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数学说课稿面积的认识_人教版
展开面积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说概念教学:
本节课涉及的概念较多,有“面”、“物体表面”、“封闭图形”和“面积”。(关于概念教学,让我想起3月16日去南宁听课的两位特级教师,其中一位是来自浙江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那天他上的刚好是这节“面积的认识(有前概念)”和来自安徽省的“教坛明星”刘松带来的“认识方程”(没有前概念)这一课。这两节课都是概念教学课,当时,俞老师的讲座内容就是(概念教学)。他说关于概念教学,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前概念(无——有)从概念的含义开始,抓住概念的本质展开教学。教学模式是:直接引出概念→感受→强化(五官:看、听、闻、摸、说)→练习。比如“质数”、“方程”。另一类是有前概念(有——有)教学从前概念入手,经过加工、改造、延伸得到概念。比如“分数”的前概念是“一圈”,“分数”的前概念是“平均分”,“周长”的前概念是“一圈”,还有“面积”的前概念是“面”。本节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所以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我从“面积”的前概念“面”来展开教学,先引导学生理解“面”的含义,即物体表面,把这些面画下来就是一个封闭图形。然后在学生获得多种感性理解“面”的含义基础上,经过改造、加工、伸展,得出“面积”这个概念。
2、教学目标:
在对教材和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⑴体验从生活中关于面的认识到数学中关于面积概念的概念形成过程。
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⑶学会选用观察法、重叠法、用统一的面积单位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难点: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4、教学方法:
(1)、直接引入法:
从“面”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面”?见过什么“面”?这几个问题展开教学。,
(2)、动手操作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3)、合作探究法:比较面积大小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多种方法,从而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4)、比较法(观察比较法、重叠比较法、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比较):通过面积的比较,会选用恰当的方法来比较面积的大小。
(5)、自学学习法:
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5、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常用的面积单位教具。
学具:学生尺、硬卡纸、剪刀
二、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很多听过俞老师课的同事们都说:“俞正强老师上公开课上得好,但很“另类”,他的课,我们可以欣赏,也可能对自己有启发,但是很难模仿。”我深入研究俞老师的这一节课,再认真分析教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整合后的思路设计为
1、实践体验——感受面积含义
(1)、认识物体表面(感悟“面”的含义)
(2)、认识封闭图形(抽象出“面”的含义)
(3)、推导出面积的概念
2、动手操作——比较面积的大小
(1)、用直接比较法(包括观察法和重叠法)比较两个物体表面和两个封闭图形的大小。
(2)、用间接比较法(用统一的面积单位即小正方形)比较两个面积大小差异不明显的图形
3、自主学习——面积单位
4、巩固应用 ——课后延伸
5、小结收尾——知识升华。
教学流程
(一)、实践体验——面积的含义
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学生要理解面积的概念,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封闭图形”、“ 大小”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
所以我设计了“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说一说——什么是面?你在哪里见过面?见过哪些面?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一摸——引导学生用手摸一摸身边物体的表面,比如:脸面、手面、书面、桌面、地面等,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画一画——从这么多的物体表面中,请学生画出自己比较喜欢的面。学生画出来的可能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不规则图形,然后通过讨论,得出:这些面都与物相连,称表面,有平面和曲面,画下来,每一个面都是一个封闭的图形,从而理解“表面”、“封闭图形”的概念。
4.比一比——用观察法和用重叠法比较两个物体表面的大小,使学生知道“面有大小,面不讲轻重、长短”
讨论归纳: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操作——比较面积的大小
1、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有:
(1)观察比较法
(2)重叠比较法
(3)用小正方形做标准间接比较法(教学难点)
前两种方法学生刚才已掌握,着重分析第三种方法。
2、出示两个(看不出哪个面积大,用重叠的方法也比较不出的哪个面积大)面积差异不明显的长方形。教师提供三种小图形(○□ )请学生用这些图形来拼一拼、摆一摆,测量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哪个大哪个小。(出示电子书)
这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用重叠的方法也难以比较出大小,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由此让学生自行选择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不同的图形(如圆片、正方形);形状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等。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 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三)、自主学习——面积单位
1.自学——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老师讲解:长度单位与面积的关系。
(出示边长为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形)
引导学生将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分米进行对比,以促进相关概念的精确分化。然后告诉学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至于1米和1平方米的对比让学生推导得出。
最后请学生从信封找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纸,在黑板画1平方米,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面积单位实际的大小。
(四)、巩固应用 、拓展延伸
①画1平方厘米;
②找找身上的1平方厘米;(拇指指甲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③估算邮票的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你的手指按一按)
④剪1平方分米,找找身上的1平方分米;(我们的手掌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⑤估算课桌桌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分米?(用手掌压一压)
(五)、小结收尾,知识升华。
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学得轻松愉快吗?(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总结,不但重视了知识的反馈,而且重视了情感的培养,从而起到了知情共融的良好效果。)
三年级下数学说课稿小数的认识_人教版: 这是一份三年级下数学说课稿小数的认识_人教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教学设计思路,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流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级下数学说课稿认识几分之几_人教版: 这是一份三年级下数学说课稿认识几分之几_人教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程序,教学理念与教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三年级下数学说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_青岛版: 这是一份三年级下数学说课稿面积和面积单位_青岛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程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