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五)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五)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题生物学(五)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核酸保健品日益关注。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酸分子具有携带遗传信息、催化、运输、参与构成细胞结构等功能
B. 补充某些特定的核酸,可增强基因的修复能力
C. 蛋白质和tRNA的空间结构都与氢键有关
D. 以碳链为骨架的核酸,参与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
【答案】B
【解析】
【分析】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核酸分子具有携带遗传信息(如DNA)、催化(如RNA类的酶)、运输(如tRNA)、参与构成细胞结构(如rRNA)等功能,A正确;
B、无论是食物中的核酸还是补充特定的核酸,都不能直接被细胞利用,需要被分解成小分子才能进入细胞,因此补充某些特定的核酸,不能增强基因的修复能力,B错误;
C、蛋白质和tRNA形成的过程中都要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都与氢键有关,C正确;
D、生物大分子(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以碳为基本骨架,“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没有碳,就没有生命”,D正确。
故选B。
2. 在细胞内,不同性质的囊泡介导不同方向的运输,如图所示。内质网(ER)内正确折叠组装的分泌蛋白、膜蛋白被选择性地捕获到COPII囊泡中,标志着新合成蛋白进入分泌途径的开始。COPI囊泡则介导蛋白质的回收,包括逃逸的ER驻留蛋白回收、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回收和ER—高尔基体间连续循环的运输机器回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泌蛋白、膜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
B. COPII囊泡上可能存在识别分泌蛋白的受体
C. 高尔基体能识别出错误折叠蛋白质
D. 在囊泡运输中,内质网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泌蛋白、膜蛋白以及溶酶体中水解酶的合成路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细胞膜外(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在囊泡运输中,高尔基体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
【详解】A、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分泌蛋白、膜蛋白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正确;
B、结合题干“正确折叠组装的分泌蛋白、膜蛋白被选择性地捕获到COPII囊泡中”可推测,COPII囊泡上可能存在识别分泌蛋白的受体,使得分泌蛋白、膜上蛋白能被COPII囊泡包裹,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COPI囊泡来自于高尔基体,且“COPI囊泡则介导蛋白质的回收”可推测,高尔基体能识别出错误折叠的蛋白质,C正确;
D、在囊泡运输中,高尔基体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3. 要观察细胞等生物组织材料时,首先需要制作装片。实验室所观察的玻片标本可分三种,即切片(由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装片(由从生物体上撕取或挑取的材料制成)、涂片(由液体的生物材料涂抹而成)。下列有关切片、装片的制作及显微观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花生子叶临时切片的制作过程中,酒精溶液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B. 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需要先升高镜筒,再转换为高倍显微镜观察
C. 观察叶绿体时,可撕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D. 洋葱根尖分生区临时装片的制作流程包括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答案】B
【解析】
【分析】苏丹 Ⅲ染液可以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苏丹 Ⅲ染液不溶于水,溶于酒精,可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观察叶绿体时,可撕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所含的叶绿体大而稀,这样便于观察单个叶绿体的形态。
【详解】A、苏丹 Ⅲ染液不溶于水,溶于酒精,花生子叶临时切片的制作过程中,酒精溶液的作用是溶解苏丹 Ⅲ染液,洗去浮色,A正确;
B、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无需升高镜筒,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显微镜观察,B错误;
C、观察叶绿体时,可撕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所含的叶绿体大而稀,这样便于观察单个叶绿体的形态,C正确;
D、 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的操作顺序是:解离(将细胞分离开来)→漂洗(用蒸馏水冲洗)→染色(用碱性染料染色)→制片,D正确。
故选B。
4. 细胞中的相关酶系统可识别DNA分子复制时碱基发生错配而形成的松散凸起结构,并将错配碱基去除,从而保证DNA复制的准确性。研究发现双链DNA具有自我修复机制,双链DNA的一条链发生碱基错配或碱基丢失后,另一条链可以当作模板对损伤链进行修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空间结构的特异性决定了不同生物的遗传信息存在差异
B. 碱基发生错配而形成的松散凸起结构与碱基的分子结构有关
C. 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中的核DNA在自我修复后,分子中的碱基比例可能会改变
D. 若双链DNA的一条链发生碱基错配且未进行修复,则后代DNA全部异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DNA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具有特异性,都为双螺旋结构,A错误;
B、正常配对的碱基之间会形成氢键,错配的碱基之间无法形成氢键,形成凸起结构,与碱基的分子结构有关,B正确;
C、修复后的DNA能恢复原状,因而其中的碱基比例不发生改变,C错误;
D、DNA链中有一条链错配的,DNA复制时半保留复制,因此下次复制后会产生一个异常DNA分子,和一个正常的DNA分子,D错误;
故选B。
5. 与野生型相比,某植物两种突变类型(突变体甲和突变体乙)的叶绿素含量都有较明显的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大,突变体乙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突变体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两种突变体光合色素含量的差异可能是同种基因突变的方向不同所致
B. 两种突变体的出现增加了遗传多样性
C. 吸收红光能力的大小依次为野生型>突变体乙>突变体甲
D. 与野生型相比,两种突变体吸收红光的能力都减弱,所以都是有害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合色素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二者合称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二者合称类胡萝卜素,光合色素能够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在真核细胞中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突变体乙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突变体甲,两种突变体光合色素含量的差异可能是同种基因突变的方向不同所致,A正确;
B、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两种突变体的出现增加了遗传(基因)的多样性,B正确;
C、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依据题意可知,吸收红光能力的大小依次为野生型>突变体乙>突变体甲,C正确;
D、突变的有害与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所处环境,D错误。
故选D。
6. 人类躯体运动的最高调节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主要分布于中央前回运动区。中央前回运动区有以下特点:①交叉性支配,即一侧皮层运动区支配对侧躯体的骨骼肌,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多数是双侧的;②功能定位精细,呈倒置安排,但头面部运动区的安排仍是正立的;③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呈正相关;④刺激所得的肌肉运动反应单纯,主要为少数个别肌肉的收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身体各部分的关系都是倒置的
B. 中央前回运动区能控制多数头面部双侧的肌肉
C. 手和五指的代表区较大,小腿和足的代表区较小
D. 某些神经递质可作用于肌肉细胞引起肌肉收缩
【答案】A
【解析】
【分析】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具有下列特征:
(1)交叉性控制,即一侧皮层运动区支配对侧躯体的骨骼肌,但头面部只有面神经支配的下部面肌和舌下神经支配的舌肌主要受对侧皮层控制,其余的运动,如咀嚼运动、喉运动及上部面肌运动的肌肉受双侧皮层控制,故当一侧内囊损伤时,头面部肌肉并不完全麻痹,只有对侧下部面肌与舌肌发生麻痹。
(2)运动区所支配的肌肉定位精细,即一定皮层部位管理一定肌肉的收缩,其总的安排与体表感觉区相似,为倒置的人体投影分布,但头面部代表区的内部安排仍是正立分布。
(3)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运动愈精细、愈复杂的部位,在皮层运动区内所占的范围愈大。
【详解】A、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身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但是头面部代表区的位置与头面部的关系是正立的,A错误;
B、依据题干“交叉性支配,即一侧皮层运动区支配对侧躯体的骨骼肌,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多数是双侧的”可知,中央前回运动区能控制多数头面部双侧的肌肉,B正确;
C、手和五指的运动精细度高于小腿和足,结合题干“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呈正相关”可知,手和五指的代表区较大,小腿和足的代表区较小,C正确;
D、神经递质为神经调节中的信号分子,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故某些神经递质可作用于肌肉细胞引起肌肉收缩,D正确。
故选A。
7. 促胰液素的作用为刺激胰腺分泌大量含丰富碳酸氢盐的胰液,对人、狗、猪产生最大刺激的促胰液素剂量为一次静脉注射或每小时每公斤体重静脉灌注1临床单位,相当于200~250毫微克,促胰液素对胰酶分泌有弱的加强作用,但若与促胰酶素一起给予,则明显增加胰酶分泌,促胰液素对人、狗、大鼠的胃酸分泌和胃肠道活动有抑制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由胰腺分泌,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
B. 给狗饲喂促胰液素,可抑制狗的胃酸分泌
C. 从大鼠身上切割胰腺,从胰腺研磨液中可提取到促胰液素
D. 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在促进胰酶分泌上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 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 结果。通过协同作用,多种环境化学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 强度,远超过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
【详解】A、促胰液素由小肠黏膜分泌,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A错误;
B、促胰液素化学本质为多肽,不可饲喂,否则被相应消化酶水解,失去原有作用,B错误;
C、胰腺研磨液中含有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会将促胰液素水解,故从大鼠身上切割胰腺,从胰腺研磨液中不能提取到促胰液素,C错误;
D、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 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 结果,结合题干“促胰液素对胰酶分泌有弱的加强作用,但若与促胰酶素一起给予,则明显增加胰酶分泌”可知,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在促进胰酶分泌上具有协同作用,D正确。
故选D。
8. “同域共存”是指生存在同一区域的不同种生物由于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而“生态位”是指群落中的某个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疣猪总是选择在狮子出现少的地方活动,属于同域共存
B. 一块农田里,蝶类白天活动,蛾类夜间活动,属于同域共存
C. 尽管群落中植物不能运动,但其生态位仍可改变
D. 同域物种的共存往往是通过生态位分化实现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A、狮子会捕食疣猪,二者为捕食关系,同域共存是指同一区域的具有竞争关系的生物对环境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A错误;
B、蝶类和蛾类都是昆虫,在一块农田里,二者活动时间的不同属于同域共存,B正确;
C、“生态位”是群落中的某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物种之间的功能关系,植物虽然不能运动,但一年中不同时间其生存状态不同,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不同,生态位可能不同,C正确;
D、同域共存的物种具有竞争关系,往往通过生态位的分化来实现共存,D正确。
故选A。
9.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退耕还林、还湖期间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减弱
B. 雾霾现象的自行退去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 与竞争进化相比,协同进化更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D. 不断施肥、灌溉及控制病虫害不利于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竞争进化和协同进化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两种表现行为,大量实验和研究表明:竞争主导的生物进化是存在的,在一定范围和水平上,竞争的结果有利于植物形态、生理适应特征及生活史适应策略的进化;协同能够使生物以最小的代价或成本实现自身在自然界的存在与繁殖(最大适合度),基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与竞争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协同作用更有利于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能量转化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加强系统自身的自组织能力,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和多样性。因此,协同作用的结果应该是更有利于生物进化,而且比竞争更普遍、更有意义。
【详解】A、退耕还林、还湖期间,生物组分增多,食物网更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更强,抵抗力稳定性增强高,恢复力稳定性减弱,A正确;
B、雾霾现象的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
C、与竞争进化相比,协同进化更有利于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能量转化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加强系统自身的自组织能力,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和多样性,更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C正确;
D、要使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需要不断施肥、灌溉、控制病虫害,这是因为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D错误。
故选D。
10. 桑葚酒是由桑葚果酿造的。桑葚酒含有丰富的花青素、白藜芦醇、氨基酸、维生素等生物活性成分和营养物质。饮用桑葚酒后,不但可以改善女性手脚冰冷的毛病,更有补血、强身、益肝、补肾、明目等功效。如图为利用桑葚制作桑葚酒和桑葚醋的装置及流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榨汁机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
B. 不接种菌种就无法制备桑葚酒和桑葚醋
C. 图乙a过程中,图甲的装置应关闭进气口
D. 图乙b过程中,图甲的装置应打开进气口
【答案】B
【解析】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
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将发酵瓶、榨汁机用洗洁精清洗干净,并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晾干备用,目的是防止发酵液被污染,A正确;
B、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采用的是果皮(桑葚果实)上的野生型酵母菌,空气中含有醋酸菌,故不接种菌种也能制备桑葚酒和桑葚醋,B错误;
C、图乙a为酒精发酵,需要营造无氧环境,故图乙a过程中,图甲的装置应关闭进气口,C正确;
D、图乙b过程为醋酸发酵,醋酸菌为好氧菌,需要提供充足的空气,故图乙b过程中,图甲的装置应打开进气口,D正确。
故选B。
11. 下图为抗黑胫病的黑芥与不抗黑胫病的甘蓝型油菜进行体细胞杂交,从而获得抗黑胫病甘蓝型油菜品系的过程,已知X射线破坏染色体形成的染色体片段在细胞融合后,未排出的染色体片段可以整合到另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上而留存在杂种细胞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灭活病毒诱导两种细胞原生质体融合,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用X射线处理有利于基因重组,可能获得抗黑胫病甘蓝型油菜
C. 过程③④的培养基中需加入植物激素来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
D. 抗病植株是可育的二倍体,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有76条
【答案】A
【解析】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是指将不同来源的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新植物体的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详解】A、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为物理法、化学法,灭活的病毒用于诱导动物细胞的融合,A错误;
B、结合题干“已知X射线破坏染色体形成的染色体片段在细胞融合后,未排出的染色体片段可以整合到另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上而留存在杂种细胞中”可知,用X射线处理有利于基因重组(广义上的基因重组,类似于基因工程,两种生物基因的组合),可能获得抗黑胫病甘蓝型油菜,B正确;
C、经过过程③④能将植物细胞培育成完整植株,需要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故过程③④的培养基中需加入植物激素(主要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来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C正确;
D、依据题意可知,抗病植株(含抗黑胫病基因的甘蓝型油菜2n=38)是可育的二倍体,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有76条(处于有丝分裂后期),D正确。
故选A。
12. 图甲为人类的X、Y染色体,其中共有的区段称为同源区段,在该区段上它们有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图乙为人类的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I区段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无关
B.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个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C. 若图乙致病基因位于II2区段上,则该病可能是隐性遗传病
D. 若图乙致病基因位于I区段上,则该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伴 X 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且男患者的女儿都是患者;伴 X 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且女患者的儿子都是患者。
【详解】A、图甲I区段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面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和性别有关,如XaXa×XAYa→XAXa(显性雌):XaYa(隐性雄)=1:1,A错误;
B、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B错误;
C、若图乙致病基因位于II2区段上隐性遗传病,则二代4号个体不可能患病,C错误;
D、若图乙致病基因位于I区段上,则该病只能是显性遗传病,如果是隐性遗传病,二代女性个体不可能既有患病个体又有不患病个体,D正确。
故选D。
13.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其中以SSB抗体特异性最强,影响最显著。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SSB抗体的产生与T细胞的作用密不可分
B. 分泌SSB抗体的浆细胞都是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C. SS可导致自身组织损害
D. 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SS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分辨“自己”和“非己”成分的能力,一般不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免疫系统也会对自身成分发生反应,如果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造成某种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详解】A、SSB抗体的产生需要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为激活B细胞的信号,B细胞被激活后分化出的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SSB抗体,A正确;
B、SSB抗体是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而浆细胞可能是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也可能是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B错误;
C、依据题意可知,SS属于自身免疫病,可导致自身组织损害,C正确;
D、SS属于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SS,D正确。
故选B。
14. 人们对某地区森林进行了过度采伐,使得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后,采伐迹地逐步得以恢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类对该地区森林的过度砍伐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 过度采伐造成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C.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变化
D. 群落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详解】A、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
B、过度采伐造成该生态系统的丰富度降低,组分减少,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降低,B正确;
C、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都将发生改变,C正确;
D、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D错误。
故选D。
15. 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流程为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梯度稀释后,将获得的菌株转接到纤维素刚果红鉴别培养基平板上,每个菌株设置3个重复,28℃、160r/min培养48h。根据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平板上的透明圈直径(D)和菌落直径(d)大小,初步判断菌株降解纤维素的能力,选取合适的菌落划线分离纯化后保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选择培养时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通过选择培养扩大了目的菌的数量
B. 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的pH一般需调至中性或弱碱性
C. 应选取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较小、生长快速的菌落
D. 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所用的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另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详解】A、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时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在该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能够生长,通过选择培养扩大了目的菌的数量,A正确;
B、纤维素分解菌属于细菌,细菌培养时培养基的pH一般需调至中性或弱碱性,B正确;
C、刚果红染色法鉴别纤维素分解菌时,可通过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大小来判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解能力,应选取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值最大的菌落,C错误;
D、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技术,需要对培养基进行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
16. 人工补光指的是利用人造光源来模拟阳光对植物的有效波长,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及其他生理功能。某科研小组研究了同等强度的白光、红光和蓝紫光对温室中辣椒生长的影响,如表为该科研小组在温室中开展的相关研究得到的部分实验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光质
总光合速率/(CO2μmol。m-2。s-2)
基粒厚度/μm
片层数
白光组
14.79
1.79
10.9
蓝紫光组
17.45
2.46
17.77
红光组
15.72
3.06
17.91
(1)同样面积大小的绿叶______光质下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最多,从基粒结构的角度分析,理由是_______。若要证明该光质下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最多,请简要写出两个验证思路: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
(2)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三种同等强度的光质中,用蓝紫光补光______(填“是”或“不一定是”)最有利于辣椒生长的,理由是_______。
【答案】(1) ①. 红光 ②. 红光足片层数最多,片层数多,上面附着的叶绿素含量就越多 ③. 取三种光下的叶片进行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④. 先把三种光下的叶子浸在酒精里,加热溶解色素到酒精中,与已知叶绿素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吸光值比较,确定叶绿素含量
(2) ①. 是 ②. 蓝紫光下总光合速率最大,呼吸速率相同,净光合速率最大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蓝紫光组和白光组、红光组相比,总光合作速率增大,但在红光组,基粒厚度增大,片层数增多。
【小问1详解】
分析表格,基粒厚度和片层数乘积最大的是在红光下,即同样面积大小的绿叶在红光的光质下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最多,从基粒结构的角度分析,理由是红光足片层数最多,片层数多,上面附着的叶绿素含量就越多。若要证明该光质下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最多,验证思路一是取三种光下的叶片进行色素的提取与分离,红光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最多;二是先把三种光下的叶子浸在酒精里,加热溶解色素到酒精中,与已知叶绿素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吸光值比较,确定叶绿素含量。
【小问2详解】
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三种同等强度的光质中,用蓝紫光补光是最有利于辣椒生长的,理由是蓝紫光下总光合速率最大,呼吸速率相同,净光合速率最大,积累的有机物最多,最有利于辣椒生长。
17. 研究人员对控制小鼠眼形性状的基因进行诱变,培育出眼形异常小鼠品系甲和乙,为探究其形成机制及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了以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将眼形异常小鼠品系甲、乙分别与眼形正常小鼠进行正反交实验,F1均为眼形正常,F1自由交配,F2眼形正常∶眼形异常=3∶1,且眼形异常小鼠雌雄个体数目相当,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研究人员想进一步探究品系甲、乙两种眼形异常突变是由一个基因突变而来的等位基因,还是由两个不同基因的突变造成的。请写出实验方案、预期结果与结论。
实验方案:________。
预期结果与结论:________。
(3)现已确定品系甲、乙两种眼形异常突变是由两个不同基因的突变造成的,想在上一步实验的基础上确定甲、乙两品系突变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请写出实验方案、预期结果与结论。
实验方案:________。
预期结果与结论:若_____,则甲、乙两品系突变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_______,则甲、乙两品系突变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1)眼形异常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
(2) ①. 选择眼形异常小鼠品系甲和乙进行杂交,观察子代是否出现眼形正常的小鼠。 ②. 若子代不出现眼形正常的小鼠,则没有出现相应的显性基因,说明两种突变是由一个眼形基因突变而来的不同等位基因;
若子代出现眼形正常的小鼠,则说明两种突变是由两个不同基因的突变造成的。
(3) ①. 眼形异常小鼠品系甲和乙进行杂交得F1,F1代中的雌雄小鼠交配得F2,观察并记录F2表现型及比例 ②. F2眼形正常:眼形异常=9:7 ③. F2眼形正常:眼形异常=1:1
【解析】
【分析】1、正交和反交是遗传杂交实验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当我们在解题中遇到需要鉴定某性状的遗传是核遗传还是质遗传,或判定控制某性状的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 Y上没有) 时,可以考虑运用正反交法,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子代性状都相同。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将眼形异常小鼠品系甲、乙分别与眼形正常小鼠进行正反交实验,F1均为眼形正常,F1自由交配,F2眼形正常∶眼形异常=3∶1,且眼形异常小鼠雌雄个体数目相当,说明该小鼠的眼形正常为显性性状,且控制相关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说明眼形异常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
【小问2详解】
已知眼形异常在常染色体上,如果品系甲、乙两种眼形异常突变是由一个基因突变而来的等位基因,正常小鼠的基因设为EE,两个突变品系可表示e1e1和e2e2,品系甲和乙进行杂交,后代(e1e2)都是眼形异常的小鼠。如果是由两个不同的基因突变造成的,正常小鼠的基因设为DDEE,则品系甲的基因型DDee,品系乙的基因型ddEE,品系甲和乙进行杂交,后代(DdEe)都是眼形正常的小鼠。
具体实验方案是,选择眼形异常小鼠品系甲和乙进行杂交,观察子代是否出现眼形正常的小鼠进行判断。若子代不出现眼形正常的小鼠,则没有出现相应的显性基因,说明两种突变是由一个眼形基因突变而来的不同等位基因;若子代出现眼形正常的小鼠,则说明两种突变是由两个不同基因的突变造成的。
【小问3详解】
欲确定甲、乙两品系突变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先用甲品系小鼠与乙品系小鼠杂交得F1,F1代中的雌雄小鼠交配得F2,根据F2表现型及比例对两对基因是连锁遗传还是自由组合进行判定。
若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品系甲的基因型DDee,品系乙的基因型ddEE,品系甲和乙进行杂交得F1的基因型为DdEe,则F2的基因型比例为D_E_:ddE_:D_ee:ddee=9:3:3:1,即眼形正常:眼形异常=9:7;
若两对基因连锁遗传,则F2的基因型比例为ddEE:DDee:DdEe=1:1:2,即眼形正常:眼形异常=1:1;
18. 下图是某人受到惊吓时的神经活动示意图。惊吓刺激会使兴奋在反射弧中的突触处发生复杂变化,产生一种持续增强的突触效应,导致紧张的情绪久久难以平复。回答下列问题:
(1)惊吓刺激首先作用于反射弧的感受器,其产生的兴奋上传至______形成惊吓的感觉,人体做出相应的反应。在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的分泌也会增多,支配肾上腺素分泌的内脏运动神经是______(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肾上腺素既是一种激素,也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分别参与调节时,表现的共同特点有______(答出2点即可)。
(2)谷氨酸与A受体结合后会引起Na+内流,因此谷氨酸属于______(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若在突触间隙注入高浓度的生理盐水,则兴奋后神经元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会变大,原因是_______。
(3)nNOS能以精氨酸为底物,催化NO和瓜氨酸生成,生成的NO能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请分析兴奋在突触处持续发生的原因:______。
(4)研究发现谷氨酸过度释放时是一种神经毒素,可能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涨破损伤,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
【答案】(1) ①. 大脑皮层 ②. 交感神经 ③. 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作用后都被灭活
(2) ①. 兴奋性 ②. 细胞外Na+浓度升高,单位时间内,内流的Na+增多
(3)在神经递质谷氨酸的作用下,突触后神经元内生成NO,NO经扩散作用到达突触小体并促进谷氨酸释放
(4)谷氨酸过度释放,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持续内流,会造成突触后神经元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引起细胞过度吸水涨破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问1详解】
感觉形成于大脑皮层,故惊吓刺激首先作用于反射弧的感受器,其产生的兴奋上传至大脑皮层形成惊吓的感觉,人体做出相应的反应;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肠胃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因此,在受到惊吓时,肾上腺素的分泌也会增多,支配肾上腺素分泌的内脏运动神经是交感神经;肾上腺素既是一种激素,也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激素和神经递质均属于信号分子,信号分子起作用时需要与特异性受体识别结合后才能发挥调节作用,且二者发挥作用之后均会被灭活,避免持续起作用。
【小问2详解】
谷氨酸与A受体结合后会引起Na+内流,从而使得膜内电位升高,因此谷氨酸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是膜外Na+大量内流导致的,故若在突触间隙注入高浓度的生理盐水,则兴奋后神经元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会变大,原因是:细胞外Na+浓度升高,单位时间内,内流的Na+增多。
【小问3详解】
结合题图可知,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之后,使得Ca2+内流,Ca2+与N受体结合形成钙调蛋白,进一步生成nNOS,而nNOS能以精氨酸为底物,催化NO和瓜氨酸生成,生成的NO能促进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突触前膜又可以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导致兴奋在突触处持续发生,综上,导致兴奋在突触处持续发生的原因是:在神经递质谷氨酸的作用下,突触后神经元内生成NO,NO经扩散作用到达突触小体并促进谷氨酸释放。
【小问4详解】
谷氨酸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之后,会使得Na+大量内流,若谷氨酸过度释放,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持续内流,会造成突触后神经元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引起细胞过度吸水涨破,进而造成神经元功能的损伤。
19. 三角洲是河流流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时,因流速减慢,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如图是对黄河三角洲不同群落优势种的调查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优势种是对群落结构起明显控制作用、具有竞争优势的物种,有些入侵物种很容易成为优势种,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有_____(至少答出两点)。
(2)从淤泥薄的地方到淤泥厚的地方,不同地带分布的生物不同,体现了群落的______结构。随着河流泥沙地不断淤积,该群落不断发生______演替。
(3)若要调查研究该三角洲中某种水鸟的生态位,除栖息地以外,还需调查______。假设该三角洲的第二营养级仅以植物为食,下图为能量流经该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
图中①为______的能量,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100%,第二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为______。
【答案】(1)缺少天敌;生活能力较强;繁殖能力强
(2) ①. 水平 ②. 次生
(3) ①. 食物、天敌以及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②. 第二营养级同化 ③. (d-g / a-e) ④. f+g
【解析】
【分析】1、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植物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环境有关。
2、水平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3、群落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 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小问1详解】
优势种是对群落结构起明显控制作用、具有竞争优势的物种,有些入侵物种很容易成为优势种,意味着该物种能够在该生态系统中很好的适应环境并生存下来,一般来说优势种的数量也较多,故这些入侵物种能成为优势种的原因有:缺少天敌;生活能力较强;繁殖能力强等。
【小问2详解】
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形成原因为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故从淤泥薄的地方到淤泥厚的地方,不同地带分布的生物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随着河流泥沙地不断淤积,该群落不断发生次生演替(含有一定的土壤条件和种子以及生物的繁殖体等)。
【小问3详解】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故若要调查研究该三角洲中某种水鸟的生态位,除栖息地以外,还需调查食物、天敌以及其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该营养级的摄入量-该营养级的粪便量,故图中①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②为分解者获得的能量;
能量传递效率为同化量之比,据图可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a-e,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d-g,故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g / a-e) ×100%;
第二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既包括自身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也包括下一营养级的粪便流向分解者的能量,结合题图可知,第二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为f+g。
20. 人血清白蛋白(HSA)是血浆蛋白的主要成分,具有维持血浆渗透压和进行物质运输的功能。科学家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转入HSA基因的大肠杆菌,通过发酵工程,实现HSA的大量生产,图1表示HSA基因,图2表示所用质粒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DNA复制时,子链延伸的方向是从5′→3′。若要扩增出HSA基因并用于表达载体的构建,应选择的引物是______,其作用是______。
(2)由图2可知,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最好选用的限制酶是______。可在图1中所选两种引物前的序列中添加相应酶切位点后进行PCR,至少复制______次即可得到含所需酶切位点的HSA基因。
(3)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在添加了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得到了4个大肠杆菌菌落,进行进一步检测,检测结果如表所示,1号、2号、3号菌落均需要舍弃,理由分别是_____。
1
2
3
4
DNA-DNA分子杂交
-
+
+
+
RNA-DNA分子杂交
-
+
-
+
抗原—抗体杂交
-
-
-
+
注:“+”表示阳性,“-”表示阴性。
(4)若利用转基因动物通过分泌的乳汁来生产HSA,可将药用蛋白基因与______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通过______的方法,导入哺乳动物的_______中,然后使其生长发育成转基因动物。
【答案】(1) ①. 引物Ⅱ和引物 Ⅲ ②. 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2) ①. Pvit Ⅱ和EcoR Ⅰ ②. 3##三
(3)1号目的基因未导入成功;2号目的基因导入、转录成功,但是未成功翻译;3号目的基因成功导入,但未转录
(4) ①. 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 ②. 显微注射 ③. 受精卵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花粉管通道法等;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Ca2+处理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小问1详解】
图中DNA双链具有方向性,含有游离磷酸基团的一端为5,端,已知DNA复制时,子链延伸的方向是从5′→3′。若要扩增出HSA基因并用于表达载体的构建,应选择的引物是引物Ⅱ和引物 Ⅲ;引物是一小段能与DNA母链的一段碱基序列互补配对的短单链核酸,作用是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进行DNA子链的合成。
【小问2详解】
限制酶在选择时,不能破坏目的基因,至少保留一个标记基因,目的基因应插入在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最好选用双酶切,保证载体与目的基因的正确连接,故由图2可知,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最好选用的限制酶是Pvit Ⅱ和EcoR Ⅰ;PCR 过程是核苷酸链从5'端向3'端的延伸过程,从目标DNA链中PCR出产物AB需要进行3次PCR循环(第一次循环扩增出来的新片段很长很长;第二次循环以新的长片段为模板进行,但新片段的一端是引物开头的,所以第二个循环得到的片段就是我们需要的长度,但只是一条链,所以还不能分离出目的基因;第三次循环,当以第二次循环得到的新片段为模板时,因为这个片段的长度就是需要扩增的长度,当第三次循环完成时,这个片段是需要的长度,且是双链DNA,这就得到了需要的目的基因了),故可在图1中所选两种引物前的序列中添加相应酶切位点后进行PCR,至少复制3次即可得到含所需酶切位点的HSA基因。
【小问3详解】
分析表格可知:1号进行DNA-DNA分子杂交时,呈阴性,意味着受体细胞中不含有目的基因,即目的基因未导入受体细胞;2号DNA-DNA分子杂交和RNA-DNA分子杂交均呈阳性,但是抗原—抗体杂交呈阴性,说明2号受体细胞中导入了目的基因,目的基因成功转录,但是未成功翻译;3号只有DNA-DNA分子杂交呈阳性,其余均为阴性,说明目的基因导入了受体细胞,但是未转录和翻译;4号三种检测均呈阳性,是需要的受体细胞(成功导入和表达,能产生相应而对蛋白质),而1号、2号、3号菌落均需要舍弃。
【小问4详解】
依据题意,需要使得分泌的乳汁来生产HSA,意味着需要让该基因在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可将药用蛋白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导入哺乳动物的受精卵(全能性高,导入的基因表达的可能性大)中,然后使其生长发育成转基因动物。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高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六)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2023届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2023届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六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信息联考卷(二)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