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磁体、磁极与磁化
展开这是一份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第1章 第1节 第1课时 磁体、磁极与磁化,共3页。
第1章 电与磁
第1节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
第一课时 磁体、磁极与磁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性、磁体,能举例说明磁体能吸引哪些物质。
(2)知道磁体有磁极,并能够判断磁体的两极。了解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磁化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探究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规律和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同学间相互协作的意义。
(2)通过了解司南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磁极的概念和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
磁化的概念。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磁体和磁极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体能够吸引 铁、钴、镍 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具有 磁性 的物体叫做磁体。磁体按来源可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
2.(1)磁体上磁性 最强 的部位叫做磁极。条形磁体的两端就是它的两个磁极。
(2)用针尖支撑的小磁针(能够自由转动),静止时两端总是指向南北方向。我们把磁体指 北 的那个磁极叫北极,又叫 N 极,指 南 的那个磁极叫南极,又叫 S 极。
3.两块条形磁体彼此之间会产生吸引或排斥的力,这种吸引或排斥的力就是磁力。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 排斥 ,异名磁极相互 吸引 。
【合作探究】
如果磁体被分割成两段或几段后,每一段磁体上是否仍然都有N极和S极?
答:如果磁体从中间断裂,断裂的两端会各自成为新的磁极,且每段磁体都有N极和S极两个磁极。同理,断裂成若干段的磁体会成为若干个完整的小磁体,每个小磁体都有N极和S极两个磁极。
【教师点拨】
判断某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方法:(1)根据磁体的吸铁性判断:将被测物体靠近铁类物质,若能够吸引,则有磁性,否则便没有磁性。(2)根据磁体的指向性判断:将被测物体用细线挂起来,若静止时总是南北指向,则说明该物质具有磁性。(3)把被测物体靠近已知有磁性的物体两端,若有一端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则被测物体有磁性;若两端均表现为相互吸引现象,则被测物体没有磁性。
【跟进训练】
1.下列材料或物体具有磁性的是 ( A )
A.司南 B.玻璃
C.木材 D.铜棒
2.用条形磁体的N极去靠近形状相似的金属条的一端,金属条被吸引,则金属条 ( D )
A.一定具有磁性,因为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B.一定不带磁性,因为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C.一定不带磁性,因为磁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金属条是否具有磁性
3.一个条形磁铁摔成两段(如图甲所示),取右边的一段靠近小磁针,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如图乙所示,则右边这段磁体裂纹处的磁极是 N 极。如果把这段磁体沿裂纹吻合放在一起,这两段会相互 吸引 (填“吸引”或“排斥”)。
知识点二 磁化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使 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 的过程叫做磁化。
2.铁棒被磁化后 不能 长久地保持磁性,而 钢棒 被磁化后,就能较长久地保持磁性,所以可用钢来制造人造永磁体。
【教师点拨】
1.磁化的方法:(1)接触或靠近磁体;(2)用一个磁体在磁性物质上沿一个方向摩擦,就可使这个物体变成磁体。
2.(1)被磁化后的物体成为一个新的磁体,也有N极和S极之分。新磁体与原磁体相接触的一端应为异名磁极。(2)不是所有的物体都会被磁化,例如铜、铝、玻璃等非磁性材料,就不能被磁化。
【跟进训练】
1.下列几种物质能被磁化的是 ( C )
A.碳 B.铜
C.钢 D.铝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B )
A.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B.被磁化后能够长期保持磁性的物体叫做永磁体
C.不是所有物体只要在磁体的周围都能被磁化
D.由于钢被磁化后能长期保持磁性,因此钢是制造永磁体的磁性材料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