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物修复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术职业,作为一名文物修复技术员,需要具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标准以及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中国的文物修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文物修复技术员的培养一般是师傅带徒弟,再者是参加由国家举办的文物修复培训班。但是,由于文物修复得不到重视,截至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有的文物修复技术员少之甚少,这严重地影响着文物修复的完善与保护。
文物修复是负责对出现破损的文物遗址、出土文物、流散文物进行修复的职业。文物修复技术员对文物修复本着“修旧如旧,面貌如初”的原则,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需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美术功力作为支撑,否则会失掉文物的古风古韵。修复一件文物,有的需要半个月,有的要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一件文物最终的定级,与修复时是否充分保留、展示其历史文化信息,有着很大关系。由于文物修复场所处于博物馆中,与文物库房相伴,多数文物修复人员不会主动邀请亲朋好友前往工作单位“做客”,所以在一般人看来,文物修复从业人员颇为神秘。
文物修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址修复,不可移动文物修复和可移动文物修复。不可移动文物修复包括古建筑遗址修复、古墓遗址修复和革命遗址修复等,可移动文物修复包括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修复和社会流散文物修复,尤其是对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精品的修复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器物的完整的原貌,而且还需要器物原始年代独有的特殊风格的完美性。大体可分为三类,即研究修复、展览修复和商业修复。三种修复虽在同一个目的、方法上还存在差别,但在保持文物的原貌上仍是相同的。
修复文物一般须经清洗、加固、粘接、补配、绘图、粘补等十多道程序,而作色、作旧是最后一道程序,也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不仅要求修复员有纯熟的技巧,更要对色彩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文物修复不仅要具有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还要掌握一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知识。除了专业技能,还需要有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
文物修复是一项非常细致且耗时很长的工程,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有半点马虎。文物也具有生命,文物技术修复员也好比一个主刀医生,手术不允许失败,否则一段历史也许就此消亡。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钟表,是一件有生命的物品;修复,等于是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文物修复的意义重大。文物是当时社会文明的一部分,反应当时的经济、文化、政治、战争。残破的文物固然具有悠久的历史感,但修复后的文物更能完好的表现当时的社会风貌。文物的修复是以当时的文化背景为理论依据,而不是盲目地修补,修补是为了让更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直观地了解欣赏当时的文化。
(摘编自《文物修复的重要性》)
材料二:
陶瓷器是我国众多文物中的一个品类。在我国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从新石器时代被发现,到夏朝原始瓷的成功烧制,再到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的出现,一直延续到了现代,从未断流,常作为其他文物断代标准器。
随着时间的流逝,无论是出土器还是传世器,由于受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破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损坏,如何及时对它们进行妥善保护和有效修复,是广大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课题。
古陶瓷修复技艺是中国古老的一项传统技艺,《景德镇陶录》中就记载了景德镇陶工粘合碗盏的方法:“粘碗盏法,用未蒸熟面筋入筛,净细石灰少许,杵数百下,忽化开入水,以之粘定缚牢,阴干。自不脱,胜于钉钳,但不可水内久浸。又凡瓷器破损,或用糯米粥和鸡子清,研极胶粘,入粉少许,再研,以粘瓷损处。”
在对古陶瓷进行修复时,修复者需要了解各种保护修复材料的性能、特点。选择所用材料时,秉承最大程度地稳定性、最大程度的相容性、最大程度的可逆性的修复保护原则,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不破坏文物原貌,同时也保证材料老化后不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
现代古陶瓷修复的类型主要有:考古修复、博物馆展览修复、商业修复。考古修复和博物馆展览修复都要求在修复过程中无损伤修复,还原陶瓷本来的面目,达到修旧如旧的标准。商业修复则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如果修复水平不到,很容易修旧如新,造成文物破坏,不利于展览和交易。目前社会上的修复还是以博物馆展览修复居多,更多地遵循了“可读性”原则。
修复古陶瓷器,需严格遵守文物修复原则。在实施修复中必须忠于实物的历史原貌,反对操作者主观臆造,随意加工改变。对修复中的每一道工艺都要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并具有再修复的可能性。在修复保护文物的工作中,我们秉承的是“预防为主,保存现状,恢复原貌,最小损伤,修旧如旧”,反对修旧如新。
作为一名文物修复工作者,要明白古陶瓷修复保护工作必须建立在器物的稳定状态之上,制定与实施陶瓷器修复计划前,首先要将器物的状况(背景信息、文化价值、器物的材质、受损情况等)记录存档;其次在选择材料时,尽量选择具有可逆性且对陶瓷器本身伤害最小的,能够与其胎、釉不发生反应造成二次伤害的材料进行修复保护;然后不可改变文物原貌,在完成修复时需要识别出修复部分与原器物;最后,还需要考虑经济性与适用性,能够兼顾保护和修复的需求的方案,才是最适合的方案。
(摘编自《古瓷医师,仁心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文物修复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需要在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标准以及培养机制上加以健全。
B.不可移动文物修复包括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修复和社会流散文物修复,对出土的文物精品的修复要求更高。
C.现代古陶瓷修复的考古修复、博物馆展览修复、商业修复三种类型,前两种标准高,要求修旧如旧。
D.古陶瓷器的修复,需严格遵守文物修复原则,必须忠于实物的历史原貌,不能主观臆造,随意加工改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鉴于全国文物修复技术员太少,严重地影响着文物修复的完善与保护,国家应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上多投入力量。
B.在文物修复人才培养上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已经远远不够,由国家开设培训班来培养人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C.用一个主刀医生手术不允许失败来比喻文物修复要做到慎之又慎,不能有半点马虎,否则一段历史就会因此消亡。
D.文物修复过程中,工艺师在细节上加上自己的创造,能让更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直观地了解欣赏当时的文化。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文物修复的原则的一项是( )
A.修复后的黄鹤楼的铜宝顶,三个铜球叠焊在一起,原铜宝顶上面只有两个铜球,荷叶座与第一节大铜球之间,有一个倒扣脸盆状的金属过渡结构。
B.“龙泉窑粉盒”碎裂严重,缺片较多,制定修复方案后,选择了合适的修复材料和方法,修补时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粉盒全貌。
C.博物馆里一位工作人员把一辆出土的马车模型,表面镀上一层金,看起来非常豪华,吸引了大量游客。
D.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地区,将15世纪的圣母玛利亚雕像复原成了颜色鲜艳的看起来像一个当地业余爱好者制作的雕像。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证实了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5.请根据材料简述文物修复的注意事项。
【答案】1.B 2.A 3.B 4.(1)人才要求方面:材料二“在对古陶瓷进行修复时,修复者需要了解各种保护修复材料的性能、特点”证明材料一“文物修复需要具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2)修复原则方面:材料二“古陶瓷器修复中的每一道工艺都要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并具有再修复的可能性”,证明文物修复符合材料一强调的“修旧如旧,面貌如初”的原则。(3)修复意义方面:材料二“一直延续到了现代,从未断流,常作为其他文物断代标准器”,修补古瓷器符合材料一“为了让更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直观的了解欣赏当时的文化”的观点。 5.(1)将器物的状况(背景信息、文化价值、器物的材质、受损情况等)记录存档。(2)尽量选择具有可逆性且对文物伤害最小,不会造成二次伤害的材料进行修复。(3)修复时需要识别出修复部分与原器物,不可改变文物原貌,要修旧如旧。(4)考虑经济性与适用性,兼顾保护和修复的需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不可移动文物修复包括……”错,“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修复和社会流散文物修复,对出土的文物精品的修复要求更高”是“可移动文物修复”的内容。“不可移动文物修复包括古建筑遗址修复、古墓遗址修复和革命遗址修复等”。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由国家开设培训班来培养人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原文无此意。原文是“文物修复技术员的培养一般是师傅带徒弟,再者是参加由国家举办的文物修复培训班。但是,由于文物修复得不到重视,截至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有的文物修复技术员少之甚少,这严重地影响着文物修复的完善与保护”。
C.“一段历史就会因此消亡”错,说法绝对。原文是“一段历史也许就此消亡”。
D.“工艺师在细节上加上自己的创造”错,原文是“在实施修复中必须忠于实物的历史原貌,反对操作者主观臆造,随意加工改变”。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文物修复的原则是“修旧如旧,面貌如初”。
A、C、D修复时都改变了文物原来的样子,只有B项是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粉盒全貌。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章论点、论据和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提出了修复人才要求是“文物修复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技术职业,作为一名文物修复技术员,需要具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材料二第四段中“在对古陶瓷进行修复时,修复者需要了解各种保护修复材料的性能、特点”证明了材料一这一观点;
材料一第二段提到修复原则,“文物修复技术员对文物修复本着‘修旧如旧,面貌如初’的原则,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材料二第六段中“修复古陶瓷器,需严格遵守文物修复原则。在实施修复中必须忠于实物的历史原貌,反对操作者主观臆造,随意加工改变。对修复中的每一道工艺都要做到有据可依、有据可查,并具有再修复的可能性”,最后一段“在选择材料时,尽量选择具有可逆性且对陶瓷器本身伤害最小的,能够与其胎、釉不发生反应造成二次伤害的材料进行修复保护;然后不可改变文物原貌,在完成修复时需要识别出修复部分与原器物”,证明文物修复符合材料一强调的“修旧如旧,面貌如初”的原则;
材料一最后一段提到修复的意义是“修补是为了让更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直观地了解欣赏当时的文化”,材料二中“一直延续到了现代,从未断流,常作为其他文物断代标准器”,修补古瓷器符合材料一这一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相关信息在材料二最后一段,结合“首先要将器物的状况(背景信息、文化价值、器物的材质、受损情况等)记录存档”可概括出答案(1);
结合“其次在选择材料时,尽量选择具有可逆性且对陶瓷器本身伤害最小的,能够与其胎、釉不发生反应造成二次伤害的材料进行修复保护”可概括出答案(2);
结合“然后不可改变文物原貌,在完成修复时需要识别出修复部分与原器物”可概括出答案(3);
结合“最后,还需要考虑经济性与适用性,能够兼顾保护和修复的需求的方案,才是最适合的方案”可概括出答案(4)。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篱下
萧乾
环哥路上蹦着闹着,小耳朵就没听到那辛酸的:“咱日子这下可苦了。你放规矩点儿就算心疼妈啦!”
把带来的那份小行李安插在才腾出的一间厢房后,妈就开始呜咽着跟姨说了起来。姨口口声声地说:“离了倒好!”
姨父用极客气、极有礼貌的样子劝妈放心,说:“地方有的是,都是一家人。”对这和善的男人,妈仿佛倒要哭了出来。
姨家的什么都讲究。环哥躺在木床上,晃着小脑袋,想着姨家堂屋条案上那玻璃盆景,花花绿绿的。簟瓶里还插有大大荷叶托着的纸莲花。他翻过身来问:“妈,妈,姨家八仙桌上答答答响着的是什么呀?”妈推了他一掌:“小鬼,睡吧。”
天一亮,环哥要看那肥胖的龙睛鱼去。他要起来。
“给我睡下,小鬼。”
“干么,平常这时我不已经该去拾粪了吗?”
“这是城里。人家还没起呢,你不能胡闹!”
环哥一定要爬起来。妈死命地捺住他,直到他答应起来不出房门。
吃过早粥。环哥问妈“有啥活儿做呵”,可是,连妈想找事做还没有头绪呢。就说:“小兔崽子,你给我乖乖儿地在房里呆着就是做活儿了。”
这,环哥哪儿成,一个爬惯了树钻惯了高粱地的孩子!一转眼,他就丢下纳鞋底子的妈,溜出房去了。
一出房门,就见到梳了鲜红红、圆滚滚瓣子的表妹蹲下两条小腿,低着腰,在花丛里拾花籽,环哥就也帮起手来。不一会儿表妹就和他熟起来。他就说:“该叫我掐两朵花给我妈了!”环哥居心逗表妹,就索性把顶大的一朵掐了下来。登时,小姑娘就忘掉了适才的友谊,呜咽着“这是我们的家,这是我们的家”地走进厢房来,噘着小嘴告状。
妈听了多扎心哪。她只好拍拍外甥女抽缩着的小肩膀,再在亲生的肉上拧两下。
环哥一向对付身体上折磨的办法是一阵巨大而无泪的嚎啕。于是,午饭的时候,姨父好心地劝妈还是别打孩子。
没有了同伴,环哥意识着寂寞了。他想着家里那条体己的黄狗。他想着黄昏的高粱怎样一仰一俯地向他点首。他想起杜家的猫又快要生养了,还答应给环哥一只黑白花的呢。他想起这场雨秋瓜要完了。梁家园的枣快熟了吧,该约谁扛了小竹竿去偷呢。
想到枣,环哥对着那由屋脊背后伸出来的枣出神。看到那挂满了红绿果实的树枝,他下意识地感到家乡味来。表弟下学了。环哥两只粗手抓着表弟文弱的肩膀问:“你会爬树吗?”
“不会。”
“来。”环哥牵了表弟的袖头往后院走。“我爬给你看。”
表弟羞怯怯地倚在院门。这不是他常来的地方。
“你呆在底下。我去打,你捡。”环哥盘了双臂熟练地嘱咐着。
“不,不。我爸爸不准动这树。他留八月节雇人打下来,送衙门上司的礼。”
“干么雇人打呢,真是饭桶!来吧。瞧——”环哥吹了口拳头,便把一只脚蹬定那枣树的一块疤痕,双手一抱,就离开地皮了,吓得立在地面上的同伴直嚷留神。
“算什么!这白玩儿!”说着,环哥敏捷地掉换了三脚两脚,小小身子已隐在果实累累的树枝上去了。随着,运用了小身躯所有的气力在那树枝上蹦跳,立时树叶如暴雨似地刷刷地摩擦了起来。长圆的枣,满红的,半红的,甚而青青的,都如雹似的必剥必剥地坠到墙根下,坠到熟菊花茎下,坠到表弟脖子上了。立时,羞怯的孩子也为这阵枣雨兴奋起来,乐着屈下了腰,选红的向腰间揽。
环哥骄傲地说:“这,这不算什么!我们家里的树比这两棵还壮。结的圆枣有这么大——”说着环哥用两个手指圈成一个大大的圆环。
“你爸让你上树吗?”表弟关切环哥在家中的自由。
“我爸有半年多不在家了,”环哥夸耀地说,“我爸在北平有了阔事情。北平是顶大顶大的地方。比这儿还阔多了。什么都有——”
“别瞎吹,你没有爸爸的。”
“你敢说!你才没有呢!”
“别急,我昨儿晚上听我妈和我爸说——”
“说什么?”
“说你爸不要你们了!”
“放屁!”环哥挽起袖子来了。“你瞎说我揍你!”
环哥一把就抓着表弟的领子,啪的一声,环哥的手掌落在那细嫩的皮肉上,随着是表弟的哭声。
环哥丢下表弟扯开线绽的领口,丢下那些“臭”枣,撞了慌忙奔来的姨母个满怀,就一直逃回厢房去。
看了环哥身上的泥渍,妈着急起来了。
“又做什么孽了,小鬼!”
“妈,”环哥噙着热热的泪扑到妈怀里去,“爸是不要咱们了吗?”
妈由窗口看着飘在暮色里的炊烟,茫然地摇头。
晚上,姨到房里和妈说呀说呀说到半夜。环哥蜷在床里酣睡了。朦胧中,他只听姨说了许多声:“姐姐,只怨我拿不了你妹夫的主。”
等环哥醒来,那只柳条箱又已捆好立在门口了。姨父微笑地走进来,摸着下颏,用极温善有礼貌的样子说:“地方有的是。都是自家人。干么这么仓促?”
环哥用赞同的眼色瞅着妈,但妈却用勉强的微笑对这温善的人摇头。
一九三四年九月(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一亮环哥就吵着要起床出去干活,吃过早粥他又要去找活儿做,说明环哥是个勤劳能干的孩子。
B.环哥能与表妹表弟一起玩,但最终又都闹出不愉快,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环境及所受教育的不同。
C.表弟“羞怯怯地倚在院门”,又关切环哥在家的自由,暗示了表弟在“什么都讲究”的自家其实是有很多拘束的。
D.小说中,姨父每次出现都是“极客气”“极有礼貌的”“好心地”“极温善”,这都表明姨父是一个热情、善良的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幼的环哥在去投奔姨母家的路上,没听到妈妈那句辛酸的话,这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茫然地摇头”“勉强的微笑”等对母亲的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母亲内心的复杂与无奈。
C.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一个活泼好动、对一切充满好奇、不谙人情世故的乡下男孩的形象。
D.小说中母亲与环哥、环哥与表弟、姨母与姨父这几组人物形象之间形成某种对比,凸显了小说悲凉的主题。
8.文中画线句写出了环哥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9.萧乾在小说中选取了几个平凡的人物,叙述了一些琐碎的小事,但他在作品中不断变换叙述视角的写法,却让故事的呈现别有滋味。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6.C 7.D 8.①美好的回忆,体现了环哥对从前乡村生活深深的怀念,也侧面表现了环哥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②美好的回忆,与环哥此时的处境形成反差,突出了环哥当下的“寂寞孤单”;③最后一句想到梁家园的枣,为后文环哥带着表弟打枣作了铺垫。 9.①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主要情节,便于客观、冷静地描写现实世界,尤其是儿童的世界;②小说穿插运用儿童视角,使儿童眼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构成强烈的反差;③两种视角来回切换,有利于刻画不同人物,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主题。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吵着要起床出去干活”“说明环哥是个勤劳能干的孩子”错。“天一亮”环哥并非真要“起床出去干活”,而是要去看鱼,“要看那肥胖的龙睛鱼去”;当然也并非展现环哥“勤劳能干”,而是要表现他的好奇与贪玩。
B.“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环境及所受教育的不同”原因表述绝对化。环哥与表妹的矛盾,主要是因为他的恶作剧;而与表弟的矛盾,主要是因为表弟说他和妈妈被抛弃的话刺激了他。
D.“这都表明姨父是一个热情、善良的人”错。作者刻意地强调,运用的是反语,表现了姨夫的虚伪。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 姨母与姨父之间不构成任何对比,姨母说“姐姐,只怨我拿不了你妹夫的主”也只是托辞而已,他们都不愿意再收留环哥母子。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及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画线句是环哥对从前乡村生活的回忆,连续三个“他想着……”以及一个“他想起……”,表达了环哥对从前乡村生活的深深怀念;他怀念的对象有黄狗、高粱、猫和枣,可以想见他在家时与那条体己的黄狗奔跑,在黄昏的田野看高粱,与杜家的猫玩耍,还有约了同伴扛了小竹竿去偷枣,这些描写也侧面表现了环哥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
对家乡黄狗、高粱、猫、秋瓜等美好的回忆与现在“没有了同伴,环哥意识着寂寞了”形成对比,突出了此时环哥的寂寞无聊。
最后一句“梁家园的枣快熟了吧,该约谁扛了小竹竿去偷呢”,照应了后文打枣的情节,为后文环哥带着表弟打枣作了铺垫。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写作技巧的能力。
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主要情节,如开头写环哥和母亲投靠姨母家,“把带来的那份小行李安插在才腾出的一间厢房后,妈就开始呜咽着跟姨说了起来。姨口口声声地说……姨父用极客气、极有礼貌的样子劝妈放心……”;写第二天早起环哥要出去看鱼,而妈怕打扰姨母一家不让他出门,“环哥一定要爬起来。妈死命地捺住他,直到他答应起来不出房门”;写环哥逗表妹掐花、带着表弟打枣等。采用第三人称便于客观、冷静地描写现实世界,尤其是儿童的世界;
小说穿插运用儿童视角,如初到姨母家的环哥对什么都好奇,“环哥躺在木床上,晃着小脑袋,想着姨家堂屋条案上那玻璃盆景,花花绿绿的。簟瓶里还插有大大荷叶托着的纸莲花”;写环哥想家了,“他想着家里那条体己的黄狗……他想起这场雨秋瓜要完了。梁家园的枣快熟了吧,该约谁扛了小竹竿去偷呢。想到枣,环哥对着那由屋脊背后伸出来的枣出神。看到那挂满了红绿果实的树枝,他下意识地感到家乡味来”。中间通过转换儿童视角,使儿童眼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构成强烈的反差;
两种视角来回切换,有利于刻画不同人物,既写出母亲的悲苦和寄人篱下的谨小慎微,也写出环哥的活泼好动,与表妹表弟这些城里孩子的不同,姨夫和姨母的自私虚伪等;视角转换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主题,如乡村与城市的差别,亲情的淡漠等。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①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已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一》)
材料二:
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
材料三: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公仲:韩国相国,又称公仲侈、韩公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B.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C.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D.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旦,即姬旦,周文王之子,“三王”之一,留下“周公吐哺”的佳话。
B.圭,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等典礼时拿的玉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
C.三鼓,文中“三鼓之”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都是“击三次鼓”之意。
D.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后来城郭多指城邑和城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东周国君认为宜阳内有英勇的士兵、充足的粮草,外有依山扎寨相机援救的楚军,秦国一定会无功而返。
B.秦韩宜阳之战,楚王意欲先为韩据守宜阳以施恩于韩,陈轸却劝说楚王放弃这一打算,事实证明了陈轸的先知。
C.赵累劝说楚国大将景翠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恰当时机出兵宜阳,既令秦国害怕,又得韩国感激,最终从两国获利。
D.甘茂作为宜阳之役的秦军主帅,面对困境,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2)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14.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秦国最终攻下宜阳的原因。
【答案】10.B 11.A 12.C 13.(1)推究后唐庄宗取得天下和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2)(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历来志士为(保卫国家的)气节献身,难道是为了个人的功勋! 14.①秦国君臣同心,求胜意志强。
②韩国相国韩仲侈的狡诈多智被诸侯识破。
③其他诸侯各国如楚国、东周持观望态度。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山泽中的野兽,没有比麋鹿更狡猾的。麋鹿知道猎人张开大网,要前来把它赶到网里去,于是它调过头跑来顶人,这样经过许多次。猎人了解了它的狡诈习性,举着网伪装前进,麋鹿因此被捕获了。
“前”的目的是“驱己”,不能断开,排除AC;
“伪”是“举罔而进之”的状语,之间不能分开,排除D。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周公旦,……‘三王’之一”错误。周公不是三王之一,三王是指夏禹、商汤、周武王。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赵累劝说楚国大将景翠”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可知不是赵累直接劝说景翠,而是给周君的建议。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原”,推究;“所以”,……的原因;“知”,知道。
(2)“白刃”,雪亮的战刀;“死节”,为气节献身;“岂”,难道。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议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我羁旅而得相秦者,……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可知,秦国君臣同心,求胜意志强。
根据“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已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可知,韩国相国韩仲侈的狡诈多智被诸侯识破。
根据“舍之,王勿据也”“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已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可知,其他诸侯各国如楚国、东周持观望态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城,周赧王对大臣赵累说:“你认为这次战事会怎样?”赵累回答说:“宜阳必定会被秦国攻破。”赧王说:“宜阳方圆八里,英勇善战的士兵十万,粮食足以支用好几年;(在宜阳附近)有韩相国公仲的军队二十万,还有景翠率领的楚国的军队,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阳,秦国一定不会有收获。”赵累回答说:“秦将甘茂,是寄居在秦国的人,攻打宜阳如果能建立功勋,那么他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攻不下宜阳,那么他就不能在秦国站住脚。秦王(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建议去攻打宜阳。如果攻不下宜阳,秦王会感到耻辱。所以我说能够攻下宜阳。”周赧王说:“那么你替我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呢?”赵累回答说:“请您对景翠说‘你的爵位已经达到执圭,你的官职已经是上柱国,即使打了胜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但如果不取胜,就必定是死罪。不如避开秦兵援助宜阳。(等秦国攻下宜阳)你再出兵,秦国担心你趁他疲惫时进攻他,就一定会拿出宝物贿赂你;公仲认为你是为了他韩国去攻打秦国,也一定会拿出所有宝物送给你。’”秦军攻陷宜阳以后,楚将景翠果真出兵了。秦国害怕,赶紧献出煮枣城。韩国果然也献出贵重的宝物。景翠从秦国得到了煮枣城,从韩国得到了宝物,因而感激东周。
材料二
秦军攻打韩国的宜阳。楚怀王对陈轸说:“我听说韩国国相仲侈是个聪明能干的人,熟悉诸侯间的事情,大概能够避免宜阳的危亡。因为他一定能避免宜阳的危亡,所以我想先替他据守宜阳,以此使他们更加感激我们。”陈轸回答说:“放弃这种想法,大王不要据守宜阳。凭韩相公仲侈的智慧,在宜阳陷入了困境。如今山泽中的野兽,没有比麋鹿更狡猾的。麋鹿知道猎人张开大网,要前来把它赶到网里去,于是它调过头跑来顶人,这样经过许多次。猎人了解了它的狡诈习性,举着网伪装前进,麋鹿因此被捕获了。如今诸侯明知道这里有许多狡诈的伎俩,举着网伪装前进的人一定很多。放弃这种打算,大王不要据守宜阳。韩侈的聪明才智,在这里陷入困境了。”楚怀王听了他的话,宜阳果然被秦军占领。陈轸预先已经料到这个结果了。
材料三
甘茂攻打宜阳,擂罢了三通鼓,而士兵仍然不肯冲锋上阵。秦国的右将军尉对他说:“您不用兵法指挥士兵作战,一定会陷入严重的困境。”甘茂说:“我客居秦国而能当上丞相的原因,是我用攻下宜阳来引得秦王高兴。现在攻打宜阳如果不能攻下它,在内有公孙衍阻挠(毁败)我,在外有韩公仲用韩国的力量来使我窘迫,这就使我没有立功之日了。请让我明天再击鼓进军,如果再攻不下,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他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被攻克。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五归山
王维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
当亦谢官去,岂今心事违。
【注】张五即张諲,排行第五,故称张五,曾同王维一起同朝为官,二人交情很深。此时张諲因受到权臣杨国忠的排斥而归山隐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两个“送”字和一个“尽”字,既交代写作缘由,又表达了内心沉重。
B.颈联借用谢安“隐居东山”典故,希望友人打扫柴门,暗含诗人归隐之意。
C.尾联卒章显志,实写毅然辞官的经过,表达了自己不愿做违心事的决心。
D.全诗文字朴实自然,用笔委婉曲折,写出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无限的失落。
16.请简要概括作者“惆怅”的原因。
【答案】15.C 16.①朋友一个个离去,满怀离别的伤感;②与友人携手共进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的失落;③自己却身陷官场,面对污浊黑暗现实的痛苦;④对自己有辞官归隐之意却无法摆脱官场羁绊的无奈。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实写毅然辞官的经过”错误,“当亦谢官去”是说不久我也该辞官归去,表明诗人的心迹与志向,没有实写毅然辞官的经过。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意思是:送君归山我心已惆怅,再送人啊不知又是谁?眼看着好友一个个离去,作者满怀离别的伤感。
“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意思是:一起相处才只几天,忽然你却辞官先归。与好友相知相交的日子极为短暂,原还是自己在这昏暗时节难得的安慰,而此时好友利索地抛却一切烦恼,即将奔赴想往已久的生活,只留一份潇洒在诗人心头煎熬。诗人恨自己无能,无力摆脱世俗的物质羁绊。表达与友人携手共进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的失落,对自己身陷官场,面对污浊黑暗现实感到痛苦。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意思是:不久我也该辞官归去,哪能使自己心事乖违!身陷官场,污浊黑暗的现实,早已肃杀了那颗宁静的心,然个中的丝丝缕缕,又岂是简单的一个退字亦或是一个进字能够道清楚说明白的?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有辞官归隐之意却无法摆脱官场羁绊的无奈。
五、句子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____________,不亦远乎?”(《论语》十二章)
【答案】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博、知、坼、乾坤、已。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诗人和评论家常常不约而同地声称创作灵感是________的,像一种自发的活动。那么,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呢?同一切认识活动一样,灵感的出现是以大量的艺术实践和思想、生活、感情的积累作为必要前提的。一个人________对自然、社会进行长期的观察,内心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对艺术表现有意识的苦心追求达到成熟的时刻,________可能出现所谓的飞跃,出现才思敏捷、________的情形。另外,艺术实践的积累和艺术技巧的掌握也是重要的前提。艺术家在酝酿意象时是不能离开他所使用的特殊媒介或符号的。在观察和构思的过程中,形象和情感在他们的大脑里用不同的媒介或符号进行提炼、加工,并且最后用一定的媒介或符号把它们表现出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创作灵感除表现为认识过程的飞跃以外,还带有大量的感情和心理活动的因素,因此,刻苦地劳动,潜心地求索与灵感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微妙,不像一般的认识活动那样具有直接和明了的因果关系。( )在文艺创作中,灵感往往是在艺术家长期苦心追求的间歇时,在无心之中,为一些偶然的毫不相关的事物所挑起。这种偶然性的背后是隐藏着必然性的。我们不能把必然性降到偶然性的地位,也不能完全否定偶然性。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期而遇 只有 才 一挥而就
B.不期而遇 只要 就 一蹴而就
C.不期而至 只要 就 一蹴而就
D.不期而至 只有 才 一挥而就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形象和情感在他们的大脑里用不同的媒介或符号进行加工、提炼,并且最后用一定的媒介或符号表现出来。
B.他们就在大脑里用不同的媒介或符号对形象和情感进行提炼、加工,并且最后用一定的媒介或符号把它们表现出来。
C.他们就在大脑里用不同的媒介或符号对形象和情感进行加工、提炼,并且最后被一定的媒介或符号把它们表现出来。
D.形象和情感在他们的大脑里用不同的媒介或符号进行提炼、加工,并且最后被一定的媒介或符号表现出来。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灵感的出现不仅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B.灵感的出现不仅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
C.灵感的出现有必然性的一面,也有偶然性的一面。
D.灵感的出现有偶然性的一面,也有必然性的一面。
【答案】18.D 19.B 20.C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不期而遇: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不期而至:未经约定而来到。文中是用来形容“创作灵感”的到来,没有“意外遇见”的意思,因此只能选“不期而至”。
只有……才……:表示条件唯一,是充分必要条件,即“才”后面的内容要实现就必须做到“只有”的条件,且条件往往是唯一的;只要……就……:表示条件非唯一,是充分非必要条件。即“就”后面的内容要实现,“只要”后的条件是必备之一,但不是唯一。“对自然、社会进行长期的观察,内心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对艺术表现有意识的苦心追求达到成熟的时刻”是“可能出现……的情形”的充分必要条件,所以选“只有……才……”。
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依据前文的“才思敏捷”,此处应该是形容经过前面的积累和沉淀,到一定时候,才可能水到渠成。这并不是“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的,所以这里应选“一挥而就”。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承接前文,主语应是“艺术家”,在本句里应用“他们”来指代,故排除AD。C项语序不当,应是“提炼、加工”,不是“加工、提炼”。此外,被动句使用不当,应将“被”改为“用”。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B两项关联词搭配不当。补写的句子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承前讲的是必然性,后面谈论的是偶然性,排除D。
故选C。
七、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少人知道构树。在南方,____________:青褐色的枝干,浓密的树叶,蓬生的树体,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但____________。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自然是指它的叶子,一律地往前生长,叶片肥大,自中间主茎向两边各开两个岔口。美感便在这岔口上呈现出来。你再仔细端详,那就是汉服啊——青色的汉服,凝结了许多时间。我甚至觉得,那叶片背后,还正行走着一个个身影。
雨季来临,夹竹桃在一夜之间,将颓废之美写到了极致。而构树这小小的满枝头的绿叶,依然青翠。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很多时候,草木只是草木,____________,在与草木的不经意相视中,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被我们发现”好不好?为什么?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21.不好。①根据上文“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的内容,这里应该强调“我们”主动“发现”,改句强调的是“草木”被动“发现”。
②原文有“只有……才”构成条件关系,强化了“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去掉关联词语,就成为一般的叙述句,缺少了原句的严密准确性。 22.①它是并不起眼的树木
②我却时常走到树边
③相视只是相视。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效果的能力。
比较这两个句子发现,原句与改句相比有两处改动:一是原句的第一小句比改句的第一小句多了关联词语“只有……才”;二是原句的第二小句是主动句,而改句的第二小句用被动句。
明确:这样改动不好。
理由:
原文用“只有……才”的关联词语,表示的是这两句之间是条件关系,表示“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而改句去掉“只有……才”关联词语后,就变成一般叙述句,从语言运用的严密性、准确性来看,不如原句的表达。
此外,联系上文内容看,上文说的是“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相视”,此处应用主动句,应强调“我们”主动“发现”,而不应是改句强调的“草木”被动“发现”。
综上分析,从关联词语的运用和句式的运用两个方面分析改句不好。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结合后句“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理解,此处是说构树不惹人注意,它是并不起眼的树木。
第②处,句中的“但”可知语意转折,可知此句说的是它引起了“我”的注意,结合后句“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可推知是说“我”经常到构树前端详它的叶片,可填写“我却时常走到树边”。
第③处,句式与“草木只是草木”一致,采用“……只是……”的形式表述;内容,结合“在与草木的不经意相视中”可知写的是“相视”,可填“相视只是相视”。
八、话题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有两条线。“能”是一条线。一个人的能,指的是其生存能力。人生之中,若处处皆能,自然最为圆满。但人无完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一个人再能,也总有不能之处。于是,除了能之外,人还得有第二条线。这第二条线,便是“忍”。不能之处,就得忍。人生之中,令一个人感到不快的,大多源于自己的不能。可一个人的能力,只要有不能企及之处,就难免有不快之意。要做全能之人,自然是镜花水月。更现实的处理方式是,接受且忍下来。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能与不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型话题作文题。
材料思辨性地展现了“能”与“不能”的关系。“能”主要是针对行动而言,我们要积极培养自己技术和方法上的“能”。因为不论是技多不压身,还是技虽不多但很精专,有了技能,于人而言也就有了生存下来的资本。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个人并非全能,总会有不能的地方。比如沟沟坎坎,在所难免;生活的苦楚,别人的鄙夷与轻视,也总能碰到;有时明明自己占了理,却仍遭遇不公。诸如此类,如美好生活里暗藏的一根根刺,总令人欲除之而后快。可若真的想要完全根除,一来难如登天,几乎不可能,二来把过多时间浪费在这些事情上,有时反而会影响我们的正常发展或进步。面临这种“不能”的时候,“忍”反而是更好的办法。他知道自己并非超人,生活中不会事事都能很快解决,需要忍,寻找更好的时机或等能力提升再解决。动辄恶语相向,拳脚相加,这样的人不愿忍,也不自知,最后往往因小不忍而乱了大谋。所以,“不能”时学会“忍”,在心态上可以让自己豁达乐观,在行动上可以让自己目标明确,反而更容易帮助我们成功。
写作时,可以把“能”与“不能”比喻成人生的两条线,说明“能”是人生的一条明线。一个人要过得精彩,活得灿烂,最重要的就是在能力上有所突破,能人所不能。对此,则可采用质疑批驳的方式提出:那那些“不能”该怎么办?然后由此引出,忍是人生的一条暗线。忍不是一味忍气吞声、是非不分、不敢作为,而是在认清自己的长处劣势后,能调整心态,保持乐观,不改心中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要学会在忍耐中潜心提升自己的能力,苦练本领,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行文最终,则可把两者再综合起来进行论证分析,说明人生这两条线的间距,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的生存空间。需要能时,要努力能人所不能;需要忍时,要尽量忍人所不能忍。这么一来,两条线的间距也就拉开了,让人有了更多见机行事的空间。
立意:
1.人生的精彩,往往就在能与忍的转换之中达成。
2.能人所不能,忍人所不忍。
3.小不忍则乱大能。
2023届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部分名校高一下学期3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部分名校高一下学期3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