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云南省昆明三中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展开2023年云南省昆明三中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1. 下列做法符合低碳和环保理念的是
A. 生活中应节约用纸、节约用电 B. 讲究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
C. 鼓励开私家车接送学生上学、放学 D. 购物时多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盛放物品
2. 下到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蚕丝 B. 棉花 C. 涤纶 D. 羊毛
3. 分类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之一,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汞、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 冰、干冰属于氧化物
C. 铜、黄铜属于合金 D. 水、酒精属于溶液
4. 动物的肝脏和坚果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和“锌”是指
A. 分子 B. 元素 C. 原子 D. 单质
5.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霉变大米蒸煮后食用 B. 亚硝酸钠可代替食盐
C. 味精常用于菜品增鲜 D. 福尔马林用于食品防腐
6. 《酉阳杂俎》中有对某化石燃料的记载:“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文中“石脂水”指的是
A. 石油 B. 酒精 C. 煤 D. 天然气
7. 下面是某校的午餐食谱,其中富含糖类的是( )
A. 大米饭 B. 红烧牛肉 C. 炒青椒 D. 水煮鱼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NaHCO3俗称小苏打 B. CaCO3可用作补钙剂
C. Na2CO3俗称火碱 D. K2CO3是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9. 下表列出了一些常见物质在常温下的 pH范围,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物质名称
鸡蛋清
牛奶
葡萄汁
苹果汁
pH范围
7.6~8.0
6.3~6.6
3.5~4.5
2.9~3.3
A. 鸡蛋清 B. 牛奶 C. 葡萄汁 D. 苹果汁
10. 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蔗糖 B. 芝麻油 C. 泥土 D. 面粉
11. 如图,将注射器中的溶液缓缓推入V形管后,用80℃的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最左侧V形管中发生反应为分解反应
B. 此实验探究的燃烧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
C. 该微型实验的优点是装置简单,节约药品
D. 将注射器撤掉,向V形管中通入CO2,白磷很快停止燃烧,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
12.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 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B. 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氧气分子体积变小了
C. 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水分子很小
D.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13. “操作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在某校化学实验操作考试中,如下图所示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过滤 B. 检查气密性
C. CO2验满 D. 测石灰水的pH
14. 根据如图所示的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该粒子的符号为Na1+
C. 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D. 该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15. 实验室中氢气燃烧和电解水的实验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氢气燃烧实验中,点燃氢气前需要检验其纯度
B. 电解水实验中,与玻璃管b相连的是电源的正极
C. 氢气燃烧和电解水的实验都能证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且分子间有间隔
D. 氢气燃烧和电解水的实验都能证明水是由氧、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16.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示例说法错误的是( )
A. 化学观念: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属于有机物
B. 科学思维:碱的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的溶液
C. 科学探究与实践:将燃着木条分别伸入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探究二者中氧气含量高低
D. 科学态度与责任: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有利于防治水体污染
17. 价类二维图反映的是元素化合价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构建价类二维图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关于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质甲可能是有机物
B. 碳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元素
C. 乙和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D. 乙只能通过与氧气反应生成CO2
18. 如图为某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 反应物中,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
C. 反应前后两种化合物的质量比为1:2
D. 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
19.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其对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点燃
B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向蔗糖固体中滴加适量水
C
鉴别NH4NO3固体和NaOH固体
取样,加适量水,用手触摸容器外壁
D
分离木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A. A B. B C. C D. D
20. 科学家用石墨烯膜制成“筛子”,可以筛掉盐类等物质。当海水流过该石墨烯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石墨烯膜“筛掉“氯化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B. 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
C. “筛掉“氯化钠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
D. “筛掉”氯化钠后的海水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21. “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式。
(1)下列分别是表示水、铜和氯化钠三种物质的实物及微观图示:
其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 ______ (填化学式),氯化钠是由 ______ (填微粒符号)构成。
(2)化肥是农作物丰产的保障,下列属于复合肥的是 ______ 。
A.KCl
B.Ca(HPO4)2
C.KNO3
D.(NH4)2SO4
(3)我国的高铁领跑世界,高铁使用石墨做电刷是因为石墨具有 ______ 性;制造高铁会用到锆元素,其在元素周期表内的信息如图所示,锆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______ ,锆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______ 。
(4)我国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授课的“天宫课堂”中,太空失重状态下把泡腾片插入水球的“泡腾片实验”,蓝色的水球内产生气泡。泡腾片中含有的碳酸氢钠会与稀硫酸发生反应:H2SO4+2NaHCO3=Na2SO4+2H2O+2X↑,X的化学式为 ______ 。
22. 酸、碱、盐、溶液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在实验室和化工生产中常用到硫酸和盐酸,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水溶液中都含有 ______ (填离子符号)。
(2)甲和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 ______ (填“相等“或“不相等“)。
②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各100g,两种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为:甲 ______ 乙(填“>”“=”或“<“)。
③t2℃时,将5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______ (结果精确至0.1%)。
(3)将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溶液。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 ______ (填化学式),可能含有的溶质为 ______ (填名称)。若要验证这种可能含有的溶质,可以使用以下物质中的 ______ (填字母)。
A.酚酞试液
B.pH试纸
C.NaOH
23. 化学是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和航空航天工程等现代科学的重要基础。
(1)二氧化硅是制造光导纤维、玻璃的重要原料。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2个硅原子 ______ 。
②3个氧分子 ______ 。
③硅元素在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位居第 ______ (填数字)。
④标出二氧化硅中硅元素的化合价 ______ 。
(2)中国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民用客机C919飞机的钛合金用量达9.3%。工业上利用钛白粉制备海绵钛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①反应Ⅱ需在高温下和氩气环境中进行,目的是隔绝氧气而不被氧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②反应Ⅱ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______ 。
③该工艺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______ (填化学式)。
24.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
(1)建设高铁需要大量的钢铁。工业上利用赤铁矿石(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炼铁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______ 。
(2)铁轨一般用的是锰钢是因为锰钢的硬度 ______ 纯铁(填“大于”或“小于”),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 ______ 发生了反应。
(3)某活动小组从工厂收集到了一些含有硝酸银的废液以及废铁屑、废锌屑的混合物。回收银时,他们将一定量的上述金属混合物加入到含硝酸银的废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浅绿色滤液,则滤液中一定含有 ______ (填化学式),滤渣中可能含有 ______ (填化学式)。
(4)现向300g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粉,过滤后,向滤渣中再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
A.b点溶液中的溶质有Cu(NO3)2和Zn(NO3)2
B.M的值为24.8
C.c点溶液中Zn(NO3)2的质量为180g
D.d点所得滤渣中含有的固体只有Cu和Ag
2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Ⅰ.实验室采用下列三种方法制取气体
制取O2:;
制取CO2:……
制取Cl2:MnO2+4HCl(浓
已知: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的气体。
(1)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2)下列有A、B、C三种发生装置和D、E两种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出图中仪器Ⅱ的名称是 ______ 。
②用D装置收集Cl2时,Cl2应从 ______ 管口(填“a”或“b”)进入瓶中。
③用A装置制取氧气后,从剩余固体中分离出MnO2的实验步骤有溶解、过滤、洗涤和干燥。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______ 。
(3)下列对制取三种气体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______ 。
A.制取CO2和Cl2的发生装置相同
B.O2、CO2和Cl2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制取Cl2的反应中MnO2是催化剂
D.用E装置收集O2时,O2应从d管口导入
Ⅱ.实验室测定某样品质量分数
碳酸亚铁(FeCO3)能用于制备可溶性乳酸亚铁补血剂。现有久置于空气中的FeCO3固体样品,某同学欲测定该固体样品中FeCO3的质量分数,称取了10.0g该固体样品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已知:
①FeCO3是白色固体,难溶于水,能与酸反应,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O3+H2SO4=FeSO4+H2O+CO2↑;
②FeCO3固体置于潮湿空气中易变质生成Fe(OH)3。
(4)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一段时间N2的目的是 ______ 。
(5)实验结束后,测得装置C增重0.44g,则固体中FeCO3质量分数为 ______ 。(结果精确至0.1%)
(6)关于上述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
A.装置A中加入的稀硫酸可用浓盐酸代替
B.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水蒸气
C.如果去掉装置D,会使实验结果偏大
D.反应开始前,也要通入一段时间N2
26. 为了深度学习探究初中酸、碱、盐的内容,某化学兴趣小组根据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关系开展了项目式学习。
(1)探究一: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开始后将注射器内的液体缓慢地全部注入烧瓶内。
①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②c点所示溶液的颜色为 ______ 。
(2)探究二:探究酸、碱、盐之间反应。
如图所示把甲、乙反应后的溶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发现溶液显红色,决定继续对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烧杯内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Na2SO4、BaCl2溶液呈星中性。
【提出猜想】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可能有:
猜想一:Na2SO4、Na2CO3
猜想二: ______ (填化学式)
猜想三:Na2SO4、NaOH、Na2CO3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取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
溶液红色不褪去;产生白色沉淀
b.再向操作a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
溶液红色褪去;出现现象A
【实验结论】
①根据操作a的现象可知,猜想 ______ 不成立。
②若操作b的现象A为“白色沉淀不溶解”,则猜想 ______ 成立。
27. 已知碳酸钙在高温下可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同学们从山上采集到一种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他们取50g该样品进行煅烧实验(所含杂质在煅烧过程中不发生变化),测得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表:
反应时间/s
t0
tl
t2
t3
t4
t5
反应后固体的质量/g
50
46
41
36.2
34.6
34.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石灰石完全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为 ______ g。
(2)求该石灰石中含Ca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生活中应节约用纸、节约用电,符合低碳和环保理念,故A正确;
B.讲究卫生,提倡使用一次性餐,会消耗木材,不符合低碳和环保理念,故B错误;
C.鼓励开私家车接送学生上学、放学,会向空气中排放较多的二氧化碳,不符合低碳和环保理念,故C错误;
D.购物时多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盛放物品,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不符合低碳和环保理念,故D错误。
故选:A。
能够节约资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做法,就符合节约资源、能源、低碳和环保理念.
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2.【答案】C
【解析】解:有机合成材料主要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类,棉花属于天然纤维,羊毛、蚕丝属于蛋白质类。
故选:C。
有机合成材料主要是指通过化学合成将小分子有机物如烯烃等合成大分子聚合物.
此题是对有机合成材料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知道三大有机合成材料是指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3.【答案】B
【解析】解:A、汞属于金属单质,金刚石为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属于非金属单质,故选项错误。
B、冰、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均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C、铜属于纯金属,黄铜属于合金,故选项错误。
D、水和酒精中均只含一种物质,均属于纯净物,均不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A、根据由金属元素组成的单质属于金属单质,进行分析判断。
B、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C、合金是指在一种金属中加热熔合其它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溶液、合金、单质、氧化物的判别,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抓住各概念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
【分析】
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解答】
动物的肝脏和坚果类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和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选:B。
5.【答案】C
【解析】解:A、霉变大米中的黄曲霉素是一种致癌物质,不能食用,错误;
B、亚硝酸钠有毒,不能替代食盐,错误;
C、味精常用于菜品增鲜,正确;
D、福尔马林的主要成分是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不能用于食品防腐,错误。
故选:C。
A、根据霉变大米的成分进行分析;
B、根据亚硝酸钠的性质进行分析;
C、根据味精的作用进行分析;
D、根据甲醛的性质进行分析。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题中给出物质的性质即可解答。
6.【答案】A
【解析】解:“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由题意,“石脂水”的密度比水小,颜色为黑色,可以燃烧,酒精是液体,为无色;天然气是气体,为无色;煤的密度比水大,故应是石油。
故选:A。
根据题意,《酉阳杂俎》中有对某化石燃料的记载:“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结合化石燃料的种类、常见的燃料,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了解化石燃料的种类、常见的燃料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A
【解析】解:A、大米饭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正确。
B、红烧牛肉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C、炒青椒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错误。
D、水煮鱼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种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8.【答案】C
【解析】解:A.NaHCO3俗称小苏打,故A正确;
B.CaCO3含钙元素,可用作补钙剂,故B正确;
C.Na2CO3俗称苏打,故C错误;
D.K2CO3 是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故D正确。
故选:C。
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用途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特别是常见的酸碱盐)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答案】D
【解析】解:A、鸡蛋清的pH为7.6~8.0,大于7,显碱性。
B、牛奶的pH为6.3~6.6,小于7,显酸性。
C、葡萄汁的pH为3.5~4.5,小于7,显酸性。
D、苹果汁的pH为2.9~3.3,小于7,显酸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苹果汁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D。
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0.【答案】A
【解析】解:A、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正确。
B、芝麻油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C、泥土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D、面粉难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A。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它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只有被分散的物质在水中是可溶的,二者混合后才会形成溶液。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答案】B
【解析】解:A、最左侧V形管中发生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生成水和和氧气,为分解反应,故A正确;
B、用热水加热盛有红磷和白磷的W形管时,发现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二者都是可燃物,都接触氧气,但是由于着火点不同,所以现象不同,由此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故B不正确;
C、该微型实验的优点是装置简单,节约药品,故C正确;
D、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向V形管中通入CO2,将装置内的氧气排出去了,白磷很快停止燃烧,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故D正确。
故选:B。
A、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
B、根据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分析;
C、根据装置的特点分析;
D、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
题主要考查燃烧的条件等,注意理解微型实验的优点包括装置简单,节约药品,现象明显等。
12.【答案】B
【解析】解: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是水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
C、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水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答案】B
【解析】解:A、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尖嘴处应紧挨烧杯内壁,故A操作错误;
B、手握试管,试管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变大,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气密性良好,故B操作正确;
C、将燃着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满,故C操作错误;
D、不能把试纸润湿,以防稀释石灰水,造成测量结果偏小,故D操作错误。
故选:B。
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4.【答案】D
【解析】解:A、图中粒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1,为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钠离子表示为Na+,故选项说法错误。
C、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图中粒子是原子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其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周期数=电子层数,则该元素位于第三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5.【答案】C
【解析】解:A、任何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均需要检验其纯度,防止气体爆炸,该选项正确。
B、由图可知,b管中的气体体积更小,应该为氧气,根据正氧负氢可知,与玻璃管b相连的是电源的正极,该选项正确。
C、氢气燃烧和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还可以继续再分,该选项不正确。
D、氢气燃烧生成水,和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都能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该选项正确。
故选:C。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氢气燃烧生成水,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6.【答案】B
【解析】解:A.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属于有机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和碳酸盐等具有无机物的特点,它们属于无机物,故A正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但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盐溶液,如碳酸钠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故B不正确,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C.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发现在空气中木条正常燃烧,在人呼出气体中木条会熄灭,说明人吸入空气比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高,故C正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排放,有利于防治水体污染,故D正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A、根据有机物中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属于有机物,进行分析;
B、根据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但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进行分析;
C、根据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发现在空气中木条正常燃烧,在人呼出气体中木条会熄灭进行分析;
D、根据保护水资源的措施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碱的化学性质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17.【答案】A
【解析】解:A、物质甲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可能是甲烷,甲烷属于有机物,故A正确;
B、人体内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故B错误;
C、乙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因此化学性质不相似,故C错误;
D、乙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也会二氧化碳和铜,故D错误。
故选:A。
A、根据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
B、根据人体内元素的含量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组成与结构来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价类二维图的含义、化合价的原则、物质间的转化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答案】B
【解析】解:,由图示可知,一定条件下甲烷和氧气反应生成甲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H4+O2− 催化剂 2CH3OH。
A、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正确。
B、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反应物中,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2:1,该选项不正确。
C、由方程式的意义可知,反应前后两种化合物的质量比为32:64=1:2,该选项正确。
D、由催化剂的定义可知,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该选项正确。
故选:B。
根据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写出方程式,根据方程式的意义、反应的特点、催化剂的定义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9.【答案】C
【解析】解:A、二氧化碳不可燃、也不助燃,因此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不能点燃,该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蔗糖溶解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而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利用化学变化,该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硝酸铵溶解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氢氧化钠溶解放热,溶液温度升高,该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D、木炭不能与硫酸反应,而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则加入硫酸时会除去铁粉,而不是将铁粉和木炭分分离,该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A、根据除杂的原理来分析;
B、根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方法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性质与鉴别方法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性质以及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20.【答案】D
【解析】解:A、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选项说法正确;
B、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能除去海水的盐,该过程可应用于海水淡化,故B选项说法正确;
C、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实现了氯化钠和水的分离,“筛掉”氯化钠过程类似于过滤操作,故C选项说法正确;
D、“筛掉”氯化钠后的海水,溶质质量减少,溶剂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D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根据题意,科学家用石墨烯膜制成“筛子”,可以筛掉盐类物质.当海水流过该膜时,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据此进行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钠离子和氯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而不能通过、独立的水分子却能通过,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1.【答案】H2O Na+、Cl− C 导电 40 91.22 CO2
【解析】解:(1)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的化学式为H2O;氯化钠是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钠离子与氯离子符号分别为Na+、Cl−;
故答案为:H2O;Na+、Cl−;
(2)A.KCl中只含农作物需求量大的钾元素,属于钾肥;
B.Ca(HPO4)2中只含农作物需求量大的磷元素,属于磷肥;
C.KNO3中含农作物需求量大的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
D.(NH4)2SO4中只含农作物需求量大的氮元素,属于氮肥;
故答案为:C;
(3)高铁使用石墨做电刷是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制造高铁会用到锆元素,其在元素周期表内的信息如图所示,原子序数为40,则锆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40,锆的相对原子质量为91.22;
故答案为:导电;40;91.22;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SO4+2NaHCO3=Na2SO4+2H2O+2X↑可知,反应前有:4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2个钠原子、10个氧原子、2个碳原子;反应后有:4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2个钠原子、6个氧原子,则2X中含有2个碳原子与4个氧原子,即X的化学式为CO2;
故答案为:CO2。
(1)根据物质的构成情况来分析;
(2)根据化肥的分类来分析;
(3)根据石墨的性质与用途、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22.【答案】H+ 相等 < 33.3% K2SO4 氢氧化钾 AB
【解析】解:(1)在实验室和化工生产中常用到硫酸和盐酸,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它们的水溶液中都含有氢离子;
(2)①根据图像,t1℃时,甲和乙的曲线相交,说明溶解度相等;
②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相等质量的甲和乙的饱和溶液,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大,所以甲中溶剂的质量小于乙;
③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即100g水最多能溶解50g甲物质,将5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5g,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g25g+50g×100%≈33.3%;
(3)硫酸铜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钾,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无色溶液,说明硫酸铜完全反应,则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硫酸钾,可能含有未完全反应的氢氧化钾;
A、氢氧化钾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可以证明,故A正确;
B、若有氢氧化钾,则溶液显碱性,pH>7,可用pH试纸测定,故B正确;
C、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不反应,无法证明,故C错误。
故答案为:
(1)H+;
(2)相等;<;33.3%;
(3)K2SO4;氢氧化钾;AB。
(1)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据此分析;
(3)硫酸铜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钾,据此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2Si 3O2 2 Si+4O2 置换反应 Mg、Cl2
【解析】解:(1)①在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故2个硅原子表示为:2Si;
②在化学式前加数字表示几个分子,故3个氧分子表示为:3O2;
③地壳中含量前四的元素是氧、硅、铝、铁,故硅元素在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位居第2;
④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正负在前,数字在后;二氧化硅中氧元素显−2价,依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硅元素显+4价,故表示为: Si+4O2;
(2)①反应Ⅱ是镁和四氯化钛高温下反应生成钛和氯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反应Ⅱ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③该工艺流程中,氯气在反应Ⅰ做反应物,反应Ⅲ中氯气是生成物;镁是反应Ⅱ中的反应物,反应Ⅲ中的生成物,故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Mg、Cl2。
故答案为:(1)①2Si;
②3O2;
④2;
⑤ Si+4O2;
;
②置换反应;
③Mg、Cl2。
(1)根据在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几个原子,在化学式前加数字表示几个分子,地壳中含量前四的元素是氧、硅、铝、铁,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2)根据镁和四氯化钛高温下反应生成钛和氯化镁,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该工艺流程中,氯气在反应Ⅰ做反应物,反应Ⅲ中氯气是生成物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制备等,注意在书写化学方程式后,首先检查化学式,再检查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沉淀、气体符号的标注。
24.【答案】 大于 氧气、水 Zn(NO3)2、Fe(NO3)2 Fe D
【解析】解:(1)工业炼铁是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合金的硬度大,所以锰钢的硬度大于纯铁;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发生了反应;
(3)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为:锌>铁>银,将铁、锌混合物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锌完全反应后,铁再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铁和硝酸亚铁;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浅绿色滤液,说明生成了硝酸亚铁,锌已完全反应,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锌、硝酸亚铁;滤渣中可能含有铁;
(4)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粉,活动性:Zn>Cu>Ag,锌会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锌;从图像上可看出,当加入锌的质量是6.5g时,固体质量是21.6g,所以置换出的银的质量是21.6g;当加入锌的质量增加到13g时,与硝酸铜反应的锌的质量就是13g−6.5g=6.5g,设置换出的铜的质量为x,生成硝酸锌的质量为y,
Znamp;+Cu(NO3)2=amp;Zn(NO3)2amp;+amp;Cu65amp;amp;189amp;amp;646.5gamp;amp;yamp;amp;x
6564=6.5gx x=6.4g
65189=6.5gy y=18.9g
设锌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的质量为a,
Znamp;+2AgNO3=2Ag+amp;Zn(NO3)265amp;amp;1896.5gamp;amp;a
65189=6.5ga
a=18.9g
M=6.4g+21.6g=28.0g,b点到c点横坐标增加了6.5g,纵坐标也增加了6.5g,所以b点时,硝酸铜完全反应;
A、综上分析,b点时硝酸铜恰好和锌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有只有Zn(NO3)2,故A错误;
B、M=6.4g+21.6g=28.0g,故B错误;
C、c点溶液中Zn(NO3)2的质量为18.9g+18.9g=37.8g,故C错误;
D、d点时,锌和稀硫酸完全反应,所以d点中含有的固体只有Cu和Ag,故D正确。
故答案为:
;
(2)大于;氧气、水;
(3)Zn(NO3)2、Fe(NO3)2;Fe;
(4)D。
(1)根据炼铁的原理来分析;
(2)根据材料的分类以及合金的性质来分析;
(3)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为:锌>铁>银,将铁、锌混合物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锌完全反应后,铁再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铁和硝酸亚铁;据此分析;
(4)根据在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Zn粉,锌会先与硝酸银反应,再与硝酸铜反应,锌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铜、银不会与硫酸反应进行分析。
本题属于实验探究题,综合性较强,既有试验探究,又有实验数据图象的分析。只有综合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较好的完成本类练习题。
25.【答案】CaCO3+2HCl=CaCl2+H2O+CO2↑ 长颈漏斗 a 引流 AC 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11.6% BCD
【解析】解:(1)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①仪器Ⅱ是长颈漏斗;
②Cl2的密度比空气大,用D装置收集Cl2时,气体应从a管进入;
③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3)A、制取CO2: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制取Cl2: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需要加热,所以发生装置不相同,故A错误;
B、O2、CO2和Cl2的密度均大于空气,都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B正确;
C、制取Cl2的反应中MnO2是反应物,故C错误;
D、用E装置收集O2时,O2的密度小于水,气体应从d管口导入,水从c管排出,故D正确;
(4)反应结束后,继续通入一段时间N2的目的是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5)装置C增重0.44g,说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44g,
设样品中FeCO3的质量为x
FeCO3+H2SO4=FeSO4+H2O+CO2↑
116 44
x 0.44g
11644=x0.44g
x=1.16g
则固体中FeCO3质量分数为1.16g10g×100%=11.6%;
(6)A、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使测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不准确,故A错误;
B、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水蒸气,防止水蒸气进入C装置,故B正确;
C、如果去掉装置D,C装置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测得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增大,会使实验结果偏大,故C正确;
D、反应开始前,也要通入一段时间N2,防止装置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干扰测量,故D正确。
故答案为:
(1)CaCO3+2HCl=CaCl2+H2O+CO2↑;
(2)长颈漏斗;a;引流;
(3)AC;
(4)使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5)11.6%;
(6)BCD。
(1)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据此解答;
(2)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以及实验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
(3)根据O2、CO2和Cl2三种气体的性质与反应原理分析;
(4)将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赶入后面的装置,使其完全反应,据此分析;
(5)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44g,据此求得固体中FeCO3质量分数;
(6)根据盐酸易挥发,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反应开始前,也要通入一段时间N2,用以排尽装置内的空气,以免影响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组成成分的探究,盐的化学性质等,注意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反应条件和气体符号及沉淀符号的标注。
26.【答案】HCl+NaOH=NaCl+H2O 无色 Na2SO4、NaOH 一 二
【解析】解:(1)①实验中,发生的是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②随着盐酸的加入,氢氧化钠不断被消耗,c点时氢氧化钠已经被完全被消耗,c点的pH小于7,说明盐酸已经过量,溶液显酸性,不能是酚酞变色,酚酞溶液显无色;
(2)提出猜想:甲试管中发生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乙试管中发生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甲乙试管混合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钠,由于混合溶液显红色,说明混合后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故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可能是碳酸钠和硫酸钠,硫酸钠和氢氧化钠,硫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故猜想II为 Na2SO4、NaOH;
实验结论:①取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红色不褪去,说明溶液中一定存在氢氧化钠,故猜想一不成立;
②再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现象为“白色沉淀不溶解”,说明沉淀中不含碳酸钡,故溶液中不含碳酸钠,故猜想二成立。
故答案为:
(1)HCl+NaOH=NaCl+H2O;无色;
(2)Na2SO4、NaOH;一;二。
(1)①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化学方程式,据此分析;
②根据盐酸的溶质是氯化氢气体进行分析;
(2)【提出猜想】根据反应后溶质组成的可能性分析回答此题,据此分析;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推断实验结论;硝酸与碳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据此分析。
本题通过“数字化实验”探究了物质的性质,本题看似难度很大,实际上考查了物质的基本性质,了解物质的性质和一些量之间的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27.【答案】15.4
【解析】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当石灰石完全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为50g−34.6g=15.4g。
故答案为:15.4。
(2)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100 44
x 15.4g
10044=x15.4g
x=35g
该石灰石中含CaCO3的质量分数=35g50g×100%=70%。
答:该石灰石中含CaCO3的质量分数为70%。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最终剩余固体的质量为34.6g,由质量守恒定律,固体混合物减少的质量即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进而计算出该石灰石中含CaCO3的质量分数。
本题有一定难度,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
2023年云南省昆明五中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云南省昆明五中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水”的是, “学好化学,读懂生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6月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昆明三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6月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昆明三中中考模拟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流程题,实验题,科学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