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5套精选合集
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3.形形色色的植物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3.形形色色的植物教案,共2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形形色色的植物》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区松岗第二小学 杨钰琪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三课,其学习主要建立在前两课的基础上。本课从遗传变异的视角研究植物亲代与子代的不同,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种群内生物的多样性。教材对于本课提出的要求是:通过比较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了解植物的遗传变异现象,理解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的差异,体会种群内植物的多样性。
教材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简明扼要地指出本课的学习重点在于了解同一种植物不同个体之间以及具有亲缘关系的同一种植物的亲代与后代、后代与后代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揭示本课研究的内容是植物种群内生物的多样性。第二部分通过比较植物后代与亲代异同的探究活动,逐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得出植物的后代和亲代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结论,从而让学生形成和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因为遗传和变异普遍存在,所以植物既有共同特征又不完全相同,从而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多样性的原因。第三部分的研讨通过两个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索部分观察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并且将学生引导到人类科学的领域,鼓励学生关注科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改善着人类生活。最后的拓展部分,通过呈现科学家孟德尔的豌豆实验研究实例,简单介绍科学家孟德尔经过长期坚持不断的研究,最终发现了著名的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科学史,带学生体验科学家的研究历程,鼓励学生学习和继承伟大科学家们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丰富认知,开阔视野。
【学情分析】
通过对校园生物的调查和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学生已经认识到同是植物,有的高大,有的矮小,有的生活在土壤中,有的生活在水塘里。植物根据外部形态等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每一类别下又可以分成不同的小类。在分类过程中学生进一步领略不同种类的植物各不相同,同一种类的植物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为本课学习植物亲代和后代的异同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六年级学生的科学思维、分析比较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好,具备学习的基础。但是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并未系统性地学习植物学相关知识,并且对于植物的认知还比较欠缺。即使在经过前面的校园植物调查活动后也还不能对同种植物的差异有比较系统的认知。因此在观察和比较植物的异同点时可以采用个人分享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集思广益,完成观察记录和展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和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后代与亲代存在着相同与不同。
2.亲代与后代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
3.亲代与后代间及后代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叫做变异。
4.变异使得植物多种多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观察与比较的方法,发现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
2.能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孟德尔及其关于遗传变异的研究。
科学态度目标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客观描述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意识到植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阐释知道遗传是生物稳定性的基础,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
难点:能对同一种植物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作出解释。
【材料准备】
为学生准备:具有后代与亲代关系的植物(或植物标本、图片等)、记录表。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孟德尔及其遗传变异研究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活动:提前准备关于不同植物的多张照片材料,展示给学生。可以采取师生交流的方式分析,地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植物。不同的植物所具有的外部特征有着比较大的差异。
教师提问:通过调查,我们已经知道校园中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植物。那么,同种植物中的不同个体相同吗?同一“家庭”的植物完全相同吗?
学生思考:校园内的同一种植物,不同的植株是否完全相同。
设计意图:课程开始时可以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入手,通过展示最直观的图片或者是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说出地球上的植物多种多样。进而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地聚焦到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上,让学生关注校园内的同种植物是否完全相同,结合学生上一节课的已有知识启发思考,由此引出植物的后代和亲代有什么异同,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2.探索
教师活动:提前准备具有后代与亲代关系的植物,或植物标本、图片等作为学生观察比较的材料。并向学生讲解亲代与后代植株的概念定义,帮助学生形成初步认知逻辑。
教师提问:植物的后代与亲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材料寻找答案,并开展小组内的讨论,和你的同学分享你的发现。从多个角度,例如花的形状、颜色、花瓣、花蕊,叶的形状、叶缘、大小或者是其他特征具体分析。
学生活动:观察亲代与后代的木槿花,比较两者的异同。观察亲代与后代的桑叶,比较两者的异同。观察亲代与后代的松树,比较两者的异同。观察记录完毕后,填写记录单,进行组内分享。
教师活动:邀请小组代表进行分享,指导学生分析、总结、归纳亲代与后代的异同点。并提出两个新的科学概念:遗传与变异。帮助学生通过从探究活动中得到的结果理解遗传与变异各自的定义,并加以区分。
教师提问:植物延续至今的秘密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植物呢?
学生思考:遗传和变异对于植物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思考遗传与变异的价值,得到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也是地球生物多种多样的重要原因之一,并进一步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普遍性。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木槿花、桑叶、松树三种植物亲代和后代的异同点,让学生分别从花瓣的颜色、数量,叶的颜色、大小、形状,植物的整体形态等方面学会观察,从而充分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加以引导,带领学生继续深挖遗传与变异的内在含义和价值,帮助学生逐步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以及遗传变异使得自然界中的植物多种多样。
3.研讨
(1)研讨一
教师提问:我们通过观察发现植物的亲代和后代之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学生思考回答:从植物亲代与后代的花、叶、果实、种子、植株等多角度总结描述异同点。
(2)研讨二
教师提问:哪些事例可以说明人类利用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改善着人类生活?
学生思考回答: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见闻,说说植物的遗传变异与人类的关系。总结得出:植物的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有很多农作物利用遗传和变异规律培育出了许多新品种,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为人类造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设计意图:总结整节课所学知识,深化学生对于遗传和变异的理解。引领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改善着人类生活。
4.拓展
教师活动: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孟德尔和他的豌豆实验,简单介绍孟德尔经过长期的科学实验发现著名的孟德尔遗传规律的过程。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了解科学史,指导学生认识著名的科学家、遗传之父孟德尔,了解他发现的生物的遗传规律,学习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板书设计】
【学生记录单设计】
实验记录单
亲代木槿花与子代木槿花
亲代桑叶与子代桑叶
亲代松树与子代松树
相同点
不同点
你发现了什么: 。
第二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3.形形色色的植物
【教材简析】
《形形色色的植物》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3课,引领学生从植物的外部性状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对物种多样性的探索和研究。教科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中的问题将话题定位在了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以及具有亲缘关系的同一种植物的亲代与后代、后代与后代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揭示本课研究的内容是植物种群内生物的多样性。第二部分“探索”通过从不同的方面观察、比较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并总结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因为遗传和变异普遍存在,所以植物既有共同特征又不完全相同,从而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多样性的原因。第三部分“研讨”针对“探索”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信息整理,引领学生关注科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改善着人类生活。第四部分“拓展”通过搜集和交流遗传学家孟德尔的资料,使学生感受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丰富认知,开阔视野。
【学生分析】
通过对校园生物的调查,学生已经认识到同是植物,有的高大,有的矮小,有的生活在土壤中,有的生活在水塘里。植物根据外部形态等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在分类过程中学生进一步领略不同种类的植物各不相同,同一种类的植物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为本课学习植物亲代和后代的异同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六年级的学生认知和表达能力较好,对植物并不陌生,但他们并没有认真细致地研究过植物,因此当观察和比较植物的异同点时最好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集思广益,完成观察记录和展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和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后代与亲代存在着相同与不同。
2.亲代与后代相似的现象叫作遗传。
3.亲代与后代间及后代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叫作变异。
4.变异使得植物多种多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观察与比较的方法,发现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
2.能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孟德尔及其关于遗传变异的研究。
科学态度目标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客观描述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遗传是生物稳定性的基础,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
难点:能对同一种植物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具有后代与亲代关系的植物(或植物标本、图片)、观察比较植物异同记录表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孟德尔及其遗传变异研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图片导入。
出示各种各样的植物的图片,谈话:世界上生活着几十万种植物,有生活在水里的藻类植物,有生活在陆地上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还有用种子繁殖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植物的世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在我们的校园中植物的种类也达到了上百种。同学们之前已经在校园中开展了生物大搜索活动,大家都搜索到了哪些植物呢?
学生回答自己在校园内发现的多种多样的植物。
2.提问:校园内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板书:形形色色的植物)
设计意图:采用师生交流的方式从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植物过渡到学生比较了解的校园植物,开门见山地聚焦到本课要研究的主题上。
二、探索
活动一:观察并比较植物后代和亲代的异同
1.过渡。
提问:同学们都认真观察过植物,那么植物“宝宝”和植物“爸爸妈妈”长得完全一样吗?
2.出示植物图片(木槿花、桑叶、松树)进行比较。
比较三种植物的亲代和后代,仔细观察花瓣的颜色、数量,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异同,比较植物的亲代和后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记录表。
4.小组汇报观察、比较的结果。
(1)小组选择植物,从不同方面汇报亲代和子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其他小组围绕异同点进行补充和质疑。
5.小结:这三种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有许多非常相似的特征,同样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6.提问:除了这三种植物,在其他植物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你能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类似的现象吗?
7.师生互动:玉米长出了不同颜色的玉米粒、三叶草中会出现四叶草等。
8.小结:我们把植物亲代和后代之间相似的特征叫作遗传,不同的特征(差异)叫作变异。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三种植物亲代和后代的异同点,让学生分别从花瓣的颜色、数量,叶的颜色、大小、形状,植物的整体形态等方面学会观察,从而充分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活动二:研讨遗传和变异的意义
1.谈话:在具有亲缘关系的植物亲代和后代之间存在遗传变异现象,那么在同代同种植物之间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呢?
2.出示校园花坛中不同颜色的菊花图片。
提问:校园花坛中的菊花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呢?
3.师生互动:这是变异现象。
4.小结: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这也是变异。正因为遗传变异普遍存在,植物才既有共同特征又各不相同。
5.过渡。
谈话:植物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5亿年前,现存大约有35万个物种,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称霸陆地的种子植物等。植物延续至今的秘密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植物呢?
6.师生互动:遗传和变异对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7.小结:在自然界中,遗传是基础,使生命得以延续,变异是前提,促使生物进化。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正是因为存在遗传变异现象,自然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知道遗传和变异使自然界的植物多种多样。
三、研讨:植物的遗传变异与人类的关系
1.过渡。
谈话:植物的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有很多农作物利用遗传和变异规律培育出了许多新品种,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为人类造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出示图片。
师生互动:新型草莓、无籽西瓜、抗倒伏小麦等。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改善着人类生活。
四、拓展
1.了解遗传学家孟德尔。
谈话: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早在19世纪就有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你们知道是谁最先发现的吗?他是怎样发现的?
2.学生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孟德尔和他的“豌豆实验”的资料。
3.小组汇报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4.小结:著名的遗传学家孟德尔,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对不同代的豌豆的豆荚颜色、高茎或矮茎、圆粒或皱粒、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5.探讨:了解了孟德尔的研究后,你有什么感想?
6.师生互动:向孟德尔学习
7.延伸:除此之外,我国科学家对植物的遗传和变异也颇有研究。例如,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同学们可以课下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我国科学家在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研究成果。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认识著名的科学家、遗传学之父孟德尔,了解他发现的生物的遗传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及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搜集资料,将课上学习延续到课后,丰富认知,开阔视野。
五、课堂小结
谈话:自然界的植物形形色色,千奇百怪,遗传和变异使植物种类变得丰富多彩。那么动物和人类是否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呢?它们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课下进行探索、思考。
【板书设计】形形色色的植物
变异:不同
遗传:相似
多样性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在观察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观察如实记录,可以是花的相同和不同,可以是叶的相同与不同,也可以是果实或种子的相同与不同。每个学生选择的植物可以不同、选择的植物器官也可以不同。
3.形形色色的植物
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 陈慧燕
【教材简析】
《形形色色的植物》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3课,基于前两课活动中学生对校园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的认识,教科书首先用插图呈现了植物直接不同的植物类群,进而引领学生思考生物的多样性不仅表现为不同种类的生物多种多样,还表现在同一种生物也是千差万别的。从遗传变异的视角研究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种群内生物的多样性。
教科书分为四个版块:聚焦版块,揭示本课研究的内容是植物种群内生物的多样性;探索版块,通过从不同的方面观察、比较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并总结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因为遗传和变异普遍存在,所以植物既有共同特征又不完全相同,从而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多样性的原因;研讨版块有两个话题,首先是针对“探索”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信息整理,从而引领学生关注科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改善人类生活;拓展版块,通过搜集和交流遗传学家孟德尔的资料,使学生感受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丰富认知,开阔视野。
【学情分析】
通过对校园生物的调查,学生已经认识到植物有不同的类别,同时对同一种类的植物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也有一定的感知,为本课学习植物亲代和后代的异同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对植物并不陌生,但他们并没有认真细致地研究过植物,在观察和比较植物的异同点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集思广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后代与亲代存在着相同与不同。
2.亲代与后代相似的现象叫作遗传,亲代与后代间及后代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叫作变异。遗传和变异使得植物多种多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观察与比较的方法,发现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
2.能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孟德尔及其关于遗传变异的研究。
科学态度目标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客观描述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遗传和变异使得植物多种多样。
难点:能对同一种植物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作出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孟德尔及其遗传变异研究的相关资料。
小组:具有后代与亲代关系的植物(或植物标本、图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复习导入(预设3分钟)
出示各种各样的植物的图片,提问:同学们在校园中开展了生物大搜索活动,都搜索到了哪些植物呢?关于植物我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在校园内发现的多种多样的植物与植物的分类。
小结揭题:植物的世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在我们的校园中植物的种类也达到了上百种。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形形色色的植物)
二、探索:观察比较植物后代和亲代的异同
过渡:之前我们根据不同植物的外部形态进行了分类,发现不同植物的外部形态差别较大。那么同种植物中的不同个体相同吗?
陈述:许多植物是由种子发育而成的,我们把提供种子的植物叫做亲代,种子发育出的新植物叫做后代。有些植物是由根、茎、叶发育而成的,那么提供根、茎、叶的植物叫做亲代,由根、茎、叶发育出的新植物叫做后代。
(一)观察植物的亲代和后代之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1.出示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图片或实物(凤仙花或夏菊、桑叶)
仔细观察花瓣的颜色、数量、大小、形状,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异同,比较植物的亲代和后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记录表。
三、研讨
(一)研讨1: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
1.小组选择植物,从不同方面汇报亲代和后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其他小组围绕异同点进行补充和质疑。
小结:两种植物的后代和亲代之间既有许多相似的特征,也都有一些不同。植物的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做遗传;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现象叫做变异。
2.遗传和变异的广泛存在:除了这两种植物,在其他植物上你见过类似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吗?
(如:玉米果实的形状大致相同这是遗传现象,但有些玉米会长出不同颜色的玉米粒,这是变异。菊花可能会长出各种各样颜色的花朵也是变异等。仔细观察校园中同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我们会发现它们既有相似之处,又都有细微的差别。)
3.应用: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形形色色的植物是怎样形成的吗?
4.小结解释: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正是因为存在遗传变异现象,自然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
(二)研讨2:人类利用植物的遗传变异改善人类生活
1.谈话过渡:植物的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有很多农作物利用遗传和变异规律培育出了许多新品种,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为人类造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提问:你听说过哪些人类利用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改善生活的事例?
2.出示新型草莓、无籽西瓜、抗倒伏小麦、杂交水稻等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等。
3.小结:我国科学家对植物的遗传和变异颇有研究。例如,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同学们可以课下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我国科学家在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研究成果。
四、拓展:了解遗传学家孟德尔
过渡: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早在19世纪就有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你们知道是谁最先发现的吗?他是怎样发现的?
1.学生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孟德尔和他的“豌豆实验”的资料(注意仔细阅读书本中的拓展资料)。
2.著名的遗传学家孟德尔,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对不同代的豌豆的豆荚颜色、高茎或矮茎、圆粒或皱粒、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让我们通过一段资料和动画再来了解一下。
点击文字链接“阅读资料——孟德尔 | 不想种豌豆的修道士不是好生物学家”阅读孟德尔豌豆实验的资料、视频。
3.小结:了解了孟德尔的研究后,你有什么感想?
3.3形形色色的植物
【板书设计】
变异:不同
遗传:相似
植物的多样性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选择花、叶、果实或种子等进行观察和比较,根据自己的观察如实记录。每个学生选择的植物可以不同、选择的植物器官也可以不同。
【作业设计】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
A.遗传 B.变异 C.传承 D.变化
2.遗传学家( )发现了豌豆植株的不同形状特征。
A.爱因斯坦 B.孟德尔 C.亚里士多德 D.伽利略
3.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说明生物的( )是普遍现象。
A.遗传 B.变异 C.繁殖 D.变化
参考答案:A B B
《形形色色的植物》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形形色色的植物》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3课,引领学生从植物的外部性状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对物种多样性的探索和研究。教科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中的问题将话题定位在了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以及具有亲缘关系的同一种植物的亲代与后代、后代与后代之间的相同与不同,揭示本课研究的内容是植物种群内生物的多样性。第二部分“探索”通过从不同的方面观察、比较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使学生认识并总结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因为遗传和变异普遍存在,所以植物既有共同特征又不完全相同,从而引领学生进一步体会植物多样性的原因。第三部分“研讨”针对“探索”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信息整理,引领学生关注科学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改善着人类生活。第四部分“拓展”通过搜集和交流遗传学家孟德尔的资料,使学生感受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丰富认知,开阔视野。
【学生分析】
通过对校园生物的调查,学生已经认识到同是植物,有的高大,有的矮小,有的生活在土壤中,有的生活在水塘里。植物根据外部形态等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在分类过程中学生进一步领略不同种类的植物各不相同,同一种类的植物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为本课学习植物亲代和后代的异同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六年级的学生认知和表达能力较好,对植物并不陌生,但他们并没有认真细致地研究过植物,因此当观察和比较植物的异同点时最好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集思广益,完成观察记录和展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和语言组织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后代与亲代存在着相同与不同。
2.亲代与后代相似的现象叫作遗传。
3.亲代与后代间及后代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叫作变异。
4.变异使得植物多种多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观察与比较的方法,发现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
2.能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孟德尔及其关于遗传变异的研究。
科学态度目标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客观描述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遗传是生物稳定性的基础,变异是生物多样性的前提。
难点:能对同一种植物特征的差异性进行观察比较,并做出解释。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具有后代与亲代关系的植物(或植物标本、图片)、观察比较植物异同记录表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孟德尔及其遗传变异研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图片导入。
出示各种各样的植物的图片,谈话:世界上生活着几十万种植物,有生活在水里的藻类植物,有生活在陆地上的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还有用种子繁殖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植物的世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在我们的校园中植物的种类也达到了上百种。同学们之前已经在校园中开展了生物大搜索活动,大家都搜索到了哪些植物呢?
学生回答自己在校园内发现的多种多样的植物。
2.提问:校园内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板书:形形色色的植物)
设计意图:采用师生交流的方式从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植物过渡到学生比较了解的校园植物,开门见山地聚焦到本课要研究的主题上。
二、探索
活动一:观察并比较植物后代和亲代的异同
1.过渡。
提问:同学们都认真观察过植物,那么植物“宝宝”和植物“爸爸妈妈”长得完全一样吗?
2.出示植物图片(木槿花、桑叶、松树)进行比较。
比较三种植物的亲代和后代,仔细观察花瓣的颜色、数量,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异同,比较植物的亲代和后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记录表。
4.小组汇报观察、比较的结果。
(1)小组选择植物,从不同方面汇报亲代和子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其他小组围绕异同点进行补充和质疑。
5.小结:这三种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有许多非常相似的特征,同样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6.提问:除了这三种植物,在其他植物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你能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类似的现象吗?
7.师生互动:玉米长出了不同颜色的玉米粒、三叶草中会出现四叶草等。
8.小结:我们把植物亲代和后代之间相似的特征叫作遗传,不同的特征(差异)叫作变异。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三种植物亲代和后代的异同点,让学生分别从花瓣的颜色、数量,叶的颜色、大小、形状,植物的整体形态等方面学会观察,从而充分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活动二:研讨遗传和变异的意义
1.谈话:在具有亲缘关系的植物亲代和后代之间存在遗传变异现象,那么在同代同种植物之间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呢?
2.出示校园花坛中不同颜色的菊花图片。
提问:校园花坛中的菊花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呢?
3.师生互动:这是变异现象。
4.小结: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这也是变异。正因为遗传变异普遍存在,植物才既有共同特征又各不相同。
5.过渡。
谈话:植物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5亿年前,现存大约有35万个物种,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称霸陆地的种子植物等。植物延续至今的秘密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各种各样的植物呢?
6.师生互动:遗传和变异对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7.小结:在自然界中,遗传是基础,使生命得以延续,变异是前提,促使生物进化。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正是因为存在遗传变异现象,自然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现象,知道遗传和变异使自然界的植物多种多样。
三、研讨:植物的遗传变异与人类的关系
1.过渡。
谈话:植物的遗传和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有很多农作物利用遗传和变异规律培育出了许多新品种,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为人类造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出示图片。
师生互动:新型草莓、无籽西瓜、抗倒伏小麦等。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改善着人类生活。
四、拓展
1.了解遗传学家孟德尔。
谈话: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早在19世纪就有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你们知道是谁最先发现的吗?他是怎样发现的?
2.学生小组交流课下搜集的有关孟德尔和他的“豌豆实验”的资料。
3.小组汇报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4.小结:著名的遗传学家孟德尔,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对不同代的豌豆的豆荚颜色、高茎或矮茎、圆粒或皱粒、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5.探讨:了解了孟德尔的研究后,你有什么感想?
6.师生互动:向孟德尔学习
7.延伸:除此之外,我国科学家对植物的遗传和变异也颇有研究。例如,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同学们可以课下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我国科学家在遗传和变异方面的研究成果。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认识著名的科学家、遗传学之父孟德尔,了解他发现的生物的遗传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及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搜集资料,将课上学习延续到课后,丰富认知,开阔视野。
五、课堂小结
谈话:自然界的植物形形色色,千奇百怪,遗传和变异使植物种类变得丰富多彩。那么动物和人类是否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呢?它们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课下进行探索、思考。
【板书设计】
形形色色的植物
变异:不同
遗传:相似
多样性
第3课 形形色色的植物
(教材P26~28)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形形色色的植物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植物后代与亲代存在着相同与不同。
2.知道亲代与后代相似的现象叫作遗传。
3.知道亲代与后代间及后代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叫作变异。
4.知道变异使得植物多种多样。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观察与比较的方法,发现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
2.能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了解孟德尔及其关于遗传变异的研究。
科学态度目标
能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客观描述植物亲代与后代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的遗传变异现象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遗传变异现象。
难点:观察、比较同一种植物特征的差异,并做出解释。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具有后代与亲代关系的植物(或植物标本、图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孟德尔及其遗传变异研究的相关资料。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各种各样的植物图片。)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光植物就有几十万种,有用种子繁殖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也有不用种子繁殖的蕨类、苔藓、藻类植物。
2.提问:(教学提示:出示校园中两棵香樟的照片以及同一花坛中同种植物不同植株上的两朵花。)不同种类的植物形态各异,那么同种植物中的不同个体是完全相同的吗?(预设:有很多相同的特征,但也有细微的差异;花的形状、结构相同,但颜色有所不同。)
3.揭题:如果是同一“家庭”的植物,会完全相同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形形色色的植物。(板书:形形色色的植物)
【设计意图】采用师生交流的方式,从各种各样的植物过渡到学生比较了解的校园植物,再从形形色色的植物过渡到同种植物也存在个体上的差异,由此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后代和亲代之间的异同,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基础。
探索
与研讨
探索: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
1.讲解:植物成熟后结出种子,种子又发育长成新的植物。提供种子的植物是亲代,由种子发育长成的新植物是后代。对于无性繁殖的植物,提供根、茎、叶等器官的植物是亲代,由这些器官发育出的新植物是后代。
2.介绍:(教学提示:分组出示木槿花、桑叶、松树枝条、香樟叶等植物亲代和后代的标本或图片。)这些植物分别来自一组组“家庭”,即其中一株(后代)是由另一株(亲代)结出的种子培育来的。接下来,我们来尝试比较这些植物后代与亲代间的异同。
3.提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观察和比较呢?(预设:花的形状、颜色,花瓣的形状、数量,花蕊的形状、数量等;叶的颜色、大小、形状、叶缘、叶脉等。)
4.布置任务:分发植物标本(或图片),指导学生分组观察、比较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5.讲解:植物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这种现象叫遗传;植物后代和亲代之间也会有一些细微的不同,这种现象叫变异。
6.提问:结合观察记录,说一说你们观察的植物后代遗传了亲代的哪些特征,哪些特征发生了变异?(预设:木槿花后代遗传了亲代五片花瓣的特征,而花瓣的颜色和图案发生了变异。)其他植物也有这样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吗?你们生活中是否见到过同样
探索
与研讨
的现象?(预设:遗传现象有香樟亲代和后代的叶子都具有特殊的气味,红花檵木亲代和后代叶子的颜色都是紫红色,油菜花亲代和后代都有四片花瓣等;变异现象有三叶草中出现四叶草,兰花后代出现不同于亲代的花瓣颜色等。)
7.追问:遗传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变异是一种特殊现象,这种说法对吗?(预设:不对,变异现象和遗传现象一样,都是一种普遍现象。)
8.小结: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使得植物维持了共同特征,甚至不同种的植物都会有一些相似的特征;变异使不同种类的植物千差万别,同种植物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正是因为有了遗传和变异,自然界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植物。
研讨汇报
拓展
与小结
1.拓展:有同学了解刚刚讲到的例子中提及的杂交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是谁先发现的?他又是怎样发现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孟德尔和豌豆实验”。(教学提示:引导学生阅读关于孟德尔及其实验的资料。)
2.小结:著名的遗传学家孟德尔,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对不同代的豌豆的豆荚颜色、豌豆茎的高矮、豌豆粒的形状、豌豆粒表皮(种皮)的颜色等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
3.布置任务: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孟德尔及其研究成果的故事。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在材料准备方面,可以提前栽培一些植物,提供亲代与后代植物给学生观察。或者给学生准备相应的植物图片或标本,图片清晰、数量充足且相互对应。
在活动设置上,本课先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多样性,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再让学生通过对后代与亲代的花和叶进行观察,比较植物后代与亲代的异同,从而加深对部分植物的认识,学习通过对比的方式获取并整理相关信息,完善对物种多样性的认识。然后在交流的基础上,以阅读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后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叫作遗传,后代与亲代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叫作变异。将两个活动合并,最后进行研讨,有助于学生理解并运用遗传变异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植物后代与亲代异同的原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课后
作业
作业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1第五题。
五、阅读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孟德尔从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得出了相对性状中存在着显性和隐性的原理。他根据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原理,进一步做了推想。他认为决定豌豆花花色的物质一定是存在于细胞里的遗传因子,并且在体细胞里,遗传因子是成双存在的;在生殖细胞里,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例如,豌豆的花粉是一种雄性生殖细胞,其内部的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在豌豆的根、茎、叶等体细胞里,遗传因子是成双存在的。这就是说,孟德尔认为可以观察到的花的颜色是由有关的遗传因子决定的。
如果用D代表显性的红花的遗传因子,用d代表隐性的白花的遗传因子,那么,豌豆杂交后的花色可用右图解释。
1.孟德尔认为在豌豆的根、茎、叶等体细胞里的遗传因子是成单存在的。 ( )
2.孟德尔认为红花的遗传因子是显性的,白花的遗传因子是隐性的。 ( )
3.豌豆杂交实验中红花(Dd)的后代出现了白花,从现象来看是发生了变异。 ( )
参考答案
五、1.× 2.√ 3.√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3.形形色色的植物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六年级下册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共2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4.设计塔台模型教案设计,共3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材料准备,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生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