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精练
展开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明末清初,医学家吴有性放弃科举而从医,救人无数,他留下的医学名著是( )
A.《温疫论》
B.《本草纲目》
C.《肘后备急方》
D.《伤寒杂病论》
答案:A
2.战国时期的扁鹊已经用四诊法进行诊疗。下列是其四诊法的是( )
A.望、闻、听、切
B.望、看、问、切
C.望、闻、问、听
D.望、闻、问、切
答案:D
3.成书于约1 800年前,被公认为中国医药学方书的鼻祖,并被学术界誉为讲究辨证施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它是( )
A.《九章算术》
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
D.《本草纲目》
答案:B
解析:东汉时期的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故选B项。
4.《本草纲目》附有大量的药物形态图(如下图),李时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使自己的著作图文并茂
B.介绍用文字无法表述的药物
C.使药物分类更直观清晰
D.增加人们对药物的理性认识
答案:B
解析:为了把许多形状复杂的药物描绘出来,使读者看得更加明了,增加人们对各种药物的感性认识,李时珍为《本草纲目》绘了1000多幅图。故选B项。
5.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他主要是指( )
A.李时珍医术高超
B.《本草纲目》内容丰富,价值极高
C.李时珍受人尊崇
D.《本草纲目》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答案:B
解析:“种色夺目”说明《本草纲目》内容丰富,“宝藏悉陈”说明《本草纲目》价值极高。故选B项。
6.下列有关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表述正确的是( )
A.隋唐时期由传教士带到中国
B.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与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有关
C.教会医院并没有受到人们欢迎
D.人痘接种法、麻醉术等被引入中国
答案:B
解析:明末清初,西医传入中国,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西方一批教会医生与军医随列强殖民者而来,B项符合题意;西医凭借先进的医疗设备,对各种疾病作出诊断,广受欢迎,C项错误;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人痘接种法在明朝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下面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五次传染病情况简表
传染病 | 人类活动 | 影响 |
黑死病(鼠疫等) 1347—1353年 | 11世纪的垦荒运动引起环境破坏;居民木制、泥砖等结构的房屋;再加上人们不良的卫生习惯 | 西欧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大量人口死亡后,封建农奴得到解放;人口死亡,宗教找到新的教义来对死亡进行新的解释,人们把目光从天国转向了现世的享乐 |
美洲瘟疫(天花、麻疹、霍乱、白喉等) 15世纪左右 |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 | 美洲90%的原住人口死亡;引起了非洲大规模黑人奴隶的贩卖 |
伦敦大瘟疫 1665—1666年 | 英国的病源很可能是那些从阿姆斯特丹开出的运送棉花的商船 | 超过10万人死亡。为躲避瘟疫,牛顿回到乡下。这期间他在光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687年,牛顿划时代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
五次大霍乱 1817—1896年 | 工业革命、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是造成19世纪霍乱全球流行的主要原因 | 影响遍布全球,大量人口死亡。19世纪中期,英国进行公共卫生治污运动和住房改革。1900年左右,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卫生协议和机构诞生 |
全球暴发 大流感 1918—1920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战,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 | 全球有2500万到5000万人丧生。德国由于疫情和战争损失了80万兵力,1918年11月德国无力再战,只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
——摘编自丁学良、龙希成《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传染病》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至少提取两个有关传染病的信息,并论述传染病、人类活动和人类文明进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关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
观点:人类的活动加剧了疫病的传播,给人类文明带来重大影响。
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及人类自身生活环境、不良生活习惯,为黑死病等疫病传播提供温床,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黑死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宗教的虔诚,欧洲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形成,海外贸易的发展或者殖民扩张,加速了疫病的传播,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美洲大部分原住人口死于疫病传播。由于美洲劳动力的缺乏,欧洲殖民者开始从非洲掠夺奴隶进行贩卖,黑人奴隶制形成。英国疫情期间,牛顿回到乡下,这期间,他在光学、数学、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1687年,牛顿划时代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加速了科学研究进程,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工业文明的发展既造成了环境污染又加强了世界联系,加速了霍乱等疫病的传播,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工业文明的发展推动了医学和科技的进步,为霍乱等疫病的防治提供了条件;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及国际合作,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为人类改造自然提供了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加大,全球暴发大流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改变了战争走向,客观上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传染病是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揭露者和推动相应改革的催化剂。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1796年,一位英国医生指出,大纱厂所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的传染,这类传染疾病一旦暴发,会迅速感染封闭空间中的密集人群。上述材料表明( )
A.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
B.英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C.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D.圈地运动使城市中的人口剧增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雇用的童工很容易遭受烈性热病”“迅速感染”,可知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阶级矛盾尖锐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故B、C两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不是圈地运动的影响,故D项错误。
2.先秦典籍中,医字写作“毉”。中医形成之后,针砭、药石成为治病的主要方法,“毉”字也逐渐被“醫”字取代。“醫”下的“酉”字,是药罐子的象形。据此可以推断( )
A.中医发展与巫术相辅相成
B.中医经历了从巫术到科学的演化
C.中医源自巫术而缺乏科学
D.汉字伴随着科技发展而变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毉”字逐渐被“醫”字取代,针砭、药石成为治病的主要方法,可知B项正确。A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中医从巫术到科学的演化,而不是汉字的演变,故排除D项。
3.《黄帝内经》认为人的身、心、行共同构成了生命,三者整合才能使人和谐发展。“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材料反映了《黄帝内经》( )
A.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B.强调了医者医德的重要性
C.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最高水平
D.奠定了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德’管的就是心,医者身心不合,无以‘扶正祛邪’”,可知《黄帝内经》强调医者医德的重要性,故选B项。
4.有学者谈道,中国在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多次出现遍传南北的瘟疫,死人无数。在此背景下,终于出现了“实为中国医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这部作品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天下郡国利病书》
答案:B
解析:“公元后的两个世纪里”属于东汉时期,而《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写成的医书,故B项正确。
5.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以其在治愈疟疾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提取青蒿素的灵感源自东晋葛洪的中医治疗学专著《肘后备急方》。下列与此书性质相同的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 B.《齐民要术》
C.《黄帝内经》 D.《本草纲目》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医治疗学专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正确。B项是农学著作,C项是中医基础理论著作,D项是中药学知识的集大成之作。
6.据《峨眉文史》记载,峨眉山万年寺茂真禅师发明了人痘接种法,有效防止了痘瘟病(天花)的流行,比英国第一次(1796年)给人接种牛痘的时间早了近800年。下列史实出现时间与其相近的是( )
A.华盛顿当选为美国总统
B.设三省六部作为最高行政机关
C.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未打破
D.始铸针灸铜人供学习针灸疗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人痘接种法出现于996年左右,处于北宋时期。华盛顿当选为美国总统是在1789年;三省六部制形成于隋唐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未打破”是在北宋之前;针灸铜人出现于北宋时期。故D项正确。
7.明朝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朝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清朝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这些成就( )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
D.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由朝廷颁行”“康熙年间组织人力”体现了国家力量的支持,故选B项。
8.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最为发达的时期,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农书的增加,在数量上全面超越了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救荒本草》等应用植物学著作的产生是明清农学发展的又一特点,这些著作不仅对野生可食植物的形态、功效、食用方法进行详尽的描述,还配以图画,方便辨识利用。这反映了当时( )
A.政府重视科学研究
B.人地矛盾突出
C.经世致用思潮盛行
D.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这些著作不仅对野生可食植物的形态、功效、食用方法进行详尽的描述,还配以图画,方便辨识利用”,可知这些农书的出现有利于人们认识、食用可果腹的野菜,反映出当时人地矛盾突出,粮食短缺,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开展,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行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预防霍乱和鼠疫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公共卫生的建议。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上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方面的议论。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美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导致传染病横行,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呼声强烈。内战后,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1870年至1890年市政卫生局开始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一些城市还从正规部队中招募组建卫生监督部队;政府还吸引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甚至儿童参与垃圾处理工作;同时一些专家呼吁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疫”工作,1878年国会通过《国家防疫法》;19世纪70年代细菌理论的出现为城市检疫、消毒提供了理论指导。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死亡率的下降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摘编自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
——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公共卫生改革》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和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对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参考答案:(1)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西方工业文明传入,先进思想传播;传教士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租界的示范引领;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美国:工业革命的推动,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长快;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公共卫生状况恶化;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
(2)影响:改善了环境卫生,有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改变了城市面貌;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启示: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伍连德,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回国。1910年,东三省鼠疫大流行,清政府命伍连德前往东北主持瘟疫的调查和扑灭工作。伍连德经过科学调查,查清了此次瘟疫的原因。他大力破除旧的习俗,采取科学的方法,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东北瘟疫得到控制。此后,清政府决定成立由伍连德负责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这是我国最早的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鉴于当时国内缺少专业的医学刊物,1915年,伍连德创办了我国医学界的权威刊物《中华医学杂志》,次年成立中华医学会。1930年,全国防疫总所在上海成立,在伍连德的努力下,接收了全国各地海关的防疫站,从而结束了由西方人担任中国检疫机构领导的时代。伍连德在数十年的医疗卫生生涯中,发表医学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多部,享誉海内外。
——摘编自黄增章《中国流行病学的开拓者——伍连德》
(1)根据材料,概括伍连德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伍连德取得上述历史贡献的原因。
参考答案:(1)贡献:扑灭东三省的鼠疫,挽救人民生命;成立防疫机构,培训防疫队伍;创立专业医学机构,创办医学刊物,提高医学水平;收回海关检疫权利,维护国家主权;著书立说,学术成就突出。
(2)原因: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政府的支持;观念的更新,采取科学的方法;爱国心的驱使。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时作业,共8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课后复习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精练,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