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教学设计4.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教学设计4.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第1页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教学设计4.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第2页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教学设计4.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案,共2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阅读资料卡2,聚焦,研讨,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煤由什么形成的?
    资料卡1
    资料一:

    亿万年前,地球上气候温暖,雨量充足,生长着大片茂密的森林。植物经历生生死死,死亡后被埋在地下。
    煤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
    资料三:

    埋藏的煤大多夹在岩层中,这些岩层都是古代沉积的泥沙变成的。
    资料二:


    常常能在煤块上看到植物的枝、叶等痕迹,甚至还发现了完整树干形状的煤化石。
    显微镜下可以发现煤中有植物细胞组成的孢子、花粉等。
    煤层
    资料四:

    煤在岩层中是一层一层地分布
    根据资料,请你推测煤是如何形成的呢?

    资料卡2
    资料一:


    地球演变过程大气氧气含量的变化图


    资料二:地球演变部分过程
    在地球形成时期,地球的原始大气中没有任何氧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少量的氮气。
    约28亿年前的太古宙时期,地球上海里出现第一批原核生物藻类。它们通过吸收太阳中的能量来产生有机物,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并不断的繁殖。
    约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时期,地球上气候温暖潮湿,高大的蕨类植物遍布了地球。
    二叠纪末期(约2亿年前),此后随着气候和环境巨变造成的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地球上的植物大量死亡
    白垩纪末期,气候和环境发生巨变,包括恐龙的大部分物种灭亡。

    二、阅读资料卡2。想一想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变化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
    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
    5. 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
    【教材简析】
    《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5课。本课由三大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教科书从我们身边的化学变化扩大范围到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从而引出“正是这些变化给予人类生存各种各样的物质和条件”,提出聚焦的问题“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第二部分“探索”,有三个活动:活动一是“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活动二是“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活动三是“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第三部分“研讨”,提出三个问题:“我们怎么判断出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旨在引领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来判断煤的形成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引领学生通过研讨进一步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以及保护森林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旨在引领学生发现身边更多“化学变化的产物”,意识到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分析】
    通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同时,学生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也得到了发展,逐渐形成从变化的视角来认识周围常见事物的意识。
    对于“地球家园”,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了对“地球家园的成员”如动物、植物及人体自身的观察与探索、对大气与水的观测、对岩石与矿物的辨别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及其运动的认识,但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地球家园”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扩展关于化学变化的研究视野,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主要是地球资源的形成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从而认识到岩石、矿物、植物的生长,不可再生的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结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与分析推理寻找证据,尝试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
    2.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怀有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愿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愿意与人交流查阅、收集的资料信息,分享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化学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2.感受到资源的珍贵,认同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收集并分析资料,了解地球家园许多化学变化的产生过程。
    难点:观察煤,通过寻找证据推理煤是怎样形成的,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科学结论作比较。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若干矿石、煤块标本、相关阅读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若干矿石、宝石和煤块标本、相关视频资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谈话:我们已经连续四节课探究了有关化学变化的内容,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
    提问:厨房里有哪些化学变化?我们身边有哪些化学变化?
    学生回答。
    2.过渡:正是这些化学变化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提出聚焦问题: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中还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
    设计意图:在抛出问题后,学生会自然联系到前几节课的化学变化,同时还会思考,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化学变化?
    (板书: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
    二、探索
    引导学生以“信息呈现——推理想象——阅读资料——分析研讨”的流程展开学习。
    (一)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
    1.出示图片:大地之下的矿物、金属、宝石、煤、石油等“宝藏”。
    思考:这些“宝藏”是怎么形成的?
    聚焦问题:地底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2.阅读资料卡。

    讨论:通过阅读资料,你认为煤是怎样形成的?
    3.观察煤和植物。
    (1)学生完成记录单。
    (2)展示学生的记录单,学生汇报。
    (3)研讨:利用这些证据猜测一下煤是怎样形成的。
    对学生的每一项猜测,教师都要追问:“证据是什么?”“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
    (4)播放煤形成过程的视频,说说科学家的推测和我们的推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研讨:你认为煤的形成是否经历了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你认为煤和原来的植物还是一样的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启发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即产生新物质来对煤的形成过程做出分析,引领他们通过对煤与植物的特征比较来说明煤是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
    (二)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
    地底下除了煤之外,还有另一种我们每天都会用到的常规能源——石油。
    1.播放视频。
    2.研讨:石油变成塑料、沥青等过程是化学变化吗?
    3.小结:煤和石油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它们是要经过亿万年的复杂变化才能形成的不可再生能源,所以我们要节约能源。
    设计意图:提供相关文字资料并组织学生阅读、整理,帮助他们了解生活中的许多用品都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得的,拓宽学生的认识视野。
    (三)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
    现代社会,煤和石油的燃烧会造成温室效应。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增加了大气中氧气的含量。
    1.出示图片: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
    2.研讨: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变化,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经验做出推理。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料,供学生对照、分析。
    3.小结。
    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的时间跨度以亿年为单位。虽然整体趋势是上升的,但因为时间跨度很长,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还是相对稳定的。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变化可能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经验做出推理,教师再提供相关资料供他们对照、分析。
    三、研讨
    1.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
    2.(出示“宝石的形成”视频)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森林除了是煤等资源的源头之外,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森林除了是煤等资源的源头之外,还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即与大气层的氧气含量密切相关。通过举例,启发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变化。
    四、拓展
    以科学小报的形式向他人介绍自己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
    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
    古代植物 被泥沙掩埋 煤
    与空气隔绝,高温、高压
    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
    石油 塑料、口香糖等
    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氧气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记录的是学生对煤块的研究过程。煤块上的信息可由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教科书第69页的煤块图片,分析并获取相关信息,再引导学生根据煤块上的信息做出推理与猜想,记录在“煤的形成过程”一栏里,信息与猜想要——对应起来。然后,学生再根据教师提供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资料,与猜想做对照分析,完善“煤的形成过程”记录。记录方式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用画图的形式。

    第5课 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
    (教材P68~70)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与分析推理寻找证据,尝试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
    2.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做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怀有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愿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愿意与人交流查阅、收集的资料信息,分享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化学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2.感受到资源的珍贵,认同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
    重难点
    重点:了解煤、石油、氧气等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的形成。
    难点:观察煤,通过寻找证据推理煤是怎样形成的,并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科学结论做比较。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煤的形成”相关视频、“石油的形成与用途”相关视频、“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相关视频、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经过前面几节课对物质变化的探索,你们能说一说我们的厨房里有哪些化学变化吗?(预设:加热白砂糖、煤气燃烧、面团发酵……)其他生活场景中呢?(预设:烟花绽放、铁钉生锈、火柴点燃……)
    2.揭题: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正是这些化学变化,给予了人类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和条件。除了上述化学变化,我们的地球家园中还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板书: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
    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不同矿石、宝石和煤的图片。)我们生活的大地蕴藏着许多宝藏。有各种矿石,可以用来冶炼不同的金


    探索
    与研讨
    属;有许多美丽珍贵的宝石,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还有煤、石油等可以给我们提供能源。这些宝藏,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经历了亿万年的许多变化才形成的。
    2.提问:大地中蕴藏着的“宝藏”从何而来?又是怎样形成的呢?(预设:大地中的矿石是岩石的一部分,由多种矿物组成,其形成可能和地质活动有关;大地中的煤、石油由埋在地下的动植物的遗体残骸演变而来,是珍贵的能源。)
    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资料,提取信息,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4.活动:播放“煤的形成”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梳理煤的形成过程,并思考该过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5.小结:亿万年前,地球上生长着大片茂密的森林,植物的枝叶和根茎在湖泊、沼泽等低洼处大量堆积,被泥沙层层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壳的变动,这些植物残骸不断地被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地底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慢慢变成了煤。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经验对煤的形成进行推理,再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对照分析,既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和信息处理能力。
    矿石:在地壳中的矿物,由于地壳变迁、火山爆发等因素影响,汇集到一起,对人类生活有一定价值的岩石。

    煤:也叫煤炭,是一种可燃的黑色或棕黑色沉积岩,是古代植物埋在地下,经历复杂的化学变化和高温高压形成的。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二: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
    1.过渡:了解了脚底大地的秘密后,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周围的空气。
    2.讲解: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氧气体积占大气总体积的约21%。但早期地球的大气层中并没有氧气,甚至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氧气含量仍然很低。(教学提示:出示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
    3.提问:那么,大气中的氧气又是怎么来的呢?(预设:主要是由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是如何增加地球氧气含量的呢?(教学提示:播放“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相关视频。)
    4.小结:我们生活的大气层中,氧气主要是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氧气和为生物提供能量的物质,增加了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
    探索三: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
    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石油图片。)地底下除了煤之外,还有另一种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规能源——石油。石油有哪些用途呢?(教学提示:播放“石油的形成与用途”相关视频。)
    2.讲解:石油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也是经历化学变化形成的。我们利用石油可以生产很多重要的生产生活材料,如燃油、塑料、纤维、沥青等。
    3.提问:不仅煤和石油的形成与化学变化有关,很多资源的利用也与化学变化有关,你们能列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吗?(预设:从铁矿石里把铁冶炼出来,需要经过化学变化;用不同的原料合成药品,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在农业生产中有重要作用的化肥,是通过化学变化制造出来的;……)
    4.小结:化学变化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煤和石油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它们要经过亿万年的复杂变化才能形成,所以我们要珍惜、节约能源。
    研讨汇报













    石油:也称原油,是一种黏稠的、深褐色(有时有点绿色)的液体,是由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压缩和加热后逐渐形成的。

    探索
    与研讨


    拓展
    与小结
    小结:地球家园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其中,煤和石油是由亿万年前的古代生物经历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保护森林,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本次课先将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聚焦到煤等化石能源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煤的形成也是化学变化。教学过程中,需要提供与煤相关的文字资料,并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引导学生按“信息呈现→推理想象→阅读资料→分析研讨”的流程展开学习。在探索“大气层的化学变化”中,学生的前概念比较扎实,基本都知道氧气的产生与绿色植物有关,因此只需利用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来启发学生思考,并通过资料大致介绍植物的光合作用,学生即能认识到大气中的氧气也是化学变化产生的,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也可提高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最后,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勤观察、多思考,举出生活中一些利用化学变化制造的用品,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
    课后
    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52第二题。
    二、判断题。
    3.早期地球的大气层中并没有氧气,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大地中的矿物分解出了氧气,增加了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 ( )
    4.各式各样的化学变化给予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条件。 ( )
    5.大部分塑料的生产原料是从石油中提炼的。 ( )
    参考答案
    二、3.× 4.√ 5.√

    六下《物质的变化》单元教学设计
    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康鑫淳 朱潮海
    【教材简析】
    本课聚焦地球家园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由三个探索活动组成,第一活动是认识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通过研讨问题“我们怎么判断出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引领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新物质来判断煤的形成过程是化学变化的过程。第二活动是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通过前两个活动进一步研讨“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引领学生认识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以及保护森林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活动三是认识石油、钢铁、化肥等资源的利用与化学变化的关系,研讨“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旨在引领学生发现身边更多“化学变化的产物”,意识到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研究视野从厨房、实验室、生活中拓宽至整个地球家园,从更宽广的视野探讨认识化学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四课的学习,已经基本上明确了什么是化学变化以及发生化学变化时可能伴随的现象。同时,学生对于物质变化的认识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逐渐形成从变化的视角来认识周围常见事物的意识。对于“地球家园”,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历了对“家庭成员”如动植物及人体自身的观察与探索,对大气与水的观测,对岩石与矿物的辨别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及运动的认识,但是他们并不能意识到地球家园也时时刻刻在发生着化学变化。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要拓展关于化学变化的视野,在前几课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主要是地球资源的形成以及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到岩石、矿物、植物的生长,以及不可再生的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结果。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和实物观察,知道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分析和推理寻找证据,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建立证据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探究实践:通过查阅资料和观察比较活动,寻找证据和逻辑推理,尝试解释煤、石油、氧气的形成过程。
    态度责任:能够怀有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愿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愿意与他人交流信息分享观点。感受到资源的珍贵,认同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煤并结合阅读资料,运用证据和推理解释煤的形成过程。
    难点:认识大气中的化学变化,以及保护森林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教师:1.教学课件;2.若干矿石、宝石和煤块标本;3.相关视频资源。
    学生:1.若干矿石、煤块标本;2.相关阅读资料;3.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课件
    1.谈话: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探究了有关化学变化的内容,老师想考考你们。
    提问:厨房里有哪些化学变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化学变化?
    学生回答。
    2.过渡:正是这些化学变化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提出问题: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呢?揭示课题: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板书)。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回顾前四课的主要化学变化,聚焦课题,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研究视野拓宽至地球家园,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家园化学变化的兴趣。
    二、认识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若干矿石、煤块标本、相关阅读资料、观察记录单、课件
    (一)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预设15分钟)
    1.出示图片:大地之下的矿物、金属、宝石、煤、石油等“宝藏”。
    思考:这些“宝藏”是怎么形成的?
    聚焦问题:地底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2.观察一块煤,看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领取一块煤,仔细观察并完成记录。
    3.阅读资料卡,推测煤是如何形成的。

    讨论:通过阅读资料,你认为煤是怎样形成的?
    4.研讨与交流。
    (1)展示学生的活动单,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煤的信息。
    (2)研讨:利用这些证据猜测一下煤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都要追问:“这样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3)播放煤形成过程的视频,说说科学家的推测和我们的推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研讨:你认为煤的形成是否经历了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什么?你认为煤和原来的植物还是一样的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启发学生用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即产生新物质来对煤的形成过程做出分析,引领他们通过对煤与植物的特征比较,证明煤是远古植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
    (二) 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预设10分钟)
    现代社会,煤的燃烧会造成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浓度下降。因此,科学家们作了一个关于地球发展历史中氧气含量变化的研究。
    1.出示图片:氧气含量变化数据图。
    2.研讨: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变化,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经验做出推理。
    教师提供光合作用影响空气中气体成分含量变化的视频资料,供学生对照分析。
    3.小结。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这个化学变化调节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使我们的大气层中气体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4.研讨: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思考,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变化可能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学生基于已有的认知经验做出推理,教师提供相关资料供他们对照分析。
    (三)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预设5分钟)
    1.煤是植物经过亿万年缓慢的化学变化形成的资源,大地之下除了煤,石油也是重要的资源,它也是经历化学变化形成。石油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可以生产很多重要的生活生产资料。出示课件。
    2.研讨:石油变成塑料、沥青等过程是化学变化吗?
    3.小结:煤和石油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它们是要经过亿万年的复杂变化才能形成的不可再生能源,所以我们要节约能源。
    【设计意图】提供相关资料并组织学生阅读、整理,帮助他们了解生活中的许多用品都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得的,拓宽学生的认识视野。
    三、说说我们的新发现(预设5分钟)
    1.研讨: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
    2.研讨:我们还能举出哪些身边的例子说明它们和化学变化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尝试小结地球家园中主要的化学变化,并通过举例更多的化学变化,意识到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四、板书设计
    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









    【疑难解答】
    1.对于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能更直观地看到光合作用下氧气浓度的变化?
    利用气体浓度检测器,将看不到的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转变为看得见的数值。学生通过持续观察与记录,并将数值绘制成曲线图,可以直观地发现光合作用下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
    2.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部分,涉及的化学变化较为复杂,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其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提供学生更多的辅助资料,如阅读资料、视频资料等,让学生更全面了解资源利用过程与化学变化的关系。通过石油与燃料、塑料、沥青等材料的对比,铁矿石与铁的对比,原料与药品的对比,化肥生产前后对比等,认识其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区松岗第二小学 杨荣
    【教材分析】
    从前面几课认识的厨房、生活、实验室等熟悉的地方中有化学变化,拓展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也发生着化学变化。本课有三个探索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分析收集的资料,推测煤如何形成,寻找证据说明煤的形成经历了化学变化。第二个活动是基于已有认识经验和资料,推理大气层中的氧气是怎么来的。第三个活动是寻找身边与化学变化有关的例子。通过三个探索活动,了解地球资源的形成,认识到埋藏在地底下的宝石、矿物、煤、石油、天然气、我们生存所必要的氧气,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塑料、药品、化肥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感受资源的珍贵,意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身边常见的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可能伴随的一些现象,能够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学生经常会使用塑料、知道汽车需要燃烧石油、知道人类生存呼吸需要氧气,能够说出生活生产中常用的一些材料,但是少有对这些事物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很少会将它们和化学变化联系起来。六年级学生能够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解释煤的形成,氧气的产生属于化学变化,进一步认识到化学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分析资料、图表等信息,解释煤、氧气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复杂的化学变化。
    2.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家结论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与他人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其他同学的想法,形成集体的观点。
    2.大胆质疑他人的观点,愿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认同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资料,推理出煤、氧气等是化学变化的产物。
    难点:寻找并解释身边和化学变化有关的例子。
    【材料准备】
    教师:教学ppt、煤形成的视频、资料卡、板贴
    每组:每人一份实验记录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哪些化学变化?
    学生思考之前探究过的厨房里、生活中、实验室里的化学变化。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介绍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正是这些化学变化,给予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条件,展示一张森林的图片,最后聚焦“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
    学生尝试寻找地球家园中和化学变化有关的物质,如动植物、岩石和矿物、大气和水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身边的化学变化,再拓展到范围更大的地球家园中,拓宽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化学变化无处不在,且给人类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物质和条件。
    (二)探索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
    1.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
    (1)教师展示矿石、宝石、煤炭和石油的照片,介绍我们生活的大地蕴藏着许多宝藏。有各种矿物,可以用来冶炼不同的金属;有许多美丽珍贵的宝石,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还有煤炭、石油等可以给我们提供能源。这些宝藏,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经历了亿万年的许多变化才形成的。
    教师提问:煤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卡1,关注是什么形成了煤,煤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寻找证据推测煤是如何形成的。(由亿万年前地球植物繁茂、煤上发现植物的痕迹可以推测出煤是由远古植物形成的。植物死亡后被埋藏在地底下,煤大多夹在岩层中,而岩层是古代沉积的泥沙变成的,地底高温高压,由此可以推测植物死后被泥沙层层掩埋,不断地被埋入地下,使得植物与空气隔绝,在地底高温高压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煤。)
    教师活动:提炼学生的观点并板书,对学生提出的每个观点要问证据是什么?
    (2)教师播放煤形成的视频以及展示现有科学家对煤形成的结论。提问:我们和科学家的推测有什么异同。
    学生比较自己的观点和科学家的推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煤的形成与化学变化有关
    教师提问:煤的形成经历了化学变化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根据已有对植物和煤的了解,寻找两者的不同,发现煤和植物不是同一物质,由此判断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教材是通过观察一块煤来获取信息,并基于信息推测煤的形成。由于生活中带有植物痕迹的煤较少,学生在观察煤块时,对煤块上的植物痕迹不一定能准确的找到。因此改为通过阅读分析图文结合的资料卡,寻找证据推测煤的形成。同时在资料卡中,有两个对话框提示学生关注形成煤的物质以及煤形成的条件,感受煤是经过漫长且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比较自己和科学家结论的过程中,经历和感受科学家的探究和推测过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植物和煤炭的异同,发现两者不是同一物质,从而说明煤的形成经历了化学变化。
    2.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
    教师介绍,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氧气占大气约21%。展示地球形成过程中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图。早期地球的大气层中并没有氧气,提问:请你们推测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推测导致氧气含量变化的因素。
    教师活动:关注学生的回答,提取学生回答中的关键词,适时追问为什么?
    教师分发资料卡2,引导学生结合曲线图和文字资料,思考氧气含量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独自阅读资料卡2 ,对比文字资料中有关地球演变过程生物的情况和大气中氧气含量图,尝试解释氧气含量和植物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地球发展历史中大气氧气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以及有关地球演变部分过程的文字资料,希望学生能够对比两个资料,发现氧气含量的变化是随着地球中植物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再回想到植物在太阳光下,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产生养料和释放氧气,认识到大气中的氧气和植物有关。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能够运用知识解释未知,提高学生分析图表、提炼资料信息的能力。
    (三)珍惜资源,节约能源
    教师提问: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
    学生结合之前煤炭是由远古植物形成的,而大气中的氧气也是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意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前面两个探索活动的结论都和植物有关。因此通过这个问题将两个内容联系起来,同时也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认同资源的珍贵,我们需要节约能源。
    (四)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
    教师提问:身边还有哪些例子和化学变化有关?
    学生思考,寻找身边和化学变化有关的例子,尝试说明它们为什么和化学变化有关。
    教师提炼学生的例子板书到黑板。适当的时候展示出石油、炼铁、玻璃、化肥、药品等图片,并引导学生说说这些物品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可以用它来做什么,为什么和化学变化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举出身边和化学变化有关的例子可能还是常见的、生活中的例子。对于石油、玻璃、化肥等这些学生不太了解,但又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或物品,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材料是如何形成的,是否经历了化学变化,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不仅关注身边的化学变化,还应关注和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化学变化,从变化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
    【板书设计】

    【板书说明】
    板书是根据两个探索活动学生对煤形成和大气中氧气怎么来的推测而形成的。最下面分别是纤维、石油、塑料、沥青、药物,它们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和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记录单】

    相关教案

    小学教科版 (2017)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教科版 (2017)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共2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科学4.设计塔台模型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4.设计塔台模型教案设计,共3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生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