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位一体”。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
中国的社会风俗里面也有“三位一体”的信仰之存在。如言时令,有二十四个节气,但同时有人造的节日。中国人把此二项混合看待,不加区别,如清明、冬至是自然节,端午、中秋、重阳是人造节。中国人在节日中,又多增添一些神话故事,使得人文自然益加亲密配合,社会礼俗随着天时节气而多彩多姿。这亦是一种天人相应,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推衍到大自然变化中而与之呼应。这就是那人文参加进自然里面而演化成为一体了。此中有信仰、有希望、有娱乐,极富礼乐意义,极富艺术性,亦极富传统性,极富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之启示性与教育性。但到最近,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中国社会上之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中国社会并非耶教社会,中国文化亦非耶教文化,而中国人则追步西方,来过耶诞节日。这里面自不免夹杂着许多无情无理之盲目效颦。
再讲中国的艺术,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一幅画上定有空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一座山、一溪水、一栋房子、一座亭榭,那都是地。中间画着一渔翁,或是赶着骡子做生意的,或是读书弹琴的,或是倚着一杖在那里看天看地的,这都是人。这是画中之主。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中国画便要此“气象”“境界”与“风格”之三者合一。中国画也不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如画梅、兰、竹、菊,只是自然,但有生命,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称“四君子”。天地大自然,一切是景,里面有了主人,有了生意,便有了“情”。中国画要求在画中见性情。
再来讲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究竟人类理想最后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境界?耶稣教说,世界末日到来,能上天堂的就上天堂,不能上天堂的就下地狱,上帝不能天天老在爱着这世界。佛教讲最后的清静寂灭,一个无余涅槃的世界,到此便超脱了轮回众生界。中国人则只讲“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其终极理想还是在这个世界上。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三字,即是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中国古人说,人性禀赋自天,人人可以善,“人皆可以为舜尧”,每一人的人格德性都可做得一理想至高的善人。人人做一善人,才是世界大同,才是天下太平。不是说大家有饭吃,大家在法律之下有平等,永远不打仗,便是天下大同了。还要有更高的“文化融和”,还要“天、地、人三位一体”,那才能真到达大同太平的境界。我们全世界人类,都能到达最高人格的话,那世界就自然会大同。这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最自由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同时亦是我们中国人的最后理想。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中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
材料二:
中华文化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华民族发展及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性,从人类生活面临的矛盾冲突中也可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和当代意义。当代人类生活面临着五大冲突急需解决,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心灵)、文明与文明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实有史以来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现代性的展开加剧了这些矛盾,冲突日趋紧张,已经成为世界的难题。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仅靠西方现代性的价值是不可能解决这些矛盾、化解这些冲突的。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化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忠恕之道”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和而不同”的态度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群己合一”之道有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中华文化中有许多思想理念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因此,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围绕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精神指引。什么是体现“中国”的方案?就是用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结合中国的实践,提出既合乎中国的具体实际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像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不仅是人类处理相互关系的普遍原理,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民俗包括踏青赏春、祭拜祖先等,故其虽属自然节气,也蕴含着人文精神,这也是一种天人相应。
B. 中国山水画讲究天地人三位一体,除画中之主“人”外,画上定有代表天的天空,代表地的山水亭屋等。
C. 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是天下大同太平,这也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最自由的人类理想的境界。
D. 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既能助力中华民族发展及中国社会建设,也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在论述中都采用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方式,破立并重。
B. 传统的新年节日不废而废,国人盲目效颦过耶诞节日,原因是国人不了解自己文化,缺乏文化自信。
C. 中国人信仰“性本善”,这并非意味着人生而至善,而是说人人均可以为善,都能到达——最高人格。
D. 法律和战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的纷争,要实现世界大同,修养至高的人格德性才是关键。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处理人类生活五大冲突的思想理念的一项是( )
A.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大学》)
B.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C.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孟子·梁惠王上》)
D.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4. 观察下面这幅中国画,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观点和内容,简析其是如何体现中国精神特点的。
5. 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实现其当代价值与意义?请综合材料信息简要回答。
【答案】1. B 2. A 3. C
4. (1)这幅画体现了天地人三位一体,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是气象、境界和风格的合一(2)有人文意境的融入(3)画中见性情
5. (1)应树立文化自信,不盲目追随西方,坚守对传统节日的热爱。(2)让“世界大同”“天下太平”作为我们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和最高理想。(3)用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理念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问题。(4)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除画中之主‘人’外,画上定有代表天的天空,代表地的山水亭屋等”错,原文材料一“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中国山水画讲究的是“三位一体”,也就是说三者合一,不能说“人”是画中之“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在论述中都采用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方式”错,材料二“中华文化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华民族发展及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性,从人类生活面临的矛盾冲突中也可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和当代意义”开篇即亮明观点,没有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也没有采用驳论的方式进行论述。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处理人类生活五大冲突的思想理念是“天人合一”“忠恕之道”“和而不同”“群己合一”等。
C.贤明的君主要给百姓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够有保障养活妻子儿女的能力,能够在好的年成里得以丰衣足食,在年成不好的时候也不致饿 死,只有这样,才能使百姓容易接受道德教化而具有一定的道德心,从而对统治者更加服从,社会才能保持安定。讲的是明君如何治理天下,不符合处理人类生活五大冲突的思想理念。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中国画便要此‘气象’‘境界’与‘风格’之三者合一”可知,这幅画体现了天地人三位一体,一幅画上定有空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一座山、一溪水,那都是地。中间画着一渔翁在垂钓,这都是人。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是气象、境界和风格的合一。
结合“中国画也不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如画梅、兰、竹、菊,只是自然,但有生命,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称‘四君子’”可知,中国画有人文理想作衬托,这幅画有人文意境的融入。
结合“天地大自然,一切是景,里面有了主人,有了生意,便有了‘情’。中国画要求在画中见性情”可知,中国画在画中见性情,这幅画,画中有人,见性情。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中国社会上之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可知,应树立文化自信,不盲目追随西方,坚守对传统节日的热爱。
结合材料一“中国人则只讲‘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其终极理想还是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全世界人类,都能到达一最高人格的话,那世界就自然会大同。这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最自由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同时亦是我们中国人的最后理想”可知,让“世界大同”“天下太平”作为我们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和最高理想。
结合材料二“从人类生活面临的矛盾冲突中也可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和当代意义”“当代人类生活面临着五大冲突急需解决”“中华文化中有许多思想理念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可知,用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理念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问题。
结合材料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围绕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精神指引”可知,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幽冥钟
汪曾祺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过怀疑,认为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我从小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呢?我的家乡就是夜半撞钟的。而且只有夜半撞。半夜,子时,十二点。别的时候,白天,还听不到撞钟。“暮鼓晨钟”。我们那里没有晨钟,只有夜半钟。这种钟,叫做“幽冥钟”。撞钟的是承天寺。
关于承天寺,有一个传说。传说张士诚是在这里登基的。张士诚是泰州人。泰州是我们的邻县。张士诚在承天寺登基,找人来写承天寺的匾。来了很多读书人。他们提起笔来,刚刚写了两笔,就叫张士诚拉出去杀了。接连杀了好几个。旁边的人问他:“为什么杀他们?”张士诚说:“你看看他们写的是什么?‘了’,是个了字!老子才当皇帝就‘了’了!”后来来了个读书人。他先写了一个“王”字,再写了左边,再写上边,然后一竖到底。张士诚一看大喜,连说:“这就对了!——先称王,左有文臣,右有武将,戴上平天冠,皇基永固,一贯到底!——赏!”
我小时候的小学就在承天寺的旁边,每天都要经过承天寺,曾经细看过承天寺山门的石刻的匾额,发现上面的“承”字仍是一般笔顺,合乎八法的“承”字,没有先称王、左文右武、戴了皇冠、一贯到底的痕迹。我也怀疑张士诚是不是在承天寺登的基,因为承天寺一点也看不出曾经是一座皇宫的格局。
承天寺在城北西边,挨近运河。一进山门,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的颜色都暗淡了。大雄宝殿的房顶上长了好些枯草和瓦松。大殿里很昏暗,神龛佛案都无光泽,触鼻是陈年的香灰和尘土的气息。一点声音都没有,整座寺好像是空的。偶尔有一两个和尚走动,衣履敝旧,神色凄凉。
大殿西侧,有一座罗汉堂。罗汉也多年没有装金了。长眉罗汉的眉毛只剩了一只,那一只不知哪一年脱落了,他就只好捻着一只单独的眉毛坐在那里。罗汉堂外面,有两棵很大的白果树,有几百年了。夏天,一地浓荫。冬天,满阶黄叶。
罗汉堂东南角有一口钟,相当高大。钟用铁链吊在很粗壮的木架上。旁边是从房梁挂下来的撞钟的木材。钟前是一尊地藏菩萨的一尺多高的金身佛像。地藏菩萨戴着毗卢帽,跏趺而坐,低眉闭目,神色慈祥。地藏菩萨前面点着一盏小油灯,灯光幽微。
为什么在钟前供着一尊地藏菩萨呢?因为这钟在半夜里撞,叫“幽冥钟”,是专门为难产血崩而死的妇人而撞的。不知道为什么,人们以为血崩而死的女鬼是居处在最黑最黑的地狱里的,——大概以为这样的死是不洁的,罪过最深。钟声,会给她们光明。而地藏菩萨是地之神,好心的菩萨,他对死于血崩的女鬼也会格外慈悲的,所以钟前供地藏菩萨,极其自然。
撞钟的是一个老和尚,相貌清癯,高长瘦削。他已经几十年不出山门了。他就住在罗汉堂里。大钟东侧靠墙,有一张矮矮的禅榻,上面有一床薄薄的蓝布棉被,这就是他的住处。白天,他随堂粥饭,洒扫庭除。半夜,起来,剔亮地藏菩萨前的油灯,就开始撞钟。
钟声是柔和的、悠远的。
“东——嗡……嗡……嗡……”
钟声的振幅是圆的。“东——嗡……嗡……嗡…”,一圈一圈地扩散开,就像投石于水,水的圆纹一圈一圈地扩散。
“东——嗡……嗡……嗡……”
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地狱里受难的女鬼看见光了。她们的脸上现出了欢喜。“嗡……嗡……嗡……”金色的光环暗了,暗了,暗了……又一声,“东——嗡……嗡……嗡……”又一个金色的光环。光环扩散着,一圈,又一圈……
夜半,子时,幽冥钟的钟声飞出承天寺。
“东——嗡……嗡……嗡……”
幽冥钟的钟声扩散到了千家万户。
正在酣睡的孩子醒来了,他听到了钟声。孩子向母亲的身边依偎得更紧了。
承天寺的钟,幽冥钟。
女性的钟,母亲的钟……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四日中午,飘雪。
(节选自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
文本二:
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根源,我以为这不是坏事。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但是我现在还不能。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幽冥钟》几乎连人物也没有,只有一点感情。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节选自汪曾祺《桥边小说三篇·后记》)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旧生活。记录“我”的所见所闻,具体呈现了颇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深情厚谊。
B. 小说用语自然而不失典雅,开篇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起笔,既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又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C. 小说精于构思,不着痕迹。文中写张士诚因“承”字的写法而滥杀无辜的情节,看似闲笔,实则与后文钟声的慈悲形成对比。
D. “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运用通感,形象地写出了钟声的质感,又表现了钟声的圆浑。
7. 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写承天寺撞钟的老和尚,年老体衰,生活清贫,每天重复简单的工作,蕴含着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B. 文本一结尾写孩子听到钟声后,“向母亲的身边依偎得更紧了”,表现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以及母亲对孩子的庇护。
C. 文本二中作者说习惯写家乡的人事物,并不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怀恋,而是与对传统生活的熟悉和旧时邻里的感情有关。
D. 文本二作者以后记的形式,回应了读者对其作品的误读,对小说散文化给予了他个性化的理解,反映了求变求新的态度。
8. 文本一后半部分反复描写钟声,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9. 文本二汪曾祺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作者的这一小说的创作主张。
【答案】6. B 7. A
8. ①照应题目,具体表现“幽冥钟”的钟声;
②用柔和而悠远的钟声,暗示对苦难的抚慰,深化小说的主题。
③钟声的反复出现,营造了小说的空寂肃穆的氛围,有余音缭绕之效。
9. ①《幽冥钟》不以故事、矛盾为中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理论界限,因此不是编故事;
②《幽冥钟》取材于作者个人沉淀过的生活见闻,体现了扎根于生活的创作态度;
③《幽冥钟》以作者的记忆片段来组织全篇,寄托了作者真实的生活情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B.“又奠定了全文的基调”错误。文章开头引用张继的诗句,紧接着引入作者家乡就是夜半撞钟的,这仅仅是为了引出钟声,并不能为全文奠定基调。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蕴含着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错误。文中描写撞钟老和尚的段落是“撞钟的是一个老和尚,相貌清癯,高长瘦削……有一张矮矮的禅榻,上面有一床薄薄的蓝布棉被,这就是他的住处……”这段描写反映的是出家人生活的简朴,并不蕴含作者的同情。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文本一标题为《幽冥钟》,而结尾反复写了幽冥钟柔和悠远的声音——“东——嗡……嗡……嗡……”,这样既呼应了标题,也在频繁的钟声中为小说营造了空寂肃穆的氛围,告诉读者幽冥钟的声音究竟是怎样的,使抽象的声音具体化,有余音缭绕之效。
作者说,“钟声是柔和的、悠远的”,在钟声响起之前,需要“剔亮地藏菩萨前的油灯”,说明撞钟是件神圣的事,而钟声响起的时候,“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这又将钟声镀上了一层神圣的颜色,金色是圣洁的光芒,是能扫平一切黑暗的光芒。“地狱里受难的女鬼看见光了。她们的脸上现出了欢喜”,连受苦难的女鬼也因为钟声而欣喜,暗示钟声是对苦难的抚慰,深化小说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而为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往往可以制造矛盾,由此构成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效果。而《幽冥钟》并没有主体故事,文章从张继的诗歌引入文章,引出家乡的钟声,再写了关于承天寺的传说,将“幽冥钟”所在地点进行了细节的刻画,写到承天寺的罗汉堂时,在自然引出“幽冥钟”,这些内容都是基于幽冥钟、罗汉堂、承天寺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的,作者只是从头到尾,缓缓叙述,并没有刻意安排情节,更别提制造矛盾了,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理论界限,因此不是在编故事。
也正因为这篇小说是基于幽冥钟、罗汉堂、承天寺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的,更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见闻——“哼哈二将和四大天王的颜色都暗淡了”“大殿里很昏暗,神龛佛案都无光泽,触鼻是陈年的香灰和尘土的气息”“偶尔有一两个和尚走动,衣履敝旧,神色凄凉”,对承天寺的描写,是基于作者“小时候的小学就在承天寺的旁边,每天都要经过承天寺”,作者在文本二也有提到,“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而“幽冥钟”正是从旧社会便开始的存在,作者的小说,是取材于生活的,体现了扎根于生活的创作态度,并不是编故事。
同时,这篇文章是基于作者的记忆而写的。作者先对人们说夜半不是撞钟时间这一观点进行反驳——“我从小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夜半不是撞钟的时候呢?我的家乡就是夜半撞钟的”,从而引入关于家乡夜半撞钟的故事,引出“幽冥钟”所在的承天寺。而在写承天寺时,作者又引入了记忆中的传说故事,并根据儿时于承天寺所见进行回忆,具体引出钟声,靠着记忆片段来组织全篇,虽然淡化了小说的主体情节,但同时也寄托了作者真实的生活情感。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材料二: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鸟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注】鼎,本是烹饪之器,后发展为传国之器。鼎被后世认为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上面可绘物铸图。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A]王[B]大[C]悦[D]发[E]师[F]五[G]万[H]人[I]使[J]陈[K]臣[L]思M]将[]以[O]救[P]周[Q]秦[R]兵[S]罢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贡金九牧”中的“牧”,文中指“州郡长官”;《陈情表》中的“牧伯”也是“州郡长官”之意。
B. “天祚明德”中的“祚”,“福分”之意。这与《陈情表》中“门衰祚薄”中的“祚”意思相同。
C. “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中的“弊”通“敝”,谦词;《陈情表》中“猥以微贱”中的“猥”也是谦词。
D. “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中的“凡”与《项脊轩志》中的“轩凡四遭火”中的“凡”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楚王的无理质询,王孙满由鼎的轻重引申到德的轻重,表现王孙满的睿智忠诚。
B. 颜率劝说齐王,出兵救周,既可得美名,又可得九鼎。于是齐王命陈臣思率军救周,秦国退兵。
C. 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梁楚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
D. 颜率回顾史实,当初武王伐殷获九鼎,运输耗费巨大,为此替齐王担忧,一心想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2)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14. 面对求鼎危局,颜率如何游说齐王,最终保全九鼎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DIQ 11. D 12. D
13. (1)因此能够使上上下下的人们和睦相处,从而领受上天赐予的福分。
(2)不知贵国从哪条路把鼎运回到齐国?
14. ①向齐求救,用献鼎为诱(做交换),借兵退秦救国。
②巧设两道难关说退齐王。一是九鼎巨大,运输人力物力,难以解决;二是运送的路线无法确定。将违约责任推给齐国,打消齐国索鼎念头,助周化险为夷。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王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军因此退兵。
“齐王大悦”主谓结构,其后断开;
“发师五万人”主语省略,“发”谓语,“师”宾语,“五万人”作“师”的后置定语,本句独立,前后断开;
“救周”,“周”为“救”的宾语,其后断开;“秦兵罢”,“秦兵”为本句的主语,其前断开。
故在DIQ三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
“贡金九牧”句意:九州的长官贡献了铜。
B.正确。
“天祚明德”句意:上天赐福给明德的君王。
“门衰祚薄”句意:门庭衰微、福分浅薄。
C.正确。
“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句意:我周王室也正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
“猥以微贱”句意: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
D.“‘凡’意思相同”错误。“凡”意思不相同。
“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的“凡”,所有,一切。句意: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
“轩凡四遭火”的“凡”,一共。句意:这座轩曾遭过四次火灾。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为此替齐王担忧,一心想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错误。原文“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甄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可知,并非真正替齐王担忧、设身处地帮齐国解决运鼎难题。颜率是让齐王知难而退,巧妙地将违约责任推给对方。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用”,因此,因而;“协”,使……和睦;“休”,福禄。
(2)“识”,知道;“何途之从”,宾语前置;“致”,送到。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秦兵罢”可知,向齐求救,用献鼎为诱(做交换),借兵退秦救国。
由原文“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可知,巧设两道难关说退齐王。一是九鼎巨大,运输人力物力,难以解决;二是运送的路线无法确定。将违约责任推给齐国,打消齐国索鼎念头,助周化险为夷。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楚庄王攻打陆浑之戎,于是到达雒水边,在周王的疆界检阅军队。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问楚庄王。楚庄王问鼎的大小与轻重。王孙满说:“这决定于君主的道德而不在于鼎的本身。往昔夏朝正当有德的时候,远方的人把各种东西画成图像,九州的长官贡献了铜,铸成鼎,把各种东西的图像铸在鼎上,各种事物都得以备载,让人民认识神道与邪恶的东西。因此人民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有危害的东西。魑魅魍魉,这类鬼怪都不会遇到,因而能够使上上下下的人们和睦相处以领受上天赐予的福分。桀德行昏聩惑乱,鼎迁到商朝,经历了六百年。商纣王残暴肆虐,鼎迁移到周。德行美好光明,鼎虽小,分量很重;如果奸邪昏乱,鼎虽大,分量很轻。上天赐福给明德的君王,总有终结的日子。成王把鼎安顿在郏鄏,占卜的预言说可传三十代,享年七百年,这是天意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材料二:
秦国发兵逼近周境索取九鼎,周君为此忧惧不安,将此事告诉了颜率。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秦王暴虐无道,要兴师威胁周君,并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内部寻思对策,认为与其将九鼎交给暴秦,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赢得美名;如得到九鼎这样的重器,又获得巨大的实惠。但愿大王能认真考虑!”齐王听了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军因此退兵。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时,周君又一次忧虑不安。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东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甘愿将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从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不行。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沙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不行。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之中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哪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说:“我周王室也正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九鼎,并不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的,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殷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九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还需要有士兵工匠等人力、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作为配套。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回齐国。所以我私下在为大王担忧。齐王说:“贤卿多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颜率赶紧解释说:“我不敢欺骗贵国。大王尽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敝国随时听候命令迁出九鼎。”齐王只好停止索要九鼎。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①
王安石(宋)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①本词写于王安石晚年退隐金陵时期。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前二句点明具体节令,描绘山间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象。
B. 词人外出春游,在高岗与低谷间穿行,游兴非常浓厚。
C. 下片写词人游兴已尽,回山寺就寝,有孤枕难眠之感。
D. 全词即事写景,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气韵萧散。
16. 晚年的王安石虽身居山林,却似闲非闲,他也曾写出“我欲抛山去,山仍劝我还”这样流露矛盾心境的诗句。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的这种矛盾心理。
【答案】15. C 16. 上片体现了词人心闲意静、恬然自若的心境。词人探奇揽胜,醉心于春色,足见其内心之恬静悠闲。下片体现了词人难以忘怀往事的不平静心境。词人沉入梦乡,但松涛却把他惊醒。那松涛犹呜咽悲鸣,融入了词人强烈的感情色彩,体现作者身虽悠闲,但内心并不平静的情感状态。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有孤枕难眠之感”错误。下片写僧斋昼寝,词人游兴已尽,依然回归山寺,就床而卧。因为孤身栖居山寺,故要拂拭僧床,撩起白色的帷帐。“僧床”、“素幔”,写明作者生活清寂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点。“千岩万壑”承上“山南山北”,“春风暖”回应“正月半”。值此东风骀荡,春光融融,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也仿佛与大地春色融契而为一,加之游山的困乏,于是他渐渐沉入静谧而深稳的梦中,但那松涛犹呜咽悲鸣,把他惊醒,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上片写一次骑驴春游,起拍二句点明节令,描绘钟山春意盎然的景象。宋时元夜灯节,热闹异常。“撩乱”,写出山花争奇斗艳,撩惹行人。这次正是骑毛驴野游,心闲意静,恬然自若,什么升沉得失、尧桀是非,仿佛早抛至九霄云外,其精神超然尘外。“穿云入坞寻游伴”,连用“穿”“入”“寻”三个动作词,充分表现了词人一心寻春的浓厚游兴,描绘出他自命“山野之人”的生活情趣。词人探奇揽胜,醉心于春色,足见其内心之恬静悠闲。
下片写僧斋昼寝,词人游兴已尽,依然回归山寺,就床而卧。因为孤身栖居山寺,故要拂拭僧床,撩起白色的帷帐。“僧床”“素幔”,写明作者生活清寂雅素,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点。“千岩万壑”承上“山南山北”,“春风暖”回应“正月半”。值此东风骀荡,春光融融,词人怡然自适的心境也仿佛与大地春色融契而为一,在野游寻春与大自然的默契中,得到了心境的恬静,沉入了暂时的酣眠,然而,一时的心理平衡,却被四周突然闯入的急切悲凉的松涛声所打破,“悲急管”,谓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在深山中呜咽地悲鸣,把他惊醒,松声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这正隐隐透露了作者身虽幽闲而内心并不平静的精神状态。
三、课内基础知识
17. 关于“之”的用法,下列句子中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A 不知老之将至 B. 先妣抚之甚厚
C.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D. 及其所之既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之”,结构助词,的。句意: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
A.“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句意: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
B.“之”,代词,她。句意:先母待他特别好。
C.“之”,结构助词,的。句意: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D.“之”,动词,求得。句意: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
故选C。
1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C. 宁溘死以流亡兮 D.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语含义的能力。
A.“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没用、接近于死亡。句意: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
B.“往往”,古义,到处;今义,常常。句意: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C.“流亡”,古义,随水流消逝;今义,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流落逃亡在外。句意: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
D.“狼狈”,古今义相同,困苦或受窘的样子,也比喻彼此勾结。句意: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故选D。
19.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伏清白以死直兮 B.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C. 虽趣舍万殊 D. 悟言一室之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伏”同“服”,保持,坚守。句意:怀抱清白之志为正义而死啊。
B.无通假字。句意: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
C. “趣”通“取”,往,取。句意:虽然取舍爱好各不相同。
D.“悟”同“晤”,会面,面对面。句意: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
故选B
20. 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则刘病日笃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③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猿猱欲度愁攀援
⑤使不上漏 ⑥垣墙周庭 ⑦乳二世 ⑧群贤毕至 ⑨臣具以表闻 ⑩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A. ①⑤⑥/②⑧⑨/③⑦/④/⑩ B. ①⑦/②③/④⑤/⑥/⑧⑩/⑨
C. ①⑤/②⑧/③/④/⑥⑦/⑨/⑩ D. ①⑦/②⑨/③⑥/④/⑤/⑧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名词作状语,每天,一天天。句意:但祖母刘氏的疾病一天比一天沉重。
②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句意: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
③形容词作动词,远离,远行。句意:因此我不能废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④为动用法,为……发愁。句意: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为攀援发愁。
⑤名词作状语,在上面。句意:使它在上面漏雨、落灰。
⑥名词作动词,砌围墙。句意:在院子四周砌上矮墙。
⑦名词作动词,哺育,抚养。句意:哺养两代人。
⑧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句意: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
⑨使动用法,使听说。句意:臣通过上表仔细陈述让您听到(我的想法)。
⑩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句意: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①⑤名词作状语,②⑧形容词作名词,③形容词作动词,④为动用法,⑥⑦名词作动词,⑨使动用法,⑩数词的意动用法。
故选C。
21. 下列各句按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刘夙婴疾病 ②则告诉不许 ③死生亦大矣 ④且臣少仕伪朝
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⑥引以为流觞曲水 ⑦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⑧其制稍异于前
A. ①③/②⑦/⑥/④⑤⑧ B. ①②/③/④⑥/⑤⑧/⑦
C. ①④⑥/②⑦/③⑤/⑧ D. ①②⑥/③④⑧/⑤/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①被动句,语意被动;句意: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
②被动句,语意被动;句意: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③判断句,句意:生存和死亡都是人生中的大事情。
④省略句,正常语序为“且臣少仕(于)伪朝”;句意: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
⑤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句意: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会集。
⑥省略句,正常语序为“引(之)以为流觞曲水”;句意: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
⑦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虽无盛丝竹管弦”;句意: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
⑧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制于前稍异”;句意: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①②被动句;③判断句;④⑥省略句;⑤⑧状语后置句;⑦定语后置句。
故选B。
2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李凭箜篌引》中,诗人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幕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其在前朝任职的目的,从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是怀着无比谦卑和敬畏之心呈上此表的。
(5)在《项脊轩志》中,写祖母持象笏激励“我”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睹树思人——“庭有枇杷树”,不禁发出时光匆匆、树今高耸但斯人已逝的无尽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兰亭集序》中,写集会这一天气候宜人、令人心旷神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兰亭集序》中,写人生寿命长短听命造化,但终究归于消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昆山玉碎凤凰叫 ②. 芙蓉泣露香兰笑 ③. 女娲炼石补天处 ④. 石破天惊逗秋雨 ⑤. 本图宦达 ⑥. 不矜名节 ⑦.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⑧. 谨拜表以闻 ⑨.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⑩. 他日汝当用之 ⑪.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⑫. 今已亭亭如盖矣 ⑬. 天朗气清 ⑭. 惠风和畅 ⑮. 修短随化 ⑯. 终期于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芙蓉、炼、逗、宦、矜、谨、惠。
2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形影相吊 ②逮奉圣朝 ③日薄西山 ④亦遂增胜
⑤珊珊可爱 ⑥列坐其次 ⑦临文嗟悼 ⑧放浪形骸之外
【答案】①安慰 ②及、至 ③迫近 ④美丽 ⑤美好的样子 ⑥旁边 ⑦悲伤 ⑧人的躯体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句意:只有和自己身影相互慰问。
②句意:到了晋朝建立。
③句意:太阳快要落山。
④句意:也更加增添了美丽。
⑤句意:美丽可爱。
⑥句意:排列坐在溪水的旁边。
⑦句意: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
⑧句意: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五、写作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去吗?配吗?这褴褛的披风;战吗?战啊!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这是《孤勇者》的部分歌词,唐恬是这首歌词的作者,2012年她患鼻咽癌,历经十年病痛,2021年她在写这首歌词前,就打定了主意:“我希望它是一首‘实燃’的歌,不宣讲漂亮的态度,不为了勇敢而勇敢。这首歌里致敬的英雄,是那些抬头走夜路的人,是那些内心有殿堂的人。”有人说“对弈平凡”是时代出给人的难题,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做平凡人生的“孤勇者”
“爱你来自于蛮荒,一生不借谁的光,你将造你的城邦,在废墟之上”,一首《孤勇者》唱出了平凡人的不屈和坚强,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对弈平凡,如何甘为平凡。
朴素有真意,最抚凡人心。恰如曲中的点睛之句所言,“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时光的年轮不断更替,英雄人物的存在注定只是少数,大多数人一生都是平凡之态,但却正是平凡的身影,成为了点缀大千世界的元素,共同造就了恢弘的平凡世界,谱写了一首首宏大的史诗,让清欢的人间生活变得耐人寻味,让“不跪的模样”和“破烂的衣裳”惹人怜爱,令无数人肃然起敬。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种“孤勇者”。翻开泱泱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中华民族从不缺少为了民族大义、人民幸福、时代进步而昂首阔步、奋勇向前的“孤勇者”。这里有为了民族团结,只身前往茫茫大漠的王昭君,有为了国家尊严与人民健康,在虎门点燃熊熊销烟大火的林则徐,还有为了探索国家前进方向,在黎明破晓前苦苦追寻,不惜牺牲自我的革命先烈。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国家变得强大,人民生活更加富足,钱学森、郭永怀、邓稼先、南仁东、袁隆平等一批科学家,以身许国,虽九死其犹未悔。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历史的洪流虽能淘洗掉人的形骸,而先辈的精神与事迹,却在岁月的沉淀下历久弥香,注定为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所铭记、传唱。
放眼当下,站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风口,无数的“孤勇者”像一只只萤火虫一样,用微弱的荧荧之光驱散前行道路的黑暗,为了国家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是用干部“脱皮”换群众“脱贫”的基层人民公仆,是戍守边疆、保卫祖国安宁的边防战士,是奋不顾身、赴汤蹈火的“烈火英雄”,是冲锋一线、与病魔殊死搏斗的白衣天使。心之所向、素履以往,风雨兼程、不畏山高路远的“孤勇者”,在峰回路转之后,终将能欣赏到山川所回馈的奇绝景色。
日本著名漫画家宫崎骏曾说,“只有阳光而无阴影,只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而《孤勇者》就教会了我们如何面对挑战与磨难。夜黑风高,唯有成为拥有沉静力、抗挫力、包容力的“孤勇者”,于难中坚守,保持乐观与希望,方能拨得云开见月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孤勇者》这首歌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吼出生命强有力的抗争,作者自然地书写自己的命运经历。而结合材料中歌词作者唐恬的经历以及她对歌词的观点,可以知道,这首歌之所以能让许多人产生共鸣,是因为歌曲蕴含着“对命运不妥协的自勉”。不论贫穷还是富贵,每个人都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磨难,比如出身的贫穷,家庭的破碎,意外和童年创伤,残疾和病痛,外貌身高,不可抗力的成为少数群体等等。对此,平凡人往往要付出更大的力量和更多的代价去对抗命运的不公。代价是巨大的,但正因此,我们才能看到一个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者。因此,从“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那种孤勇,谁说对弈平凡的不算英雄”这两句歌词中,我们能看出,即使生而平凡,只要敢于抗争,我们也能成为英雄,而这更体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尊严,这就是材料所说的“对弈平凡”的内涵。
写作时,可从突破逆境的角度去写,说明“对弈平凡”并非难题,而是给我们勇敢抗争的舞台。如,从“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这句歌词,可以论述人总有顺境有逆境,当自己处于逆境的时候,一定要有冲破逆境的勇气,给自己鼓掌!我们在人生路上会有很多的拌折,如果碰到了挫折就倒地不起,那么你就永远也没有办法去看到明天的太阳,而我们人生的路就是不断地跌倒,不断地爬起来,不断拼搏的过程。也可从歌词中抓住“平凡”这个意义去写,说明我们无需去“对弈”平凡,而应感受到平凡中的温暖。赞扬那些外卖小哥、逆行医生等每一个平凡的人,他们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奔走在街头巷尾,为生活、为梦想打拼着,确实有时候他们并没有在灯光之下,他们“穿着褴褛的披风,他们很卑微”,但他们却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他们虽生而平凡,却依然用自己的微薄力量去默默帮助那些身处暗夜中的人,为世界带来一抹光亮。
立意:
1.做突破逆境的孤勇者。
2.平凡的人也有伟大的精神。
3.岁月无声,唯勇能行。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文件包含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九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四段,古代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十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