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考点规范练18鲁教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9557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考点规范练18鲁教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9557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考点规范练18鲁教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9557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46份)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考点规范练18鲁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考点规范练18鲁教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列地区中,有机土面积广阔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规范练18考点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2河南焦作高三期末)目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反映植被生长状况的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植被的覆盖情况;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是用来表示干湿状况的常用指数。下图示意秦岭南北坡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相关系数(以下简称相关系数)随海拔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3题。1.秦岭北坡在海拔500米处的相关系数接近0,可能是由于该区域( )A.天然植物耐旱 B.水分蒸发较弱C.土地沙化严重 D.人类活动较强2.秦岭南坡的相关系数在海拔1 000~3 000米处出现下降趋势,其植被最可能( )A.由常绿阔叶林过渡为落叶阔叶林B.由落叶阔叶林过渡为干旱灌丛C.由落叶阔叶林过渡为针叶林D.由针叶林过渡为高山灌丛3.3 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相关系数保持低位波动,是因为植被生长的限制性因素转变为( )A.光照 B.热量 C.坡度 D.土壤答案1.D 2.C 3.B解析第1题,由题意可知,秦岭北坡500米高度处植被覆盖情况与干湿状况关系接近0,秦岭北坡是渭河平原,受人类活动影响大,城镇化水平较高,所以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相关系数接近0。故选D。第2题,由题意可知,秦岭南坡在海拔1000~3000米处相关系数出现下降趋势,说明植被对水分的需求量减少,针叶林对水分的需求量少;再结合秦岭山地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海拔特点,推测其植被最可能是由落叶阔叶林转变为针叶林。故选C。第3题,由题意可知,海拔3000米以上秦岭植被生长状况与干湿状况的相关性减小,是因海拔升高,热量减少,故热量成为影响秦岭3000米以上植被生长的限制性因素。故选B。(2022黑龙江哈尔滨三中期末)沙漠蝗是一种植食性昆虫,主要分布在非洲、西亚和南亚等热带荒漠地区的河谷和绿洲。它们喜高温、耐干旱、常群居,迁飞时每天可以随风飞行150千米。2018年6月起沙漠蝗在图示区域相继爆发,给所到之处的国家造成重大影响。下图示意2018—2020年沙漠蝗主要迁飞路径。据此完成4~6题。
4.据科学家观测,2018—2020年沙漠蝗灾最早爆发于阿拉伯半岛,导致此次爆发的主要气候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风力5.导致沙漠蝗从阿拉伯半岛迁飞到东非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人为驱赶 B.气候突变C.天敌猎食 D.盛行风6.沙漠蝗大量集中于东非地区给当地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A.缓解食物短缺B.有效清除农田杂草C.农产品价格上涨D.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答案4.B 5.D 6.C解析第4题,结合沙漠蝗的生长习性及致灾条件进行分析。沙漠蝗虽然喜欢高温,但当地的高温是其常态化的气候特征,此次沙漠蝗灾爆发在于气旋活动带来降水,降水异常增多不仅促进了虫卵孵化,而且为当地植被提供了水分,繁茂的植物又为蝗虫提供了大量食物,故选B。第5题,从图中沙漠蝗源地和主要迁飞路径可知,由于沙漠蝗源地面积广,迁飞路径长,人为难以干预;气候突变这一说法在材料中未体现;由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半岛属热带沙漠气候,动植物稀少,正因为天敌少,才使得沙漠蝗泛滥成灾;由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受东北信风影响,在东北信风的吹送下,阿拉伯半岛沙漠蝗顺风迁飞到东非地区。故选D。第6题,成灾的蝗虫体内有一定的毒素,不能作为食物来缓解食物短缺;蝗虫所到之处吃掉的不仅是田间杂草,还有农作物,会导致当地粮食减产,农产品因此出现供应不足的现象,进而导致价格上涨;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可能性小且不是题干中所述“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故选C。7.(2022吉林吉林二中高三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美国西部的大盆地内多沙漠和盐湖。大盐湖是美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末次冰期时,它曾经是一个比现在大20倍的淡水湖。冰后期变成内陆湖,最后留下的形成了现在的大盐湖、犹他湖和塞维尔湖。下图示意大盐湖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
(1)从气候变化的角度,说明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化成咸水湖的过程。(2)如果未来气候持续变暖,推测大盆地内盐湖的变化。(3)分析大盐湖的演化对周围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答案(1)末次冰期时,气温较低,周围高山冰川广布,夏季有大量冰川融水注入湖盆。冰后期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冰川消退,夏季湖水补给减少,加之蒸发加剧,湖水水位下降,外流通道被切断,大盐湖湖水盐度升高,演化成咸水湖。(2)气候持续变暖,蒸发加剧,湖泊蒸发量远大于补给量,水位下降、湖面萎缩,有些盐湖演化成盐沼,甚至完全干涸。(3)湖面缩小导致周围地区更加干旱,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减少,大风天数增多;湖床裸露,增加了新沙源,沙尘暴天气多发;周围区域温差增大。解析第(1)题,注意“气候变化”的角度限定。根据材料从“末次冰期”“冰后期”气温导致的湖泊水量收支情况两方面分析。第(2)题,抓住“变暖”,执因索果依次推理即可,但要推断出盐湖演化的结果,即“盐沼”“甚至干涸”。第(3)题,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以“大盐湖的演化”为“因”,以气候、植被、地貌、生物等要素为“果”,建立前因后果的联系。考点二 土壤(2022河北石家庄期末)读某地成土母质分布剖面示意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图示成土母质的来源,分析正确的是 ( )A.残积物是风化基岩①风化残留的碎屑物B.坡积物是风化基岩②风化而成的堆积物C.洪积物主要来自风化基岩②的风化D.坡积物主要由山洪携带的残积物堆积而成2.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A.岩石的风化产物B.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C.土壤的质地D.腐殖质的含量3.甲、乙、丙、丁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1.A 2.B 3.D解析第1题,残积物是风化基岩①风化后残留的碎屑物质,A正确;坡积物是较高处岩石风化后沿斜坡向下移动,堆积在坡脚形成的,B、D错误;洪积物主要是山洪携带的在山前谷口一带堆积的砂粒、泥沙,C错误。第2题,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B正确。第3题,受地形影响,甲、乙两地地势较高,有一定坡度,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丙地地势平坦,洪积物在稳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下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丁地为基岩,缺少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程度最差。D正确。(2022山东枣庄二模)山西种植冬小麦的某农场,进行了长达21年的试验,对比翻耕和留茬免耕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下图示意两种耕作模式下不同深度土壤总有机碳储量和微生物碳储量的对比。据此完成4~5题。
4.与留茬免耕相比,翻耕土层10~40厘米深处的总有机碳储量较高,主要是因为翻耕时( )A.深层土壤透气性改良 B.深层土壤贮水量加大C.冬小麦残茬翻入该层 D.冬小麦根系生长加快5.与翻耕相比,留茬免耕在任何深度中土壤微生物碳储量都较高,是由于免耕能( )A.保护土壤结构 B.增强土壤透水性C.降低土壤温度 D.增强土壤透气性答案4.C 5.A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免耕时,土壤深度0~10厘米总有机碳储量较高,主要是由于在免耕条件下,土壤结构得到保护,有机质分解和流失较少,而翻耕时土壤孔隙和贮水量增多,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流失,总有机碳储量会减少。翻耕时能够把麦茬翻入土壤深层,从而提高土层10~40厘米总有机碳储量。冬小麦根系生长加快会加剧对土壤中有机碳的吸收,土壤中有机碳储量减少。第5题,土壤扰动较少有利于保护土壤结构,利于微生物在土壤表层繁殖、积累。改良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需要储水而不是透水。免耕土壤水分含量高,温度变化较小。而翻耕条件下,土壤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蓄水保墒效果差,加之试验区干燥少雨,土壤微生物减少,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碳储量偏低。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质的积累速度超过分解速度,形成有机土。下图为某湖泊沼泽地有机土等厚度线图。读图,完成6~8题。
6.该湖泊沼泽地( )A.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B.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C.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D.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7.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有( )①气温 ②湿度 ③成土母质 ④人类活动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8.下列地区中,有机土面积广阔的是( )A.三江源自然保护区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D.江南丘陵答案6.C 7.A 8.A解析第6题,结合图中有机土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有机土厚度为2.0~2.5米,乙处有机土厚度为2.5~3.0米,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第7题,由材料可知,有机土是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有湿度;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气温。第8题,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形成有机土的条件是土壤湿度大、气温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湿地面积广,有机土面积广阔。9.(2022山东潍坊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不同水热和地形条件下土壤发育情况不同。研究人员在青海湖某支流上游(37°25'N,100°15'E)选取一处河谷开展实地测量研究。该支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流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70.3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份,多年平均蒸发量为607.4毫米。研究人员在研究区内分别选取阳坡和阴坡各一处钻孔取样测量,图1示意不同坡向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图2示意两钻孔处土壤剖面。
图1
图2(1)比较阴坡与阳坡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特点的异同。(2)判断阴坡钻孔对应的土壤剖面,并说明判断理由。答案(1)相同: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不同:阴坡比阳坡土壤有机碳含量高;阴坡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下降的幅度小于阳坡。(2)乙土壤剖面。该地降水少,主要集中在夏季,且蒸发量大,阴坡气温低,蒸发量小,水分条件好,生物量大,水分下渗多,土壤剖面的腐殖质层和淋溶淀积层比阳坡厚。(或由图可知,阴坡土壤有机碳含量高,说明阴坡植被条件好,对应的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厚。)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越往地下,阴坡与阳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是越低。不同点是同一深度,阴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阳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低。离地面越近,阴坡与阳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越小,随着深度的增加,差异增大(阴坡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下降的幅度较小,阳坡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下降的幅度较大)。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地降水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区分阴阳坡的关键在于光照的差异。阴坡光照较弱,蒸发较少,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高,生物生长较好,土壤有机碳含量高,腐殖质层厚;阳坡光照条件较好,蒸发量大,土壤湿度较小,生物生长较差,土壤有机碳含量低,腐殖质层薄。由图可知,甲剖面比乙剖面腐殖质层薄,对应阳坡,乙剖面对应阴坡。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考点规范练19鲁教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示地区,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此次滑坡的方向是,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考点规范练15鲁教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白河河湾中,草本植被最可能位于,珊瑚礁坡脊,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该河谷的发育过程主要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考点规范练8鲁教版,共7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