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教案精选
- 教科版三上第3单元第7课-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教科版三上第3单元第5课-观测风 教案 0 次下载
- 教科版三上第3单元第3课-测量气温 教案 1 次下载
- 教科版三上第3单元第2课-认识气温计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教科版三上第3单元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4.测量降水量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4.测量降水量教案,共2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区海韵学校 乔丽
【教材分析】
降水是天气现象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元素。学生从小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这种使用感觉器官来判断降水多少的方法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引出雨量器这一工具。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为了激发学生观测降水的兴趣,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本课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用此来测量、记录降水量。
聚焦板块,介绍大气中的水循环规律,了解降水的形式。
探索板块,主要是提出如何判定降水标准,然后自制简易的雨量器,并模拟降水,测定降水量,再通过自制雨量器测得的降水量与科学家测得的降水量进行比较,分析简易雨量器的改进之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
研讨活动,通过判断雨量器中的冰或雪是否也是降水量的一部分,让学生明白下雪、下冰雹等也是降水,可能通过化为水测量水量的方法测量降水量,从而完善“降水”的概念。
拓展板块,布置了连续 10 天测量与记录降水量的任务,并要求用柱状图对降水量进行分析。此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长时间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对大气的认识是建立在长时间的观察与连续性的记录基础之上。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天气情况的差异,可能一些地区较长时间内没有降雨,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来了解降雨数据。
【学情分析】
学生的前概念认为下雨是降水,而对于下雪、下冰雹也是降水没有概念,所以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把雪、冰雹化为水再进行测量,从而知道用测量降水量的方法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降水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当然没有条件的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解决。
雨量器的使用让降水量的测量变得更加准确,但要注意有一部分学生对正确使用雨量器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测量中准确操作。制作简易的雨量器,看似比较简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理解能力,雨量器的制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比如:制作雨量的选材、刻度条的绘制、粘贴等都会导致测量降雨量不准确,所以每一个步骤都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并且在多次操作中练习精确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难点:课后长期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材料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雨量器实物。
小组:透明直筒玻璃或塑料杯、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剪刀、学生活动手册、降雨量记录表。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观看视频:下雨的场景。
教师提问:下雨是降水的一种形式,降水的形式还有哪些?
学生思考:雪、冰雹是降雨吗?如果是,它们是固体,能进行测量吗?
教师活动:提炼学生观点,归纳降水的形式,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下雨的视频切入新课,从学生的原始概念中,提炼出降水的形式,提出降水量能否测量的思考,为下一步探索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雨量器打下基础。在一个熟悉的情境里,提炼出一个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衍生出新问题。
2.玩懂方法
(1)制作雨量器
师生交流:我们把有时候的雨称为毛毛雨,有些时候的雨称为倾盆大雨。为了知道雨量的多少,我们需要一种专门的仪器--雨量器。提示:为了更清楚如何制作简易雨量器,仔细阅读这些过程图。(建议:首先明确三个要求,容器必须是直筒,单位是毫米,刻度条要从底部贴起。而后出示过程步骤。)
过程:
①选一个直筒透明杯;
②在杯子外画一条垂直直线;
③沿着直线用透明的刻度条从底部贴起,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
学生活动:制作活动时间大约5分钟。
设计意图:学生能否掌握正确的制作方法,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本课后续测量雨量是否准确。学生发现雨量器在生活中是测量雨量的重要工具时,制作起来尤为小心。特别是刻度条的制作及张贴方法很重要,关系到读数是否正确,所以要在此处提醒孩子刻度要画均匀,与尺子的刻度一致,并从底部贴起。制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认真、细心、严谨的品质。
(2)测量降雨量
师生谈话:现在让我们模拟下雨,测这场雨的降水量。想想该怎么做?学生思考之后,出示喷壶,并播放使用喷壶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读数的方法视频。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观看视频掌握方法和技巧。(注意:喷壶嘴与杯口保持大约5-10厘米距离均匀降雨,读数时雨量器要放平,等液面稳定后再读数。读数单位毫米不能忘记,不要把毫米记成毫升。)学生重复模拟降水三次,数据记录活动手册上。(活动时间大约15分钟。)
设计意图:学生练习测量雨量的过程要注意细节,比如距离、单位、读数等,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逐步熟练测量及读数方法。这种模拟操作的方法给孩子很好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对细节的注意也让学生做事细致的品格得到培养。
(3)确定降水等级
讨论:自制模拟降水量与气象学家降水量等级标准进行比较,有没有区别?观看课本P48的内容进行比较。气象学家制定的降水量等级标准是24小时的降水量,看一看每个等级标准的范围是什么?
学生看书,讨论,发现自己测量降雨量与气象学家制定的等级标准的不同,同时愿意在下雨的时候进行尝试测量降雨量。
设计意图:将学生的认识与专业的降雨量等级相比较,提高了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同时明白了降雨量等级标准是如何划分的?产生对降雨量进行测量的兴趣,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尝试。
3.玩出问题
(1)降雨量的多少与使用的雨量器有关系吗?
教师提问引导:降雨量的多少与使用的雨量器粗细、大小有关系吗?
学生思考并尝试用相同的喷壶,同时向两个粗细不同、高度相同的雨量器中以均匀的速度喷水,证明自己的猜想。
(2)怎样确定一场雪的降水量?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认识降雪量》。怎样确定一场雪的降水量呢?如果是冰雹呢?
学生发现雪是固体,如果化成水,就可以测量出水的降水量了,冰雹也是固体,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两个问题是比较巧妙的,特别是第一个问题,是很多学生不太理解的,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学生又通过思考发现了其中的原因,降水量的多少与测量的雨量器的大小、粗细是没有关系的,这比生硬的讲解学生理解得更好。
4.课外拓展
教师提问:要测量当地连续十天的降雨量,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那天没有下雨,怎么办?
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总结,对照“降水量等级标准”确定降水等级,如果这些天不下雨,可以通过查找气象台报告的数据。还需要注意雨量器摆放位置,一次记录之后及时将雨量器中的水倒掉等细节。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降雨的连续观察,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的习惯,以及查阅资料,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板书设计】
6.测量降水量
降水形式:雨 雪 冰雹
制 作:直筒透明 毫米 “0”刻度对齐
模拟降水: 水平 平行 毫米
【学生记录单设计】
降雨量的测量实验记录单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雨量
等级
降水量等级表
等级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24小时的降水量
小于10毫米
10~25毫米
25~50毫米
50~100毫米
100~200毫米
大于200毫米
【班级记录表设计】
十天降雨量的测量实验记录单
日期
降雨量(毫米)
降雨量等级
可靠的、科学的、有根据的
教学活动内容
目标实现手段
测量降水量教学流程图
观看下雨视频
导入
师生对话
降水的形式
感受
思考:降水如何测量
概念
支持
真实问题情境
提炼 感性的
研讨1
小组合作制作至少5分钟
探究一:如何制作雨量器
研讨2
模拟下雨进行测量
探究二:测量降雨量
辩证性反思
核心探
究活动
根据降水量等级标准进行判断
探究三:确定降水等级
研讨3
降雨量的多少与雨量器有关吗
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推理(交流研讨)
测量连续十天的降雨量
理性的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20
学科
小学科学
年级
三年级
学期
第一学期
课题
测量降水量
教科书
书名:《科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7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 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气象学家通过测量降雨的深度来判断雨的大小
2. 通过制作简易雨量器,认识其基本结构,基于结构体会其设计与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课前学习任务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制作简易雨量器
1.选一个直筒透明杯。
2.制作刻度条。从底部开始用直尺画刻度线,量程为0毫米至40毫米。
3.用双面胶将刻度条贴在杯子外壁(从底部贴起)。
4.刻度条外贴上透明胶带,用来防水。
【学习任务二】
模拟测量降雨量
1.找一块平整且上面无遮挡物的地面,将雨量器垫高(70cm,防止雨水从其他表面溅入)水平放置,固定好。
2.根据乌云分布的多少,不同地方的降雨量应有所不同。(拿起雨量器,注意不要使雨量器内的雨水溢出。)
3.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待液面平稳时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持平,加单位(毫米)。
4.测量三次,尽量模拟不同大小的降雨。依次记录数据。
【学习任务三】
推荐的学习资源
1.《科学启蒙》(地球科学⑤)
第4课 测量降水量
(教材P47~49)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测量降水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降雨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能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测量降雨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难点:制作和使用雨量器的注意事项。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透明直筒杯子、刻度条、喷壶、水槽、透明胶带、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雨量器、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播放:播放雨雪天气的天气预报录像。
2.讲解: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3.提问:最近的一次降雨是在什么时候?雨下得大还是小?你是根据什么判断降雨量的大小的?(预设: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稀疏以及下雨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可以从地面上水坑积水的深浅、放在外面的容器中雨水的多少判断降雨量的大小。)
4.揭题:究竟用什么测量降水量?怎么测量?我们今天就来探究这些问题。(板书:测量降水量)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制作简易雨量器
1.展示:课件出示雨量器图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装置吗?(预设:用来收集雨水的装置;用来测量降雨量的装置。)
2.揭题:其实,这是专门测量降雨量的装置,在气象站中,将这种装置叫作雨量器,雨量器可以用来测量和区分降雨量等级。
3.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简易雨量器。)如果让你们做一个雨量器,你们会怎样制作呢?(预设:在玻璃杯上标上刻度。)
探索
与研讨
4.讲解:出示并讲解简易雨量器的制作过程及应该注意的地方。
5.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并按步骤制作简易雨量器。(教学提示: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尽量抓紧时间制作,为接下来的探索活动留足时间。)
6.展示汇报:引导各小组展示制作成果,纠正错误。
探索二:使用雨量器
1.过渡:制作好了雨量器,我们接下来就用喷壶模拟降雨,使用自己制作的雨量器测量降雨量。(教学提示:视频播放正确使用喷壶和读取雨量器数据的方法。)
2.提问:看完视频,大家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喷壶和读数吗?(预设:喷壶嘴与杯口保持5~10厘米的距离,均匀洒水;注意不要使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取雨量器上的刻度数时,视线与雨量器内液面保持平行;读数时要加上单位“毫米”。)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三次模拟降雨的降雨量,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探索
与研讨
【设计意图】利用简易雨量器测量模拟降雨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为实际测量降雨量打下基础。
4.研讨汇报:指导学生研讨,并分组作集体交流,其他小组补充。
集体汇报帮助卡
主持人:自制雨量器要注意什么?
小组1:容器必须是透明直筒;单位是毫米;刻度条要从底部贴起,零刻度线要与容器内部底面对齐。
主持人:测降雨量要注意什么?
小组2:喷壶嘴与杯口保持5~10厘米均匀洒水;不要使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视线和雨量器内液面保持平行。
主持人:谢谢大家的发言,汇报活动结束。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活动,使学生了解雨量器的主要构造及其特点,掌握使用自制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拓展
与小结
1.小结:我们可以用雨量器测量降雨量的多少。我们首先要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然后通过测量模拟降雨量,学会使用雨量器,课后实测当地降雨量,记录并确定其降雨量等级。
2.提问: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呢?(预设:先让雨量器接的雪全部融化成水,再读雨量器上的刻度数。)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连续十天测量当地的降雨量,对照“24小时降雨量等级标准”确定降雨量等级,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拓展
与小结
【设计意图】将连续十天测量降雨量作为拓展环节的内容,既让学生巩固了雨量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将自制的雨量器测出的结果与气象局资料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通过绘制柱状图,学生会对这段时间的降雨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板书
设计
3.4 测量降水量
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等
降水量的测量仪器:雨量器
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教学
反思
本节课首先通过介绍降水,使学生初步了解降水有多种形式,聚焦“降雨量是多少”“怎么测量”,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制作简易雨量器,帮助学生理解雨量器的原理;然后用喷壶模拟降雨,练习使用雨量器;接着布置实测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降雨量的方法;再通过研讨、交流,总结归纳制作雨量器的注意事项,为后续实测活动巩固雨量器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加深对“降水”概念的理解,丰富降水量测量的知识;最后通过拓展活动,培养学生长时间观测天气现象的能力,以及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从而圆满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达成各项教学目标。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40第三题。
三、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降水形式的是( )。
A.阴天 B.雪 C.雨
2.表示降水量多少的单位是( )。
A.毫米 B.毫升 C.千克
5.通常根据一个地方( )降雨量的多少来确定降雨量的等级。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参考答案 三、1.A 2.A 5.C
第三单元 天气
4 测量降水量
【教材简析】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元素。学生从小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这种使用感觉器官来判断降水多少的方法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引出雨量器这一工具。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为了激发学生观测降水的兴趣,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本课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用此来测量、记录降水量。
聚焦板块,介绍大气中的水循环规律,了解降水的形式。
探索板块,主要是提出如何判定降水标准,然后自制简易的雨量器,并模拟降水,测定降水量,再通过自制雨量器测得的降水量与科学家测得的降水量进行比较,分析简易雨量器的改进之处。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
通过研讨活动,判断雨量器中的冰或雪是否也是降水量的一部分,让学生明白下雪、下冰雹等也是降水,从而完善“降水”的概念。
拓展板块,布置了连续 10 天测量与记录降水量的任务,并要求用柱状图对降水量进行分析。此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长时间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对大气的认识是建立在长时间的观察与连续性的记录基础之上。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天气情况的差异,可能一些地区较长时间内没有降雨,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本地的降水情况。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知道下雨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但较难理解下雪、下冰雹也是降水。制作简易的雨量器,看似比较简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理解能力,雨量器的制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导致测量降水量不准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难点:课后长期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雨量器实物。
小组: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PPT]
1.出示水循环的图片。
提问:你们能看懂这幅图吗?(预设:水通过阳光照射后蒸发到空气中,在空中形成云,最后变成雨降落到地面。)
提问:云除了会变成雨之外,还会变成什么降落到地面呢?(预设:云还会变成雪或冰雹降落到地面。)
2.出示雨、雪、冰雹的图片。
提问:这里三幅图,哪些是降水的形式呢?(预设:雨是降水的形式。)
提问:那么雪和冰雹呢?(预设:也算是降水的形式,因为它们都是从空中降落到地面。)
3.提问:你们如何判定雪和冰雹也是降水的形式?(预设:雪和冰雹从天空降落到地面,在地面最后会变成水。)
4.引出降水量工具。
提问:如果哪天降雨了,我们如何知道这一天的降水量?如何测量呢?
5.揭示课题:测量降水量(板书)
二、探索:确定标准,制作和使用雨量器(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透明直筒杯子、刻度带(胶带)、喷壶、水槽、学生活动手册]
1.确定标准。出示书本第47页图片。
提问:我们会把有时候的雨称为毛毛雨,我们也会把有些时候的雨称为倾盆大雨。为什么?(预设:因为雨的大小不一样。)
提问:我们感觉到了雨的大小,那如何精准判断雨的大小呢?(预设:用一个标准的容器把雨水收集起来,再来测量。)
在气象站中,这种收集雨水的容器叫做雨量器。
2.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出示书本第48页图片,再出示制作过程图。
提示:为了更清楚如何制作简易雨量器,仔细阅读这些过程图。(建议:首先明确三个要求,容器必须是直筒,单位是毫米,刻度条要从底部贴起。而后出示过程步骤。)
过程:
①选一个直筒透明杯;
②在杯子外画一条垂直直线;
③沿着直线用透明的刻度条从底部贴起,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
学生活动,活动时间大约5分钟。
3.练习使用雨量器。
模拟下雨,测这场雨的降水量。出示喷壶,视频播放使用喷壶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读数的方法。
提问:你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喷壶和读数了吗?(预设:喷壶嘴与杯口保持大约5-10厘米距离均匀降雨。)
学生活动,重复模拟降水三次,记录活动手册。(建议:活动时间大约15分钟。)
4.提问:自制模拟降水量与气象学家降水量等级标准进行比较,为什么不一样?(预设:气象学家制定的降水量等级标准是24小时的降水量。)
三、研讨:改进雨量器,测量雪的降水量(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改进制作。
提问:制作雨量器要注意什么?(预设:直筒透明,杯子底部不要太厚,刻度条要贴直,“0”刻度对准杯子内底部。)
2.改进模拟降水。
提问:模拟降雨,测量降水量要注意什么?(预设:降水时喷壶嘴要远一点,要用花洒降水,降雨均匀,读数单位毫米不能忘记,不要把毫米记成毫升。)
3.出示雨量器中是冰雹的图片。
提问:天空中降冰雹了,这种降水形式怎么测量?(预设:先让这些冰雹全部融化成水,再来读数。)
四、拓展:连续十天测量降水量(预设10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自制雨量器]
1.连续十天测量当地的降水量,并对照“降水量等级标准”确定降水等级。如果这些天不下雨,查一查气象台报告的这一段时间的降水数据。
2.注意事项:
①雨量器摆放较开阔的地点,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倒;
②每 24 小时记录一次降水量,做好记录,确定下雨的等级;
③记录后将雨量器内的水倒掉;
④如果当地 10 天内没有降雨,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地的降水情况。
【板书设计】
6.测量降水量
降水形式: 制作: 模拟降水:
雨 直筒透明 放平
雪 毫米 平视
冰雹 “0”刻度对齐 毫米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课堂上填写用简易雨量器测量三次模拟降水的量。
2.课外利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连续测量十天的降水量并记录在表中。
3.把测得的10天降水量数据绘制成柱状图。(要求老师在下一次上课前做指导)
【作业设计】
1.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单位是( )。
A.厘米 B.毫米 C.毫升
2.选取制作雨量器的容器要求是( )。
A.直筒透明 B.上宽下窄 C.不规则透明
3.刻度条“0”刻度必须与( )对齐。
A.杯子外底部 B.杯子内底部 C.杯子顶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科学5.观测风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生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3.测量气温教案设计,共2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三年级上册2.认识气温计教案,共2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任务一,学习任务二,学习任务三,学习任务四,设计意图,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