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夯实练6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世界意义——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44625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基础夯实练6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世界意义——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44625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基础夯实练6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世界意义——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44625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基础夯实练6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世界意义——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展开基础夯实练6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与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2023·潍坊北海中学月考)《尚书》保存了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欲至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的记载。这反映了( )
A.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C.民本思想历史悠久 D.“天人合一”学说
2.(2022·聊城模考)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传承和教育
3.(2022·青岛质量检测)研究发现,距今大约5 000年,人类普遍遭遇洪灾,中外应对策略有所不同。如果我们从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故事中提炼关键词,那么大禹治水可以被概括为治、堵、败、疏、成,而诺亚方舟则可以概括为逃、淘汰、选择、拯救。据此推断最准确的是( )
A.中国自古崇尚科学精神
B.西方自古缺乏进取精神
C.中国文化讲究和谐相处
D.西方文化崇尚理性法治
4.(2022·菏泽一中月考)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
A.促成了古代民本思想的产生
B.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政治需求
C.意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D.摆脱了传统“家国一体”观念束缚
5.(2022·岳阳月考)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 )
A.打破了儒学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B.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
C.形成了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
D.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
6.唐太宗总结隋朝覆灭的教训时指出:“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 材料所反映的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是( )
A.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B.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C.用法宽简,完善法制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7.位于广州市的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当时发掘出的稀世之宝,有代表中原文化、江南楚文化、西南巴蜀文化、北方草原地区的匈奴文化、海外文化、岭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内涵的珍贵器物。这表明( )
A.南越文化具有多样性
B.南越地区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入侵
C.南越文化具有包容性
D.南越地区与中原地区长期和睦相处
8.“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中的这一记载,反映了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学习中华文化以促进自身发展
B.加强中日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C.加强贸易往来以促进经济发展
D.传播日本文化以实现共同发展
9.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汉语借词 | 涵义 | 创造者 |
chinoiserie | 中国风格 | 法国人 |
sharawaggi | 中国的“造园艺术” | 英国外交官 |
nankeen | 中国出口的土布——“南京布” | 欧洲商人 |
kaolin | 产于景德镇的制瓷原料高岭土 | 法国传教士 |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语为基础
B.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
D.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10.(2022·北京海淀区模考)读明末相关著作及内容介绍。
汤若望译《远镜图说》 | 介绍望远镜的制法和机械原理 |
邓玉函、王徴合译《远西奇器图说》和王徵《诸器图说》 | 论述机械的制造方法和机械原理 |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 介绍西方农田水利,讲述水利知识及水利器械的构造与原理 |
这些著作的出现,说明( )
A.传统科技总结性著作出现
B.士人普遍形成开放观念
C.四大发明影响西方近代科学
D.西方科技知识引入中国
11.(2023·运城月考)19世纪后期,曾国藩在《奏派陈兰彬、容闳选拔幼童出洋习艺折》中专门提出:“诸幼童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可见当时( )
A.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近代工业
B.留学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C.留学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D.留学受到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12.(2022·盐城月考)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割裂旧文化。但有学者指出,仅凭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的批判就断言割裂,实在是低估了旧文化的生命力。这一学者的观点( )
A.过于强调新旧文化的对立关系
B.对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竭力推崇
C.深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
D.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
二、非选择题(共14分)
1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领域 | 西方近代文化 | 东方传统文化(以中国作为代表) |
人与自 然关系 | 人类中心,人与自然存在主客体二分的关系 |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共同构成生命统一体 |
世界观 | 对自然的机械性和数学性的分析——综合方法 | 把宇宙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组成部分都被看作是整个关系网络的一个部分,不能孤立出来 |
行为方式 | 强调实验作用的人为性、计划性,将自然改造为人造物 | 提倡“无为”,以有机的整体论的方式与自然打交道,顺其自然 |
伦理 | 征服自然,建构主奴关系 | 无伤害原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摘编自佘正荣《“天人合一”: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灵感源泉》
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该论题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西周初期的史料中就有了注重百姓言论和保民的民本思想,说明民本思想的历史悠久,C项正确;儒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A项错误;重视民意和保民思想与神权无关,B项错误;以民为本与“天人合一”学说不符,D项错误。]
2.D [宗法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并不是宗法制的产物和受宗族观念影响,排除A、C;材料内容无法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排除B。]
3.C [大禹治水强调“治、堵、败、疏、成”,意味着当时中国人注重主动应对,在方式上选择“疏”,这是和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选择,C项正确;科学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进取精神在诺亚方舟故事中也同样存在,排除B项;理性法治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4.B
5.D [东晋时期,僧尼与帝王、权臣的交往增多,甚至有名门大族成员出家为僧等,说明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扩大了佛教对世俗政治的影响力,D项正确;东晋时期儒学依然占据正统地位,A项错误;东晋僧人与统治阶层的交往不能说明佛教中国化进程基本完成,B项错误;“外佛内儒的士族意识形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6.A [依据材料,唐太宗在总结隋朝灭亡教训时指出,治理国家的人,关键是藏富于民,而非充盈仓库,仓库只需防备凶年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储蓄那么多,这反映了唐太宗重民的思想,推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故选A项。]
7.C
8.A [根据材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可知,当时日本认识到中国文化制度的先进,派遣唐使到中国访问学习,目的是引进中华文化,促进自身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主要是引进先进文化,促进本国发展,而不是与中国加强交流,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双方进行贸易往来,排除C项;传播日本文化以实现共同发展与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相矛盾,排除D项。]
9.D
10.D [望远镜的制法和机械原理、机械的制造方法及机械原理以及西方的农田水利相关技术都说明当时西方科技知识引入中国,故选D项;材料翻译的是西方科技著作,而不是中国传统科技总结性著作,排除A项;“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对西方近代科学的影响,排除C项。]
11.D
12.D [材料“仅凭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的批判就断言割裂,实在是低估了旧文化的生命力”体现的是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并未完全割裂新旧文化之间的联系,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旧文化之间的联系,而非其对立关系,排除A项;材料与对儒家伦理道德的推崇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深受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
13.示例:
论题:东西方生态伦理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具有不同价值。
阐释:近代西方生态伦理强调征服自然,关注实验的方法和数学的表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密切了世界联系,便利了人类的生活,但过分强调人类中心,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天人感应”,道家主张自然无为,两者都提倡“天人合一”,将人视为自然的组成部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可以指导人类改善与自然的关系。但“天人合一”思想毕竟是封建自然经济下原始朴素的和谐观念,只有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在继承、发展工业文明的成果之后重新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和西方模式相互补充,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二十五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61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分层练习第二十五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61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共8页。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二十五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61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练习第二十五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61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道法自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二十五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61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 这是一份备考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强化训练第二十五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61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和世界意义,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022,[202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