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石竹实验学校、常平中学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石竹实验学校、常平中学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东莞市东莞中学、石竹实验学校、常平中学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位一体”。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
中国的社会风俗里面也有“三位一体”的信仰之存在。如言时令,有二十四个节气,但同时有人造的节日。中国人把此二项混合看待,不加区别,如清明、冬至是自然节,端午、中秋、重阳是人造节。中国人在节日中,又多增添一些神话故事,使得人文自然益加亲密配合,社会礼俗随着天时节气而多彩多姿。这亦是一种天人相应,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推衍到大自然变化中而与之呼应。这就是那人文参加进自然里面而演化成为一体了。此中有信仰、有希望、有娱乐,极富礼乐意义,极富艺术性,亦极富传统性,极富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之启示性与教育性。但到最近,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中国社会上之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中国社会并非一耶教社会,中国文化亦非一耶教文化,而中国人则追步西方,来过耶诞节日。这里面自不免夹杂着许多无情无理之盲目效颦。
再讲中国的艺术,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一幅画上定有空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一座山、一溪水、一栋房子、一座亭榭,那都是地。中间画着一渔翁,或是赶着骡子做生意的,或是读书弹琴的,或是倚着一杖在那里看天看地的,这都是人。这是画中之主。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中国画便要此“气象”“境界”与“风格”之三者合一。中国画也不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如画梅、兰、竹、菊,只是自然,但有生命,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称“四君子”。天地大自然,一切是景,里面有了主人,有了生意,便有了“情”。中国画要求在画中见性情。
再来讲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究竟人类理想最后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境界?耶稣教说,世界末日到来,能上天堂的就上天堂,不能上天堂的就下地狱,上帝不能天天老在爱着这世界。佛教讲最后的清静寂灭,一个无余涅槃的世界,到此便超脱了轮回众生界。中国人则只讲“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其终极理想还是在这个世界上。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三字,即是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中国古人说,人性禀赋自天,人人可以善,“人皆可以为舜尧”,每一人的人格德性都可做得一理想至高的善人。人人做一善人,才是世界大同,才是天下太平。不是说大家有饭吃,大家在法律之下有平等,永远不打仗,便是天下大同了。还要有更高的“文化融和”,还要“天、地、人三位一体”,那才能真到达大同太平的境界。我们全世界人类,都能到达一最高人格的话,那世界就自然会大同。这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最自由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同时亦是我们中国人的最后理想。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中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
材料二:
中华文化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华民族发展及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性,从人类生活面临的矛盾冲突中也可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和当代意义。当代人类生活面临着五大冲突急需解决,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心灵)、文明与文明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有史以来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现代性的展开加剧了这些矛盾,冲突日趋紧张,已经成为世界的难题。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仅靠西方现代性的价值是不可能解决这些矛盾、化解这些冲突的。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化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忠恕之道”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和而不同”的态度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群己合一”之道有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中华文化中有许多思想理念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因此,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围绕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精神指引。什么是体现“中国”的方案?就是用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结合中国的实践,提出既合乎中国的具体实际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像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不仅是人类处理相互关系的普遍原理,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清明节民俗包括踏青赏春、祭拜祖先等,故其虽属自然节气,也蕴含着人文精神,也是一种天人相应。
B. 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是天下大同太平,这也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最自由的人类理想的境界。
C. 中国山水画讲究天地人三位一体,除画中之主“人”外,画上定有代表天的天空,代表地的山水亭屋等。
D. 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既能助力中华民族发展及中国社会建设,也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传统的新年节日不废而废,国人盲目效颦过耶诞节日,原因是国人不了解自己文化,缺乏文化自信。
B.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在论述中都采用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方式,破立并重。
C. 中国人信仰“性本善”,这并非意味着人生而至善,而是说人人均可以为善,都能到达一最高人格。
D. 法律和战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的纷争,要实现世界大同,修养至高的人格德性才是关键。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处理人类生活五大冲突的思想理念的一项是( )(3分)
A.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大学》)
B.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C.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D.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4.国画大师傅抱石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请结合材料一简析中国画是如何体现中国人的精神特点的。(4分)
5.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实现其当代价值与意义?请综合材料信息简要回答。(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年容易又秋风
孟 超
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晒焦了的皮肤,和臭虫咬、蚊子伤的斑疤,虽然还点点的存在着,让我以回忆的感伤来摸弄这些创痕;但,酷热总有过去的时候,似乎可以自慰。于是秋来了,而秋也并不顶好受,且不说“九月衣裳未剪裁”,冷雨扫在身上,使人想到酷寒,又何尝不可怕呢?又加秋风秋雨,带着一曲凄凉的情调,连秋虫都战抖了,而况人的心弦,是正被时序的万华林的弓子所拉动着呢?……
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幸喜两个人谁都也没有秋意,没有感伤,——秋自然还在使劲地拉动着他的弓子!——一握手,暖煦煦的,似秋阳轻晒着的一般的温意,谁都没曾减少了热力,虽然经过了一个夏天,还和去年一样,这是两个人同样的道慰着的。
一同去访秦似兄,谈起《野草》,从创刊到现在不觉得已经两年了。家槐兄恳切地称许秦似兄支持这一刊物的毅力。是的,有一分热,放一分光,腐草化萤,虽然不过是一种传说;然而,这一束碧新色的叶儿,它不会腐,它却放着荧光,小虽小,它有着它的热力的。而况,叶绿体是会消化了吸取的炭气,而呼出了氧气;一个有修养的园艺者,他不只为了花开,他也为了叶子的成长,至于叶子的多寡,长短,可以放散多少氧气,盖不须计论,这又是但求耕耘,不问收获了。秦似兄之于《野草》是这样的。
秦似兄近月来,是肥胖了许多,面圆圆的,有似于华透·迪士尼卡通画上的小猪,我几次这样调笑他;问其致肥之道,他说,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他是研究生物学的,恐怕也找不出论据来;但这两年来,因为《野草》,我是深深地知道他在各方面受到了无数的困难,满肚皮里压下了无数的闷气。如果真把这一刊物当成一堆小草看的话,那么,在培植上,他所卖的力,所受的艰难,真比一个农夫种二三亩田还要劳瘁得多哩。这并不是说他力有不逮,事实告诉我们,在蓬蒿之中、贫瘠之地,种一株草,是比在肥土壤里种几十亩谷禾,须要费力得多的,也正因为这样才显出可贵来。当家槐兄慰藉他的时候,我想,他回想一下这两年的辛勤,也会自慰吧。
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入地下种。秦似兄尤不善于在这种复繁奇出的社会中,八面玲珑地到处作揖应付,或者掉花枪,玩世故,耍手段,因此也就常常被人看成懦弱。其实别看他肌肉肥,他骨头却和秋天的老树枝子一样硬呢。也正为了这点,才似乎有许多不必要的侵凌,打击着他。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经得起日晒雨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神韵的。
又是秋天了,说快也快,野草从下种到今天,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我曾亲眼看着树头上几度谢落,几度葱茏;也曾亲眼看见秋雁几番的来去,长鸣着划过了中天。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受着风霜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他不打哆嗦地,依然地在秋风中直立着。我爱野草,而我是知道园艺者对他是如何的培植的。可是,正因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过了二个秋天,而今,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
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欣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对的,两年的时间,《野草》是有了他的收获,即使是放射出只是极轻微的草香,即使是只植下了一颗种;而他的叶是永远青着的,我想,这不能不向秦似兄举一举杯吧。
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视家槐兄之爽直,尤其追不上;又哪里不悲哀呢?
“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
(有删改)
文本二:
野草[注](节选)
秦 似
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并不高瞻远瞩,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野草虽然孕育于残冬,但茁长和拓殖却必须在春天的。如果严冬再来,它自然还得消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固然说明着草莽之类的顽强,然而也同时是自然界的机械循环的悲剧。这种机械的循环,于人类倒不能类推的。大抵人间的春天到来,严冬自己就先宣告死灭。不过这正是野草身外的事。在目前他只是芜杂丛生,荆莽交错,既无花果之望,亦无枝叶之阴。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以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拭干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菇,也聊胜于无。
弄一点笔墨,比起正在用血去淤塞侵略者的枪口,用生命去争取民族的自由的一大群青年人,正如倍·柯根所说,是“以花边去比喻枪炮了”。然而《英伦的雾》以至《美国人的狗》一类东西正大量地在印,这事实又教育了我们,即使同是花边,也还有硬软好坏的分别,有的只准备给太太们做裙带,有的却可以替战旗做镶嵌。加以上面所说的种种,就印了《野草》。
(有删改)
【注】《野草》写于1940年,是文艺刊物《野草》月刊的发刊词。秦似是《野草》的编委之一,主要负责编辑部的日常工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以欣慰之情贯穿全文,既有酷夏终过“我”的“自慰”,也有老友重聚别来无恙的相互“道慰”,还有对秦似辛勤工作终有收获的“慰藉”。
B.文本一中“我”与家槐、秦似两个人皆是好友,但感情略有差异,对家槐主要是敬佩和关心,对秦似则主要是亲热和熟络,常喜欢开玩笑戏弄他。
C.文本一“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表面是对“野草”的“正告”,暗含的是“我”对《野草》未来虽历坎坷但终究会成功的信心。
D.文本二将《野草》与《英伦的雾》《美国人的狗》作比较,鲜明地阐释了办刊的宗旨,也强烈表达了对国统区粉饰太平的“花边”文学的不屑与愤慨。
7.下列关于秦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似谈吐幽默,他把自己体态偏胖,解释为“受气吃亏,也可以长肉生肌”。
B.秦似不善应酬,但为了刊物能够生存,不得不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等打交道。
C.秦似性格刚硬,心怀民族,所办爱国刊物《野草》继承了鲁迅的战斗精神。
D.秦似文辞典雅,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含蓄地抒发感慨。
8.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本一的题目“一年容易又秋风”是如何统摄全文的。(4分)
9.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写作目的不同,因而所写“野草”内涵的侧重点也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封奉政大夫陶庵李公传
[清]陆奎勋
公讳浃,字孔皆,一字霖瞻。其先自江西宁都卫徙居山东德州。公丙戌成进士,旋除直隶延庆州知州。置义仓,建社学,法绳边军,毋为民扰。上官奇其才,委署怀来判掾。既调湖广茶陵州,以失察怀来逃人,降补山西芮城县知县。甫下车,豁浮额丁银,革除蒲州协济。既而姜壤叛踞大同,三晋余孽蜂起响应。平阳六州二十七县之民望风延领。芮城势孤不能守奸党内讧潜谋迎贼贼骑猝至公跃马突围出渡河走潼关乞师于秦督孟乔芳。会秦督奉敕救晋,大破贼于蒲州。公身为向导,收复条山,抵芮城。伪将军姜壤夜遁,公蹑之,擒斩。城既复,转运刍粟以佐军储,开释芮民胁从者千余户。秦督叙功,凡六县而公为冠。部议竞落职。
嗟夫!孤城当累卵之秋,变生肘腋。智何所施?勇何所济?而乃开关走险,率偏师,身先矢石,蹈不测之危以歼寇,而恢复土宇,此其功。彼云:“台高义之臣拘牵绳尺。不惟没其功,且厚责以失守之罪,其亦未见为持平矣。”
公不为世用,将以著作之事自娱,南浮江淮。既归,而山川清淑之气一发于诗。今所刊三卷,少司农田公以为格知。筑室颜曰:“陶庵宁贮书数千卷。”外环竹木游其门者,率称陶庵先生。行年七十,自制一棺,题曰:适齐又九年,自著年谱成阅。明年,而公殁。
呜呼!公寻山似向平,诗酒之乐复不减于五柳柴桑,公亦可以无恨。独惜其以通明练达之才,膂力方刚,不使之四方宣力,乃遽斥诸寂寞宽闲,冉冉以老。此诚有负于上天之生才而不能不为当路之君子疑也。公性孝友,九岁丧母,哀毁骨立。丁外艰,颁白尤孺子泣也。子三人,长元瑨,授公奉政大夫。
(节选自《陆堂文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芮城势孤/不能守奸党/内讧潜谋迎贼/贼骑猝/至公跃马突围出/渡河走/潼关乞师于秦督孟乔芳
B.芮城势孤不能守/奸党内讧潜谋/迎贼/贼骑猝至/公跃马突围/出渡河走潼关/乞师于秦督孟乔芳
C.芮城势孤不能守/奸党内讧/潜谋迎贼/贼骑猝至/公跃马突围出/渡河走潼关/乞师于秦督孟乔芳
D.芮城势孤/不能守奸党/内讧潜谋迎贼/贼骑猝至/公跃马/突围出渡河/走潼关乞师于秦督孟乔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秀才”,与此文“进士”的选拔方法相同。
B.蜂起响应,指如蜜蜂成群而起,如回声一样呼应。“响”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响”字的含义用法相同。
C.绳尺,本义是工匠用以较曲直、量长短的工具,这里比喻法度、规矩。《劝学》“木直中绳”的“绳”,用的是本义。
D.丁忧,古代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丁外忧,旧指子遭父丧或者承重孙遭祖父丧,此处指李公遭逢父丧。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公富有理政才能。他在担任延庆州知州的时候,置办义仓,建立社学,用法律制度约束军队,不让他们骚扰百姓。
B.李公有过人的胆识。他在孤城处于危险、祸患生于内部时,单骑突围请来救援,斩杀姜壤,最终成功解除芮城之困。
C.李公不被重用。地方未能上报李公守卫芮城之功,论功行赏时李公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赏,后李公以著述文章而自娱。
D.李公为人孝顺友爱。他的本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九岁时母亲去世,他哀伤欲绝,以致于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转运刍粟以佐军储,开释芮民胁从者千余户。
(2)不惟没其功,且厚责以失守之罪,其亦未见为持平矣。
14.请概括李公作诗为文的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5~16题。
古有所思
[唐]李白
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东隅。海寒多天风,白波连山倒蓬壶①,长鲸喷涌不可涉,抚心茫茫泪如珠。西来青鸟②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注】①蓬壶:即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②青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使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所思念的“仙人”住在碧海之东面,居处奇异秀美,但是此去路途遥远,凶险重重。
B.“长鲸喷涌不可涉”一句运用了比喻修辞,以“长鲸”喻指其寻仙路途之中的层层险阻。
C.“麻姑”是诗人内心爱慕的女子,诗人请青鸟为使者帮自己传递对这位女子的思念之情。
D.诗人想要克服困难去寻访“仙人”,即使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实现,但是心意仍旧坚定。
16.仙人有何深层寓意?结合全诗与诗人经历,简析诗歌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粮仓中的粮食衬托钉头之多,表现阿房宫殿宇众多,批判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2)“寄傲斋”是北宋文人赵鼎臣的书斋名,“容安馆”是当代学者钱钟书的书斋名,这两个名字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3)从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后代诗人还由此创造出“落木”这一意象,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常常,太阳还高悬在天上,大片大片的云朵也在肆意游走,大雨却__①__。在天空的一个角落,厚重的乌云下面,形成一根奇特的雨柱,仿佛天空被谁无意间戳了一个大洞,汪洋大海瞬间倾泻而下,重重地砸在草原上。牛羊马匹顺从地接纳着瞬息万变的草原,不去逃避,也无处逃避,在空旷的大地上,低头承受着这一场夏日的突袭。俯首是它们在大地上永恒的姿态。
好在,草原上的风雨总是__②__。不过半个时辰,一切倏然停止。雨后的草原,仿若刚刚从大地母亲的子宫里诞生的婴儿,散发着迷人的芳香。每一寸土地,每一株野草,每一条河流,每一处纹理,每一丝褶皱,都闪烁着恒久的生命之光。所有的喧哗忽然消失,只剩这片温柔起伏的草原,用__③__的美,将途经此地的人们,瞬间击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四字熟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能否改成“无处逃避,也不去逃避”?请说明理由。(3分)
20.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亡和认识的深化,都必然在词汇和词义中打上自己的印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_____、词语的替换、词义的演变。新事物的出现是新词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例如:“导弹”“集装箱”“支付宝”等都是语言中新出现的词语。②________。例如:“顶戴”“杠房”“黄包车”等词语都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不用了。词语的替换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比如封建社会官吏的“俸禄”就被“薪水”所替换,而“薪水”后来又被“工资”所替换。词义的演变是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同样是一个“坐”字,我国古代人的“坐”的姿态和现在就完全不一样。因而③______。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包括标点符号不超过50个字。(4分)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遭遇困境,一方面是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还需时日,另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同比增加40万人。为此,国务院新闻办表示将通过在重点领域扩招、拓展招聘渠道、开放见习岗、湖北高校毕业生将享特设岗位等政策,多方面缓解今年874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不仅国家层面有政策保障,各地方也纷纷采取线上招聘形式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以浙江省为例,不管是省内高校通过求职云指导、云宣讲、云面试等方式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一条龙”线上招聘服务,还是杭州市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向求职者提供涵盖数字经济、生物制药、智能制造、金融服务、医疗卫生、教育等重点行业的2.8万个岗位,都在为大学生就业不断动脑筋,想办法。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地名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也许某个名字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也许某个名字有着不朽的价值,也许某个名字有着特殊的来历······这些都值得我们寻访和探究。
请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你对地名文化的了解,写一篇文章,或叙述家乡地名文化在你生命中留下的印记,或剖析家乡地名文化现象,表达自己对家乡地名文化价值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 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天地人三位一体”中的“天”并非实指“天空”,而是与“地”和“人”对应着的泛指概念。原文的说法:“一幅画上定有空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空白”也不宜理解为“天空”。
2.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论证特点的能力。“都采用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方式,破立并重”表述错误。两则材料以立论为主,并非“破立并重”。
3.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A 选项有利于处理人与自我(心灵)的关系。B 选项有利于处理人与他人、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D 选项强调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利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C 选项是孟子的仁政主张,强调的是“制民之产”,属于国君治国之道,不属于处理人类生活五大冲突的思想理念。
4. ①中国山水画呈现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或“天地人三者合一”、“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最高信仰;
②中国山水画讲究创造“气象”“境界”与“风格”三者合一的艺术世界,体现了中国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
③中国画在梅兰竹菊中融入人文理想,另成天地而称之为“四君子”,体现了中国人对“君子之风”(或:君子人格、君子精神、君子品德、君子才德等)的追求与敬仰。
(每个要点2分,答对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5. ①加强社会风俗、艺术审美及人格德性(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发展及当代中国社会建设。
②运用中华文化先进的理念智慧,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的理念、主张、方案,助力解决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或:当代人类生活面临的矛盾冲突)。
(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B.“对秦似则主要是亲热和熟络,常喜欢开玩笑戏弄他”说法错误,“我”对秦似十分敬重,并不“主要是亲热和熟络”,也没有“戏弄他”。故选B。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D.“文辞典雅”说法错误。秦似“在《野草》中引用古诗和倍·柯根的话”,是为了战斗和讽刺,文辞风格犀利。故选D。
8.答案:①“秋”既是时节,又喻指收获,标题“一年容易又秋风”由此而来,是理解文本情感的重要线索;
②围绕“一年容易又秋风”,文章叙述“我”与家槐兄、秦似的相聚,并插叙《野草》创办的历程,这些都发生在秋天;
③贯穿着人到中年需勤勉奋进的深沉感叹,文末再次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
由首段“一年容易又秋风,酷热的暑夏,总算是过去了”可知,“秋”指的是时节“秋季”;由后文中“家槐兄说:‘秋应该是我们所欣喜的,秋天是收获的时候’”可知,“秋”又喻指收获。标题“一年容易又秋风”兼具了“时节”和“收获”两层含义,贯穿文章始末,是理解本文情感的重要线索;
由文章“家槐兄从柳州来,与他在桂林的聚合,又是一年了。秋风来时,他也来了”“一同去访秦似兄”可知,“我”与家槐兄、秦似的相聚是在秋天;由“记得还是前年,也是一个秋天,我在夏衍兄那里会见他,那时,《野草》还没入地下种”“正因为我爱野草之故,我应该正告他,他的下种是在秋天,已经度过了二个秋天,而今,是秋,秋之后,仍有冬,还有以后的秋的到来的”可知,文章中插叙了《野草》创办的历程,这些也发生在秋天。所以文章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一年容易又秋风”展开的;
由“至于我自己,人已在中年了,在秋天应该有点秋意才是,然而,不;或者也许是反常,自己却想在秋风里多挣扎一刹”可知,“一年容易又秋风”的“秋”也有人到中年之意,贯穿着人到中年需勤勉奋进的深沉感叹,文末“‘一年容易又秋风’,秋更深了,我们要更加一番鼓舞才是”再次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9.答案:①文本一以“野草”写人物,侧重写“野草”的顽强和葱茏,表现《野草》的创办者秦似的坚韧与辛勤,表达对其的赞美及对自身的勉励;
②文本二以“野草”喻刊物,侧重写“野草”的卑小和作用,表达创办《野草》的期许和目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根据文本一“可也同时因为他的个性所赋,而野草才能有他一贯的作风,才能经得起日晒雨淋,和霜雪的不断地袭来,却愈显出他那葱翠的颜色,临风不偃的神韵的”“他是经过三个秋天了。……而这小小的草,却不曾在谁的践踏下委顿;不曾被太阳晒焦,显出了枯黄;受着风霜雨露,而伤损了草根草叶。更不曾移进了温室,变成案头清供。他不打哆嗦地,依然地在秋风中直立着”“可是视秦似兄之辛勤,是追不上”可知,文本一是以“野草”来比喻《野草》的创办者秦似,侧重写“野草”的精神品质,展现了它不惧恶劣环境的顽强和葱茏,表现了秦似的坚韧与辛勤,表达了作者对其的赞美及对自身的勉励;
根据文本二“命名《野草》,用意所在,并非全在因袭,也说明着我们对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并不高瞻远瞩,自己先给它一个卑之无甚高论的名号”“它只希望给受伤的战斗者以一个歇息的处所,让他们退到野草,拭干伤口的血痕,再躺一会。如果因疲劳而至于饥饿,则掘几把草菇,也聊胜于无”可知,文本二以“野草”来喻指刊物,侧重写“野草”的卑小和作用,表达创办《野草》的期许和目的。
10.C(参考点断:芮城势孤不能守,奸党内讧,潜谋迎贼。贼骑猝至,公跃马突围出,渡河走潼关,乞师于秦督孟乔芳。)
11.A(A项《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秀才”,与此文“进士”的选拔方法不同。前者是科举考试,后者是地方举荐。)
12.C(“地方未能上报李公守卫芮城之功”错,秦地都督上报了李公的战功。)
13.(1)(李公)转运粮草来辅佐(他们增加)军队的储备,释放了一千多户在战争中被迫投降于敌军的百姓。(“刍粟”“佐”“胁从”各1分,定后句式1分,共4分。)
(2)而(高官)不仅埋没他的功劳,还要用失守之罪来对他进行重责,这大概是不够公平持正吧。(其中“没”“其”“持平”各1分,句式1分。共4分。)
14.①诗文的题材富有天地山川的清爽之气。②李公的诗文富有哲理,能格物致知。③李公的诗作富有田园生活的乐趣。(每点1分,共3分。)
附参考译文:
李公讳浃,字孔皆,一字霖瞻。他的祖先从江西宁都卫迁徙到山东德州。公丙戌年间中进士,不久就被任命为直隶延庆州知州。李公置办义仓,建立社学,用法律制度约束军队,不让他们骚扰百姓。他的上司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委任他担任怀来判掾。调任湖广茶陵州之后,李公因为失察接受了怀来逃跑的人,被降职补任山西芮城县知县。刚一上任,就因为放宽超额人口税被革职,改任蒲州协济。不久姜壤占踞大同叛变,三晋余孽蜂起响应。平阳六州七十二县的百姓望风延领,期盼救兵。芮城势力孤弱不能自守,城内的奸党起了内讧,私底下谋划在蒲州开门迎接敌军。敌军突至,李公跃马突围而出,渡过黄河跑到潼关,向秦地都督孟乔芳请求援军。恰逢秦地都督接受了皇帝下的营救晋州的命令,于是他们在蒲州大破敌军。李公身为前锋,收复了条山,抵达了芮城。伪将军姜壤当夜逃伪将军姜壤当夜逃跑了,李公追击他,将他擒获并斩首了。芮城被收复了,(李公)就转运粮草来辅佐(他们增加)军队的储备,释放了一千多户在战争中被迫投降于敌军的百姓。秦地都督向朝廷回报战功,所有的六县之中,李公功劳最大。可中央各部最后论功行赏,李公竟然落职了。
哎!孤城处于危险之际,祸患生于内部之处,智力又哪有什么可施展的地方?勇气又哪有什么可救助的对象?而李公竟然独自闯开关口逃离险地,率领小部队,身先士卒,亲自面对难以测量的危险,歼灭敌人,收复失地,这就是他的功劳啊。有人说:“品行高洁讲义气的臣子被规矩约束。而(高官)不仅埋没其功劳,还要用失守之罪来对他进行厚责,这大概是不够公平持正吧。”
李公不被重用,于是打算用著述文章来自娱。他向南游走,泛舟游于江淮之间。回来之后,他积蓄了天地山川的清爽之气,将它们述诸笔端。现在刊行了三卷,少司农田公认为这些诗作探究事物原理,能够让人获得智慧。筑室颜说:"陶庵先生安静地藏了千卷书。"在陶庵之外环绕着竹木游走于李公门外的人,都称李公为陶庵先生。李公七十岁那年,自己制作了一幅棺材,题词道:“到了齐地九年,自己著成了年谱。”第二年,李公去世。
哎呀!李公看山好像看平地一样,诗酒给他带来的乐趣不减于田园生活带来的乐趣,李公也可说是人生无憾了。只可惜他凭借通明练达的才能,年富力强,却不能在四方施展自己的才能,突然之间就与寂寞宽闲为伴,渐渐老去。这确实辜负了上天赋予他的才能,导致他不能不被当权者怀疑啊。李公本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九岁时母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为父亲守孝期间,他头发斑白了却仍像小孩子一样地伤心哭泣。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元增,请求朝廷授予李公奉政大夫。
15.C(C项中“麻姑”即篇首提及的“仙人”,指诗人内心追寻的某种理想,并非爱慕的女子。)
16.“仙人”寓指诗人追求的美好理想。情感:①理想不得实现的无奈与感伤。诗中“心茫茫”“泪如珠”正是李白仕途不顺时内心的真实写照。②追逐理想的坚定与执着。诗中作者愿借“青鸟东飞”“寄一书”,表达诗人虽忠而被贬(疏),抱负难以施展,却依然有着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每点2分,共6分。)
17.(1)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2)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每空1分,有错、漏、增字,则该空不得分。共6分。)
18.【参考示例:①不期而至②转眼即逝(瞬息即逝)③无与伦比】
19.【不能。“不去逃避”是前文“顺从”的结果,“无处逃避”是后文“空旷”的结果,改后衔接不顺畅。】
20.【①把草原的土地、野草、河流比喻成婴儿的纹理和褶皱,生动形象,写出了雨后草原的清新与生机。②连续五个“每一……”相同结构,构成排比,富有音韵美,感情饱满,表达了对雨后草原美丽景物的喜爱之情。】(确认修辞手法2分,赏析表达效果2分。)
21.【①新词的产生(1分)和旧词的消亡(1分)②旧事物的消失是旧词消亡的一个主要原因(2分)③“坐”这个词的意义(1分)也随之改变(1分)。】
22.【参考示例:疫情防控和毕业生增加(1分)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遇困境(1分),国家的政策保障和地方的线上招聘(1分)都支持大学生就业(1分)。】
23.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阅卷时可以对地名概念泛化处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东莞市常平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选择 简答,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高三考前冲刺训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简答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双文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选择 简答,简答题组,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