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高二(上)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高二(上)期末化学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 科学家的发明与创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并列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B. 科学家戴维将电用于化学研究,在实验室制得了钠、镁等金属
C. 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加热时发现了氯气
D. 玻尔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核式结构为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
2. 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
A. 基态铬的价电子排布式:3d54s1
B. 基态铁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Ar]3d64s2
C. 氧原子核外电子轨道表达式:
D. K+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
3.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酸钠溶液清洗油污时,加热可以增强去污效果
B. 常用的白铁皮表面镀上了一层锌,采用的是牺牲阳极法
C. 工业生产中,适当增大廉价的反应物的浓度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D. “嫦娥五号”使用的太阳能电池阵和锂离子电池组,均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4. 反应A(g)+3B(g)⇌2C(g)+2D(g)在四种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分别为①v(A)=0.45mol/(L⋅min);②v(B)=0.6mol/(L⋅s);③v(C)=0.4mol/(L⋅s);④v(D)=0.45mol⋅L−1⋅s−1,该反应进行的快慢顺序为( )
A. ④>③=②>① B. ④<③=②<①
C. ①>②>③>④ D. ④>③>②>①
5. 为了除去MgCl2溶液中的Fe3+,可在加热并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
A. NH3⋅H2O B. NaOH C. Mg(OH)2 D. Na2CO3
6.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能使甲基橙试液显红色的溶液中:NH4+、Mg2+、AlO2−、NO3−
B. c(H+)c(OH−)=1×10−12的溶液中:K+、Na+、CO32−、NO3−
C. 水电离的c(H+)=1×10−13mol/L的溶液中:K+、Na+、HCO3−、Cl−
D. 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后的溶液中:Al3+、Na+、SO42−、Br−
7. 现有四种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如下:①[Ne]3s23p3; ②[Ne]3s23p4;③1s22s22p63s23p5。
则下列有关比较中正确的是( )
A. 最高正化合价:①>③>②
B. 单质氧化性:①>②>③
C. 电负性:①>③>②
D.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合物的酸性:③>②>①
8. 对于反应4NH3(g)+5O2(g)⇌4NO(g)+6H2O(g),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c4(NO)⋅c6(H2O)c4(NH3)⋅c5(O2)
B. 适当提高NH3的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提高NH3的转化率
C. 1molN−H断裂同时有1molO−H断裂,说明达该条件下的平衡状态
D. 其它条件不变,加入高效的催化剂能提高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百分数
9. 下列有关实验装置及实验设计或现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装置
实验
测定H2O2分解反应速率
探究温度对反应2NO2(g)⇌N2O4(g)平衡的影响
探究Na与水反应的热效应
探究Fe3+、Cu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A. A B. B C. C D. D
10. 在常温下,有关下列四种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
编号
①
②
③
④
溶液
氨水
氢氧化钠溶液
醋酸
盐酸
pH
11
11
3
3
A. 分别取1mL稀释至10mL,四种溶液的pH:①>②>④>③
B. 在①、②中分别加入适量的氯化铵晶体,两种溶液的pH均减小
C. 将①、④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Cl−)>c(NH4+)>c(OH−)>c(H+)
D. 若将aL④与bL②混合后(忽略溶液体积变化),溶液的pH=4,则a:b=11:9
11. 已知化合物A与H2O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化合物B与HCOO−,其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TS表示过渡态,Ⅰ表示中间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化合物A与H2O之间的碰撞均为有效碰撞
B. 该历程中的最大能垒(活化能)E正=16.87 kJ⋅mol−1
C. 使用更高效的催化剂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和反应热
D. 平衡状态时,升温使反应逆向移动
12. 己二腈[NC(CH2)4CN]是工业制造尼龙−66的原料,利用丙烯腈(CH2=CHCN,不溶于水)为原料、四甲基溴化铵[(CH3)4NBr]为盐溶液制备己二腈的电有机合成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交换膜为阴离子交换膜
B. 当电路中转移1mole−时,阳极室溶液质量减少8g
C. (CH3)4NBr在电化学合成中作电解质,并有利于丙烯腈的溶解
D. 正极区的电极反应为2CH2=CHCN+2e−+2H+=NC(CH2)4CN
13. 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工业上用水煤气两步法制氢气,第①、②步的反应原理及反应的lgKp−T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C(s)+H2O(g)⇌CO(g)+H2(g)ΔH1<0
B. NiFe2O4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平衡转化率
C. 某温度下,将CO和H2O(g)各1mol通入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是9,则CO的转化率是75%
D. 1300℃时,反应C(s)+2H2O(g)⇌CO2(g)+2H2(g)的平衡常数Kp=8
14. 氯碱工业的一种节能新工艺是将电解池与燃料电池相结合,相关物料的传输与转化关系如图所示(电极未标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电解池的阴极反应式为2H2O+2e−=H2↑+2OH−
B. 通入空气的电极为负极
C. 电解池中产生2molCl2时,理论上燃料电池中消耗0.5molO2
D. a、b、c的大小关系为c>a>b
15. 已知298K时,Ksp(NiS)=1.0×10−21,Ksp(NiCO3)=1.0×10−7;pNi=−lgc(Ni2+),pB=−lgc(S2−)或−lgc(CO32−)。在含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2S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i(NO3)2溶液产生两种沉淀(温度升高,NiS、NiCO3的Ksp均增大),298K时,溶液中阳离子、阴离子浓度的负对数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常温下NiCO3的溶解度大于NiS的溶解度
B. 向d点溶液中加入对应阴离子的钠盐,d点向b点移动
C. 对于曲线Ⅰ,加热b点溶液(忽略水的蒸发),b点向c点方向移动
D. m为3.5且曲线Ⅱ对应的阴离子是CO32−
16. 表格是周期表中的一部分,根据A~I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用元素符号(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回答下列问题:
(1)A~I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 ______ ,写出E基态原子价层电子的轨道表示式 ______ 。
(2)其单质能用于制漂白粉的元素是 ______ 。
(3)在D、E、I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是 ______ 。
(4)A分别与D、E、G形成的化合物中,最稳定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 ______ 。
(5)表格中C的单质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17. 用0.001mol/L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草酸(H2C2O4)溶液,回答下列 问题:
(1)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应该装在图______滴定管中
(2)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3)用0.001mol/L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草酸溶液,滴定终点的判断依据是:______。
(4)已知滴定V1mL待测液消耗标准液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始读数(mL)
末读数(mL)
消耗体积
1
0.10
19.20
19.10
2
1.85
20.75
18.90
3
0.00
24.06
24.06
则待测液的浓度为:______
(5)滴定结束时,俯视刻度线读取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会导致测定结果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影响”)
(6)已知NaHC2O4溶液中草酸氢根离子的电离大于水解,则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是:______。
18. 工业上利用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含有少量Al2O3、Fe2O3、MgO、SiO2等杂质)冶炼金属锰的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部分难溶物的溶度积常数见下表:
难溶物
Mn(OH)2
MnF2
MgF2
溶度积(Ksp)
2.0×10−13
5.6×10−3
7.0×10−11
回答下列问题:
(1)“酸浸“步骤中被还原的物质有 ______ ,该步骤中MnO2参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
(2)“滤渣2“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 ,已知“氧化“后溶液中(Mn2+)=0.2mol⋅L−1,若调pH至6,则是否有Mn(OH)2析出,列式计算: ______ 。
(3)写出“沉镁“步骤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值为 ______ 。
(4)“沉锰”时,若温度过高会产生含锰元素的副产物 ______ (写化学式);“沉锰“后的母液加入碱液,再加热处理可返回 ______ (填步骤名称)步骤循环利用。
19. 以NO2为主要成分的雾霾的综合治理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Ⅰ.汽车尾气中的NO(g)和CO(g)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生成无毒的N2和CO2。
(1)已知:①N2(g)+O2(g)=2NO(g)ΔH1=+180.5kJ⋅mol−1
②CO的燃烧热 ΔH2=−283.0kJ⋅mol−1
则反应③2NO(g)+2CO(g)⇌N2(g)+2CO2(g)ΔH3= ______ 。
(2)某研究小组在三个容积为5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0.4molNO和0.4molCO,发生反应③。在三种不同实验条件下进行上述反应(体系各自保持温度不变),反应体系总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温度:T1 ______ T2(填“<”“=”或“>”)。
②CO的平衡转化率:Ⅰ ______ Ⅱ ______ Ⅲ(填“<”“=”或“>“)。
③反应速率:a点的v逆 ______ b点的v正(填“<”“=”或“>”)。
Ⅱ.N2O是一种强温室气体,且易形成颗粒性污染物,研究N2O的分解反应2N2O=2N2+O2对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
(3)碘蒸气存在能大幅度提高N2O的分解速率,反应历程为:
第一步:I2(g)=2I(g)快速平衡,平衡常数为K
第二步:I(g)+N2O(g)→N2(g)+IO(g)v=k1⋅c(N2O)⋅c(I)慢反应
第三步:IO(g)+N2O(g)→N2(g)+O2(g)+12I2(g)快反应
其中可近似认为第二步反应不影响第一步的平衡。
实验表明,含碘时N2O分解速率方程v=k⋅c(N2O)⋅[c(I2)]0.5(k为速率常数)。
①k= ______ (用含K和k1的代数式表示)。
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______ 。
a.IO为反应的中间产物
b.碘蒸气的浓度大小不会影响N2O的分解速率
c.第二步对总反应速率起决定作用
d.催化剂会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影响ΔH
(4)通过N2O传感器可监测环境中N2O的含量,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①NiO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 。
②N2O浓度越高,则电压表读数越 ______ (填“高“或“低“)。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A.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并列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故A正确;
B.科学家戴维将电用于化学研究,在实验室制得了钠、镁等金属,故B正确;
C.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加热时发现了氯气,故C正确;
D.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故D错误;
故选:D。
A.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律,并列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B.科学家戴维将电用于化学研究;
C.瑞典化学家舍勒最早发现氯气;
D.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史,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了解化学的发展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社会责任感。
2.【答案】C
【解析】解:A.基态铬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则基态铬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54s1,故A正确;
B.基态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故基态铁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Ar]3d64s2,故B正确;
C.O为8号元素,2S轨道的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应该相反,其核外电子的轨道表达式为:,故C错误;
D.基态钾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4s1,则K+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故D正确;
故选:C。
A.基态铬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1;
B.基态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
C.O为8号元素,2S轨道的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应该相反;
D.基态钾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4s1。
本题考查微粒的核外电子排布,侧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比较简单。
3.【答案】D
【解析】解:A.油污主要成分属于酯类,在碱性溶液中可以完全水解,碳酸钠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离子的水解平衡CO32−+H2O⇌HCO3−+OH−,加热使水解平衡向正方向移动,OH−浓度增大使溶液得碱性增强,更有利于油污水解而除去,故A正确;
B.锌比铁活泼,在潮湿环境中,锌与铁形成原电池结构,锌作负极,被腐蚀,铁作正极,作正极而被保护,采用的方法为牺牲阳极法的阴极保护法,故B正确;
C.工业生产中,适当增加便宜易得的反应物的浓度,使化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提高价格较高的反应物的转化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故C正确;
D.太阳能电池利用太阳光对电池充电,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锂离子电池放电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D错误;
故选:D。
A.油污主要成分是酯类,在碱性溶液中可以完全水解;
B.锌比铁活泼,在潮湿环境中,与铁形成原电池结构,锌作负极,被腐蚀;
C.工业生产中,适当增加廉价反应物的浓度,以提高价格较高的反应物的转化率;
D.太阳能电池是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锂离子电池放电时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涉及盐的水解、原电池原理、化学平衡的移动等,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A
【解析】解:①v(A)=0.45 mol/(L⋅min)=0.0075 mol/(L⋅s),
②v(B)=0.6 mol/(L⋅s),则v(A)=13v(B)=0.2 mol/(L⋅s);
③v(C)=0.4 mol/(L⋅s),则v(A)=12v(C)=0.2 mol/(L⋅s);
④v(D)=0.45 mol⋅L−1⋅s−1,则v(A)=12v(D)=0.225 mol/(L⋅s);
可见上述四种转化为A物质表示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速率大小关系为:④>③=②>①,
故选:A。
根据物质反应时速率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的比,把各个速率都转化为用A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并且单位相同,然后再进行比较大小。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大小比较,侧重考查分析、判断及计算能力,明确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比较方法是解本题关键,注意:比较速率快慢时单位必须统一。
5.【答案】C
【解析】解:A.加入NH3⋅H2O使铁离子和镁离子都生成沉淀,同时引入了铵根离子杂质,故A错误;
B.加入NaOH溶液能使铁离子和镁离子都生成沉淀,同时引入了钠离子杂质,故B错误;
C.在加热条件下加入Mg(OH)2与铁离子水解生成生成的氢离子反应,会促进铁离子水解反应的正向进行,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使铁离子沉淀完全,过滤除去氢氧化铁,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盐酸将剩余的Mg(OH)2转化为MgCl2,从而达到除杂的目的,故C正确;
D.加入的Na2CO3溶液与MgCl2沉淀生成碳酸镁沉淀,同时引入了钠离子杂质,故D错误;
故选:C。
离子分离和提纯的一个关键是不能引入杂质,加热促进铁离子水解,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加入物质和氢离子反应,利用水解平衡的移动,溶液的pH升高后,铁离子就可以形成氢氧化铁沉淀。
本题考查混合物的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盐类水解、除杂的原则、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6.【答案】B
【解析】解:A.能使甲基橙试液显红色的溶液呈酸性,H+、NH4+、Mg2+都与AlO2−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该溶液中c(OH−)>c(H+),呈碱性,K+、Na+、CO32−、NO3−、OH−之间不反应,能够大量共存,故B正确;
C.水电离的c(H+)=1×10−13mol/L的溶液中c(H+)=1×10−13mol/L或c(H+)=1×10−1mol/L,呈酸性或碱性,H+、OH−都与HCO3−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后的溶液中含有NaOH,Al3+、OH−之间发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B。
A.该溶液呈酸性,镁离子、铵根离子、氢离子都与偏铝酸根离子反应;
B.该溶液中c(OH−)>c(H+),呈碱性,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都不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C.该溶液中c(H+)=1×10−13mol/L或c(H+)=1×10−1mol/L,呈酸性或碱性,碳酸氢根离子与氢离子、氢氧根离子反应;
D.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铝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判断,为高频考点,明确题干暗含信息、常见离子的性质及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常见离子不能共存的情况,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7.【答案】D
【解析】解:由核外电子排布式可知,①[Ne]3s23p3为P元素,②[Ne]3s23p4为S元素,③1s22s22p63s23p5为Cl元素,
A.P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5,S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为+6,Cl元素最高价为+7,则最高正化合价:①<②<③,故A错误;
B.非金属性P
D.非金属性P
故选:D。
由核外电子排布式可知,①[Ne]3s23p3为P元素,②[Ne]3s23p4为S元素,③1s22s22p63s23p5为Cl元素,
A.最高正化合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B.非金属性越强,对应单质的氧化物越强;
C.同周期自左而右电负性增大;
D.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核外电子排布等知识,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元素周期律内容,试题培养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8.【答案】B
【解析】解:A.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c4(NO)⋅c6(H2O)c4(NH3)⋅c5(O2),故A正确;
B.适当提高氨气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氨气消耗的物质的量远远小于加入的物质的量,所以氨气的转化率减小,故B错误;
C.由方程式可知,1molN−H断裂同时有1molO−H断裂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已达到平衡,故C正确;
D.其它条件不变,加入高效的催化剂能提高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反应速率,故D正确;
故选:B。
A.化学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
B.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适当提高NH3的浓度,NH3的转化率降低;
C.1molN−H断裂同时有1molO−H断裂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D.其它条件不变,加入高效催化剂,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影响因素,侧重考查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影响原理内涵是解本题关键,B为解答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9.【答案】B
【解析】解:A.生成气体易从长颈漏斗逸出,应改为分液漏斗,故A错误;
B.只有温度不同,可探究温度对反应2NO2(g)⇌N2O4(g)平衡的影响,故B正确;
C.钠与水反应放热,试管中空气受热膨胀,U型管中红墨水左低右高,现象不合理,故C错误;
D.溶液的浓度不同,且催化剂的阴离子不同,应控制阴离子相同,过氧化氢的浓度相同,探究Fe3+、Cu2+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故D错误;
故选:B。
A.生成气体易从长颈漏斗逸出;
B.只有温度不同;
C.钠与水反应放热,试管中空气受热膨胀;
D.溶液的浓度不同,且催化剂的阴离子不同。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0.【答案】C
【解析】解:A.pH=11的氨水稀释,则10
B.氯化铵溶于水,水解显酸性,故加入到①、②中碱性减小,故B正确;
C.将①、④等体积混合,①溶液大量剩余,溶液呈碱性,则有c(OH−)>c(H+),根据电荷守恒:c(NH4+)+c(H+)=c(Cl−)+c(OH−),则c(NH4+)>c(Cl−),因此将①、④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NH4+)>c(Cl−)>c(OH−)>c(H+),故C错误;
D.由题意知,若将aL④与bL②混合后(忽略溶液体积变化),溶液的pH=4,则混合溶液中c(H+)=a×10−3−b×10−3a+bmol/L=10−4mol/L,a:b=11:9,a:b=11:9,故D正确;
故选:C。
A.加水促进弱电解质的电离;
B.氯化铵溶于水,水解显酸性;
C.将①、④等体积混合,①溶液大量剩余,溶液呈碱性,则有c(OH−)>c(H+),根据电荷守恒:c(NH4+)+c(H+)=c(Cl−)+c(OH−),则c(NH4+)>c(Cl−);
D.由题意知,若将aL④与bL②混合后(忽略溶液体积变化),溶液的pH=4,则混合溶液中c(H+)=a×10−3−b×10−3a+bmol/L=10−4mol/L,进而求出a:b。
本题主要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为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一般。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能量变化图像分析,涉及活化能、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有效碰撞等,难度不大。
【解答】
A.由图可知,化合物A与H2O的反应历程经历了3个阶段,说明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不快,化合物A与H2O之间的碰撞并没有都发生反应,即化合物A与H2O之间的碰撞不均为有效碰撞,故A正确;
B.该历程中的最大能垒(活化能)E正=16.87kJ⋅mol−1−(−1.99kJ⋅mol−1)=18.86kJ⋅mol−1,故B错误;
C.催化剂可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改变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反应的始态和终态,不能改变反应始态和终态的总能量,即不能改变反应热,故C错误;
D.由图可知,反应物具有的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能量,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故D正确。
12.【答案】C
【解析】解:A.由分析知,石墨电极a为阴极,石墨电极b为阳极,电极a的电极反应为:2CH2=CHCN+2e−+2H+=NC(CH2)4CN,消耗氢离子,b电极电极反应式:2H2O−4e−=4H++O2↑,产生氢离子,所以氢离子移向阴极平衡电荷,离子交换膜应该为阳离子交换膜,故A错误;
B.b电极电极反应式:2H2O−4e−=4H++O2↑,当电路中转移1mole−时,会放出8g的氧气,阳极室溶液质量减少8g,同时会有氢离子进入阴极区,溶液质量一共减少9g,故B错误;
C.四甲基溴化铵[(CH3)4NBr]为盐溶液,在电化学合成中作电解质,并有利于丙烯腈的溶解,故C正确;
D.装置是电解池,和电源正极相连的阳极反应式为:2H2O−4e−=4H++O2↑,故D错误;
故选:C。
石墨电极a由CH2=CHCN转化为NC(CH2)4CN,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则石墨电极a为阴极,石墨电极b为阳极,电极a的电极反应为:2CH2=CHCN+2e−+2H+=NC(CH2)4CN,消耗氢离子,b电极电极反应式:2H2O−4e−=4H++O2↑,产生氢离子,据此回答即可。
本题主要考查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包括电极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等知识,为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不大。
13.【答案】C
【解析】解:A.对于反应①,升高温度,lgKp增大,Kp增大,说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ΔH1>0,故A错误;
B.NiFe2O4是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转化率,故B错误;
C.根据已知条件列出“三段式”:
CO(g)+H2O(g)⇌CO2(g)+H2(g)
开始(mol)1 1 0 0
变化(mol)x x x x
平衡(mol)1−x 1−x x x
则化学平衡常数K=x2(1−x)2=9,解得x=0.75mol,则CO的转化率是0.751×100%=75%,故C正确;
D.1300℃时,①C(s)+H2O(g)⇌CO(g)+H2(g)lgKp1=6,Kp1=106,②CO(g)+H2O(g)⇌CO2(g)+H2(g)lgKp2=2,Kp2=102,①+②得反应C(s)+2H2O(g)⇌CO2(g)+2H2(g)的Kp=Kp1×Kp2=108,故D错误;
故选:C。
A.对于反应①,升高温度,lgKp增大,Kp增大,说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ΔH1>0;
B.NiFe2O4是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C.根据已知条件列出“三段式计算;
D.1300℃时,①C(s)+H2O(g)⇌CO(g)+H2(g)lgKp1=6,Kp1=106,②CO(g)+H2O(g)⇌CO2(g)+H2(g)lgKp2=2,Kp2=102,①+②得反应C(s)+2H2O(g)⇌CO2(g)+2H2(g)的Kp=Kp1×Kp2,代入计算即可。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有关计算,为高频考点,涉及三段式的计算、化学平衡常数与温度之间关系等知识点,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计算能力,题目难度较大的是D项,注意把握计算的思路。
14.【答案】AD
【解析】解:A.电解池中生成氢气的一端为电解池的阴极,溶液中氢离子得到电子生成氢气,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电解池的阴极反应式为2H2O+2e−=H2↑+2OH−,故A正确;
B.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可知,负极是燃料氢气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为通入空气的电极,故B错误;
C.电解池中产生Cl2,由O2+4e−+2H2O=4OH−、4Cl−−4e−=2Cl2↑,根据电子守恒得到2Cl2~O2,则电解池中产生2 mol Cl2,理论上燃料电池中消耗1molO2,故C错误;
D.燃料电池中的离子膜只允许阳离子通过,而燃料电池中正极氧气得到电子产生OH−,所以反应后氢氧化钠的浓度升高,即a%小于c%,负极氢气失电子生成氢离子消耗氢氧根离子,所以b%a>b,故D正确;
故选:AD。
由图可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2OH−+H2−2e−=H2O,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电解饱和食盐水,阴极发生2H2O+2e−=H2↑+2OH−,阳极发生4Cl−−4e−=2Cl2↑,结合阳离子交换膜只阳离子通过及电子守恒来解答。
本题考查原电池与电解池,明确电极的判断及发生的电极反应为解答的关键,注意利用电子守恒进行计算,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15.【答案】C
【解析】解:A.NiS和NiCO3是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Ksp(NiCO3)>Ksp(NiS),则常温下NiCO3的溶解度大于NiS的溶解度,故A正确;
B.曲线Ⅰ为NiS的变化曲线,对于d所处溶液存在Ksp(NiS)=c(Ni2+)⋅c(S2−),向d点对应的溶液中加入对应阴离子的钠盐,c(S2−)增大,则c(Ni2+)减小,即pS减小、pNi增大,可由d点向b点移动,故B正确;
C.曲线Ⅱ为NiCO3的变化曲线,加热可使难溶电解质增加溶解,溶液中c(Ni2+)和c(B2−)都增大,pNi和pB均减小,所以对于曲线I,加热b点溶液,b点将向a点移动,故C错误;
D.曲线Ⅱ为NiCO3的变化曲线,Ksp(NiCO3)=1.0×10−7,a点时c(Ni2+)=c(CO32−)= Ksp(NiCO3)=1.0×10−3.5mol/L,pNi=pCO3=−lg1.0×10−3.5=3.5,故D正确,
故选:C。
A.NiS和NiCO3是同类型难溶电解质,可直接根据溶度积常数比较二者溶解度大小;
B.Ksp(NiCO3)>Ksp(NiS),则曲线Ⅰ、Ⅱ分别为NiS、NiCO3的变化曲线,Ksp(NiS)=c(Ni2+)⋅c(S2−),c(S2−)增大,则c(Ni2+)减小;
C.加热可使难溶电解质增加溶解,其溶度积常数增大;
D.根据Ksp(NiCO3)=c(Ni2+)⋅c(CO32−),a点时c(Ni2+)=c(CO32−)= Ksp(NiCO3),据此分析判断。
本题考查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把握图象的意义、图中离子浓度与Ksp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运用能力的考查,注意负对数计算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6.【答案】1s22s22p63s23p6 Cl Si 2NaOH+2Al+2H2O=2NaAlO2+3H2↑
【解析】解:(1)A~I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为稀有气体Ar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63s23p6,E为N元素,基态原子价层电子为2s22p3,根据洪特规则和泡利原理得到基态N原子价电子轨道表示式为,
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6:;
(2)氯气用于制取漂白粉,所以其单质用于制取漂白粉的元素是Cl,
故答案为:Cl;
(3)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r(C)>r(N);同一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r(C)
(4)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这些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是F元素,所以最稳定的是HF,氟化氢是共价化合物,F、H均达到稳定结构,不存在阴阳离子,其电子式不能标出电荷,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
(5)C为Al,Al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和H2,反应方程式为:2NaOH+2Al+2HO2=2NaAlO2+3H2↑,
故答案为:2NaOH+2Al+2H2O=2NaAlO2+3H2↑。
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知,A~I分别是H、Na、Al、C、N、P、F、Cl、Ar、Si元素,
(1)A~I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为稀有气体Ar元素,E为N元素,基态原子价层电子为2s22p3,据此写出轨道表示式;
(2)氯气用于制取漂白粉;
(3)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同一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增大;
(4)A分别与D、E、G形成的化合物中,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氟化氢是共价化合物,含有F−H键,F、H均达到稳定结构;
(5)C为Al,Al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和H2。
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侧重考查分析、推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元素周期律内涵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17.【答案】B;5H2C2O4+2MnO4−+6H+=2Mn2++10CO2↑+8H2O;当滴入最后一滴溶液,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紫色,且30s内不褪色;0.0475V1;偏小;c(Na+)>c(HC2O4−)>c(H+)>c(C2O42−)>c(OH−)
【解析】解:(1)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橡胶管,应装在酸式滴定管中,图中为B滴定管,
故答案为:B;
(2)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草酸为二氧化碳,结合电荷守恒。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配平书写离子方程式为:5H2C2O4+2MnO4−+6H+=2Mn2++10CO2↑+8H2O,
故答案为:5H2C2O4+2MnO4−+6H+=2Mn2++10CO2↑+8H2O;
(3)用0.001mol/L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草酸溶液,滴定终点的判断依据是:当滴入最后一滴溶液,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紫色,且30s内不褪色,
故答案为:当滴入最后一滴溶液,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浅紫色,且30s内不褪色;
(4)第3次测定结果误差大舍去,计算平均消耗溶液体积=19.10ml+18.90ml2=19ml,
5H2C2O4+2MnO4−+6H+=2Mn2++10CO2↑+8H2O
5 2
V1ml×c 19ml×0.001mol/L
c=0.0475V1mol/L,
故答案为:0.0475V1;
(5)滴定结束时,俯视刻度线读取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读取数值减小,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故答案为:偏小;
(6)已知NaHC2O4溶液中草酸氢根离子的电离大于水解,溶液显酸性,据此判断离子浓度大小为:c(Na+)>c(HC2O4−)>c(H+)>c(C2O42−)>c(OH−),
故答案为:c(Na+)>c(HC2O4−)>c(H+)>c(C2O42−)>c(OH−);
(1)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橡胶管;
(2)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草酸为二氧化碳;
(3)因为高锰酸钾的稀溶液是红色的,所以滴定终点时,溶液会出现红色;
(4)第3次测定结果误差大舍去,计算平均消耗溶液体积=19.10ml+18.90ml2=19ml,结合反应的定量关系计算;
(5)滴定结束时,俯视刻度线读取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读取数值减小,结合c(待测)=c(标准)V(标准)V(待测)判断误差;
(6)已知NaHC2O4溶液中草酸氢根离子的电离大于水解,溶液显酸性,据此判断离子浓度大小;
本题考查了滴定实验的过程分析、实验基本操作、定量计算、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18.【答案】Fe2O3、MnO2 MnO2+SO2=Mn2++SO42− Al(OH)3、Fe( OH)3 Qc=c(Mn2+)⋅c2(OH−)=0.2×(10−8)−2×10−l7<2×10−13,所以无Mn(OH)2析出 MnF2(s)+Mg2+( aq)=Mn2+( aq)+MgF2↓ 8.0×107 Mn(OH)2 调pH步骤
【解析】解:(1)“酸浸“步骤中SO2还原氧化性物质,被还原的物质有Fe2O3、MnO2,其中MnO2和SO2反应生成硫酸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SO2=Mn2++SO42−,
故答案为:Fe2O3、MnO2;MnO2+SO2=Mn2++SO42−;
(2)加入氨气调节pH使铁离子和铝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铁、氢氧化铝沉淀除去,“滤渣2“的主要成分是Al(OH)3、Fe( OH)3,“氧化“后溶液中c(Mn2+)=0.2mol⋅L−1,若调pH至6,氢氧根浓度是10−8mol/L,Qc=c(Mn2+)⋅c2(OH−)=0.2×(10−8)−2×10−l7<2×10−13,所以无Mn(OH)2析出,
故答案为:Al(OH)3、Fe( OH)3;Qc=c(Mn2+)⋅c2(OH−)=0.2×(10−8)−2×10−l7<2×10−13,所以无Mn(OH)2析出;
(3)“沉镁“步骤加入MnF2,生成氟化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F2(s)+Mg2+( aq)=Mn2+( aq)+MgF2↓,(s),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c(Mn2+)c(Mg2+)=c(Mn2+)c(Mg2+)×c2(F−)c2(F−)=Ksp(MnF2)Ksp(MgF2)=5.6×10−37.0×10−11=8.0×107,
故答案为:MnF2(s)+Mg2+( aq)=Mn2+( aq)+MgF2↓;8.0×107;
(4)“沉锰“时,若温度过高,锰离子会转化为氢氧化锰,即Mn(OH)2;“沉锰“后的母液中含有铵根离子,加入碱液,再加热处理产生氨气,可返回调pH步骤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Mn(OH)2;调pH步骤。
利用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含有少量Al2O3、Fe2O3、MgO、SiO2等杂质)冶炼金属锰的流程可知,利用硫酸酸浸,二氧化硅不溶过滤得到滤渣1,通入二氧化硫,将铁离子、+4价锰分别还原亚铁离子和锰离子,滤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在把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通入氨气调节pH沉淀铁离子和铝离子,过滤得到滤渣2为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滤液中加入MnF2得到MgF2沉淀,滤液中加入碳酸氢铵沉锰得到碳酸锰,碳酸锰在空气中煅烧得到二氧化锰,最后用铝粉还原得到单质锰,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难度中等,理清反应原理和转化过程的沉淀转化为解答关键,注意沉淀转化过程的推导和溶度积的计算。
19.【答案】−746.5kJ/mol > < = > k1 K ac N2O+3O2−−6e−=2NO2 高
【解析】解:(1)①N2(g)+O2(g)=2NO(g)ΔH1=+180.5kJ⋅mol−1
②CO的燃烧热ΔH2=−283.0kJ⋅mol−1,CO(g)+12O2(g)=CO2(g)ΔH=−283kJ/mol
根据盖斯定律:2×②−①得2NO(g)+2CO(g)⇌N2(g)+2CO2(g)ΔH=(−283×2−180.5)kJ/mol=−746.5kJ/mol,
故答案为:−746.5kJ/mol;
(2)①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温度越高,平衡逆向移动,则平衡时总压越大,由图可知,反应达到平衡时,T1条件下平衡时总压大于T2条件下,则T1>T2,
故答案为:>;
②由图可知Ⅱ、Ⅲ的起始和平衡状态相同,则CO的平衡转化率相等,Ⅰ相对于Ⅱ,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O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则CO的平衡转化率:Ⅰ<Ⅱ=Ⅲ,
故答案为:<;=;
③a、b点均为平衡点,但a点达到平衡时间短,说明反应速率快,则反应速率:a点的v逆>b点的v正,
故答案为:>;
(3)①反应的快慢取决于慢反应,第二步慢反应和总反应速率几乎相等,即k⋅c(N2O)⋅[c(I2)]0.5=k1⋅c(N2O)⋅c(I),c(I)c0.5(I2)=kk1,K=c2(I)c(I2)=k2k12,则k=k1 K,
故答案为:k1 K;
②a.IO是第二步的产物,是第三步的反应物,则IO为反应的中间产物,故a正确;
b.v=k⋅c(N2O)⋅[c(I2)]0.5,则碘蒸气的浓度大小会影响N2O的分解速率,故b错误;
c.反应的快慢取决于慢反应,第二步为慢反应,对总反应速率起决定作用,故c正确;
d.催化剂会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但不改变反应的焓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ac;
(4)①该装置是原电池,NiO电极上N2O失电子和O2−反应生成NO2,则NiO电极为负极,负极反应式为N2O+3O2−−6e−=2NO2,
故答案为:N2O+3O2−−6e−=2NO2;
②N2O浓度越高,反应越快,电路中电流越大,则电压表读数越高,
故答案为:高。
(1)①N2(g)+O2(g)=2NO(g)ΔH1=+180.5kJ⋅mol−1
②CO的燃烧热ΔH2=−283.0kJ⋅mol−1,CO(g)+12O2(g)=CO2(g)ΔH=−283kJ/mol
根据盖斯定律:2×②−①得2NO(g)+2CO(g)⇌N2(g)+2CO2(g);
(2)①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时总压增大;
②由图可知Ⅱ、Ⅲ的起始和平衡状态相同,Ⅰ相对于Ⅱ,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③a、b点均为平衡点,但a点达到平衡时间短,说明反应速率快;
(3)①反应的快慢取决于慢反应,第二步慢反应和总反应速率几乎相等,即k⋅c(N2O)⋅[c(I2)]0.5=k1⋅c(N2O)⋅c(I);
②a.IO是慢反应的产物;
b.v=k⋅c(N2O)⋅[c(I2)]0.5,据此分析;
c.反应的快慢取决于慢反应;
d.催化剂会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4)该装置是原电池,NiO电极上N2O失电子和O2−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则NiO电极为负极,Pt电极为正极,结合电子、电荷守恒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盖斯定律的计算应用、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和原电池原理等知识,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明确平衡常数、图象信息分析判断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常青联合体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某反应由两步构成,下列实验装置,合成尿素是利用的途径之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4G+联合体高二(上)期末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重点中学4G+联合体高二(上)期末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共16页。
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二(下)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二(下)期末化学试卷(含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