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1学年第二学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末联考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在某些因素诱导下,人体造血干细胞能在体外培养成神经细胞和肝细胞。此过程主要涉及细胞的( )
A. 分裂与分化 B. 分化与癌变 C. 癌变与衰老 D. 衰老与分裂
【答案】A
【解析】
【分析】造血干细胞是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鼻祖,由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增殖为不同的血细胞系,并进一步生成血细胞。造血干细胞是高度未分化细胞,具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
【详解】在正常情况下,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遗传物质的作用下,其形态、结构、功能随着细胞的生长出现了差异,就是细胞的分化,在某些因素诱导下,人体造血干细胞能在体外培养成神经细胞和肝细胞。此过程主要涉及细胞的分裂和分化,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 细胞器是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器官,下列不属于细胞器的是( )
A. 叶绿体 B. 核基质 C. 中心体 D. 核糖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器按含膜情况可分类为:(1)双层膜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2)单层膜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3)无膜细胞器:中心体、核糖体。
【详解】A、叶绿体是双层膜的细胞器,A不符合题意;
B、核基质不属于细胞器,B符合题意;
C、中心体属于无膜结构的细胞器,C不符合题意;
D、核糖体属于无膜结构的细胞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氟利昂逸散到大气层中会直接导致( )
A. 水体污染 B. 酸雨形成
C. 臭氧层破坏 D. 温室效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氟利昂被广泛地作为各种喷雾器的雾化剂、除臭剂和制冷剂使用,大量氟利昂逸散之后最终将会到达大气圈层上层,并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通过化学反应使臭氧量减少。
【详解】A、水体污染是指家庭污水、微生物病原体、化学肥料、杀虫剂等被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江、河、湖、海变质造成的污染,A错误;
B、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B错误;
C、臭氧层的作用是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氟利昂会使大气圈上层的臭氧量减少,使臭氧层遭到破坏,C正确;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煤、石油和天然气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的全球平衡收到严重干扰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D错误。
故选C。
4. 以下不属于表观遗传特点的是( )
A. 可以遗传 B. 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
C. 可能引起疾病 D. 可能导致基因组碱基的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特点:
1.可遗传的,即这类改变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能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
2.可逆性的基因表达调节,也有较少的学者描述为基因活性或功能;
3.没有DNA序列的改变或不能用DNA序列变化来解释。
【详解】A.表观遗传学可以遗传,A不符合题意;
B.表观遗传学基因组碱基序列不发生改变,B不符合题意;
C.表观遗传学涉及染色质重编程和整体的基因表达调控,可能引起疾病,C不符合题意;
D.表观遗传学没有DNA序列的改变,D符合题意。
故选D。
5. 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
A. 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
B. 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C. 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 水分子的跨膜运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胞吐是大分子物质排出细胞外的方式,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在细胞内被运输的物质先形成囊泡,囊泡向细胞膜移动,并与细胞膜融合,细胞膜将运输的物质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分泌到细胞外属于胞吐,A不符合题意;
B、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B不符合题意;
C、分泌蛋白从胰腺腺泡细胞内到胞外属于胞吐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C不符合题意;
D、水分子的跨膜运动属于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不属于胞吐,D符合题意。
故选D。
6.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心肌细胞内的CO2浓度低于其生活的内环境
B. 血管中的药物需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
C.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D. 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答案】A
【解析】
【详解】心肌细胞的有氧呼吸不断产生CO2,使其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其生活的内环境,A错误;
血管中的药物需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经组织液进入肌细胞,B正确;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由血浆进入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诱发人体组织水肿,C正确;
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D正确。
故选A。
7. 如图甲烧杯中是5%的淀粉液,图乙烧杯中是5%葡萄糖液,将装有蒸馏水的透析袋分别放入图甲、乙烧杯中(水和葡萄糖分子能通过透析袋的膜)放置一段时间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烧杯中透析袋外的淀粉溶液浓度不变
B. 图乙烧杯中透析袋外的葡萄糖溶液浓度不变
C. 图甲烧杯中透析袋内的液体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后呈蓝色
D. 图乙烧杯中透析袋内的液体加入本尼迪特试剂热水浴加热后呈红黄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甲烧杯中是5%的淀粉液,乙烧杯中是5%葡萄糖液,淀粉不可以通过透析袋,但是葡萄糖可以。同时甲乙烧杯中都装有透析袋,透析袋里是蒸馏水,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透析袋。
【详解】A、将装有蒸馏水的透析袋分别放入甲、乙烧杯中,放置一小时后,甲烧杯中由于淀粉不能进入透析袋,但水分子可以进入淀粉液中,淀粉液浓度会降低,A错误;
B、由于水和葡萄糖分子都能通过透析袋的膜,相当于乙烧杯中增加了水分,葡萄糖液浓度降低,B错误;
C、由于淀粉不能通过透析袋,所以图甲烧杯中透析袋内的液体加入碘-碘化钾溶液后不会呈蓝色,C错误;
D、由于葡萄糖可以透过透析袋,所以图乙烧杯中透析袋内的液体加入本尼迪特试剂热水浴加热后呈红黄色,D正确。
故选D。
8. 种群的分布型包括甲、乙、丙三种,其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是最常见的分布型 B. 乙是种内竞争的结果
C. 种群分布型与其资源需求有关 D. 种群分布型就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甲图为种群的集群分布,乙图为种群的均匀分布,丙图为种群的随机分布。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详解】A、甲是集群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A正确;
B、乙是均匀分布,种群的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B正确;
C、种群空间分布类型与其资源需求有关,若资源分布均匀,则很可能呈均匀分布,C正确;
D、种群分布型是种群空间特征,不是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D。
9. 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培养与分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配制培养基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
B. 选择高压蒸汽灭菌条件时,不需考虑灭菌的材料和数量
C. 倒好培养基的培养皿要立即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D. 单菌落的分离是微生物纯化的通用方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培养基配制时的注意事项:
①全程要求无菌操作,无菌技术除了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外,还能有效地避免操作者自身被微生物感染。
②培养基灭菌后,需要冷却到50℃左右时,才能用来倒平板.可以用手触摸盛有培养基的锥形瓶,当感觉到锥形瓶的温度下降到刚刚不烫手时,就可以进行倒平板.操作时应使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以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③平板冷凝后皿盖上会凝结水珠,凝固后的培养基表面的湿度也比较高,若将平板倒置,既可以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④在倒平板的过程中,不能将培养基溅到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因为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培养基上滋生。
【详解】A、接种微生物时,为防止其他微生物落入培养基,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A错误;
B、选择高压蒸汽灭菌条件时,需要考虑灭菌的材料和数量,B错误;
C、倒好培养基的培养皿,等培养基冷凝后要将平板倒过来放置,C错误;
D、单菌落的分离是微生物纯化的通用方法,D正确。
故选D。
10. 某同学将酵母菌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进行实验,不可能得到的结果是( )
A. 该菌在有氧条件下能够繁殖
B. 该菌在无氧呼吸的过程中无丙酮酸产生
C. 该菌在无氧条件下能够产生乙醇
D. 该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产生CO2
【答案】B
【解析】
【分析】酵母菌是兼性厌氧生物,有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酵母菌有细胞核,是真菌生物,其代谢类型是异氧兼性厌氧型,与无氧条件相比,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能量多,酵母菌的增殖速度快,A不符合题意;
BC、酵母菌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丙酮酸、还原性的氢,并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丙酮酸被还原性氢还原成乙醇,并生成二氧化碳,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D、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在第二阶段生成CO2,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
B. 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
C. 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 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
【答案】B
【解析】
【分析】1、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2、在遗传学和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详解】A、由题干中信息“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可知,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A正确;
B、人工选择可以积累人类喜好的变异,淘汰人类不喜好的变异,只对金鱼的变异类型起选择作用,不能使金鱼发生变异,B错误;
C、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存在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人类的喜好可以通过人工选择来实现,使人类喜好的性状得以保留,因此,人工选择可以决定金鱼的进化方向,D正确。
故选B。
12. 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下列关于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间期,核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形成16个DNA分子
B. 在前期,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DNA分子
C. 在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易于观察染色体
D. 末期,含有细胞壁物质的囊泡聚集成细胞板
【答案】D
【解析】
【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1)染色体数目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2)核DNA含量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3)染色单体数目变化:间期出现(0→4N),前期出现(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详解】A、已知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共8个DNA分子,在间期,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形成16个DNA分子,A正确;
B、间期染色体已经复制,故在前期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含2个DNA分子,B正确;
C、在中期,8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易于观察染色体,C正确;
D、动物细胞没有细胞板,D错误。
故选D。
13. 下列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控制外耳道多毛症的基因会随着Y染色体的传递而遗传
B. 真核生物都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C.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其相应的等位基因
D. 含X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性别决定有的是由性染色体决定,有的是由染色体组决定,有的是雌雄同体,不同个体之间没有性别差异;性染色体决定的性别常见的有XY型和ZW型,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的性染色体组型是XX,雄性是性染色体组型是XY;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的性染色体组型是ZZ,雄性的是ZW;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总是和性别相关联,叫伴性遗传
【详解】A、控制外耳道多毛症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会随着Y染色体的传递而遗传,A正确;
B、真核生物不是都有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如雌雄同体的豌豆、玉米等没有性染色体,B错误;
C、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含有等位基因,如XDXd、XDYd,C错误;
D、XY型的性别决定的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Y,产生雄配子一半含有X染色体,因此含X染色体的配子不一定是雌配子,D错误。
故选A。
14.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蛋白酶能消化细胞中的胶原纤维和其他成分,获得细胞悬液
B. 细胞进行一次传代培养所需时间等于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
C. 培养基中添加胎牛血清有助于提高动物细胞克隆形成率
D. 动物细胞只能贴壁生长,不能进行悬浮培养
【答案】C
【解析】
【分析】动物细胞培养的注意点:①10代以内细胞保持正常的二倍体核型,无突变发生,常用于实践或冷冻保存;②超过50代,极少数细胞突破自然寿命极限,突变成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能力;若超过50代,细胞不再增殖,全部死亡,则说明细胞没有发生癌变;③分瓶之前,称原代培养;出现接触抑制用胰蛋白酶处理,再分瓶培养为传代培养。
【详解】A、胰蛋白酶能消化细胞间的胶原纤维和其他成分,获得单细胞悬液,A错误;
B、传代培养的实质就是分离后再次培养,进行一次分离再培养称之为传一代,因此细胞进行一次传代培养所需时间应该大于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B错误;
C、动物血清有利于为细胞增殖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有助于提高动物细胞克隆形成率,C正确;
D、动物细胞可以贴壁生长,也能进行悬浮培养,D错误。
故选C。
15. 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 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
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
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故选C。
16. 如图表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过程,图中“亲代噬菌体”已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分别来自锥形瓶和试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锥形瓶内的培养液要加入含32P的无机盐来培养大肠杆菌
B. 若A中的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偏低
C. 过程②若不充分,将会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
D. 噬菌体接种在含32P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其体内的DNA会被标记上32P
【答案】B
【解析】
【分析】用同位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并搅拌、离心后,根据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可判断进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成分。
【详解】A、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大肠杆菌的,由于噬菌体已被标记,所以其内不需要加入32P标记的无机盐,A错误;
B、图中A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搅拌离心后出现在上清液中,所以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偏低,B正确;
C、32P标记噬菌体的DNA,过程②若不充分,将会导致外壳不能与细菌分离,但不会导致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强度增大,C错误;
D、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因而不能接种在含32P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培养,D错误。
故选B。
17. 下表为“探究酶的专一性”活动的实验记录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试管1、3、5中的实验结果不可以用碘-碘化钾试剂鉴定
B. 本实验的自变量为酶的种类或底物的种类,新鲜唾液需进行一定倍数的稀释处理
C. 本实验中不需要把底物溶液与酶溶液进行分别保温后,再充分混合放入恒温水浴中
D. 若1号试管无阳性反应而5号试管有阳性反应,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淀粉不纯
【答案】A
【解析】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详解】A、碘能检测淀粉是否被水解,试管1、3、5中底物均为淀粉,实验结果可以用碘-碘化钾试剂鉴定,A错误;
B、据表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酶的种类和底物的种类,新鲜唾液淀粉酶浓度高,需要经过一定倍数的稀释处理,B正确;
C、本实验研究的是酶的专一性特点,不是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需要分别对底物溶液与酶溶液进行保温处理,C正确;
D、本尼迪特试剂检查的是还原糖,淀粉属于非还原性糖,蔗糖酶不能水解淀粉,1号试管和5号试管的结果应该相同,都应该是无阳性反应,则若试管 1 号无阳性反应而 5 号有阳性反应,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淀粉不纯,5号试管中含有还原性糖或蔗糖(被蔗糖酶水解形成了还原性糖),D正确。
故选A。
18. 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的活动中,老师准备了①~⑤五种类型的小桶若干个,在每个小桶中放入12个小球,如图所示。甲同学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雌雄配子的受精作用,乙同学模拟“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1雌性个体产生配子的过程,则甲、乙同学应选择的小桶组合类型分别为( )
A. 甲:⑥③;乙:④⑥ B. 甲:①②;乙:③⑤
C. 甲:⑤⑤;乙:④⑤ D. 甲:⑤⑤;乙: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离定律的模拟实验中,两容器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容器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详解】若甲同学模拟“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F1雌雄的受精作用,由于雌雄配子均为两种,且两种雌配子或雄配子的数量相等,故应选择④④或⑤⑤;乙同学模拟“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F1雌性个体产生配子的过程,由于该过程存在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此应选择④⑤,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9. 细菌紫膜质是一种膜蛋白,ATP 合成酶能将H+势能转化为 ATP 中的化学能。科学家分别将细菌紫膜质和 ATP 合成酶重组到脂质体(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人工膜)上, 在光照条件下,观察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H+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易化扩散
B. ATP合成酶不能将光能直接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
C. 破坏跨膜H+浓度梯度对ATP的合成无影响
D. ATP合成酶只具有催化作用,不具有运输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示可知,甲图中在光照条件下,H+能逆浓度跨膜运输,则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图乙丙中ATP合成酶能将H+势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ATP合成酶既具有催化作用也具有运输作用,若破坏跨膜H+浓度梯度会抑制ATP的合成。
【详解】A、甲图中在光照条件下,H+能逆浓度跨膜运输,则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
B、由图乙丙可知,ATP合成酶能将H+势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ATP合成酶不能将光能直接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B正确;
C、由图可知,破坏跨膜H+浓度梯度会抑制ATP的合成,C错误;
D、由图丙可知,ATP合成酶既具有催化作用也具有运输作用,D错误;
故选B。
20. 人体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也是一些调节中枢的所在部位。下列有关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B. 下丘脑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 下丘脑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下丘脑有水平衡调节中枢
D. 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
【答案】B
【解析】
【分析】下丘脑的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盐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⑤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具有日周期节律活动,这个核团是体内日周期节律活动的控制中心。
【详解】AC、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同时也具有渗透压感受器,来感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AC正确;
B、下丘脑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具有内分泌功能,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B错误;
D、下丘脑内有是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感受体温变化,能调节产热和散热,D正确。
故选B。
21.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接种VZV减毒活疫苗(VarV)是预防水痘流行的有效方法。2019年,研究者对某地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VarV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感染初期患者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组织液
B. 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
C. 2014年、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VarV
D. 图中统计结果显示,第二剂次VarV接种率与水痘发病率呈正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详解】A、水疱中的液体应该为渗透压失衡造成的组织液聚集在皮肤下形成的,主要还是来自组织液,A正确;
B、呼吸道黏膜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具有清扫、阻挡异物等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当VZV从呼吸道侵入人体时,呼吸道黏膜受损者,会失去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阻挡和黏液的吸附作用,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被破坏,防卫功能减弱(即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故更易被VZV感染,B正确;
C、2014年、2015年出生儿童的发病率数据提示,及时接种第二剂疫苗起到了降低发病率的作用,因此需要及时接种第二剂疫苗,因为第一剂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该疫苗作为抗原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如果不及时接种第二针剂,记忆细胞、抗体可能会消失,即及时接种第二剂能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C正确;
D、图中统计结果显示,第二剂次VarV接种率与水痘发病率呈负相关,D错误。
故选D
22. 某雄性动物的体细胞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I号、Ⅱ号、X和Y),基因型为Aa。某细胞染色体组成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该细胞同时形成的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
B. 图中Ⅱ号染色体上同时含有A、a,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
C. 该细胞产生的精子与正常卵细胞受精发育成的子代没有I号染色体
D. 该细胞含有本物种的1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某雄性动物的体细胞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Ⅰ号、Ⅱ号、X和Y),而该图细胞中只含Ⅱ号和Y两条染色体,少了Ⅰ号染色体,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一对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又该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而Ⅱ号染色体上同时含有A和a基因,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详解】A、该雄性动物的体细胞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一对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所以与该细胞同时形成的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A错误;
B、图中Ⅱ号染色体上同时含有A、a,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显性突变或基因隐性突变或交叉互换,B正确;
C、该细胞产生的精子与正常卵细胞(含Ⅰ号、Ⅱ号、X染色体)受精发育成的子代只含有一条Ⅰ号染色体,C错误;
D、该物种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为Ⅰ号、Ⅱ号、X或Ⅰ号、Ⅱ号、Y,所以该细胞只含有本物种的1个染色体组中的2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B。
23. 大鼠神经元单独培养时,其轴突侧支返回细胞体,形成自突触如图1。电极刺激这些形成了自突触的神经元胞体引起兴奋,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部分神经元电位变化为曲线①,其余神经元为曲线②。若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上述所有神经元后,再进行相同刺激,测定结果为曲线③。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提高培养液中的钾离子浓度,静息电位绝对值将变小
B. 图2表明部分神经元受到电极刺激后,会产生连续两次神经冲动
C. 比较曲线①②③,说明曲线②神经元自突触处不存在谷氨酸受体
D. 推测谷氨酸可作为兴奋性化学递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的电信号,静息时,钾离子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2、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A、若提高培养液中的钾离子浓度,细胞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减小,静息电位绝对值将变小,A正确;
B、曲线①的a峰表明部分神经元会再次产生新的动作电位,B正确;
C、用谷氨酸受体抑制剂处理上述所有神经元后,再进行相同刺激,测定结果为曲线③,③与②比较电位下降,说明发生曲线②变化的神经细胞膜上存在谷氨酸受体,C错误;
D、由C项分析可知,谷氨酸可以使突触后膜发生阳离子内流,推测谷氨酸可作为兴奋性化学递质,D正确。
故选C。
24. 细胞内不同基因的表达效率存在差异,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能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图中基因A的表达效率高于基因B
B. 真核生物核基因表达的①和②过程分别发生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C. 人的mRNA、rRNA和tRNA都是以DNA为模板进行转录的产物
D. ①②过程碱基配对方式完全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1、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转运氨基酸。
2、分析图示: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
【详解】A、基因表达包含转录和翻译过程,可以从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从图中可以看出基因A的转录和翻译水平都高于基因B,A正确;
B、真核生物核基因的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中,B正确;
C、RNA分为mRNA、tRNA和rRNA,它们都是由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转录而来的,C正确;
D、②为翻译过程,tRNA中的反密码子和mRNA上的密码子可以碱基配对,配对方式为A-U、U-A、G-C、C-G,而①过程为转录,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G-C、C-G,因此①②过程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D。
25. 研究表明,6-BA(一种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类似物)在提高植物抗逆性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下图是外源6-BA对茄子幼苗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结果,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常温下,6-BA能提高茄子幼苗光合作用速率
B. 外源6-BA可以缓解低温对茄子幼苗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
C.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6-BA的存在,幼苗的表观光合速率持续加强
D. 低温处理3~5天时,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CO2固定过程受到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是否用6-BA处理及实验处理时间,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
【详解】A、据左图分析可知,常温下,6-BA组较对照组能提高茄子幼苗光合作用速率,A正确;
B、低温条件下,用6-BA处理组的净光合速率较低温组的净光合速率高,说明外源6-BA可以缓解低温对茄子幼苗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B正确;
C、图中随着时间的推移,6-BA存在时,幼苗的表观光合速率并没有持续加强,C错误;
D、低温处理3~5天时光合速率下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原因可能是低温抑制光合作用的酶的活性导致CO2固定过程受到影响,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部分
26. 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形态和习性上____________(填“接近”或“不接近”)。先将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在试管中,两种草履虫都能出现典型____________增长;然后把两种数量相等的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从而降低两个物种的竞争强度而达到____________。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答案】(1) ①. 接近 ②. S形 ③. 有限 ④. 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
(2) ①. 生态位分化 ②. 共存 ③. 部位、时间等
【解析】
【分析】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小问1详解】
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因此,将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分别单独培养在试管中,两种草履虫由于资源有限,都能出现典型的S形增长;然后把两种数量相等的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小问2详解】
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这种现象叫做生态位分化,从而降低两个物种的竞争强度而达到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不同而共存。
27.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下图表示光合作用过程,下表表示不同光照条件下某植物的部分生长指标。图中的磷酸转运器是叶绿体膜上的重要蛋白质。在有光条件下,磷酸转运器将卡尔文循环产生的磷酸丙糖不断运至细胞质用于蔗糖合成,同时将释放的Pi运至叶绿体基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光照强度
平均叶面积/cm2
气孔密度(个·mm-2)
净光合速率(μmolCO2·m-2·g-1)
强
13.6(100%)
826(100%)
4.33(100%)
中
20.3(149%)
768(93%)
4.17(96%)
弱
28.4(209%)
752(91%)
3.87(89%)
注:括号内的百分数以强光照的数据作为参照。
(1)在“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活动中加入适量CaCO3的目的是__________,从而避免光反应中其吸收的__________光减少而降低光合速率。
(2)C进入叶绿体后,与____________结合参加卡尔文循环,该过程需要光反应提供的___________。卡尔文循环产生的磷酸丙糖__________(填“大部分”或“小部分”)运至叶绿体外并转变成蔗糖。
(3)据图分析:若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抑制,会使叶绿体内淀粉含量___________。
(4)据表分析:该植物“应对”弱光光照的生长“策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防止研磨过程中叶绿素被破坏 ②. 红光和蓝紫
(2) ①. 五碳糖 ②. ATP和NADPH ③. 大部分 (3)增加
(4) ①. 植物叶面积增加,吸收更多光能 ②. 气孔总数增加,吸收更多CO2
【解析】
【分析】图表示光合作用过程,其中A为H2O,B为光反应中水光解产生的O2,C为叶绿体吸收的CO2。据表分析: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该植物叶面积增加,能吸收更多的光能,气孔密度随减小,但气孔总数增多,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以适应弱光情况下的生长。
【小问1详解】
在“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活动中加入适量CaCO3的目的是保护叶绿素,防止研磨过程中叶绿素遭到破坏,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因此可避免光反应中其吸收的红光和蓝紫光减少而降低光合速率。
【小问2详解】
C为叶绿体吸收CO2,C进入叶绿体后,与五碳糖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参加卡尔文循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磷酸丙糖是暗反应的产物,卡尔文循环产生的磷酸丙糖大部分运至叶绿体外并转变成蔗糖。
【小问3详解】
磷酸丙糖是暗反应的产物,当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抑制时,磷酸丙糖不能转运到细胞质,导致叶绿体内磷酸丙糖浓度增加,从叶绿体外转运进磷酸减少,淀粉积累在叶绿体内,含量增加。
【小问4详解】
由图可知: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该植物叶面积增加,能吸收更多的光能,气孔总数增多,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以适应弱光情况下的生长。
28. 果蝇翅形有长翅、残翅和小翅三种,受A/a、B/b二对基因共同控制,残翅受基因a控制,小翅受基因b控制。下图是关于果蝇翅形的两项杂交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由杂交一可知,控制果蝇翅形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__定律。基因B/b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
(2)杂交一中,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F2残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F2长翅雌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____。
(3)杂交二中F2的表型比例为长翅:小翅:残翅=_____________。
(4)现有一小翅雌果蝇,与一只残翅雄果蝇杂交,下一代只有小翅和残翅出现,写出此杂交过程遗传图解_______。
【答案】(1) ①. 自由组合 ②. X ③. 杂交一F2中小翅均为雄果蝇
(2) ①. aaXBXB、AAXbY ②. aaXBY、aaXbY ③. 1/6
(3)3:3:2 (4)
【解析】
【分析】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分析题图:杂交一中F2果蝇的性状分离比为9∶3∶4(为9∶3∶3∶1的变式),可知A/a和B/b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根据F2中小翅均为雄果蝇,说明翅形和性别有关,残翅受基因a控制,小翅受基因b控制,推出亲本残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亲本小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F1中长翅雌果蝇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
小问1详解】
由杂交一可知,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4,为9∶3∶3∶1的变式,可得出A/a和B/b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杂交一F2中小翅均为雄果蝇,可推测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
【小问2详解】
根据B/b位于X染色体上,残翅受基因a控制,小翅受基因b控制,杂交一中F1雌雄果蝇均为长翅,可推测出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Y。F1中长翅雌果蝇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 F2残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aaXbY,F2长翅雌果蝇A_XBX-中纯合子AAXBXB占1/3×1/2=1/6。
【小问3详解】
杂交二中,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Y,F1中长翅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Xb,小翅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则F2的表型比例为长翅(A_XB_)∶小翅(A_Xb_)∶残翅(aaX_ )=3∶3∶2。
【小问4详解】
现有一小翅雌果蝇(A_XbXb),欲确认其基因型,可选择与表型为残翅的雄果蝇(aaX-Y)杂交,若小翅雌果蝇为纯合子(AAXbXb),则足够多的子代中(AaX_)没有残翅果蝇(aaX_ )。若子代只出现小翅和残翅的个体,则亲本小翅雌果蝇为杂合子,即AaXbXb,且残翅雄果蝇基因型为aaXbY,故遗传图解为: 。
29. 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中国科学家运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一株嗜盐单胞菌H,以糖蜜(甘蔗榨糖后的废弃液,含较多蔗糖)为原料,在实验室发酵生产PHA等新型高附加值可降解材料,期望提高甘蔗的整体利用价值。工艺流程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菌株H对蔗糖的耐受能力和利用效率,可在液体培养基中将蔗糖作为_____________,并不断提高其浓度,经多次传代培养(指培养一段时间后,将部分培养物转入新配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以获得目标菌株。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并用__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菌落计数,评估菌株增殖状况。取10mL培养液加入90mL无菌水,混匀,静置后取上清液并稀释,将0.1mL稀释液接种于培养基上。104倍稀释对应的三个平板中菌落数量分别为78、91和95,则每毫升样液中微生物数量为______________个。此外,选育优良菌株的方法还有______________等。
(2)基于菌株H嗜盐、酸碱耐受能力强等特性,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不需要灭菌的发酵系统,其培养基盐浓度设为60g/L,pH为10,菌株H可正常持续发酵60d以上。该系统不需要灭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在工厂进行扩大培养,在适宜的营养物浓度、温度、pH条件下发酵,结果发现发酵液中菌株H细胞增殖和PHA产量均未达到预期,产生了少量乙醇等物质,说明发酵条件中______________可能是高密度培养的限制因素。
(4)菌株H还能通过分解餐厨垃圾(主要含蛋白质、淀粉、油脂等)来生产PHA,说明其能分泌______________。
(二)如图是从酵母菌获取某植物需要的某种酶基因的流程,结合所学知识及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5)图中B过程是_____________,cDNA文库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者“小于”)基因组文库。
(6)为在短时间内大量获得目的基因,可用____________扩增的方法,此方法中的每次循环可分为_____________延伸、退火三个步骤。
(7)目的基因获取之后,需要进行______________,此步骤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8)将该目的基因导入某双子叶植物细胞,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检测此基因在植物中是否表达成功,可以用____________技术进行检测。
(9)如果要想使该酶活性更强或具有更强的耐受性需要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这要通过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的蛋白质工程。首先要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再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唯一碳源 ②. 稀释涂布平板 ③. 8.8×106 ④. 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
(2)高盐环境导致其他杂菌失水过多而死亡;较高的pH导致其他杂菌的酶变性失活,生长繁殖受抑制
(3)氧气(O2或溶解氧)
(4)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
(5) ①. 逆转录 ②. 小于
(6) ①. PCR技术 ②. 变性
(7)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8) ①. 农杆菌转化法 ②. 抗原-抗体杂交 (9)脱氧核苷酸序列
【解析】
【分析】1、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另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2、分析题图:图示是从酵母菌中获取某植物需要的某种酶的基因的流程,其中①是从酵母菌细胞中提取DNA的过程;A表示从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菌株;B表示逆转录过程;C表示从cDNA文库中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菌株。
【小问1详解】
为提高菌株H对蔗糖的耐受能力和利用效率,可在液体培养基中将蔗糖作为唯一碳源,并不断提高其浓度,培养一段时间后,将部分培养物转入新配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以获得目标菌株。进行菌落计数需要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若某次取样中,对菌液稀释了104倍后,在每个平板上涂布菌液的体积为0.1ml,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为(78+91+95)÷3=88个,则每毫升样液中微生物数量为88÷0.1×104=8.8×106个。发酵工程的菌种选育可以从自然界中筛选,也可以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获得性状优良的菌株。
【小问2详解】
由于“菌株H嗜盐、酸碱耐受能力强等特性”,在适合其生长(盐浓度设为60g/L,pH为10)的培养基上,其他杂菌难以生存,因为高盐环境导致其他杂菌失水过多而死亡;较高的pH导致其他杂菌的酶变性失活,生长繁殖受抑制。因此该系统不需要灭菌。
【小问3详解】
在适宜的营养物浓度、温度、pH条件下发酵,结果发现发酵液中菌株H细胞增殖和PHA产量均未达到预期,产生了少量乙醇等物质,说明菌体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即发酵过程中氧气不足,限制了菌体的繁殖。
【小问4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菌株H还能通过分解餐厨垃圾(主要含蛋白质、淀粉、油脂等)来生产PHA,菌株H能分解蛋白质说明其能分泌蛋白酶,能分解淀粉说明其能分泌淀粉酶,能分解油脂说明其能分泌脂肪酶,即其能分泌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
【小问5详解】
B过程是利用mRNA合成DNA,为逆转录过程。基因组文库包括了该种生物所有的基因,而部分基因文库只包含一种生物的部分基因,因此cDNA文库小于基因组文库。
【小问6详解】
PCR技术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核酸合成技术,采用该技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目的基因;PCR每次循环都包括变性、复性(退火)、延伸三个步骤。
【小问7详解】
基因工程的核心操作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小问8详解】
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双子叶植物细胞常用农杆菌转化法;检测此基因在植物中是否表达成功,即检测目的基因的产物,可以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进行检测。
【小问9详解】
如果要想使该酶活性更强或具有更强的耐受性,需要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这要通过被称为第二代基因工程的蛋白质工程,首先要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再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30. 凋亡细胞具有细胞体积变小,位于质膜内侧的磷脂酰丝氨酸(PS)外翻等异常特征。为研究白细胞介素-1()对诱导红细胞凋亡的影响,用1ng/ml浓度的处理小鼠红细胞,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结果,该实验设计的可变因素为______,实验结论为______。
(2)经分析,造成6h和12h组结果的原因,可能与该实验未能完全模拟血浆中多种细胞因子协同作用有关。为此,需增加的实验是______组。
(3)若要进一步探究0.1ng/ml、1ng/ml、10ng/ml浓度的对红细胞体积的影响有何不同,请设计实验结果记录表。______
(4)为了检测外露的磷脂酰丝氨酸(PS),常加入带荧光标记的抗体与之特异性结合,如下图所示。
①在人体内,血清中的抗体是由______细胞分泌的。
②方法B中,可结合多个抗体b的原理是______。
③与方法A相比,方法B的优点是______。
【答案】 ①. 有无、作用时间 ②. 可诱导红细胞凋亡;在12h内,作用不明显,作用时间大于24h,则随时间作用增强 ③. 其它细胞因子 ④. 不同浓度的IL-1对红细胞体积的影响结果记录表
6h
12h
24h
48h
对照组
0.1 ng/ml
1ng/ml
10ng/ml
⑤. 效应B ⑥. 抗体a上有多个抗体b的结合位点 ⑦. 荧光更强,便于检测【解析】
【分析】1、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白细胞介素-1(IL-1)对诱导红细胞凋亡的影响,实验设计要求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2、抗体是指机体由于抗原的刺激而产生的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它(免疫球蛋白不仅仅只是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Y形蛋白质,仅被发现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中,及其B细胞的细胞膜表面。抗体能识别特定外来物的一个独特特征,该外来目标被称为抗原。
【详解】(1)根据图示,红细胞体积随着IL-1作用时间的延长在24小时后逐渐变小,PS外翻红细胞比例随着IL-1的作用时间的延长在24小时明显变大,由此可知,该实验设计的存在“有无IL-1、作用时间”两个可变因素,由以上实验结构,可推断出的实验结论为可诱导红细胞凋亡;在12h内,作用不明显,作用时间大于24h,则随时间作用增强。
2、经分析,造成6h和12h组结果的原因,可能与该实验未能完全模拟血浆中多种细胞因子协同作用有关。为此,在IL-1单独处理实验组外,还需增加含有血浆中多种细胞因子的实验组即IL-1+其它细胞因子组。
(3)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及单一变量原则,若要进一步探究0.1ng/ml、1ng/ml、10ng/ml浓度的对红细胞体积的影响有何不同,需在题干中实验设计的基础上,改变IL-1的浓度处理红细胞,并在6h,12h,24h,48h时分别记录红细胞的体积,实验结果记录表设计详见参考答案。
(4)①抗体是指机体由于抗原的刺激而产生的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它(免疫球蛋白不仅仅只是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的。
②由方法B中可看出,抗体a通过先于抗体b结合,再与荧光分子结构,抗体a上可结合多个抗体b的原因是抗体a上有多个抗体b的结合位点。
③与方法A相比,由于利用方法B能够结合的荧光分子更多,从而使荧光更强,便于坚持测。
【点睛】结合实验设计的原理和原则分析题意,此题还考查了学生对免疫系统中体液免疫的知识的掌握及进一步分析题图的能力。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8%、19,5℃以上,但反复的出现畏寒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8%、19,5℃以上,但反复的出现畏寒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温州新力量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