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2022-2023学年度高中生物期中考试卷
一、单选题
1. 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众多的科学家参与其中并作出重要贡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达尔文提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鞘的尖端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了某种“影响”
B. 鲍森·詹森认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 温特提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是生长素并证明其化学本质是IAA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研究从1880英国达尔文→1910年丹麦的鲍森·詹森→1914年匈牙利拜尔→1928年荷兰温特→1931年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直到1946年科学家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该物质。
【详解】A、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A正确;
B、鲍森·詹森在胚芽鞘尖端下方横向插入琼脂片后,进行单侧光照射,认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拜尔的胚芽鞘黑暗中实验(排除单侧光影响)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尖端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造成,但并不确定该物质是生长素,C正确;
D、温特提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是生长素,但并没有证明其化学本质是 IAA,D错误。
故选D。
2. 与农业生产上“瓜熟蒂落”现象最直接相关的植物激素是( )
① 生长素 ② 乙烯 ③ 赤霉素 ④ 脱落酸 ⑤ 细胞分裂素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
【详解】① 生长素:能促进植物伸长生长,①错误;
②乙烯 :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②正确;
③ 赤霉素 :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③错误;
④ 脱落酸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④正确;
⑤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⑤错误。
②④正确。
故选C。
3. 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合成部位的生长素含量往往低于积累部位的生长素含量
B. 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C.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D. 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与光照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详解】A、植物各部位生长素含量不同,生长素会从合成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通常是合成部位的含量低于积累部位的含量,A正确;
B、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B正确;
C、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在这部位,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C正确;
D、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与光照等因素无关,光照、重力等因素只是影响生长素的分布,D错误。
故选D。
4.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和赤霉素对茎的生长有协同作用
B.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苗尖端的极性运输,导致向光生长
C. 萌发的种子中赤霉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
D. 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衰老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在茎尖单侧光可以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但单侧光下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横向运输是不属于极性运输。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详解】A、 生长素和赤霉素均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因此具有协同作用,A正确;
B、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苗尖端的横向运输,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从而引起向光生长,B错误;
C、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因此可以推测萌发的种子中赤霉素含量上升,脱落酸含量下降,C正确;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叶片衰老,D正确。
故选B。
5. 如下图所示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和芽生长的生理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①代表的是根,②代表的是芽
B. 图中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C. c~d段表示生长素对②的抑制作用在增强
D. 图中c点对应浓度是②生长的最适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不同的植物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根>芽>茎。
【详解】A、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较低浓度的生长素就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依次下降,故图中曲线①代表根,②代表的是芽,A正确;
B、图中体现了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具有两重性,B正确;
C、c~d段表示生长素对②的促进作用在减弱,大于d点之后才表现为抑制作用,C错误;
D、图中c点对应的浓度是②生长的最适浓度(此浓度下对于②的促进效果最佳),D正确。
故选C。
6. 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通过人工合成获得,也可从植物体内提取获得
B.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激素进行调节,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C. 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效果稳定、无副作用,应大力推广
D. 用低浓度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时常用沾蘸法处理插条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对环境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激素进行调节,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植物生长调节剂都是人工合成的,A错误;
B、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对环境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激素进行调节,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
C、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效果稳定的特点,但使用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人们原来没有预料到的影响,因此应有控制地使用,C错误;
D、用低浓度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时常用浸泡法处理插条,D错误。
故选B。
7. 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
A. 调查跳蝻,用样方法
B. 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平方米左右
C. 调查蒲公英,要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和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数
D. 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能力较弱的动物,一般要求取样时要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要求样本数目足够大。标记重捕法一般用于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黑光灯诱捕法适合于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详解】A、由于跳蝻的活动能力较弱,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A 正确;
B、马尾松是大型裸子植物, 1平方米左右的样方太小,一般样方面积用 100平方米左右, B 错误;
C、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统计数据时要包括位于样方边线上的个体,一般遵从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的原则,即一般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和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数, C 正确;
D、黑光灯定位可以用于调查具有趋光性的农业害虫,在研究区域内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即可, D正确。
故选B。
8. 欧洲穴兔新迁入澳大利亚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是( )
A. 穴兔种群停止增长时,种群的增长倍数为0
B. 人为一次性捕杀穴兔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C. 穴兔的增长速率为0时,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D. 穴兔种群的增长速率降低时,其种群数量随之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随着时间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说明此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
【详解】A、穴兔种群停止增长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种群的增长倍数为Nt+1/Nt=1,A错误;
B、环境容纳量是指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只与资源、环境条件有关,与现存穴兔数量无关,B错误;
CD、S型曲线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达到K值是为0,穴兔的增长速率为0时,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穴兔种群的增长速率降低时,其种群数量随之上升,C正确,D错误。
故选C。
9.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有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是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另一些因素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是作用的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这些因素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B.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
C. 传染病与病毒、细菌的传播能力有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D. 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与种群密度无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但是作用的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A错误;
B、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增强,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的增长受到抑制,当种群数量降低到环境容纳量以下时,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减弱,从而使种群增长加快,例如,食物是一种密度制约因素,当旅鼠过多时,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旅鼠种群由于缺乏食物,数量下降,旅鼠数量减少后,植被又逐渐恢复,旅鼠种群的数量又随之恢复,B正确;
C、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因而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就大,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D、种群数量的“S”形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其数量增加越来越慢,与种群密度有关,D错误。
故选B。
10. 如图表示种群的数量特征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和②分别是死亡率和出生率,属于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B. 春节前后,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与③和④有关
C. ⑤为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D. “全面放开三胎”政策可以影响⑥,但一般不会影响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是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①为死亡率,②为出生率,③为迁出率,④为迁入率,⑤为年龄结构,⑥为性别比例。
【详解】A、①能降低种群密度,②能增加种群密度,且都受⑤的影响,死亡率和迁出率都能直接降低种群密度,但是迁出率不会受其他数量特征影响,因此① 是死亡率,②为出生率,⑤为年龄结构,死亡率和出生率属于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A正确;
B、由以上分析可知,③④分别是迁出率和迁入率,是春节前后,城镇人口数量的主要影响因素,B正确;
C、⑤可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因此⑤是年龄结构,它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时,未来种群数量可能会增加,当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时,未来种群数量可能会不变,当年龄结构为衰退型时,未来种群数量可能会减少,C正确;
D、⑥会影响②出生率,但不影响死亡率,说明⑥是性别比例,“全面放开三胎”政策可以影响⑤年龄结构,但一般不会影响⑥性别比例,D错误。
故选D。
11.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池塘里全部的鱼为一个种群 B. 市场里全部的山羊为一个种群
C. 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等位基因A、a称为种群基因库 D.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详解】A、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包括多种,是多个种群,A错误;
B、市场上全部的山羊不能自由交配产生后代,不是一个种群,B错误;
C、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C错误;
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故选D。
12. 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 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 草原上的植物呈镶嵌分布
C. 田间的玉米合理密植,有高有矮
D. 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答案】C
【解析】
【分析】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垂直结构是指在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的明显分层现象;水平结构主要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详解】A、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季节性,A错误;
B、草原上的植物呈镶嵌分布为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田间的玉米为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特征,C正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为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故选C。
13. 如图是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实验中常用的装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装置利用了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
B. 试管中的N可以是70%的酒精溶液,用于固定小动物
C. 该装置通常用于采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
D. 实验中所获得的个体总数即为物种丰富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装置为诱虫器,该装置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A、图示装置为诱虫器,其设计原理是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A正确;
B、装置中试管N中可以是70%的酒精溶液,起到固定小动物、防止腐烂的作用,便于计数和观察,B正确;
C、该装置为诱虫器,通常用于采集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C正确;
D、丰富度是指物种数目的组成多少,实验中所获得的物种数,即为物种丰富度,D错误。
故选D。
14. 水稻是重要粮食作物,福寿螺啃食水稻幼茎叶、稻飞虱以刺吸植株汁液危害水稻,是稻田常见的两种害虫。某地采用稻田养鸭的生态农业模式,能将它们的种群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稻生物群落除水稻外,还包括害虫、杂草等各种生物
B. 通过稻田养鸭来控制福寿螺和稻飞虱数量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C. 鸭子的存在增大了稻飞虱生存的环境阻力,也减缓了稻飞虱种内斗争
D. 福寿螺和稻飞虱获取营养的途径不同,二者之间不可能存在竞争关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不同种群之间也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整体。像这样,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
【详解】A、生物群落包括同一地区各种生物,A正确;
B、通过稻田养鸭来控制福寿螺和稻飞虱数量的方法利用了种间关系,属于生物防治,B正确;
C、鸭子是稻飞虱的天敌,增大了稻飞虱生存的环境阻力,导致稻飞虱种群数量下降,减缓了稻飞虱种内斗争,C正确;
D、福寿螺和稻飞虱获取营养的途径不同,但二者存在于相同的空间,对营养需求也有共性部分,存在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D。
15. 甲、乙两玉米地,甲地因火灾导致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在收获玉米后弃耕(地表存在一些草本植物),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而形成灌木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先发生初生演替,后发生次生演替
B. 两地群落的演替都会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加剧
C. 在乙地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出现,草本逐渐消失
D. 两地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详解】A、甲、乙两地开始时均存在一定土壤基质,发生的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两地群落演替到后期,群落达到相对稳定阶段,演替均相对较弱,B错误;
C、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逐渐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该过程为物种的优势取代而非彻底消失,所以乙地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不会消失,C错误;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会逐渐增大,D正确。
故选D。
16. 在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巨型管蠕虫,其体内的硫细菌占到体重的一半。巨型管蠕虫体色鲜红,是因为体内有一种特殊的血红蛋白,可以运输氧气供给自身和硫细菌。硫细菌利用氧气、硫化氢与CO₂反应生成有机物,还能将有机物供应给巨型管蠕虫。在该生态系统中生存的动物多视觉退化,但是有感受红外线的能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硫细菌与硝化细菌都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
B. 巨型管蠕虫和体内硫细菌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C. 该生态系统是由硫细菌和巨型管蠕虫等生物所构成
D. 从进化角度分析,动物多视觉退化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详解】A、硫细菌与硝化细菌都是能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A正确:
B、巨型管蠕虫和硫细菌能够为彼此提供所需的物质且相互依存,所以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B正确;
C、由生态系统的概念可知,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由生活在该环境中的所有生物及非生物环境构成,C错误;
D、由现代进化理论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生存的动物多视觉退化,但是有感受红外线的能力,从进化角度分析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17. 环境中的汞、铅等重金属随食物、饮水进入生物体内,能够形成多种比较稳定的化合物,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某种重金属的浓度,结果如图。关于该生态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在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
B. 该重金属在极地生态系统的生物体内也可检测到
C. 该重金属可以通过食物链回归非生物环境
D. 丁属于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因为环境中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内积累而不易排出。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
【详解】A、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重金属)就越多,根据分析可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丁→乙→甲→丙。所以乙属于第二营养级,甲属于第三营养级,A错误;
B、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为有害物质可通过水、大气和生物迁移等多种途径扩散到世界各地,因此,该重金属在极地生态系统的生物体内可检测到,B正确;
C、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重金属会沿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富集,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重金属浓度的相对值越高,但不会通过食物链回到非生物环境,C错误;
D、甲、乙、丙、丁为四个营养级,而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所以丁不可能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错误。
故选B。
18.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食物链上植食、肉食动物分别处于第二、第三营养级
B. 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C. 一条食物链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只有捕食关系
D.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答案】A
【解析】
【分析】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多条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食物网。
【详解】A、食物链上植食动物以生产者为食,处于第二营养级,肉食动物可能处于第三、第四或更高营养级,A错误;
B、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因此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B正确;
C、一条食物链中相邻两个营养级的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即不同种生物之间只有捕食关系,不同食物链中的不同生物之间可能还存在种间竞争关系,C正确;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D正确。
故选A。
19. 下图为某人工鱼塘中第二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字母代表能量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含水生植物和饵料中的部分能量
B. c表示用于第二营养级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
C. 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D. e/a表示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详解】A、a为摄入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粪便中的能量包含水生植物和饵料中的部分能量,A正确;
B、b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所以c表示用于第二营养级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B正确;
C、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C正确;
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应是第三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之比,e和a均为摄入量,D错误。
故选D。
20. 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可以是双向的
B. 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中
C. 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 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原因: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
(2)逐级递减: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 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原因: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如:枯枝败叶。
【详解】A、人工生态系统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的,A错误;
B、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中,B正确;
C、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不能进行循环利用,C错误;
D、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的食物就越多,因此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就越多,D错误。
故选B。
21.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代表绿色植物 B. B代表消费者
C. 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 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①⑧代表生产者和消费者被分解者分解的有机物,④是光合作用,③⑦⑤分别代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⑥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详解】A、据图可知:A是分解者,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A错误;
B、B是生产者,B错误;
C、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⑥化石燃料的燃烧,C错误;
D、疏松土壤可增加土壤中的O2含量,促进⑤分解者的分解作用,D正确。
故选D。
2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B.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C.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D.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进行都依赖于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进行,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详解】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循环的过程,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B错误;
C、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C正确;
D、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依赖于食物链(网)进行,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错误。
故选C。
23.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非生物环境
B. 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
C. 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D.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详解】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来自生物和无机环境,A错误;
B、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传递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如开花受光信息的影响,属于物理信息等,B错误;
C、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称为行为信息,C正确;
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C。
24. 稳定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质之一,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渐增强
B. —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C.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D. 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受到破坏后生态系统稳定性会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详解】A、在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下,群落有可能向着结构简单、功能退化的方向演替,因此生态系统稳定性不一定增强,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其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B正确;
C、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建立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基础之上的,如果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受到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D正确。
故选A。
25. 下列关于臭氧减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臭氧减少是地球上局部的生态环境问题
B. 臭氧减少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和水产品损失
C. 臭氧减少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
D. 大量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臭氧层破坏(1)臭氧层作用: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2)破坏原因: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3)机理:氟利昂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一个氯原子能破坏10个臭氧分子。(4)危害:臭氧层破坏后,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详解】A、臭氧减少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A错误;
B、臭氧减少的危害包括农作物减产、水产品损失、皮肤癌患者增加、人体免疫功能减退等,B正确;
C、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C错误;
D、大量氟利昂逸散之后最终将会到达大气圈上层,并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通过化学反应使臭氧量减少,故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D错误。
故选B。
二、综合题
26. 图甲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图乙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
(1)图乙中b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a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____mol/L。
(2)某生物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验证顶端优势产生的机理,实验如下:将生长状况相同的某植物幼苗随机分为A、B、C、D四组。其中A组不作任何处理,B、C、D三组除去顶芽,C组再在去顶芽处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D组再_______(将实验操作补充完整)。将四组幼苗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记录侧芽的生长状况。预期______组侧芽不生长。上述生物小组的少数学生在实验中发现,C组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实验现象,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促进 ②. 10-8
(2) ①. 在去顶芽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空白琼脂块) ②. A、C ③.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过低
【解析】
【分析】分析甲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生长素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分析乙图: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
【小问1详解】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的,乙图中b侧为根的远地侧,a侧为根的近地侧。由于重力的作用,乙图中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b侧生长素浓度,又因为根对生长素很敏感,b侧生长素对根生长的效应是促进,a侧生长素浓度大于10-8mol/L。
【小问2详解】
根据单一变量原则,C组再在去顶芽处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则D组再在去顶芽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空白琼脂块),形成对比。A组不作任何处理,保留顶端优势;C组去顶芽处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模拟顶端优势,则理论上A和C组侧芽不生长。上述生物小组的少数学生在实验中发现,C组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实验现象,分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过低。
27. 研究机构对某草原的野兔进行了调查,下表表示通过某种方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的结果。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2,则该草原野兔的种群密度为______。若一部分被标记的野兔被狼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该调查方法称为______法。
(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
(3)如图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前10年中鼠的种群密度最小的年份是第_______年,第8年时若调查鼠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结果和图乙中的_______相似。
(4)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_______,进而增加人口密度。
【答案】(1) ①. 种群密度 ②. 144只/hm2 ③. 偏大 ④. 标记重捕
(2)8:9 (3) ①. 10 ②. C
(4)年龄结构
【解析】
【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标记重捕法和样方法,一般植物和活动能量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以及虫卵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广的动物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其中标记重捕法中种群数量估算公式是: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
【小问1详解】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草原野兔的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广,因此,调查草原野兔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标记重捕法,结合表格可知,该草原野兔的种群密度=36×32÷4÷2=144只/hm2;若一部分被标记的草原野兔被狼捕食,导致标记后重新捕获数变小,则计算出来的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将偏大。
【小问2详解】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4+18)∶(18+18)=8∶9。
【小问3详解】
图甲曲线所示种群在4~10年中种群的λ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故在第1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最低点。第8年时种群数量在减少,故与图乙中的C衰退型相对应
【小问4详解】
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实际是在调整年龄结构,进而增加出生率使人口密度增加。
28. 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_____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_____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结构。
(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特征的有_____。
①性别比例②迁入率③互利共生④物种丰富度⑤种群密度
(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6)假设蜘蛛所获得的能量中,1/3来自跳虫,2/3来自蝗虫。若蜘蛛的同化量增加a,至少需要消耗草的同化量为b,则a和b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________。
(7)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少,就不能充分利用牧草所能提供的能量;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就会造成草原的退化,这说明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生产者 ②. 二、三、四
(2) ①. 大型真菌、跳虫 ②. 无机盐、CO2、H2O
(3)水平 (4)①②⑤
(5) ①. c ②. a-b
(6)b=50a/3 (7)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动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关系图,其中草本植物、乔木为生产者,蝗虫、蜘蛛、杂食性鸟为消费者,大型真菌、跳虫为分解者。
图2是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a表示乙的同化量,e、b分别表示甲、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d分别表示甲、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一般来说,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以有三条:(1)自身呼吸消耗(2)流入下一营养级(3)被分解者分解。
【小问1详解】
生产者能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供给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物成分;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的食物来源可以是乔木、蝗虫和蜘蛛,因此,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小问2详解】
图1中的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它们可以将有机碎屑分解成CO2、H2O和无机盐被生产者重新利用,从而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小问3详解】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因素,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造成了光照强度的不同,使不同地段上分布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小问4详解】
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种群的空间特征即种群的空间分布,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因此①②⑤属于东亚飞蝗种群的基本特征,而③④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小问5详解】
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乙的摄入量,但因为粪便中的能量是乙没有消化、吸收的能量,因此不是乙的同化量而是甲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一部分,故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c中;乙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图中a为乙的同化量,b为乙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所以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a-b。
【小问6详解】
假设蜘蛛所获得的能量中,1/3来自跳虫,2/3来自蝗虫,若蜘蛛的同化量增加a,至少需要消耗草的同化量为b,因为要求得至少消耗草的量,因而用能量传递效率为20%来算,即至少消耗草的量为b=2/3a÷(20%)2,即b=50a/3。
【小问7详解】
分析题意,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少,就不能充分利用牧草所能提供的能量;草原上放养的牲畜过多,就会造成草原的退化,这说明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是: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动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9. 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①②③④为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
(1)植物出现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原因是_____。植物的分布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其原因__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_____。(用数字作答)
(2)若地震损毁该栎林,随时间的推移该区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断恢复的过程属于_____演替。
(3)现有4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麻风杆菌和宿主细胞,A、D生物对应的曲线分别是_____。图中④与②所示关系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
(4)若4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
(5)捕捞一个池塘里的某种鱼,应如何才能使效益最高?_____。
【答案】(1) ①. 光照强度 ②. 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 ③. ②
(2)次生 (3) ①. ③④ ②. 寄生一般不会使宿主全部死亡
(4) ①. ②④ ②. 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制约而使种内斗争加剧),最后趋于稳定
(5)在K/2到K之间捕捞,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K/2左右
【解析】
【分析】根据表格分析,该栎林中,植物和动物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植物分层的因素是阳光(光照强度),影响动物分层的因素是食物和栖息场所。根据图形分析,图示为种间关系示意图,其中①代表的是捕食,②代表的是(种间)竞争,③代表的是互利共生,④代表的是寄生。
【小问1详解】
表格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植物分层的因素是光照强度,而植物又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进而导致动物也出现分层现象,这有利于减轻物种之间的竞争,即图中的②。
【小问2详解】
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该栎林损毁后(还保留土壤等条件)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小问3详解】
A中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对应③;D中麻风杆菌和宿主细胞之间的关系为寄生,对应④。曲线②代表的是(种间)竞争关系,曲线④代表的是寄生关系,(种间)竞争有可能造成种群的消亡,但寄生不会,寄生生物依赖宿主,一般不会让宿主全部死亡。
【小问4详解】
从曲线图可以看出,②④中b都不断增加,而a都下降甚至消失,因此两图中若b死亡,对a都是有利的。兔是被捕食者,狐是捕食者,若狐死亡,则兔的数量会先因缺乏天敌而不断增加,后又因食物的限制而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小问5详解】
池塘中某种鱼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应该是S型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应该在K/2到K之间捕捞,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K/2左右,以使效益最高。
30. 生物入侵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入侵种一般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繁殖力和扩散能力,而且在入侵地缺乏天敌,因而生长迅速,导致本地物种衰退甚至消失。福寿螺于1981年引入中国,现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其活动范围比本地土田螺更大,在大多数水稻田及淡水流域都能看到,因取食水稻等植物而破坏极大。
(1)入侵种爆发时,种群增长曲线往往呈__________增长,从环境因素考虑,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入侵种的爆发通常会使入侵地的物种多样性降低,群落发生__________演替。
(2)水稻田中水稻长势相同,因此水稻田群落_________(填“是”或“否”)存在垂直结构。稻田群落与周围山地群落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可反应其物种的__________不同,调查过程中体型较小的动物可使用_________装置进行分离。
(3)野外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由于福寿螺与本地田螺存在___________部分重叠,对本地田螺例如中华田螺的生存造成严重危害。在对福寿螺的治理上,除了常规的农药防治外,还可以在某些年进行旱地植物的轮种。旱地环境可有效降低福寿螺种群的__________,降低福寿螺的出生率并提高死亡率从而降低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J”形(指数) ②. 食物充足、空间充裕、没有敌害等 ③. 次生
(2) ①. 是 ②. 丰富度 ③. 干漏斗分离
(3) ①. 样方法 ②. 生态位 ③. 环境容纳量 ④. 种群密度
【解析】
【分析】演替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小问1详解】
大量引入入侵种很可能会导致生物入侵,危及当地生物的生存,使生物多样性降低,该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侵种进的环境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因此入侵种爆发时,种群增长曲线往往呈"J"型增长。
【小问2详解】
任何一个群落都存在垂直结构;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稻田群落与周围山地群落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可反应其物种的丰富度不同,调查过程中体型较大的生物可以直接用镊子夹出来,体型较小的动物可使用干漏斗分离装置进行分离。
【小问3详解】
由于福寿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由于福寿螺与本地田螺存在生态位部分重叠,对本地田螺例如中华田螺的生存造成严重危害。旱地环境改变了福寿螺原有的生存环境,致使其生存的环境空间和资源较为贫瘠,从而降低福寿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低福寿螺的出生率并提高死亡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不定项选择,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