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青海省西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青海省西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01
    青海省西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02
    青海省西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03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青海省西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

    青海省西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试卷为试题卷,不允许作为答题卷使用,答题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填写在本试卷上。
    4.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的故乡观
    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
    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
    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拘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
    1. 下列对于“苏轼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B. 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
    C. 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对现实漂泊处境相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
    D. 当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时,苏轼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当作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
    A. 来自故乡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B. 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
    C. 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
    D. “故乡异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苏轼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
    B. 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C. 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
    D.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说法错误。原文是说“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对现实漂泊处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可见并不是“不仅仅”而“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故乡了。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漠”说法错误。原文中说“不拘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可见本文阐述苏轼把他乡认作故乡是为了说明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并不能说他对故乡感情日益淡漠。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一定程度”是指故乡的具体化有一部分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造成,并非完全是“对异乡的排斥”。
    B.“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说法错误。原文中说“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可见原因是异乡的风景足够好,所以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而不是因为苏轼长期处于“无家”状态,所以他有时会贬低自己的故乡。因果关系不成立。
    C.“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应该理解为“异乡的故乡化”,而不是“泛化了的故乡”。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史记》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是由无数个实实在在的个体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形成的。《史记》中大量的优秀人物,在支撑民族大厦过程中起了中坚作用,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司马迁第一次把中华民族三千年历史纳入巨大而又有系统性的载体之中。《史记》是纪传体著作,以人为核心反映历史的变化,所以,民族精神的展现主要通过各阶层人物来实现。本纪、世家、列传三体各有侧重,从不同的层面展现帝王、贵族、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三体的开篇——本纪开篇《五帝本纪》、世家第一篇《吴太伯世家》、列传第一篇《伯夷列传》颇有深意,它们具有共同的思想特征,即以“德”“义”立意,已经体现出我们民族“崇尚德义”的价值追求。一些高官厚禄之人没有进入史书,一些底层人物反而入选,目的就是要突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物。《史记》选择人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人物精神的过程。
    《史记》对于民族精神塑造的又一贡献在于,它真实而全面地记载了各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这个融合过程,体现了我们民族兼容并包的精神。《史记》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真实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史记》在其他篇章中也往往注意民族融合问题。如《吴太伯世家》:“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晋世家》记载晋悼公重用魏绛,“使和戎,戎大亲附”。这些都体现出不同民族之间和平共处的特点。
    《史记》为了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采用了一些独特手法。因为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行为体现出来的,所以司马迁往往在人物传记中描述重大事件。虞舜至孝、勾践卧薪尝胆、商鞅变法强国、蔺相如渑池相会、项羽破釜沉舟、晁错削藩、李广治军、张骞通西域等重大事件,最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史记》也就用浓墨重彩去描写。有时则通过一个小小的细节体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如通过廉颇“负荆请罪”表现知错就改,通过公仪休“拒鱼”表现廉政。
    当然,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渗透在《史记》中,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司马迁强调从“变”中观察一切,社会在变,人的精神也在变,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的。正是由于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史记》才得以成为“史家之绝唱”,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与中华民族精神塑造》,有改动)
    材料二:
    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在激烈的生死抉择中所表现出的崇高力量。他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面临生死抉择时,如果生命的存在有利于生命价值的实现,就选择生,即使这种生是屈辱的生;如果生命的存在无助于生命价值的实现,就选择死,死亡成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问题上,司马迁对生命价值的关注远远超过对肉体生命的珍惜。
    司马迁刻画了一大批为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而舍生取义的光辉形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挺身而出,勇赴困难。司马迁评论说:“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蔺相如的精神经过司马迁的弘扬在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也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司马迁所弘扬这类坚持真理与正义、为国献身的志士仁人的可歌可泣的崇高品格大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的中的晁错,他提出的削藩政策是正确的,是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心怀赤诚之忠的晁错却获罪问斩。当初,晁错与其父的矛盾在于是谋国还是谋家。面对父亲“谋家”的苦言相劝,晁错不为所动;当父亲以自杀相迫时,晁错仍不为所动,并不改变自己坚持真理与正义的初衷。这充分体现了晁错为忠而忘身、为国而忘家的崇高品质,晁错的悲剧强烈地折射出其忠心为国、威武不屈、舍身成仁的崇高精神。
    (摘编自池万兴《论<史记>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记》具有开创意义,在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记载中华民族三千年发展历程的著作,可以说它是史无前例的。
    B. 《史记》以浓墨重彩去描述重大事件或通过小小细节来表现人物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C. 《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因此,司马迁的价值观、历史观是独特的。
    D. 当初晁错在与父亲分歧后,被父亲以死相逼,他坚持真理与正义的初衷,他的崇高品质得以充分体现。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伯夷列传》分别作为本纪、世家、列传的开篇,体现了我们民族“崇尚德义”的价值追求。
    B. 《史记》传主的选择,是由其精神决定的;选择传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人物精神的过程。
    C. 在真实而全面地记载各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史记》总是通过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来真实反映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民族融合问题。
    D. 司马迁对生命价值的关注超过对肉体生命的珍惜,《史记》中塑造了许多为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而舍生取义的光辉形象。
    6. 《史记》是怎样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C
    6. 示例:①塑造了大量的优秀人物,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如崇尚德义等。②真实而全面地记载了各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精神。③采用了一些独特手法,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④融入了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民族精神提供了载体。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史记》是……因此,司马迁的价值观、历史观是独特的”表述因果倒置。原文的表述为“正是由于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史记》才得以成为‘史家之绝唱’,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史记》总是通过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来真实反映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及民族融合问题”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史记》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真实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史记》在其他篇章中也往往注意民族融合问题”,应是在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中反映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其他篇章中注意民族融合问题。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史记》中大量的优秀人物,在支撑民族大厦过程中起了中坚作用,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段《史记》在选择人物为他们立传的过程中,“以‘德’‘义’立意,已经体现出我们民族‘崇尚德义’等价值追求”,由此可概括出《史记》塑造了大量的优秀人物,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如崇尚德义等。
    材料一第三段“《史记》对于民族精神塑造的又一贡献在于,它真实全面地记载了各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这个融合过程,体现了我们民族兼容并包的精神”,可见,《史记》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是通过“真实全面地记载了各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精神”。
    材料一第四段“《史记》为了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采用了一些独特手法”,作者利用的独特手法是“在人物传记中放大某些事件”“最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史记》也就用浓墨重彩去描写”和“通过一个小小的细节体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借这两个独特手法,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
    材料一第五段“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渗透在《史记》中,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可见司马迁把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历史观融入《史记》,借以塑造民族精神,为民族精神提供了载体。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
    曹雪芹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黛玉一一拜见过,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众人答应了一声,便去了两个。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互相厮认过,大家归了坐……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九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黛玉正不知以何称呼,只见众姊妹都忙告诉他道:“这是琏嫂子。”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黛玉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说话时,已摆了茶果上来。熙风亲为捧茶捧果,又见二舅母问他:“月钱放过了不曾?”熙凤道:“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王夫人道:“有没有,什么要紧。”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来给你这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罢,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黛玉进贾府本来就有寄人篱下之感,王熙凤的一句“在这里不要想家”则是有意提醒林黛玉的客居身份。
    B. 写“三春”姐妹,着重写其各自的神态容貌,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这些都是作者通过黛玉的观察来展现的。
    C. “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一“忙”一“转”,体现了王熙凤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的性格特征。
    D. 文本中介绍贾府人物有详有略,有单独介绍,也有集体介绍。人物虽多,却不重复累赘。
    8. 小说中对王熙风的衣着服饰的描写颇为详细,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9. 王熙凤的“辣”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示例:①显示王熙风在贾府的重要身份与特殊地位。②在衬托王熙凤美貌的同时,也表现了王熙风对财富强烈的占有欲和她的俗气。③突出了贾府主子们生活的极度豪奢。
    9. 示例:①众人皆恭肃严整,她敢于大声说笑,没有顾忌。②她夸赞黛玉美丽的同时又讨好老祖宗,显示其过人的聪明与老到。③她向黛玉发出连珠炮式的问话而后叮嘱,在表达关心的同时也显示了她在贾府中的权威;发放月钱,说明她手握财权,显示其能干的一面。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是有意提醒林黛玉的客居身份”错。王熙凤的一句“在这里不要想家”是在表示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这正是她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的体现。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及人物描写手法和作用的能力。
    “金丝八宝攒珠髻……朝阳五凤挂珠钗”等配饰展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华贵。首先从材质来看,凤姐的佩饰和衣料涉及金、玉、珠、洋缎、皮草、丝绸(洋绉)等,都是极高档材料,可谓价值不菲。其次,从纹饰、样式来看,朝阳五凤、赤金盘螭、缕金五彩刻等都是工艺复杂、制作考究之物,在等级分明的封建时代,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王熙凤把自己“包装”得如此妖艳凌人,气势如火如荼,正是表明了她生性奢侈,对荣华富贵无厌的追求,作者透过王熙凤也突出了贾府主子们生活的极度豪奢。
    结合“大红洋缎窄根袄……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的色彩搭配来分析,一方面能衬托出王熙凤的美貌,但另一方面,不惜重墨铺陈王熙凤的装束衣饰,与其说是褒赞,勿宁说是贬谪。因为这样的打扮不能不说是俗气。
    此外,以如此精心设计的“与众姑娘不同”的装束,来见初来乍到的林黛玉,露骨地炫耀自己拥有华贵的服饰,是为了在黛玉面前表现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在贾府中显赫的地位。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鉴赏以及对相关信息的概括能力。
    首先在出场的时候,“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王熙凤用她独特的性格和爽朗的笑声赢得了所有人的注目,众人皆恭肃严整,她敢于大声说笑,没有顾忌。
    之后王熙凤又用她巧妙的言语夸赞黛玉:“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表面上是在夸赞黛玉,实则是奉承贾母,夸赞黛玉美丽的同时又讨好老祖宗,同时又夸了迎探惜三姐妹,让邢王二夫人和也高兴,可见王熙凤过人的聪明与老到。
    她看出贾母十分在乎林黛玉这个外孙女,于是接下来将林黛玉的事情安排的非常好,衣食住行都不曾出差错,“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她向黛玉发出连珠炮式的问话而后叮嘱,在表达关心的同时也显示了她在贾府中的威权。
    尤其是发放月钱,“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说明她手握财权,显示其能干的一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獉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0.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只,不过
    B. 且相如素贱人 素:向来,本来
    C.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驽:愚劣,无能
    D. 顾吾念之 顾:回头看
    11.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而位居我上 ②而相如廷叱之
    B. ①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C. 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D. 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②徒以吾两人在也
    12.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对蔺相如的这一举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蔺相如是文臣,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因而不好意思与廉颇“争列”。
    B. 这一举动表明蔺相如的忍辱、退让,他宽宏大量,以国家大事为重。
    C. 蔺相如害怕见廉颇,担心受到他的羞辱。
    D. 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
    13.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过了些时候,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蔺相如就调转车子避开他。
    (2)我这样做的原因,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句意:不过我想到。顾:只是,不过。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连词,表转折。句意: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我蔺相如却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
    B.助词,的。句意: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助词,主谓之间,不译。句意: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C.介词,替、给。句意: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
    动词,建立。句意: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
    D.介词,用、拿。句意:秦国请求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
    连词,因为。句意: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自感不如老将军廉颇的功劳大”错误,蔺相如躲避廉颇只不过是不想跟他“争列”;
    C.“害怕见廉颇”错误,蔺相如后来对门客说“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可见蔺相如并不是胆小害怕之人,他不是害怕廉颇;
    D.“蔺相如自知自己是一个门客,地位低下,因而没勇气跟廉颇见面”错。此时的蔺相如已经不是一个门客了,其地位比廉颇还要高,“位在廉颇之右”。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已而”,不久;“望见”,远远看见;“引车”,调转车子。
    (2)“所以”,……的原因;“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参考译文: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调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却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这样退让的原因,因为以国家的利益为先而以个人恩怨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蔺相如和廉颇终于和好,成为同患难共生死的好朋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其四)①
    杜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②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③有所思。
    【注】①《秋兴八首》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广德年间,吐蕃、回纥不断入侵,京师震撼,并曾一度占领长安,代宗仓促幸陕。是时诏征天下兵,因宦官程元振专权,莫有至者。由此首开始,主题转向回忆长安。②羽书: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③平居:这里指家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二句写诗人面对世事的变化莫测,感叹身逢乱世不胜悲叹,令人伤悲。
    B. 颔联中“文武衣冠异昔时”运用比喻,写出长安世道的变迁,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人。
    C. 颈联是诗人杜甫对数年间唐王朝兵戈不息、局面混乱的战争情势的总结和概括。
    D. “鱼龙寂寞秋江冷”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在清秋之中感叹自己的飘零凄苦之情。
    15. 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长安似弈棋”,吐蕃、回纥不断入侵,诗人忧思国运今非昔比。②飘零夔州,暮年潦倒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③虽有报国之志,无奈宦官当道,无力报国,引起诗人对家园之思。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运用比喻”错误。“衣冠”应是借代,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故选B。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新主。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本诗尾联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那么,诗人为什么会有国家、家园之思”,需要分析诗人有国家、家园之思的原因,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注意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各个句子,组织答案。本题根据诗歌首联“长安似弈棋”,可以看出局势动荡引起诗人对国家之思。根据注释“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可知,此时诗人羁旅在外,因宦官专权而有家难回,壮志难酬。第七句“鱼龙寂寞秋江冷”结到“秋”字,以清冷秋江喻诗人当前身在蘷州之处境。第八句结到“思”字,领起下面洋洋洒洒四首律诗,写故国平居,均由“思”字生出,故国思与前面的故园心一脉相承。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表明蜀国长久以来交通不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哀婉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在说明了“养民”措施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教育民众的具体方法。
    【答案】 ①. 尔来四万八千岁 ②. 不与秦塞通人烟 ③. 此情可待成追忆 ④. 只是当时已惘然 ⑤. 谨庠序之教 ⑥. 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尔”“塞”“惘”“庠”“悌”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有着十分丰富的民间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揭示着中华民族久远的底蕴,也构成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基因。然而现实是,如今有着__________的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亡,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在悄然消失,许多原本世代传承的工艺在濒临甚至已经失传。少数民间传统艺术,靠着老一辈艺人的坚守才得以传承和保存,而且很大一部分已__________,亟待政府和社会出手抢救。民间手艺的传承和保护,不只关乎个人或家族的一门手艺,而是有关一个行业的生存和传承,关乎浸染着民族感情的浓浓乡愁。
    要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落到实处,必须改变当前这种靠民间艺人__________的状况。因为民间艺人势单力薄,若是当地政府及部门能对其进行政策性照顾,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进行“__________”“搭桥筑台”,大力宣传引导人们关心和支持民间艺人,必将能扭转局面,让民间艺术深入人心,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吸引更多年轻人拜师学艺,那么民间艺人就不愁后继乏人了。一旦解决了接班人问题,(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浩如烟海 生死存亡 单枪匹马 扯篷拉纤
    B. 浩如烟海 生死存亡 单枪匹马 穿针引线
    C. 不计其数 危在旦夕 单打独斗 穿针引线
    D. 不计其数 危在旦夕 单打独斗 扯篷拉纤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民间老艺人会给年轻人以精神底蕴,年轻人也会给老技艺带来新活力,两者相辅相成,就不愁传统的民间手艺不能焕发新的活力,重铸辉煌
    B. 民间老艺人定会给年轻人以精神底蕴,两者相辅相成,就不愁传统的民间手艺不能焕发新的活力,重铸辉煌
    C. 年轻人会给老技艺带来新活力,两者相辅相成,就不愁传统的民间手艺不能焕发新的活力,重铸辉煌
    D. 年轻人一定会给老技艺带来新活力,民间老艺人一定会给年轻人以精神底蕴,两者相辅相成,就不愁传统的民间手艺不能焕发新的活力,重铸辉煌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底蕴,也构成了中华文化久远的基因。
    B. 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久远的基因,也承载着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
    C. 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基因,也构成了中华文化久远的底蕴。
    D. 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文化久远的基因。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这里指很多文化遗产正在急剧消亡,用“不计其数”。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就在眼前。“亡在旦夕”,灭亡只是早晚的事情。这里指很大一部分民间传统艺术濒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拯救,用“危在旦夕”。
    “单枪匹马”,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比喻行动没人帮助。“单打独斗”,独自一个人自己去打斗、做事。这里指靠民间艺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单打独斗”。
    “扯篷拉纤”,用不正当的手段为人撮合或说情而从中取利的行为。“穿针引线”,指起中间联系作用。这里指政府的协调作用,用“穿针引线”更合适。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选项中有“两者相辅相成”,BC只说了一方面,而非“两者”,排除BC;
    D项“一定会”说法太绝对,排除D。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揭示”与“底蕴”搭配不当,“构成”与“基因”搭配不当,应该是“构成……底蕴”“承载……基因”。
    BC项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中华民族深厚的底蕴”在前,“中华文化久远的基因”在后。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短视频平台的崛起,网络直播迎来新一轮爆发期。 ① ,使得网络直播这个群体变得日益庞大。据《2020年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报告》统计,目前直播行业的主播账号累计超1.3亿、用户规模6.17亿,甚至不少地方出现专事直播的“直播村”。然而现在的直播间,充斥着奇异的妆容、扭捏作态的表演、无聊低俗的语言……为了 ② ,获得更多打赏,达到流量变现,有些主播开始无所不用其极。可让人震惊的是,大批粉丝却正为这些低俗的直播买单,不但 ③ ,甚至将这些低俗主播捧为明星。当某个劣迹主播被封禁,还有不少粉丝为其鸣不平。
    网络直播本身具备一定的娱乐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网络直播不能成为低俗文化的温床,任其野蛮生长。有关人士指出,行业准入的门槛过低,职业化的引导缺乏,导致一些主播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低下、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加之主管部门、直播平台对低俗主播的打击力度不够,已经严重制约了网络直播的有序发展。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词语“只有……才……”的条件关系语句,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答案】20. 示例:①越来越多的主播加入进来②吸引更多观众(粉丝)(答成“涨粉”亦可)③打赏供养着这些主播
    21. 示例:只有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职业化引导,增强主播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加大对低俗主播的打击力度,网络直播才能有序发展。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从后文数据、“直播村”等表述看,此处强调主播参与者众多,再联系“日益庞大”和使字句,推定句意为“越来越多的主播加入”。
    第②空,主播是通过观众打赏、经营“流量”来获得利益的,因而“奇异的妆容、扭捏作态的表演、无聊低俗的语言”等种种行为的目的是博取观众(粉丝、眼球),再结合“为了”,推定句意为“吸引更多观众”。
    第③空,前面有“买单”,“打赏主播”就是“买单”;和“甚至将这些低俗主播捧为明星”形成结构上的递进关系,故推定句意为“打赏供养着这些主播”。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以及使用句式的能力。
    第二自然段讨论的是“网络直播如何有序发展”问题,由“行业准入的门槛过低”“职业化的引导缺乏”“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低下,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主管部门、直播平台对低俗主播的打击力度不够”分别提炼出四个要点,再结合题干中的“条件关系(只有/除非……才……)”表述。此外,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6年来蝉联冬奥男单花滑冠军第一人的羽生结弦,在北京冬奥会上选择挑战超出人类体能极限的4A超高难度动作,而这意味着有可能放弃冬奥三连冠。他说:“已看淡所有的荣耀,不在意比赛胜负,挑战不完美并不重要,突破自我拼尽全力的人生才更厚重。”
    材料二: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材料三:信仰比生存重要,品格比外貌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不知轻重者,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有时候影响结果的,又看似很轻,其实很重。所以我们唯有在不断自省中知轻重,才能知急缓进退。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
    上述材料反映出人们对“轻与重”的不同认识,能给人以很深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与人生发展谈谈你对“轻与重”的思考,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心怀轻重方知进退
    北京冬奥会上,羽生结弦那“翩若惊鸿”般的身姿是对人类体能的挑战,虽有遗憾,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相比于胜负,他更看重的是那超越自我拼尽全力的人生突围。正如鲁迅对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充满敬意一般,有见识的人早已把关注点放到了胜负之外的体育精神之上。人生亦如此,只有每个人都能正确地“看重”抑或“看轻”,才能发现人生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心怀轻重,方知进退,实乃人生大智慧。
    《淮南子》中说:“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权衡轻重,才能有分寸,在面对是非宠辱时,方能不失偏颇。有时候我们急于到达顶峰或实现某种目标,但行至最后,回首来时路,却发现最美的风光往往在沿途;当我们欣喜于实现目标的那一刻,殊不知,一路走来这艰辛的历程却更让我们感动。当我们发现那些一直过分看重的却往往离我们很远,以致焦虑、苦恼。其实这正是不知轻重,“重者为轻,轻者为重”。仓央嘉措说过:“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停滞不前。”可见,权衡轻重,在不断反省中明晰人生孰轻孰重,方知进退缓急。
    心怀轻重是一种远见、格局,人生也因此而更加辽阔。
    人生的境遇如连绵群山,首尾相系。一时的不知轻重,可能会换来满地狼藉。而知轻重的人,多是顾大局的人,有远见,有格局,在岁月的更迭中,变得愈加成熟、睿智。面对廉颇的扬言羞辱,蔺相如常常是“引车避匿”。门客不解,认为有损门面;但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气度格局,让廉颇负荆请罪,最终二人成为刎颈之交,成就赵之强大。他看重的是家国,个人的忍辱负重又算得了什么?这是一种人生的大格局。“看轻”自我,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顾全大局,在时代的发展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国之大者”。战争年代的看轻生死,疫情前线的不计得失,以人民为重,他们权衡轻重,站位高、格局大,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而奋战高考的你我,又应如何做到“看轻”与“看重”呢?虽为结局完美,但也应看轻结果,看重奋斗的过程。追求过程的完美,每一天都有长进,都有所得,最后结局自然不差。不求万事如意,惟愿如你所想。看重每一天的努力吧,你会离梦想越来越近。
    学会选择,选准方位,瞄准靶心,心怀轻重,人生才会进退自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中,第一则借羽生结弦力求突破自己,不再重视金牌的选择,彰显了羽生结弦心中的“轻与重”。材料二借鲁迅的话,指出了体育赛事上轻成绩、重在参赛者坚持完成比赛的体育精神和观众重其精神轻其成败的态度。材料三则在孰轻孰重的辨析中,指出了信仰、品格、成长等内在比外在要重要的事实,并由此得出能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由此可知,这里的“轻”与“重”是相对的,“轻”可以指不重要的、次要的,如名利、地位等;“重”可以指重要的、主要的,如责任、义务、亲情、民族大义等。有些事物对我们重若泰山,有些则风轻云淡。唯有把握好生活的轻重,理性面对。
    因此,我们在讨论“孰轻孰重”时,应该要指出哪些是值得我们“重”的事物,哪些是需要“轻”的东西。比如孟子的舍生取义,为了生命活出其应有的价值,我们必得轻视、舍去一些事物,才有可能获得更珍贵的事物,而其中的评判标准,就是我们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立意:
    1.把握人生关键,明辨孰轻孰重。
    2.明辨轻与重,赢得无悔人生。
    3.心系家国重担责,无愧本心轻得失。

    相关试卷

    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

    2022-2023学年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文件包含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青海省西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