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单元综合提升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3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单元综合提升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共23页。
第三单元单元综合提升 语 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其主要考查形式是让考生直接翻译句子。分值方面全国卷近几年稳定在10分。可见,近几年这一考点还将会是考查重点。翻译时我们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词。文言语句的翻译,译出关键实词是重中之重。关键实词翻译正确了,其他内容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如何在众多的词语中迅速判定哪个是关键实词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实词的判定标准有如下三个:1.带有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活用是比较常见的,也是考试中的得分点。活用现象一般包括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等。2.包含修辞手法。有的实词运用了比喻、借代或委婉等修辞手法,在翻译时要对修辞手法进行还原,才能准确翻译。如《触龙说赵太后》“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一句中,“填沟壑”是“死”的委婉说法,是谦称自己的死。3.存在古今异义。古代汉语中的词,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少有双音节词,有时两个单音节词连在一起,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相同,但意义不同,因此翻译文言文时,切忌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的意义等同于现代汉语中一个双音节词的意义。如《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是“意外的变故”的意思,不能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二、虚词。在句子中看似不如实词重要,但如果对它巧妙地加以利用,同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借助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相关词的词性。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就能够推断出与其相关联的其他词的词性,从而为正确翻译打下基础。2.借助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句间关系。从一个虚词出发,考生可以推及其所在的句子与其他句子之间的复杂关系,了解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翻译才能更准确。如《屈原列传》中的“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一句,“故”意为“所以”,由此可知这一句与前面一句之间是因果关系,这样一来,前一句中的“以”便不难理解了,应解释为“因为”。3.借助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句式。如“法令所以导民也”一句,当考生确定“所以”是“用来……的”的意思后,再来审视该句,“法令用来引导民众的”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中间少了动词,由此断定这是一个判断句,应译为“法令是用来引导民众的”。三、特殊句式。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被动句要译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宾语前置,不译。所以应译为“不明句读,不能解除疑惑”。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参考答案:(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乃”是副词,表示肯定,就是。“所以”,表原因。第二个“乃”,表顺承,才。“弗”,不。“如”,比得上。(2)“走”,跑。“之”,动词,往,到……去。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他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替士兵们分担劳苦。有个生了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毒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说:“从前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于是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死在什么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太守,来抗拒秦国、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这是魏国的宝贝啊!”吴起回答说:“先前殷纣的领土,左到孟门山,右到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德政,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势的险要。”武侯说:“好。”吴起做西河太守,有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跟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交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国的公主,却嫉妒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去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他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各诸侯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旧的楚国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与魏讲,罢兵。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识之。”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曰:“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B.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C.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D.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答案:A解析:“宜阳,大县也”为判断句的结构,排除B、D两项;“名曰县”意为“名义上是县”,“曰”后不能断,排除C项。故选A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家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B.周室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C.据《山海经》载,息壤是传说的一种能自行不断生长的土壤。D.江东是地理名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文中的“江东”是指会稽等吴越之地。答案:C解析:文中的息壤是地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茂才学出众,足智多谋。甘茂得到张仪、樗里子、秦惠王、秦武王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他也在攻取汉中、平定蜀乱中施展才能,凯旋后随即被委以左丞相的大任。B.甘茂尽心事主,审时度势。秦武王向甘茂表达一统天下的雄心之后,甘茂巧妙利用秦国与魏国、韩国之间的错杂关系,破除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碍,取得了攻韩战争的胜利。C.甘茂聪明睿智,深谋远虑。出师攻韩以前,甘茂不仅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更认识到谗言的危险性。为此,甘茂用与秦王结盟的方式来抵御谗言,实现了既定目标。D.甘茂善谋大略,不擅内斗。甘茂在受到诋毁之后借机出逃,先后到了齐国和楚国,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最终却因为召滑搞乱越国的前车之鉴遭遗弃,死于魏国。D解析:“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错。楚怀王是想送甘茂回秦国担任秦国丞相。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2)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参考答案:(1)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这样大王就欺骗了魏王,而我也受到公仲侈的怨恨。(2)于是大举起兵,让甘茂进攻宜阳。斩敌六万人,终于打下了宜阳。解析:第(1)句中注意“听”“怨”等词语的翻译。第(2)句中注意“因”“悉”“拔”等词语的翻译。参考译文甘茂,是下蔡人。从师于下蔡的史举先生,学习百家的学说。通过张仪、樗里子请求拜见秦惠王。秦惠王一见他就非常喜欢,让他带兵,辅佐魏章平定了汉中地区。秦惠王去世,秦武王即位。蜀侯辉、蜀相陈壮谋反,秦武王派甘茂平定蜀乱。回来后,秦武王任命甘茂为左丞相,任命樗里子为右丞相。秦武王三年,秦武王对甘茂说:“寡人想开辟一条能够走车的路通往三川,来窥视周王室,那么寡人死了也是不朽的了。”甘茂说:“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相约去攻打韩国,并派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甘茂到魏国后,就对向寿说:“您回去后,就对大王说‘魏国听从我的主张了,但是希望大王不要攻打韩国’。事情成功后,全算作您的功劳。”向寿回到秦国,把甘茂的话报告给武王,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抵达息壤,武王追问原因。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一个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的财物长期以来积聚在那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是一个郡。现在大王冒着数倍的凶险,千里行军攻打它,难啊。现在我是寄居在秦国的客卿。樗里子、公孙奭这两个人借口韩国还有实力,来非议进攻韩国之事,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这样大王就欺骗了魏王,而我也受到公仲侈的怨恨。”武王说:“我不会听信他们的非议,我们订立信约吧。”终于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和武王争议讨伐之事。武王召甘茂回国,想要罢兵。甘茂说:“息壤还在那个地方呢。”武王说:“有这回事。”于是大举起兵,让甘茂进攻宜阳。斩敌六万人,终于打下了宜阳。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讲和。武王终于到了周地,最后死在了周地。武王的弟弟即位,就是昭王。甘茂终于向秦昭王提出,把武遂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竭力反对这么做,但没有成功。向寿和公孙奭因此而怨愤,常在昭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甘茂恐惧,便停止攻打魏国的蒲阪,乘机逃亡离开了秦国。樗里子与魏国讲和,撤兵作罢。甘茂逃出秦国投奔齐国,齐国派甘茂出使楚国,楚怀王刚刚与秦国通婚结亲,很高兴。秦王听说甘茂正在楚国,就派人对楚王说:“希望把甘茂送到秦国来。”楚王向范蜎询问说:“我想在秦国安排个丞相,您看谁合适?”范蜎回答说:“我没有能力识别那样的人。”楚王说:“我打算让甘茂去任丞相,合适吗?”范蜎回答道:“不合适。甘茂的确是个贤才,但不能到秦国任丞相。秦国有贤能的丞相,对楚国不是好事。况且大王先前曾把召滑推荐到越国任职,他暗地里鼓动章义发难,搞得越国大乱,因此楚国才能在南边把厉门作边塞,把江东作郡县。我考虑大王的功绩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记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的过失。”于是楚王派使臣去请求秦王让向寿在秦国任相。秦国终于让向寿担任了丞相。甘茂最终也没能够再回到秦国,后来死在魏国。
第三单元单元综合提升 语 文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其主要考查形式是让考生直接翻译句子。分值方面全国卷近几年稳定在10分。可见,近几年这一考点还将会是考查重点。翻译时我们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词。文言语句的翻译,译出关键实词是重中之重。关键实词翻译正确了,其他内容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如何在众多的词语中迅速判定哪个是关键实词就显得尤为重要。关键实词的判定标准有如下三个:1.带有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活用是比较常见的,也是考试中的得分点。活用现象一般包括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等。2.包含修辞手法。有的实词运用了比喻、借代或委婉等修辞手法,在翻译时要对修辞手法进行还原,才能准确翻译。如《触龙说赵太后》“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一句中,“填沟壑”是“死”的委婉说法,是谦称自己的死。3.存在古今异义。古代汉语中的词,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少有双音节词,有时两个单音节词连在一起,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相同,但意义不同,因此翻译文言文时,切忌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节词的意义等同于现代汉语中一个双音节词的意义。如《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是“意外的变故”的意思,不能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二、虚词。在句子中看似不如实词重要,但如果对它巧妙地加以利用,同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1.借助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相关词的词性。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就能够推断出与其相关联的其他词的词性,从而为正确翻译打下基础。2.借助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句间关系。从一个虚词出发,考生可以推及其所在的句子与其他句子之间的复杂关系,了解了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翻译才能更准确。如《屈原列传》中的“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一句,“故”意为“所以”,由此可知这一句与前面一句之间是因果关系,这样一来,前一句中的“以”便不难理解了,应解释为“因为”。3.借助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句式。如“法令所以导民也”一句,当考生确定“所以”是“用来……的”的意思后,再来审视该句,“法令用来引导民众的”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中间少了动词,由此断定这是一个判断句,应译为“法令是用来引导民众的”。三、特殊句式。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的语法习惯调整。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要将颠倒的语序理顺,被动句要译出被动的关系,省略句要将省去的内容补全。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助词,帮助宾语前置,不译。所以应译为“不明句读,不能解除疑惑”。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参考答案:(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乃”是副词,表示肯定,就是。“所以”,表原因。第二个“乃”,表顺承,才。“弗”,不。“如”,比得上。(2)“走”,跑。“之”,动词,往,到……去。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他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替士兵们分担劳苦。有个生了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毒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说:“从前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于是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死在什么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正,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太守,来抗拒秦国、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这是魏国的宝贝啊!”吴起回答说:“先前殷纣的领土,左到孟门山,右到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德政,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势的险要。”武侯说:“好。”吴起做西河太守,有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让我跟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交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国的公主,却嫉妒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去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他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蔡国,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各诸侯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旧的楚国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丞相甘茂将兵伐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襄王使公仲侈入谢,与秦平。武王竟至周,而卒于周。其弟立,为昭王。甘茂竟言秦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向寿、公孙奭由此怨,谗甘茂,茂惧,辍伐魏蒲阪,亡去。樗里子与魏讲,罢兵。甘茂之亡秦奔齐,齐使甘茂于楚,楚怀王新与秦合婚而欢。而秦闻甘茂在楚,使人谓楚王曰:“愿送甘茂于秦。”楚王问于范蜎曰:“寡人欲置相于秦,孰可?”对曰:“臣不足以识之。”楚王曰:“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对曰:“不可。茂诚贤者也,然不可相于秦。夫秦之有贤相,非楚国之利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B.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C.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D.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答案:A解析:“宜阳,大县也”为判断句的结构,排除B、D两项;“名曰县”意为“名义上是县”,“曰”后不能断,排除C项。故选A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家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B.周室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C.据《山海经》载,息壤是传说的一种能自行不断生长的土壤。D.江东是地理名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定义,文中的“江东”是指会稽等吴越之地。答案:C解析:文中的息壤是地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茂才学出众,足智多谋。甘茂得到张仪、樗里子、秦惠王、秦武王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他也在攻取汉中、平定蜀乱中施展才能,凯旋后随即被委以左丞相的大任。B.甘茂尽心事主,审时度势。秦武王向甘茂表达一统天下的雄心之后,甘茂巧妙利用秦国与魏国、韩国之间的错杂关系,破除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阻碍,取得了攻韩战争的胜利。C.甘茂聪明睿智,深谋远虑。出师攻韩以前,甘茂不仅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更认识到谗言的危险性。为此,甘茂用与秦王结盟的方式来抵御谗言,实现了既定目标。D.甘茂善谋大略,不擅内斗。甘茂在受到诋毁之后借机出逃,先后到了齐国和楚国,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最终却因为召滑搞乱越国的前车之鉴遭遗弃,死于魏国。D解析:“甚至有机会被楚怀王任命为丞相”错。楚怀王是想送甘茂回秦国担任秦国丞相。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2)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斩首六万,遂拔宜阳。参考答案:(1)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这样大王就欺骗了魏王,而我也受到公仲侈的怨恨。(2)于是大举起兵,让甘茂进攻宜阳。斩敌六万人,终于打下了宜阳。解析:第(1)句中注意“听”“怨”等词语的翻译。第(2)句中注意“因”“悉”“拔”等词语的翻译。参考译文甘茂,是下蔡人。从师于下蔡的史举先生,学习百家的学说。通过张仪、樗里子请求拜见秦惠王。秦惠王一见他就非常喜欢,让他带兵,辅佐魏章平定了汉中地区。秦惠王去世,秦武王即位。蜀侯辉、蜀相陈壮谋反,秦武王派甘茂平定蜀乱。回来后,秦武王任命甘茂为左丞相,任命樗里子为右丞相。秦武王三年,秦武王对甘茂说:“寡人想开辟一条能够走车的路通往三川,来窥视周王室,那么寡人死了也是不朽的了。”甘茂说:“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相约去攻打韩国,并派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甘茂到魏国后,就对向寿说:“您回去后,就对大王说‘魏国听从我的主张了,但是希望大王不要攻打韩国’。事情成功后,全算作您的功劳。”向寿回到秦国,把甘茂的话报告给武王,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抵达息壤,武王追问原因。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一个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的财物长期以来积聚在那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是一个郡。现在大王冒着数倍的凶险,千里行军攻打它,难啊。现在我是寄居在秦国的客卿。樗里子、公孙奭这两个人借口韩国还有实力,来非议进攻韩国之事,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这样大王就欺骗了魏王,而我也受到公仲侈的怨恨。”武王说:“我不会听信他们的非议,我们订立信约吧。”终于让丞相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和武王争议讨伐之事。武王召甘茂回国,想要罢兵。甘茂说:“息壤还在那个地方呢。”武王说:“有这回事。”于是大举起兵,让甘茂进攻宜阳。斩敌六万人,终于打下了宜阳。韩襄王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讲和。武王终于到了周地,最后死在了周地。武王的弟弟即位,就是昭王。甘茂终于向秦昭王提出,把武遂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竭力反对这么做,但没有成功。向寿和公孙奭因此而怨愤,常在昭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甘茂恐惧,便停止攻打魏国的蒲阪,乘机逃亡离开了秦国。樗里子与魏国讲和,撤兵作罢。甘茂逃出秦国投奔齐国,齐国派甘茂出使楚国,楚怀王刚刚与秦国通婚结亲,很高兴。秦王听说甘茂正在楚国,就派人对楚王说:“希望把甘茂送到秦国来。”楚王向范蜎询问说:“我想在秦国安排个丞相,您看谁合适?”范蜎回答说:“我没有能力识别那样的人。”楚王说:“我打算让甘茂去任丞相,合适吗?”范蜎回答道:“不合适。甘茂的确是个贤才,但不能到秦国任丞相。秦国有贤能的丞相,对楚国不是好事。况且大王先前曾把召滑推荐到越国任职,他暗地里鼓动章义发难,搞得越国大乱,因此楚国才能在南边把厉门作边塞,把江东作郡县。我考虑大王的功绩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记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的过失。”于是楚王派使臣去请求秦王让向寿在秦国任相。秦国终于让向寿担任了丞相。甘茂最终也没能够再回到秦国,后来死在魏国。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