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3年辽宁省营口二十九中中考生物模拟试卷(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营口二十九中中考生物模拟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辽宁省营口二十九中中考生物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共24分)
1. 如图中的甲、乙分别代表神经细胞和根尖成熟区细胞,图中B区代表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则C区含有下列哪些细胞结构( )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细胞核 ⑤叶绿体 ⑥液泡 ⑦突起。
A. ①⑤⑥ B. ②③④ C. ②③⑦ D. ①⑥
2.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单位:千焦),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乙的个体数量
B. 甲固定的太阳能等于乙、丙的能量之和
C. 乙具有的能量越多,则丙获得的能量越少
D. 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3. 如图为植物细胞生命历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表示细胞生长 B. ②过程表示细胞分裂
C. ③过程表示细胞分化 D. ①②③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4. 天气转暖后,每到傍晚时分,本地的蝙蝠都会从巢里纷纷飞向空中,捕食蚊、蝇等小型昆虫,到天亮时才归巢。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 从食性看,蝙蝠是一种肉食动物
B. 从行为获得的途径上看,蝙蝠昼伏夜出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C. 蝙蝠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D. 蝙蝠的身体结构与飞行的运动方式相适应
5. 如图是植物体的某些器官或结构示意图,据图进行的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图中结构123共同组成种子的胚 B. 乙图中的a和b是由甲图中的1发育成
C. 丙图中的结构B和C可以使根不断长长 D. 丁图中的③将来可发育成乙图中的结构b
6. 如图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某植株一昼夜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分析错误的是( )
A. 0时附近,植物仍在进行呼吸作用
B. a、c点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均相等
C. 该植株一昼夜内在b点时有机物总量最多
D. 12时附近,光合作用强度有所下降
7. 无机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分别缺乏下列哪种无机盐会引起儿童佝偻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及贫血病( )
①钾;②钙;③钠;④铁;⑤碘;⑥磷.
A. ①②④ B. ②⑤④ C. ②⑥④ D. ⑥⑤④
8. 如图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图中A、B是两种不同的气体,①、②是两种不同的液体。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①和②的成分完全相同 B. A是氧气,B是二氧化碳
C. 据图判断此血管为小动脉 D. 组织细胞中B浓度低于②处
9. 如图为肾单位结构模式图,图中1和2代表结构,3和4代表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的两端分别连接小动脉和小静脉 B. 大分子蛋白质经1滤过到2中
C. 3和4都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 D. 喝进的部分水随4排出可不经过肾静脉
10. 人体的下列生命活动中,不属于反射的是( )
A. 视觉的形成 B. 见到红灯停车 C. 听到铃声走进教室 D. 进食时分泌唾液
11. 下列关于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骨骼肌两端的肌腱往往附着在同一块骨上 B. 一块骨骼肌一般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C. 当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D. 哺乳动物的运动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12. 以下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选项,不正确的是( )
A. 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 生物要生存下去,就得为了获得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斗争
C. 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D. 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
二、简答题(本题共4小题,共23分)
13. 小玉同学发现菜农卖的韭菜叶是绿色的,而超市中的“韭黄”的叶却呈黄白色,小玉同学将这个情况告诉他的好朋友小明同学,小明同学上网查询获知,在遮光条件下新发韭菜培养出了韭黄。小玉同学提出了问题:在阳光照射下,韭黄会发生变化吗?两人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都各有说法。为此,他们设计了一个实验,探究在阳光照射条件下培养韭黄,其叶子是否会变成绿色。
实验器材:两盆各20~40株培养好的韭黄幼苗,洒水壶等。
设计思路:将两盆韭黄幼苗分为A、B两组,一组在光照条件下,另一组不被光照,观察一个白昼后两组韭黄叶的颜色变化情况,观察并记录三天。
实验步骤:①将两盆韭黄分别编为A组、B组,分别将A、B两盆放置在 ______ 和 ______ 环境下进行培养。
②适时适量向两盆浇清水,其它条件保持一致。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 ______ 。
③晚上观察并记录A、B盆韭黄的颜色变化情况。
④第二、三天重复浇水、晚上观察、记录。
预期结果和结论:若实验结果为A组韭黄叶仍为黄白色,B组韭黄叶变成了绿色,
分析讨论:(1)在这一探究实验中,设置了对照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 ______ 。
(2)在探究过程中,每盆使用了多株韭黄进行试验,这是设置 ______ 实验,为了避免出现偶然因素而产生误差。
14. 如图一表示某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图一中某条食物链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相对含量,图三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请据图回答:
(1)请写出图一中具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______(答全才给分)。图二中的1对应图一中的生物是______。
(2)由于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未经严格的处理就排放,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水质发生了恶化,水体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有一定限度。
(3)图三中字母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数字代表推动碳循环的生理过程,则D和E分别代表______,②③分别表示______。
15. 同学们在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相关知识后,对绿色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活动过程特别感兴趣,于是他们分工合作,做了如下探究,图一是绿色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活动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植物所进行的不同生理活动,①②③表示相关物质;二所示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此实验忽略温度等因素对装置内气体体积等的影响),将图二装置放在室外培养24小时,连接氧气检测仪,测得装置内一昼夜氧气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三,请如图完成下列问题:
(1)有经验的农民伯伯种田时,会采取间作套种、合理密植等措施,这是为了提高图一中过程【 ______ 】 ______ 的效率(填图中字母)。
(2)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______ ,图一所示的过程【 ______ 】 ______ 主要在该能量转换器中进行的,该过程发生在图三的曲线的 ______ 段。
(3)随着时间推移,图三中红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 ______ 点时移动到最右端(填数字)。分析图二和图三可知,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的 ______ 具有重要作用。
(4)通过观察会发现,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②绝大部分通过图一中的生理过程【 ______ 】,散发到空气中,提高了大气湿度,增加了降水,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16. 如图表示人体的部分生理过程,请分析回答问题。
(1)若图中A、B、C、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其中壁最厚的是D;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有 ______ ,控制血液向一个方向流动。这说明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气体进入肺,随后进入血液循环,依次经过心脏的 ______ (填字母)腔,最终到达组织细胞的 ______ 处被利用。
(3)若图中①~⑦表示血管,血管⑦内的血液与⑥内的血液相比,减少的成分主要是 ______ 。(填字母)(A、尿素B、氧气C、二氧化碳)
(4)小肠中与消化淀粉有关的消化液有 ______ ,消化的终产物是葡萄糖,
(5)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除通过图中所给途径排出外,还能通过 ______ 中的汗腺分泌汗液排出。人体的新陈代谢等生理活动主要受 ______ 的调节,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2小题,共13分)
17. 人的前额Ⅴ形发际和平直发际是一对相对性状(基因用A、a表示)。如图是某家庭前额发际性状的遗传情况。
(1)根据家族遗传图中 ______ (填序号)可以推断前额发际性状 ______ 是显性性状。
(2)控制前额发际性状的一对基因位于体细胞中的一对染色体上,染色体主要由 ______ 两种物质组成。
(3)在8和9生育的两个孩子中,11控制前额发际性状的基因组成是 ______ 。12与父母的前额发际性状不同,这种变异属于 ______ 的变异。如果8和9再生育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是Ⅴ形发际女孩的概率是 ______ 。
18.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人们对新型冠状肺炎的预防有了新的发现和研究。IgM和IgG是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的两种抗体,其产生及含量变化过程如图一所示,图二中甲、乙、丙表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结构简单根据其寄生的细胞,可推断出新型冠状病毒属于 ______ 病毒。
(2)观察图一曲线可以发现,在潜伏期内 ______ (填“能”或“不能”)检测到IgM和IgG,所以新冠肺炎防控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就必须对密切接触者进行 ______ (填“抗体”或“核酸”)检测。
(3)从免疫学角度分析,新冠病毒属于抗原。接种疫苗可保护易感人群,这种免疫类型属于 ______ 免疫。
(4)新冠肺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是图二中的 ______ (填标号)。
(5)为预防新冠肺炎,教室每天应经常开窗通风,用酒精等消毒液进行消毒。上述预防措施属于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神经细胞和根尖成熟区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不同点:根尖成熟区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神经细胞没有。所以C是根尖成熟区细胞特有的结构即①细胞壁和⑥液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它们的异同点如下:
相同点
不同点
植物细胞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线粒体和细胞核
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动物细胞
没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据此解答。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实际上是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需要同学们综合比较。
2.【答案】D
【解析】解:A、并不是营养级越低个体数量越多,如在食物链:松树→松毛虫→鸟中,松树的数量会少于松毛虫的数量。故A错误;
B、丙的能量来自于乙的一少部分,乙的能量来自于甲的一少部分,二者的能量之和少于甲的能量,因此与甲的能量不相等。故B错误;
C、在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率为10%-20%,因此乙具有的能量越多,则丙获得的能量越多。故C错误;
D、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为200,第三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为30,因此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0÷200×100%=15%.故D正确。
故选:D。
(1)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的循环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特点。
(2)生态学上把食物链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第一营养级开始,逐级沿食物链向后传递。两个营养级之间能量的传递率在10%-20%之间。
计算方法为:能量传递率=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00%。
该题考查了能量流动的知识,属于高中范畴,要把握好两点:一是明确物质和能量的方向是单向性的,另一个是能量的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3.【答案】D
【解析】解:A、细胞生长是指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并且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会由小变大。但是细胞不能无限制的长大,一部分细胞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进行分裂。图中①的过程表示细胞的生长。A正确。
B、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细胞分裂的结果是使细胞的数量增多,但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未发生变化。图中②过程表示细胞的分裂。B正确。
C、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组织。过程③表示细胞分化,C正确;
D、①②③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D错误。
故选:D。
由图可知①的过程表示细胞的生长,使细胞体积的增大,②过程表示细胞的分裂,使细胞数量的增加,③过程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了差异性的变化,表示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
解此题的关键一是具有一定的识图作答能力,从图中获得解题信息;二是理解掌握细胞生长、分裂和分化的生理过程。
4.【答案】C
【解析】解:A、从食性看,蝙蝠是一种肉食动物,A正确;
B、蝙蝠昼伏夜出的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B正确;
C、蝙蝠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C错误;
D、蝙蝠的身体结构与飞行的运动方式相适应,如它的体表有由皮质膜将四肢(包括指间)和尾连接起来构成的翼膜,用于飞行,D正确。
故选:C。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微观到宏观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与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相比,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无系统。即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掌握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解题的关键。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枝条由芽发育而来、根尖的结构和幼根的生长。解题关键是熟知种子、根尖的结构及枝芽的结构和发育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图甲是菜豆种子的结构:1胚芽、2胚根、3子叶;图乙是一个枝条:a叶、b茎、c芽;图丙是根尖的结构:A成熟区、B伸长区、C分生区、D根冠;图丁是枝芽的结构:①生长点、②幼叶、③芽轴。
A.种子的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子叶。甲图中1是胚芽,2是胚根,3是子叶,缺少胚轴,A错误;
B.胚是种子的重要部分,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茎与根的部分,胚根将来发育成根;乙图中a是叶,b是茎,所以a和b是由甲图中的1胚芽发育成,B正确;
C.丙图中,A是成熟区,B是伸长区,伸长区细胞不断伸长,C分生区不断分裂,所以根就不断长长,C正确;
D.丁图中的③芽轴,将来发育成茎,所以丁图中的③将来可发育成乙图中的结构b茎,D正确。
故选A。
6.【答案】C
【解析】解:A、呼吸作用只要是活细胞时时刻刻都在进行,所以0时附近,植物仍在进行呼吸作用,A正确。
B、据图可见:a、c点表示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B正确。
C、傍晚时分,由于持续了一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的有机物,所以c点积累的有机物最多,C错误。
D、12时附近,植物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关闭部分气孔,所以光合作用强度也有所下降,D正确。
故选:C。
(1)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图中曲线光合作用只有在6~18点的白天进行;曲线呼吸作用在一天中变化不大。
解题的关键应熟练掌握三大生理作用的概念及区别和联系,并注意识图。
7.【答案】B
【解析】解:无机盐对人体非常重要,如果缺乏会得相应的缺乏症,.例如,无机盐中含有的钙磷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一种成分,人体缺铁会使血红蛋白的合成发生障碍,从而使人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导致贫血。缺钙能引起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缺碘易导致地方性甲状腺肿,又叫大脖子病。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多,仅占体重的4%左右。无机盐对人体非常重要,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据此解答。
明确无机盐的种类很多,不同的无机盐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
8.【答案】B
【解析】解:A、①和②的成分有区别,①中蛋白质含量高,A错误;
B、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物进入血液,根据图示箭头方向可知A为氧气,B为二氧化碳气体,B正确;
C、毛细血管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腔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极慢,数量最多,利于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图中血管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故血管为毛细血管,C错误;
D、组织细胞中B二氧化碳浓度高于②处,D错误。
故选:B。
图中血管中红细胞呈单行通过,故血管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数目多,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慢,管腔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根据图示箭头方向可知A为氧气,B为二氧化碳气体;①、②是两种不同的液体,据此解答。
此题关键是理解毛细血管的特点及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过程,考查全面,注重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9.【答案】D
【解析】解:A、1(肾小球)的两端分别连接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而不是小动脉和小静脉,错误;
B、当血液流经1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2肾小囊形成原尿,因此大分子蛋白质不能经1滤过到2中,错误;
C、当3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4尿液,因此3和4都含有水、无机盐、尿素,而4中没有葡萄糖,错误;
D、喝进的部分水随4尿液排出,表明这部分水没有被肾小管重吸收进入血液,因此可不经过肾静脉,正确。
故选:D。
(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
(3)图中,1是肾小球、2是肾小囊,3是原尿、4是尿液。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肾单位的结构和尿的形成过程以及正确识图。
10.【答案】A
【解析】解:A、视觉的形成是人的生理活动,不属于反射。A符合题意;
B、C、D都是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属于反射;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反射是指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活动。
知道反射是指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活动。
11.【答案】A
【解析】解:骨骼肌包括中间较粗的肌腹和两端较细的肌腱(乳白色),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跨过关节分别固定在两块不同的骨上.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收缩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但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将骨推开,因此一个动作的完成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共同完成的.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故选:A
本题考查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调配合.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12.【答案】C
【解析】解:AB、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AB正确
C、生物中普遍存在变异现象,变异是不定向的。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由于生物生活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适应当时环境的变异未必适应将来变化了的环境,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自然选择留下来的变异永远都是有利于生物生存的说法是错误的。C错误。
D、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13.【答案】无光 有光 形成对照(或控制单一变量) 光 重复
【解析】解:①将两盆韭黄分别编为A组、B组,适时适量向两盆浇清水,分别将A、B两盆放置在无光和有光环境下进行培养,这样就设置了有光照和没有光照的对照实验组;
②适时适量向两盆浇清水,其它条件保持一致。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形成对照实验。
③晚上观察并记录A、B盆韭黄的颜色变化情况;
④第二、三天,重复浇水、晚上观察、记录。预期结果和结论:
若实验结果为A组韭黄叶仍为黄白色,B组韭黄叶变成了绿色,
分析讨论:
(1)在这一探究实验中,设置了对照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光。
(2)在探究实验中,每盆使用了多株韭黄进行实验,这是设置重复实验,为了避免出现偶然因素而产生误差。
故答案为:①无光;有光;
②形成对照(或控制单一变量);
(1)光;
(2)重复。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此题变量是光照的不同。
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14.【答案】甲→乙→丙→戊,甲→丁→丙→戊,甲→丙→己→戊 丙或己 自动调节能力 分解者、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解析】解:(1)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图一中具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有:甲→乙→丙→戊,甲→丁→丙→戊,甲→丙→己→戊。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的含量沿食物链不断积累,所以图二中,1的营养级是第三营养级,对应图一中生物为丙或己。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的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并且很难恢复。
(3)生态系统中,生产者能够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又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A是生产者,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E是二氧化碳;过程②吸收二氧化碳表示光合作用,③表示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甲→乙→丙→戊,甲→丁→丙→戊,甲→丙→己→戊;丙或己
(2)自动调节能力
(3)分解者、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1、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
2、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的含量沿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3、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体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的正确书写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解题的关键。
15.【答案】甲 光合作用 线粒体 乙 呼吸作用 AF 18 碳—氧平衡 丙
【解析】解:(1)图一中,甲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过程,表示光合作用,间作套种和合理密植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光能,达到提高光合效率的目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分析图三,该植物在一天中积累了有机物,依据是曲线中A点低于F点,光合作用的释放氧气的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的量。
(2)动植物细胞都具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线粒体是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呼吸作用的表达式为: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图一中乙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表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能进行,因此发生在图三的AF段。
(3)分析图三可知,一天内在18点时密闭装置内氧气浓度最高,因此,这个时间红墨水滴的位置在一天中移动到最右端。绿色植物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大量氧气,这对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4)图一中的丙表示蒸腾作用,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的②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到空气中,提高了大气湿度,增加了降水,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故答案为:
(1)甲光合作用;F
(2)线粒体;乙呼吸作用;AF
(3)18;碳—氧平衡
(4)丙
(1)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3)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4)图一是绿色植物体内的某些生理活动过程示意图,图一中:甲表示光合作用,乙表示呼吸作用,丙表示蒸腾作用;①氧气,②水分,③二氧化碳。
掌握绿色植物的三大生理作用概念及其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6.【答案】房室瓣 B→D 线粒体 AB 肠液、胰液 皮肤 神经系统
【解析】解:(1)若图中A、B、C、D表示心脏的四个腔,其中壁最厚的是D左心室;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保证血液由心房流向心室,而不能倒流。这说明心脏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2)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气体进入肺,随后进入血液循环,气体的循环途径为:肺静脉→B左心房→D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网→组织细胞最终到达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处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血液流经肾脏时氧气进入供肾脏,肾脏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尿素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因此,血管⑦肾静脉内的血液与⑥肾动脉内的血液相比,氧气和尿素减少了,故选:AB。
(4)淀粉在口腔内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在小肠中被肠液、胰液分解为葡萄糖。
(5)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人体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除通过图中所给途径排出外,还能通过皮肤中的汗腺分泌汗液排出。人体的新陈代谢等生理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故答案为:(1)房室瓣;
(2)B→D;
(3)AB;
(4)肠液、胰液;
(5)皮肤;神经系统。
图中1呼气、2排尿、3排遗、4吸收、①主动脉、②肺动脉、③④上、下腔静脉、⑤肺动脉、⑥肾动脉、⑦肾静脉、A右心房、B左心房、C右心室、D左心室、a氧气、b二氧化碳。
此题属于综合题,灵活运用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7.【答案】8和9 V形发际 DNA和蛋白质 AA或Aa 可遗传 37.5%
【解析】解:(1)人的V形发际和平直发际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是一对相对性状。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在题干中第二代8和9父母都是V形发际,第三代12却出现了平直发际的子女,说明V形发际是显性性状,平直发际是隐性性状。
(2)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质,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主要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3)如果用A、a表示控制发际形状的基因,则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A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a表示,根据V形发际是显性性状,平直发际是隐性性状,控制12发际形状的基因组成为aa。12成对的基因分别来自于8父亲和9母亲,说明父母的基因组成中都带有隐性基因a,父母表现为V形发际,则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都是Aa,这对夫妇的遗传图解为:
12与父母的前额发际性状不同,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因为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根据遗传图解可知:8产生的精子含有A或a基因。在8和9生育的两个孩子中,第三代11控制前额V形发际性状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如果8和9再生有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是V形发际的可能性是75%。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人类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都是50%,如果8和9再生有一个孩子,则这个孩子是V形发际女孩的概率是75%×50%=37.5%。
故答案为:
(1)8和9;V形发际
(2)DNA和蛋白质
(3)AA或Aa;可遗传;37.5%
(1)遗传学中把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统称为性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2)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18.【答案】动物 不能 核酸 特异性 甲 切断传播途径
【解析】解:(1)新型冠状病毒寄生在动物体中,因此属于动物病毒。
(2)根据资料分析和观察IgM和IgG是在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的两种抗体的含量变化过程可知,新冠肺炎在潜伏期内是不能检测到IgM和IgG,所以传染病防控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就必须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核酸的检测。
(3)疫苗从免疫学角度分析属于抗原,当抗原进入人体后,可刺激人体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抗体,从而提高对该传染病的抵抗力,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4)图二中甲是传染源,乙是传播途径,丙是易感人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属于传染源,是图中的甲。
(5)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是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对一定场所进行消毒等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具体措施。在教室内预防传染病,从切断传播途径的角度来说,应勤开门、窗,通风换气;室内定期喷洒消毒液进行消毒;出门戴口罩等。
故答案为:(1)动物
(2)不能;核酸
(3)特异性
(4)甲
(5)切断传播途径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只要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因此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图二中的甲传染源、乙传播途径、丙易感人群。
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环节和预防措施是解题的关键。
相关试卷
辽宁省营口市2019年中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辽宁省营口市2019年中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生物真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生物真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生物试卷(含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