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福建卷)含答案
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二)(福建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二)(福建卷)含解析,共4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绝密★启用前
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2
福建专用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6题,其中1~12小题,每题2分;13~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绿藻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健康食品,螺旋藻(属蓝细菌)特有的藻蓝蛋白能提高淋巴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下列关于绿藻和螺旋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绿藻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螺旋藻没有
B. 绿藻和螺旋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
C. 绿藻的遗传物质是DNA,螺旋藻遗传物质是RNA
D. 绿藻和螺旋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与它们含有叶绿素有关
2、生物学实验中不科学操作会导致实验出现异常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不科学操作
异常实验结果
A
提取和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提取色素时用清水代替无水乙醇
滤纸条上只有叶绿素带颜色偏浅
B
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
材料未解离,直接漂洗、染色、压片
视野中多数细胞处于分裂期
C
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将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混合一段时间后再设置不同pH
各组均有气泡产生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田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标记物容易脱落
种群密度调查值偏小
A. A B. B C. C D. D
3、动物细胞中受损细胞器被内质网包裹后形成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被降解为小分子物质,这一现象称为细胞自噬。在鼻咽癌细胞中抑癌基因NOR1的启动子呈高度甲基化状态,NOR1蛋白含量低。用DNA甲基化抑制剂处理后的鼻咽癌细胞,NOR1基因的表达得到恢复,自噬体囊泡难以形成,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自噬在细胞废物清除、结构重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 癌细胞可借助细胞自噬作用对抗营养缺乏造成的不利影响
C. 鼻咽细胞癌变后,NOR1基因转录受到抑制,自噬作用减弱
D. 细胞自噬受相关基因调控,自噬过强时会引起细胞凋亡
4、为研究低氧胁迫对两个黄瓜品种根系细胞呼吸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常通气情况下,品种A和B的根系细胞产生的CO2都来自线粒体
B. 低氧胁迫下,品种B对氧气浓度的变化较为敏感
C. 低氧胁迫下,根细胞中丙酮酸分解为酒精的过程不产生 ATP
D. 低氧胁迫不影响黄瓜的光合速率和产量
5、科学方法是探索生命现象取得成功的关键。下列有关科学方法及研究成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施莱登和施旺等利用观察法和归纳法建立了细胞学说
B. 萨克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包含淀粉
C. 萨姆纳利用分离提纯和物质鉴定的方法证明脲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D. 罗伯特森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具有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6、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上有标明该染色体源自父母中哪一方的来源标记,DNA甲基化是标记的主要方式,被标记区域称为印记控制区(ICR)。亲代印记在原始生殖细胞形成和成熟的过程中被擦除,新的印记在配子的发育过程中重建。研究发现小鼠7号染色体在Igf2基因和H19基因之间有一印记控制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来自母本7号染色体上的ICR与CTCF结合,阻止增强子(E)和Igf2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但不能阻止E和H19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从而使得Igf2基因不表达,H19基因顺利表达。来自父本7号染色体的上述2个基因的表达与之相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的ICR区域的碱基排列顺序相同
B. lgf2基因只能在雄性中表达,H19基因只能在雌性中表达
C. 男性个体中不一定会出现祖母的亲代印记
D. 由两个精子融合形成的“单亲”胚胎可能会由于基因的异常表达导致胚胎发育异常
7、科研人员用显微镜观察被化学药剂处理过的某种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发现有的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末端黏合,进而在着丝粒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形成“染色体桥”,如连接下图所示,后续分裂时"染色体桥"部位随机断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碱性染料染色后,经解离、漂洗再进行观察
B. "染色体桥"结构增加了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C. 据图中染色体形态判断该细胞处于分裂间期
D. 若该细胞基因型为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
8、用荧光物质标记小鼠(2n=40)性腺细胞中的染色体端粒和染色体上的基因,每个端粒都标记为黄色(如图甲所示)、A/a基因标记为红色、B/b标记为绿色,A/a、B/b在染色体上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端粒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B. 若标记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则黄色荧光点为160个
C. 减数分裂中一个四分体的荧光颜色可能有1种、2种或3种
D. 若标记减数分裂II的细胞,则红、绿荧光点数均为2个
9、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工程和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采集来的卵母细胞和精子可以直接用于体外受精
B. 桑葚胚的细胞一般都具有全能性,囊胚的细胞逐渐分化
C. 胚胎移植前需对供体和受体进行免疫检查,以防止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D. 将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混合,经诱导后融合的细胞即为杂交瘤细胞
10、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睡眠“碎片化”。研究表明,Hcrt神经元的兴奋性变化是导致睡眠“碎片化”的关键因素。利用小鼠进行的研究显示,Hcrt神经元兴奋使小鼠发生睡眠到觉醒状态的转化,并维持觉醒状态;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蛋白的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状态持续时间延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Hcrt神经元兴奋时,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B. 年轻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表达量较高,不容易出现睡眠“碎片化”
C. 缓解睡眠“碎片化”的有效方法是抑制指导合成KCNQ2/3蛋白基因的表达
D. 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增大,需要较高强度的刺激才能使Hcrt神经元兴奋
11、下图是植物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铁的过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1运输H+消耗的ATP均来自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B. 蛋白质2将柠檬酸转运到细胞外属于主动运输
C. 蛋白质3催化Fe3+还原为Fe2+需该细胞光反应提供NADPH
D. 根毛细胞吸收铁与膜上的多种蛋白质、土壤的pH有关
12、“蓺之荏菽(大豆),荏菽旆旆(茂盛)”,数千年前,大豆就作为“五谷”之一广为种植。野生型大豆荚果小、种子小,经过驯化后,大豆荚果变大,籽粒肥大。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驯化使大豆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B. 驯化使控制大豆种子大小的基因发生定向变异
C. 大豆相关性状的变化趋势体现了协同进化
D. 现代大豆性状更符合人类需求是获得性遗传的证据
13、资料1:《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资料2:农业农村部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据资料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数罟不入洿池”的意义是为了保证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 “斧斤以时入山林”是考虑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C. 长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后,流域内许多种群的K值将提高
D. 人类应该按照大自然的生态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
14、在一个果蝇种群中,常染色体上的间断翅脉隐性纯合子aa在特定环境中90%表现为间断翅脉,10%表现为非间断翅脉。在该特定环境中,将纯合雄性野生型果蝇(基因型为AAXBY)与白眼间断翅脉雌性果蝇杂交得到F1,F1自由交配得到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F2中出现雄性间断翅脉果蝇的概率为9/80
B. F2中出现白眼、非间断翅脉果蝇的概率为3/8
C. F1果蝇与间断翅脉果蝇杂交,后代非间断翅脉果蝇比例大于1/2
D. 间断翅脉与非间断翅脉的遗传可以说明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调控
15、小鼠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TR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垂体
B. 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TH对TSH的分泌起促进作用
C. 饮食缺碘会影响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功能,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
D. 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
16、研究表明,当乙烯利浓度在0.004%时,拟南芥保卫细胞保持良好的活性,据此将0.004%作为乙烯利的最有效浓度。检测0.004%的乙烯利对拟南芥保卫细胞NO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南芥保卫细胞含有一定水平的内源NO,0.004%乙烯利能够明显增加气孔保卫细胞的NO水平,结果如图(1)所示,最终测得拟南芥气孔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烯利既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也是营养物质,配合浇水适时施用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B. 该实验前,已将拟南芥叶片放在蒸馏水中浸泡,目的是为了除掉内源NO
C. 在一定范围内,乙烯利对拟南芥气孔关闭的作用与NO的生成量呈正相关
D. 加入0.004%的乙烯利后,每段时间的气孔变化情况与未加乙烯利的趋势都一致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 5 题, 共 60分。
17、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膜上有磷酸转运器,可将磷酸丙糖运出叶绿体用于合成蔗糖,同时将释放的Pi运回叶绿体(图甲)。图乙是温度影响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曲线。
(1)甲图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D是___________,物质B的去向是进入___________和大气中。
(2)研究表明,磷酸转运器工作时,并不会直接改变叶绿体内磷酸丙糖和Pi总含量,推测磷酸转运器对这两类物质的转运比例为___________。若磷酸转运器的工作效率下降,可能会导致___________。
(3)据图乙分析,该植物生长的适宜环境温度约为___________℃。在环境温度高于4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
18、传统方式养殖扣蟹(营底栖生活)往往需要投喂大量的颗粒饲料,饲料中蛋白质的利用率较低。生物絮团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添加葡萄糖、碾磨后的颗粒饲料等有机碳源,促进水体中异养细菌繁殖,细菌絮凝成团状菌体蛋白,从而提高饲料中蛋白质利用率的养殖技术。科研人员研究了扣蟹对生物絮团(絮凝物)的摄食情况以及不同摄食条件对扣蟹摄食效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2.请回答问题:
注:① 肠道饱满指数越高,摄食效率越高;② 曝气主要影响食物在水体中的浮沉状态。
(1)在自然水体中,扣蟹以水生植物、底栖动物、有机碎屑及动物尸体等为食,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划分,扣蟹属于_____和_____。
(2)实验用蟹捕捞后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暂养2周,期间投喂颗粒饲料。扣蟹暂养的目的是_____。
(3)实验组(A、B、P)中加入的絮凝浓度应为_____mg/L,对照组(C)应进行的处理是曝气、无水草、_____;P组用塑料仿真水草替代真实水草的原因是_____;在实际生产中,水草除了能固定絮凝物外,还能_____,从而有利于扣蟹的生长发育。
(4)实验开始后1.0~1.5 h,B组扣蟹的摄食效率显著高于A组,请从扣蟹栖息环境的角度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
(5)蟹和小龙虾经常错时混养,小龙虾会因感染W病毒而死亡,处于同一养殖塘中的蟹随后死亡。可依据W病毒的_____设计并合成检测引物,以死蟹体内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根据电泳结果确诊蟹是否感染W病毒。
19、埃可病毒30型(E30)是一种肠道病毒。科学家研究发现当DDX3(一种酶)表达量增多时,E30的量也增多。RK-33是一种能够抑制DDX3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研究人员用RK-33对E30的增殖影响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E30侵入人体后,_______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同时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_______。同时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____________识别变化信号,并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加速分裂分化,裂解靶细胞。由此可见_________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2)相对于3组,设置1组和2组的目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从基因表达角度分析,推测RK-33可能作用于DDX3合成的_________过程,从而使DDX3合成减少,DDX3应该是病毒________过程中的一种关键醉。
20、家蚕(2n=28)为ZW型性别决定。蚕卵有圆形和椭圆,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卵(A)对白卵(a)为显性,位于10号染色体上。正常蚕(Os)的幼体体表不透明,油蚕(os)的体表透明。
(1)图1杂交实验中,蚕卵形状的遗传___________(填“符合”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请说明判断依据___________。
(2)研究表明,os基因位于家蚕的Z染色体上,W染色体上无相应基因。若通过杂交实验证明os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杂交方案及杂交结果分别为___________。
(3)雄蚕食桑少,蚕丝质量高,蚕农希望只养雄蚕,避免雌、雄蚕混养。可通过改造W染色体实现只养雄蚕的目的。
I:图2中用嘎γ射线处理、改造W染色体时所引发的变异称为___________。研究人员利用W1通过杂交培育了基因型为aaZW1A的种蚕,该种蚕与白卵雄蚕杂交,子代中___________卵孵化为雄蚕。
II:利用W2构建的家蚕平衡致死体系中,m基因和n基因为隐性致死基因,os基因能遮蔽m基因的致死作用。
①家蚕平衡致死体系可以自稳,请用遗传图解解释其原理(图中基因型写法参照下例:平衡体系中的雌蚕写作aaZmNWosA)___________。
②普通蚕中无m、n隐性致死基因(基因型为aaZMNZMN、aaZMNW),请说明利用家蚕平衡致死体系繁育雄蚕的过程___________。
21、重叠延伸PCR技术是采用具有互补末端的引物,使PCR产物形成了重叠链,从而在随后的扩增反应中通过重叠链的延伸,将不同来源的扩增片段重叠拼接起来的技术,可通过定点诱变在体外改造DNA分子,并将改造后的目的基因导入质粒构建目的基因表达载体。
(1)上图所示的重叠延伸PCR技术中,PCR1的引物是_________。PCR4可获得大量定点诱变目的基因,此时的引物为__________。PCR3时模板DNA不能选择DNA分子③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为使重叠延伸PCR技术改造后的目的基因(该基因序列不含图中限制酶的识别序列)能与载体正确连接,PCR4时,应在基因上、下游引物的_________端分别添加限制酶_________的酶切位点。
(3)将目的基因、质粒及大肠杆菌混合,温育一段时间后涂在含四环素的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菌落。这些菌落的菌体内_________(填“一定不一定”)含有目的基因,理由是_________。
绝密★启用前
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2
福建专用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6题,其中1~12小题,每题2分;13~16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绿藻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健康食品,螺旋藻(属蓝细菌)特有的藻蓝蛋白能提高淋巴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下列关于绿藻和螺旋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绿藻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螺旋藻没有
B. 绿藻和螺旋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
C. 绿藻的遗传物质是DNA,螺旋藻遗传物质是RNA
D. 绿藻和螺旋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这与它们含有叶绿素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绿藻属于真核生物,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绿藻属于真核生物,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故绿藻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而螺旋藻没有,A正确;
B、绿藻属于真核生物,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二者都有核糖体这一细胞器,而核糖体为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故绿藻和螺旋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都是核糖体,B正确;
C、绿藻和螺旋藻都属于细胞生物,两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C错误;
D、绿藻属于真核生物,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螺旋藻(属蓝细菌),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D正确。
故选C。
2、生物学实验中不科学操作会导致实验出现异常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不科学操作
异常实验结果
A
提取和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提取色素时用清水代替无水乙醇
滤纸条上只有叶绿素带颜色偏浅
B
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
材料未解离,直接漂洗、染色、压片
视野中多数细胞处于分裂期
C
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将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混合一段时间后再设置不同pH
各组均有气泡产生
D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田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标记物容易脱落
种群密度调查值偏小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1、绿叶中的色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提取色素时用无水乙醇进行色素的提取。
2、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
3、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时,需先调PH,而后将过氧化氢与过氧化氢酶混合,若先将过氧化氢与过氧化氢酶混合,而后再调节PH,因酶具有高效性,调PH前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
4、标志重捕法中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大的原因①标志物易脱落:可以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志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N总=初捕数×重捕数/重捕中标记数推知,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N总会比真实值偏大;②被捕获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可以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小,最终统计结果偏差应与①相同,即比真实值偏大。
【详解】A、绿叶中的色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提取色素时用清水代替无水乙醇,最终滤纸条上得不到任何色素带,A错误;
B、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的目的是用药液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 实验步骤没有解离,会导致视野中的细胞发生重叠现象,有丝分裂的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故多数细胞应处于间期,B错误;
C、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时,需先调pH,而后将过氧化氢与过氧化氢酶混合,若先将过氧化氢与过氧化氢酶混合,而后再调节pH,因酶具有高效性,调pH前过氧化氢酶能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故各组均有气泡产生,C正确;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容易脱落,则会导致再次捕获该动物时的标记个数偏少,最终导致调查数值偏大,D错误。
故选C。
3、动物细胞中受损细胞器被内质网包裹后形成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后被降解为小分子物质,这一现象称为细胞自噬。在鼻咽癌细胞中抑癌基因NOR1的启动子呈高度甲基化状态,NOR1蛋白含量低。用DNA甲基化抑制剂处理后的鼻咽癌细胞,NOR1基因的表达得到恢复,自噬体囊泡难以形成,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自噬在细胞废物清除、结构重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B. 癌细胞可借助细胞自噬作用对抗营养缺乏造成的不利影响
C. 鼻咽细胞癌变后,NOR1基因转录受到抑制,自噬作用减弱
D. 细胞自噬受相关基因调控,自噬过强时会引起细胞凋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癌细胞中抑痛基因NOR1的启动子呈高度甲基化状态,因此,NOR1蛋白含量低,经过DNA甲基化抑制剂处理后的鼻咽癌细胞,NOR1基因的表达得到恢复,NOR1 蛋白含量升高,自噬体囊泡难以形成,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显然癌变细胞中自噬比较普遍,该现象的抑制使得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据此可推测自噬过程能为癌变细胞提供原料。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细胞自噬在细胞废物清除、结构重建、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A正确;
B、癌细胞可借助细胞自噬作用对抗营养缺乏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缓解癌细胞增殖过程中对营养的需求,B正确;
C、鼻咽细胞癌变后,NOR1基因转录受到抑制,自噬作用增强,NOR1基因表达,则自噬作用被抑制,C错误;
D、NOR1基因的表达能阻止细胞自噬的发生,细胞自噬作用受到相关基因调控,与细胞编程性死亡有关,自噬过强时会引起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C。
4、为研究低氧胁迫对两个黄瓜品种根系细胞呼吸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常通气情况下,品种A和B的根系细胞产生的CO2都来自线粒体
B. 低氧胁迫下,品种B对氧气浓度的变化较为敏感
C. 低氧胁迫下,根细胞中丙酮酸分解为酒精的过程不产生 ATP
D. 低氧胁迫不影响黄瓜的光合速率和产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1、 无氧呼吸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不释放能量。整个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2、 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A、据图可知,正常通气情况下,黄瓜根系细胞产生了酒精,说明其呼吸方式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则根系细胞产生二氧化碳来自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A错误;
B、与正常通气相比,低氧胁迫下,品种A产生的酒精含量更多,说明品种A对氧气浓度变化较为敏感,B错误;
C、低氧胁迫下,根细胞中丙酮酸分解为酒精的过程是无氧呼吸第二阶段,该阶段不产生 ATP,C正确;
D、长期处于低氧胁迫条件下,无氧呼吸产生的ATP减少,影响主动运输过程,植物吸收无机盐的能力下降,进而会影响植物的光合速率,导致产量降低,D错误。
故选C。
5、科学方法是探索生命现象取得成功的关键。下列有关科学方法及研究成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施莱登和施旺等利用观察法和归纳法建立了细胞学说
B. 萨克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包含淀粉
C. 萨姆纳利用分离提纯和物质鉴定的方法证明脲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D. 罗伯特森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具有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1.细胞学说的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学说的意义:阐明了动植物都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依赖宿主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2.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为流动镶嵌模型大多数人所接受。
【详解】A、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通过观察植物和动物细胞之间的特征,最终总结出了细胞学说,这个过程用的就是观察法和归纳法,A正确;
B、萨克斯对叶片进行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处理,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未用到同位素标记法,B错误;
C、萨姆纳通过分离提纯了脲酶,并通过物质鉴定方法证明脲酶的本质是蛋白质,C正确;
D、罗伯特森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膜,看到细胞膜具有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模型,D正确。
故选B。
6、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上有标明该染色体源自父母中哪一方的来源标记,DNA甲基化是标记的主要方式,被标记区域称为印记控制区(ICR)。亲代印记在原始生殖细胞形成和成熟的过程中被擦除,新的印记在配子的发育过程中重建。研究发现小鼠7号染色体在Igf2基因和H19基因之间有一印记控制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来自母本7号染色体上的ICR与CTCF结合,阻止增强子(E)和Igf2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但不能阻止E和H19基因的启动子结合,从而使得Igf2基因不表达,H19基因顺利表达。来自父本7号染色体的上述2个基因的表达与之相反(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的ICR区域的碱基排列顺序相同
B. lgf2基因只能在雄性中表达,H19基因只能在雌性中表达
C. 男性个体中不一定会出现祖母的亲代印记
D. 由两个精子融合形成的“单亲”胚胎可能会由于基因的异常表达导致胚胎发育异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的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现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基因中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的结果。
【详解】A、生物的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现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题中雄性个体ICR区域甲基化、雌性个体的ICR区域没有甲基化属于表观遗传,其碱基排列顺序相同,A正确;
B、来自父本和母本H19基因和lgf2基因的印记控制区的甲基化程度存在差异,导致表达水平不同,所以Igf2基因和H19基因在雌性和雄性中都能表达,B错误;
C、新的亲代印记在卵细胞或精子的发育过程中重新建立,新的印记在配子发育过程中重建,某男子父亲的染色体一半来自母方,一半来自父方,该男子的染色体可能不含有其祖母遗传的染色体,所以男性个体中不一定会出现祖母的亲代印记,C正确;
D、如果两个基因均来父本,ICR区域甲基化,导致H19基因表达量太低,Igf2基因过量表达,导致胚胎发育异常所以不能正常发育,D正确。
故选B。
7、科研人员用显微镜观察被化学药剂处理过的某种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发现有的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末端黏合,进而在着丝粒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形成“染色体桥”,如连接下图所示,后续分裂时"染色体桥"部位随机断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碱性染料染色后,经解离、漂洗再进行观察
B. "染色体桥"结构增加了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C. 据图中染色体形态判断该细胞处于分裂间期
D. 若该细胞基因型为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观察有丝分裂装片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3)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甲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目的: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
(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详解】A、制作某种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即需要经过解离、漂洗后,再用碱性染料染色,A错误;
B、据题干信息可知,染色体桥是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末端黏合,进而在着丝粒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形成的,该过程并未增加染色体数目,B错误;
C、结合题干信息“在着丝粒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形成染色体桥”,着丝粒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故该细胞处于分裂后期,C错误;
D、若该细胞基因型为Aa,经过间期DNA复制后的基因型为AAaa,如果姐妹染色体aa形成“染色体桥”,移向细胞的一极,即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D正确。
故选D。
8、用荧光物质标记小鼠(2n=40)性腺细胞中的染色体端粒和染色体上的基因,每个端粒都标记为黄色(如图甲所示)、A/a基因标记为红色、B/b标记为绿色,A/a、B/b在染色体上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端粒的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B. 若标记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则黄色荧光点为160个
C. 减数分裂中一个四分体的荧光颜色可能有1种、2种或3种
D. 若标记减数分裂II的细胞,则红、绿荧光点数均为2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端粒是染色体两端的部分,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DNA,A正确;
B、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端粒,若标记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染色体带有姐妹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有四个黄色荧光点,细胞中黄色荧光点总数为40×4=160个,B正确;
C、减数分裂中一个四分体可能是只含图中两对染色体以外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只有黄色;可能含图中任意一对同源染色体,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颜色为2种,C错误;
D、若标记减数分裂II的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未分离,所以红、绿荧光个数均为2个,D正确。
故选C。
9、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胚胎工程和细胞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采集来的卵母细胞和精子可以直接用于体外受精
B. 桑葚胚的细胞一般都具有全能性,囊胚的细胞逐渐分化
C. 胚胎移植前需对供体和受体进行免疫检查,以防止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D. 将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混合,经诱导后融合的细胞即为杂交瘤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其中提供胚胎的个体称为“供体“,接受胚胎的个体叫“受体“。
【详解】A、采集来的卵母细胞要培养至成熟(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精子要经过获能处理,才能进行体外受精,A错误;
B、桑葚胚的细胞一般都具有全能性,囊胚的细胞逐渐分化,出现内细胞团和滋养层,B正确;
C、由于经过同期发情等处理过程,不会发生免疫排斥,故胚胎移植前无需对供体和受体进行免疫检查,C错误;
D、将骨髓瘤细胞和B淋巴细胞混合,经诱导后融合的细胞有杂交瘤细胞、骨-骨融合细胞,B-B融合细胞等,还需进一步选择,D错误。
故选B。
10、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睡眠“碎片化”。研究表明,Hcrt神经元的兴奋性变化是导致睡眠“碎片化”的关键因素。利用小鼠进行的研究显示,Hcrt神经元兴奋使小鼠发生睡眠到觉醒状态的转化,并维持觉醒状态;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蛋白的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状态持续时间延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Hcrt神经元兴奋时,其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B. 年轻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表达量较高,不容易出现睡眠“碎片化”
C. 缓解睡眠“碎片化”的有效方法是抑制指导合成KCNQ2/3蛋白基因的表达
D. 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增大,需要较高强度的刺激才能使Hcrt神经元兴奋
【答案】B
【解析】
【分析】1、静息电位产生和维持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使膜外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侧,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2、动作电位产生原因:受到刺激时,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A、在体内,Hcrt神经元兴奋时,其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
B、由题干可知,与年老小鼠相比,年轻小鼠Hcrt神经元的KCNQ2/3蛋白的表达量较高,导致觉醒状态持续时间缩短,不容易出现睡眠“碎片化”,B正确;
C、Hcrt神经元的KCNQ2/3蛋白的表达量下降,导致觉醒状态持续时间延长,因此,缓解睡眠“碎片化”的有效方法是提高指导合成KCNQ2/3蛋白基因的表达,C错误;
D、年老小鼠Hcrt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较小强度的刺激即能使Hcrt神经元兴奋,D错误。
故选B。
11、下图是植物根毛细胞从土壤中吸收铁的过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蛋白质1运输H+消耗的ATP均来自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B. 蛋白质2将柠檬酸转运到细胞外属于主动运输
C. 蛋白质3催化Fe3+还原为Fe2+需该细胞光反应提供NADPH
D. 根毛细胞吸收铁与膜上的多种蛋白质、土壤的pH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的场所相同,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丙酮酸在线粒体内进行有氧呼吸第二和第三阶段,最终释放出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只有少部分储存在 ATP 中。
【详解】A、蛋白质1运输H+需要消耗ATP,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可以合成ATP,A错误;
B、由图可知,蛋白质2将柠檬酸转运到细胞外没有消耗能量,应属于协助扩散,B错误;
C、该细胞是根毛细胞,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NADPH,故蛋白质3催化Fe3+还原为Fe2+所需的NADPH应不是由该细胞提供的,C错误;
D、由图可知,根毛细胞吸收铁与蛋白质1、蛋白质2、蛋白质3和土壤中的H+等均有关,D正确。
故选D。
12、“蓺之荏菽(大豆),荏菽旆旆(茂盛)”,数千年前,大豆就作为“五谷”之一广为种植。野生型大豆荚果小、种子小,经过驯化后,大豆荚果变大,籽粒肥大。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驯化使大豆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B. 驯化使控制大豆种子大小的基因发生定向变异
C. 大豆相关性状的变化趋势体现了协同进化
D. 现代大豆性状更符合人类需求是获得性遗传的证据
【答案】A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4、隔离是形成新的物种的必要条件。
【详解】A、驯化是对大豆进行定向选择,因此驯化使大豆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A正确;
B、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C、大豆相关性状的变化发生在大豆种群范围内,而协同进化是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C错误;
D、现代大豆性状更符合人类需求是选择的结果,不符合人类需求的性状被淘汰,符合人类需求的性状被保留,并非获得性遗传,D错误。
故选A。
13、资料1:《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资料2:农业农村部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据资料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数罟不入洿池”的意义是为了保证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B. “斧斤以时入山林”是考虑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的平衡
C. 长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后,流域内许多种群的K值将提高
D. 人类应该按照大自然的生态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1、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3、“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详解】A、“数罟不入洿池”的意义在于使鱼塘中的幼年鱼类能够保留,保证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
B、“斧斤以时入山林”是适时适度的取用,考虑了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的平衡,B正确;
C、长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后,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流域内许多种群的K值将提高,C正确;
D、人类应该按照大自然的生态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使得人类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A。
【点睛】
14、在一个果蝇种群中,常染色体上的间断翅脉隐性纯合子aa在特定环境中90%表现为间断翅脉,10%表现为非间断翅脉。在该特定环境中,将纯合雄性野生型果蝇(基因型为AAXBY)与白眼间断翅脉雌性果蝇杂交得到F1,F1自由交配得到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F2中出现雄性间断翅脉果蝇的概率为9/80
B. F2中出现白眼、非间断翅脉果蝇的概率为3/8
C. F1果蝇与间断翅脉果蝇杂交,后代非间断翅脉果蝇比例大于1/2
D. 间断翅脉与非间断翅脉的遗传可以说明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调控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型为aa的果蝇中aa有90%表现为间断翅脉,10%表现为非间断翅脉。表现型(表型)并不会影响配子的形成及配子结合方式的概率。
【详解】A、从题干分析知,亲本杂交组合为:AAXBY×aaXbXb,F1基因型:AaXBXb ,AaXbY,F1自由交配得到F2,Aa×Aa的雌雄配子结合方式的概率:1/4AA,1/2Aa,1/4aa;但基因型为aa的果蝇中aa有90%表现为间断翅脉,10%表现为非间断翅脉;因此间断翅脉的比例为90%×1/4=9/40,决定白眼红眼性状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4XBXb,1/4XbXb,1/4XBY,1/4XbY,1/2为雄性,所以F2中,雄性间断翅脉果蝇的概率为1/2×9/40=9/80;A正确;
B、由A可知,F2中白眼概率等于1/2,间断翅脉概率为9/40,非间断翅脉概率为31/40,白眼非间断翅脉概率为1/2×31/40=31/80,大于3/8,B错误;
C、F1果蝇(1/4AA,1/2Aa,1/4aa)与间断翅脉果蝇杂交,即F1×aa,后代出现间断翅脉的杂交组合为:①1/2Aa×aa,②1/4aa×aa,第一种后代,基因型为aa且表现为间断翅的概率为:1/2×1/2×9/10=9/40;第二种后代:1/4×9/10=9/40;后代出现间断翅脉的概率为9/40+9/40=18/40;非间断翅脉的概率为1-18/40=22/40,大于1/2,C正确;
D、常染色体上的间断翅脉隐性纯合子aa在特定环境中90%表现为间断翅脉,10%表现为非间断翅脉,说明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调控,D正确。
故选B。
15、小鼠甲状腺的内分泌机能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影响,部分调节机理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TRH遍布全身血液,并定向作用于垂体
B. 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TH对TSH的分泌起促进作用
C. 饮食缺碘会影响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功能,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
D. 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当机体感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TRH;TRH运输到并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TSH;TSH随血液循环到达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而不至于浓度过高。
【详解】A、下丘脑分泌TRH,经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TRH与垂体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定向作用于垂体,A正确;
B、据图可知,TH对TSH的分泌起抑制作用,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TH对TSH的分泌抑制作用减弱,B错误;
C、饮食缺碘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不足,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TRH和TSH分泌增加,TSH能促进甲状腺生长发育,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C正确;
D、给小鼠注射抗TRH血清后,TRH含量减少,导致TSH和TH分泌减少,机体代谢减慢,产热减少,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减弱,D正确。
故选B。
16、研究表明,当乙烯利浓度在0.004%时,拟南芥保卫细胞保持良好的活性,据此将0.004%作为乙烯利的最有效浓度。检测0.004%的乙烯利对拟南芥保卫细胞NO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南芥保卫细胞含有一定水平的内源NO,0.004%乙烯利能够明显增加气孔保卫细胞的NO水平,结果如图(1)所示,最终测得拟南芥气孔情况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乙烯利既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也是营养物质,配合浇水适时施用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B. 该实验前,已将拟南芥叶片放在蒸馏水中浸泡,目的是为了除掉内源NO
C. 在一定范围内,乙烯利对拟南芥气孔关闭的作用与NO的生成量呈正相关
D. 加入0.004%的乙烯利后,每段时间的气孔变化情况与未加乙烯利的趋势都一致
【答案】C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A、乙烯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不能作为营养物质,A错误;
B、实验前应将拟南芥叶片放在蒸馏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以排除内源乙烯对实验的干扰,B错误;
C、由题(1)可知,在一定范围内,0.004%乙烯利能够明显增加保卫细胞的NO水平;由题(2)可知,在一定范围内,0.004%乙烯利能够降低拟南芥气孔的开度,由此推测,乙烯利对拟南芥气孔关闭的作用与NO的生成量有关,且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C正确;
D、由题(2)可知,在5~15min时,加入0.004%的乙烯利后,气孔开度变小,未加乙烯利的植株的气孔开度变大,因此并不是每段时间的气孔变化情况两组的趋势都一致,D错误。
故选C。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 5 题, 共 60分。
17、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叶绿体膜上有磷酸转运器,可将磷酸丙糖运出叶绿体用于合成蔗糖,同时将释放的Pi运回叶绿体(图甲)。图乙是温度影响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曲线。
(1)甲图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物质D是___________,物质B的去向是进入___________和大气中。
(2)研究表明,磷酸转运器工作时,并不会直接改变叶绿体内磷酸丙糖和Pi总含量,推测磷酸转运器对这两类物质的转运比例为___________。若磷酸转运器的工作效率下降,可能会导致___________。
(3)据图乙分析,该植物生长的适宜环境温度约为___________℃。在环境温度高于45℃时,该植物不能生长,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 ①. [H](NADPH)和ATP ②. 线粒体
(2) ①. 1:1 ②. 叶绿体内淀粉含量升高、叶肉细胞内蔗糖含量下降,光合速率下降
(3) ①. 25℃ ②. 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没有有机物的积累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特征是在光驱动下生成氧气、ATP和NADPH的过程。暗反应阶段是利用光反应生成NADPH和ATP使气体二氧化碳还原为糖。由于这阶段基本上不直接依赖于光,而只是依赖于NADPH和ATP的提供,故称为暗反应阶段。
【小问1详解】
光反应阶段的特征是在光驱动下生成氧气、ATP和NADPH的过程,图中D为ATP和NADPH,ATP和NADPH可以为暗反应提供能量(NADPH还能作为还原剂);物质B为氧气,可以用于线粒体参与细胞呼吸,也可以排到大气中。
【小问2详解】
磷酸转运器对这两类物质的转运比例为1∶1,因此并不会直接改变叶绿体内磷酸丙糖和Pi的总含量;若磷酸转运器的工作效率下降,Pi无法运进叶绿体,叶绿体内磷酸丙糖会产生更多的Pi和淀粉,因此叶绿体内淀粉含量升高,由于磷酸丙糖无法运出合成蔗糖,因此叶肉细胞内蔗糖含量下降,光合速率下降。
【小问3详解】
据图乙分析,该植物生长的适宜环境温度约为25℃,总光合速率最大;在环境温度高于45℃时,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没有有机物的积累,因此该植物不能生长。
18、传统方式养殖扣蟹(营底栖生活)往往需要投喂大量的颗粒饲料,饲料中蛋白质的利用率较低。生物絮团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添加葡萄糖、碾磨后的颗粒饲料等有机碳源,促进水体中异养细菌繁殖,细菌絮凝成团状菌体蛋白,从而提高饲料中蛋白质利用率的养殖技术。科研人员研究了扣蟹对生物絮团(絮凝物)的摄食情况以及不同摄食条件对扣蟹摄食效率的影响,结果如图1、2.请回答问题:
注:① 肠道饱满指数越高,摄食效率越高;② 曝气主要影响食物在水体中的浮沉状态。
(1)在自然水体中,扣蟹以水生植物、底栖动物、有机碎屑及动物尸体等为食,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划分,扣蟹属于_____和_____。
(2)实验用蟹捕捞后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暂养2周,期间投喂颗粒饲料。扣蟹暂养的目的是_____。
(3)实验组(A、B、P)中加入的絮凝浓度应为_____mg/L,对照组(C)应进行的处理是曝气、无水草、_____;P组用塑料仿真水草替代真实水草的原因是_____;在实际生产中,水草除了能固定絮凝物外,还能_____,从而有利于扣蟹的生长发育。
(4)实验开始后1.0~1.5 h,B组扣蟹的摄食效率显著高于A组,请从扣蟹栖息环境的角度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
(5)蟹和小龙虾经常错时混养,小龙虾会因感染W病毒而死亡,处于同一养殖塘中的蟹随后死亡。可依据W病毒的_____设计并合成检测引物,以死蟹体内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扩增,根据电泳结果确诊蟹是否感染W病毒。
【答案】(1) ①. 分解者 ②. 消费者
(2)让扣蟹适应实验中的养殖环境
(3) ①. 500~600 ②. 加入颗粒饲料 ③. 为避免扣蟹摄食水草影响实验结果 ④. 为扣蟹提供栖息遮蔽场所;净化水体,提高溶氧量和透明度
(4)扣蟹营底栖生活,A组曝气,使絮凝物呈悬浮状态,扣蟹摄食困难(或B组不曝气,使絮凝物沉降聚集,便于扣蟹摄食)
(5)(部分)基因序列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和能量。生物絮团技术是一种通过人工添加葡萄糖、碾磨后的颗粒饲料等有机碳源,促进水体中异养细菌繁殖,细菌絮凝成团状菌体蛋白,从而提高饲料中蛋白质利用率的养殖技术。由图1可知,加入的絮凝浓度500~600mg/L和800~900mg/L肠饱满指数相等,说明加入的絮凝物最佳浓度为500~600mg/L。
【小问1详解】
扣蟹以水生植物、底栖动物、有机碎屑及动物尸体等为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
【小问2详解】
扣蟹捕捞放入循环水养殖系统,扣蟹转移至新的环境,需要先适应一段时间,再开始进行实验,扣蟹暂养的目的是让扣蟹适应实验中的养殖环境。
【小问3详解】
由图1可知,加入的絮凝浓度500~600mg/L和800~900mg/L肠饱满指数相等,说明加入的絮凝物最佳浓度为500~600mg/L,本实验研究扣蟹对生物絮团(絮凝物)的摄食情况以及不同摄食条件对扣蟹摄食效率的影响,对照组(C)应进行的处理是曝气、无水草、加入颗粒饲料,P组用塑料仿真水草替代真实水草的原因是为避免扣蟹摄食水草影响实验结果。水草属于生产者,能净化水体和进行光合作用,提高水体溶氧量和透明度,还可以为为扣蟹提供栖息遮蔽场所。
【小问4详解】
由图可知,实验开始后1.0~1.5 h,B组扣蟹的摄食效率显著高于A组,可能是由于扣蟹营底栖生活,A组曝气,使絮凝物呈悬浮状态,扣蟹摄食困难(或B组不曝气,使絮凝物沉降聚集,便于扣蟹摄食)。
【小问5详解】
要判断蟹是否感染W病毒,可根据W病毒的(部分)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根据电泳结果判断
19、埃可病毒30型(E30)是一种肠道病毒。科学家研究发现当DDX3(一种酶)表达量增多时,E30的量也增多。RK-33是一种能够抑制DDX3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研究人员用RK-33对E30的增殖影响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E30侵入人体后,_______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同时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_______。同时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____________识别变化信号,并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加速分裂分化,裂解靶细胞。由此可见_________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2)相对于3组,设置1组和2组的目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
(3)从基因表达角度分析,推测RK-33可能作用于DDX3合成的_________过程,从而使DDX3合成减少,DDX3应该是病毒________过程中的一种关键醉。
【答案】(1) ①. B细胞 ②. 抗体 ③. 细胞毒性T细胞 ④. 辅助性T细胞
(2)设置1组是作为空白对照,证明RK-33物质对病毒的效果,设置2组是为了排除溶解RK-33的溶剂对实验的影响
(3) ①. 转录或翻译 ②. 复制##增殖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究RK-33对E30的增殖影响,1组是空白对照组,对比实验结果可知,RK-33对E30的增殖为抑制作用,推测可能是RK-33通过抑制DDX3的合成,进而抑制了E30的增殖。
【小问1详解】
E30侵入人体后,会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即病毒与B细胞的直接接触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还需要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当B细胞活化后,就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同时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成为靶细胞被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信号,并在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加速分裂分化,裂解靶细胞。由此可见,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小问2详解】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究RK-33对E30的增殖影响,相对于3组,1组只添加了E30,是作为空白对照,和3组对比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添加RK-33,证明RK-33物质对病毒的作用效果,2组和3组对比可以排除溶解RK-33的溶剂对实验的影响,以确保3组的效果是由RK-33造成。
【小问3详解】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DDX3是一种醒,RK-33可能作用于DDX3合成的转录或者翻译过程,从而使DDX3合成减少。由于DDX3表达量增多时,E30的量也增多,当DDX3合成减少后,病毒的数量也减少,推测DDX3应该是病毒增殖过程中的一种关键醉。
20、家蚕(2n=28)为ZW型性别决定。蚕卵有圆形和椭圆,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卵(A)对白卵(a)为显性,位于10号染色体上。正常蚕(Os)的幼体体表不透明,油蚕(os)的体表透明。
(1)图1杂交实验中,蚕卵形状的遗传___________(填“符合”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请说明判断依据___________。
(2)研究表明,os基因位于家蚕的Z染色体上,W染色体上无相应基因。若通过杂交实验证明os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杂交方案及杂交结果分别为___________。
(3)雄蚕食桑少,蚕丝质量高,蚕农希望只养雄蚕,避免雌、雄蚕混养。可通过改造W染色体实现只养雄蚕的目的。
I:图2中用嘎γ射线处理、改造W染色体时所引发的变异称为___________。研究人员利用W1通过杂交培育了基因型为aaZW1A的种蚕,该种蚕与白卵雄蚕杂交,子代中___________卵孵化为雄蚕。
II:利用W2构建的家蚕平衡致死体系中,m基因和n基因为隐性致死基因,os基因能遮蔽m基因的致死作用。
①家蚕平衡致死体系可以自稳,请用遗传图解解释其原理(图中基因型写法参照下例:平衡体系中的雌蚕写作aaZmNWosA)___________。
②普通蚕中无m、n隐性致死基因(基因型为aaZMNZMN、aaZMNW),请说明利用家蚕平衡致死体系繁育雄蚕的过程___________。
【答案】(1) ①. 符合 ②. F3出现固定分离比
(2)让雄性油蚕与雌性正常蚕杂交,子代雌性为油蚕,雄性为正常蚕
(3) ①. I:易位 ②. 白色 ③. ④. 让家蚕平衡体系中的雄蚕(aaZmNZMn)与普通蚕的雌蚕(aaZMNW)杂交,子代中雌蚕(aaZmNW、aaZMnW)致死,存活的全为雄蚕(aaZMNZmN、aaZMNZMn)
【解析】
【分析】1、凡雌性个体具有2个异型性染色体,雄性个体具有2个相同的性染色体的类型,称为ZW型。这类生物中,雄性是同配性别。即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ZW,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鸟类、鳞翅目昆虫、某些两栖类及爬行类动物的性别决定属这一类型。
2、染色体易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叫染色体易位。
【小问1详解】
根据题干“蚕卵有圆形和椭圆,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结合图1 的杂交实验中F3的分离比均为3:1,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性状分离比,故蚕卵形状的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
【小问2详解】
要证明某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常用的组合为:两条性染色体同型的隐性个体×两条性染色体不同型的显性个体(纯合子),这样就可以得到具有相对性状的雌雄性个体,将其区分开,而若是位于常染色体上,雌雄后代的表现型均一致,故若要若通过杂交实验证明os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杂交方案为:让雄性油蚕(ZosZos)与雌性正常蚕(ZOsW)杂交;杂交结果为:子代雌性为油蚕(ZosW),雄性为正常蚕(ZOsZos)。
【小问3详解】
图2中经γ射线处理后,10号常染色体的带有A基因的片段转移到W性染色体上,这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染色体片段的转移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研究人员利用W1通过杂交培育了基因型为aaZW1A的种蚕,该种蚕与白卵雄蚕杂交,白卵雄蚕基因型为aaZZ,则得到的后代基因型及表现型为:aaZZ(白卵雄蚕)、aaZW1A(黑卵雌蚕),即子代中白卵孵化为雄蚕。
家蚕平衡致死体系可以自稳,其杂交遗传图解为:
普通蚕中无m、n隐性致死基因(基因型为aaZMNZMN、aaZMNW),利用家蚕平衡致死体系(aaZmNZMn)获得雄蚕,将家蚕平衡致死体系(aaZmNZMn)与普通蚕的雌蚕(aaZMNW)杂交进行杂交,会出现:子代中雌蚕(aaZmNW、aaZMnW)致死,存活的全为雄蚕(aaZMNZmN、aaZMNZMn),从而繁育雄蚕。
21、重叠延伸PCR技术是采用具有互补末端的引物,使PCR产物形成了重叠链,从而在随后的扩增反应中通过重叠链的延伸,将不同来源的扩增片段重叠拼接起来的技术,可通过定点诱变在体外改造DNA分子,并将改造后的目的基因导入质粒构建目的基因表达载体。
(1)上图所示的重叠延伸PCR技术中,PCR1的引物是_________。PCR4可获得大量定点诱变目的基因,此时的引物为__________。PCR3时模板DNA不能选择DNA分子③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为使重叠延伸PCR技术改造后的目的基因(该基因序列不含图中限制酶的识别序列)能与载体正确连接,PCR4时,应在基因上、下游引物的_________端分别添加限制酶_________的酶切位点。
(3)将目的基因、质粒及大肠杆菌混合,温育一段时间后涂在含四环素的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菌落。这些菌落的菌体内_________(填“一定不一定”)含有目的基因,理由是_________。
【答案】(1) ①. 引物A、引物C ②. 引物C、引物D ③. 子链的延伸方向只能从5’→3',以DNA分子③作模板时子链不能延伸
(2) ①. 5 ②. Kpnl、EcoRl
(3) ①. 不一定 ②. 含有空白质粒的大肠杆菌也能在该培养上生长
【解析】
【分析】PCR原理:在DNA复制中,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的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
【小问1详解】
由于DNA合成的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到3’端延伸的,根据PCR1的产物,可知引物是引物A、引物C。根据PCR2的产物,PCR2的引物为引物B、引物C,将DNA分子②④混合后退火可得到③⑤,PCR3获得DNA⑥,DNA⑥分子的3’端与引物D互补配对,5’端与引物C互补配对,所以PCR4的引物为引物C、引物D;PCR3为了获得重叠链,模板DNA不能选择DNA分子③的原因是子链的延伸方向只能从5’→3',以DNA分子③作模板时子链不能延伸。
【小问2详解】
为使重叠延伸PCR技术改造后的目的基因能与载体正确连接,PCR4时,应在基因上、下游引物的5'端分别添加限制酶,因为5' 端对扩增特异性影响不大,引物的延伸是从5' 端开始的,不能进行任何修饰。目的基因应插在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由于pstI靠近终止子,所以应在基因上、下游引物的5'端分别添加限制酶Kpnl、EcoRl。
【小问3详解】
目的基因、质粒及大肠杆菌混合,可能有一些质粒与目的基因成功连接,可能也有些质粒没有与目的基因连接,这些质粒若成功导入大肠杆菌,由于质粒上有四环素抗性基因,所以都能在含四环素的的平板上长出菌落,所以这些菌落不一定含有目的基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三)(福建卷)含解析,共3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一)(福建卷)含解析,共4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信息必刷卷05-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福建卷)(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