
当某颗行星恰好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时,才能产生凌日现象,因此该行星所在轨道必须在地球轨道和太阳之间,图中的A水星和B金星符合条件。A水星和B金星均位于地球轨道与太阳之间,当太阳、地球以及A水星或B金星位于同一直线上时,太阳光被挡住,则可能会出现凌日现象。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利用太阳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国太阳能丰富,目前已经在很多地区大力开发太阳能资源,这已经成为我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太阳能分布图。
材料三:下图为拉萨和阿克苏2001—2007年太阳总辐射量图。
(1)根据材料二,描述我国太阳能分布的特点?并写出我国太阳能的最丰富区和最贫乏区分别位于哪里?
(2)根据材料三,指出西藏拉萨和新疆阿克苏太阳总辐射量哪个较大?并分析其原因。
(3)说出我国大力开发太阳能的有利影响。
【答案】(1)太阳能分布不均;东部较少,西部较多;其中青藏地区、内蒙古高原等地丰富;四川盆地贫乏。
(2)拉萨总量大于阿克苏。拉萨海拔高(空气稀薄);拉萨纬度较低。
(3)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缓解能源短缺的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空气污染;促进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利于保障能源安全。
【解析】
【分析】本题涉及我国太阳能的分布、影响因素以及开发的意义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及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我国太阳能资源总体分布不均匀:东部降水较多,太阳辐射较少;西部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多。青藏地区因纬度较低、地势高、降水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而成为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四川盆地多云雾,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贫乏的地区。
【小问2详解】
分析材料三可知:拉萨年太阳辐射量大于阿克苏。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包括海拔、天气状况、纬度、大气透明度等因素。两城市相比,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尘埃含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拉萨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的强度大。
【小问3详解】
太阳能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太阳能可以从环境效益和能源利用来分析。我国为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常规能源不足,大力开发太阳能可以缓解能源短缺的状况,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大力开发太阳能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但燃烧煤炭等化石类燃料会产生大量粉尘及二氧化碳,开发利用太阳能,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空气污染。
【点睛】。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内陆绿洲地区人类活动遗址众多,这些遗址可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相关依据。我国某考古团队在西北某山地南坡发掘出古人类生活遗址(如下图)。小明是该考古队的成员,同时也是某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学生。通过研究,小明发现在距今2万~1万年期间,此处沉积了厚达5m的洪积物,形成了老洪积扇;而位于老洪积扇缘端细腻黑褐色湖沼沉积厚度约1m,大致形成于距今1万~9千年期间,且中部夹杂盐碱结晶层;距今3500年前后,古人类选择在此生活,并留下了大量放牧牛羊、谷物种植的遗迹。之后,该遗址被新的洪积物掩盖埋藏。
(1)分析老洪积扇厚度大的主要原因。
(2)根据古人类生活留下的遗迹,判断距今3500年前后该地带适合人类生活繁衍的主要地理条件。
(3)描述图中湖沼沉积层的主要形成过程。
(4)推测距今2万年以来该地区气候的干湿变化。
【答案】(1)(物质来源)山区地表多砾石、泥沙,(动力条件)季节性山洪频发,洪水携带大量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
(2)(气候)地势低,气候较温暖;(水源)地下水埋藏浅(或有泉水出露),水源相对充足;(地形、土壤)地形平坦,沉积物颗粒较细,土壤肥力高;(植被)草木茂盛。
(3)(湖沼形成)地势低洼,雨季降水和地下水在此汇集形成湖泊沼泽;(湖沼环境演变为陆地环境)位洪积扇扇缘,地势趋于平坦,水流速度减慢,水流携带的沉积物颗粒小,大量细小颗粒物在湖泊沼泽中沉积;(湖沼物质形成与变化)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大量枯枝落叶在湖沼沉积,并形成黑色腐殖质;气候变干,湖沼逐渐干涸,盐分结晶,形成夹杂盐碱的黑褐色湖沼沉积层。
(4)由湿润趋于干燥,再变湿润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考古团队在西北某山地南坡发掘出古人类生活遗址相关内容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老洪积扇厚度大的主要原因、适合人类生活繁衍的主要地理条件、湖沼沉积层的主要形成过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从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动力条件两方面入手分析。该地位于西北某山地南坡,山区地表多砾石、泥沙,为沉积物提供了物质来源;西北地区气候类型包括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整体而言,降水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出现季节性山洪,山洪发生时,洪水携带大量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
【小问2详解】
主要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植被等方面入手分析。从示意图上看,遗址所在处地形相对平坦;从材料“而位于老洪积扇缘端细腻黑褐色湖沼沉积厚度约1m”可知,遗址所在处沉积物颗粒较细,土壤肥力高;位于南坡(阳坡)且地势低,气候较温暖;该处地下水埋藏浅,水源相对充足;在水源附近,植被生长茂盛。
【小问3详解】
湖沼沉积层的主要形成过程可以通过湖沼形成、湖沼环境演变为陆地环境、湖沼物质形成并沉积形成沉积层来描述。该处位于山区地势低洼处,雨季时,降水和地下水易在此处汇集,形成湖泊沼泽;湖沼沉积处位于洪积扇扇形边缘,地势趋于平坦,水流速度变缓,水流携带的沉积物沉积,且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在洪积扇扇形边缘处沉积物颗粒小,同时大量细小颗粒物在湖泊沼泽中沉积;当时由于该地地势低,气候较温暖,再加上地下水埋藏浅,水源相对充足,气候温暖湿润,使得当地植被繁茂,大量枯枝落叶在湖沼沉积,最后形成黑色腐殖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变干,蒸发旺盛,湖沼逐渐干涸,盐分结晶,形成夹杂盐碱的黑褐色湖沼沉积层。
【小问4详解】
结合第三问图中湖沼沉积层的主要形成过程可知,距今2万年以来该地区气候由湿润趋于干燥;新洪积扇的出现反映出该地再次湿润,故该地气候由湿润趋于干燥,再变湿润。
2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根据地质学家的研究发现,黄土高原上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底部的岩石成分并不一致,且黄土呈现出沙黄土带一典型黄土带一黏黄土带(黄土粒径从大到小)的分布形态。
材料二: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植被茂密,人们为获取更多的耕地以及建筑材料而大量砍伐林木、破坏植被进行耕种,同时过度放牧降低了植被覆盖率,极大地减缓了草木植被的再生速度。如今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坡度的增大又加快了地表土壤的侵蚀,形成了恶性循环,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材料三:下图是黄土高原黄土粒径分布图。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上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形成巨厚黄土层的主要外力作用(风力侵蚀作用或风力沉积作用)。
(2)结合图文材料,判断黄土高原地区的主导风向,并分析沙黄土带一典型黄土带—黏黄土带粒径差异的成因。
(3)黄土高原如今“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导致的?为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黄土主要来自西北方向的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风力沉积作用。
(2)西北风(北风或偏北风)。自西北向东南(或自北向南)风速不断减慢,大的颗粒先沉积,小的颗粒后沉积,沉积物粒径不断减小。
(3)流水侵蚀作用。植树种草(植树造林)、平整土地、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修筑鱼鳞坑、修筑拦水坝。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土高原的成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小问1详解】
由图片可知,黄土高原的西北部分布着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受冬季西北风的影响,将两地的砂砾物质带到黄土高原地区,然后风力减弱,风速降低,砂砾沉积,也就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黄土层。
【小问2详解】
土高原是在冬季风的堆积作用下形成的高原,从沙黄土带、典型黄土带到黏黄土带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越来越远,冬季风的搬运作用越来越弱,大的颗粒先堆积,小的颗粒后堆积,故黄土颗粒越来越小。
【小问3详解】
黄土高原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且降水量较大,对地表侵蚀作用强,导致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所以是流水侵蚀作用。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可采取生物措施,植树造林;工程措施,筑淤地坝、鱼鳞坑、平整土地。还可以,合理安排生产活动,退耕还林、退耕环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植生滞留槽”建设前,该区域, 津巴布韦禁止铬矿砂出口,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I,选择题Ⅱ,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9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I,选择题Ⅱ,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