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共30页。
六年级上册教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触摸大自然
教学时间: 月 日 —— 月 日
单元教学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毯,缀,德”等20个生字,积累词语,要求会写会用其中的三十八个词。
2.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结合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从所读课文内容想开去,激发创造性阅读能力。
4.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及好处,会使用分号,并积极在习作当中尝试运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6.背诵,积累古诗词及课文中的优美句段。
7.在以文带文的对比阅读中,扩大积累,感受不同作家写的同一事物或同一作家写的不同景物的风格和特点。
单元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结合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从所读课文内容想开去,激发创造性阅读能力。
3.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及好处,会使用分号,并积极在习作当中尝试运用。
单元教学难点:
1.学习结合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等从所读课文内容想开去,激发创造性阅读能力。
2.在以文带文的对比阅读中,扩大积累,感受不同作家写的同一事物或同一作家写的不同景物的风格和特点。
单元教学课时安排:12课时
课型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单元导读
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
1. 清楚单元主题及要学习的几篇课文的大致内容。
2. 了解本单元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3.明确以文带文学习的内容及方法。
以文带文
《草原》
《迷人的夏季
牧场》
1.认识并正确书写本课9个生字,会写22个词语。
2.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一自然段及描写优美的句子。
3.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4.感受景中融情这种写法的好处。
5.对比阅读《迷人的夏季牧场》体会情景交融的不同表达。
6.结合两篇课文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对草原的印象。
2
以文带文
《丁香结》
《紫藤萝瀑布》
1.正确书写8个生字,会写16个词语。2.熟读课文,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句;
3.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4.理解古人借丁香结表达愁思的象征手法。
5.阅读《紫藤萝瀑布》感受它同是由花引发人生感慨的表现手法。
2
以文带文
《古诗词三首》
《旅夜书怀》
《五月十九日大雨》
《村夜》
《过故人庄》
1.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
2.理解古诗词含义,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描述,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朗读拓展的古诗词四首,用课文的学习方法学习,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及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2
以文带文
《花之歌》
《美之歌》
《雨之歌》
1.理解文章内容,知道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我”是花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自己想象成“花”,感受拟人手法的奇妙和作者奇特的想象。
3.阅读纪伯伦另两篇《美之歌》《雨之歌》深入感受奇特想象,引发联想。
1
作文
《变形记》
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2.能够语言较流畅,内容较具体。
3.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让文章更加通顺,表达更加具体
3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日积月累
1.学习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及好处;学习分号的运用。
2.掌握地名、路名、人名等的拼写方式,并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3.激发孩子走进大自然的欲望,触摸大自然。
2
次
第 周
时 间
年 月 日
课 题
主备人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个性修改
作业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周 次
第 周
时 间
年 月 日
课 题
1.草原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书写8个生字,会写18个词语。感受景中融情这种写法的好处。背诵第一自然段及描写优美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4.拓展:阅读《郑人置履》,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并积累个别实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第一自然段及描写优美的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1.草原
空气—天空—平地—小丘—骏马和大牛
情景交融;善用比喻拟人;
动静结合;事情发展的顺序
1.草原
景中有情
情以景显
情景交融
课后作业
1. 熟读课文。
2. 背诵第一自然段。
单元教学过程:
知识落实点
①易错字音:渲、勒、迂、襟、蒙
②易写错字:绿毯、彩虹、羞涩
③四字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
④写作顺序: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⑤背诵第一自然段。
⑥学习句子掌握修辞手法:比喻。
⑦感受景中融情这种写法的好处。
教学过程
知识
落实点
方法点拨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1.请同学们浏览课本1—14页,了解单元主题,了解所学课文和园地内容。
2.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3.相机予以补充和解答,并归纳本单元学习目标及学习方法。
二、 检查预习,夯实基础
1.同桌互读易错字字音。纠音:勒、迂、蒙。
1.听写词语。同桌互批,学生强调易错点。
对比羞涩的“涩”和渲染的“染”,注意书写结构。
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①指导背诵:本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②师生一同梳理并板书:“空气—天空—平地—小丘—骏马和大牛”。
3.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①学生自由回答。老师给予补充。
小结本文写法妙处:情景交融;善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动静结合;事情发展的顺序。
②出示重点句子,全班美读,体会草原之美,蒙汉之间的团结与友爱之情。
三、 课堂小结
虽然这一课我们上学期学过,但是,相信同学们依然有不少收获,对草原的美,蒙汉之情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草原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本课写了哪几个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听写生字词。
二、体会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1.思考课后第二题:
①哪句是直接写草原景色的?哪句写了作者的感受?请分别用不同的线画出来。
②在写景中融入感受有什么好处?
2.思考后小组合作达成共识。
3.全班交流反馈:
4.师小结: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是: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物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情感又寄托在景物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5.课文中哪里还有类似的句子,请找一找,美美地读一读。
6.交流反馈,充分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激发情感——惜别之情
1.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3.生再次浏览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
4.生活中你也有过与人惜别的经历吧,和大家交流交流。
四、课堂小结
1.回顾本课要点。
2.写景的文章不能缺少了真情,不然再美的景也了然无味了。
3.回顾本课积累的四字词语。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
五、拓展拓展阅读文言文《郑人置履》
郑人有且①置履②者,先自度③其足,而置之其坐。至④之市而⑤忘操⑥之。已得履,乃⑦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⑧反,市罢⑨,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⑩也。”
【注释】
①且:将要。
②履:音(lǚ),革履,就是鞋子。
③度:音(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④至:等到。
⑤而:却……,表示转折。
⑥操:拿,携带。
⑦乃:就。
⑧及:到,等到。
⑨罢:结束,停止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散了。
⑩自信:相信自己。
【寓意】
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也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①
②
⑤
⑥
④
⑦
⑦
③
课
后
反
思
周 次
第 周
时 间
年 月 日
课 题
2.丁香结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书写8个生字,会写16个词语。熟读课文,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古人借丁香结表达愁思的象征手法。感受它是由花引发人生感慨的表现手法。
4.拓展:阅读《东施效颦》,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并积累个别实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品味文中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句;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物引发联想,抒发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2.丁香结
丁香花样貌(1—3)
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4—6)
丁香结喻人生不顺心的事
2. 丁香结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
丁香结
从容、豁达、积极。
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推荐阅读宗璞其它作品。
知识落实点
①易错字音:缀、薄、拙、襟
②易写错字:缀、幽、薄、怨
③四字词语:半树银装、缀满枝头、格外妩媚、平淡无味
④写作顺序:着力描摹丁香花——着力感悟丁香结
⑤描写角度:花色花香
⑥修辞手法:拟人、比喻。
教学过程
知识
落实点
方法点拨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把课文读通顺。相机强调易错字音:缀、薄、拙、襟。
②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强调易写错的字:缀、幽、薄、怨。关注四字词语:半树银装、缀满枝头、格外妩媚、平淡无味的正确书写及理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四、 理解古人借丁香结表达愁思的象征手法。
1.读完文章你明白为什么古人发明了丁香结这样的说法吗?
生读第五自然段,总结“丁香结”说法原因。
①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②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2.因为丁香结表达愁思,古人也常用它来寄托凄楚的心境。
①读课后阅读链接诗句,思考: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②指名回答。
五、总结感悟
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丁香花的形象是不是深深印刻在你的心里了,你喜欢哪部分句段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2.学生交流汇报。
出示课后题句一:找出描写丁香的词语,再仔细读读句子,说一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潇洒”“朦胧”用词形象巧妙。“潇洒”是拟人化的写法,写出了白丁香的高洁气质;“朦胧”着眼于视觉,写出了丁香含蓄的美。
1.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
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出示课后题句二:
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②研读第6自然段。作者多年赏花,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你明白了吗?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师点拨:写作顺序:着力描摹丁香花——着力感悟丁香结
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小结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
2.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
四、拓展阅读《东施效颦》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天运》
【注释】①西施:越国的美女。 ②病心:心口痛。
③颦:皱眉头。 ④里:乡里。
⑤去:躲开,避开。 ⑥挈:带领。
⑦颦美:皱着眉头美。
①
②
③
⑤
⑥
⑥
④
课
后
反
思
周 次
第 周
时 间
年 月 日
课 题
3.古诗词三首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写“德、鹊、蝉”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过程与方法:边读边展开想象,通过诗人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拓展:阅读《滥竽充数》,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并积累个别实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词含义,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描述,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描述,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3.古诗词三首
充满忧愁 触景生情 思念故乡
雨大、急 喜爱赞美西湖美景
乡村所见所闻 宁静美好
3.古诗词三首
描写自然景观
有丰富的想象
表达情感
情景交融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及拓展的四首古诗。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知识落实点
①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创作背景。
②会写本课的三个生字。强调“德”的写法。强调“见”的读音。
③能按一定的节奏,把握停顿,读好古诗。
④通过想象画面、抓关键词、借助注释等方式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⑤背诵古诗,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⑥能比较《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两首诗的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教学过程
知识
落实点
方法点拨
第一课时
一、 单元主题导入
之前我们学习了有关描写大自然的几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今天我们将走进古人的世界,看看他们眼中的大自然。
二、 初读三首古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强调“见”同“现”,读xiàn
2.指名展示朗读,全班正音。
3.学习生字“德”:书写时不要漏掉“心”字上面一横。
4.学生再读古诗,注意教师指导读出节奏。
三、 理解诗意
1. 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理解诗意。
2. 指名说说诗句含义。全班补充修正。
3. 出示三首古诗的诗意,请大家读一读。
4. 再读,尝试背诵课文。
5. 指名展示背诵。鼓励后进的孩子也来背。
6. 默写《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7.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错别字,并分析错误原因,帮其改正。
四、 感悟诗情
1. 分别介绍三首诗词的作者及写作的背景。
2. 《宿建德江》《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思考。
①《宿建德江》哪些词语表达了作者的忧愁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客愁新”“天低树”“月近人”等语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②《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要描写了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星、雨、茅店、社林、溪桥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夏夜素描图。表达了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行诗句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这场雨又大又急。从“跳珠”“乱入船”“水如天”可以看出这场雨很大;从“未遮山”“忽吹散”可以看出这场雨来得急,去的也快。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最好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这样读的会更加动人。
五、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 拓展古诗词四首
1.初读《旅夜书怀》《五月十九日大雨》《村夜》《过故人庄》。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3.指名展示朗读,全班正音。
二、理解诗意
1.结合注释,尝试理解诗意。
2.指名说说诗句含义。全班补充修正。
3.出示三首古诗的诗意,请大家读一读。
4.再读古诗,体会情感。
三、根据课文学习,自读自悟诗句所标的情感。
1.默读老师出示的古诗赏析。说说自己的感悟。
2.你最喜欢哪一首?请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文言文。
滥竽充数
齐宣王①使②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等⑤。宣王死,湣王⑥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释】 ①齐宣王:战国时代齐国的国君。②使:让。③南郭处士:南郭先生。④说:通“悦”,喜欢、高兴。⑤廪(lǐn)食(sì):官府供给的粮食,待遇。以数百人,按(那)几百人(的标准)。⑥湣(mǐn)王:齐国国君,宣王死后继王位。
1.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独奏。
2.现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什么呢?
比喻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过关的人,或者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②
③
④
⑤
⑤
①
⑥
④
③
课
后
反
思
周 次
第 周
时 间
年 月 日
课 题
4.花之歌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边读边想象。感受拟人手法的奇妙和
作者奇特的想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深入感受文章的奇特想象,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拓展:阅读纪伯伦的《美之歌》《雨之歌》《啊!风》感受其想象力。
5.阅读《鹬蚌相争》,理解文意,并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自己想象成“花”,感受拟人手法的奇妙和作者奇特的想象。
教学难点
阅读纪伯伦另两篇《美之歌》《雨之歌》深入感受奇特想象,引发联想。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板书设计
4.花之歌
大自然的话语
星星
花是 诸元素之女 对光明心驰神往
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 不顾影自怜、孤芳自赏
婚礼的冠冕
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
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拓展阅读练习。
知识落实点
①了解作者纪伯伦,关注文体及第一人称的写法。
②关注重点字词:苍穹、孕育、诸元素、冠冕、赠予、祭献、摇曳、旖旎、馥郁、硕大无朋、酿成、琼浆、鸣啭、婆娑起舞、心驰神往、顾影自怜、孤芳自赏、哲理、领悟。
③理清文章脉络,1—4自然段以“我是什么”写出花的形象;5—7自然段以“我做什么”写出花的形象。
④关注本课的1—4自然段的暗喻及排比的手法,思考作者以花自喻,写出了花的哪些形象;关注5—7自然段的拟人的手法,想象花的形象。体会结构整齐的句式的表达效果,并能够尝试仿写。
教学过程
知识
落实点
方法点拨
一、导入新课。
花是美丽芬芳的,花更是诗意盎然的。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花之歌》,它是黎巴嫩作家纪伯伦,以第一人称所写的美妙的散文诗。
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2)检查词语的理解。
苍穹、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祭献、冠冕、心驰神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或者感悟。
2.交流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以“我是什么”写出花的形象;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以“我做什么”写出花的形象。
通过对花的描述,表现了花积极乐观的态度,展现了花的精神。
3.说说课文的主要主旨。
四、品读句子,赏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展开想象。
关注1—4自然段的暗喻及排比的手法,注5—7自然段的拟人的手法,想象花的形象。体会结构整齐的句式的表达效果,并能够尝试仿写。
1.出示句子一: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作者把花比喻成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大自然的话语。象征花开花落,喻示来年花再开。
2.出示句子二: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赏析句子并尝试仿写。
3.出示句子三: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我知道了要像花儿那样乐观地对待生活,不张扬,也不自卑;追求属于自己的世界。
五、拓展阅读。
1.品读《雨之歌》《美之歌》等拓展美文。
2.读《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这篇小古文写了鹬与蚌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争斗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①
②
③
④
课
后
反
思
周 次
第 周
时 间
年 月 日
课 题
习作:变形记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够语言较流畅,内容较具体地完成习作。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让文章更加通顺,表达更加具体。
2.过程与方法:借助优秀范文,有条理的整理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3.情感态度与价值: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拓展:同类型作文结构拓展训练。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具有丰富想象力,从而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2.能够语言较流畅,内容较具体地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
能够语言较流畅,内容较具体地完成习作。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习作——变形记
大胆想象
保留特点
拟人手法
习作——变形记
根据想象编写故事
描写具体、生动
习作——变形记
自评 互评
课后作业
1.完成习作。
2.修改并誊写习作。
知识落实点
①选材准确且新颖。
②重点描写变化后所遇、所想、所感。
③语言具有感染力。
教学过程
知识
落实点
方法点拨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话题。
1.如果你能变,你想变成什么呢?快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吧!
2.出示作文题目。
二、指导审题,明确写作要点。
1.你准备变成什么呢?为什么?
2.教师相机点拨。
(1)怎样变形,才会吸引人呢?
选材要准确且新颖。不能只是简单的变形。变形一定要与想象中的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这样变形后的故事才会吸引人,才会生动有趣。
(2)变形后,人物的特点能够变化吗?
变形后,你再也不是你,所以人物的特点要变化。重点描写变化后所遇、所想、所感。你可以赋予人物各种各样的本领,只要新奇,只要有趣,就可以。
3.如何在作文中发挥想象,把作文写具体呢?
4.老师相机点拨。
(1)习作时,我们应该如何发挥想象呢?
发挥想象,是此次作文的重点,也是作文的亮点。这里给孩子们推荐三点妙招:
一是人物包装上发挥想象,可以赋予人物一个非凡的本领。
二是故事情节上发挥想象,故事千万不要平铺直叙,而是要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三是人物言行描写上发挥想象。比如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会让作文幽默风趣,更富感染力。
(2)经过是事情的重点部分,怎样写详细呢?一是细致描写人物的言行。二是情节不要平平淡淡,而是要一波三折。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第二课时
一、学生编写故事。
1.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故事。
2.老师适时点拨。
3.修改作文。
二、老师点评作文。
三、学生再次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一、完成习作,自我评价。
1.出示自评标准,自评等级。
(1)自评(一颗星)
语句通顺,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敢于大胆想象。
(2)自评(两颗星)
语句通顺、生动;能把故事写清楚,写明白,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象丰富。
2.师补充要求: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习作吧,并把自评的结果写在题目的左边。
3.刚才有哪些同学得到了两颗星?谁愿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习作?还要接受同学们的评价呢!
二、交换习作,相互评改
1.四人一组,自由组合,相互交换习作、评改。
2.教师提出修改的要求:
(1)叙述是否具体生动,合情合理。
是否想象丰富,采用拟人手法。
(2)圈出错别字,勾画出好词好句。
(3)参照自评成绩,综合小组成员意见,给出建议成绩。并将评价成绩写在题目的右边。评出组内有特色的文章或段落。
3.小组按要求评改习作。
4.四人小组互评互议,教师巡视,并参加一个四人小组的评改。
5.教师组织反馈四人学习小组的评改情况:
评选要求:(1)字数过关。(2)选材新颖。(3)对变形后的事情描写详细,且构思巧妙。语言具有感染力。(4)读完之后想看续集。
6.四人小组汇报评改情况:
请2—3小组到前面来。
(师相机引导学生评价并修改。)
三、 及时鼓励,完善习作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2.自主习作交流会:
四、小结
今天,我们用手中的这支笔,给想象插上了翅膀了,开心吗?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回家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家长听,还可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
①
②
②
③
①②③
①②③
课
后
反
思
周 次
第 周
时 间
年 月 日
课 题
语文园地一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及好处;学习分号的运用;朗读并背诵《过故人庄》,了解古诗意思。
2.过程与方法:交流由阅读内容想开去的方法。掌握地名、路名、人名等的拼写方式,并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走进大自然的欲望,触摸大自然。
4.拓展:句子练习,仿写排比句。
教学重点
1.学习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及好处;学习分号的运用;朗读并背诵《过故人庄》,了解古诗意思。
2.掌握地名、路名、人名等的拼写方式,并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教学难点
学习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及好处;学习分号的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语文园地一
从所读的文章想开去
排比句
语文园地一
地名和人名的拼写规则
《过故人庄》
课后作业
1.仿写排比句
2.用拼音拼写字节及同桌的名字
3.背诵并默写《过故人庄》
知识落实点
①交流由阅读内容想开去的方法。
②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及作用。
③了解分号的用法。
④初步了解地名、路名、人名等的拼写规则。
⑤朗读并背诵《过故人庄》,了解古诗意思。
教学过程
知识
落实点
方法点拨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 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深入理解内容。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怎样由阅读内容想开去呢?请联系课文谈谈。
(1)阅读的时候,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阅读的时候,可以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比如作者的其他作品,写同一景物或事物的作品,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
6.阅读《草虫的村落》中的一段话,谈谈你想到了什么?
7.总结:阅读文章时,要由课文内容往外想,这样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够活跃思想,激发创造力哟!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排比句课件。
2.认识排比修辞手法以及特点。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3.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4.学生选择,并思考,然后交流。
5.总结排比句的特点,然后试着写一两个排比句。
四、学习“词句段”。
1.谈谈你认识的标点符号。
2.老师书写分号“;”提问:在怎样的情况下运用分号呢?
3.出示相关语句。
4.学生交流讨论,认识分号的用法。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5.出示几个复句,学生判断哪些句子要使用分号,哪些不能用分号?
6.用上分号写一个句子。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二、 会用拼音识路牌
1.出示路牌,激发兴趣。
2.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路牌,同桌相互讨论。
3.交流。
(1)蓝色是普通道路,绿色是高速公路。
(2)地名的拼音拼写规则(都是大写字母;有的拼音中间分开,有的连在一起)。路牌中的路名的拼音全部大写。
(3)对于特指某一地方的(即专名),如“顾榭、北凫”,要作为词语连写;对于一些通用的名称,如“山、河、湖、路”,要单独写。
4.点拨人名拼音规则。
人姓名的拼音也全部大写。
拼写规则:姓在前名在后,且姓和名分写。其中,姓和名中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其余的字母一律小写、连写;复姓或双字名,字间既不空格也不用半字连接线。
5.巩固练习:写一写下面的路名、地名与人名。
中同路 鲁迅 巴金 鼓楼路 太白山
三、学习“日积月累”《过故人庄》。
1.简要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诗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受友人邀请去田舍做客,他与好友饮酒畅谈,目睹美丽的园风光,心旷神怡,创作出这首诗。
2.引导学生反复读古诗,读准字音和停顿,注意“还”的读音。
3.学生自由读诗,借助字典的解释大体了解意思。
【注释】
“鸡黍”字面上指鸡肉和黄米饭,这里就是指丰盛的酒菜; “合”指环绕;
“郭”指墙;
“轩”指门窗;
“场圃”谷场、菜园等种菜和收打作物的地方;
“桑麻”字面上是桑树和麻,这里泛指农事;
“就菊花”就是来赏菊的意思。
4.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5.引导学生带着理解,想象着画面,背诵古诗。
①
②
②
③
④
④
⑤
⑤
⑤
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