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当前文件暂不支持在线预览,请下载使用
当前文件暂不支持在线预览,请下载使用
当前文件暂不支持在线预览,请下载使用
还剩6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6《 散文二篇》 课件+教案+导学案(师生版)+同步测试(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6《 散文二篇》 课件+教案+导学案(师生版)+同步测试(含答案),文件包含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6《散文二篇》课件pptx、核心素养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6《散文二篇》教学设计doc、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6《散文二篇》导学案学生版doc、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6《散文二篇》导学案教师版doc、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6《散文二篇》同步检测含答案doc、16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mp3、人为什么要活着mp4、我为什么而活着mp4等8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6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生活?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聆听两位作家是怎么说的。
16* 散文二篇
1.通读课文,概括作者的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重点)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品味文章的语言。(难点)3.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素养)
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
1.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2.揣摩文章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更改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的属性,二是散文的属性。
严文井(1915—2005),作家。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作者简介
《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这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写作背景
字词检测
1.读准字音。 臼 齿 茸 毛 蔓 延 凋 谢 洗 涤
2.积累词语。臼齿:茸毛:蔓延:凋谢 :洗涤 :
jiù
róng
màn
diāo
dí
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形如臼。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向四周扩展延伸。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冲荡;清洗。 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听:1.注意字音和朗读的节奏 2.找出每段的中心句。读:1.吐字准确、有力、清晰流畅 2.声音洪亮、圆润、朴实明朗 3.节奏分明、适度、变化有序
1.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 起来却是永久。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1)先谈生命的易逝;(2)再谈生命的永久;(3)最后高唱生命的赞歌。
2.本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据此来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第二部分(2-4自然段)正面论述“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第2段:以小草和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高度赞美生命的永恒。
3.理清行文思路
课文标题为《永久的生命》。生命本是有限的,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是永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观点的。
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这和题目矛盾吗?
时光一去不返,个人生命是有限的。
不矛盾。这是伏笔,为后面写永久的生命蓄势。
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作者先以恺撒与亚历山大为例,指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接着从反面指出人们对生活的偏见;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
“我们的责任是调整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去编书;是使我们的举止井然有致,而不是去打仗,去扩张领地。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
用“是,……而不是” 形成强烈对比,既观点鲜明,又有节奏和气势使读者容易接受,又沁入心灵。
第2、3、4段是如何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第2段 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
第3段 生命本体的流转
第4段 议论现实
外在现象
生命的内部特征
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慨叹。
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个人生命与衬衣作比较,突出了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语言生动通俗,耐人寻味。
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请同学们画一画,圈一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命的顽强,以此证明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看到生命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牛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牛犊为拥有“遍身金黄的茸毛”而欣喜的情态,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怎样理解“分开来”“合起来”的意思?
“分开来”指的是一个个体。 “合起来”指的是永不休止的繁殖、蔓延的精神。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它孕育出了果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儿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同时也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的消逝与不朽比作花朵的凋谢与永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价值。
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 然而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自身的神奇”“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的事实。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让我们赞美生命”。 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作者从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的延续上,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威势,对生命发出由衷的赞叹。
本文哲思深邃,鲜明生动,条理清晰,章法井然。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哲理的语言,清晰的条理。
欲扬先抑: 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这是“抑”; 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人类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是“扬”;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学完本文,你对生命有了哪些认识?
对于个人而言,生命是易逝、短暂的; 对于家庭而言,生命是可以繁衍、传承、 延续的;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生命又是无穷无尽、永远不朽的。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请同学们写出有关生命的名言或诗句。
张海迪
邰丽华
海伦·凯勒
同学们可以交流下自己对生命的感受,把自己心中的收获或苦闷写下来相互分享一下。
这篇议论性散文书写了生命的卑微、柔弱、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洗涤(dí) 松懈(jiě) 兴味(xìng)B.牛犊(dú) 点缀(zhuì) 茸毛(róng)C.遵循(xún) 凋谢(tiáo) 卑微(bēi)D.不朽(xiǔ) 震颤(zhàn) 蔓延(màn) 应为 B。(A项“懈”应读“xiè”;C项“凋”应读“diāo”;D项“颤”应读“chàn”。)2.赏析第三段句子“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拟人。把“生命”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的永无休止,生生不息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2)第二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3)说说画线句蕴含的意思。(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3.读“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回答下列问题。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永久的生命
生命的奇迹
生命是永久的
生命是有限的
生命的神奇
生命本体的流转
赞美永久的生命
15* 散文二篇
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朋友说,人活着是为了吃饭;那吃饭是为了什么?吃饭是为了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
思索者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不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生命的意义比生命本身更加重要。
1.梳理结构、释疑解难、品味语言。2.理解作者活着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琪译。有改动。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写作背景
一、读一读
遏制( ) 飓风( )濒临( ) 俯瞰( ) 肆意( ) 深渊( ) 嘲讽( ) 牺牲( )
è
jù
bīn
kàn
sì
yuān
fěnɡ
xī
遏 制 :濒 临 : 俯 瞰 :深不可测 :无能为力:
二、记一记
制止,控制。
紧接,靠近 。
俯视 。
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能施展力量。 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如何理解作者关于“爱情”的论述?指出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作者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带着以下任务听(默)读课文。
说说每段大意。 第1段:概括自己一生三大追求。 第2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3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4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5段:作者觉得一生活着值得。
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第二部分(2-4自然段):分说。 第1层<第2自然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2层<第3自然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3层<第4自然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我为什么而活着
崇高而伟大的情怀
渴望爱情
爱情带来
爱情摆脱
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
狂喜
孤独
缩影
读第2段,想一想作者追求爱情的原因有哪些。
读第3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追求知识的。
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作者从了解人的心灵(人类)、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三个方面追求知识。
读第4段,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支配着作者的一生?
他的经历就是对这种情感的最好诠释。他一生坎坷曲折,但始终以悲悯的目光关注着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人类的苦难者,即使身受迫害也在所不惜。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大思想家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这种感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拥有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拥有崇高的思想境界。
如何理解作者在最后一段说的话?
他胸怀正义和良知,为拯救人类的苦难者,即使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惜,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全人类。他的人格崇高而伟大。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作者的语言独具魅力,请同学们画一画,圈一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品析。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用“飓风”设喻,表明这三种感情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比强大、不可遏抑,是作者永恒而无悔的追求,“在深深的苦海上”是说这些追求面临种种挑战,但无论如何,“我”都将任由这三种感情支配,去面临人生。这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他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一方面是知识能引领他进入美好的境界,另一方面是他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人类,可以帮助人类摆脱苦难,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这三种激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最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提示:爱情——人与人之间最深刻最美的联系。 知识——开阔眼界,使精神富足。 同情心——博爱。
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作者罗素是个怎样的人?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人格崇高而伟大。 (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等)
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作家名片
作者一生的追求中哪一种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
想一想:
对整个人类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本文在个性化的表述中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提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作者用“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描述孤寂的恐怖、可怕,用“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境界。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充满感情。
每个人都需要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现在的活法给将来留下的是骄傲,是遗憾,还是悔恨?
我过去的活法给现在留下的是什么?
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无为和虚度。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平淡淡。 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了两篇短文,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 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2)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 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3)想到耶稣为 人间罪恶,钉死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 (4)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 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A.遏制 非要 背负 虽然 B.遏制 只要 背负 即使 C.遏止 非要 承受 即使 D.遏止 只要 承受 虽然
A
2.下列句子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B.它很香,香得像兰花。C.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D.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A
3.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罗素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里的“云霄”与“尘世”分别指什么?(2)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技巧及内涵。①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云霄: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或作者理想中的世界。尘世: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②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3)下面是本文另一版本译文的最后一段,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简要陈述理由。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孟宪忠译)
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孤寂的恐怖和可怕,反衬了真挚爱情的可贵,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本文的译文,比较简洁,口语色彩较浓,这使得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干脆利落、发自肺腑。 或:另版译文,书面色彩较浓,句子较长,语气较为舒缓,这使得作者的思想感情仿佛是深思熟虑所得,表现得更为沉稳厚重。
2.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胸怀和境界?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新的认识与思考? 小作文:我要怎样活着
1.请同学们积累有关生命的名言或诗句。
我为什么而活着
开门见山,回答题目问题
具体阐述
指出活着的意义
爱情
知识
同情心
博大美好的情怀崇高的思想境界
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生活?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聆听两位作家是怎么说的。
16* 散文二篇
1.通读课文,概括作者的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重点)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品味文章的语言。(难点)3.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素养)
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
1.熟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2.揣摩文章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3.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更改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一是议论文的属性,二是散文的属性。
严文井(1915—2005),作家。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等。
作者简介
《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这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
写作背景
字词检测
1.读准字音。 臼 齿 茸 毛 蔓 延 凋 谢 洗 涤
2.积累词语。臼齿:茸毛:蔓延:凋谢 :洗涤 :
jiù
róng
màn
diāo
dí
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形如臼。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向四周扩展延伸。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冲荡;清洗。 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听:1.注意字音和朗读的节奏 2.找出每段的中心句。读:1.吐字准确、有力、清晰流畅 2.声音洪亮、圆润、朴实明朗 3.节奏分明、适度、变化有序
1.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第1段: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 起来却是永久。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第5段: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1)先谈生命的易逝;(2)再谈生命的永久;(3)最后高唱生命的赞歌。
2.本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据此来理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第二部分(2-4自然段)正面论述“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第2段:以小草和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高度赞美生命的永恒。
3.理清行文思路
课文标题为《永久的生命》。生命本是有限的,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是永久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观点的。
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这和题目矛盾吗?
时光一去不返,个人生命是有限的。
不矛盾。这是伏笔,为后面写永久的生命蓄势。
请简要概括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作者先以恺撒与亚历山大为例,指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接着从反面指出人们对生活的偏见;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
“我们的责任是调整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去编书;是使我们的举止井然有致,而不是去打仗,去扩张领地。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
用“是,……而不是” 形成强烈对比,既观点鲜明,又有节奏和气势使读者容易接受,又沁入心灵。
第2、3、4段是如何从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的?
第2段 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
第3段 生命本体的流转
第4段 议论现实
外在现象
生命的内部特征
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慨叹。
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运用对比的手法,把个人生命与衬衣作比较,突出了个人生命短暂、不可重复的特点。语言生动通俗,耐人寻味。
文中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请同学们画一画,圈一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从土壤里钻出来,欢乐地迎着春天的风,好像那刚刚过去的寒冷从未存在。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生命的顽强,以此证明作者的观点:我们应该看到生命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在春天,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小牛犊,它们跳跳蹦蹦,炫耀它们遍身金黄的茸毛。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小牛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牛犊为拥有“遍身金黄的茸毛”而欣喜的情态,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怎样理解“分开来”“合起来”的意思?
“分开来”指的是一个个体。 “合起来”指的是永不休止的繁殖、蔓延的精神。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凋谢”和“永存”矛盾吗?
看似矛盾,实则充满哲理:花儿凋谢,只不过是生命变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它孕育出了果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儿用自己的生命滋养下一代,同时也让生命得以延续、生生不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生命的消逝与不朽比作花朵的凋谢与永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生命的价值。
文中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作者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 然而从第二段开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生命自身的神奇”“感谢生命的奇迹”“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现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
表面上看作者一开始的感情是悲观失望的,其实这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因为,岁月的流逝,青春的一去不复返,是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客观存在的事实。作者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让我们赞美生命”。 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
作者从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的延续上,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威势,对生命发出由衷的赞叹。
本文哲思深邃,鲜明生动,条理清晰,章法井然。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欲扬先抑,再谈生命的永久,正面展开。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哲理的语言,清晰的条理。
欲扬先抑: 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这是“抑”; 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人类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是“扬”;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学完本文,你对生命有了哪些认识?
对于个人而言,生命是易逝、短暂的; 对于家庭而言,生命是可以繁衍、传承、 延续的;对于整个人类而言,生命又是无穷无尽、永远不朽的。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请同学们写出有关生命的名言或诗句。
张海迪
邰丽华
海伦·凯勒
同学们可以交流下自己对生命的感受,把自己心中的收获或苦闷写下来相互分享一下。
这篇议论性散文书写了生命的卑微、柔弱、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洗涤(dí) 松懈(jiě) 兴味(xìng)B.牛犊(dú) 点缀(zhuì) 茸毛(róng)C.遵循(xún) 凋谢(tiáo) 卑微(bēi)D.不朽(xiǔ) 震颤(zhàn) 蔓延(màn) 应为 B。(A项“懈”应读“xiè”;C项“凋”应读“diāo”;D项“颤”应读“chàn”。)2.赏析第三段句子“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拟人。把“生命”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的永无休止,生生不息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1)第一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2)第二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3)说说画线句蕴含的意思。(4)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3.读“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回答下列问题。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着它的快乐和威势”。
永久的生命
生命的奇迹
生命是永久的
生命是有限的
生命的神奇
生命本体的流转
赞美永久的生命
15* 散文二篇
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朋友说,人活着是为了吃饭;那吃饭是为了什么?吃饭是为了活着......
人为什么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
思索者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不经过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生命的意义比生命本身更加重要。
1.梳理结构、释疑解难、品味语言。2.理解作者活着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琪译。有改动。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写作背景
一、读一读
遏制( ) 飓风( )濒临( ) 俯瞰( ) 肆意( ) 深渊( ) 嘲讽( ) 牺牲( )
è
jù
bīn
kàn
sì
yuān
fěnɡ
xī
遏 制 :濒 临 : 俯 瞰 :深不可测 :无能为力:
二、记一记
制止,控制。
紧接,靠近 。
俯视 。
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能施展力量。 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如何理解作者关于“爱情”的论述?指出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作者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带着以下任务听(默)读课文。
说说每段大意。 第1段:概括自己一生三大追求。 第2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3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4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5段:作者觉得一生活着值得。
文章的结构特点:总—分—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第二部分(2-4自然段):分说。 第1层<第2自然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 第2层<第3自然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 第3层<第4自然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我为什么而活着
崇高而伟大的情怀
渴望爱情
爱情带来
爱情摆脱
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
狂喜
孤独
缩影
读第2段,想一想作者追求爱情的原因有哪些。
读第3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追求知识的。
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作者从了解人的心灵(人类)、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三个方面追求知识。
读第4段,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支配着作者的一生?
他的经历就是对这种情感的最好诠释。他一生坎坷曲折,但始终以悲悯的目光关注着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人类的苦难者,即使身受迫害也在所不惜。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大思想家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这种感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拥有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拥有崇高的思想境界。
如何理解作者在最后一段说的话?
他胸怀正义和良知,为拯救人类的苦难者,即使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惜,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全人类。他的人格崇高而伟大。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作者的语言独具魅力,请同学们画一画,圈一圈,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品析。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用“飓风”设喻,表明这三种感情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比强大、不可遏抑,是作者永恒而无悔的追求,“在深深的苦海上”是说这些追求面临种种挑战,但无论如何,“我”都将任由这三种感情支配,去面临人生。这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他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一方面是知识能引领他进入美好的境界,另一方面是他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人类,可以帮助人类摆脱苦难,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这三种激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 对爱情的追求是人最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提示:爱情——人与人之间最深刻最美的联系。 知识——开阔眼界,使精神富足。 同情心——博爱。
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作者罗素是个怎样的人?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人格崇高而伟大。 (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等)
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作家名片
作者一生的追求中哪一种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
想一想:
对整个人类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本文在个性化的表述中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提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作者用“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描述孤寂的恐怖、可怕,用“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境界。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充满感情。
每个人都需要问问自己:
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现在的活法给将来留下的是骄傲,是遗憾,还是悔恨?
我过去的活法给现在留下的是什么?
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无为和虚度。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平淡淡。 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了两篇短文,你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 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2)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 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3)想到耶稣为 人间罪恶,钉死在十字架上,滴血而死的情景,信徒们常常感激得涕泪交流。 (4)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 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A.遏制 非要 背负 虽然 B.遏制 只要 背负 即使 C.遏止 非要 承受 即使 D.遏止 只要 承受 虽然
A
2.下列句子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B.它很香,香得像兰花。C.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D.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A
3.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中罗素说:“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里的“云霄”与“尘世”分别指什么?(2)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技巧及内涵。①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云霄: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或作者理想中的世界。尘世: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运用了形象的比喻,表明了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在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
②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3)下面是本文另一版本译文的最后一段,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简要陈述理由。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孟宪忠译)
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孤寂的恐怖和可怕,反衬了真挚爱情的可贵,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
本文的译文,比较简洁,口语色彩较浓,这使得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干脆利落、发自肺腑。 或:另版译文,书面色彩较浓,句子较长,语气较为舒缓,这使得作者的思想感情仿佛是深思熟虑所得,表现得更为沉稳厚重。
2.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胸怀和境界?你对自己的人生有哪些新的认识与思考? 小作文:我要怎样活着
1.请同学们积累有关生命的名言或诗句。
我为什么而活着
开门见山,回答题目问题
具体阐述
指出活着的意义
爱情
知识
同情心
博大美好的情怀崇高的思想境界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