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展开高一年级地理学科试卷
I卷选择题(70分)
一、单选题(35个小题,每题2分。请将试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 目前,人类已经实地考察的宇宙天体是( )
A. ab B. de C. fg D. hi
2. 图中包含的天体系统层次有( )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答案】1. B 2. B
【解析】
【分析】主要考查了太阳系及天体系统。
【1题详解】
a为水星,b为金星,c为地球,d为月球,e火星,f木星,g土星,h天王星,i为海王星。太阳系中,人类已经实地考察天体是月球和火星。故选B。
【2题详解】
图中最高等级天气系统是太阳系,太阳系包含了地月系。故选B。
2017年10月19日3时31分,中国“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下图为某摄影师抓拍到的“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完成下面小题。
3. “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是一种“凌日”现象。在地球上看,太阳系中能产生“凌日”现象的行星是( )
A. 金星、木星 B. 水星、金星 C. 火星、木星 D. 金星、火星
4. “凌日”现象发生时,该行星与太阳、地球近乎排成一条直线,这体现了行星运动特征中的?( )
A. 同向性 B. 共面性 C. 近圆性 D. 连续性
5. 照片中的其他黑点属于某种太阳活动,它一般( )
A. 温度相对周围更低 B. 会影响地球无线电长波通信
C. 出现在太阳色球层 D. 平均以22年为一个活动周期
【答案】3. B 4. B 5. A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题意,凌日是指天体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挡住部分日面的现象,故太阳系能发生“凌日”现象的行星应是运行轨道在地球轨道和太阳之间的行星,即水星、 金星,B正确;火星、木星轨道在地球轨道之外,不会发生“凌日”现象,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金星凌日”时,金星与太阳、地球近乎排成一条直线,这体现金星与太阳、地球几乎在同一平面上,体现了行星运动特征的共面性。没有体现同向性和近圆性,连续性不是行星运动特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照片中的黑点是太阳黑子,其温度比光球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显得暗一些,A正确;太阳耀斑爆发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干扰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中断,B错误;黑子是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的太阳活动,C错误;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现象。③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 “ 极光”现象。④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洪涝、干旱灾害等,但不是绝对相关,是可能性较大。
据腾讯新闻,2017年1月26日消息,最新研究表明,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当前火星表面干燥寒冷,但是大量证据显示,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表面,由于地球液态水存在的区域就有生命,科学家猜测当火星处于潮湿气候状态下,生命体可以进化形成。完成下面小题。
6. 数十亿年前,火星很难有生命孕育的主要原因应该是( )
A. 常年低大气压环境 B. 缺乏足够的液态水 C. 太阳光照条件不稳定 D. 与太阳的距离更远
7. 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必须要有( )
①微生物的存在②液态水充足③表面温度适宜④适宜的大气环境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8. 相对于地球来说,火星更容易遭受陨石袭击,主要原因是( )
A. 火星的公转速度更快 B. 火星的体积、质量更大
C. 火星的大气密度更小 D. 火星的表面宇宙辐射更强
【答案】6. D 7. B 8. C
【解析】
【6题详解】
类似地球最简单、最远古的微生物,可幸存于火星极端稀薄的大气层中,通常情况下火星很难有生命的孕育主要是因为距日距离较远,温度较低,所以D正确;常年低大气压环境可以孕育生命,A错误;由材料“数十亿年前河流、湖泊和海洋覆盖在火星表面”可知不缺乏液态水,B错误;太阳光照条件是外部条件,不是火星内因,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读材料信息找出,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有:水资源充足,有液态水,说明当时有适宜的温度,才会有液态水的存在。再结合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可知火星生命体可以形成的必要条件有:水资源充足;光照温度适宜;适宜的大气环境。而微生物本身就是生命物质,它不是生命体可以形成的条件。综上所述,②③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故B正确,排除ACD。故选B。
【8题详解】
火星空气稀薄,大气密度小,与陨石的摩擦力小,陨石不容易燃烧,所以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地球被厚厚的大气层包围,陨石在落向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和大气摩擦燃烧,不少在落地前燃烧成灰烬,不会对地表造成撞击,C正确。地球的公转速度比火星要快一些,A错误;地球的体积、质量更大,B错误;宇宙辐射强度与陨石袭击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陨石与行星大气高速摩擦可以使陨石燃烧,减小陨石对行星的影响;由于火星的质量比地球质量小,大气比地球稀薄,所以火星更容易遭陨石袭击。
2016年9月,我国在贵州边远山区建成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它能收集微弱的宇宙无线电信号,同时把我国空间测控能力由月球同步轨道延伸到太阳系外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空间测控能力将提升到覆盖:
A. 地月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太阳系
10. 选择在贵州偏远闭塞的山区建射电望远镜,主要是因为当地:
A. 太阳辐射非常强 B. 太阳活动干扰小
C. 天气变化影响小 D. 电磁环境比较好
【答案】9. D 10. D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材料,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成,把我国空间测控能力由月球同步轨道延伸到太阳系外缘。标志着我国空间测控能力将提升到覆盖太阳系,D对,A、B、C错。故选D。
【10题详解】
A. 该地云雨天气多,太阳辐射较少,A错;
B. 太阳活动干扰没有减小,B错;
C. 多云雨天气,天气变化影响大,C错;
D. 选择在贵州边远闭塞的山区建射电望远镜,主要是因为当地电磁环境比较好,能收集微弱的宇宙无线电信号,D对。故选D。
中科院空间环境研究预报中心提供消息说,2012年1月23日11时59分,太阳爆发了自2003年以来最强的一次耀斑。结合下面“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1. 太阳耀斑和太阳黑子活动:
A. 分别出现在①层和②层 B. 分别出现在①层和③层
C. 分别出现在②层和③层 D. 分别出现在②层和①层
12. 此次太阳耀斑爆发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A. 使“天宫一号”上的指令系统遭到破坏 B. 许多地区的有线通讯中断
C. 天津部分地区上空出现极光现象 D. 全球降水量明显上升
【答案】11. D 12. A
【解析】
【分析】1.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大气层的有关知识。
2.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的有关知识。
【11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因此可推断图中①为光球层、②为色球层、③为日冕层;太阳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2题详解】
A、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因此天宫一号与地球的无线短波通讯有可能受到影响,故A项正确。
B、太阳活动对无线电波通讯具有干扰,但对有限网络干扰有限,不会使其中断,故B项错误。
C、极光是由于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击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而成的,故C项错误。
D、全球的降水量有的地方上升,有的地方下降,不是都明显上升,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3年7月8日2时35分在新爱尔兰地区(南纬3.9度,东经153.9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380千米。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3. 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S波和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传播到达莫霍界面时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 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 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明显下降
C. 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 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14.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 地核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壳
【答案】13. C 14. B
【解析】
【分析】1.横波速度慢,只经过固体物质;纵波速度快,能经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
2.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
13题详解】
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显著变化是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C正确。故选C。
【14题详解】
依据材料,2013年7月8日2时35分在新爱尔兰地区(南纬3.9度,东经153.9度)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38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震源位于上地幔,B正确。故选B。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 ①层 B. ②层 C. ③层 D. ④层
16. 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层为岩石圈 B. ②层只能纵波通过 C. ③层为外地核 D. ④层承受压力较小
【答案】15. B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图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即②圈层,B对,排除ACD。故选B。
【16题详解】
①圈层为地壳,厚度:(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大洋地壳一般厚度只有几千米)海洋较陆地小,A错;②圈层为地幔,横波和纵波都可以通过,B错;③圈层为地核中的外核,横波不可以通过,最可能为液态,C对;④圈层为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D错。故选C。
【点睛】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一般认为,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至100km深时,温度便接近于地幔开始熔融的固相温度,这时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下,开始产生选择性熔融,逐渐形成固流体软流层。
当地时间2017年1月4日,哥斯达黎加境内的图里亚尔瓦火山大规模喷发,地热蒸汽夹着火山灰喷涌而出,严重影响当地机场航班的正常起降。完成下面小题。
17. 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岩石圈物质为熔融状态 B. 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 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 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18. 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系统
B.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 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答案】17. C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是固态的,A错误;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BD错误;岩石圈和生物圈关系密切,C正确。故选C。
【18题详解】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复杂系统,A错误;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包含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C错误;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它们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也较密切,D错误。故选B。
【点睛】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
读下面表格,完成下面小题。
距今年代
1.4亿年 3.3亿年
植物界
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
海生藻类
动物界
恐龙
两栖动物
代
甲
乙
19. 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 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 甲是新生代,乙是中古代 D. 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20. 乙时代的末期( )
A. 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 恐龙灭绝 C. 被子植物繁盛 D. 爬行动物繁盛
【答案】19. B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图中甲对应的地质年代距今1.4亿年,裸子植物繁盛,被子植物已经产生,因此对应中生代;乙对应的地质年代距今3.3亿年,三叶虫和藻类繁衍旺盛,因此对应古生代,B对,排除ACD。故选B。
【20题详解】
乙地质年代为古生代,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蕨类植物明显衰退,A对;恐龙等爬行动物盛行于中生代,恐龙灭绝更是在中生代后期,BD错;被子植物出现于新生代,C错。故选A。
【点睛】古生代(约5.7亿年-2.5亿年前)在这个时期,生物界开始繁盛。动物以海生的无脊椎动物为主,脊椎动物有鱼和两栖动物出现。植物有蕨类和石松等,松柏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因此时的动物群显示古老的面貌而得名。中生代(约2.5亿年-0.65亿年前)显生宙的第二个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这时期的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菊石类和箭石类。植物主要是银杏、苏铁和松柏。从古生代到中生代到新生代,繁盛的植物分别是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繁盛的动物分别是软体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古生代),到爬行动物(中生代),到哺乳动物(新生代)。
21. 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示意图,关于各地貌形成的作用正确的是( )
A. 流水侵蚀、流水搬运、风力侵蚀、风力搬运
B. 流水沉积、流水沉积、流水侵蚀、风力沉积
C. 流水侵蚀、流水沉积、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D. 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流水侵蚀、风力搬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读图可知,第一幅图表示河流峡谷地貌,多位于落差较大的河流上游地区,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第二幅图表示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多分布河流中下游和河口地区,由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第三幅图表示风蚀柱或风蚀蘑菇地貌,多分布在风力较强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第四幅图表示沙丘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由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影响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发育形成的外力作用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3. 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
①泥石流②水土流失③沙尘暴④土地荒漠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22. A 23. A
【解析】
【分析】
【22题详解】
①项,a表示风力侵蚀形成裸岩荒漠。①正确。②项,b表示风力搬运将沙尘搬移到黄土高原。②正确。③项,c表示流水搬运将黄土搬移到河流中。③错误。④项,d表示沉积作用,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与冲积扇。④错误。①②正确,故选A。
【23题详解】
c过程为流水搬运过程,流水侵蚀的黄土等物质随着流水一起流失,可能会导致水土流失与泥石流。①②正确,沙尘暴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土地荒漠化主要自然原因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③④错误,故选A。
【点睛】沙丘和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风力沉积作用,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主要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河口三角洲和冲积扇主要由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
24. “尖峰石阵”是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邦国家公园的一种著名石灰岩(沉积岩)景观。石灰岩由海洋中的贝壳演变而成。在太古代,那里被森林覆盖,从海边吹来的沙逐渐形成沙丘,将森林掩埋,在原始森林枯萎、大地被风化后,沙沉下去,石灰岩出露地表,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残存在根须间的石灰岩就像塔一样显露了出来。下图为“尖峰石阵”景观图。据此回答“尖峰石阵”形成的过程是( )
A. 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B. 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C. 板块运动→海水侵蚀→风力沉积→风力侵蚀 D. 风力沉积→海水沉积→板块运动→风力侵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尖峰石阵是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邦国家公园(南纬30°附近)的一种著名石灰岩景观”、“石灰岩由海洋中的贝壳演变而成”说明该地先是沉积了厚厚的石灰岩层;“在太古时代,那里被森林覆盖”说明该地经历了地壳运动,由海变陆地;“从海边吹来的沙逐渐形成沙地,将森林淹埋,在原始森林枯萎、大地被风化后,沙沉下去了,残存在根须间的石灰岩就像塔一样被遗留了下来。”说明该地先是经历了风沙沉积,后又经历了风力侵蚀作用,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017年10月4日中秋之夜,我国云南省大理、丽江等地出现“火流星”照亮夜空的奇观。据卫星观测,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很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读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大气层以外
26. 关于该层大气的温度描述正确的是( )
A. 直接导致小行星的爆炸 B. 因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升高
C. 随高度逐渐升高而递增 D. 达到大气温度的极大值
27. 该事件说明,地球的大气圈能够( )
A. 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 B. 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
C. 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防止水分散失 D. 减轻宇宙中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答案】25. B 26. C 27. D
【解析】
【25题详解】
从近地面到高空,在垂直方向上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 对于中纬度地区而言,0-12千米主要是对流层,12-50千米主要是平流层,50千米以上主要是高层大气。小行星爆炸在高度37千米处,故小行星爆炸发生在平流层,故选B。
【26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该层大气为平流层,受平流层中臭氧层对紫外线吸收的影响,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B错,C正确。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不是平流层本身的温度直接导致小行星的爆炸,A错。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大气温度的极大值不在平流层,D错。故选C。
【27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大部分小天体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而燃烧殆尽,很少能陨落地表,所以地球的大气圈能够减轻宇宙中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D正确。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是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与该事件关系不大;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防止水分散失等与小行星的爆炸无关,ABC可排除。故选D。
【点睛】平流层的特点:(1) 气温的垂直分布除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外,在 30 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而使气温升高;(2)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3)水汽、杂质含量极少,云、雨现象近于绝迹,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的开发利用不仅是西藏常规能源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西藏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完成下面小题。
28. 下列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不相关的是( )
A. 晴天多,云量少,日照长 B. 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
C. 海拔高,平均气温低 D. 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
29. 除太阳能外,青藏地区的其他能源也很丰富,其中哪一项能源与太阳辐射无关:( )
A. 柴达木盆地的天然气 B. 藏南谷地的地热 C. 青藏高原北部的风能 D. 雅鲁藏布江的水能
【答案】28. C 29. B
【解析】
【28题详解】
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原因是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晴天多,云量少,日照时间长;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对太阳辐射能削弱作用小,ABD不符合题意。太阳能是否丰富平均气温低无直接关系,C符合题意。本题要求选择错误的一项,故选C。
【29题详解】
藏南谷地的地热与内力作用有关,能量来源于地球的内部,B符合题意。天然气是地质历史时期储存下来的太阳能;风是因为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使得地面冷热不均,气压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大气水平运动;水能来源于水的势能,水能能源源不断产生是因为水循环,水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太阳辐射;因此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有利部分):①太阳辐射直接为地球提供光和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②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太阳辐射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太阳能热水器)和间接能源(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
下图是“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0. 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 )
A. a B. b C. c D. d
31.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首先是下列哪个环节受到了影响?( )
A. a B. b C. c D. d
32. 冬天,多云的夜晚气温会高一些,主要是哪个环节起到的作用?( )
A. a B. b C. c D. d
【答案】30. B 31. A 32. C
【解析】
【3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图中a反映热量从太阳到地面,属于太阳辐射;b从地面到大气,属于地面辐射;c由大气到地面,属于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为图中b,B正确、排除ACD;故选B。
【3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多云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反射、散射、吸收作用,主要因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使得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比晴天低,即主要太阳辐射减弱,为图中a,A正确、排除BCD;故选A。
【3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冬天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要暖和一些,其原因是多云的晚上,云层较厚,云层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多,大气逆辐射较强,夜晚补偿给地面的气温较多,地面气温较高,较暖和,c为大气逆辐射,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大气的保温作用: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气截留,大气获得地面辐射增温,同时产生大气辐射,大气辐射的方向绝大部分向下(大气辐射只有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3. 图中箭头②比①细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气逆辐射 B. 地面反射作用 C. 大气削弱作用 D. 地面吸收作用
34. 利用人造烟雾可以防御霜冻,因为人造烟雾能使( )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增强
【答案】33. C 34. D
【解析】
【33题详解】
由图中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削弱,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所以形成图中箭头②比①细,C正确;与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和吸收作用无关,排除ABD。故选C。
【34题详解】
由图中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农民点燃田地里的秸秆,烟雾弥漫,增加了二氧化碳,加大了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从而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从而防止霜冻,故④增强,D正确;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受人造烟雾影响,A错误;人造烟雾对穿越大气层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会产生削弱作用,使②减弱,B错误;地面辐射受地面温度影响,不受人造烟雾影响,C错误。故选D。
【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如,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3、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35. 下图中A、B、C、D四地位于同一纬度,在图示的这一天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 A地 B. B地 C. C地 D. D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影响图中地区昼夜温差的主要因素是天气和下垫面性质;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白天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夜晚气温低,昼夜温差大,而多云和阴雨天气相反,即阴雨天昼夜温差小;据此可知,图中四地,昼夜温差较大的是处于晴天的BD,排除BD;陆地比热容量小于海洋,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降温快,因此昼夜温差陆地大于海洋,据此可知,图中AC两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位于海洋的C,C正确、排除A;故选C。
Ⅱ卷综合题(30分)
二、综合题(两道大题,共30分)
36. 下图是“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图中“A”、“B”、“乙”、“丙”所代表的含义。
(2)试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下列地理现象:
①霜冻多发生在冬半年(深秋或初春)晴朗的夜晚。
②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③CO2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答案】(1)A为大气和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B为太阳辐射;乙为地面辐射;丙为大气逆辐射。
(2)①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使地面辐射热量散失到了宇宙空间而大气保温作用弱,这样昼夜温差大,冬季气温低而气温低于0℃,就容易出现霜冻;②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③CO2增多造成大气更多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加了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受热过程描述、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常见地理现象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可知,太阳辐射(B)进入地球大气层后,部分被大气反射(甲)、散射、吸收,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直接被地面吸收,因此,B表示太阳辐射,甲为大气反射作用,A表示大气和地面的反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以地面辐射(乙)的形式向外散失热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部分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C)。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以大气辐射的形式散失热量,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丙),部分射向宇宙空间(D)。故“A”、“B”、“乙”、“丙”所代表的含义依次是大气和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小问2详解】
①首先要知道霜冻的概念和发生霜冻的原因,然后再根据大气受热状况分析冬季晴朗的夜间容易发生霜冻的原因。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霜冻在秋、冬、春三季都会出现。冬半年气温较低,而晴朗的夜晚由于大气逆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降低到0℃以下,就会发生霜冻。
②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很高,主要是因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作用。云层的反射和散射改变了一部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这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地面吸收的热量少,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少,气温就低一些。
③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即更多地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和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而大气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补偿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37. 读下而“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说出图中A、B、C所代表的大气垂直分层的名称。
(2)简要分析A层大气利于成云致雨的主要原因。
(3)简要分析B层大气有利于航空飞行的主要原因。
(4)说明C层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至少两方面)。
【答案】(1)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
(2)上冷下热,对流明显;水汽、杂质含量多。
(3)平流层大气气温上热下冷,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和杂质含量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
(4)存在若干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为航天器、人造卫星提供驻留空间。
【解析】
【分析】本题以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大气垂直分层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A层距离地表最近,气温下高上低,对流运动明显,为对流层;B层位于对流层之上,气温下低上高,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为平流层;C层分布在最高处,为高层大气。
【小问2详解】
大气直接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在对流层内,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空气对流旺盛;对流层距离地表最近,水汽、杂质含量多,随着近地面空气的上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容易成云致雨。
【小问3详解】
平流层上部分布有臭氧层,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强,导致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故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飞机飞行平稳,不易颠簸;平流层距离地表较远,水汽、杂质等含量较少,大气能见度高,且没有云雨现象,利于飞机飞行。
【小问4详解】
电离层位于80~500千米的高层大气,像一面反射无线电波的镜子,使电波在地面和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从而实现了远距离无线电通信;高层大气海拔高,大气稀薄,利于航天器、卫星的运行。
【期中真题】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天津市耀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精品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练习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练习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