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成都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期末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
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羡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
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
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了对街一门。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
(二)
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红楼梦》的结构有两大脉络:一是家族兴衰,另一是宝玉心性之旅。家族兴衰的脉络与府第的场景关系最直接,宝玉心性之旅的“园地”则由大观园来成就。
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
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儒家思想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而在造就一个作为典范的君子。既然没有“个人”,那么,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
然而,在读书人的仕途上,理想是君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实里,多的却是听命木讷以及钻营功名利禄这两类人了。小说的主人贾宝玉对于前者没有兴趣,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索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
(摘编自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
材料二:
人类建筑,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生活所必需,其一为娱乐所设置。就我国历史而言,其因形式而分类者,如平屋,乃生活所必需也;如台楼阁亭等,乃娱乐之设备也。其因用途而分类者,如城市宫室等,乃生活所必需也;如苑囿园林,乃娱乐之设备也。中国文化,至周代八百年间而极盛,人为之势力,向各方面发展,大之如政治学问,小之至衣服器具,莫不由含混而分明,由杂乱而整齐。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
(摘编自乐嘉藻《中国建筑史》)
材料三:
在一座中国房屋中,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我们曾经指出过中国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致千篇一律。园林成为一种成功的事物,它就是游山玩水经验的反映和模拟的创作。当人置身其境时有如在最荒寒的山水画中,其间差不多常常都有一些人物、茅舍、山径和小桥。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
(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府第大门是家族权势的象征,《红楼梦》中秦可卿和尤二姐的丧事皆不由正门出灵,可见正门庄严性不容破坏。
B. 传统宅第房子里外之门不闭,缺乏个人私密性,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
C. 人类建筑一为生活必需,如平屋宫室;二为娱乐所设,如苑囿园林。春秋战国时,已有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
D. 中国的房屋和城市,规则、对称,讲究传统的人为形制;花园和风景,不规则、不对称,讲究起伏和曲折的形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严格的等级制度推动了“门”意义的生成,正门作为府第对外象征性的部分,也彰显了权势和地位。
B. 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的人,积久生厌,都会返求自然,将居处由宫室变化至于园林,以求安慰。
C. 贾宝玉逃出儒家正统,尝试探索自我心性,这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需大观园来成就。
D. 位序分明传统住宅遵循着儒家的礼仪规范,因地相宜的园林设计却处处透着道家“法 自然”的意味。
3. 根据材料三,下列写古代建筑的诗句不能反映“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的一项是( )
A.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B.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C. 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D. 重廊曲折连三殿,密上真珠百宝灯。
4. 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对“潇湘馆”之于林黛玉的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案】1. B 2. B 3. D
4. ①举例论证,材料一举除夕祭宗祠时打开大门的例子,说明大门在喜丧、年节等重要时节才能打开,增加了大门的神秘感及庄严性。
②对比论证,材料一比较了《红楼梦》中的传统府第和大观园的不同,说明私密性的园林对人物心性探索的价值和意义。
5. ①为林黛玉营造了一个不同于荣宁二府的私密、自由的空间,有利于充分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
②让林黛玉在自然中得到安慰,为黛玉在等级森严的贾府中提供了心理慰藉;
③潇湘馆有千竿翠竹(湘妃竹),黛玉很喜欢,湘妃竹寄托了林黛玉的高洁不屈志向和清雅脱俗的情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错误。由原文“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可知,睡觉时闭门,设门帘屏风等不是确保有个人私密空间。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都会返求自然”错误,太绝对。由原文“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可知,,原文中没有“都会”的表达。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可知,“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是指建筑和自然的结合。
D.只是涉及到建造,没有体现出与自然的契合。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举例论证,结合材料“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可知,材料一举除夕祭宗祠时打开大门的例子,说明大门在喜丧、年节等重要时节才能打开,增加了大门的神秘感及庄严性。
对比论证,结合“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可知,材料一比较了《红楼梦》中的传统府第和大观园的不同,说明私密性的园林对人物心性探索的价值和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信息分析问题及对某个问题做深度分析的能力。
“潇湘馆”之于林黛玉的作用,首先是为林黛玉营造了一个不同于荣宁二府的私密、自由的空间,为充分展现人物个性提供了可能。因为传统房屋是不重视私密性的,“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而“潇湘馆”作为“园林”中的一部分,让林黛玉“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有利于充分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
“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潇湘馆”让林黛玉在自然中得到安慰;同贾宝玉一样“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索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在潇湘馆里,黛玉读书,写诗,弹琴,养鹦鹉。世外仙姝寂寞林的精神世界是清澈脱俗,丰富有趣味的,为黛玉在等级森严的贾府中提供了心理慰藉;
《红楼梦》书中描写贾政等走到潇湘馆前: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竽翠竹遮映……。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该院院外一带粉恒,院内千百竿翠竹掩。入门曲折游廊,廊上挂着一架鹦鹉。 正房三间,一明两暗。后院有大株梨花和蕉,又有两间小小的退步,院墙根有隙流入清水,绕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红楼梦》中有许多环境的描写与人物的性格情志达到水乳交融、浑然统一的境界,达到动态的全方位的契合、交流。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林黛玉交融、叠印。真可谓“竿竿翠竹映潇湘”,潇湘馆有千竿翠竹(湘妃竹),黛玉很喜欢,竹成了林黛玉绝妙的象征,象征林黛玉的高洁不屈,清雅脱俗的品质,暗示了林黛玉的命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酒楼上
鲁迅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懒散和怀旧的心绪联结起来,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思旅馆里了。
我所住的旅馆是租房不卖饭的,饭菜必须另外叫来,但又无味,入口如嚼泥土。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我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并不远。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然而我终于跨上那走熟的屋角的扶梯去了,由此径到小楼上。上面也依然是五张小板桌;独有原是木棂的后窗却换嵌了玻璃。
“一斤绍酒。——菜?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
我一面说给跟我上来的堂倌听,一面向后窗走,就在靠窗的一张桌旁坐下了。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坐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这园大概是不属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客人,酒。……”
堂倌懒懒的说着,放下杯,筷,酒壶和碗碟。我看着废园,渐渐的感到孤独,但又不愿有别的酒客上来。偶然听得楼梯上脚步响,便不由的有些懊恼,待到看见是堂倌,才又安心了,这样的又喝了两杯酒。
我想,这回定是酒客了,因为听得那脚步声比堂倌的要缓得多。约略料他走完了楼梯的时候,我便害怕似的抬头去看这无干的同伴,同时也就吃惊的站起来。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
“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
“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
我就邀他同坐,但他似乎略略踌躇之后,方才坐下来。我起先很以为奇,接着便有些悲伤,而且不快了。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了。精神很沉静,或者却是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但当他缓缓的四顾的时候,却对废园忽地闪出我在学校时代常常看见的射人的光来。
“我们,”我高兴的,然而颇不自然的说,“我们这一别,怕有十年了罢。我早知道你在济南,可是实在懒得太难,终于没有写一封信。……”
“彼此都一样。可是现在我在太原了,已经两年多,和我的母亲。我回来接她的时候,知道你早搬走了,搬得很干净。”
“你在太原做什么呢?”我问。
“教书,在一个同乡的家里。”
“这以前呢?”
“这以前么?”他从衣袋里掏出一支烟卷来,点了火衔在嘴里,看着喷出的烟雾,沉思似的说:“无非做了些无聊的事情,等于什么也没有做。”
他也问我别后的景况;我一面告诉他一个大概,一面叫堂倌先取杯筷来,使他先喝着我的酒,然后再去添二斤。其间还点菜,我们先前原是毫不客气的,但此刻却推让起来了,终于说不清那一样是谁点的,就从堂倌的口头报告上指定了四样莱:茴香豆,冻肉,油豆腐,青鱼干。
“我一回来,就想到我可笑。”他一手擎着烟卷,一只手扶着酒杯,似笑非笑的向我说。“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又不料你也回来了。你不能飞得更远些么?”
“这难说,大约也不外乎绕点小圈子罢。”我也似笑非笑的说。“但是你为什么飞回来的呢?”
“也还是为了无聊的事。”他一口喝干了一杯酒,吸几口烟,眼睛略为张大了。
“你这样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么?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时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见我,怕会不认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现在就是这样。”
他又掏出一支烟卷来,衔在嘴里,点了火。
“只要模模胡胡。模模胡胡的过了新年,仍旧教我的‘子曰诗云’去。
“你教的是‘子曰诗云’么?”我觉得奇异,便问。
“自然。你还以为教的是ABCD么?我先是两个学生,一个读《诗经》,一个读《孟子》。新近又添了一个,女的,读《女儿经》。连算学也不教,不是我不教,他们不要教。”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他满脸已经通红,似乎很有些醉,但眼光却又消沉下去了。我微微的叹息,一时没有话可说。
“那么,你以后豫备怎么办呢?”
“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
堂倌送上账来,交给我;他也不像初到时候的谦虚了,只向我看了一眼,便吸烟,听凭我付了账。
我们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门口分别了。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见天色已是黄昏,和屋宇和街道都织在密雪的纯白而不定的罗网里。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中的“也”字说明吕纬甫的须发一直是这样,但从后文“颓唐”“失了精采”等词可推测他前后的精神状态并不相同。
B. 吕纬甫自嘲自己像“蝇子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他对自身缺乏清醒认识,所以在颓唐消沉中磨蚀生命。
C. 面对昔日朋友吕纬甫的改变,我虽有悲伤不快,却也无法给他一些实质性的建议,这与《祝福》中的“我”有相似之处。
D.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书,……”,“实在”有强调意味,突出“我”的出乎意料;“这类书”透露着“我”的不认同。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将故事场景安排在酒楼上,让“我”偶遇吕纬甫的情节更加自然合理,“酒”也为吕纬甫的叙述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B. 鲁迅善以简笔描绘出人物神髓,文中对吕纬甫须发、脸色、神态、眼神等外在细节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与其内在特征达到了高度统一。
C. 小说中对许多物象的描写都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如酒楼、废园、老梅等,其中傲然挺立的老梅和山茶树即昭示着绝境中的一丝希望。
D. 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只写了与朋友相遇后的言谈,既无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也无激烈的矛盾冲突,这一定程度削减了批判现实的力度。
8. 第二段划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奠定情感基调:用斑驳的墙壁、枯死的莓苔、灰色的天和飞舞的微雪,渲染了暗淡、萧条的氛围,奠定压抑的情感基调;
②烘托人物心情:借无精打采的环境描写烘托“我”无聊的心情;
③推动情节发展:无聊的心情,加上这样的景致,让“我”在屋子里待不下去,有了出去的想法;
④暗示主题:这样的环境描写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社会写照。
9. ①因为“我”和吕纬甫的重逢和对话,故事情节才得以展开;
②“我”与吕纬甫是旧同事,以“我”的视角展示吕纬甫的今昔变化,更真实可信;
③相比起吕纬甫的消极颓唐,“我”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使吕纬甫的形象更加鲜明;
④面对吕纬甫的变化,“我”意识到不能沉沦下去,即使前路迷茫也要继续前行,深化了文章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吕纬甫自嘲自己……他对自身缺乏清醒的认识”错误。他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变化的荒唐可笑,更是认识到这种荒唐可笑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他是清醒的沉沦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
D.“这一定程度削减了批判现实的力度”错误。小说虽然“只写了与朋友相遇后的言谈”,但却反映了吕纬甫的变化,作者对其既抱有同情,又对其消极的人生态度给予了深刻地批判。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奠定情感基调:结合“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帖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的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可知,用斑驳的墙壁、枯死的莓苔、灰色的天和飞舞的微雪,渲染了暗淡、萧条的氛围,奠定压抑的情感基调;
烘托人物心情:结合“白皑皑的绝无精采,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我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并不远。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可知,天白皑皑的绝无精采,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借无精打采的环境描写烘托“我”无聊的心情;
推动情节发展:结合“我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叫一石居的,算来离旅馆并不远。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可知,我于是立即锁了房门,出街向那酒楼去,无聊的心情,加上这样的景致,让“我”在屋子里待不下去,有了出去的想法;
暗示主题:结合“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依旧。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可知,一石居是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这样的环境描写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的社会写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结合“阿,——纬甫,是你么?我万想不到会在这里遇见你。”“阿阿,是你?我也万想不到……”可知,因为“我”和吕纬甫的重逢和对话,故事情节才得以展开;
结合“我竟不料在这里意外的遇见朋友了,——假如他现在还许我称他为朋友。那上来的分明是我的旧同窗,也是做教员时代的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可知,“我”与吕纬甫是旧同事,面貌虽然颇有些改变,但一见也就认识,独有行动却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以“我”的视角展示吕纬甫的今昔变化,更真实可信;
结合“以后?——我不知道。你看我们那时豫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我现在什么也不知道,连明天怎样也不知道……”“我独自向着自己的旅馆走,寒风和雪片扑在脸上,倒觉得很爽快”可知,“我”是一个抱有希望和热情的革命者,最后仍然选择在风雪中前进,相比起吕纬甫的消极颓唐,“我”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使吕纬甫的形象更加鲜明;
吕纬甫的颓唐之感折射了“我”的彷徨和空虚,“我”通过吕纬甫这面“镜子”反观自身,决定与原来的自我身份角色告别,形成新的自我。“我”的苦闷孤独在与吕纬甫的交流后得到化解,寒风和雪片让“我”觉得很“爽快”,我决定继续战斗,更坚定地前行,即使前路迷茫也要继续前行,深化了文章主题。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
壬辰,王安石荐吕惠卿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帝言:“安石不好官职,自奉甚薄,可谓贤者。”光曰:“安石诚贤,但性不晓事而愎,此其所短也。又不当信任吕惠卿,惠卿真奸邪,而为安石谋主,安石为之力行,故天下并指为奸邪也。近者进擢不次,大不厌众心。”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陈升之既相,帝曰:“升之有才智,晓民政。”光曰:“但不能临大节不可夺耳。”帝又曰:“王安石何如?”对曰:“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帝尝御迩英阁听讲,光言青苖之弊曰:“平民举钱出息,尚能蚕食下户至饥寒流离,况县官督责之威乎!太宗平河东,立籴法,时斗米十钱,民乐与官为市。其后物贵而和籴不解,遂为河东世世患。臣恐异日之青苗,亦犹是也。”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疏曰:“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0. 下列对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
B. 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
C. 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
D. 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盘庚之迁,指盘庚继位后,为了巩固统治,迁都于殷;王安石以此来表明变法的决心。
B. 贻书开陈再三,即多次写信反复陈述,与“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句式基本相同。
C. 诚,文中是如果、果真之义,与苏洵《六国论》中“诚不得已”的“诚”意义不同。
D. 之,意为往、到……去,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之”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批判当时士大夫大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表明自己将助君有所作为,而不会在其位不谋其职,点明了反对者言行的实质。
B. 司马光在君王亲驾迩英殿听进读时,表明了自己反对青苗法的态度,他担心青苗法会和太宗在河东所确立的和籴制度一样,成为后来之患。
C. 皇帝对陈升之和王安石评价都很高,想任用二人为丞相,但司马光分别指出了二人的缺点,最终二人都没有为相,皇帝最后任用了司马光。
D. 司马光不重禄位自荣,希望能解救生民之患,皇帝让他掌管兵事,他仍多次上疏阐明自己对于变法的观点,皇帝认为他不应当越职言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
14. 材料二中司马光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10. D 11. D 12. C
13. (1)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迁都适宜就采取行动,是他认为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2)(如果)有军队来攻打,接下来又有饥荒,羸弱的百姓必定会被抛弃而死在沟壑里,强壮的人必然聚集而成为盗贼。
14. 肯定其有贤德;批评其听信奸人;认为其不懂世事;认为其固执任性(或刚愎自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司马光又写信给王安石说:“谄媚之人,对你而言在当下确实让人顺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权势,一定会出卖您来显扬自己。”王安石听了不高兴。
“曰”后是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信中内容,主语是“光”,而不是“安石”,所以“安石”和“曰”之间要断开,排除BC;
“公”是“卖”的宾语,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和文言句式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
B.正确。都是状语后置句。句意: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
C.正确。如果,果真;确实,实在。意义不同。句意:陛下果真能够不颁行青苗、助役等法/确实是不得已的事。
D.错误。都是“往、到……去”的意思。句意:贫穷的人不能偿还就会流散到四方/无影无踪,不知道要去的地方。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最终二人都没有为相”“皇帝最后任用了司马光”错误,原文明确说明“陈升之既相”,而且司马光所担任的也只是“枢密副使”。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为”,因为;“故”,缘故;第一个“度”,计划;第二个“度”,考虑。
(2)“师旅”,军队;“因”,继,接续,接着;“民之羸者”,定语后置,羸弱的百姓;“为”,成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安石诚贤”可知,肯定其有贤德;
由“但性不晓事而愎,此其所短也”可知,司马光认为认为其不懂世事;认为其固执任性(或刚愎自用);
由“又不当信任吕惠卿,惠卿真奸邪,而为安石谋主,安石为之力行,故天下并指为奸邪也”可知,司马光批评其听信奸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美德,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与之对抗,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迁都适宜就采取行动,是他认为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守着以前的成法就行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材料二:
壬辰年间,王安石推荐吕惠卿担任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皇帝说:“王安石不贪好任职为官,自身日常生活的供养很少,可以说是一个贤人。”司马光说:“王安石确实贤德,但不谙世事而且很固执,这是他的缺点。又不应当信任吕惠卿,吕惠卿是真正的奸邪之人,却为王安石谋划主持,王安石为其极力推行,所以天下人一并认为他俩都是奸邪之人。近来又不按资序提拔官员,人心很不服。”司马光又写信给王安石,说:“谄媚之人,对你而言在当下确实让人顺心痛快,一旦您失了权势,一定会出卖您来显扬自己。”王安石听了不高兴。陈升之做了宰相之后,皇帝说:“陈升之有才智,通晓民政。”司马光说:“只是做不到碰到大事而不动摇。”皇帝又说:“王安石怎么样?”回答说:“有人说王安石为人奸邪,这诋毁他太过分了,但是他不懂世事,又很固执任性。”皇帝曾亲驾迩英殿听讲读,司马光谈及青苗法的弊端说:“平民百姓出息借钱,尚且能够蚕食下户贫民,使他们饥寒交迫、流离失所,更何况有县官督责的威仪呢!太宗平定河东,建立和籴法,当时一斗米十文钱,百姓喜欢同官府交易。此后物价贵了而和籴制度没有解除,于是成为河东永久之患。我恐怕他日的青苗法,也还是这样。”当初,司马光和王安石一向交好,等到王安石颁行新法,司马光多次写信,反复陈述,又和吕惠卿在经筵辩论,王安石因此不开心。等到王安石称病不出,神宗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辞谢说:“如果我仅仅以禄位使自我荣耀,而不能挽救百姓的忧患,这是盗窃名器来偏利自身。陛下果真能够不颁行青苗、助役等法,即使不任用我,那么我受到的恩赐也算很多的。按青苗法贷钱给百姓,使者担心贷钱的人逃避负债,必定令穷人、富人相互担保,贫穷的人不能偿还就会流散到四方,富人不能离去,必定会要让他们代还。十年以后,穷人逃散完之后,富人也陷入贫困。常平仓又已经废除了,如果有军队来攻打(发生战争),接下来又有饥荒,羸弱的百姓必定会被抛弃而死在沟壑里,强壮的人必然聚集而成为盗贼。这是此事的必然发展趋势。”司马光一共上疏九次,神宗派人对他说:“枢密院,是执掌军事的,百官各有职守,不应当把其他事情作为疏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莲
刘因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②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①刘因,南宋入元的遗民,宋亡后一度被迫仕元,不久借口母病辞归。②青房:莲蓬。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诗中将秋莲与自己的境遇联系起来,巧妙寄托坎坷身世和复杂心绪。
B. 诗歌从视觉、嗅觉两个角度,描述了秋莲衰弱无助、寂寞无朋的辛酸处境。
C. “翠减红销”之际的秋莲偏又遭遇“江清月冷”,因而倍添寒惨凄苦的气息。
D. 白露时节秋风已起,但秋莲并未屈服,用青青莲蓬保全了自己的“晚节”。
16. 面对秋莲,《红楼梦》里林黛玉对“留得残荷听雨声”情有独钟,而本诗作者却心生“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的感慨,请简要分析两人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5. D 16. ①林黛玉对“留得残荷听雨声”情有独钟,既表现了林黛玉对清冷残破之美的偏好,也寄寓了林黛玉对自己身世的悲怜和孤苦落寞的心境。
②本诗中,莲花由盛转衰引发了诗人对世道、人生盛衰变化的慨叹,诗人认为自己虽已衰老,但仍眼明心亮,劝慰自己尽管处境无奈但不要放纵沉沦,应好好珍惜眼前时光。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但秋莲并未屈服,用青青莲蓬保全了自己的‘晚节’”错。诗歌颈联笔意转深,“秋莲”虽已落尽铅华,却打算留下青青莲房,以保持美好的“晚节”;不料白露寒霜中吹来了凛冽秋风,连这一颗微小的秋实也将被横扫殆尽。在严酷的季节,面临无情的风霜,“秋莲”被摧残而走向衰亡的命运不可避免。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及诗人情感的能力。
“留得残荷听雨声”中,“残荷”雨声”通过环境的恶劣展现出林黛玉自身的身自世,这两者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表现出人物孤苦之感,根据名著内容可知,也寄寓了林黛玉个人对残破之美的偏好。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意思是:盛衰变化在我老眼中依然历历分明,不要空着小船上的酒杯,珍惜眼前的好时光吧。前文诗人描写了莲花由盛到衰的变化,但“莲”本身的气节犹在,诗人由莲到人,想到自己虽然已经“衰老”,但是还应该珍惜眼前时光,表现出诗人不甘落寞、仍想要有所作为的思想。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指出采用不同的治国态度,将导致相反的两种结果。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极为高大,夸张地表现出了阿房宫的雄壮之美。
(3)苏洵《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了六国祖辈先辈们创业的艰辛历程,写出了他们取得土地的不易。
【答案】 ①.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②.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③. 覆压三百余里 ④. 隔离天日 ⑤. 暴霜露 ⑥. 斩荆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竭”“傲”“覆”“隔”“暴”“露”“荆”“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根据统计数据显示,②32%的成都网友表示自己去过都江堰,③18%的人群表示自己还将再次前往都江堰玩耍,④都江堰坐落成都西部岷江之上,⑤是中国最出名的水利工程之一。这座古老的无坝引水工程并非__________,而是在漫长的尝试与实践中发展而成的,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伫立水边,听着__________的涛声,望着水跳跃奔流——“卷起千堆雪”,我的心与波涛一同澎湃,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可是,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何处有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原生态的都江堰水质干净、水流不断,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寻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靠立在伏龙观前的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仿佛快要窒息,无处安身,失去生命之泉,没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和可供安枕的绿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第一空:一蹴而就,轻而易举。 第二空:震耳欲聋,响彻云霄,震天动地。
19. (1)语句①,修改为“根据统计数据”或“统计数据显示”(2)语句③,修改为“18%的人表示自己还将再次前往都江堰玩耍”;(3)语句④,修改为“都江堰坐落于(在)成都西部岷江之上”
20. ①原文运用比喻,将“我”比作“快要窒息的鱼”,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清水对“我”的重要;改句将比喻省去,难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水对“我”的重要性。②原文三个“何处”构成排比,增强语势,突出了清泉和绿洲频频告急,我们将无处安身的现状;改句句式灵活,难以突显无处安身的急迫感。③原文使用问句,强化语气,加深了忧患之情,增强了语句的感染力,引人深思;改句使用陈述句,直观、简短,感染力不足,难以引人深思。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语境形容都江堰工程成功不易,此处用于否定句,可用“一蹴而就/轻而易举”。一蹴而就/轻而易举: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很容易成功。
第二空:此处形容都江堰水边涛声声音宏大响亮,可用“震耳欲聋/响彻云霄/震天动地”。震耳欲聋/震天动地:形容声音很大。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语句①,句式杂糅,“根据……显示”不能同时用,修改为“根据统计数据”或“统计数据显示”。
语句③,搭配不当,“人群”是集合概念,不能用分数修饰,“18%的人群”修改为“18%的人”;
语句④,成分残缺,“坐落”后缺介词,修改为“都江堰坐落于(在)成都西部岷江之上”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运用比喻修辞,用鱼儿离开水的状态形容“我”对清泉、绿洲的渴求,形象生动;而改句“我仿佛快要窒息”表达直接,缺少形象生动的效果。
原句“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何处有可供安枕的绿洲?”连用三个“何处”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势和感染力;内容上,“生命之泉”“自由呼吸的天地”“绿洲”一气呵成,有一种清泉和绿洲频频告急得到紧迫感。改句表述句式松散,语气平淡。
原句“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的天地?何处有可供安枕的绿洲?”连用三个反问句,强化语气的同时,也强调突出了我们将无处安身的忧患意识,更容易引发读者思考;改句使用陈述句,语气平淡,难以引发读者的警醒和思考。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阶段, ① 。一般来说,想要把事理说明清楚,需要在认识事理上和说清关键要素上多下功夫。
要清晰地说明事理, ② 。梁思成用“文法”作比来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林庚解说“木叶”背后的“暗示性”。之所以说得那么清楚,是因为他们对这些内容有深入的认识。一般而言,对事理的认识越到位,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
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述清楚,才能纲举目张,整篇文章的“清晰”就有了保证。梁思成分九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写到重要构件、装饰风格,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会觉得条理分明,易于理解。
说明事理,既可在归纳的基础上说明其中的道理, ③ 。例如,《说“木叶”》从对众多诗句的解读中归纳出创作、欣赏的规律,《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中西建筑的对比中解说建筑语汇的“可译性”。这两种思路都值得我们借鉴。
21. 下列句子中的“一般”和材料中加点的“一般”,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B. 黛玉一见:“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C. 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也有个别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概括一般。
D. 我给那些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是四叔家在“祝福”了。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C 22. ①我们需要清晰地说明事理(答出“清晰地说明事理”可给分)
②就要对其有深入的认识;
③也可在对比中凸显事理特征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文中加点的“一般”意为“通常情况下”。
A.“一般”意为“一番”“一种”。
B.“一般”意为“一样”。
C.“一般”意为“通常情况下”,与文中加点词含义相同。
D.“一般”意为“一样”。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由后文“一般来说,想要把事理说明清楚,需要在认识事理上和说清关键要素上多下功夫”可知,填入内容应是关于高中阶段应要把事理说明清楚的意思,可以填入“我们需要清晰地说明事理”。
第二空,由下句“梁思成用‘文法’作比来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林庚解说‘木叶’背后的‘暗示性’,之所以能做到条理分明、清晰易懂,就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理有深入的研究”可知,他们之所以能做到条理分明、清晰易懂地说明事理,是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理有准确、深入的研究,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就要对其有深入的认识”。
第三空,根据前文“既可在归纳的基础上说明其中的道理”可知,为呼应“既可”,空处应填“也可……”;语境是谈说明事理的两个方法,结合下句“在中西建筑的对比中解说”可知,应填“也可在对比中凸显事理特征”。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这提醒着我们要对信息进行认真辨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意思是,对于所听到的传言一定要分析判断,不能盲目跟从,因为传言往往会经过多次传说后白的变成黑的,黑的变成白的,与其不加辨析地听信传言,不如什么都没有听见。这样就不会颠倒黑白,不明事理了。材料主要告诉我们,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面对庞杂的信息,应该做到“闻而有审”,能够对信息进行认真辨识,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材料的立意非常明显,就是说,面对大量的信息,我们要认真辨识,分清真伪,不要人云亦云,更不要被虚假的信息所蒙蔽。古人早就在这些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比如,齐桓公从鲍叔那听说了管仲,楚庄五从沈尹筮那听了说孙叔敖,最终因为“审”而使人才脱颖而出,齐国和楚国才能够称霸诸侯。而当下社会由于网络发达,信息量远超过去,因而对于海量信息进行辨识的能力就要有所提升,这就是媒介素养。比如,前一段有人在网上说,大凉山的孩子十年没有吃过肉,但事实是那里的孩子全都吃上了营养餐;再比如有人说日本核电站核泄漏,吃盐能防止核辐射等,这明显违背科学。这些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一点点地被添油加醋,一点点地被扭曲变形,这样的谣言影响非常恶劣,甚至能够颠倒黑白。因此,“闻而有审”就更加必要。
传播正确的信息很重要,同时,辨别信息的真伪也非常重要。如果自己不能辨别真伪,不能随意去传播,更不能自己胡乱添加自己的理解去传播,影响信息的真实。我们要做到不知不言、不随意应和大众言论,要辨识信息,加以辨别,不被别有用心者牵着鼻子走。
写作时,我们可以采用层进式:首段引出观点,要学会“闻而有审”,让事实永远跑在谣言的前面。主体可以先分析传播谣言的现象及危害,然后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传播谣言,最后指出如何防止这样的现象发生,那就是要练就慧眼,“闻而有审”。最后,重申观点,提醒青少年要学习如何“审”信息,提高媒介素养。
立意:
1.要练就一双“火眼”识别信息。
2.闻而有审,善莫大焉。
3.要做谣言的中止者。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76亿,技术工人约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下列加点字词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