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新乡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2022~2023学年新乡高一期末(上)测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作协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指出,中国网络文学主流化、精品化进程加快,产业规模增势强劲,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在提质升级的重要关口,网络文学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多点发力。
以现实题材为着力点,激发讴歌时代正能量。网络文学“提质”,要求网络作家胸怀“国之大者”,在全球视野、历史坐标下观察社会、洞察现实。网络作家要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大地、深入生活,用脚步丈量山川大河,深入田间村寨、行业一线,熟悉“烟火气”,展现出万众奋进的“精气神”。时代风云、改革浪潮或者凡人梦想,这些现实生活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富矿。唯有聚焦万众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才能释放网络文学见证时代、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磅礴力量。
以IP全链路开发为关键点,蓄积产业发展新动能。网络文学居于文化创意产业前端,优质IP的深度开发和多重使用能够拉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带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当前,视听产品仍然是网络文学实现IP转化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媒介融合的加速推进、移动互联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读者付费习惯的养成以及超大规模的市场,为网络文学IP开发与转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下一步,要做好全链路的高质量打造与开发。“全”首先体现为门类之“广”,打造动漫、有声、游戏、短剧以及线下文旅等多样化的IP转化路径,强化不同艺术形式的连接,促成网络文学多样态输出。“全”也体现在周期之“长”,即打造出一条由文到艺、由艺到娱、由娱到产的文化创意生产模式,有效延长网络文学价值产出周期,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以网络文学“出海”为突破点,开拓国际传播新天地。2021年,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突破30亿元,海外用户1.45亿人,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1亿多人次,覆盖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然而,中国网络文学系统化国际传播机制尚未建立,亟待从内容、机制、平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在内容供给侧,网络文学“出海”的“翻译、版权和质量”三大难题有待更好破解。在传播分发端,海外推广落地、读者互动营销以及完整的产业生态链打造等都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网络文学承担着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使命,需要讲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手时序。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中,中国网络文学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统筹国内国际文化语境与产业格局,内外并举、多点发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网络文学方能以蓬勃昂扬之势传递主流价值、讲好中国故事。
(摘编自顾亚奇《网络文学提质升级需多点发力》)
材料二:
不可否认,网络文学创作因为更新量大、更新速度快,在人物塑造、叙事逻辑、精神内核的表现上会显得比较薄弱,而这些要素恰恰就是影响作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想要提升作品质量,打造精品,就必须重视并加强这三方面在行文中的作用。
我们经常会点评一部网络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网感”,这种所谓的“网感”,其实就是网络文学最突出的叙事优点和长处,即“代入感”。故事情节带着读者往前走,让读者身临其境,与主角灵魂交融,她(他)即是我,我即是她(他)。我在作品的世界里遨游,体验着主角的悲欢离合,爱她(他)所爱,痛她(他)所痛,我和她(他)一起骄傲、一起沉沦,沉浸其中,感同身受,难以自拔。很难想象,一个扁平化的、脸谱化的、虚妄的、没有真情实感的、处处透着不真实感的主角,能够顺利完成这一项代入任务。可以说,一旦主角得不到读者的认可,这本书就已失败大半。
“人设”立住了,还需要叙事逻辑的流畅和自洽。好的作品逻辑应该是能够自洽的,即使是在作者虚构出来的世界观中,它也应该是完整的、能得到读者认可的,它会让读者相信其存在的合理性,从而获得沉浸式的阅读感,不会因为怀疑和不满,让读者从阅读中抽离出去。
说到精神内核的表达,没有灵魂的作品是行尸走肉,不会被读者记住,更不会被市场记住。然而精神表达很需要技巧,如果生搬硬套喊口号,只会赶走读者。如同做菜,光有花架子而无真材实料,不香不好吃,等待它的只有被撤走、被嫌弃的命运。文艺无界别,纵观流传于世的所有文艺作品,包括诗词歌舞、音乐美术,无一不是以美动人、以情感人的。这些文艺作品如同花香、月光、晨雾、春雨一般,在我们观赏、聆听它们的时刻,无声无息地将我们包围在其中,润物细无声,浸入我们的肌肤和灵魂中,让我们体会到它的美,萌生出很多不同的感悟。这种穿透世俗和时光的力量,隽永、无坚不摧,网络文学创作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美感和实力。
前几年的时候,大多数人认为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但现在,大家都在逐渐改变这种看法。文艺作品的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但创作的道路是相通的,无论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都需要创作者沉心静气,在时代的洪流中用眼睛和心灵去认真观察、体会、积累、分析、提炼生活,精心打磨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自洽的逻辑、优美激昂的精神内涵,才能让作品具备“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和自己相似一面”的特质,从而和时代产生共鸣,打动读者,留住读者,并广为流传。
(摘编自意千重《精品化是网络文学创作的突破口》)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网络文学产业规模增势强劲,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在这种形势下,网络文学需要多点发力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B. 网络作家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深入田间村寨、行业一线,要熟悉“烟火气”,展现出万众奋进的“精气神”。
C. 全链路的“全”,首先体现为门类之“广”上,也就是打造出一条由文到艺、由艺到娱、由娱到产的文化创意生产模式。
D. 网络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要让读者身临其境,故事的主角要能引起读者的共情,这是一部网络文学作品有“网感”的表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我们只有聚焦万众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方能释放网络文学见证时代、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磅礴力量。
B. 当前,视听产品是网络文学实现IP转化的主要方式,能推进媒介融合,为网络文学IP开发与转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C. 一般来说,一个扁平化的、虚妄的、没有真情实感的、处处透着不真实感的主角,无法让读者代入,得不到读者的认可。
D. 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它们的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但创作的道路是相通的,现在大家都逐渐认同这种看法。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网络小说《大国重工》叙述了国家装备办的冯啸辰穿越到了1980年,与同代人一道用汗水和智慧铸就大国重工,获得首届“天马文学奖”。
B. 某在线平台在京举办“《少年歌行》影漫联动IP发布会”,宣布将以动漫为基础,对《少年歌行》进行影视、游戏、周边衍生等IP全链路开发。
C. 某网站的《大医凌然》《全职高手》等16部网络文学作品不但在国内备受欢迎,在海外也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D. 1998年,台湾当代作家蔡智恒(网名痞子蔡)在网络上创作了一部网络言情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被公认为是“网络小说开山之作”。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如何推动网络文学精品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B 3. D
4. ①首先从中国网络文学现状入手提出网络文学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多点发力;
②接着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如何做到多点发力;
③最后总结全文,指出中国网络文学要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5. ①从现实题材、IP全链路开发、国际传播等方面发力,提高网络文学质量;
②重视并加强人物塑造、叙事逻辑、精神内核这三方面在行文中的作用,提升作品质量,打造精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也就是打造出一条由文到艺、由艺到娱、由娱到产的文化创意生产模式”错误,原文“‘全’也体现在周期之‘长’,即打造出一条由文到艺、由艺到娱、由娱到产的文化创意生产模式”可知,这讲的不是门类之“广”,而是周期之“长”。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视听产品……能推进媒介融合,为网络文学IP开发与转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强加关系。原文“当前,视听产品仍然是网络文学实现IP转化的主要方式。与此同时,媒介融合的加速推进、移动互联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读者付费习惯的养成以及超大规模的市场,为网络文学IP开发与转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知,媒介融合的加速推进从而为网络文学IP开发与转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视听产品是网络文学实现IP转化的主要方式并无因果关系。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网络文学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多点发力。
A.对应材料一“以现实题材为着力点,激发讴歌时代正能量”的观点。
B.对应材料一“以IP全链路开发为关键点,蓄积产业发展新动能”的观点。
C.对应材料一“以网络文学‘出海’为突破点,开拓国际传播新天地”的观点。
D.与材料一提升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的观点无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在提质升级的重要关口,网络文学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多点发力”可知,首先从中国网络文学现状入手提出网络文学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多点发力;
材料一“以现实题材为着力点,激发讴歌时代正能量。网络文学‘提质’,要求网络作家胸怀‘国之大者’,在全球视野、历史坐标下观察社会、洞察现实”“以IP全链路开发为关键点,蓄积产业发展新动能。网络文学居于文化创意产业前端,优质IP的深度开发和多重使用能够拉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带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以网络文学‘出海’为突破点,开拓国际传播新天地”可知,接着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如何做到多点发力;
材料一“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征程中,中国网络文学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统筹国内国际文化语境与产业格局,内外并举、多点发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网络文学方能以蓬勃昂扬之势传递主流价值、讲好中国故事”可知,最后总结全文,指出中国网络文学要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内容,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一“以现实题材为着力点,激发讴歌时代正能量”“以IP全链路开发为关键点,蓄积产业发展新动能”“以网络文学‘出海’为突破点,开拓国际传播新天地”可知,从现实题材、IP全链路开发、国际传播等方面发力,提高网络文学质量。
由材料二“网络文学创作因为更新量大、更新速度快,在人物塑造、叙事逻辑、精神内核的表现上会显得比较薄弱,而这些要素恰恰就是影响作品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果想要提升作品质量,打造精品,就必须重视并加强这三方面在行文中的作用”“故事情节带着读者往前走,让读者身临其境,与主角灵魂交融,她(他)即是我,我即是她(他)”“一起骄傲、一起沉沦,沉浸其中,感同身受,难以自拔”“好的作品逻辑应该是能够自洽的,即使是在作者虚构出来的世界观中,它也应该是完整的、能得到读者认可的,它会让读者相信其存在的合理性,从而获得沉浸式的阅读感,不会因为怀疑和不满,让读者从阅读中抽离出去”“说到精神内核的表达,没有灵魂的作品是行尸走肉,不会被读者记住,更不会被市场记住”可知,重视并加强人物塑造、叙事逻辑、精神内核这三方面在行文中的作用,提升作品质量,打造精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在天上
毕飞宇
蚕婆婆在这个悲伤的夜间开始追忆断桥镇养蚕的日子。成千上万的桑蚕交相辉映,洋溢着星空一般的灿烂荧光。它们弯起背脊,又伸长了身体,一起涌向了蚕婆婆。它们的身体像梦的指头,抚摩着蚕婆婆。每一个蚕季最后的几天总是难熬的,一到夜深人静,这个世界上最喧闹的只剩下桑蚕啃噬桑叶的沙沙声了。蚕婆婆像给爱蹬被单的婴孩盖棉被一样整夜为它们铺桑叶,往往是最后一张蚕床刚刚铺完,第一张蚕床上的桑叶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叶茎了。然后,某一个午夜就这样来临了,孩子们开始向麦秸秆或菜籽秆上爬去。蚕婆婆在这样的时候就会抓起一把桑蚕,把它们放在自己的胳膊上。它们会昂起头,像一个个光着屁股的孩子,既像晓通人事,又像懵懂无知,以一种似是而非的神情与你对视。蚕婆婆每一次都要被这样的对视感动,被爬行的感触是那样地切肤,附带滋生出一种很异样的温存。
一到夜间蚕婆婆就会坐在床沿,眺望窗外的夜。蚕婆婆看久了就会感受到一种揪心的空洞,一种无从说起的空洞。这种空洞被夜的黑色放大了,有点漫无边际。星星在天上闪烁,泪水涌起的时候满天的星斗像爬满夜空的蚕。
日子一过了谷雨连着下了几天的小雨,水汽大了,站在二十九层的阳台上,就像是在天上,再也看不见地面了。站了一阵子,感觉到大楼在不停地往天上钻,真的是云里雾里。蚕婆婆对自己说:“一定得回乡下,和天上的云活在一起总不是事。”蚕婆婆望着窗外,心里全是茶色的雾,全是大捆大捆的乱云在迅速地飘移。
蚕婆婆没有料到儿子给她带回来两盒东西。儿子的怀里抱了两只纸盒子,走到蚕婆婆的面前,让她打开。盒子开了,空的,什么也没有。这时候儿子的脸上笑得更诡异了,蚕婆婆定了定神,发现金底黑乎乎的,像爬了一层蚂蚁。她发现那些黑色小颗粒一个个蠕动起来了,有了爬行的迹象。它们是蚕,是黑色的蚕苗。蚕婆婆的胸口咕嘟一声就跳出了一颗大太阳。另一只盒子里塞满了桑叶芽。蚕婆婆捧过来,吸了一口,二十九层高楼上立即吹拂起一阵断桥镇的风,轻柔、圆润、濡湿、夹杂了柳絮、桑叶、水、蜜蜂和燕子窝的气味。
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第二十九层开始了养蚕生活,就此生龙活虎了起来。她拉上窗帘,在阳台上架起了篾匾,一副回到断桥镇的样子。
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二十九层开始了与桑蚕的共同生活。她抚弄着蚕,和它们拉家常,说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的家乡话。蚕婆婆的唠叨涉及了她这一辈子的全部内容,没有时间顺序,没有逻辑关联,只是一个又一个愉快,一个又一个伤心。
蚕仔的身体一转白就开始飞快地成长了。所用的笼匾一天比一天多,所占的面积一天比一天大。阳台和整个客厅差不多都占满了。
离春蚕上山还有四五天了,大儿子突然要飞一趟东北。蚕婆婆一个人在家,心情很不错。她打开了一扇窗,在窗户底下仔细慈爱地打量她的蚕宝宝。快上山的桑蚕身子开始笨重了,显得又大又长。蚕婆婆从蚕床上挑了五只最大的桑蚕,让它们爬在自己的胳膊上。蚕婆婆指着它们,自语说:“你是老大,你是老二……”蚕婆婆逗弄着桑蚕,把自己的五个儿子重新怀了一遍,重新分娩了一遍,重新哺育了一遍。仿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五个儿子又回到了眼前。
意外事件说发生就发生了,谁也没有料到蚕婆婆会把自己锁在门外了。蚕婆婆突然听见“轰”的一声,一阵风过,门被风关上了。关死了。蚕婆婆握着钱包,十分慌乱地扒在门上,拍了十几下,蚕婆婆失声叫道:“儿,儿,给你妈开开门!”
三天之后的清晨,儿子提了密码箱走出了电梯,一拐弯就看见自己的母亲睡在了过道上,身边堆的全是打蔫的桑叶和方便面。母亲面色如土,头发散乱。大儿子丢开密码箱,大声叫道:“姆妈,出了啥事情咯?”大儿子忘了普通话,都把断桥镇的方言急出来了。
蚕婆婆一听到儿子的声音就跪起了身子。她慌忙地用手指着门,说:“快,快,打开!”
儿子打开门,蚕婆婆随即就跟过来了。走到蚕床边,蚕婆婆惊奇地发现所有的蚕床都空空荡荡,所有的桑蚕都不翼而飞。
蚕婆婆喘着大气,在二十九层楼的高空神经质地呼喊:“蚕!我的蚕呢!”
大儿子仰起了头,雪白的墙面上正开始着许多秘密。墙体与墙体的拐角全部结上了蚕茧。不仅是墙,就连桌椅、百叶窗、排风扇、抽水马桶、影碟机与影碟、酒杯、茶具,一句话,只要有拐角或容积,可供结茧的地方全部结上了蚕茧。然而,毕竟少三四天的桑叶,毕竟还不到时候,桑蚕的丝很不充分,没有一个茧子是完成的、结实的,用指头一想就是一个凹坑。这些茧半透明,透过茧子可以看见桑蚕们正在内部困苦地挣扎,它们蜷曲着,像忍受一种疼,像坚持着力不从心,像从事着一种注定了失败的努力……半透明,是一种没有温度的火,是一种迷蒙的燃烧和无法突破的包围……蚕婆婆合起双手,紧抿了双唇。蚕婆婆说:“罪过,罪过嗅,还没有吃饱呢,一它们一个都没吃饱呢!”
桑蚕们不再关心这些了。它们还在缓慢地吐。沿着半透明的蚕茧内侧一圈又一圈地包裹自己,因困自己。在变成昏睡的蚕蛹之前,它们唯一需要坚持并且需要完成的只有一件事;把自己吐干净,使内质完完全全地成为躯壳,然后,把自己束之高阁。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夜间的蚕婆婆坐在床沿眺望窗外的夜,感受到揪心的空洞,表现了她在城市中生活的不适应。
B. 蚕婆婆发现儿子带回来的蚕苗是黑色的,内心反应剧烈,这表明蚕婆婆对儿子带来的蚕苗充满疑惑。
C. 蚕婆婆养蚕时和它们拉家常,诉说着自己的过往,她从养蚕中找到了自我,也感受到了充实。
D. 结尾描写蚕们不断吐丝包裹自己,围困自己,然后,把自己束之高阁,这样的描写引人深思。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蚕婆婆对断桥镇生活的追忆开篇,用柔和诗意的笔调勾勒出主人公的情感家园,也为后文蚕婆婆在高楼养蚕情节的展开创设了基础。
B. 小说中的心理描写细腻传神,蚕婆婆养蚕如同育儿,逗弄桑蚕时仿佛看到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五个儿子又回到眼前,暗中指向儿子不孝的事实。
C. 小说语言极具艺术感染力,无论是精准的语词还是恰切的修辞,无不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洞穿能力,给读者带来撞击心灵的阅读快感。
D. 在现代时空里,蚕婆婆感到深深的空洞与孤独。作者选择一个从乡村进城的“他者”角度,在“城乡互望”的语境中投射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8. 蚕快上山时,蚕婆婆却把自己锁在了门外,作者安排这一意外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象征是这篇小说突出的艺术特色,小说中多处使用象征手法,请从文中举出三例并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B
8. ①情节上,实现了突转,使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②人物上,突出了蚕婆婆在城市中生活的不适应,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③主旨上,通过蚕婆婆把自己锁在门外的情节,暗示出农业文明遭遇现代文明所引发的冲突与尴尬,投射出生活在“美丽新世界”里的现代人的空洞与孤独。
9. ①蚕,象征着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在城市里的蚕婆婆本人。
②新时代大厦二十九楼,象征着现代文明和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人自由的束缚。
③断桥镇,象征着与城市生活相对的农村生活。
④门,象征着接纳与畅通,关闭的门象征蚕婆婆被城市排斥。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这表明蚕婆婆对儿子带来的蚕苗充满疑惑”错误,根据“蚕婆婆捧过来,吸了一口,二十九层高楼上立即吹拂起一阵断桥镇的风,轻柔、圆润、濡湿、夹杂了柳絮、桑叶、水、蜜蜂和燕子窝的气味”可知,表明蚕婆婆的惊喜。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暗中指向儿子不孝的事实”错误,文中没有这一意思,属过度解读。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情节上,结合“离春蚕上山还有四五天了”“意外事件说发生就发生了,谁也没有料到蚕婆婆会把自己锁在门外了”可知,情节突转,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人物上,“谁也没有料到蚕婆婆会把自己锁在门外了。蚕婆婆突然听见‘轰’的一声,一阵风过,门被风关上了”“三天之后的清晨,儿子提了密码箱走出了电梯,一拐弯就看见自己的母亲睡在了过道上,身边堆的全是打蔫的桑叶和方便面”可知,突出了蚕婆婆在城市中生活的不适应,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主旨上,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养蚕,却因自己被锁在门外而无法照顾即将上山的春蚕,最后“墙体与墙体的拐角全部结上了蚕茧……然而,毕竟少三四天的桑叶,毕竟还不到时候,桑蚕的丝很不充分,没有一个茧子是完成的、结实的,用指头一想就是一个凹坑”,据此可知,暗示出农业文明遭遇现代文明所引发的冲突与尴尬,投射出生活在“美丽新世界”里的现代人的空洞与孤独。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中一开始写蚕婆婆回忆的断桥镇的“蚕”,“成千上万的桑蚕交相辉映,洋溢着星空一般的灿烂荧光。它们弯起背脊,又伸长了身体,一起涌向了蚕婆婆。它们的身体像梦的指头,抚摩着蚕婆婆。……蚕婆婆像给爱蹬被单的婴孩盖棉被一样整夜为它们铺桑叶……”,这里的“蚕”是蚕婆婆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象征着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这些茧半透明,透过茧子可以看见桑蚕们正在内部困苦地挣扎,它们蜷曲着,像忍受一种疼,像坚持着力不从心,像从事着一种注定了失败的努力……半透明,是一种没有温度的火,是一种迷蒙的燃烧和无法突破的包围”“桑蚕们不再关心这些了。它们还在缓慢地吐。沿着半透明的蚕茧内侧一圈又一圈地包裹自己,围困自己。在变成昏睡的蚕蛹之前,它们唯一需要坚持并且需要完成的只有一件事:把自己吐干净,使内质完完全全地成为躯壳,然后,被自己束之高阁”,这些蚕用蚕丝把自己包裹起来,就好像蚕婆婆一直生活在断桥镇的回忆中,无法适应城市的生活,无法突破自己的精神困境,蚕还象征着生活在城市里的蚕婆婆本人。
“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第二十九层开始了养蚕生活”“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二十九层开始了与桑蚕的共同生活”“谁也没有料到蚕婆婆会把自己锁在门外了。蚕婆婆突然听见‘轰’的一声,一阵风过,门被风关上了。关死了。蚕婆婆握着钱包,十分慌乱地扒在门上,拍了十几下,蚕婆婆失声叫道:‘儿,儿,给你妈开开门!’三天之后的清晨,儿子提了密码箱走出了电梯,一拐弯就看见自己的母亲睡在了过道上”可知,新时代大厦二十九楼,象征着现代文明和城市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人自由的束缚。
根据“蚕婆婆在这个悲伤的夜间开始追忆断桥镇养蚕的日子”“二十九层高楼上立即吹拂起一阵断桥镇的风,轻柔、圆润、濡湿、夹杂了柳絮、桑叶、水、蜜蜂和燕子窝的气味”“她拉上窗帘,在阳台上架起了篾匾,一副回到断桥镇的样子”“大儿子忘了普通话,都把断桥镇的方言急出来了”可知,断桥镇,象征着与城市生活相对的农村生活。
根据“谁也没有料到蚕婆婆会把自己锁在门外了。蚕婆婆突然听见‘轰’的一声,一阵风过,门被风关上了”“三天之后的清晨,儿子提了密码箱走出了电梯,一拐弯就看见自己的母亲睡在了过道上,身边堆的全是打蔫的桑叶和方便面”可知,门,象征着接纳与畅通,关闭的门象征蚕婆婆被城市排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魏之地势,故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且夫诸侯之为从者,以安社稷、尊主、强兵、显名也。合从者,一天下,约为兄弟,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之上,以相坚也。夫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秦扶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惠,则大王高枕而卧,闻必无忧矣。且夫秦之所欲弱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若魏。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然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悉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夫亏楚而益魏,攻楚而适秦,嫁祸安国,此善事也。大王不听臣,秦甲出而东,虽欲事秦而不可得也。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寡可信,说一诸侯之王,出而乘其车;约一国而反,而成封侯之基。是故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人主览其辞,牵其说,恶得无眩哉?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选自《战国策·魏策一》,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然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悉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
B. 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然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悉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
C. 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然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悉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
D. 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然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悉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B. 昆弟,昆,古义为哥哥,胞兄。昆弟,兄和弟,也比喻关系亲密如兄弟般友好。
C. “莫如事秦”与“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事”字含义相同。
D. “攻楚而适秦”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两句中的“适”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仪指出当时宣扬合纵的诸侯国,说是要联合起来结为兄弟,歃血为盟坚守誓约,但亲兄弟间尚且争财,合纵联盟最终也只会沦为利益的争夺。
B. 张仪强调,魏国地理位置不好,是四分五裂之地,无论亲楚、亲齐、亲赵、亲韩都会带来边境危机;况且,秦国可以挟持韩国去进攻魏国。
C. 张仪说合纵的人大都爱夸大其词,完全不值得信赖,他们游说君主,联合一个诸侯成功,就有了封侯的资本,劝魏王不可被其迷惑。
D. 魏王被张仪的狡诈之言打动,自称愿意成为秦国东方的藩臣,在魏国给秦王修建行宫,授给秦国人职位,贡献祭品,并愿意献上河外土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
(2)是故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
14. 张仪指出了魏国当时诸多的不利条件,这些不利条件主要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 11. D 12. D
13. (1)秦国与韩国联为一体,于是魏国的灭亡就近在眼前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事情(原因)啊。
(2)所以天下从事游说的人,无不随时随地都在扼腕、瞋目、切齿,宣扬合纵的好处,以图打动一国的君主。
14. ①国家小,军队弱,领土方圆不足千里,军队不超过三十万。②地势不利,四周地势平坦,无险可守。③国境难守,边境线长,士兵要守卫四方边界,河道粮仓多,也很难守。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楚国虽然有富足强大的名声,但实际上很空虚;它的军队人数虽然多,但意见不统一,容易逃跑败退,不敢打硬仗。如果出动魏国军队向南讨伐,必定能战胜楚国。
“富大之名”中“富大”是“名”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坚战”是偏正结构,“坚”修饰“战”,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正确。都是“侍奉”。句意:不如侍奉秦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
D.错误。“适”分别为“满足”“享有”。句意:攻打楚国满足秦国。/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有。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D.“授给秦国人职位”说法错误,“受冠带”指的是魏国接受秦国封赏的职位,而不是授给秦国人职位。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1)“一国”,一体;“须”,须臾,表示时间短;“所以”,……的原因;“患”,担心;“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判断句。
(2)“是故”,因此;“搤腕”,捏着手腕;“便”,便利,好处;“说”,通假字,通“悦”,使……高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依据原文“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可知,魏国国家小军队弱,领土不足方圆千里,军队不超过三十万。
依据原文“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阻”可知,魏国地势不利,四周地势平坦,和各国四通八达,无险可守。
依据原文“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魏之地势,故战场也”可知,魏国国境难守,边境线长,士兵要守卫四方边界,河道粮仓多,也很难守。
参考译文:
张仪为秦国谋划连横之事,游说魏王说:“魏国的领土方圆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超过三十万人。四周地势平坦,与四方诸侯国相通,好像车轮辐条都集聚在车轴上一般,更没有高山大河的阻隔。南边与楚国接壤,西边与韩国接连,北边与赵国靠近,东边与齐国相邻,魏国士兵要守卫四方边界。守卫堡垒的兵士戍守在步列边塞,储存粮食的仓库,不少于十万。魏国的地势,原本就是适合作战的地方。如果南边与楚国交好而东边却不与齐国交好,那齐国就会从东面进攻;和东方齐国友好而不和赵国亲善,那赵国就会由北面来进攻魏国;不和韩国联合,那么韩国就会攻打魏国西面;不和楚国亲善,那么楚国就会攻击魏国的南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啊。再说诸侯实行合纵,是来求得国家安全、巩固君主地位、增强军队力量、展示本国威名。合纵的国家把天下统一为一家,他们结为兄弟,在洹水之滨宰杀白马立誓盟约,来表示彼此守信不渝。然而同是父母所生的亲兄弟,尚且还有争夺钱财的,那么合纵各国要想凭借欺诈虚伪、反复无常的苏秦的计谋,这明显不可能成功。秦国挟制韩国来攻打魏国,韩国被秦国胁迫,一定不敢不听从。秦国与韩国联为一体,于是魏国的灭亡就近在眼前了。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事情(原因)啊。我替大王考虑,不如侍奉秦国,侍奉秦国,楚国、韩国就一定不敢轻举妄动;没了楚国、韩国侵扰的祸患,大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国家也一定不会有忧患了。再说,秦国想要削弱的国家是楚国,而最能削弱楚国的是魏国。楚国虽然有富足强大的名声,但实际上很空虚;它的军队人数虽然多,但意见不统一,容易逃跑败退,不敢打硬仗。如果出动魏国军队向南讨伐,必定能战胜楚国。让楚国亏损而魏国得到好处,攻打楚国满足秦国,转嫁了灾祸,安定了国家,这是好事啊。大王如果不听我的意见,秦兵出兵东向攻魏,即使侍奉秦国也不可能了。再说主张合纵的人大都夸大其辞,不可信赖,他们游说一个君主,出来就乘坐那个君主赏赐给他的车子;联合一个国家反对秦国,他就有了封侯的资本。所以天下从事游说的人,无不随时随地都在扼腕、瞋目、切齿,宣扬合纵的好处,以图打动一国的君主。君王们听了他们的巧辩,被他们的空话牵动,怎能不头昏目眩呢?我听说羽毛多了能压沉船只,轻的东西装多了能压断车轴,众口一词足以熔化金属,所以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个问题。”魏王说:“我太愚蠢,以前的策略错了。请允许魏国做秦国东方的藩国,给秦王修建行宫,接受秦国的封赏,春秋两季贡献祭品,并献上河外的土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秀才游蜀
张祜
鄂渚[注]逢游客,瞿塘上去船。
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旧俗巴渝舞,新声蜀国弦。
不堪挥惨恨,一涕自潸然。
[注]鄂渚:湖北地界的江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交代地点、人物,江边逢杨秀才,杨秀才正要登上溯流往瞿塘峡而去客船出游蜀地。
B. 颔联意境清幽,明月之夜,江水幽静,夜空云天碧蓝,客船漂流在两岸峭壁的江间。
C. 颈联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杨秀才到达蜀地后,既有巴渝舞蹈,又有当地新乐。
D. 全诗构思很精巧,情景交融且卒章显志,情感真挚,语言自然流畅,毫无冗赘之感。
16.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朋友才相逢又要面对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尾联写离愁别恨无法挥去,泪水潸然而下。②对朋友未来生活的真挚祝愿,祝愿朋友到达蜀地后享受蜀地的新乐旧舞,生活快乐顺遂。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C.“虚实结合”错,颈联意思:想必蜀地既有旧式的巴渝舞蹈,又有当地新出的乐曲。两句都是想象,是虚写。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意为:在江边与将要出游蜀地的杨秀才相逢,此刻他正要登上溯流往瞿塘峡而去的客船。作者与杨秀才偶遇于湖北水中小洲,又于瞿塘峡分别,朋友要乘船人蜀。表达了诗人与朋友才相逢又要面对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颔联,意为:在这明月夜,客船行走在两岸峭壁之中,江水幽静,夜空云天碧蓝。此联描写夜晚的三峡,月华万里,幽静的江水,碧云满天。抒发了诗人与朋友才相逢的喜悦之情。
颈联,意为:想必蜀地既有旧式的巴渝舞蹈,又有当地新出的乐曲。此联描写蜀地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必然会给杨秀才带来视觉与听觉的美的享受。诗人通过想象,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未来生活的真挚祝愿,祝愿朋友到达蜀地后享受蜀地的新乐旧舞,生活快乐顺遂。
尾联,意为:但是这些欢愉都不能把我们之间的离愁别恨一挥而去,想到这里,我的泪水就不由自主落泪。尾联抒发了诗人无法挥去与友人相逢又分别的的离愁别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典诗词常写到杜鹃鸟鸣声悲切,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两句。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用蛟龙起舞、寡妇落泪来衬托箫声的悲咽低回。
(3)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______,______”两句写久别的情侣在银河之畔相会,而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
【答案】 ①. 其间旦暮闻何物 ②. 杜鹃啼血猿哀鸣 ③. 舞幽壑之潜蛟 ④. 泣孤舟之嫠妇 ⑤. 金风玉露一相逢 ⑥. 便胜却人间无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暮”“猿”“壑”“嫠”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师兴趣广泛,称得上 ① 。他会吹笛子,把一支横笛吹得婉转悠扬,全村人都听得见。他会唱戏,学校放学了,他一个人在教室里大声唱戏。他唱得最多的是越调《收姜维》里诸葛亮的戏,把“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听山人把情由细说端详”唱得有板有眼、 ② 。他还会写诗,他写过一首讽刺诗,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诗是这样写的:“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收拾收拾过新年。”另外,老师织渔网和捕鱼的技术也不错。他用织渔网的梭子织的不是小眼撒网,而是大眼撒网。也就是说,他只捕捞大鱼,不捕捞小鱼。别人往水塘里撒网,一般是“推小车”式的撒网,撒得离岸边比较近。老师撒网是“撒天网”式的撒法:他扭转腰身,“嗖”地一下子把网向水塘中央撒去,网在运行中充分张开,张得圆圆的,在网坠脚的作用下迅速罩入水中。他撒网撒到这种水平,富有艺术感很强,很值得欣赏。从撒网的水平来说,我敢说老师在全村 ③ ,没人比得过他。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文中描写老师撒网的画横线句子让人印象深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多才多艺 ②声情并茂 ③首屈一指
19. 示例:他撒网的这种技艺,富有艺术感,很值得欣赏。
20. ①运用比拟,将两种撒网方式分别比作“推小车”式和“撒天网”式,生动形象。②运用对比和衬托,将老师的撒网和别人的撒网进行对比,突出了老师撒网的技艺远超他人。③运用细节描写,描写老师撒网时候的动作,以及网在水中的运行状态,如在眼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人印象深刻。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结合后文“他会吹笛子……他会唱戏……他还会写诗”可知老师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可以用“多才多艺”。“多才多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第②空,语境指老师唱得有板有眼、优美动人,可以用“声情并茂”。“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浑圆优美,感情真挚动人。
第③空,结合“没人比得过他”可知这里指老师位居第一,可以用“首屈一指”。“首屈一指”,屈指计数总是先屈大拇指,因以“首屈一指”表示位居第一。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富有艺术感很强”句式杂糅,可以删除“很强”。
二是“他撒网撒到这种水平,富有艺术”搭配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可以将“他撒网撒到这种水平”改为“他撒网这种技艺”。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别人往水塘里撒网,一般是‘推小车’式的撒网,撒得离岸边比较近。老师撒网是‘撒天网’式的撒法”运用比拟,将两种撒网方式分别比作“推小车”式和“撒天网”式,生动形象地说明两种不同的撒网方式。
“别人往水塘里撒网,一般是‘推小车’式的撒网,撒得离岸边比较近。老师撒网是‘撒天网’式的撒法”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将老师的撒网和别人的撒网进行对比,用别人的撒网技术衬托出老师的撒网,突出老师撒网技艺远超他人。
“‘嗖’地一下子把网向水塘中央撒去,网在运行中充分张开,张得圆圆的,在网坠脚的作用下迅速罩入水中”运用细节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看到老师撒网时候的动作,以及网在水中的运行状态,可读性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象的鼻子连接的是气管,而非口腔。大象喝水时,首先 ① ,并控制储存在鼻腔中,利用吸力使水不进入气管。在大象的鼻腔后面还长有一块软骨,就像“闸门”一样, ② ,这也就防止了呛水现象的出现。之后, ③ ,用力一喷,就喝到水了。大象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喝水时,它会先把水中的泥沙吸走,再痛饮清水。成年大象的长鼻子里可以装7升到8升的水。
大象的鼻子就像人类的手一样,大象用它来抓住食物送到嘴里吃,用它扬起沙土驱赶背上的蚊蝇,用它吸水喝或冲澡,用它当武器鞭打或抛掷敌人,用它擦眼睛,用它向情敌示威,用它相互爱护、打招呼,比如两头大象见面时会相互握鼻子,就像人见面握手一样。要过河时,即使河水很深,深到把大象的躯体淹没了,也难不倒它,因为它可以把鼻子伸到水面上进行呼吸以确保安全渡河。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 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成“大象用它来抓住食物送到嘴里吃,扬起沙土驱赶背上的蚊蝇,吸水喝或冲澡,当武器鞭打成抛掷敌人,擦眼睛,向情敌示威,相互爱护、打招呼”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21. ①通过鼻孔把水吸入鼻子
②可以阻止水进入气管
③再把长鼻子伸进嘴里
22. 不好,原句不断重复“用它”一词,①从内容上看,更能强调鼻子对于大象的多重用途;②从结构上看,也更能凸显和印证前一句“大象的鼻子就像人类的手一样”,和后一句“相互握鼻子”形成照应;③从效果上看,自然形成排比,使句子显得整齐,读起来更有韵味。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二段讲的是大象怎样利用长鼻子喝水的过程。
第一空,根据前句“大象的鼻子连接的是气管,而非口腔”和后面“并控制储存在鼻腔中”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大象喝水时先用鼻孔把水吸入鼻子,故内容为“通过鼻孔把水吸入鼻子”。
第二空,根据前句“在大象的鼻腔后面还长有一块软骨,就像‘闸门’一样”和后句“这也就防止了呛水现象的出现”,可知此处是说这块软骨起到阻止水进入大象气管的作用,故补写内容为“可以阻止水进入气管”。
第三空,由后句“用力一喷,就喝到水了”可知,此处是说最后大象把长鼻子伸进嘴里,这样就喝到水了,故补写内容为“再把长鼻子伸进嘴里”。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要回答“不好”,然后分析其不好的理由。
(1)从内容上看
原句中连用七个“用它”一词,不断重复,强调大象的鼻子有多重用途;改句中虽然也写出了大象的鼻子有多重用途,但强调意味变弱。
(2)从结构上看
原句的表达更能凸显和印证前句“大象的鼻子就像人类的手一样”所说的大象鼻子和人手一样能做很多事情,又与后句“比如两头大象见面时会相互握鼻子,就像人见面握手一样”形成照应。
(3)从效果上看
原句连用七个“用它……”的句式,形成排比,这样句子显得整齐,读起来更有韵味。而改句缺少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显得不太整齐,读之缺少一种韵味。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93年,知名童话大王郑渊洁去郑州签售,一个四年级小女孩拿到签名后问自己长大后能否给他当助理,郑渊洁答:“如果你学好了英语,上了大学,到时候就可以来给我当助理。”小女孩让他把这句话写在书上,他立即照做了。小女孩当时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但她开始努力,不断进步,后来考上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2年后的一天,女孩拿着广外英语专业的文凭和当年那本书来找郑渊洁,如愿当上了他的助理。就这样,郑渊洁当年随手写下的一句话,改变了一个女孩的人生轨迹。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讲述郑渊洁随手写下一句话,成为一位小女孩奋斗目标,并最终实现自己梦想的事,材料中只出现两个人物,从郑渊洁的角度可主要归纳为:一、善意的无之举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二、遵守诺言,诚信待人。从小女孩的角度可主要归为:一、胸怀梦想,成就自己;二、矢志移,不改初衷等等。还可以从两人的关系角度思考,人生的奇妙之处在于遇到契机并产生深远影响。若有其它立意,只要不偏离材料即可。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以目标为动力,赢人生之征途。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赢人生之征途,我们需把外力转化为动力促进我们前进。二、赢人生之征途,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志向,树立目标。三、赢人生之征途,我们需脚踏实地,不断奋斗。最后总结,时代青年当把外力化为动力,找到目标并不断为之奋斗,去实现人生的飞跃,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
立意:
1.以目标为动力,赢人生之征途。
2.谨守诺言,诚信待人。
3.心怀梦想,成就自我。
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济南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
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暑期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枣庄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暑期学习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原文画处空缺的两句话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