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初中语文2024中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实词一词多义汇总(共30个)

    初中语文2024中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实词一词多义汇总(共30个)第1页
    初中语文2024中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实词一词多义汇总(共30个)第2页
    初中语文2024中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实词一词多义汇总(共30个)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2024中考复习文言文重点实词一词多义汇总(共30个)

    展开

    中考语文文言文
    重点实词一词多义
    一、具
    1.动词,准备。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译文: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译文:老朋友准备好了鸡肉和米饭,邀请我到他家里去做客。
    2.动词,具有;具备。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译文: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各自具有各自的神情姿态。
    3.副词,表范围,同“俱”,可译为“全”或“都”。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译文: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4.副词,表情态,可译为“详细地”。
    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译文:(桃花源中人)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他们。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译文:这个渔人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他知道的事情。
    5.名词,用具。
    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路上遇上下雨,有人带雨具先离开了,同行的人都显得很狼狈。
    二、负
    1.依靠;凭借;仗着。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山峦)译文:凭借着地势争着向上,仿佛相互间比拼高远,争着向高远处伸展。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秦国人贪婪,仗着它的强大,想用空话来诈取和氏璧。
    2.背着;驮着。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译文: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译文:只见深青的山驮着白雪,明亮地照耀着南方的天空。
    3.辜负;对不起。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谏逐客书》)译文:从以上事实看来,外来之臣有什么地方对不起秦国的呢!
    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译文:对天发誓永远不辜负你。
    4.失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译文:因此不打仗却强弱胜败早就判定了。
    三、穷
    1.尽;穷尽。
    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译文:蝉的鸣叫没有穷尽。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译文: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译文:又继续前行,想走尽那片林子。
    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译文:乐趣也是无穷尽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译文:所熟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译文: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
    2.极。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送东阳马生序》)译文: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
    3.贫穷;穷困。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译文: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劳
    1.慰劳。
    吾欲入劳军。(《周亚夫军细柳》)译文:我想进入军营慰劳部队。
    2.劳苦;劳累;疲劳。
    无奔走之劳矣。(《送东阳马生序》)译文:没有奔走的劳苦了。
    3.勤劳;勤奋。
    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送东阳马生序》)译文:自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奋。
    4.使……劳累。
    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译文: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译文: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五、从
    1.堂房亲属。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活板》)译文:他的字模被他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
    赠从弟。(刘桢)注意:从第指堂弟。
    2.跟从;跟随;随着。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译文: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译文: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译文: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译文: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儿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周亚夫军细柳》)译文:营门的卫兵对随从天子的车马说。
    3.顺从;听从。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曹刿论战》)译文: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选择好的而听从他(向他学习)。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译文:于是冒充称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这是顺从百姓的愿望。
    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译文:七十岁就顺从心愿。
    4.介绍处所,在。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译文:渔人就舍弃船上岸,在小洞口进入。
    5.介绍开始时间,自;由。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译文: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自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译文:露自今夜开始变白,月亮还是家乡的明亮。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译文:自现在开始如果还能趁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6.往。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渡荆门送别 》)译文: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往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六、绝
    1.极;极高。
    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译文:终当登临泰山最高的顶峰,俯瞰群山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②绝巘多生怪柏。(《三峡》)译文:极高的山峰多生长着怪异的柏树。
    ③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译文:佛印极像弥勒佛。
    ④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译文:只与苏迈乘着小船,到极陡峭的崖壁下。
    2.断;断绝;隔绝。如绝交、络绎不绝。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译文:到了夏天水漫过两岸山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被阻断。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译文: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③雨脚如麻未断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间断地往下漏。
    ④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醉翁亭记》)译文: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⑤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译文: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⑥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译文:回归田园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归去来兮”的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
    3.停止;消失。
    ①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译文:(声音)在空旷的山谷间回荡,哀伤婉转,很久才消失。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湖心亭看雪》)译文: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③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石壕吏》)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好像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④冰泉冷涩弦凝绝。(《琵琶行》)译文:像冰下的泉水又冷又涩不能畅流,弦似乎凝结不动。
    4.独特。
    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译文:奇异的山水,天下独特。
    5.尽;穷尽。如绝路、绝处逢生。
    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译文:蝉就鸣叫不停,猿就哀鸣不尽。
    6.横渡;穿越。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译文:借助船的人,不是他会游泳,但他能横渡江河。
    ②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译文:西面太白山有一条又高又险的道路,可以横跨过去到达峨眉山。
    7.全然;绝对。
    ①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译文:他心力、目力、耳力完全用尽,却全然没有蟋蟀的影子和叫声。
    8.死;绝命。
    ①抢呼欲绝。(《促织》)译文:头撞地,口呼天(呼天抢地),几乎要绝命。
    七、殊
    1.不同;特殊。如殊途同归。
    ①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秦始皇死后,他的余威还震慑边远地区。(“殊俗”指不同的风俗,此指边远地区。)
    ②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曹植《梁甫行》)八方各有不同的气候,千里之内有不同的风雨。
    ③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兰亭集序》)取舍不同(意思是各有爱好),静动不同(意思是有的好静有的好动)。(趣:同“取”。万殊:非常不同。)
    ④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虽然时代不同,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⑤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
    2.表示程度高,视情译为“很”“根本”等。
    如“殊不欲食”,可以译为“很不想吃饭”或“根本不想吃饭”。
    ①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秋瑾《满江红》)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我是很不屑啊!
    ②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活板》)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根本不会被弄脏。注意:一般与“不”一起使用,以“殊不”的形式出现。
    八、应
    1.应该(读作yīng)。
    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月亮不应该有怨恨之情,可为什么常在人们离别时变圆呢?
    ②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我知道你远道而来应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③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 》)晚上长吟不寐,应该感到冷月侵人。
    ④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雕花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宫女们青春容颜已经改变。
    ⑤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该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2.回答;应答(读作yìng)。
    ①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同伴们笑着回答他。
    ②前者呼,后者应。(《醉翁亭记》)前面的招呼,后面的应答。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河曲智叟没法应答。
    3.响应;应和(读作yìng)。
    ①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②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杀死他们,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4.应承(读作yìng)。
    ①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急忙去应承河阳的战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九、会
    1.聚会;集会;会合。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
    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陈胜发布命令,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
    2.表示肯定,终将;当然;必当。
    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密州出猎》)终将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终当登临泰山最高的顶峰,俯瞰群山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3.恰巧;适逢。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恰巧遇到天下大雨,路不通。
    4.领会;理解。
    成语“心领神会”,意思是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也指深刻地领会。
    十、市
    1.市场;集市。
    ①东市买骏马。(《木兰诗》)到东面的集市去买骏马。
    ②市南门外泥中歇。(《卖炭翁》)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③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官门口和院子里像个热闹的集市。
    ④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百里奚从买卖奴隶的市场之中被选拔出来。
    2.买。
    ①愿为市鞍马。(《木兰诗》)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十一、夫
    1.名词,成年男子(读作fū)。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译文:于是(愚公)率领能挑担子的儿孙三个人。
    【解说】“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句,其标志是“者”,“荷担者”是“子孙”的定语,所以译为“能够挑担子的儿孙”。
    ②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译文: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
    【解说】这是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必须用判断词“是”去翻译。
    ③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我这个老男人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
    ④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秋思》)译文:将军和士兵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
    【解说】“征夫”有两个含义:一是远行之人;二是从役之人。这里是指“从役之人”,也就是应征服役的士兵。“将军白发征夫泪”采用互文修辞,其意义是前后补充的,要理解为:将军和征夫的白发,将军和征夫的泪,所以译为“将军和士兵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小学课本中有一句典型的互文,就是《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要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塞”。因为文意是前后互补的,所以叫做“互文”。
    ⑤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译文:一个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解说】“匹夫”在古代是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寻常的个人,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可以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如:匹夫之辈;匹夫之勇。
    2.代词,可以表示近指,这个;也可以表示远指,那,那些(读作fú)。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译文: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注意:这里表示远指。
    3.语气词(读作fú),用于句首或句中,起提挈语气或舒缓语气作用,不译;用于句末,可以表示多种语气。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解说】用于句首,起到提挈作用,也就是提起下文,表示下文要发议论。
    ②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战争靠的是勇气。
    ③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译文:泰山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解说】用于句中,起到舒缓语气作用。
    ④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译文:至于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
    【解说】“夫”可与连词一起使用,如“若夫”“且夫”,这里的“夫”是句中语气词。“若夫”意思是“至于”,“且夫”意思是“况且”,“若”“且”是连词。
    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译文:至于太阳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
    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译文:逝去的一切像这流水一样流去啊,日夜不停。
    【解说】“夫”用于句末,这里是表示感叹语气。
    十二、曾
    1.同“层”(“层”的繁体是“層”),重叠(读作céng)。
    ①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岳》)译文: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解说】决:使……裂开;眦:眼眶;入:看到。决眦:意为尽量张大眼睛,极力远望,因为山中飞鸟极远极小。
    2.曾经(读作céng)。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译文:好像曾经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②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其四)》)译文:曾经经历过沧海那样大水的人,便会觉得其他地方的水很难称之为水;看过巫山的云之后,便会觉得其他地方的云都不是云。
    【解说】曾经:曾经经历。沧海:大海。因为海水是苍色,即青色(“沧”同“苍”),所以称大海为沧海。除却:除了。
    3.同“增”,增长(读作zēng)。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译文: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备的才能。
    【解说】“曾益”是同义词连用,这里的“曾”“益”都是动词,意思是“增长”。
    4.与“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译为“连……都”、竟、竟然(读作zēng)。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译文: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译文: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
    【解说】“曾不盈寸”也可以译为“连一寸都不到”。
    十三、国
    1.国家。
    ①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译文:我僵硬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译文: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2.国都。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译文: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让宋国国君知道了。
    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译文: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译文: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的心情)。
    十四、属
    1.类;种类(读作shǔ)。
    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译文:是尽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译文: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2.归属;隶属(读作shǔ)。
    ①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周亚夫军细柳》)营门的卫兵对归属天子的车马说。
    ②召令徒属曰。(《陈涉世家》)译文: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
    【解说】徒属:所属的人;部下的人。
    3.类似;像(读作shǔ)。
    ①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译文: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4.连接;接连不断(读作zhǔ)。
    ①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译文:常常能听到山猿在高处长声鸣叫,接连不断,凄惨悲凉。
    【解说】属引:接连不断。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
    5.同“嘱”,嘱托;委托(读作zhǔ)。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译文: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十五、极
    1.尽头;极点。
    ①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译文: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②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岳阳楼记》)译文: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哪有尽头啊!
    ③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北冥有鱼》)译文:这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说】其……,其……:表示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无所:不能;至:到,这里指看到;极:尽头,极点。
    2.达到;穷尽。
    ①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译文: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
    3.很;非常;极其。
    ①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译文: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②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核舟记》)译文: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十六、备
    1.预备;准备。
    ①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译文: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②日侍坐备顾问。(《送东阳马生序》)译文: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
    ③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活板》)译文: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④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译文: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
    【解说】“奇字素无备者”是定语后置句,“素无备者”是定语,修饰中心词“奇字”,文言文中是放在了后面,称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放到中心词的前面,所以,要译为“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素:平素,平常。
    2.具有;具备。左佩刀,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左边佩着刀,右边具备(挂着)香袋。
    【解说】容臭:香袋。臭:读作xiù,意思“气味”。
    ①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答谢中书书》)译文:青翠的茂林修竹,一年四季都具备(可见到)。
    【解说】四时:四季。这里的“时”是“季节”的意思。俱:都。俱备:都具备。
    3.防备。
    ①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周亚夫军细柳》)译文:任命河内郡太守周亚夫担任将军,驻军在细柳;用来防备匈奴侵略。
    4.完备;详尽。
    ①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译文: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十七、薄
    1.迫近;临近(读作bó)。
    ①日薄西山。译文:太阳迫近西山(即太阳快要落山)。
    【解说】现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衰亡。
    ②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野望》)译文:傍晚时分,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解说】薄暮:傍晚。
    ③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译文: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
    2.微;少;淡薄(读作bó)。
    ①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长沙过贾谊宅》)译文:汉文帝这个有道的国君,对待贾谊恩情还淡薄(暗指当今昏聩的皇帝又能如何待我),贾谊曾在湘水吊祭屈原而屈原不知道(暗指贾谊不知道刘长卿会凭吊自己的遗址)。
    3.看不起;轻视(读作bó)。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出师表》)译文: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
    4.厚度小,与“厚”相对,单薄(读作bó)。
    ①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诗经》)译文:就像面对深渊,又像行走在薄薄的冰层上。
    【解说】现在用来形容做事极为小心谨慎。
    ②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译文: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③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活板》)译文: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
    十八、修
    1.修养;培养。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译文:以内心宁静来修养自身,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译文:选拔推荐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修理;修造;修建。
    ①僧募金重修。(《河中石兽》)译文: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
    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译文: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
    3.长;高。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译文: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②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
    十九、比
    1.并列;挨着;靠近。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译文: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
    【解说】“两膝相比者”是定语后置句,“者”字是后置标志,理解为“相比的两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靠近的邻居一样。
    2.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译文:等到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
    3.相比;比较。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译文: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二十、本
    1.本来;原来;固有。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译文: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
    ②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译文: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③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2.本源。
    ①请循其本。(《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译文:让我们追溯话题的本源(回到最初的话题)。
    3.书籍底本;稿本。
    ①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译文: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4.量词,书画等的计量单位,册。
    ①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译文: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二十一、明
    1.明亮(与“暗”相对)
    ①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译文:(我)在竹林深处没人知道,只有明亮的月光来静静照耀着我。
    ②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译文:柳绿花明艳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记承天寺夜游》)译文:院子里好像充满着水那样清澈透明。
    ④天明登前途。(《石壕吏》)译文:天亮后我继续赶路。
    ⑤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译文: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
    ⑥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译文:或晦暗或明亮,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2.明确;坚定。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诫子书》)译文: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
    3.严明;明察。
    ①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出师表》)译文: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
    4.英明;高明。
    ①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译文:闲居确实愧对神圣英明的时代。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译文: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的英明。
    5.次于今年、今日的。
    ①越明年,政通人和。(《岳阳楼记》)译文: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二十二、公
    1.国家;公家;大家。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注释】“天下为公”就是把天下当作是“公家”的,是大家的天下。
    2.对人的尊称。
    ①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陈涉世家》)译文:你们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的期限。
    ②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译文: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3.公开地;毫无顾忌地。
    ①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二十三、居
    1.过;经过。
    ①居无何,上至。(《周亚夫军细柳》)译文:过了不久,皇帝到了。
    2.留;停留。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②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穿井得一人》)译文: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外出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专管打水。
    3.位于;处于。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
    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译文: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
    4.住;居住。
    ①面山而居。(《愚公移山》)译文: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②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译文: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
    ③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译文:(自己要出仕而无人引荐,犹如)要渡湖而没有舟楫;生在这样的太平盛世,闲居无事真感到惶愧不已。
    【注释】端居:正坐而居,即闲居、平常家居。端:正。
    5.住宅。
    ①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译文: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
    二十四、市
    1.买。
    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译文:愿意为此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替代父亲去征战。
    2.集市。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木兰诗》)译文:到集市购买马和马具。
    ②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像个集市。
    二十五、对
    1.面对;朝着;当着。
    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行》)译文:面对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译文:当着窗子、面对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在面部贴上装饰物。
    ③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抢掠的事。
    【注释】忍:狠心。能:如此,这样。
    ④有两人铺毡对坐。(《湖心亭看雪》)译文: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面对坐着。
    2.应答;回答。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穿井得一人 》)译文:宋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回答说。
    ②唐雎对曰。(《唐雎不辱使命》)译文:唐雎回答说。
    二十六、向
    1.接近;临近;面临。
    ①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秋天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②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月儿)译文: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面临离别(不能团聚)时圆呢?
    【注释】何事:为什么。长:总是。
    2.朝着;面对。
    ①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译文:调转车头,吆喝着牛,牵着朝着北面皇宫方向拉去。
    ②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译文: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③夜发清溪向三峡。(《峨眉山月歌》)译文: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④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译文:狼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3.表示不久,刚才。
    ①回首向来萧瑟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译文:回头望一眼刚才遇到风雨的地方。
    4.原来;先前。
    ①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译文: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②寻向所志。(《桃花源记》)译文: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
    二十七、忆
    1.思念。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
    ②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乐府诗集》)译文:上一句说要好好吃饭,下一句说要长相思念。
    ③月夜忆舍弟。(杜甫诗)译文:月夜思念弟弟。
    【注释】舍弟:谦辞,用于对别人称自己家的弟弟。
    2.回忆。
    ①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二十八、点
    1.指定;选择;征集。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译文: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集军队)。
    2.检阅;查对。
    ②沙场秋点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译文: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检阅部队)。
    二十九、旦
    1.第二天。
    ①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译文:第二天,士兵们到处都谈论这件事。
    ②旦日,客从外来。(《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第二天,客人从外面过来。
    2.早晨,与“暮”相对。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译文: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②每至晴初霜旦。(《三峡》)译文:每逢雨后初晴或下霜的清晨。
    ③丙辰中秋,欢饮达旦。(苏轼《水调歌头》)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
    三十、孤
    1.孤儿,幼年丧父的人。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译文: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2.孤单,孤独。
    ①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秋思》)译文:层峦叠嶂里,烟雾弥漫,残阳西沉,一座孤独的城紧紧关闭着城门。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译文:荒凉大漠,烽火台上一缕孤独的浓烟直上;没有任何树木遮挡显得更长的黄河上,落日圆圆的。
    3.古时王侯的自称。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译文: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译文: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
    【注释】两个“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孤之有孔明”做主语,“鱼之有水”做宾语,“犹”是动词,意思是“像”,做谓语。孔明:诸葛亮的字。
    【考一考】判断一下这句话是谁说的,也就是这里的“孤”是谁自称。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