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7月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成都石室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期高2025届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 玉米颖果的球形和扁球形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若用结球形果的植株进行如下实验。
①自交,子代中球形果∶扁球形果=3:1
②与结扁球形果植株杂交,子代全为球形果植株
③与结扁球形果植株杂交,子代中出现扁球形果植株
④与另一结球形果植株杂交,子代全为球形果植株
能够判定显隐性关系及该基因型的实验是(不考虑突变)( )
A. ①或② B. ①或④ C. ②或③ D. ③或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①自交,子代中球形果∶扁球形果=3:1 ,则扁球形果为隐性,该植株的基因型是杂合子,①正确;
②用结球形果的植株与结扁球形果植株杂交,子代全为球形果植株,则球形果为显性,且球形果的植株是显性纯合子,②正确;
③用结球形果的植株与结扁球形果植株杂交,子代中出现扁球形果植株,亲本可能为Aa、aa,无法判断显隐性,③错误;
④用结球形果的植株与另一结球形果植株杂交,子代全为球形果植株,无法判断显隐性,④错误。
综上所述,能够判定显隐性关系及该基因型实验是①或②,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 山羊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只白毛羊交配,生下四只羊,分别是两只黑毛母羊、一只黑毛公羊和一只白毛公羊。下列对此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山羊的毛色遗传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B. 3:1的分离比符合基因分离定律的预期比值
C. 子代白毛羊的某显性基因来自其母本的概率是
D. 让子代中黑毛母羊和白毛公羊交配,生下黑毛羊的概率是
【答案】C
【解析】
【分析】羊的黑毛和白毛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关基因用A、a表示),两只白毛羊交配,生下四只羊,分别是两只黑毛母羊、一只黑毛公羊和一只白毛公羊,则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
【详解】A、两只白羊生下3黑1白最大可能性是子代数量太少导致的偏差,山羊的毛色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
B、两只白羊生下3黑1白最大可能性是子代数量太少导致的偏差,不符合预期比例,但依然符合基因分离定律,B错误;
C、用A/a表示相关基因,亲代组合是,子代白羊或,任意一个基因都有可能性来自父本或母本,C正确;
D、子代黑羊是,白羊是或,子代黑羊白羊雌雄交配生下黑羊的概率是0或者,D错误。
故选C。
3. 已知控制某种生物的四对不同性状的相关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自交,可验证基因A/a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B. 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测交,可验证基因D/d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
C. 基因型为AaDd的个体自交,可验证基因A/a与基因D/d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 基因型为AaEe的个体测交,可验证基因A/a与基因E/e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基因型为AaDd个体自交,可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因而可验证基因A/a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
B、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测交,由于D和d为等位基因,因而可验证基因D/d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B正确;
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A、a和D、d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因而它们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D、基因型为AaEe的个体测交,后代会出现四种表型,且比例均等,因而可验证基因A/a与基因E/e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C。
4. 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有关过程中,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前提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伴随着着丝点分裂
B. 每一次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染色体复制均发生一次
C. 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前
D.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都存在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而着丝点不分裂,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所以导致染色体数目的减半。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时着丝点没有分裂,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错误;
B、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细胞分裂一次,B正确;
C、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前提下,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进入两个子细胞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因此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前,C正确;
D、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高度螺旋形成染色体,有利于染色体精确分配到子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利于牵引染色体平均分配,因此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都存在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形成,D正确。
故选A。
5. 下列有关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精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分裂是均等的
B. 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分裂是不均等的
C. 精子中所含的性染色体是Y染色体
D. 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
【答案】C
【解析】
【分析】卵细胞形成过程区别于精子形成过程的特点包括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均发生不均等分裂,且产生的四个子细胞中只有一个为生殖细胞,其余3个为体积较小、最终退化的极体,且卵细胞无需变形。
【详解】A、精细胞形成的过程中不管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都是均等分裂的,A正确;
B、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细胞分裂是不均等的,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初级卵母细胞不均等分裂产生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次级卵母细胞不均等分裂产生卵细胞和极体,B正确;
C、精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一半含X性染色体,一半含Y性染色体,其比值为1:1,C错误;
D、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最终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减半,D正确。
故选C。
6. 果蝇的红眼基因对白眼基因为显性,且仅位于X染色体。纯合红眼雌蝇与白眼雄蝇杂交得F1, F1再自由交配得F2,不考虑基因突变等变异,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F2中会出现白眼雌蝇 B. F1中无论雌雄都是红眼
C. 雄蝇的白眼基因都来自父方 D. F2中雄蝇都是白眼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亲本的基因型是XBXB、XbY,子一代的基因型是XBY、XBXb,F1自由交配,F2中XBXB:XBXb:XBY:XbY=1:1:1:1。
【详解】A、F2中不会出现白眼雌蝇,A错误;
B、子一代的基因型是XBY、XBXb,无论雌雄都是红眼,B正确;
C、雄蝇的白眼基因都来自母方,C错误;
D、F2中雄蝇既有白眼又有红眼,D错误。
故选B。
7. 某哺乳动物细胞分裂及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H段表示减数分裂,H~I段表示受精作用
B. I~M段表示进行有丝分裂,K~L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C. 图示过程中细胞内染色单体数最多是40条,最少是0条
D. E~F段和K~L段染色体数不同,但核DNA数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维持了生物遗传的稳定性。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对真核生物而言,有丝分裂是其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过程,人们根据染色体的行为,将有丝分裂划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各个时期主要特点如下:前期最大特点是:核膜、核仁逐渐消失,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到细胞两极,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中期:着丝点(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楚。后期:着丝点(粒)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到细胞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植物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膜从中间内陷,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详解】A、图示A~H段染色体数目最终减半,可推知其表示减数分裂,H~I段染色体数目恢复正常,可推知其表示受精作用,A正确;
B、1~M段染色体数目在分裂前后不变,可推知其表示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K~L段染色体数目比正常体细胞多一倍,可推知其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
C、图示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最多是40条,则染色单体数最多也是40条,最少是着丝粒分裂后,染色单体数目为0条,C正确;
D、图示E~F段和K~L段分别表示减数分裂II后期和有丝分裂后期,两时期的染色体数目不同,核DNA数目也不同,D错误。
故选D。
8. 下列人类遗传病与相关特征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 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与性别决定有关
B. 白化病——近亲结婚不会提高该病的发病率
C. 先天愚型——无致病基因,但与基因数目的改变有关
D. 外耳道多毛症——只位于X染色体上,“传女不传男”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根据遗传物质的改变情况,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详解】A、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遗传病,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与性别决定无关,A错误;
B、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近亲结婚会提高该病的发病率,B错误;
C、先天愚型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的遗传病,无致病基因,但与基因数目的改变有关,C正确;
D、外耳道多毛症为伴Y染色体遗传病,基因为Y染色体上,“传男不传女”,D错误。
故选C。
9. 鸡的性别决定类型为ZW型,其控制毛色芦花(B)与非芦花(b)的基因仅位于Z染色体上。下列杂交组合能直接通过毛色判断子代性别的是( )
A. 芦花雌鸡×非芦花雄鸡
B. 非芦花雌鸡×芦花雄鸡
C. 芦花雌鸡×芦花雄鸡
D. 非芦花雌鸡×杂合芦花雄鸡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即雌鸡为ZW,雄鸡为ZZ。由于鸡的毛色芦花对非芦花为显性,由Z染色体上的基因(B、b)控制,雌鸡基因型为:ZBW(芦花)、ZbW(非芦花);雄鸡基因型为:ZBZB(芦花)、ZBZb(芦花)、ZbZb(非芦花)。
【详解】A、芦花雌鸡(ZBW)和非芦花雄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W,即雄鸡全为芦花鸡,雌鸡全为非芦花,能直接通过毛色判断子代性别,A正确;
B、非芦花雌鸡(ZbW)和芦花雄鸡(ZBZ-)杂交,雄鸡和雌鸡均出现芦花鸡,不能直接通过毛色判断子代性别,B错误;
C、芦花雌鸡(ZBW)和芦花雄鸡(ZBZ-)杂交后,雄鸡和雌鸡均会出现芦花鸡,不能从毛色判断性别,不能直接通过毛色判断子代性别,C错误;
D、非芦花雌鸡(ZbW)和杂合芦花雄鸡(ZBZb)杂交,后代基因型为ZBZb、ZbZb、ZBW、ZbW,即后代雄鸡和雌鸡均出现芦花和非芦花,不能直接通过毛色判断子代性别,D错误。
故选A。
10.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
B. 多数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C.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D. 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生物及DNA病毒的遗传物都是DNA,即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详解】A、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也不例外,A正确;
B、所有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B错误;
C、T2噬菌体只有一种核酸——DNA,其遗传物质就是DNA,C错误;
D、新冠病毒中含有的核酸是RNA,其遗传物质就是RNA,D错误。
故选A。
11. 如图表示脱氧核苷酸、基因、DNA和染色体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d是脱氧核苷酸,其种类取决于c的种类
B. 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f片段
C. e含有的碱基总与f含有的碱基数相同
D. e在h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b为脱氧核糖,c为含氮碱基,d为脱氧核苷酸,f为DNA,g为蛋白质,它们共同构成h染色体。
【详解】A、d是脱氧核苷酸,是由磷酸、五碳糖和碱基组成的,其种类取决于c碱基,A正确;
B、对于DNA是遗传物质的生物而言,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f)片段,B正确;
C、基因(e)是有遗传效应的DNA(f)片段,故e含有的碱基总数小于f,C错误;
D、基因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并在其上呈线性排列,D正确。
故选C。
12. 如图为某真核生物细胞核DNA分子局部结构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1、2、3构成一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B. 2、3连接构成了DNA基本骨架
C. 此DNA分子中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D. 连接G与C的氢键比连接A与T的多1个
【答案】A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图中的1是胸腺嘧啶,与2脱氧核糖和4磷酸构成一个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A错误;
B、2脱氧核糖和3磷酸交替连接,构成了DNA基本骨架,B正确;
C、此DNA分子中有2条单链,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C正确;
D、连接G与C的氢键有3个,A与T之间的氢键有2个,连接G与C的氢键比连接A与T的多1个,D正确。
故选A。
13. 某同学欲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已准备了足够的材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制成的模型中,腺嘌呤与胞嘧啶之和等于鸟嘌呤和胸腺嘧啶之和
B. 制作模型时,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用3个氢键连接物相连
C. 在制作脱氧核苷酸时,需在磷酸上连接脱氧核糖和碱基
D. 制成的模型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位于主链的外侧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由于双链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互补配对的碱基彼此相等,即腺嘌呤数等于胸腺嘧啶数,鸟嘌呤数等于胞嘧啶数,因此制成的模型中,腺嘌呤与胞嘧啶之和等于鸟嘌呤和胸腺嘧啶之和,A正确;
B、制作模型时,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用3个氢键连接物相连,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用2个氢键连接物相连,B正确;
C、制作脱氧核苷酸时,需在磷酸上连接脱氧核糖,不能在磷酸上连接碱基,C错误;
D、制成的模型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位于双螺旋的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D正确。
故选C。
14. 下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分析错误的是( )
A. 基因1和基因2可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
B. 图中①过程需要RNA聚合酶进行催化
C. ④⑤过程形成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结构的不同
D. ①②③过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起源相同的一种或一类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途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而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同一个体的体细胞含有的基因相同,故基因1和基因2可出现在同一细胞中,只不过不同细胞中基因表达情况不同,A正确;
B、①是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B正确;
C、④⑤过程形成的结果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碱基序列不同,C错误;
D、过程①②③体现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正确。
故选C。
15. 下列对表观遗传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生物体内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
B. 基因可能被甲基化从而被抑制表达
C. 表观遗传引起的表型变化不可遗传
D. 环境因素如吸烟可能引起表观遗传
【答案】C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无法合成相应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C、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A正确,C错误;
B、基因可能被甲基化从而被抑制表达:基因甲基化可能导致启动子无法与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进而导致转录过程受阻,从而抑制表达,B正确;
D、环境因素如吸烟可能引起表观遗传,故应注意避免不良环境,D正确。
故选C。
16. 趋同进化是指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趋同进化就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造就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B. 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或自然选择学说单独就能够解释生物趋同进化的原因
C. 趋同进化产生新物种的过程都需要经过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
D. 目前来看,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发生趋同进化的生物是生活在相似环境中,由于自然选择方向相同,不同生物朝着生同一方向改变,导致不同生物具有相似的适应性,并非协同进化的结果,A错误;
B、趋同进化是指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朝着同一方向改变,可以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其原因,但共同由来学说不能单独解释该现象,B错误;
C、新物种的形成需要三个环节,即需要经过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趋同进化产生新物种的过程也不例外,C正确;
D、目前来看,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D错误。
故选C。
17. 下列关于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均需解旋酶解旋
B. 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的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C. 转录过程中随机选择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
D. 翻译过程中,tRNA只读取mRNA上的部分碱基序列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这一过程称为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DNA复制需要解旋酶解旋,而转录过程中通过RNA聚合酶解旋,A错误;
B、转录过程中包含了T对A的配对方式,翻译过程中无该配对方式,所以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B错误;
C、转录是只能以DNA 双链中的特定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不是随机选择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C错误;
D、翻译过程中,tRNA读取mRNA上部分碱基序列信息,如tRNA不读取终止密码子,D正确。
故选D。
18. 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推测是研究生物进化最为有效的方法。下列有关进化证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研究不同地层的古生物化石可以推测生物进化的路线,这是最直接的证据
B. 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这否定了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C. 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组序列差异只有3%,这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
D. 人和鱼的胚胎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这属于胚胎学证据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
【详解】A、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生物化石是进化过程中最直接的证据,A正确;
B、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差异越小,因此比较真核细胞内的细胞色素c中氨基酸序列的差异性大小,可以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B错误;
C、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故人和黑猩猩的基因组序列差异只有3%,这属于分子水平的证据,C正确;
D、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比较发现人和鱼的胚胎发育早期都出现鳃和尾,属于胚胎学证据,D正确。
故选B。
19. 下图为中心法则示意图,其中①-⑤表示遗传信息传递。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神经细胞核中可发生①②过程
B. 人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发生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有①②③⑤
C. 过程①和②的碱基配对方式完全不同
D. 过程②形成的产物可以具有运输或催化的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中心法则:
(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
(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A、人体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分裂,不能发生①过程(DNA复制);但可以发生②转录和⑤翻译过程,A错误;
B、人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发生的遗传信息传递途径有①DNA复制、②转录、⑤翻译,③为逆转录,在人体细胞中不能发生,B错误;
C、过程①是DNA的复制,其配对方式为A-T、T-A、G-C、C-G;②为转录,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G-C、C-G,故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C错误;
D、过程②为转录,形成的产物为RNA,RNA可以具有运输(tRNA)或催化(核酶)的功能,D正确。
故选D。
20. 某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让纯合紫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杂交,F1全为紫花植株,F1自交,F2植株花色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12:3: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控制该植物花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F2中紫花植株,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有6种,1种
C. F1全部紫花植株进行测交,子代的表型和基因型均为3种
D. F2中全部红花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所占比例为1/6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F2表现为12紫花:3红花:1白花,符合9:3:3:1,说明该植物花色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假设该植株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A_bb,则红花的基因型为aaB_,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
【详解】A、F1全为紫花植株,F1自交,F2植株花色的表型及比例为紫花:红花:白花=12:3:1,符合9:3:3:1,说明该植物花色受2对等位基因控制(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假设该植株紫花的基因型为A_B_、A_bb,则红花的基因型为aaB_,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F2中紫花植株(A_B_、A_bb)的基因型有2×2+2=6种,白花植株的基因型(aabb)有1种,B正确;
C、F1的基因型是AaBb,AaBb进行测交,即AaBb×aabb,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1:1:1:1,AaBb、Aabb表现为紫花,aaBb表现为红花,aabb表现为白花,故F1全部紫花植株进行测交,子代的表型有3种,基因型有4种,C错误;
D、F2中全部红花(1aaBB、2aaBb)植株自交,子代中白花植株(aabb)所占比例为2/3×1/4=1/6,D正确 。
故选C。
21. 某双链DNA分子由400个碱基组成,其中1条链上碱基的比例为A:T:C:G=1:2:3:4。若该DNA分子复制3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DNA分子另一条链上A:T:C:G=2:1:4:3
B. 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
C. 第3次复制比第2次复制多消耗120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D. DNA双链中A+G的比例体现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分布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碱基对之间的连接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G与C配对。
【详解】A、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一条链上A:T:C:G=1:2:3:4,则另一条链上(互补碱基之比相等)T∶A∶G∶C=1∶2∶3∶4,即另一条链上A:T:C:G=2:1:4:3,A正确;
B、一条链上A:T:C:G=1:2:3:4,另一条链上A∶T∶C∶G=2∶1∶4∶3,该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B正确;
C、一次复制完成后形成2个DNA分子,二次复制完成后形成22=4个DNA分子,三次复制完后形成23=8个DNA分子,则第2次复制形成4-2=2个DNA分子,第3次复制形成8-4=4个DNA分子,第3次复制比第2次复制多形成2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含腺嘌呤A=3/20×400=60个,因此第3次复制比第2次复制多消耗2×60=120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C正确;
D、双链中(A+T)所占的比例代表双链DNA分子中A—T碱基对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DNA分子的特异性,同理(G+C)所占的比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DNA分子的特异性,而(A+G)在任何双链DNA分子中均占DNA分子碱基总数的一半,D错误。
故选D。
22. 下图甲、乙、丙代表不同的种群,已知甲和乙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丙作为食物。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能确定甲和乙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和乙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
B.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甲、乙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若甲和乙能交配产生后代,则它们不存在生殖隔离
D. 若甲和乙仍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相同的种群基因库
【答案】A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
【详解】A、题干中说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能确定甲和乙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所以甲和乙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A正确;
B、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所以不能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错误;
C、若甲和乙能交配产生后代,且后代可育,则它们不存在生殖隔离,C错误;
D、若甲和乙仍为同一物种,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则它们的种群基因库可能相同,可能不同,D错误。
故选A。
23. 如图是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 ①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 ②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 ④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D. ⑤表示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图示中,①表示自然选择,②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表示地理隔离,④表示生殖隔离,⑤表示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能引起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故①表示自然选择,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②表示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
C、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故④表示生殖隔离,C正确;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⑤表示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选C。
24. 进化起点相似时,自然选择有三种类型,①单向选择:在种群中保存趋于某一极端变异个体,淘汰另一极端变异个体;②分裂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按照不同方向保留,淘汰中间个体;③稳定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保留中间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三种自然选择类型建模分别对应图中丙、乙、甲
B. 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 对研究生物进化而言,基因组序列是比化石更直接的证据
D. 某些古生物的灭绝可能是因为其不适应变化的环境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题意可知,甲稳定选择,乙为分裂选择,丙为单向选择。
【详解】A、据题意可知,甲为稳定选择,乙为分裂选择,丙为单向选择,A正确;
B、自然选择可以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因此三种自然选择类型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C错误;
D、某些古生物的灭绝可能是因为其不适应变化的环境,在自然选择过程被淘汰,D正确。
故选C。
25. 某同学把材质、大小相同的两种颜色的球等量标记后,放入罐①、②、③中模拟自由组合定律,如图所示。以下是其他同学对该做法的评价,其中正确的是( )
A. 同学甲认为从罐子①里摸出四个球并记录才能模拟自由组合定律
B. 同学乙认为罐子①中的白球和黑球的数量可不等,且从罐子①里摸出两个球并记录就能模拟自由组合定律
C. 同学丙认为罐子②、③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分别从两罐中摸一球并记录就能模拟自由组合定律
D. 同学丁认为把罐子①的白球换成大球,每次摸一大一小两球并记录就能模拟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AB、据题意可知,罐子里的球是材质、大小相同,在摸球的时候无法区分两对等位基因的区别,故无论是摸两个球还是四个球,均不能模拟自由组合定律,AB错误;
C、自由组合定律是两对等位基因的参与,把罐子②标记为雄、罐子③标记为雌,由于②和③中均只有一对等位基因,故分别摸一球并记录不能模拟自由组合定律,模拟的是分离定律,C错误;
D、把罐子①里的白球换成大球,则在摸取时每次摸一大一小两球就分别摸取了A/a和B/b,则该方法取出的球为非等位基因,可模拟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故选D
26. 图甲为某二倍体生物体内细胞分裂的模式图,图乙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的A、C表示有丝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B、D表示减数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
B. 图甲中B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 图甲的B、C中同源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可用图乙的ab、efg段表示
D. 图甲的A、D中同源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分别用图乙的cd和hi段表示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生殖细胞时,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这个过程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详解】A、图甲的A、C分别表示有丝分裂后期、中期,B、D分别表示减数分裂后期Ⅰ、后期Ⅱ,A正确;
B、图甲中B为后期Ⅰ,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正确;
C、图甲的B、C中同源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可用图乙的efg、ab段表示,C错误;
D、图甲的A、D中同源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分别用图乙的cd(染色体数目加倍)和hi段(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数目为0)表示,D正确。
故选C。
27. 在观察果蝇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时,发现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中,共有 8 条染色体,呈现 4 种不同的形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前期,则一定有同源染色体联会
B. 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后期,则一定会发生基因重组
C. 若该细胞此时存在染色单体,则该果蝇一定是雌性
D. 若该细胞此时没有染色单体,则该细胞不可能取自精巢
【答案】C
【解析】
【分析】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果蝇体细胞有8条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观察果蝇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时,发现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中共有8条染色体,呈现4种不同的形态,说明该果蝇为含有2个染色体组,可能是雌果蝇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也可能是雄果蝇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前期,则可能是雌果蝇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也可能是雌果蝇处于有丝分裂前期,该时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A错误;
B、若该细胞正处于分裂后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卵母细胞,此时细胞中会发生基因重组;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此时不会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
C、若该细胞此时存在染色单体,则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由于其染色体只有4种不同的形态,因此一定是雌性,若为雄性则应有5种形态,C正确;
D、若该细胞此时没有染色单体,则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可能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因此该细胞可能取自精巢,D错误。
故选C。
28. 细胞(2N=8)的核DNA分子双链均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检测子细胞中的标记情况。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所占比例为100%
B.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最高为75%
C. 若每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则细胞分裂过程中一定发生自由组合
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含15N的染色体有8条
【答案】B
【解析】
【分析】1、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再分裂一次,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15N-14N,一个是14N-14N,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1。
2、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某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都含有15N。
【详解】A、若进行有丝分裂,则根据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特点,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内每条DNA都是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经过第二次DNA复制后,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15N-14N,一个是14N-14N,即第二次分裂中期同一条染色体不同染色单体上的DNA一个是15N-14N,一个是14N-14N,即染色单体均含14N共有16条,A正确;
B、若进行有丝分裂,第二次分裂中期同一条染色体不同染色单体上的DNA一个是15N-14N,一个是14N-14N,后期着丝粒断裂后姐妹染色体移向两极是随机的,因此经过两次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含15N的细胞数可能为2个、3个、4个,故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所占比例最高为100%,B错误;
C、根据C项分析可知,经过两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四个子细胞含15N的细胞数可能为2个、3个、4个,当含15N的细胞数为4个时,细胞内的DNA为15N-14N和14N-14N;因此若每个子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15N,说明DNA只复制了一次,细胞发生的是减数分裂,由于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此该细胞分裂过程中一定发生自由组合,C正确;
D、若进行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每个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则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染色体都含15N,共有8条,D正确。
故选B。
29. 现有一只基因型为AaBb(2n=8)的雄果蝇,A、B基因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该雄果蝇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片段交换,引起1个A和1个a发生交换,产生一个基因型为Ab的精子。该精原细胞进行分裂过程中,某两个分裂期的染色体数目与核DNA分子数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时期细胞中都有2个染色体组
B. 乙时期细胞中可能含有2条X染色体和2条Y染色体
C. 来自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一个精子的基因型是AB或aB
D. 该雄果蝇产生的配子比例为1:1:1:1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染色体不整齐排列;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图甲中核DNA数目是染色体数目的二倍,此时细胞处于件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图乙中染色体数目和核DNA数均为8,该时期细胞中都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
B、乙图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因该果蝇为雄性,若该图表示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则乙时期细胞中含有1条X染色体;若该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当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进入该细胞中的是Y染色体,则乙时期细胞中含有0条X染色体;若进入该细胞中的是X染色体,则乙时期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即乙时期细胞中可能含有2条X染色体或2条Y染色体,B错误;
C、产生该精子时,若是A、a基因所在的片段发生互换,则来自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精子的基因型是AB或aB,C正确;
D、该雄果蝇基因型为AaBb,A、B基因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不考虑互换,能产生AB和ab精子,考虑互换,能产生AB、Ab、aB、ab精子,互换概率较低,因此产生四种精子的概率不是1:1:1:1,D错误。
故选C。
30. 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实验用14C代替32P和35S标记噬菌体,会导致两组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差别减小
B. 实验过程中,噬菌体培养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32P标记组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C. 实验过程中,搅拌时间过短会导致35S标记组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D. 实验过程中,离心时间过短会导致32P标记组沉淀物放射性降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1、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搅拌的目的: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2、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中,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未浸染大肠杆菌,离心后,上清液有放射性;保温时间过长,部分噬菌体增殖后释放出来,离心后,上清液有放射性。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中,搅拌不充分,少量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沉淀物中出现放射性。
【详解】A、若实验用14C代替32P和35S标记噬菌体,则噬菌体中蛋白质和DNA中C都会被标记为14C,因此会导致两组上清液和沉淀物放射性差别减小,A正确;
B、培养时间过长会使大肠杆菌裂解,导致32P标记组上清液的放射性偏高,培养时间过短,32P标记的DNA未完全注入大肠杆菌,经过离心后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含量升高,B正确;
C、搅拌时间过短,会有少量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随大肠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放射性,而使35S标记组上清液放射性偏低,C错误;
D、实验过程中,离心时间过短会导致32P标记组部分大肠杆菌未沉淀,使沉淀物放射性降低,D正确。
故选C。
31. 下图为原核细胞某个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有3个mRNA与模板DNA形成的杂交双链
B. 该基因被转录多次,方向均由右向左进行
C. 转录完成后立即就开始了翻译过程
D. 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提高了翻译效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由于没有核膜的阻断,所以可以边转录边翻译。图中附有核糖体的三条链是转录后的mRNA,核糖体合成的才是肽链;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同一条mRNA分子能够同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合成若干条蛋白质多肽链,结合在同一条mRNA上的核糖体就称为多聚核糖体,这样一个基因在短时间内可表达出多条肽链。
【详解】A、原核细胞由于没有核膜的阻断,所以可以边转录边翻译。图中附有核糖体的三条链是转录后的mRNA,还有没有核糖体附着的2条mRNA,图中有5个mRNA与模板DNA形成的杂交双链,A错误;
B、根据图中肽链的长度可知,该基因被转录多次,方向均由右向左进行,B正确;
C、原核细胞由于没有核膜的阻断,所以可以边转录边翻译,C错误;
D、每个核糖体都会完成一条肽链的合成,而不是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合成,D错误。
故选B。
32. 妻子患病丈夫正常的一对夫妇,他们的父亲均患该种遗传病,他们既生下了正常的儿女,也生下了患病的儿女。这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特点不可能是( )
A. 在家族世代有连续性 B.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C. 男女患病的概率相同 D. 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妻子患病丈夫正常的一对夫妇,他们的父亲均患该种遗传病,他们既生下了正常的儿女,也生下了患病的儿女”可以推知,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详解】ACD、由“妻子患病丈夫正常的一对夫妇,他们的父亲均患该种遗传病,他们既生下了正常的儿女,也生下了患病的儿女”可以推知,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不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女病父子必病”)。常染色体遗传病中,男女患病的概率相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之一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显性遗传病在家族世代有连续性,ACD正确;
B、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之一为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这对夫妇妻子患病丈夫正常,生下了正常的儿子,所以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B错误。
故选B。
33. 某家蚕种群中SS、Ss和ss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0.2和0.4,如果该种群没有发生迁入、迁出、突变,各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但只有表现型相同的个体之间才能交配(S对s为完全显性),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1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为5/12 B. F1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为25/36
C. F1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为1/12 D. F1中S的基因频率为2/3
【答案】A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某家蚕种群中SS、Ss和ss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0.2和0.4,则在SS、Ss中,S的基因频率为2/3+1/3×1/2=5/6,s的基因频率为1/3×1/2=1/6,在ss中,s的基因频率为1。F1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为1×0.4+1/6×1/6×0.6=5/12,A正确;
B、SS的基因型频率为5/6×5/6×0.6=5/12,B错误;
C、F1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为5/6×1/6×2×0.6=1/6,C错误;
D、F1中S的基因频率为5/12+1/6×1/2=1/2,D错误。
故选A。
34. 在农田生产应用中,长期使用同种农药防治害虫,效果较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期使用农药后,害虫产生抗药性 B. 长期使用农药后,害虫发生了适应性进化
C. 害虫被低毒低效农药选择 D. 长期使用农药后,害虫朝着抗药方向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害虫存在不抗药性和抗药性两种性状,在农药的选择下,有抗药性的害虫生存下来,值得注意的是:变异是不定向的,不会朝着某一个方向进行,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详解】A、害虫产生抗药性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与是否使用农药无关,A错误;
B、长期使用农药后,农药对害虫进行了选择,不抗药的个体被淘汰,而不是害虫发生了适应性进化,B错误;
C、农药对抗药性强的害虫个体不断进行选择,使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不会朝着某一个方向进行,D错误。
故选C。
35. 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下图是某家系中该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Ⅰ-2携带致病基因,则Ⅱ-1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2
B. 若Ⅰ-2携带致病基因,则Ⅱ-2和Ⅱ-3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是1/2
C. 若Ⅰ-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Ⅱ-1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3
D. 若Ⅰ-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Ⅱ-2和Ⅱ-3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是1/4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的I-1和I-2正常,但生有患病的儿子II-2,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
【详解】A、该病是隐性遗传病,若Ⅰ-2携带致病基因,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2基因型是aa,I-1和I-2均为Aa,Ⅱ-1基因型及概率是1/3AA、2/3Aa,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3,A错误;
B、若Ⅰ-2携带致病基因,则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II-2和III-1基因型是aa,II-3基因型是Aa,Ⅱ-2和Ⅱ-3再生一个患病aa女孩的概率=1/2×1/2=1/4,B错误;
C、若Ⅰ-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是伴X隐形遗传病,其中II-2基因型是XaY,I-1和I-2基因型分别为XAXa、XAY,Ⅱ-1基因型是1/2XAXA、1/2XAXa,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2,C错误;
D、若Ⅰ-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为伴X隐形遗传病,II-2基因型是XaY,II-3基因型是XAXa,Ⅱ-2和Ⅱ-3再生一个患病XaXa女孩的概率是1/4,D正确。
故选D。
36. 如图是某精原细胞内两对同源染色体发生的结构变化,染色体上的字母表示基因,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结构改变后,N基因和b基因的表达不会受到影响
B. 图中所示的染色体结构改变,会涉及DNA分子的断裂和连接
C. 染色体结构改变后,B和N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是等位基因
D. 染色体结构改变后,该细胞形成精子时,等位基因N和n一定发生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结构变异:①缺失: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缺失引起变异;②重复:染色体增加某一片段引起变异;③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引起变异;④倒位:染色体上的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引起的变异。
等位基因是同源染色体上同一位置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基因。
【详解】A、基因之间会互相影响,染色体结构改变后,N基因和b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到影响,A错误;
B、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图中所示的染色体结构改变,会涉及DNA分子的断裂和连接,B正确;
C、染色体结构改变后,B和N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但是为非等位基因,C错误;
D、染色体结构改变后,该细胞形成精子时,等位基因N和n可能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分到细胞同一极,不一定发生分离,D错误。
故选B。
37. 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染色体中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而染色质中不存在
B. 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C. 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D. 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一定存在于核糖体上
【答案】B
【解析】
【分析】真核生物DNA的复制(1)概念: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2)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3)复制条件 :①模板;②原料;③能量;④酶;(4)复制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详解】A、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均属于DNA—蛋白质复合物,A错误;
B、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复制条件 :模板、原料、能量、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或解旋酶,B正确;
C、真核细胞的核中的染色体属于DNA—蛋白质复合物,原核细胞的拟核中发生转录时,RNA聚合酶会结合到DNA上启动转录,所以也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C错误;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说明在发生转录,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能发生在线粒体、叶绿体、拟核中,D错误。
故选B。
38. 研究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可使用凝胶电泳技术使正常基因显示一个条带,致病基因显示为位置不同的另一个条带。用该方法对某患者家庭进行遗传分析,结果如图所示,其中1、2为亲代,3、4为子代。不考虑基因突变等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1、2均正常,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若3、4均正常,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 若1、2均患病,则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25%
D. 若3、4均患病,则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50%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电泳结果可知,不考虑基因突变等情况,1号和3号为杂合子,2号和4号为纯合子,且其中一个为显性,一个为隐性。
【详解】A、若1、2为亲代且均正常,则条带一为显性基因,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显性基因用A表示,则1号基因型为Aa,2号基因型为AA,3号为Aa,4号为aa,但1号和2号的子代不会出现aa;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显性基因用A表示,则1号基因型为XAXa,2号基因型为XAY,3号基因型为XAXa,4号基因型为XaY,A正确;
B、若3、4均正常,则条带二为显性基因,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显性基因用A表示,则3号基因型为Aa,4号基因型为AA,1号为Aa,2号为aa,由于1、2为亲代,子代中不可能会出现AA,B错误;
C、若1、2为患病父母,则条带一为显性基因,且为显性遗传病,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且显性基因用A表示,则1号基因型为Aa,2号基因型为AA,3号为Aa,4号为aa,但1号和2号的子代不会出现aa,若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且显性基因用A表示,则1号基因型为XAXa,2号基因型为XAY,再生一个男孩患病概率为1/2,C错误;
D、若3、4均患病,则条带二为显性基因,且为显性遗传病,若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且显性基因用A表示,则3号基因型为Aa,4号基因型为AA,1号为Aa,2号为aa,由于1、2为亲代,子代中不可能会出现AA;若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且显性基因用A表示,3号基因型为XAXa,4号基因型为XAY,1号基因型为XAXa,2号基因型为XaY,则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D错误。
故选A。
39. 玉米是遗传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高秆(A)对矮秆(a)为显性,种子颜色红色(B)对黄色(b)为显性,种子非甜(C)对甜(c)为显性。已知其中一对等位基因存在特定基因型的受精卵致死现象,为探究控制这三对相对性状的三对等位基因是否独立遗传,设计实验如下:选择高秆红色非甜玉米与矮秆黄色甜玉米杂交,得到F1,其表型为高秆红色非甜和高秆黄色非甜,让F1进行自由传粉,得到F2,其表型及比例为高秆红色非甜∶高秆红色甜∶高秆黄色非甜∶高秆黄色甜∶矮秆黄色非甜∶矮秆黄色甜=18∶6∶15∶5∶12∶4(不考虑染色体互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B基因纯合时受精卵致死
B. 控制高秆和矮秆、种子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C. F1高秆红色非甜玉米产生基因型为abc配子的概率为1/4
D. F2高秆红色非甜玉米共有8种基因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选择高秆红色非甜玉米(A_B_C_)与矮秆黄色甜玉米杂交(aabbcc),F1表现型为高秆红色非甜(A_B_C_)和高秆黄色非甜(A_bbC_)”,因此F1的基因型是AaBbCc和AabbCc,F1自由交配,F2中高秆∶矮秆≈3∶1,红色∶黄色≈2∶3,非甜∶甜=3∶1。由于F1代中有1/2Bb,1/2bb,随机交配后,BB∶Bb∶bb=1∶6∶9,与F2表现型不符,因此只能是BB致死;从给出的数据中看出不存在矮秆红色植株,即aa基因没有和B基因自由组合,因此可以推知A和B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根据以上推测对F1随机交配结果进行检验:F1基因型AaBbCc和AabbCc,考虑AB两对基因:由于A和B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随机交配结果为高秆红色∶高秆黄色∶矮秆黄色=6∶5∶4,而Cc与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随机交配结果C_(非甜)∶cc(甜)=3∶1,因此F1随机交配结果(6∶5∶4)×(3∶1)=18∶15∶12∶6∶5∶4,与题干相符。
【详解】A、由于F1代中有1/2Bb,1/2bb,随机交配后,BB∶Bb∶bb=1∶6∶9,与F2表现型不符,因此只能是BB致死,A正确;
B、从给出的数据中看出不存在矮秆红色植株,即aa基因没有和B基因自由组合,因此可以推知A和B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根据分析,控制高秆和矮秆、种子颜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正确;
C、F1高秆红色非甜玉米基因型为AaBbCc,根据分析A和B、a和b分别在一条染色体上,所以产生abc的比例为1/4,C正确;
D、由于红色中BB致死,所以F2高秆红色非甜玉米(A_BbC_)有2×1×2=4种基因型,D错误。
故选D。
40. 该昆虫(XY型)的正常翅与残翅、红眼与朱红眼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这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为研究其遗传机制,某同学选取一只正常翅朱红眼雄性个体与一只正常翅红眼雌性个体交配,得到的F1表现型及其比例见下表(无突变和致死现象)。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表现型
正常翅红眼
正常翅朱红眼
残翅红眼
残翅朱红眼
比例
3/8
3/8
1/8
1/8
A. A/a和B/b在遗传上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 若A/a、B/b分别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上且红眼为显性,母本基因型为AaXBXb
C. 若A/a、B/b分别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上,则F2正常翅朱红眼雌蝇中无纯合子
D. 若A/a、B/b分别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上,F2红眼:朱红眼=7:9,则红眼为显性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该昆虫(XY型)的正常翅与残翅、红眼与朱红眼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这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则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根据表格数据不能判断是否位于性染色体上,可假设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对朱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朱红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对朱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朱红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朱红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红眼对朱红眼为显性,共6种。
【详解】A、由题意知,该昆虫的正常翅与残翅、红眼与朱红眼分别由基因A(a)、B(b)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2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若A/a、B/b分别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上,若红眼为显性,则母本基因型一定为AaXBXb,B正确;
C、若A/a、B/b分别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上,若红眼为显性,则亲本基因型为AaXbY,AaXBXb,F1随机交配,F2正常翅朱红眼雌蝇(A_XbXb)中有纯合子(AAXbXb),C错误;
D、若A/a、B/b分别位于常染色体、X染色体上,现欲判断红眼是否为显性,将F1残翅个体随机交配得F2,若红眼为显性性状,则亲代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残翅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XbXb:aaXBXb:aaXbY:aaXBY=1:1:1:1,F1产生的雌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B:Xb=1:3,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XB:Xb:Y=1:1:2,F2中朱红眼基因型为XbXb,XbY,所占比例为3/4×1/4+3/4×2/4=9/16,红眼所占比例为1-9/16=7/16,故F2表型及比例为红眼:朱红眼=7:9,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41. 下图分别表示某雄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图①中a、b柱分别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②中表示减数分裂的图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①中Ⅲ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②中的_______,图①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由Ⅱ变化为Ⅲ,相当于图②中的____________过程。
(3)图①中Ⅰ、Ⅱ、Ⅲ、Ⅳ所对应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
(4)图②中甲、乙、丙细胞含有的染色体组数分别为____________;一个染色体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染色体、染色单体 ②. 乙、丙 ③. 乙 ④. DNA复制 ⑤. 丙→乙 ⑥. Ⅲ、Ⅳ ⑦. I ⑧. 2 、1 、2 ⑨. 细胞中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一组染色体。
【解析】
【分析】分析图①: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 I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 :0: 1,没有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应该处于分裂间期的开始阶段、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II 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 但染色体数目只有正常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IV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 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 :0; 1,没有染色单体,且染色体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 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分析图②: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①中a表示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DNA;图2中表示减数分裂的是乙和丙,因为乙无同源染色体,丙正在进行同源染色体分离。
(2)图1中Ⅲ的数量关系是染色体为2,染色单体和DNA都是4,与图2中乙相符。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 I变化为II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DNA复制;由II变化为Ⅲ,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 相当于图②中的丙→乙。
(3)图1中III、IV分别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细胞、精细胞,所以Ⅲ、Ⅳ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I有可能是体细胞也有可能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体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次级精母细胞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
(4)图②中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有2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是细胞中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一组染色体。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①和图②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42. 微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如图表示秀丽线虫细胞中微RNA(I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A中需要酶、______等物质(至少答出两种).在过程B中能与①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分子是______。
(2)图中①上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______。图中涉及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______。
(3)由图可知,微RNA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RISC-miRNA复合物抑制______过程。研究表明,线虫体内不同微RNA仅出现在不同的组织中,说明微RNA基因的表达具有______性。
(4)在图中,如果物质①中尿嘧啶和腺嘌呤之和占22%,则可得出与其对应的DNA片段中胞嘧啶占______。
(5)将全部DNA分子双链经32P标记的秀丽线虫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12)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3次细胞分裂后产生8个子细胞,检测子细胞中的情况。一个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最多为______条,含有标记染色体的细胞数可能为______个。
【答案】 ①. 核糖核苷酸和ATP ②. tRNA ③. 少数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④. DNA→RNA→蛋白质 ⑤. 翻译 ⑥. 组织特异 ⑦. 39% ⑧. 12 ⑨. 2~8
【解析】
【分析】图示为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其中A表示转录过程,B表示翻译过程,①为mRNA,②和③都是肽链。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RISC-miRNA复合物抑制翻译过程。
【详解】(1)过程A为转录,需要酶(RNA聚合酶)、原料(核糖核苷酸)、能量(由ATP直接提供)等物质。①是mRNA,过程B是翻译;在翻译中,运输氨基酸的tRNA分子上的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配对。
(2)图中①所示的mRNA上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少数mRNA分子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图中涉及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DNA→RNA→蛋白质。
(3)由图可知,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RISC-miRNA复合物抑制翻译过程。线虫体内不同微RNA仅局限出现在不同的组织中,说明微RNA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
(4)图中①为mRNA,其中尿嘧啶和腺嘌呤之和占22%,即U+A=2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在转录该mRNA的DNA中,A+T占22%,且A=T,C=G,因此A=T=11%,C=G=(100%-11%×2)÷2=39%。
(5)秀丽线虫的体细胞含有12条染色体,是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的。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且子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具有随机性。据此并结合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方式可推知:将全部DNA分子双链经32P标记的秀丽线虫体细胞置于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3次细胞分裂后产生的8个子细胞中,一个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最多为12条,含有标记染色体的细胞数可能为2~8。
【点睛】本题以微RNA为素材,结合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图,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场所、条件、过程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及物质的名称;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运用其延伸规律答题。
43. 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如下系谱图,经研究发现该遗传病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分别用字母E/e、F/f表示,如出现伴X染色体遗传,相关基因用F/f表示,不考虑X、Y同源区段),这两对等位基因之间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个体无E或F基因就表现患病,E和F基因皆不存在时胚胎致死。已知Ⅱ-11为纯合子,Ⅲ-13含有f基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控制该遗传病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方式分别为: _________。
(2)Ⅱ-9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可能,她是杂合子的概率为___________。
(3)假设Ⅲ-13与Ⅲ-14婚配,所生孩子中是正常男孩的概率为_______。这也证明近亲结婚会大大提高隐性遗传病发生的概率。若家族中有患有遗传病的亲属,在生育前可以通过____________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4)若某已婚女性经基因诊断发现自己的胎儿患有严重的遗传病,医生应建议她_______。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 ①. 4 ②. 5/6
(3) ①. 3/14 ②. 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4)终止妊娠
【解析】
【分析】遗传系谱图的分析方法: (一)首先确定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患者的子女全部患病,正常女性的子女全正常,即子女的表现型与母亲相同,则最可能为细胞质遗传。(2)若系谱图中,出现母亲患病,孩子有正常的情况,或者,孩子患病母亲正常,则不是母系遗传。(二)其次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亲、儿子全为患者,则最可能为伴Y遗传。(2)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三)再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1)首先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①“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病。②“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2)已确定是隐性遗传,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已确定是显性遗传,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小问1详解】
Ⅱ-11为纯合子,若两对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则基因型是EEFF,则其子代Ⅲ-14一定有E、F基因,则不患病,不合题意。则E/e位于常染色体,F/f位于X染色体。1、2不患病,生下7号患病,则两对基因是隐性,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方式分别为:E/e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F/f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小问2详解】
Ⅱ-11的基因型是EEXFY,Ⅲ-14的基因型是E-XfY,Ⅱ-10的基因型是eeXFXf或E-XfXf。Ⅱ-9的基因型是E-XFX-,Ⅰ -3的基因型是E-XFY,Ⅰ -4的基因型是E-XFX-,则Ⅲ-14的Xf基因来自于Ⅱ-10,Ⅱ-10的Xf基因来自于Ⅰ -4,则Ⅰ -4的基因型是E-XFXf,Ⅱ-10的基因型是eeXFXf,进而可知Ⅰ -3的基因型是EeXFY,Ⅰ -4的基因型是EeXFXf,则Ⅱ-9的基因型E-XFX-有4种可能,即(1/3EE、2/3Ee)和(1/2XFXF、1/2XFXf)自由组合,杂合子概率是1-(1/3×1/2)=5/6。
【小问3详解】
Ⅱ-8的基因型是(1/3EEXFY、2/3EeXFY)、Ⅱ-7的基因型是eeXFXf,Ⅲ-13含有f基因,则Ⅲ-13的基因型是EeXFXf,Ⅱ-10的基因型是eeXFXf,Ⅱ-11的基因型是EEXFY,则Ⅲ-14的基因型是EeXfY,则所生后代中eeXfXf、eeXfY致死,剩下孩子中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14。若家族中有患有遗传病的亲属,生育前需要通过遗传咨询预测后代发病率、通过产前诊断判断后代是否带有致病基因,对遗传病进行监测和预防。
【小问4详解】
若某已婚女性经基因诊断发现自己的胎儿患有严重的遗传病,为避免生下患病后代,应建议终止妊娠。
44. 茄子的花色有紫色和白色两种,受基因A/a控制;果皮颜色有紫色、绿色和白色三种,由B/b和D/d两对基因控制,调控机制如图所示。已知控制花色的基因与控制果皮颜色的基因均独立遗传。为研究茄子的花色和果皮颜色的遗传规律,某小组设计并进行了下表所示的两组杂交实验,其中F1自交产生F2。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杂交亲本
F1表型
F2表型
一
P1(紫花)×P2(紫花)
紫花、白花
紫花、白花
二
P3(白果皮)×P4(紫果皮)
紫果皮
紫果皮、绿果皮、白果皮
(1)茄子的花色中,显性性状为________(填“紫色”或“白色”),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一的F2中紫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约为________。
(2)基因B和基因D通过__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茄子的果皮颜色。若仅考虑果皮相关基因,则自然界中,白果皮植株的基因型共有________种。
(3)由上表中实验二杂交结果可以推测,P3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植株中紫果皮:绿果皮:白果皮约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紫色 ②. 实验一亲本均为紫花植株,而F₁中出现了白花植株(合理即可,2分) ③. 5:3
(2) ①.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②. 3
(3) ①. bbdd ②. 9:3:4
【解析】
【分析】1、分析表格:实验一亲本紫花与紫花杂交,子一代出现了紫花和白花,说明紫花为显性性状,该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根据基因与果皮颜色关系图,可知紫果皮基因型为B_D_,绿果皮为B_dd、白果皮为bb__。
【小问1详解】
实验一中,P1(紫花)×P2(紫花),F1紫花、白花,则紫花为显性性状,亲本基因型为P1(Aa)×P2(Aa),F1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所以F2的紫花植株中(1/4+1/2×3/4)=5/8,白花植物为3/8,两者比例为5:3。
【小问2详解】
基因B和基因D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茄子的果皮性状。据题意可知白果皮为bb__,自然界中白果皮茄子的基因型有bbDD、bbDd、bbdd3种。
【小问3详解】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