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8课 古诗二首(第2课时教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55952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8课 古诗二首(第2课时教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455952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8课 古诗二首(第2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8课 古诗二首(第2课时教案),共4页。
第8课 古诗二首(第2课时)1.认识“瀑、布”等6个生字,会写“照、炉”等5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望庐山瀑布》,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背诵《望庐山瀑布》。 想象诗歌描述的画面,背诵古诗。新课导入出示鹳雀楼、瀑布图片。教师:上节课,我们跟着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壮丽的景象;这节课,我们再跟着诗人李白到庐山去看看瀑布吧。出示诗歌题目:望庐山瀑布。探究新知一、预习检测 1.读好题目。教师:同学们,谁来读读诗歌题目?学生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和停顿,指导学生据义断音。2.认读生字。出示本首诗中要求会认的字:瀑、布、炉、烟、遥、川。教师指名让学生读;然后去掉拼音,再指名让学生读,进行正音。注意“瀑、布”的韵母都是“u”,以“p”和“b”为声母的两个字连在一起,容易混淆,教师要多示范、纠音。3.识字形。(1)加一加:氵+暴=瀑;火+户=炉;火+因=烟。(2)换一换:“摇”把“扌”换成“辶”,就是“遥远”的“遥”。(3)字理识字:“川”字的甲骨文像弯弯曲曲的河道中流动的水。二、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古诗。 学生按照所画的节奏来朗读,教师指名让学生读,相机指导朗读节奏。 预设: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教师指名读。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二)探究二:细读品味,理解诗意,熟读成诵。1.出示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教师:这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学生:日、香炉、紫烟、瀑布、前川。学生可能不知道“香炉”指的是“香炉峰”,教师可做补充。教师:“香炉”指的是香炉峰;“紫烟”是日光透过云雾,看上去仿佛是紫色的烟;“挂前川”是指瀑布看上去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请同学们结合插图,想象: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景象?让学生说一下自己想象到的景象。教师:根据看到的和想象到的画面,谁能说说诗句的大意?学生: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呈现出一片紫色的烟雾,远远望去,瀑布好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在山前。2.出示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教师:哪一句是诗人所见?哪一句是诗人所想?学生:“飞流直下三千尺”是诗人所见,“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诗人所想。教师:“直下”既写出了崖壁的陡峭,又表现出水流特别湍急;在唐代,“一尺”相当于现在的30厘米,大家算一下,“三千尺”有多长?学生:900米。教师:首先庐山的瀑布落差没有这么大,而且李白也不可能去丈量瀑布,所以这里的“三千尺”是用了夸张的手法,这样一写,瀑布就更有气势了。读的时候,“三千尺”可以适当拖长音,谁来读一下?学生朗读诗句。教师:面对眼前雄奇壮观的景象,作者有了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于是就产生了“疑”,明知是瀑布,却又似乎觉得像是天上的银河,“九天”就是指天之极高处,体现出瀑布之高,气势之恢弘。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瀑布从很高的山峰直泻而下,让人以为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了下来。3.熟读成诵。教师让学生结合着插图,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生自由读)出示插图,将诗歌挖空,让学生试着背诵。只出示插图,让学生背诵。【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诗句所写的景物,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想象,理解诗歌大意,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画面背诵古诗。(三)探究三:指导书写生字。1.出示“照”字。出示书写视频。让学生边看边厘清笔顺。教师范写指导:“日”窄“召”宽,“昭”窄、大,“灬”宽、扁,上合下开。让学生在课本生字框中描红,然后练写。2.出示“炉”字。出示书写视频。让学生边看边厘清笔顺。教师范写指导:“火”的首笔点写在横中线上,末笔捺改点。“户”的第三笔横写在横中线上,末笔撇沿竖中线撇向“火”最后一笔的下方。整体左窄右宽。让学生在课本生字框中描红,然后练写。3.出示“烟”字。出示书写视频。让学生边看边厘清笔顺。教师范写指导:“火”的写法和上面的“炉”一样,首笔点写在横中线上,末笔捺改点。“因”中的“大”的最后一笔也是捺改点。整体左窄右宽。让学生在课本生字框中描红,然后练写。4.出示“挂”字。出示书写视频。让学生边看边厘清笔顺。教师范写指导:“圭”中的两个“土”分别写在横中线上下,竖笔垂直对齐,上“土”的底部在横中线上。让学生在课本生字框中描红,然后练写。5.出示“川”字。出示书写视频。让学生边看边厘清笔顺。教师范写指导:第一笔是撇,第二笔竖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竖要稍长,三笔的间距相等。让学生在课本生字框中描红,然后练写。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读准、读通了诗句,认识了6个生字,通过想象画面,理解了诗歌大意,并试着背诵了古诗,会写了5个字。课后任务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跟爸爸、妈妈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