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文化水平测试
八年级语文试卷
同学你好!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以下内容:
1.全卷共8页,共24道小题,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考试形式为闭卷。
2.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视为无效。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规范、端正、整洁地使用楷体字答题,此题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贵州最独特的地标。它以孤岛状巍然屹立于武陵山脉,因其神奇壮观的景致引得八方游客接zhǒng①而至。
梵净山巍峨páng bó②八百里,云蒸霞蔚,溪流纵横,森林如盖。其险挺奇绝的山势,有如双凤舞天宇,又像玉龙仰天长啸,直向天云,令人叹为观止,特有的孤岛状地质构造和高原气候条件,造就了梵净山目空一切的生态环境,这里万木葱茏耸峙、山花绚丽多彩、生物交汇丰富、植被带谱独特,7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在此繁衍栖息,使得梵净山成为名fù③其实的“生物基因库”。
近年来,贵州铜仁利用梵净山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打造绿色产业体系,瞠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特色鲜明的绿色致富路。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屹立 B.叹为观止 C.目空一切 D.绚丽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①,胡为乎泥中? 《诗经·邶风》
②土地平旷,。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怒而飞,。 《庄子·北冥有鱼》
⑤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 贺敬之《回延安》
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礼记·虽有嘉肴》
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表现杜甫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的诗句是:,。
⑧《卜算子·咏梅》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的操守,保持坚贞不屈的品行的诗句是:,。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朱自清,现代文学大家、学者,他撰写的《经典常谈》共13篇。
B.陕北民歌“信天游”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C.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D.《马说》的作者韩愈,是宋代文学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下面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与主人公保尔相关的情节,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被出卖蹲监狱②认识达雅并相爱③做发电厂工人④双目失明坚持写作⑤随骑兵队征战
A.③⑤①④② B.③①⑤②④
C.⑤②①③④ D.⑤③④①②
7.阅读完《经典常谈》,同学们深有感悟,纷纷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请你加入其中,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2分)
同学甲:读经典,丰富了我的语文知识,比如从《说文解字》中我了解了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
同学乙:读经典,充实了我的精神内涵,比如阅读《史记》我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到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司马迁发奋著书,不但有严谨的治史精神,更有持之以恒的初心。
你:
(二)现代文阅读
下雨天出门远行①
沈婧懿
多年以后,每当他站在火车站的大门口,总会想起他拖着行李箱独自去远方的阴雨绵绵的那个下午。
那天下午,他收拾完上路必需的行装,背上吉他,拖着行李箱出门了。
天在下雨,让原本就显得有些悲壮的远行更添了一份凄凉。他没打伞,就这样走在大街上,头也不回。
雨不大,缠绵如丝,像是故土对他恳切地挽留,轻轻柔柔飘落在他的头发上,于发梢积出细小的雨珠连成网,将他的薄外套淋得到处是深浅不一的痕迹。透过这迷离的雨雾,他恍惚看到路上的行人向他迎面走来,汇成浩荡的人潮,或者说,是他感到自己正孤独地在人潮中逆流而行。
“我要去哪里?”他脑海里忽然冒出这个问题,但他马上清醒过来,他要去赶公交,去火车站,去寻找诗和远方。诗和远方,多么诱人的字眼,那里春风十里,鲜花遍地,阳光从枝叶间斑驳落下,湖面静若碧玉。那里到处回旋着传说中的天籁,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就种植在人们的房前屋后。
彼时正是十一月,冬寒料峭。他站在公交车站台上,缩着脖子,手插口袋,望着坑坑洼洼的马路,内心茫然。雨越下越大,雨珠一串串沿着站台的棚檐滴落下来,形成一片雨帘将他包围在里面。跳跃的雨滴跌入积水成洼的路面,了无痕迹。水不动就死了,死了的水会变臭变脏,失去鲜活的灵魂。
破旧的公交车终于摇摇晃晃地来了。门打开的那一刻,他真想扭头回去。车上乌泱泱地挤满了人,污浊的空气冲出车门,巨浪一般朝他扑面而来,天地间雨的清新与惆怅顿时消失全无。他犹豫了好一会儿,最终在司机不耐烦地催促声中上了车。
车上真挤。他背着吉他,拖着行李箱硬着头皮使劲往里面挤去,车上的人勉强闪开身为他攒出一条缝。他艰难地裹挟在乘客当中,动弹不得,在这密不透风的小匣子一般的空间里,各种人身上散出的气味和发动机的汽油味混合在一起闷得他喘不过气来,胃里翻江倒海。顿时,他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什么时候受过这委屈呀?
诗和远方连影子都未瞧见,生活已给了他当头棒喝。
车外,雨还在下。车窗上的雨越积越多,由细细密密的小颗聚集成大颗,从玻璃窗上艰涩地滚落,像一个人哀怨的泪水,他看得出了神,觉得这场雨应该下在马孔多②。
我要去哪里啊?哦,要去远方,要去寻找向往已久的诗意生活。可车上这些人呢?他们也是去追求诗和远方吗?
年轻的妈妈抱着孩子,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年迈的老人背着蛇皮袋,颤颤巍巍地佝偻着身躯。魁梧的大叔倚在座位旁玩手机,几个中年妇女叽叽喳喳她聊个不停,时髦女郎的电话响了又响……他从狭窄的缝隙里望过去,一时间分不清是自己上错了车还是他们搞错了目的地。
车一站一停,离终点站越近,人就越少,车里的空间有了松动。年轻妈妈在一个空出来的座位上坐下,把孩子放在自己膝上。有青年人给年迈的老者让了座,老人坐下后把巨大的蛇皮袋紧紧地抱在怀里。中年妇女要下车了,彼此道别,约定“下次再聚”,这使得车里一下子安静了不少,那个魁梧的大叔呢?他没留意,依然一心扑在手机上。
就这样,公交拖着一车截然不同的人,到达了它的终点站。
火车站的大楼巍然矗立在眼前,尽管是下雨天,人群依然如翻涌的浪潮持续不断地奔向它。他愣愣地看着,火车站的胃口可真大,似乎能吞下全世界的旅行者,而来来往往的列车,就像这巨兽缓缓蠕动的肠道。他忍不住扭头望身后的公交车,犹如一个被遗弃的玩具,刚刚吐出那个背着蛇皮袋的老人,然后缓缓关上车门,一瘸一拐地驶出他的视线。他似乎看见,多年以后回到故乡的自己,大约也是这个模样,背着把旧吉他,步履蹒跚,眼光浑浊。
雨仍是下个不停。
视线愈渐模糊。他打了个寒战,忽地听见心里有个声音在说话:“别傻了,十一月的马孔多下雨很正常”他知道自己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比公交车更拥挤的人群,更错综复杂的世界。他顿时醒悟,所谓的诗和远方,从来就是这样。
他整了整行李,迎着风雨向火车站走去。多年以后,当他想起那个独自出门远行的阴雨绵绵的下午,总会像回想起一句箴言那样在心里念叨,十一月的马孔多本来就会下雨。
【注释】①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01,有删改。②马孔多: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描写的原始小镇,每年十一月,雨量很大。马孔多在下雨,反映一种孤独忧愁的心境。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他”出行当天的心理活动的一项是(3分)
A.义无反顾 B.犹豫迷茫 C.失望后悔 D.释然领悟
9.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请根据提示补充完整下图空缺情节。(4分)
公交到站,走向火车站
①
②
挤上公交,踏上征途
10.小说中三处写到“马孔多下雨”,但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请你结合“他”的心理变化,推测“别傻了,十一月的马孔多下雨很正常”这句话的含义。(3分)
11.小说以“下雨天出门远行”为题,其中的“雨”除了指雨的本义,还有什么含义?题目有何深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
【甲】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乙】什么是物候学①(节选)
竺可桢宛敏渭
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温、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物候学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枯荣,动物的来往生育,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和它对动植物的影响。物候记录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等,不仅反映当时的天气,而且反映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如1962年初春,北京天气比往年冷一点,山桃、杏树、紫丁香都延迟开花。从物候的记录可以知季节的早晚。所以物候学也称为生物气候学。
在我国,最早的物候记载,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一篇里:“四月秀葽(yāo),五月鸣蜩(tiáo)"(四月里葽草开了花,五月里蝉振膜发声)又如,“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等等,那完全是老农经验的记载。到春秋时代,已经有了每逢节气的日子记录物候和天气的传统,而且已经知道燕子在春风前后飞来,在秋分前后离去。
物候学直到如今还是靠人的两目所能见到和两耳所能听到的作记载,这还能起什么作用呢?我们知道,物候这门知识,是为农业生产服务而产生的,在今天对于农业生产还有很大作用。它依据的是比仪器复杂得多的生物。1962年北京的山桃、杏树、紫丁香和五一节前后开花的洋槐的花期都延迟了,比1961年迟了10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我们只要知道物候,就会知道这年北京农业季节是推迟了,农事也就应该相应地推迟,可是1962年北京地区部分农村,在春初种花生等作物时,仍旧照前两年的日期进行,结果受了低温的损害。若能注意当年物候延迟的情况,预先布置,就不会遭受损失了。
物候的数据是从活的生物身上来的,用来指导农事活动就很直接,而且方法简单,农民很易接受。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
【注释】①选自《物候学》有删改。
12.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对物候知识的介绍,选出下面选项中不属于“物候”现象的一项是(3分)
A.百花盛开 B.蟒蛇冬眠 C.天降暴雨 D.蜜蜂采蜜
13.甲文是一篇逻辑严密的事理说明文,选段按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引出物候和物候学。请根据提示,将行文思路补充完整。(4分)
文章首先①。
接着指出②。
最后引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14.两篇选文都列举了北京1962年花期与前后一年对比情况的物候记录,你认为列举这一记录的目的是什么?(3分)
15.在“探究语言”环节,晓丽和洋洋就甲、乙选文的两段文字特点各抒己见,请你结合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将他们两人的理由补充完整。(4分)
A语段: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B语段: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温、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晓丽:我喜欢A语段,因为①
洋洋:我喜欢B语段,因为②
(三)古代诗文阅读
【甲】小石潭记(节选)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游西山十记(记四)
(明)袁中道
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②。
有老树,中空火出③,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④,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⑤若径寸。
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②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③火出:(泉水)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④激聒石渠:喧闹着流进石渠。⑤了:这里指池水清澈,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③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怕”“只怕”。
16.下列各选项是分别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小石潭在竹林的深处泉水通过树洞流入寺内
B.小石潭的底部有石头石渠底部有石子和泥沙
C.潭岸的源头若隐若现池塘的水大约有一丈深
D.潭四周冷清不宜久留小鱼儿都游出水面嬉戏
17.甲乙两篇选文在表现潭水的清澈时,都同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一句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4分)
1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3分)
A.皆若空游无所依 中空火出 B.日光下澈 周于廓下
C.其岸势犬牙差互 其长尺许者 D.以其境过清 界以石梁
蒹葭 风雨
《诗经·秦风》 《诗经·郑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风雨凄凄①,鸡鸣喈喈②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③?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风雨潇潇④,鸡鸣胶胶⑤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⑥?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诶。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祉。
【注释】①凄凄:寒凉。②喈喈(jiē):鸡叫的声音。③夷:同“怡”,喜悦。④潇潇:猛烈。⑤胶胶:鸡叫声。⑥瘳(chōu):(伤病)痊愈,这里有心情变好的意思。
1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两首诗歌都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的一项是(3分)
A.爱情 B.思念 C.期待 D.惆怅
20.两首诗都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加以分析。(4分)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学校团委组织开展“魅力‘和’文化”主题系列活动,同学们精心准备,积极参加。
21.为让本次活动顺利开展,校团委张老师组织学生会成员召开筹备会,下面是从会议记录中摘抄的部分交流内容。假如你负责拟写通知,请根据内容提示,以校团委的名义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格式规范的通知(可以不写称呼)。(6分)
会议记录
时间:5月20日地点:校团委办公室主持人:张老师
会议纪要:
……
张老师:综合大家的意见,“魅力‘和’文化”主题活动的时间就定在本月28日,早上9点开始。
同学甲:在学校报告厅举行固然可以,但容纳不下全校学生。
同学乙:九年级忙于复习中考,建议本次活动只有七、八年级全体学生参加,这样就可解决场地问题了。
同学丙:活动形式除了“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还可增加“知识竞答”。
杨老师:好,同意大家的意见。请负责拟写通知的同学今天完成任务。
……
通知
22.下面是一道“和”文化知识竞答题,你认为没有体现中国“和”文化内涵的一项是(3分)
A.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和而不同,执两用中 D.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23.语文老师发现杨洋同学的演讲稿中有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和语序不当的问题,请你帮他找出并修改。(6分)
①同学们,“和而不同”是一种不偏不倚又包容大度的处世智慧。②孔子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③君子与人和谐相处,绝不盲目苟同,失去自我。④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⑤它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治国理政、为人处世的价值观。⑥放眼世界,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⑦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更要不断发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标点使用不当:第句,修改意见:
语言表达不规范:第句,修改意见:
五、写作能力(60分)
24.“主角”,即主要角色。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有过当主角的体验?或者一次有趣的活动、一场激烈的比赛、一个难忘的生日、一段温馨的视频、一张曾经的照片……你都可能是其中的主角。请以“这一刻,我是主角”为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和要求:
(1)明确“这一刻”的具体内容,突出“我”是主角的原因。
(2)充分表现“我是主角”的过程和心理状态,注意详略得当。
(3)表达“我”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4)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5)勿抄袭、套作,勿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信息。
黔东南州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文化水平测试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书写水平(5分)
1.(5分)此题根据作文卷面书写水平综合评分,正楷字、行楷字均可。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2.(4 分)踵 磅礴 副
3.(3分) C “目空一切”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人狂妄自大,谁都看不起。用在此语境不符合,可改为“得天独厚”。
4.(10分)①微君之躬 ②屋舍俨然 ③无为在歧路 ④其翼若垂天之云 ⑤万里起高潮
⑥教然后知困 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⑧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 (3分) D 韩愈,唐代。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
6.(3分)B
7.(2分)读经典,可以让我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儒家经典“四书”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人等方面的道理。“学而时习之”指导我要及时复习的学习方法。(符合大意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
8.(3 分)C
解析:根据文意“就这样走在大街上,头也不回”表现主人公信心满满、义无反顾的心理状态;“门打开的那一刻,他真想扭头回去”表现主人公的犹豫委屈,“我要去哪里啊?”表现他对未来的迷茫;“他顿时醒悟”“迎着风雨向火车站走去”表现主人公已然明白人生路上充满荆棘,只有坚定前行,才有可能寻到诗与远方。文中没有失望后悔的情绪。故选C。
9.(4分)①收拾行李,独自出门。②乘坐公交,观察乘客。
10.(3分)主人公领悟到追求人生美好理想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总是充满孤独、寂寞,挫折与磨难,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才会实现人生目标。
11.(4分)“雨”象征主人公在追求“诗和远方”的路上遭遇的种种困难、坎坷。题目“下雨天出门远行”既交代了主人公出行的天气,又暗示主人公在追求理想道路上遇到的困难险阻,以及表现出来的勇气。
12.(3分)C
解析:“天降暴雨”属于天气变化,是水蒸气上升凝结下落,几乎每个季节都会下雨,不属于物候现象。
13.(4分)①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②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
14.(3分)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15.(4分)①A语段语言生动,将拟人和比喻有机结合,用“传语”“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得生动形象,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②B语段开门见山介绍物候学的概念,语言准确、平实,措辞严谨,体现出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三)古代诗文阅读
16.(3分)C
解析:结合甲文中“不可知其源”可知,看不见小石潭的源头。故答案为C。
17.(4分)《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游西山十记》:朱鱼万尾,匝池红酣,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或“下见文砾金沙”)。
18.(3分)C
解析:A项 在空中/空虚,内无东西
B项 向下/地面
C项 代词,指代小石潭/代词,指代鱼
D项 因为/把,用
19.(3分)D
解析:《风雨》中从“既见君子”和对“不夷”“不瘳”“不喜”的反问,可看出夫妻重逢后的喜悦。并未表现出“惆怅”之憾,故选D。
20.(4分)《蒹葭》每章以蒹葭、白露起兴,渲染出寂寥凄冷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思而不见的怅惘心情。《风雨》每章以风雨、鸡鸣起兴,渲染了凄清的氛围,烘托出女主人公没见到心爱之人时愁苦凄凉的心情。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21.(6分) 答案示例:
提示:明确通知的内容(魅力“和”文化主题系列活动)(1分)、时间(5月28日早上9点)(1分)、地点(学校报告厅)(1分)、参加的人员(七、八年级全体同学)(1分),格式要注
意署名(学校团委)(1分)和日期(5月20日)(1分)的位置。
22.(3分)D
解析:“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指一种学习的方法,意思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没有包含“和”文化的内涵。故选D
23.(6分)第②句标点使用不当,将双引号外的句号移至引号内。第⑦句语序不当,将“发扬和传承”修改为“传承和发扬”。(每处3分,找准句子得1分,修改正确得2分)
五、写作能力(60分)
24.作文评分标准
项目
等级
内容
表达
一类卷
(54~60分)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选材典型,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文体特征鲜明,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行文自然。
二类卷
(45~53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选材恰当,内容具体,思想健康,感情真实。
文体特征明确,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行文基本自然。
三类卷
(36~44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
选材比较恰当,内容基本具体,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
文体特征比较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行文有套作痕迹。
四类卷
(18~35分)
偏离题意,中心模糊,选材不当,
内容空泛,思想基本健康,感情虚假。
文体特征模糊,结构残缺,
语言不通顺,行文明显为套作。
五类卷
(0~17分)
与题意无关,无中心,选材随意,
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
文体类型难以辨认,结构混乱,不能完篇,语病严重,抄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下列不是文中直接出现的人物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