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题(1)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579342/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一语文——试题(1)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579342/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一语文——答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57934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高一语文试题1docx、高一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学校 姓名 准 考 证 号
高一语文试题 2023.1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和审美追求,中国建筑艺术的和谐美,是“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
在建筑艺术中的反映和体现。
建筑艺术的和谐美,影响到营造观念的各个方面。在布局安排上,中国建筑以群体组 合见长,讲究各单体建筑物的横向有序铺排,各单体之间又用廊柱等结构将它们联结为一 个庞大的建筑群体;在建筑方位、建筑色彩以及建筑空间分割等方面,又深受阴阳、五行等 观念之影响,将人、自然与建筑物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 ”的有机整体 观,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哲学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强烈的“尚中”情结,集中体现在对中轴线意识的强化 和运用上。中轴线南北贯穿,建筑物左右对称,秩序井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大传 统。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至少在周代,院落空间已呈均衡对称,就已经出现了中轴线,进而 南北方位逐渐与东西方位分野。面南为贵以后,南北轴线逐渐成为主轴线,重要建筑及空 间位置正处于中轴线上。
与中轴线建筑形式美相关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群平面布置的均衡之美。均衡的建筑形 象,在审美视觉上给人以安稳、持重、冷静、坦然之感。但是,建筑的布局绝不是一种理想化 的产物,这种理想的对称均衡模式也不是绝对的,它往往受制于具体的场地、地形、交通等 因素,匠人往往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在改变绝对对称关系后保持原有的均衡追求,使人在 观感上仍获得对称均衡的审美效果。
体量也是建筑艺术和谐美的一个重要品质。传统建筑是皇权的象征,礼制的标帜,不
同功能的建筑都要求有不同的体量。宫殿、都城、坛庙、陵寝等建筑形制,只有用巨大的有
等级的体量,才能象征皇权的尊贵威慑和礼制的森严秩序,才能更有力地彰显人与社会之
高一语文试题 第1页(共10页)
“和”。儒家崇尚“大壮”之美,正是这一观念的反映。
儒道两家都讲“和”,都讲“天人合一 ”。如果说,儒家思想通过宫殿、都城、陵寝、宗庙、 民居等建筑形态,规范了伦理道德,以情与理的统一为审美理想,孜孜以求人与社会之和谐 的话,那么,道家思想之于建筑则是以心与物的统一为审美理想,通过旨在追求人与自然之 和谐的园林这一建筑形式,为文人士大夫的畅怀游心提供了一个自由之境。
园林艺术是自然美、建筑美、人文美的相互渗透与和谐统一。它通过借景、对景、隔景、 分景和空间处理等多种造园手法,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佳境,使自然美与艺术美 达到了高度统一与融合。
儒家礼制思想影响下的功能性建筑所讲究的统一、均衡、对称、装饰等形式美原则,在园 林建筑中都成了大忌,园林的和谐是由杂多和差异而构成的优美。中国园林建筑的和谐之美, 正在于它所营造出的虚实相生、动静相济、淡雅幽远、自然含蓄而又韵味无穷的意境之美。
(摘编自刘月《和谐: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之维》)
材料二:
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法自然"。中国传统园林首要原则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显然受到了素朴天然的道家思想的影响。
古典园林营造手法多样,其中之一就是借景。利用自然地形和环境来组织空间,精心 布局,把某个景观以外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此景观自身,成为其一部分,这种手法就是 "借景"。所"借"之景既可以是实景;也可以是虚景。"借"实景之例如颐和园,以大手笔 “借”引了附近的西山之景,尽管源自人之巧思,但却宛如天成。
中国古典园林也善于借影、声、光、香等虚景。《红楼梦》中大观园有一亭,名“沁芳”,水 光借绕堤翠柳而显得澄碧,流水借隔岸花香而沁得芬芳,小亭从而浸润于缥缈清香及激滟 水色之中,这应该是一例“借”虚景之佳作。甚至从园林景观的命名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建 筑与自然互映融会的情趣,比如,在“锄月轩”里可以体会到“自锄明月种梅花”的闲适。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更多倚重于道家顺应天然的思想。中国文化中的 儒道互补的文化取向在典型的前庭后园式的中国庭院建筑形态中可窥一斑。前庭后园的 空间结构中,整个建筑群的前部是主体建筑,供人日常居住并且进行社会交流;后部的花园 则是冶游休憩之所。在前部的居住之地,士子文人执礼有节,履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的儒家典训;在后部的冶游之处,他们优游闲适,享受着世外桃源般幽雅无羁的生活情 趣。正屋主室的严格对称透出了儒家对于伦理秩序的讲究;花园风景的迂回曲折则体现出 道家对于自然情趣的追求。 一座庭园的结构安排隐然融会了两种处世立身的精神诉求。
(摘编自汪洪澜《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
材料三: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分成三大块,以中轴线对称分为东、中、西三路布局,借助水
高一语文试题 第2页(共10页)
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保持建筑风格的一致。主庭院建筑环绕水面,形成 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使人感到开朗宁静。在建筑色彩上,保留了苏州特有的清淡、秀丽 的黑白色调,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室内运用光线来做设计,菱形、海棠形、方形等样式的漏 窗依墙而设,伴随太阳移动形成动人的光影效果。观赏者尽管处在现代化的建筑中,却可 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建筑"天人合一"的观念,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是中国的哲学内涵在建筑上的最
基本体现。
B.中国古代建筑重视中轴线的作用,南北轴线逐渐成为主轴线,东西方位的建筑相对而
言不再重要。
C.园林建筑和谐之美,有儒家思想影响下由杂多与差异构成的优美,也有道家思想影响
下韵味无穷的意境之美。
D.前庭后园式的庭院建筑形态是儒道互补思想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人与社会、人与
自然的和谐得以统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传统建筑群的均衡之美,即使受到具体场地、地形、交通等因素的限制也往往不会
缺失,这得益于匠人巧妙的艺术处理。
B.如果宫殿、坛庙、陵寝、民居等建筑形制,没有用巨大的有等级的体量,儒家所崇尚的
"大壮"之美就无从体现。
C.园林之景借助命名可增添情趣,如苏州园林“风来亭”就是借助虚景的典例,可以让我
们感受到“长风送月来”的惬意。
D.士子文人在主体建筑执礼有节,在后部的花园优游闲适,足见修齐治平的理想和道法
自然的思想可以和谐相融。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影响下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是(3分)
A.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写阿房宫,有“前殿阿房,东西四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
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的记载。
B.中国所称的一 “所”房子是由若干座有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等等,围绕着一个
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成的。
C.《红楼梦》中,贾母等在缀锦阁吃酒,命梨香院的女孩子们在藕香榭奏乐,贾母说“就铺
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听”。
D.故宫的部分房屋设计,用统一的柱子等距离排放,柱后窗门样式相同或相近,屋室多为
左右对称,或是在柱边放置大小齐一、数量齐一的台基。
高一语文试题 第3页(共10页)
4."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出自明朝著名造园家计成的《园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
的理解。(4分)
5.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杰作,请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它体现了中国传统
建筑的哪些理念。(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收
茅盾
二百里内的十多个小乡镇上,几乎天天有饥饿的农民“聚众滋扰”。老通宝知道自己的 小儿子多多头也干了这犯“王法”的事,于是整夜睡不安稳,“不回来倒干净,地痞胚子,我不
认账这个儿子"。
被围的市镇不得不首先开了那“方便之门”:农民可以向米店赊米,到秋收的时候, 一石
还一石;当铺里来一次免息放赎;镇上的商会筹措一百五十担米交给村长去分依。
保安队与“方便之门”双管齐下,居然那“抢米囤”的风潮渐渐平下去;这时已经是阴历
六月底,农事也迫近到眉毛梢了。
老通宝一家总算仰仗那风潮,这一晌来天天是一顿饭,两顿粥,而且除了风潮前阿四赊 来的三斗米是冤枉债而外,竟也没有添上什么新债。现在又要种田了,阿四和四大娘觉得
那就是强迫他们把债台增高。
老通宝看见儿子媳妇那样懒懒地不起劲,就更加暴躁。
“明天,后天, 一定要分秧了!阿四,还不打算打算肥料?”
"上年还剩下一包肥田粉在这里呀!"
阿四有气无力地回答。突然老通宝跳了起来,恶狠狠地看定了他的儿子说:
“什么肥田粉!毒药!洋鬼子害人的毒药!我就知道祖宗传下来的豆饼好!豆饼力道
长!肥田粉吊过了壮气,那田还能用么?今年一定要用豆饼了!”
“哪来的钱去买一张饼呢?”
“放屁!照你说,就不用种田了!不种田,吃什么,用什么,拿什么来还债?”
第二天一清早,小陈老爷刚刚抽足了鸦片打算睡觉,老通宝突然来借钱了。数目不多,
一张豆饼的代价。 一心想睡觉的小陈老爷再三推托不开,只好答应出面到豆饼行去赊。
老通宝一路上有说有笑,到家后他把那饼放在廊檐下,却板起了脸孔对儿子媳妇说:
“死了才不来管你们呀!什么债,你们不要多问,你们只替我做!”
春蚕时期的幻想,现在又在老通宝的倔强的头脑里蓬勃发长,正和田里那些秧一样,拔 似的长得非常快。河里的水却也飞快地往下缩。好容易从那干涸的河里车起了浑浊的泥
高一语文试题 第4页(共10页)
水来,经过那六七丈远的沟,便被那燥渴的泥土截收了一半。
田里那些壮健的稻梗就同患了贫血症似的一天一天见得黄萎了。老通宝看着心疼,急 得搓手跺脚没办法。四大娘冷一句热一句抱怨:白费了人工,而且多欠出一张豆饼的债!
不单是老通宝家,谁家的田不是三五天内就要干裂的像龟甲呀!
唯一的办法是到镇上去租一架“洋水车”救急。老通宝一听到“洋”字,就有点不高兴。 况且他也不大相信那洋水车会有那么大法力。正在这样怀疑着的老通宝还没开口,四大娘
却先愤愤地叫了起来:
“洋水车倒好。可是租钱呢?没有钱呀!听说踏满一升田就要一块多钱!”
“天老爷显灵。今晚上落一场雨,就好了!”他急急忙忙跑到村外小桥头那座简陋不堪 的"财神堂"前磕了许多响头,许了大大的愿心。
这一夜,老通宝整夜没有合眼。
正午时分,毒太阳就同火烫一般,那些守在小桥上的人忽然发一声喊:来了!——那就 是洋水车!
"水就从这管口里出来,灌到田里!"
管理那软管子的镇上人很卖弄似的对旁边的乡下人说。
突然,那船上的机器发喘似的叫起来。接着,咕的一声,第一口水从软管子口里吐出来
了,于是就汩汩汩地直泻, 一点也不为难。
老通宝站得略远些,瞪出了眼睛,注意地看着。
他也不和儿子媳妇商量,径拉了保人,担保了二分月息的八块钱,也叫那软管子到他田
里放水去了。
太阳落山的时候。老通宝的田里平铺着一寸深的油绿绿的水,微风吹着,水皱的像老
太婆的脸。老通宝看着很快活,也不理四大娘的唠唠叨叨聒着“又是八块钱的债”!
接着是凉爽的秋风来了。四十多天的亢旱酷热已成为过去的噩梦。村坊里的人全有 喜色。老通宝更断言着“有四担米的收成”,是一个大熟年!有时他小心地抚着那重甸甸下 垂的稻穗,便幻想到也许竟有五担的收成,而且粒粒谷都是那么壮实!
只要一次好收成,乡下人就可以翻身,天老爷到底是生眼睛的!
但是镇上的商人却也生着眼睛,他们只看见自己的利益,稻还没收割,镇上的米价就跌 了!到乡下人收获他们几个月辛苦的生产,把那粒粒壮实的谷打落到稻筒里的时候,镇上 的米价飞快地跌到六元一石!再到乡下人不怕眼睛盲地砻谷的时候,镇上的米价跌到一担 糙米只值四元!最后,乡下人挑了糙米上市,就是三元一担也不容易出脱!米店的老板冷
冷地看着哭丧着脸的乡下人,爱理不理似的冷冷地说:
“这还是今天的盘子呀!明天还要跌!”
高一语文试题 第5页(共10页)
然而讨债的人却川流不绝地在村坊里跑,汹汹然嚷着骂着。请他们收米罢?好的!糙
米两元九角,白米三元六角!
老通宝幻想的肥皂泡整个爆破了!全村坊的农民哭着,嚷着,骂着。“还种什么田!白
辛苦了一阵子,还欠债!"——四大娘发疯似的见到人就说这一句话。
春蚕的惨痛经验作成了老通宝一场大病,现在这秋收的惨痛经验便送了他一条命。当 他断气的时候,舌头已经僵硬不能说话,眼睛却还是明朗朗的;他的眼睛看着多多头似乎
说:"真想不到你是对的!真奇怪!"
一九三三年一月
(有删改) 【注】《春蚕》《秋收》《残冬》是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
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 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抢米囤"风潮让被围的市镇打开"方便之门",人们因此渡过眼前难关,初步显露出斗 争才会有希望的主题。
B.文中两次提及“春蚕",从"春蚕”到“秋收”愈加悲惨的人物遭际,体现了作者“哀其不 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C.老通宝的心情随着庄稼起伏多变,喜悦、着急、盼望,最终因希望破灭而送命,小说的节 奏也随之缓急有变。
D.文中先写农民丰收在望,继而写农民丰收成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产生了出人意料、 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7.关于文中的次要人物,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多头有着最初的觉醒,干了犯“王法”的事,但老通宝认为这直接触犯了自己的尊严。
B.管理软管子的镇上人的卖弄似的话语让老通宝下定了使用洋水车的决心,推动了情节 发展。
C.米店老板冷冷的表情和腔调,表现了事不关己的商人对农民命运的漠不关心和无情 嘲弄。
D. 四大娘对种田的怀疑和欠债的担忧,在小说倒数第二段得到了应验,表现了农民的艰 辛与悲苦。
8.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文中老通宝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 会现实?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好的结尾,往往令人叹为观止。本文结尾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请结合文本加以 分析。(6分)
高一语文试题 第6页(共10页)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
相如从上至长杨猎。是时天子方好自击熊豕,驰逐坐兽。相如因上疏谏曰:“臣闻物有 同类而殊能者,故力称鸟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 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辕,人不 暇施巧,虽有乌获、逢蒙之技不能用,枯木朽株尽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 岂不殆哉!虽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且夫清道而后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 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墟,前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万 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涂以为娱,臣窃为陛下不取。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 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累千金,坐不垂堂。’此
言虽小,可以喻大。臣愿陛下留意幸察。”
(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 “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 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具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 求自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 独乘千里马,将安之乎?'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 车,剑以赐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又 魏文帝求市西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陛下
纵不能慕汉文之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太宗遽令止之。
(魏征《谏遣使市马疏》)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答案标号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填
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诸蕃闻之A 且不重B 中国C 但使彼国D 安宁回则诸国之马不求国自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本义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B.涂,指道路,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的“涂”意思相同。
C.下,指落后,与《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下”意思相同。
D.遽,文中是“就”的意思,"遽"与成语"疾言遽色”中的“遽"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皇帝爱好驰骋射猎,司马相如跟随身旁,出于皇帝自身安全的考虑,写了这篇
奏疏。
B.材料一从逸材之兽和人之不意两个方面来写射猎的危险,劝谏皇上深察无形之危和
隐微之祸,及早防备。
C.材料二魏征认为太宗在可汗封立之前就到各国买马,会让西域各国认为太宗的目的
并不是专立可汗。
D.材料二唐太宗最终听从了魏征的劝谏,停止买马,并遍施恩惠,说明他善于纳谏,是位
贤明的君主。
13.材料一、二同是“劝谏”,但劝谏方式不同,请加以分析。(3分)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促织》)(4分)
(2)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别谢师宰
王安石
闾阖①城西地如水,鸡鸣黄尘波浪起。
穷年一马望扶桑②,东得省门③身辄止。
簿书期会老纷纷,邂逅论心喜有君。
数日未多还舍我,相看愁思乱于云。
【注】① 闾阖:原指传说中西边的天门,这里借指京城。②扶桑:代指太阳。③省门:宫门,禁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望扶桑”写诗人的政治理想,"穷年一马"表现诗人追求的执着与孤独。
B."身辄止"表现诗人渴望实现政治抱负却无法继续精进的无奈与无力之感。
C. “老纷纷”写诗人官务冗繁,以此更衬托出与好友谢师宰“论心”的欣喜之情。
D. 尾联中诗人写与友人短暂相聚后而又离别的伤感,以景结情,余味无穷。
16.本诗的首联广受后世称道,请加以赏析。(6分)
高一语文试题 第7页(共10页)
高一语文试题 第8页(共10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谏言唐太宗对百姓不要用严刑监督和声威震慑,因为这样
会使百姓“ "。
(2)古诗开阔的意境或衬托内心的豪迈,或反衬个体的渺小,张孝祥的《念奴娇 ·过洞
庭》中" ",在广阔的湖面上,安置一叶小舟,就属于前者。
(3)小刚参加六朝古都南京研学游,每到一处都能怀想历史,产生千古兴亡之感,于是他
借古人成句,比如" , "抒发己之感怀。
三、整本书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在《红楼梦》研读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对回目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
风格,形成了如下研究成果。请完成18~20题。
18.下列《红楼梦》回目的相关情节不以薛宝钗为主要人物的一项是(3分)
A.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B.错里错以错劝哥哥
C.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D. 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19. 《红楼梦》 一些人物进入回目,作者往往在其名字前冠以一个字,以概括和凸显其品性和
个性,即所谓“一字评”。如“俏平儿”“(1) 晴雯”“(2) 探春”“时宝钗”……请从(1)
(2) 中任选一个将所缺的字补充完整,并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3分)
20. 《红楼梦》回目名的风格极具特点,请仿照示例,结合相关情节概括第十六回回目名的风
格特色。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4分)
示例: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雅俗并列。用“梅花雪”来对应“母蝗虫”,一个是妙玉用“梅花雪”烹茶,极其高雅; 一个
是用“母蝗虫”来代指刘姥姥,颇为俗气,雅俗共赏,饶有情趣。
四、微写作(本题共1小题,10分)
21.根据下面题目,按要求作答。(10分)
追求正义,坚守良知,是人类应该具有的品格。学习了《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 之后,你对这句话有了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段文字。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
不超过150字。
高一语文试题 第9页(共10页)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也有人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很重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试题 第10页(共10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0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高二语文试题docx、高二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德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