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题,共21页。
2022-2023学年哈尔滨市师大附中高一年级下学期
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满分: 150分 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满分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创作实践来看,非虚构写作确实是存在虚构的,也是需要虚构的。从理论上讲,它为什么需要虚构,这种虚构在非虚构写作中有何重要理论意义,这是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首先,它是张扬非虚构写作“真实性”的根本需要。“真实”或“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也是区别于虚构写作最鲜明的特征。从理论上讲,它是不允许虚构的,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为了更好地表现真实,作家会通过虚构细节、场景对话甚或心理活动等,在真实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在场的真实感、生命感乃至情感的代入感。也就是说,在真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与虚构,其意义首先在于证实作家叙事的可信性和可靠性并获得读者的认可和信任,进而产生更加令人信服的真实感。
其次,它是彰显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内在需要。如果说“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一属性,毋庸置疑,“文学性”则是非虚构写作的第二属性,也可以说是它与生俱来的审美品性。非虚构写作在美国兴起时之所以被命名为“非虚构小说”,就是因为它借用小说(文学)的手法来讲真实的故事,把真实故事写得犹如小说一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从而具有叙事美感和艺术性;而且,这种“小说化”或“戏剧化”叙事策略也成了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重要体现,成为非虚构写作审美品格的自觉追求,因而也成为非虚构写作区别于新闻报道和社会学、人类学的调查报告等非虚构文本的重要特征。
再次,它是凸显非虚构写作“思想性”的价值需要。非虚构写作不仅仅是简单呈现生活众生相,也不单单是通过艺术手段讲好真实故事,还要呈现一种整体性现实,以逼近人生和社会真相,抵达更高意义上的真实——生活本质的真实。可见,非虚构写作是一种有深度、有见解、有思想的写作。非虚构作品,只有借助虚构与想象,“才有可能超越生活表面触及世界的深层肌理”,才能把作品的深度带向极致,“去证明人生的深刻的困惑”。眼见的未必为实,即便你见到的是现实,也可能只是表层的、单面的现实。所以,那些力图在非虚构写作方面有所作为的作家,永远也不会停留于“眼见为实”的浅层次层面。只有那些对社会展开深度观察、形成有见地的立场观点的非虚构作品,方可进入生活本质的深层次,也才能走得更远、传得更久。从以上分析来看,这里的虚构显然已经不是形式层面的技术性“虚构”了,而是超越了形式虚构的具有形而上的哲学层面的意义了,体现的是一种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关乎作家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价值表达,是凸显非虚构写作思想性的重要伦理手段。
(摘编自宫富《论非虚构写作中的虚构问题》)
材料二:
自非虚构写作兴起以来,关于想象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声音。一种意见认为,既然非虚构写作的关键词是“真实”,那么无论是事件、人物乃至场景和细节,都应百分之百地真实。另一种意见认为,“生活的可能性或人性的可能性,是文学伸展的重要空间,也是考验创作主体想象能力的重要维度”,所以,非虚构写作要有“想象性重构”,否则,人物形象会显得呆板,缺乏必要的丰实度和立体感,叙事也“无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进”。考虑到有不少非虚构写作为了忠于“真实”,或受到特定书写对象,以及材料爬梳和印证的束缚限制,忽略了必要的想象性重构,只满足于扮演“记录员”“观察者”的角色,我赞同非虚构写作要有“想象性重构”的观点。因为如果失去了想象性重构,非虚构写作便无法与新闻写作、口述实录和社会调查等区别开来。虽然绝对的、无条件的实录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现现实生活的原貌,却无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进,从而丧失了鲜活的艺术意蕴与非虚构写作应有的美学张力。不过,在提倡非虚构写作需要想象力和艺术重构能力的同时,不能无视非虚构写作的“纪实”属性;换言之,这种“想象力和艺术重构”应是有限的、节制的。
非虚构写作既然是文学,那就一定应该具有文学的某种特质。值此非虚构写作大发展的时期,应旗帜鲜明倡扬非虚构写作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具体来说,一是要强化写作的想象力和艺术重构能力,二是要把细节作为非虚构写作的重要元素和支点,三是在注重个人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非虚构写作要注重形象的饱满、叙事的变化、结构的完整、形式的和谐和立意构思的新奇,尤其是文字表达的简洁精准、生动优美,以及语言的张力、情调和韵致。如果非虚构写作有了这些元素,它的思想和精神自然也就在里面,它的“非虚构”自然也就有力量,同时又能给予读者以美感了。
(摘编自陈剑晖《“非虚构写作”概念之辨及相关问题》)
材料三:
村庄(梁庄)里的新房越来越多,一把把锁无一例外地生着锈。与此同时,人越来越少,晃动在小路、田头、屋檐下的只是一些衰弱的老人。整个村庄被房前屋后的荒草、废墟所统治,显示着它内在的荒凉、颓败与疲惫。就内部结构而言,村庄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或者,它的生命,如果它曾经有过的话,也已经到了老年,正在逐渐失去生命力与活力。
而城市里却拥挤着无数的农民。每年春运高峰期,火车站里肯定有梁庄打工者的身影,而那无数拼挤的身影也分别指向中国的无数个村庄。当成千上万的农民几天几宿在全国各地的火车站等待,在风雪里吹着,在广场里蜷缩着,他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幸福、渴望?焦灼、愤怒?对于那些打工者而言,一年之中仅有的几天相聚、几天轻松也是如此地艰难,对于遥远的村庄而言,那也是一年中仅有的热闹、充实、满足的时刻。
(节选自梁鸿《中国在梁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第一处“从理论上讲”是指从理论层面对创作实践中出现的现象作出回答,第二处“从理论上讲”和第一处含义不尽相同。
B.非虚构写作通过“小说化”或“戏剧化”的叙事策略与新闻报道区别开来,而非虚构创作的“思想性”通过“虚构”手段得以凸显。
C.生活与人性的可能性为非虚构写作的“想象性重构”提供了重要空间,但在这一空间中,艺术重构应该是有限的、节制的。
D.如果非虚构写作具有文学的某种特质,那么它的思想和精神也就蕴含其中,其作品就自然有了力量,能给予读者美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尊重非虚构写作“纪实”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可以使读者获得一种在场的真实感、生命感乃至情感的代入感。
B.材料一中列举非虚构写作在美国被命名为“非虚构小说”的例子,是为了提出一种提升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方法。
C.非虚构写作的优秀创作者不应只停留在现实的表层,而应对社会展开更深层次的思索,形成有见地的立场观点。
D.非虚构写作者只扮演“记录员”“观察者”的角色,可能导致作品人物形象呆板,而无法向生活的可能性方向挺进。
3.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所述“非虚构写作”的一项是( )(3分)
A.西汉司马迁创作的纪传体作品《史记·项羽本纪》。
B.明朝罗贯中创作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C.英国作家狄更斯创作的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
D.新华社为报道香港回归祖国写的《别了,“不列颠尼亚”》。
4.根据材料,简要分析非虚构写作中应如何处理“虚构”与“真实”的关系。(4分)
5.梁鸿的《中国在梁庄》是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请结合材料,从真实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三个角度,对材料三进行简要分析。(4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满分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时光里的黄姚
王剑冰
黄姚这个名字,会让人一下子记住。它远远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种乡间情怀,一种乡愁感念。
古旧的黄姚,一进来便有一个气派开场:怪石崖壁,拱桥亭廊,八百岁的格树,以迎客的姿态撩幔牵裳;树下姚江环绕,水气蒸腾,直惊艳得人眼目迷离,不知往哪里聚焦。水上的老屋,替镇子保存着岁月,必是格外地喜欢这里,才有了如此宏大的聚集,且聚集得紧凑而有条理。
每日里听不到多少喧嚷,声音都被那些水那些石收纳了。数百年的时光,把黄姚经营得古典而端庄。
偶尔会来一场雨,雨带着雾,像一页页屏风,次第翻过。那些摞在高处的瓦,总是最先得到冷热的讯息。瓦片承受不了的雨滴,会滴滴传递,最终给了姚江。
一条条囊括着深宅大院的老街,老街上旗幌飘摇的店铺,一座座器宇轩昂的宗祠,宗祠内外的庆典喜宴,一个个通江码头,连着码头的灯笼节提灯会,会上的大戏连唱,让人知道,黄姚不是多少年前就为今天的热闹埋下了伏笔,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这样热闹。
除了“悦泰兴”“金龙门”“金德庄”那些老字号,还有“春天里”“那些年”“一米阳光”等新招牌。欧阳予倩以及其他名人的寓所隐在其中,传递着黄姚的温暖与情义。什么时候,这里都像是安适而幽静的后院。
往往想不到,小门里藏着几百岁的老宅院。有的依山就势,攀到最上边的,是一片翅膀翻扑的瓦。总能见到残垣断壁处砖石的接续,见到朽旧的房门又有了新的木楔。那些或都是生活的叠加。
黄姚,它不突出个体,显示的是整体的大气。
如果在姚江上看,就会感觉古镇是从水里长上去,一直长到地老天荒。奇峰与凤竹簇拥的江水,像丝绸,不必去触摸,也能想象到触摸上去的感觉。姚江融入桂江、西江,最后进入大海。
黎明在风中把黄姚叫醒。一群鸟,聚在一起飞,像开在空中的花。群山在不远处绾着罗髻,似要赶一个露水墟。
早上看黄姚,觉得黄姚氤氲中会飘起来,各种日常都在缭绕,包括炊烟,亮嗓,豆豉的浓香,草药的异香。
进入黄姚,我也会飘起来,气韵奭身,心劲飞扬。
背着书包的孩子,从门里出来,阳光将小小的身影打在石板路上。一只白蝴蝶飞走了,土墙上划出一道翩然痕迹。一个女孩轻轻走过支着板子的老屋,生怕惊了房顶的瓦。墙根的胡枝子,开着粉色小花。这一切,让你想到,在黄姚,哪怕一片叶子,都有它的意义。
夜晚的黄姚,有点像寓言。月提着一盏青灯,随我上着层层石阶,而后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将古镇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巷子忙碌了一天,在红灯笼的轻摇下,睡得很沉。天的穹庐笼盖了四野,一切都在孕育。有什么掉进了水里。偶有一两声虫鸣。
我相信,只要经历过黄姚以及黄姚的夜晚,他会变得深涵而宁静。
我曾经来过,却总是不能真正领略黄姚的全部。我想以对黄姚的热情邀请更多的热情。我想穿越千年,邀李白来望月,这里的月有家的味道;我想邀杜甫来住厦,这里从不会风卷三重屋茅;我想邀郦道元来看水,这里才应该是《水经注》的结尾。
但是黄姚似并不在意,她就那么纯秀地站在芳香馥郁的田野间,站在桂林山水的旁边,站在广西贺州的土地上,等谁,又不似在等谁。
(有删改)
文本二: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溪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其次就是鼠麹草。这种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节选自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姚在人们的印象中成为了乡村、乡愁的回忆载体,源于黄姚这个名字有其动人的魅力,让人一下子能够记住。
B.黄姚的月、厦和水等景物的美丽可以写人李白、杜甫和郦道元的诗文当中,但纯秀的黄姚对攀附名家并不在意。
C.文本一既提到了黄姚数百年的悠久历史,也描绘了黄姚一天的美丽时光,但没有涉及新、旧时光的延续与变化。
D.文本二“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中的“醒”字,意在表现山中采菌人的人数之多、采摘时间之长。
7.下列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中把雨带着雾比作屏风翻过,文本二中把纷扰消除比作黄叶凋落,虽然两个比喻本体的实虚不同,但都韵味悠长,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B.文本一写黄姚的夜晚,月亮“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这与徐志摩《再别康桥》中“软泥上的青荐/油油的在水底招摇”都运用了比拟手法,富有动态美。
C.两则文本中的“我”与文中的景物融为一体,既是自然世界的观照者,又是思想情感的抒发者,这和鲁迅的小说《祝福》中的“我”有着明显的不同。
D.两则文本在选择描写对象时,文本一重点选取姚江等名山胜水,文本二主要关注小溪、彩菌等风物,但都着力书写它们在无形中带给作者的感动或启示。
8.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了“热闹”一词,请理解两处加点的“热闹”的不同含义。(6分)
9.中国现代散文的很多作品,往往是情理兼备,但各有侧重。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满分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景公以晏子为相,欲霸天下。时三子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就敌之人也,无长幼之礼。”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于是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若冶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齐君负大,不义于天下,及孔子以礼责,愧悔无地。尝读《晏子春秋》,其言论多可采,原于老子者也。然二桃而杀三勇士,清净流为名法,不其然哉。”
(节选自《左传纪事本末》,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B.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C.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D.臣士奇曰/晏子显君/与管仲后先辉映/而《传》所载数事/无足深取/齐庄公无道/晏子虽尝忧之/不闻能强谏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景公,春秋时齐国著名国君。“景”是谥号,义为“布义行刚”,可见齐景公在位时还是有所作为的。
B.左骖,指驾在车前左边的马。古代乘车尊者居左,御者居中,护卫居右,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
C.“耻人以言”中的“耻”,羞辱的意思,与《师说》中“不耻相师”中的“耻”不同。
D.士礼,指对待士人所用的礼节。古人等级不同,对应的礼仪也不同。文中指对士所用的丧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晏子经过公孙接等人时小步快走向前,以此表示对他们三人的尊敬,但他们却并没有起身,显得粗鲁无礼,引发晏子对他们的嫌恶。
B.晏子认为可以从符合礼法、建功立业和上下认同三个条件来评判勇士对国家的作用,对这样的勇士国君可尊其位,重其禄。
C.公孙接说自己能搏乳虎,以示其勇武;田开疆说自己曾伏兵退军,以示其功绩;古冶子的一番话则表明他兼二人之长,既有勇且有功。
D.高士奇在文末不赞同《左传》对晏子的评价,他认为晏子并没有尽到辅佐国君的责任,因为他言行不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
(2)景公嗣世,叠经诸乱,皆不能有所匡正。
14.晏子认为可用二桃瓦解三士并杀之,请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晏子做出该判断的依据。(3分)
四、理解性默写(满分共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代诗歌阅读(满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此别”“谪居”照应题目中确的“送”“贬”二字,自然点题,句首“嗟”字饱含别时伤感情绪。
B.第二句中“驻马衔杯”定格送别瞬间场景,画面感强;“问”有温馨的情谊,更弥漫难以言表的惆怅。
C.第七句中“圣代”“雨露”在对君王的赞美之外,还含有为李、王远谪鸣不平之意。
D.末句“暂时分手”针对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可谓是语重小长的劝慰。
17.李、王贬谪不同地方,作者却以一诗送别,诗歌是如何兼顾二人的?请结合颔联、颈联简要分析。(6分)
六、 语言文字应用(满分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年古刹隆兴寺天王殿前,古朴典雅的宁荣街和荣国府门前,铿锵雄浑的常山战鼓擂起,让人们瞬间穿越历史。
在正定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一百七十多个几乎都组建了常山战鼓队伍、人人都会打一通战鼓的村庄。常山战鼓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逢节庆,谁的鼓声更响,谁的鼓点更密,谁的花式更多,都要拉开场子比试一番, ① 已经记不清诞生过几届“鼓王”了,只记得那彩旗猎猎、铁甲闪闪的场面越来越盛大。
七十岁的老艺人张书社带着东杨庄村的常山战鼓队 ② ,从广东、广西等的田埂街头到吉林、黑龙江等的庙会庆典。张书社他们相信:这声响还会传得更远,响得更亮哩!
常山战鼓响起来了,哪能没有“高照”的身影呢?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照,那在风中摇曳的雉鸡翎,妩媚多姿;一面面龙凤小旗缠在高高的中幡竹竿上,猎猎生风。几十公斤的中幡在艺人们的身上上下翻飞。“托塔”“二踢脚”“孙猴背剑”“二郎担山”……代表着吉星高照的中幡,似乎有着不倒的魔力。高照,高照,高高地照耀着正定古城的人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而每一次成功飞跃、每一次向上托举的背后都凝聚着汗水和勇气,这些古老技艺的传承者们不知历经了多少次 ③ 的练习,又历经了多少次无畏无惧的奋起……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大家喜欢吃西瓜,但有传言说,西瓜放一夜,就会滋生很多细菌,吃了可能导致腹泻,甚至食物中毒等健康问题。那么, ① ?隔夜西瓜是否影响健康,取决于西瓜上滋生的细菌是否有致病性。导致食物中毒主要是食用了被致病菌或其分泌毒素污染的食物造成的。
生活中, ② ,包括沙门菌属、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副溶血性弧菌等,而这些细菌在西瓜里很难独立存活。所以,使用干净的刀具和案板切西瓜,之后再包上保鲜膜放进冰箱,就不容易被致病菌污染了。如果切过肉类的刀用来切西瓜, ③ ,过夜后,就不宜再吃。
21.下列句子中的“大家”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B.此印章法匠心独具,不失为大家风范。
C.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凝心聚力才能办大事。
D.下午孙主任带领大家参观了新校区。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七、作文(满分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近来“孔乙己文学”成为舆论热议话题。
面对“长衫心理”,有人认为“长衫”万万不能脱下,它是一种尊严与自信,是对更高成就的向往,是对理想的坚守。脱下“长衫”,伴随的是理想和信念的轰然坍塌。也有人认为要脱下“长衫”,学会适应社会,直面现实,踏实工作,也可以大有作为。更多理性的声音则认为,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坚守理想与接受现实并不冲突,理想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正确面对现实,才能实现理想。
作为新时代的学子,读了上述材料,你对“坚守理想与接受现实”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参考答案和解析
1.D 2.B 3.A 4.①“真实”是非虚构写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虚构”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应是有限的、节制的;②“虚构”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逼近生活本质的“真实”。 5.①真实性:从反映农村、农民工的真实境况或细节表现(真实层面)等角度作答即可。②文学性:从细节表现(文学层面)、形象的饱满塑造等角度作答即可。③思想性: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视野从梁庄拓展到对中国农民境况的深层思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如果非虚构写作具有文学某种特质”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原文是“如果非虚构写作有了这些元素”,“这些元素”不等于“某种特质”。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是为了提出一种提升非虚构写作文学性的方法”错,列举例子不是为了提出一种方法,而是为了说明“文学性”是非虚构写作的属性,是它与生俱来的审美品性。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纪传体史学著作;
B.演义小说;
C.部分真实的小说;
D.新闻作品。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真实’或‘真实性’是非虚构写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也是区别于虚构写作最鲜明的特征”可知,“真实”是非虚构写作最根本、最核心的要素;结合材料一“在真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与虚构”和材料二“在提倡非虚构写作需要想象力和艺术重构能力的同时,不能无视非虚构写作的‘纪实’属性;换言之,这种‘想象力和艺术重构’应是有限的、节制的”可知,“虚构”必须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应是有限的、节制的。
结合材料一“作家会通过虚构细节、场景对话甚或心理活动等,在真实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读者获得一种在场的真实感、生命感乃至情感的代入感”“要呈现一种整体性现实,以逼近人生和社会真相,抵达更高意义上的真实——生活本质的真实”可知,“虚构”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逼近生活本质的“真实”。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真实性:结合材料三“村庄(梁庄)里的新房越来越多,一把把锁无一例外地生着锈。与此同时,人越来越少,晃动在小路、田头、屋檐下的只是一些衰弱的老人”可知,作品表现农村的现状真实,“当成千上万的农民几天几宿在全国各地的火车站等待,在风雪里吹着,在广场里蜷缩着”作品表现农民工在春运期间的奔波是真实的。
②文学性:“一把把锁无一例外地生着锈”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农村人口外流的真实现状;“整个村庄被房前屋后的荒草、废墟所统治,显示着它内在的荒凉、颓败与疲惫”用文学性语言描写村庄的荒凉、颓败;还有“在风雪里吹着,在广场里蜷缩着”形象生动地描写春运中回家之路的艰难。
③思想性:“那无数拼挤的身影也分别指向中国的无数个村庄”“在风雪里吹着,在广场里蜷缩着”表现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幸福、渴望?焦灼、愤怒?”“对于那些打工者而言,一年之中仅有的几天相聚、几天轻松也是如此地艰难,对于遥远的村庄而言,那也是一年中仅有的热闹、充实、满足的时刻”由梁庄打工者的命运思考整个中国农民的境况,视野从梁庄拓展到对中国农民境况的深层思考。
6.B 7.D 8.①文本一中的“热闹”是指黄姚老街从古到今的繁华热闹。②文本二中的“热闹”是指彩菌雨后繁茂生长,采菌场面气氛热烈。 9.①文本一情胜于理(偏重于情)。该文主要抒写了对黄姚古典端庄、深涵宁静、纯秀大气的赞美之情,但也加入了理性思考,如新旧关系、个体与整体等。②文本二理胜于情(偏重于理)。该文主要通过水源、鼠麹草、彩菌阐述对人与人的贯连、个体存在的价值、生命的美好等哲理的思考,但也渗透了对小溪的感谢、对鼠麹草的赞美以及对彩菌的喜爱等情感。
【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A.“源于黄姚这个名字有其动人的魅力”是错误的。由原文“黄姚这个名字,会让人一下子记住。它远远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种乡间情怀,一种乡愁感念”可知,是因为黄姚存在于人们的念想里,所以让人一下子记住,而不是因为这个名字有其动人的魅力。
C.“但没有涉及新、旧时光的延续与变化”是错误的。文章说到黄姚不是多少年前就为今天的热闹埋下了伏笔,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这样热闹,可以看出文中涉及了新、旧时光的延续与变化。
D.“采摘时间之长”是错误的。这里的“醒”字表现的是采摘时间之早。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文本一重点选取姚江等名山胜水”是错误的。文本一主要描写黄姚古镇,写它的过去和现在。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本一说到一条条囊括着深宅大院的老街,有旗幌飘摇的店铺、器宇轩昂的宗祠、庆典盛宴、灯笼节提灯会以及会上的大戏连唱,非常的繁华热闹,并且黄姚并不是多少年前就为今天的热闹埋下伏笔,而是多少年前就像今天这样热闹,所以这里的“热闹”是指黄姚老街从古到今的繁华热闹。
文本二中说到下了一夜雨之后,草间的菌子俯拾即是,而人们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场面非常的热闹,所以文本二中的“热闹”是指彩菌雨后繁茂生长,采菌场面气氛热烈。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散文的特点和写作特点的能力。
文章写到每日里听不到多少喧嚷,声音都被那些水那些石收纳了。数百年的时光,把黄姚经营得古典而端庄,写出了黄姚的古典端庄。然后又写到黄姚的热闹,不管是像“悦泰兴”“金龙门”“金德庄”这些老字号,还是“春天里”“那些年”“一米阳光”等新招牌,都传递着黄姚的温暖和情义,什么时候,这里都像是安适而幽静的后院,写出了黄姚的安适和幽静。我想以对黄姚的热情邀请更多的热情,但黄姚似乎并不在意,她就那么纯秀地站在芳香馥郁的田野间,站在桂林山水的旁边,站在广西贺州的土地上,等谁,又不似在等谁,写出了黄姚的纯秀大气,通过对黄姚这些特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黄姚的赞美之情,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文章写到黄姚除了一些老字号,还有一些新招牌,但不管什么时候,这里都像是安适而幽静的后院,所以表达了作者对黄姚新旧关系的理性思考。又写到黄姚不突出个体,显示的是整体的大气,表达了作者对黄姚个体与整体的思考。所以文本一主要抒发了对黄姚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加入了理性思考,但仍然偏重于抒情。
文本二写了可爱的小溪、鼠麹草、彩菌。当写到小溪的时候,写到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表达了作者对这条小溪的感谢。同时又写到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从而阐述了对人与人的贯连的思考。写到鼠麹草时,写到它存在的意义,即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从而阐述了对个体存在的价值的思考,表达了对鼠麹草的赞美。最后写到彩菌以及采菌的场面,写到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阐述了作者对生命美好的思考以及对彩菌的喜爱之情。
10.D 11.B 12.D 13.(1)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2)齐景公继位后,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有所匡扶纠正。 14.①三人崇尚勇力;②无视长幼间的礼仪;③三人从内心不服对方。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臣高士奇认为:“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他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赞扬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过,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庄公。
“晏子显君”为主谓结构,其后断句,排除AB;
“与管仲后先”是“辉映”的状语,构成状中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文中将左骖引申为尊者”错误,文中无引申,就是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C.羞辱/以……为耻。句意:用话来羞辱别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晏子“言行不一”与高士奇“认为晏子并没有尽到辅佐国君的责任”没有因果关系,“高士奇认为晏子没有尽到责任”是因为他认为晏子没有尽力劝谏、匡扶纠正君主。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子若”“不子逮”都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不若子”“不逮子”,比不上你,赶不上你;“让”,谦让;“是……也”,判断句;
(2)“嗣世”,继位;“叠经”,多次经历;“匡正”,匡扶纠正。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此皆力攻就敌之人也”可知,晏子认为这三个人仅仅是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所以对于这种人来说,他们都崇尚勇力,都认为自己有勇力,而“二桃三士”必然有一人得不到桃子,自然就挑起矛盾。
由“无长幼之礼”可知,这三人是不讲长幼的礼让的,所以面对“二桃”是不会谦让的。
由“何不计功而食桃”来看,景公让这三人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而三人势必谁都认为自己应该吃这个桃子,所以会因为分桃不均而相互斗杀。
参考译文:
齐景公拜晏子为相,想要称霸天下。当时有三个人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侍奉齐景公,凭勇力打虎出名。晏子从三人面前经过时小步快走向前,这三个人却不起身答礼。晏子进宫见景公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他们对上应该懂得君臣大义,对下应该懂得长官和下属之间的纲纪;对内可以制止暴乱,对外可以威慑敌人;国君得到他们功业的好处,下面的人佩服他们的勇武,所以才提高他们的职位、增加他们的俸禄。现在国君蓄养有勇力的武士,这些人却成了危害国家的人物,不如除掉他们。”齐景公说:“这三个人,攻击他们恐怕没人能做到,刺杀他们恐怕也刺杀不中。”晏子说:“这些都是仅仅依靠勇力攻伐而互相匹敌的人,不讲长幼的礼让。”于是请齐景公派人赠送给他们两个桃子却故意少送一个,说:“你们三位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功绩来确定谁可以吃桃子呢?”公孙接仰天长叹说:“我打过大野猪又打过小老虎,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就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田开疆说:“我曾埋伏军队两次打退敌人的军队,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也伸手拿过桃子站起身来。古冶子说:“我曾经跟随国君横渡黄河,一头大鼋叼走了国君座驾的左骖后潜到了砥柱激流之中。在那个时候,我还年少,不会游泳,于是我只能踏水而行,我逆着水流向上游走了百步,又顺流而下走了九里,终于找到大鼋并杀了它。我左手握住马的尾巴,右手拎着鼋头,像飞鹤一样腾跃而出水面。像我这样的功劳,是可以单独吃一个桃子而不用和别人共享的,你们两个为什么不交回桃子?”说着抽出剑站起身来。公孙接、田开疆说:“我们的勇力比不上你,功劳也赶不上你,却都拿了桃子毫不谦让,这就是贪婪;这样做了还不去死的话,那就是没有勇气!”二人都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古冶子说:“这两个人死了,就我一人还活着,这是不仁;用话来羞辱别人,却夸耀自己的名声,这是不义;违背了武士的行为,如果不敢去死,这是没有勇气。即便是这样,他们两位分吃一个桃子是合乎准则的,而我独享一个桃子同样也是应该的。”于是也交回了桃子,自刎而死。使者回复说:“他们都已经死了。”齐景公用丧服收敛他们的尸身,用士人的礼仪安葬了他们。
臣高士奇认为:“晏子使君主名扬诸侯,和管仲前后相互映照,可是《左传》中记载的他的几件事,却没有什么值得赞扬取法的。齐庄公暴虐无德,晏子虽然曾经为君主担忧过,却没听说他能极力进谏规劝齐庄公。齐景公继位后,多次经历过各种动乱,晏子也都没能有所匡扶纠正。齐景公倚仗自己国力强盛,对天下不讲道义,等到孔子用礼来责备齐景公时,齐景公才惭愧后悔到无地自容。我曾经读《晏子春秋》,觉得晏子的言论很多是可以采纳的,那些好多都源自老子的学说。然而他用两个桃子杀死三个勇士,讲求清静无为的道家演变为讲求刑名律法的法家,难到可以这样吗?”
15.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竭”“傲”“霁”“繁”“愈”。
16.C 17.①中间两联将二人贬谪之地的典型意象结合起来对应刻画,兼顾而不偏。
②颔联先写峡中,后写长沙;颈联则先写长沙,后写峡中,交错而成一体,极尽兼顾之妙。
③颔联内采用互文手法,写出二人虽然身处两地,但都起相同愁思,将二者的同与不同兼顾到位。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还含有为李、王远谪鸣不平之意”错误。“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圣明朝代如今定会多施雨露,暂时分手希望你们不要踌躇。是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没有明显讽刺朝廷,也没有对二人贬谪鸣不平。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两联将二人贬谪之地的典型意象结合起来对应刻画,兼顾而不偏。
中间两联针对李、王二少府的现实处境,从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进一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安慰。颔联先写“巫峡”,再写“衡阳”;颈联先写“青枫江上”,再写“白帝城边”,两地交错而成一体,极尽兼顾之妙。
作者在两联中,一句写李、一句写王,然后一句写王、一句写李,错综交织,而井然不乱,并且采用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中的对句互见的方法,在一联中上句隐含着下句,下句隐含着上句。在精炼的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照顾到了二人不同的地点,又表达了对双方一致的愁思,诗人巧妙的处理,使写分送二人的困难迎刃而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8.①经年累月;②走南闯北;③挥汗如雨 19.在正定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一百七十多个村庄,几乎村村都组建了常山战鼓队伍,人人都会打一通战鼓。 20.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常山战鼓响起来了,不能没有“高照”的身影。
从结构上来看,承上启下。由上文的常山战鼓过渡到下文对“高照”的描写。
从表达上来看,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和发人深思的作用,表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定高照”也极具魅力。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每逢节庆”“已经记不清诞生过几届”推断这项比赛活动经历了很多年了,故可填写“经年累月”。“经年累月”: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经历了很多年月。形容经历的时间很长。
第二空:根据语境“带着东杨庄村的常山战鼓队……从广东、广西等的田埂街头到吉林、黑龙江等的庙会庆典。张书社他们相信:这声响还会传得更远,响得更亮哩”可知,这里是指张书社带着战鼓队参加过很多比赛,去过很多地方,可以用“走南闯北”。走南闯北:到处闯荡,也形容到过很多地方,见过世面。
第三空:语境中是形容古老技艺的传承者们艰苦练习技艺,且前文提到“汗水”,可以选用“挥汗如雨”。挥汗如雨:挥洒的汗水像雨点一样。形容人多、拥挤。也形容因天热或劳动而出汗很多。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本题是将长句转换成短句,原则是先找出句子主干,然后把修饰成分独立成句即可。
本句主干:散布着一百七十多个村庄。其他成分,如“在正定广袤的大地上”确定了地点范围,可以单独成句;“几乎都组建了常山战鼓队伍”添加主语“村村”后可单独成句;“人人都会打一通战鼓”主谓宾结构齐全,可以单独成句。
最后连在一起,即:在正定广袤的大地上,散布着一百七十多个村庄,几乎村村都组建了常山战鼓队伍,人人都会打一通战鼓。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从表达效果上分析,反问的修辞手法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哪能没有‘高照’的身影呢?”这一反问加强了语气并引人深思。
从内容表达上说“哪能没有‘高照’的身影呢?”突出强调了“高照”战鼓队的名气大,技艺精湛,在加强语气的同时,也表明了“正定高照”独具魅力,激发读者的感情。
从结构技巧上看,画线句子是承接上文常山战鼓,启示下文对“高照”的描写。过渡巧妙、自然。
21.C 22.①隔夜西瓜到底能不能吃呢?
②会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很多种
③就有可能使西瓜被刀上携带的致病菌污染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般词语含义的把握能力。
文中画横线处的“大家”指众人、大伙儿。
A.“大家”指世家望族;
B.“大家”指行家;
C.“大家”指众人、大伙儿;
D.“大家”特指在场的人员。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前文说到有传闻说隔夜的西瓜会滋生很多细菌,吃了可能会影响健康,而后文说到隔夜西瓜影响健康的原因,所以本处提出了隔夜西瓜到底能不能吃这一疑问,可填“隔夜西瓜到底能不能吃呢”。
②后文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细菌品种,而这些细菌在西瓜上很难独立存活,照应了前文“甚至食物中毒”这一内容,所以可填“会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有很多种”。
③本处是一种假设,即切过肉类的刀用来切西瓜,而这样的话,过夜后,西瓜就不宜再吃了,因为切过肉类的刀就可能被携带的致病菌污染,可填“就有可能使西瓜被刀上携带的致病菌污染”。
23.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本则材料的核心词是“坚守理想与接受现实”。“坚守理想”,是指青年人对自我身份、价值的认同,是希望,是信仰,是不甘平庸的高姿态,是维护尊严与自信的风骨。“接受现实”,是指青年人在现实困境下理性务实的态度,是改变自身的处境理智。而之所以会有这两者的矛盾,“孔乙己文学”的“长衫心理”则给出了答案。孔乙己的长衫象征着身份地位,在材料中也可以视为“坚守理想”。他不愿意脱下长衫也代表着他不愿放下自己的尊严和身份。而现在许多年轻人将自己努力所得的文凭学历比喻为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长衫就像年轻人心里的枷锁,他们不愿放弃自己的学历去从事一些对文凭要求较低的工作,不愿意放弃自己最理想的追求,因此,他们用这种自嘲式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无奈。孔乙己文学是年轻人和孔乙己共鸣所产生的,共鸣的点则在于内卷所带来的焦虑和压力,在于坚守理想与接受现实的矛盾。
对此,写作时,对于“坚守理想与接受现实”这一对双生关系,可以肯定青年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执着与对现实的超越。“长衫”情结,是年轻人不甘放弃的理想,是自我追求更好生活的坚持,是实现更好的自我价值的孤勇。风雨不改凌云志,振衣濯足展襟怀。也可以肯定青年面对现实的理智与清醒,再次选择理想出发的方向。脱下“长衫”,是接受现实放低姿态、变换赛道的成熟与踏实。在现实中经风雨、长本事,努力踏实地工作,将理想和现实紧密结合,也可以大有作为。当然,最好的选择是既忠于理想,又直面现实。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理想与现实不可脱节,身在流俗,心逐理想。既有理想情怀,也有现实考量。理想只有经过现实的考验才更珍贵,现实中不忘初心坚守理想才更可贵。
立意:
1.“长衫”困不住当代青年。
2.冲破思想枷锁,奋斗成就理想。
3.莫做当代孔乙己,争做时代新青年。
4.给“长衫”理想以包容,给“短衣”现实以体面。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六笔有画致,七,课内基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课内基础知识考查及语言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