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第2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704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第2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7041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章认识区域第2节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第1课时区域的发展阶段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57041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第1课时同步训练题
展开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A基础培优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44分
(知识点1: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知识点2: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知识点3: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知识点4: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知识点1、2、4](2022年福建莆田期末)读倒“U”形区域发展规律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图示发展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②是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C.③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D.①—②—③的演变体现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趋势
2.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我国仍处于图中_____阶段( )
A.① B.②
C.③ D.①—②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差异,可判断①为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差异较小,A项错误;②为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区域差异维持在较高水平,B项错误;③为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差异缩小并维持在较低水平,C项错误;①—②—③的演变体现了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发展趋势,D项正确。第2题,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对应图中的②阶段。
[知识点2、3](2021年青海西宁期末)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乡驻地及周边部分辖区示意图,经勘探发现图示区域有储量丰富的大煤田。读图,完成第3~4题。
3.随着对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利用,图示区域发生的变化有( )
①乡驻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型的工矿城市 ②经济结构会由以种植业和林果业为主发展为以工矿业为主 ③居民数量迅速增加,多从事工矿业和服务业 ④交通状况会有明显的改善,内外联系更加便捷 ⑤生态环境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4.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图中区域煤炭资源几近枯竭。为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可行的措施有( )
A.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缩短产业链
B.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C.寻找石油、天然气等替代资源
D.提高农业地位,大面积种植水稻
【答案】3.A 4.B 【解析】第3题,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工矿城市的形成,也使小乡镇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就业结构也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倾斜;工矿业的发展使得当地交通得到更大程度的改善;工矿业的发展往往也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①②③④正确,⑤错误。第4题,煤炭基地在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时,可优化能源基地工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
[知识点1、2](2021年陕西延安期中)在美国建国初期,匹兹堡还只是一个毛皮贸易之地。尽管匹兹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但几乎没有工业。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中心,并获得“世界钢都”的美誉。据此完成第5~6题。
5.据材料分析,在美国建国初期,匹兹堡的区域发展阶段的特点是( )
A.区域内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B.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大
C.区域内已形成便捷的交通网
D.区域内已出现众多的城镇
6.“钢都”匹兹堡兴起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
A.丰富的铁矿资源 B.便利的水陆交通
C.众多的技术人才 D.丰富的水能资源
【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由材料可知,美国建国初期,几乎没有工业,人口、城市稀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人地关系基本协调。第6题,由材料“19世纪中叶,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入苏必利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铁中心”可知,匹兹堡早期发展得益于便利的水陆交通,B项正确;匹兹堡煤炭资源丰富,但是缺乏铁矿石,A项错误;匹兹堡兴起之初并不具备技术人才的优势,C项错误;匹兹堡地形平坦,水运便利,水能资源不丰富,D项错误。
[知识点4](2021年广西桂林开学考试)阅读某年深圳、广州、北京三个城市的有关经济指标数据表,完成第7~8题。
城市
国民生产
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相比上一年的变化(+为增长,-为下降)/%
三次产
业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深圳
27 670.2
-3.1
+1.9
+3.9
0.1∶37.8∶62.1
广州
25 019.1
+9.8
+3.3
+2.3
1.2∶26.3∶72.5
北京
36 102.6
-8.5
+2.1
+1.0
0.4∶15.8∶83.8
7.三个城市处于区域发展的( )
A.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B.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C.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D.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8.深圳市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今后发展需要( )
①与香港、广州一起大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提高区域协同发展能力 ②加强海水淡化,解决水资源问题 ③继续引进外资,形成“遍地开花,分散发展”的格局 ④加快新能源开发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解决能源不足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7.C 8.D 【解析】第7题,由表中数据可知,三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都最大,第一产业的比重均最小,所以三个城市均处于区域发展的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C项正确。第8题,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区域,应建立合理的城市等级体系,避免“遍地开花”,各个城市的功能趋同的局面,因此应通过大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提高区域的协同发展能力,①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海水淡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紧张的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②不符合题意;深圳市常规能源缺乏,加上经济发达,能源不足,应加快新能源开发和资源跨区域调配,④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知识点2、3]9.(2021年黑龙江哈尔滨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吉林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突出重点和主攻方向,扬长补短,产业结构从汽车、石化“二人转”升级为群星辉映的产业“大舞台”,努力使经济尽快走上协调增长的轨道。
材料二 吉林省某年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
项目
所占比重/%
贡献率/%
同比增长率/%
第一产业
13.6
2.7
2.8
第二产业
48.5
59.4
16.7
第三产业
37.9
37.9
12.7
材料三 2004—2009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1)过去的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是汽车、石化唱“二人转”。试分析这种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6分)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区域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结合材料一、二,描述当时吉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6分)
(3)判断吉林省当时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并描述该阶段的发展特征。(8分)
【答案】(1)这种发展模式会使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内资源短缺现象逐步显现,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破坏、人地关系变得不协调。
(2)当时的吉林省产业结构特征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贡献率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小的是第一产业,总体上产业结构趋于复杂。
(3)吉林省当时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其特点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趋势;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大加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明显提高;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B拓展提升练】
时间:20分钟 总分:47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区域认知](2021年河北衡水月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楚越之地(现今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据此完成第1~2题。
1.材料中提到的区域,在当时所处的发展阶段为( )
A.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B.传统经济阶段
C.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
D.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2.关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水网密布,在农业社会早期,有利于水运往来
B.该地区水热丰富,土壤疏松,自古以来是农业发达地区
C.该地区到了农业社会后期,成为我国著名的“粮仓”
D.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为现代重化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该区域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经济不发达,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A项正确。第2题,该地区水热丰富、河网密布,但在农业社会早期,由于农业生产落后,商品交换不发达,水运交通不便利;到了农业社会后期,随着生产条件逐渐改善,这里成为我国著名的“粮仓”;该地区缺乏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因此缺乏发展重化工业的物质基础。C项正确。
[综合思维]若下图表示区域先后发展的三个阶段。读图完成第3~4题。
3.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丙
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乙
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丙
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甲
4.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
①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 ②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③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④三次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但是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第二产业,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但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应为乙阶段的特征,A项错误。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应为丙阶段的特征,B项错误。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为丙阶段的特征,C项正确。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为乙阶段的特征,D项错误。第4题,产业结构指的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包括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及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①②③正确。
[综合思维](2022年黑龙江黑河联考)读我国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5.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图中①、②、③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①③
6.关于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时期城镇化水平最高
B.②时期环境质量最佳
C.③时期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体
D.②—③时期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
【答案】5.A 6.D 【解析】第5题,图中①点第一产业占55%,第二产业占20%,第三产业占25%,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判断为区域发展的早期。②点第一产业占20%,第二产业占55%,第三产业占25%,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③点第一产业占15%,第二产业占30%,第三产业占55%,此时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根据各点的产业数值可以看出,①时期到②时期再到③时期,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区域发展高级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故图中①、②、③三点所代表的时间排序为①②③,A项正确。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①时期,第一产业比重最高,判断为区域发展的早期,城镇化水平低;②时期第二产业比重最高,判断为工业化阶段,环境污染严重;③阶段以第三产业为区域发展的主体,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②—③时期第二产业比重由55%下降到30%,可能出现企业外迁现象,D项正确。
[人地协调观](2021年江苏宿迁月考)如图为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模式内涵图(X表示经济发展水平,Y表示环境保护强度,Ⅰ~Ⅳ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保护强度四种关系模式)。据此完成第7~9题。
7.下列关于Ⅰ~Ⅳ所表示的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Ⅰ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
B.Ⅱ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
C.Ⅲ为经济滞后环境模式
D.Ⅳ为经济环境落后模式
8.如果X表示经济发展速度,Y表示环境保护强度,那么,目前我国处在哪种发展模式( )
A.Ⅰ B.Ⅱ
C.Ⅲ D.Ⅳ
9.图中所示模式与目前非洲整体状况相符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答案】7.A 8.D 9.C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保护强度高,为经济环境协调模式,A项正确;Ⅱ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环境保护强度高,为经济滞后环境模式;Ⅲ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环境保护强度都较低,为经济环境落后模式;Ⅳ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保护强度低,为环境滞后经济模式。第8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环境问题仍较为突出,因此当前我国处于Ⅳ发展模式。第9题,当前非洲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同时环境问题极为突出,与Ⅲ发展模式相符合。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坦桑尼亚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该国经济以农牧业、旅游业和采矿业为主,工业生产落后,科技水平低,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依赖进口。下图示意坦桑尼亚概况。
(1)简述坦桑尼亚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6分)
(2)简析制约坦桑尼亚工业发展的因素。(8分)
(3)有观点认为“工业化是坦桑尼亚实现经济发展、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也有观点认为“坦桑尼亚应保护环境,拒绝工业化”。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1)能源与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用工成本低;土地租金低;海运、铁路等交通运输条件较好。
(2)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国家贫困,资金短缺;生产落后,科技水平低;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3)支持工业化。理由:工业化能够减弱工业品的对外依赖,实现经济独立;延长矿产与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矿产品的附加值;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摆脱贫困。
或拒绝工业化。理由:坦桑尼亚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环保技术落后;工业化可能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废弃物,会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恶化会直接影响旅游业和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测试题,共8页。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练习: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练习,共10页。
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第二节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中图版 (2019)第一章 区域类型与区域差异第二节 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课堂检测,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