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原卷版).docx
    • 练习
      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解析版).docx
    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01
    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02
    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03
    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01
    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02
    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03
    还剩4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文件包含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解析版docx、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
    记叙文阅读(原卷版)
    一、常考知识点汇总
    【考纲要求】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写作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记叙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等。
      1. 记叙文的含义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
      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注:河南中考考查的记叙文含散
      文和小说。)
      2. 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可以是作品中的虚构人物(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
      “我”必须和作品中其他人物存在某种联系,对人物或事件等起说明和见证作用等。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
      感,进行详细的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2)第二人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的文章里,运用了第二人称“你(们)/您”,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增加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3)第三人称:以第三人称“他/她”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物、场景等。
      作用: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表达的方法,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4. 记叙文的记叙顺序及作用
      ①顺叙: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能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判断时可看文章是否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或按空间顺序来叙述。
      ②倒叙:先把事情的结果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更加突出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表达效果,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一是开头的结局和回忆部分的结局前后呼应;二是开头写眼前事物,回忆结束后又回到眼前事物,形成首尾呼应;三是开头写的事件中某个最突出的片段与回忆部分写到的这个片段前后呼应。另外,还要留意文中由现实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过渡句(段),以此来把握文章的结构。
      ③插叙:叙事时暂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事件或片段(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作用:对主要情节起补充、对比、衬托、解释说明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突出主题;为下文作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更加清晰,结构更显紧凑。
      插叙的方法:由作者直接插进来叙述、介绍;由文中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完成;通过文中人物的对话、独白来进行。
      阅读插叙的文章,同样需要通过寻找过渡句(段)的方法来弄清插叙的起止位置。
      ④补叙: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有助于更好地表现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结果。
      补叙补入的是文章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在篇中、篇末均可出现。
      5. 记叙文的线索
      (1)含义: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联下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2)线索设置的方式:以实物为线索,以人物(人物的某一特征)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地点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3)线索的类型及其作用:
      ①明线: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
      ②暗线: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情感抒发提供切入点。
      ③双重线索: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相关联,又看似毫无关系。主要形式有:虚实结合、纵横交叉、一主一次、平行发展等。
      找线索的关键点:①文章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⑥明显的时间或空间标志;等等。
      6.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表达方式”主要是指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这种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形式特点,主要有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五种。其作用如下:
      (1)记叙:使文章叙事条理清晰,能清楚地呈现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
      (2)说明: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具体的事物客观、清楚地呈现出来,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等解释、说明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3)议论:使文章内容深刻,点明中心,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4)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面描写等。
      ①人物描写:能把人物的形态、动作等具体特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使其具体、传神、生动、可感,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体形、姿态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神态描写: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的刻画(与外貌描写是有区别的)。
      作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突出文章中心;使描写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语言描写:对人物的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的发展。
      动作描写(行动描写):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进行的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或心情),反映了人物的某种(些)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进行的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文章中心,表明人物的品质和情感。
      ②环境描写: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及民俗民风等。
      a.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照应前后文或标题,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及人物活动的空间,③渲染某种环境气氛,④烘托人物的某种情感,⑤预示人物的命运,⑥表现人物的某种性格,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⑧为下文某种情况的出现作铺垫,⑨揭示文章主题等。
      b.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某种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渲染某种环境气氛,③衬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埋下伏笔,⑥深化主题等。
      ③场面描写: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场面描写即对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如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作用:a. 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b. 渲染气氛,烘托事物(有的场面描写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c. 明示或暗点主题(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情感或观念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注: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1)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2)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
      (3)细节描写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即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景描写)之中。在描写人物形象上,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感情,点明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的重要方法。
      (4)抒情: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主观情感,渲染环境气氛,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引起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注:在记叙文中,常常采用综合表达的方式,主要是记叙,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通常起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7.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对比: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某种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抑扬:包括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对特定的描述对象进行“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的褒贬或渲染,在表达时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两相对照,增强表现力,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使读者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4)烘托和渲染:a. 烘托是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b. 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中心。
      (5)铺垫和伏笔:
      a.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加以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作用: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b.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时间,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作用: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使文章前后照应,还能让人产生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
      伏笔与照应往往同时运用。
      (6)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7)联想和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8)设置悬念: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发其阅读兴趣。
      (9)虚实结合:眼前的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为虚,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从而突出体现某种情感或主题等。
      (10)托物言志:寄意于物,通过所描写的物象,委婉地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11)借景抒情: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使文章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12)以小见大:在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
      (13)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简洁明快,让人一目了然。
      (14)卒章显志:增加作品的深刻性、感染力和构思美,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15)直抒胸臆:不依托任何事物,通过朴实无华的写法,把内心活动和情感直接抒发出来,极具感染力。
      (16)讽刺: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主题更鲜明。
      8. 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用来阐述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记叙文中描写事物)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人印象深刻。(简而言之,即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特点,使具体事物人格化,使语言生动形象。
      (3)排比:加强语气,增强气势;条理清晰,利于抒情,增强表达效果。
      (4)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读者的想象。
      (5)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6)反问:加强语气,强化情感。
      (7)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8)反复:感染力强;承上启下,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
      (9)引用:增加文章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
      (10)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更利于表达作者情感。
      (11)反语:正话反说,显得幽默讽刺或表现深沉的情感。
    二、答题注意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要“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记叙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文体,因此中考在记叙文阅读内容的考查上具体的体现着《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
    根据这些要求,下列诸点就成了记叙文考查的热点: 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理顺文章段落、层次、结构关系,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探究文章的中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语句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区别文章中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文章内容、情感、价值观谈看法,或引申出别的话题,考查学生与作者、文中人物、自己的多层次对话的能力,考查学生质疑、迁移和鉴赏、创新的能力。
    了解中考记叙文考查热点有助于记叙文的阅读教学和复习,但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考生要做到准确答题还应该掌握记叙文阅读答题的技巧。
    三、真题解析
    1.(2022·江苏盐城·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楝树花开
    顾坚
    ①去冬今春,为妻子治病,羁旅京畿。欲回扬州已临立夏。“人间四月芳菲尽”,妻子为返家后难见花树感到沮丧。
    ②我们爱散步,更爱散步时有花树可以欣赏。从暮冬开始,嫩黄色的迎春花就零零星星在荆棘间探出来,像害羞的小孩的脸。跟着便是春梅,红红白白,如云如盖。再接着是玉兰系列次第开放,期间桃花、梨花、樱花、海棠纷纷登场,山茶、丁香、紫荆、紫藤各领风骚;榆钱如翠,槐花赛雪,泡桐悬起串串铃铛……扬城的整个春天,嘉树好花看不足,让人沉湎流连,心醉神迷,精神焕发。
    ③我安慰妻子,还有一种花树在等着我们呢,你肯定喜欢。
    ④“什么树?”妻子竟想不起来了。
    ⑤我笑而不答。
    ⑥回到扬城第四天,我便扶着病后羸弱的妻子恢复了户外散步。西面的古运河畔是扬城最繁茂的绿花带,杂树生花,鸟语啁啾,空气清冽,最是休闲散步佳处。从解放桥向北,经过普哈丁园粉墙,走向长生寺阁,忽然就闻到了阵阵幽香,淡雅清甜,沁人心脾。
    ⑦“楝花!”妻子喜悦地叫了起来,加快步伐向前走去。
    ⑧在一座石砌码头右侧,我们见到一棵楝树,树冠亭亭,新发的绿叶间缀满了细碎的紫白色小花,成团成簇,生嫩可爱。树干并不甚高,我跳起来伸手拍向楝花,激起一阵花瓣雨,纷扬飘落,沾上我们的头发和衣襟。
    ⑨楝树,里下河平原上最常见的树种。百姓房前屋后,田头场边,河岸湖畔,到处栽植。楝树极易成活;事实上许多楝树都是树种落地自然生发的,加上飞鸟吞食楝果带来的粪便传播,因此野外覆盖极广。每年4﹣5月份,楝花陆续开放,花期可达一月有余。此番我们夫妻自京返扬,恰逢花开繁盛之时。
    ⑩也许楝树过于寻常普通,城市绿化中难觅踪迹,纵然出现一棵两棵也多是野生的,眼下运河古码头旁边这棵楝树就是这两三年很突兀地冒出来的,而我却记在了心中。今天我把妻子引到这儿,满树的紫花可以给她带来久病归乡的慰藉。
    ⑪我自幼喜爱楝树。楝树别称苦楝,树皮、树叶和果实都是苦的,几无虫害,夏天在树阴下乘凉,把饭桌搬到树下吃饭,非常惬意。楝树树干粗糙,枝条旁逸斜出,是孩子们练习爬树最好的树种。花落之后,碧绿色的楝果一簇簇悬挂枝头,圆溜结实,是孩子们打弹弓的天然子弹。盛夏时满树蝉鸣,孩子们举着顶端裹有面筋的竹竿来粘,一粘一个准。
    ⑫到了冬天,楝树叶掉得精光,黄色的成熟楝果却留在树上,很是惹眼。楝果虽苦,却是白头鹎、灰喜鹊、灰椋鸟、黑脸噪鹛、黑尾蜡嘴雀、珠颈斑鸠等鸟儿的美食,真是不可思议。我上小学时,学校曾动员学生打过这种成熟的楝果,供销社专门来收,据说是用来做生产润滑剂和肥皂的原料。
    ⑬楝树皮、叶、果皆苦,然而她的花最是甜香。看着妻子仰头观花,凝神闻香,我问要不要折一枝带回家,她却断然拒绝,“不!树跟人一样,也有自然开花、自然凋零的权利。”
    ⑭大病初愈的妻子,对于一株花树生出这种生命的共情,让我感动,让我肃然,让我生出这样的心念:从此以后,敬畏天,敬畏地,敬畏一切貌似卑微的生命……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楝树特点
    具体表现

    平原最常见:野外覆盖广
    实用价值高
    ②③

    皮、叶、果皆苦;花最甜香
    (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眼下运河古码头穷边这棵株树就是这两三年很突兀地冒出来的。(体会句中加点字“冒”的妙处)
    ②桃花、架花、樱花、海案纷纷登场,山茶、丁香、紫荆、紫藤各领风骚。(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3)简析文章第⑥段划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4)文中第⑪~⑬段是插叙,请简析其作用。
    (5)本文和《紫藤萝瀑布》都是由物及人,请结合内容简析它们的异同。
    【链接】
    我只是伫立旋望,觉得这一条紫藤梦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宗璞《紫藤萝瀑布》
    【答案】(1)①极易成活②无虫害,是各种鸟的美食,还可乘凉③楝果可以做生产润滑剂和肥皂的原料④苦甜一体
    (2)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楝树在不经意间长出来,给人带来的惊喜之情。
    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些花相继开放、展示风采的样子,为下文写楝树花作了铺垫。
    (3)环境描写,凸显此地清幽怡人的环境氛围,烘托出“我”和妻子轻松愉悦的心情,为下文楝树的出现作铺垫。
    (4)补充交待了“我”喜欢楝树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有利于突出文章主旨。
    (5)相同点:两文作者都通过对物的观察和思考,生发出对自然规律和生命哲理的感悟。
    不同点:两文作者对物的感悟过程及具体内容各有不同。本文作者通过妻子对于摘花的态度,感悟到人应当对任何生命有共情和敬畏之心,而《紫藤萝瀑布》作者则直接通过对紫藤萝的欣赏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并将紫藤萝今昔遭遇相对比,由此感悟到生命的曲折和永恒。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根据第⑨段“楝树,里下河平原上最常见的树种。百姓房前屋后,田头场边,河岸湖畔,到处栽植。楝树极易成活”可概括①为:极易成活;
    根据第⑪段“几无虫害,夏天在树阴下乘凉,把饭桌搬到树下吃饭,非常惬意”、第⑫段“却是白头鹎、灰喜鹊、灰椋鸟、黑脸噪鹛、黑尾蜡嘴雀、珠颈斑鸠等鸟儿的美食”可概括②为:几无虫害,是各种鸟的美食,还可乘凉;
    根据第⑫段“据说是用来做生产润滑剂和肥皂的原料”可概括③分别为:楝果可以做生产润滑剂和肥皂的原料;
    根据第⑬段“楝树皮、叶、果皆苦,然而她的花最是甜香”可概括为④为:苦甜一体。
    (2)本题考查赏析字词句。
    ①句要求赏析字词,“冒”字本意是向外透,往上升,用在这里写楝树突兀冒出来,写出了楝树是在不经意间长出来的,给人带来惊喜之情。
    ②句需从修辞角度来赏析,从“纷纷登场”“各领风骚”可看出将桃花、梨花等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纷纷登场”写出了桃花、梨花、樱花、海棠相继开放的样子,“各领风骚”写出了山茶、丁香、紫荆、紫藤展示风采的样子,为下文写楝树花作了铺垫。
    (3)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
    “杂树生花,鸟语啁啾,空气清冽”运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清幽怡人的环境氛围,从而烘托了“我”和妻子轻松愉悦的心情,正因如此,说明此处是休闲散步佳处,才会有我们在此处散步,才会有下文妻子看到楝花,因此为下文楝树的出现作铺垫。
    (4)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
    插入“我”自幼喜欢楝树,“几无虫害,夏天在树阴下乘凉,把饭桌搬到树下吃饭,非常惬意。楝树树干粗糙,枝条旁逸斜出,是孩子们练习爬树最好的树。种花落之后,碧绿色的楝果一簇簇悬挂枝头,圆溜结实,是孩子们打弹弓的天然子弹。盛夏时满树蝉鸣,孩子们举着顶端裹有面筋的竹竿来粘,一粘一个准”以及“却是白头鹎、灰喜鹊、灰椋鸟、黑脸噪鹛、黑尾蜡嘴雀、珠颈斑鸠等鸟儿的美食,真是不可思议”“学校曾动员学生打过这种成熟的楝果,供销社专门来收,据说是用来做生产润滑剂和肥皂的原料”突出了楝树的实用价值以及“我”自幼喜欢楝树的原因,突出对楝树的喜爱之情,说明楝树值得敬畏,有利于突出文章主旨。
    (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相同点:结合本文第⑭段“大病初愈的妻子,对于一株花树生出这种生命的共情,让我感动,让我肃然,让我生出这样的心念:从此以后,敬畏天,敬畏地,敬畏一切貌似卑微的生命”、及《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可知它们的相同点是两文作者都通过对物的观察和思考,生发出对自然规律和生命哲理的感悟。
    不同点:根据本文第⑬段“楝树皮、叶、果皆苦,然而她的花最是甜香。看着妻子仰头观花,凝神闻香,我问要不要折一枝带回家,她却断然拒绝,‘不!树跟人一样,也有自然开花、自然凋零的权利。’”、第⑭段“大病初愈的妻子,对于一株花树生出这种生命的共情,让我感动,让我肃然,让我生出这样的心念:从此以后,敬畏天,敬畏地,敬畏一切貌似卑微的生命……”可知,本文作者通过妻子对于摘花的态度,感悟到人应当对任何生命有共情和敬畏之心。联系《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可知,这篇文章写作者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由此可知,《紫藤萝瀑布》作者则直接通过对紫藤萝的欣赏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并将紫藤萝今昔遭遇相对比,由此感悟到生命的曲折和永恒。据此可知两文作者对物的感悟过程及具体内容各有不同。
    (2022·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副腰鼓板
    马金章
    ①天空的乌云,像一群群追逐着猎物的饿狼,黑压压地向他们扑来。茫茫草地,却如打开口的巨大冰窖,升腾起一股股湿冷的寒气。
    ②几个精疲力竭的红军战士,或躺或坐在草坡上休息。
    ③穆迪翻了个身,看到两米多远背对着他的苏红坐在一堆枯草上。她埋着头,两条短辫翘着,右臂一动一动在做着什么。穆迪抬起头,看到了苏红左臂夹着的红腰鼓。他猛然意识到了什么,一个激灵翻身跃起,几步跳到苏红面前。果然,他看到了不愿看到的一幕。
    ④腰鼓一头的鼓皮,已被苏红用刀子撬开了两个铆钉。他一下子夺过腰鼓,生气地质问:“你怎么这样干?队长怎么交代你的?你知不知道,这鼓,可是咱宣传队唯一的一面鼓啊。况且,这鼓,还救过你的命。”
    ⑤苏红看着因发怒涨红了脸的穆迪,没有回话。她将目光授向荒草萋萋、积水乌黑、泥泞不堪的来路……
    ⑥那是进入草地的第三天,苏红掉了队。阴沉沉的天下起了小雨,本来就打滑的草甸子像抹了油,她一脚没踩稳摔倒在泥水里。她双手按着盘根错节、长势旺盛的草甸子,艰难地爬起来,往前一迈脚,腹部抽搐般疼痛……苏红感到双腿越来越沉重,每落下一脚,总被茂密的藏蒿草、乌拉苔牵绊着,强扯硬拽地不让她把脚抬起来。她腿一软,右脚滑脱了草甸,身体不由歪向泥潭。泥浆很快没到了膝盖。她明白陷入了沼泽,心中不免一阵惊慌失措。她手忙脚乱拼命挣扎起来,可双腿却越陷越深。
    ⑦“苏红,接着,俯上鼓身。拽住草,慢慢往上提劲。”队长一边对她喊,一边将一面腰鼓抛在她面前。
    ⑧原来,从师政委那里赶来的队长,发现苏红陷进沼泽来施救时,竟也落进了沼泽。
    ⑨苏红双手举起腰鼓,反抛过去:“队长,不要管我,你先出来。”队长又将腰鼓抛过来:“苏红,听话。你身轻,腰鼓托得起你。我身沉,腰鼓不顶事。你出来,才能报信求援啊。”
    ⑩苏红镇定下来。她胸部俯在腰鼓上,双手紧抓着草句子。当地从沿泽里静脱出来去救队长时,却累得昏倒在草甸子上。
    ⑪苏红眼里噙着泪,看着穆迪说:“和陕北红军会师后,一定,要敲响咱们的胜利腰鼓。队长是为了救我才牺牲的,我怎能忘记队长临终前这话呢?可是,咱队的人,要是饿死了,走不出草地,到不了陕北,咋敲响胜利的锣鼓呢?”
    ⑫这几天。他们将皮带、腰鼓的皮背带等都煮着、烤着吃了。穆迪站起身,说:“我去找找,看有没有能吃的草根、野菜。”
    ⑬苏红摇摇头:“我已找了几圈儿,周围没有野菜。草,都是有毒的,不能吃。”她顿了一下:“刚才,我看到受伤的小王,饿得快要不行了……”
    ⑭苏红说着,噙着的两汪泪水,禁不住涌出了眼角。
    ⑮穆迪在苏红跟前蹲下来,拿过她手中的刀子,一下一下将腰鼓两头紧绷的牛皮起了下来。
    ⑯一簇篝火,在茫茫草地的这块高坡上燃烧起来。劈啪作响的野草火舌,吱吱啦啦舔吻着两块浸湿的鼓皮。
    ⑰穆迪将腰鼓腔体的十二块红彤彤的鼓叶,收拢在一起,捆成一束,白在内,红朝外。他背起来,走在了这支小小的队伍的前面。队员们跟着前面的腰鼓红。走。走。走。
    ⑱他们提前大半天到了吴起镇。
    ⑲苏红在一个乐器铺找到穆迪时,那个腰鼓板上已蒙上了新的牛皮。
    ⑳当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时,苏红扭着秧歌,擂响了腰间彤红的腰鼓。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3期,有改动)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苏红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
    3.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
    4.穆迪起初制止苏红撬鼓皮,后来却主动拿过刀子起下鼓皮。作者写他的转变有何用意?
    5.探究文中“一副腰鼓板”的丰富内涵。

    【答案】2.①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②革命信念坚定;
    ③时刻关心战友的生死安危,善良而细心。 3.运用比喻的修辞,渲染环境的恶劣,为下文情节做铺垫。 4.衬托苏红等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深化小说的主题。 5.①表面上,指红军队伍中的用来扭秧歌的腰鼓。②深层上,这腰鼓是挽救革命战士生命的希望,是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和象征。


    【解析】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由第⑨段“苏红双手举起腰鼓,反抛过去:‘队长,不要管我,你先出来。’”可知,苏红在自己深陷沼泽时,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由第⑫段“和陕北红军会师后,一定,要敲响咱们的胜利腰鼓。队长是为了救我才牺牲的,我怎能忘记队长临终前这话呢”可知,苏红不忘队长的临终嘱托,信念坚定。
    由第⑫段“可是,咱队的人,要是饿死了,走不出草地,到不了陕北”,第⑭段“刚才,我看到受伤的小王,饿得快要不行了……”,第⑮段“苏红说着,噙着的两汪泪水,禁不住涌出了眼角”可知,苏红时刻关心战友的生死安危,善良而细心。
    3.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
    画线句子中“像一群群追逐着猎物的饿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乌云比作饿狼,生动形象地写出天气环境的恶劣,“茫茫草地,却如打开口的巨大冰窖”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草地比作冰窖,生动具体地写出茫茫草地环境寒冷,战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忍饥挨饿,为下文苏红不得不将珍贵的腰鼓拿出,用鼓皮来充饥的情节做铺垫。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第④段“他一下子夺过腰鼓,生气地质问:‘你怎么这样干?队长怎么交代你的?你知不知道,这鼓,可是咱宣传队唯一的一面鼓啊。况且,这鼓,还救过你的命。’”可知,穆迪起初制止制止苏红撬鼓皮是因为他不理解苏红为救战友的良苦用心。由第⑫段“可是,咱队的人,要是饿死了,走不出草地,到不了陕北”,第⑭段“苏红摇摇头:‘我已找了几圈儿,周围没有野菜。草,都是有毒的,不能吃。’她顿了一下:‘刚才,我看到受伤的小王,饿得快要不行了……’”,第⑯段“穆迪在苏红跟前蹲下来,拿过她手中的刀子,一下一下将腰鼓两头紧绷的牛皮起了下来”可知, 后来在听了苏红的解释后,明白苏红是为了救战友们的生命,坚持革命的胜利而做出的决定。于是穆迪主动拿过刀子起下鼓皮。再结合第⑱段“穆迪将腰鼓腔体的十二块红彤彤的鼓叶,收拢在一起,捆成一束,白在内,红朝外。他背起来,走在了这支小小的队伍的前面。队员们跟着前面的腰鼓红。走。走。走”可知,这样的转变既赞美了苏红等革命战士的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同时,又突出了革命必胜的信念,深化小说的主题。
    5.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的丰富内涵。
    首先,标题“一副腰鼓板”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由第④段“咱宣传队唯一的一面鼓啊”可知,表面上这是指红军队伍中的用来扭秧歌的腰鼓。再结合第⑫段“可是,咱队的人,要是饿死了,走不出草地,到不了陕北,咋敲响胜利的锣鼓呢”“队员们跟着前面的腰鼓红。走。走。走”可知, 深层上,这腰鼓是挽救革命战士生命的希望,是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和象征。
    6.(2022·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与稻田重逢
    ①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唤起孩子的名字,一贯粗嗓门,而说到稻田呢,开口闭口则是“俺家的长丰大丘”“屋门口的三湾丘”……完全是一副温柔的声调。
    ②每一丘稻田即是每一家的孩子,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比喻。稻田像个碗,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
    ③站在老屋门槛外,一抬眼就能看到长丰大丘。长方形,显得规整,面积也不小,足有五亩三分,这样的大田在小村里可不多见。大丘的上面就是椿树塘,只要塘里有水,这田里的收成就不愁了,所以叫它“长丰”还真不是没来由的。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邻居槐三爷见了,半是调侃半是妒忌地讲:转什么转呢,别人又搬不走你的田。
    ④田是好田,种田的亦是好手。爷爷在长丰大丘干得风生水起,一年两季里,稻子穗穗金黄饱满。
    ⑤几年之后,村里对田地进行调整,长丰大丘被槐三爷家的后辈新初分去了,爷爷为此郁闷了好一阵子。其实,当时爷爷已八十高龄,即便身体再健康,也种不动长丰大丘了。可他还是喜欢到田边去转悠转悠,回来后总不忘和槐三爷唠叨几句,无非是让他提醒一下新初,A_____。有次新初随口回了一句:“老伯你就莫操长丰大丘的闲心喽。现在种田也有新法子了呢。”给爷爷呛得半天不吭声。自此,他的心思便转移到了自家屋后的菜地里。
    ⑥上世纪90年代起,村子里的年轻人如新初,大都加入打工的行列南下北上。一片热闹声中,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起始,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那时的爷爷经常搬把竹椅子倚门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着气。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
    ⑦自爷爷奶奶过世后,父母随我住到了县城,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长丰大丘,以及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只是父母还会在家里,不时提及一丘丘稻田的名字。母亲说:“现在种田的政策其实挺好,不用交税,还有补贴,多好的事啊。”父亲接过话题:“像长丰大丘那么好的田,荒了真可惜。”我理解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⑧阳春三月的一天,正是水桐花开的时节,母亲意外接到了新初打来的电话。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打算回来好好种田。田种少了也没意思,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母亲一听,忙不迭地连连说:“好啊,太好了,反正荒在那里,你要是能种,怎么不好呢?”新初许诺,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父亲在一旁搭话:“一粒米都不要你送,只管种好。”新初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话也多了起来。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乡里面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具,什么耕整机、微耕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自己花不了几个钱。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
    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驾车陪父母回家。父母望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乡野田畴,满目的青色让他们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他们指点着视野里那一丘丘稻田,大湾丘、四方丘、枫叶丘……像久别后的重逢,如数家珍。
    ⑩他们最关心的当然还是长丰大丘。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着实让他们一番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
    (谢枚琼《人民日报》2022年5月18日有删改)
    (1)阅读散文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根据时间线索,完成以下表格。
    时间
    长丰大丘与椿树塘
    家人的态度
    儿时
    田里有黑油油的泥,塘里有水
    向往、喜爱
    上世纪90年代起
    田里杂草丛生,塘里堆满淤泥,塘堤破旧
    ①_____
    接到新初电话时
    ②_____
    高兴、欣喜
    周末回家时
    浮起新绿
    惊喜、激动
    (2)阅读散文要从字里行间体察情感。品味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①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
    ②文章第⑤段A处填上哪个句子更精妙?为什么?
    句一: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
    句二:田里要放水、治虫、薅草了。
    (3)阅读散文要注重朗读。不同的重音处理可以让我们对文章的情感理解更具有个性化,有同学在以下几处做了重音标记,你认为哪一处更好?为什么?
    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A骨子里       B.一生        C.紧紧地
    (4)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标题是理解作者意图的重要途径,本文的标题是“与稻田重逢”,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案】(1) ①哀叹、惋惜 ②政府有新举措,田地用机械化耕作,塘堤都抹上了水泥
    (2)①这句话写出了老一代人对面积较大、又肥沃,人人艳羡的长丰大丘的喜爱之情。
    ②文章第⑤段A处填上句一更精妙。“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这是模拟爷爷的口吻在提醒新初,是在不同时期的三次或者多次提醒,应该是几句话,不是句二的一句话。句二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这几句话体现了爷爷对那块田地的关心,生怕后生们侍弄不好,耽误农时。这语句里也饱含着爷爷虽然不能拥有这块田地,但实时关心、爱护着田地的感情,这是对土地的深沉的情怀。
    (3)“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句话是评价父亲母亲这代人对土地的情怀和爷爷那一代人一样爱得深沉。感情依据是“母亲说:‘现在种田的政策其实挺好,不用交税,还有补贴,多好的事啊。’父亲接过话题:‘像长丰大丘那么好的田,荒了真可惜。’我理解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我认为在朗读上能够充分体现这种情感的词应该是“紧紧地”三个字,所以应该重读。
    (4)题目“与稻田重逢”首先点明本文的主体内容是与“稻田”相关的,是写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其次“与……重逢”包含“相逢”和“再相逢”的两层含义,这样就会引发读者思考“相逢”是何意?“再相逢”又是何意?,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第三,文章重点落在“再相逢”上,从文章写作重点上也是在此,歌颂了新时代农村的新的惠农政策,找回了农村稻香满乡村的景象,让农民回归田间,让农业发展走上快车道,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歌颂了新农村、新农业,新社会。

    【解析】(1)
    本题考查理清作者的思路。
    第一空,由第⑥段“两季稻改成一季,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任其杂草丛生。那时的爷爷经常搬把竹椅子倚门而坐,望着长丰大丘叹着气。椿树塘多年不曾清淤,塘堤也日渐破旧”和第⑦段“父母说起家乡的田地:‘像长丰大丘那么好的田,荒了真可惜’”可知,田地变成了荒地,无人耕种;椿树塘也堆满淤泥,塘堤破旧。爷爷“叹气”父母感到“可惜”。
    第二空,由第⑧段“原来新初回到了村里老家,打算回来好好种田。田种少了也没意思,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他告诉母亲,现在种田可轻松多了,乡里面鼓励的举措多得很,力度也大得很。他已经添置了崭新的农机农具,什么耕整机、微耕机、插秧机、施肥机,都配了好几种了,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自己花不了几个钱。特别是乡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帮着把基本水利建设搞好了。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再也不用担心会垮塌了”可知,田地已经由新初耕种,政府有新举措,田地用机械化耕作,椿树塘的塘堤都抹上了水泥。意对即可。
    据此填写作答。
    (2)
    本题考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结合文章第①段“儿时记忆里,散布在村子里的每一块稻田,都像家里的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村里人的心思似乎都扑在稻田里”和第③段“长丰大丘以前可是谁家都想耕作的一块田。分田到户时,爷爷靠运气抓阄分得了长丰大丘,高兴得不亚于中了头彩,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可知,语句“一脚踩进黑油油的泥里,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运用叠词,写出了老一代人对良田天生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2)文章第⑤段A处填上句一更精妙。“田里要放水了,田里要治虫了,田里又要薅草了”这是模拟爷爷的口吻在提醒新初,是在不同时期的三次或者多次提醒,应该是几句话,不是句二的一句话。句二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情况。这几句话运用排比的手法,叙写了爷爷对那块田地的关心,生怕后生们侍弄不好,耽误农时。字里行间饱含着爷爷对土地深厚的关心、喜爱之情。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朗读技巧的分析。结合文章第⑦段“母亲说:‘现在种田的政策其实挺好,不用交税,还有补贴,多好的事啊。’父亲接过话题:‘像长丰大丘那么好的田,荒了真可惜。’我理解父母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可知,语句“他们骨子里和爷爷一样,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句话是对爷爷和父亲母亲两代人对土地的深沉的爱的传承的评价,句子中的“紧紧地”三个字重读,最能突出体现两代人对土地一脉相承深沉的爱的情怀。爱情怀和爷爷那一代人一样爱得深沉。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
    本题考查对题目作用的理解。解答时,通读全文,在对文章主旨进行分析和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作答。当题目有使用了修辞手法的时候,对题目的分析要从修辞手法的运用、文章内容、表达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题目“与稻田重逢”,首先交代了文章叙写的内容与“稻田”相关,“稻田”贯穿全文,构成了文章的叙事线索,也表明文章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其次“与……重逢”包含“相逢”和“再相逢”的两层含义,“再相逢”发生了什么,又有何意?题目能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第三,文章重点写“重逢”,结合文章的结尾“站在老屋前的地坪中,一眼就看见长丰大丘里浮起的那一层盈盈新绿,着实让他们一番惊喜。稻田的名字再度在小村叫响,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我仿佛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让人陶醉”可知,文章的题目歌颂了新时代稻香满乡村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新农村的美好生活的讴歌和赞美,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四、习题演练
    阅读《怎一个“愁”字了得》,回答小题。
    怎一个“愁”字了得
    高洪波
    ①乡愁与童年焊接。当我脱口说出这句话时,故乡的青纱帐、瓜园和黏豆包;故乡田野上潺潺的渠水,以及鸣叫不止的绿蝈蝈、“山叫驴”;故乡的厚达半米的冬雪,甚至还仿佛嗅到了点燃鞭炮时弥漫于冷空气中的火药味儿,听到那被鞭炮声震落于树梢的雪粉们滑落时的窸窣声……
    ②故乡冬季最让人惦记的是黏豆包。山海关外的黏豆包,黏年同音,透着喜庆,加上香甜的红豆馅,芳香略酸的黏黄米面,底下衬以深绿的苏子叶,咬一口美妙无比。尤其是冻得梆硬的黏豆包放进炕上老奶奶的火盆烤过之后,用小手拍下沾上的草木灰,这时托在手上的豆包有一层焦壳,一口咬下,沁入舌尖的是热辣辣的芳香味道。其中有豆馅与红糖混合的滋味,有黏黄米发酵后的气息,像米酒。尽管那时我从没喝过,但这种混合气息似乎就像酒一样醉人,尤其对一个贪婪的饥饿如狼的草原少年!
    ③吃完火烤豆包,嘴唇肯定是沾满草木灰的,用那冷且硬的棉衣袖口一擦,便开心地冲向漫漫雪地去追逐打闹了。
    ④如果说黏豆包的滋味属于冬天和白雪,属于火盆和春节的话,而香瓜与甜杆儿则注定属于碧绿的夏天。香瓜的学名叫甜瓜,因为本身成熟后特有的芳香,在我的故乡都叫它“香瓜”。记得乡下进城卖瓜的马车上,照例铺满碧绿的高粱叶子,香瓜们惬意地躺在松软的高粱沙发床上,向小城少年传递香甜的气息与梦想。夏天炎热时节,能吃上一个脆甜的香瓜,是莫大的享受。
    ⑤甜杆儿是我们最喜爱的小吃。它是一种甜汁饱满的高粱品种,有甘蔗的甜,皮却不像甘蔗那么厚硬,啃起来十分方便。用牙齿逐一剥下甜杆儿绿色的外皮,露出的是同样嫩绿的芯,一口咬下,甜水立刻顺舌尖流入喉底,反复咀嚼后吐出渣滓,吃法与甘蔗近似。不过更多的时候我们会把竹竿状的甜杆握在手中,让它幻化为孙悟空的金箍棒,朝冥想中的白骨精一路打去;或者当成一把解放军的冲锋枪,向假想敌无情扫射。一根甜杆儿,甜蜜着多少草原小城孩子的童年!
    ⑥下面我要说一种更特别的食物“姑蔫儿”,一度我认为它的学名是灯笼果。因为它成熟后的葡萄状的果实有一层坚韧柔软的外衣,剥开后是苹果味儿黄莹莹的果实,这层金黄色的外衣极像灯笼。这种美味的小浆果,吃时不用洗,因为有一层天然的外包装。“姑蔫儿”外形如葡萄,味道类苹果,有极好的口感,在故乡产量极低,故而显得珍稀。所以儿时的“姑蔫儿”几近一个味道的传奇,每每把玩许久方才入口。
    ⑦北京这几年瓜果市场上不乏“姑蔫儿”,十几元一斤,我便大包地买回家,剥去软皮,一洗便是一大碗,逐一吃开去。奇怪的是再也没有昔日吃“姑蔫儿”的快乐,也许是供应太充足的缘故吧!
    ⑧可见乡愁的触发,也需要适当的场景和适时的道具,不光是吃“姑蔫儿”,即便是香瓜,也再没吃出当年的口感。不知是品种的退化还是年龄的增长。舌尖上的乡愁,现在已不易觅到,或许这乡愁一如远逝的岁月和童年,怅望中的怀念已远胜于实地踏勘乃至重回故乡。
    ⑨日暮乡关,怎一个“愁”字了得!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1.作者通过对童年时期几种食物的回忆来叙写乡愁。请你默读文本,用笔在文章中圈画重要信息,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贪婪”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贪得无厌,渴求而不知满足”,但用在“尤其对一个贪婪的饥饿如狼的草原少年!”这个句子中却毫不违和,请你结合文意,对这个词进行赏析式批注。
    3.结合全文,分析文章题目“怎一个‘愁’字了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乡愁一如远逝的岁月和童年,黏豆包、香瓜、甜杆儿、“姑蔫儿”都是作者记忆中最难忘的滋味。
    B.文章第①段通过写故乡的景物,表达了“我”对故乡的强烈怀念和赞美之情。
    C.这篇文章在《光明日报》发表后,有人认为文章第⑦段与我童年生活无关,因此可以删掉。
    D.作者记忆中的童年是快乐的,结尾又说是“愁”,是因为童年最喜爱的食物再也吃不出 当年的口感,是因为逝去的岁月与童年生活一去不复返;是因为即使实地踏勘、重回故乡,也找不回童年的快乐。
    E.读完此文,不禁让人联想起鲁迅笔下的《故乡》。这两篇文章同样都是写故乡,在情感上是完全相同的。

    阅读《蒲扇之美》一文,回答小题。
    蒲扇之美
    陆金美
    ①前天,妻子从老家带来一把蒲扇,香蒲编的,圆形,非常精致。看到它,我尘封的记忆顿时被打开,思绪飞到了童年时代。
    ②对于蒲扇的印象,应该是在6岁左右的光景。那时我们小孩总喜爱凑热闹,每次村里开群众大会,我们总是跑到会场寻找父母的身影。打谷场上坐着上千人,都头戴草帽、斗笠等五颜六色的遮阳工具,身材矮小的我们在这么多的人中,怎么能够分辨得出谁是父亲,哪是母亲?望眼欲穿的我自有办法,他们手中摇动的蒲扇就是最好的参照物——因为我家的蒲扇都是母亲自己编的,其最大的亮点就是蒲扇边沿是用蓝布条缝的花边,蒲扇左上角绣有很好看的荷花。站在人群中用双目四下一扫,父母参会的身影很快就被我找到了,沿着人行道直奔到父母身边。这时母亲会把我揽到怀里,手摇蒲扇,给我扇风,父亲也会递给我一个装开水的瓶子,让我喝点凉开水。此刻,我才发现人们手中摇动的各式蒲扇,是那么的好看,那么的美!
    ③“吃了端午粽,扇子才能用。”每到端午时节,母亲就会坐在院子的柳树下,编织蒲扇,我总会在一旁静静地观看。母亲选择编蒲扇的材料要求很高,必须是自己亲自到荡里挑选的蒲草。晾晒时还不能遭雨,这样的蒲草青绿色,有光泽,编织的扇子也好看,扇风时,还带有蒲草的清香。遭过雨的蒲草发黄,有斑点,用这样的蒲草编织的扇子,色沉,扇风时,还有一点儿霉味。晒干的蒲草整齐地摆放在矮凳的旁边,母亲静静地端坐其上,十指开始灵巧而又曼妙地扭动起来,几根长长的蒲草随着那无声的旋律而上下翻腾,不一会儿,带着青绿光泽的蒲扇底子就编好了,随后一圈圈地蒲草从母亲手中向外延伸,很快一个完整圆形的扇面就在母亲手中成型了。接着她用刀把竹片上端劈开,将扇面夹于其中并留出手柄,这样,一把蒲扇就制作完成了。然后,母亲会用碎的布条给扇子边沿缝上美丽的花边,再在蒲扇左或右上角用彩色丝线绣上荷花。蒲扇拿在手中,轻轻一摇,凉风徐来,好不惬意。
    ④人们都说济公的蒲扇是神奇的,我们手中的蒲扇也很神奇,蒲扇可扇风纳凉,烈日下行走时把它举过头顶还可做伞遮阳。蒲扇在大人手中还能当风箱用,过去家里烧的是柴草,如果遇上连续下雨天,柴草受潮,就烧不着了。这时,大人拿着一把蒲扇,坐在灶膛前轻轻摇动蒲扇,灶膛里的火苗就会呼呼地燃起来。同样,蒲扇在孩子们的手中还有最大的乐事,上学途中,我们把蒲扇拿在手上,朝半空中飞去,蒲扇像飞碟似的在半空中灵敏地旋转,最后快要落地时再用手接住。也可以平飞,把蒲扇用力甩出,对方伸手接住,再甩过来。蒲扇给我们带来了童年的快乐,这份快乐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
    ⑤此刻,我伸手从妻子手中接过蒲扇,轻轻一摇,凉风中带有故乡的蒲草香味、池塘的清水味、肥沃的河泥味,还有鱼腥味,恍惚间,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
    (选自《天津日报》2022年6月21日,有删改)
    5.作者想起了故乡和蒲扇有关的哪些事?请结合文章②—④段的内容概括。
    6.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蒲扇在孩子们的手中还有最大的乐事,上学途中,我们把蒲扇拿在手上,朝半空中飞去,蒲扇像飞碟似的在半空中灵敏地旋转,最后快要落地时再用手接住。
    7.联系全文,分析“蒲扇之美”的丰富含义。
    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②段第一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思绪飞到了童年时代”,引起下文“我”的回忆。
    B.第③段通过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母亲精心编织蒲扇的美好画面。
    C.第③段开头引用诗句,说明端午过后,扇子才能用,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趣味性。
    D.第④段写蒲扇的不同用途,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展现了蒲扇在用途上的“神奇之美”。
    E.文中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有关“蒲扇”的美好时光,情感质朴,真挚动人。

    寒冷的冬夜
    ①那是一个冬日的夜晚,我们几个人从茶店里出来,顿时感到寒气袭人,马上把衣领拉了起来。还不到十点钟,行人已经很稀少了,路上静悄悄的。
    ②风稍小了些,天却冷得更加厉害了。路上结成的冰,反射着点点灯光;一踏上去,就可能使人跌倒。入冬就冻了起来的路,在人的脚下,发出清亮的声音。
    ③“我们回家去吧。”
    ④两个同伴向南走了,我们三个人该向北去。因为还有一段颇远的路程,我们只好叫人力车。原以为街上是冷静的,可是一声呼唤之后,许多辆车子都朝我们这里赶来。
    ⑤车夫们争着说:“您到哪儿?我拉您去。”
    ⑥刚要把要去的地名说出。他们就开始讨价。还没有等我们还价。他们自己就一直把价钱少了下去。
    ⑦“一毛钱。”
    ⑧“四十枚。”
    ⑨“三十六枚吧!”
    ⑩“三十枚我送您回去。”
    ⑪听到这样的价钱。我就说:“三十枚就三十枚,要三辆。”
    ⑫要价最低的那个车夫,立刻就嚷着是他们先讲好了的,另外两个车夫也争着附和,这样就说定了。我走近那个车夫,分明地看到那只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他放下车把,我并没有坐上去。
    ⑩他说:“请您坐上去吧。”
    ⑭我没有回答,脚也没有动。
    ⑮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就对我说:“您放心,保准送您平安到家。”
    ⑯“我,我倒没有什么,只是你……”
    ⑰“我今年十九岁啦,已经拉了两年半的车。”
    ⑱显然这是不确实的,他那样子最多也不过十六岁。
    ⑲“你知道到那里还得爬一座桥,路又不近……”
    ⑳“我常走,您就上车吧。”
    ㉑也许是因为天气寒冷,他的声音有点儿发颤。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看见他的脸是那么瘦小,他的身子是那么单薄,好像还生着病的样子。
    ㉒“我还是换一辆吧!我怕……”
    ㉓话还没有说完,就有一辆车跑到我眼前,可是我并没有马上坐上去,我从衣袋内掏出一些钱,给那个失望了的小车夫。
    ㉔“你不用拉我了,这点钱给你。”
    ㉕他坚决地摇着头,俯下身拾起了车把,眼睛里冒着愤怒的光。
    ㉖“你的年纪太小,你不该拉车,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
    ㉗“我的年纪一点也不小,家里人说我该养家了。”
    ㉘“拿去这点钱吧。”
    ㉙“凭什么要你的钱?我要靠卖力气赚钱的!”
    ㉚说完,他径自掉头走掉了。跟我同行的两个人的车子早已走了,只有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我感到十分孤独,觉得自己好像是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我一点儿也不懂得别人,别人也不懂得我。小车夫也许是对的,难道是我错了吗?
    ㉛握着铜元伸在冷空气中的手有一点儿僵住了,我只得缩回去。我的心也冻结了,在这寒冷的冬夜,在那怨恨的眼光里。
    ㉜我终于坐上了车,一任车夫送我到任何地方去。
    9.对选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叙述“我”和朋友冬夜坐人力车回家的过程中发生的事。
    B.文中多次写天气的寒冷,衬托了车夫谋生的困难,也衬托“我”内心的孤独。
    C.文章第④—⑩自然段的描写,既表明了车夫行业的竞争之大,更体现了车夫们的奸诈。
    D.文中“我”的语言有多处运用省略号,其中前两处表示话题的中断。
    10.第㉚自然段中“小车夫也许是对的,难道是我错了吗?”中的“对的”“错了”分别指什么?
    11.请简要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握着铜元伸在冷空气中的手有一点儿僵住了,我只得缩回去。
    12.文中小车夫“眼睛里冒着愤怒的光”,而“我”也觉得“别人也不懂得我”。像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如何做才能避免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
    ①六月,花红柳绿。小城的清晨,异常清爽。
    ②今天,太阳还没起床,街上却比往日热闹了许多,陆陆续续的人啊、车啊,都奔向一个个写着“高考考点”的地方。
    ③“哈,都穿上我们的新衣服啦!”一群穿着一模一样红T恤的少年,在轻声地交谈着。彼此看着T恤上五个可爱的字——明天会更好,他们相互举拳示意“加油”。
    ④“老师来了……”不知是谁轻声地说了一句,底下红色的一片刹那间安静了下来。
    ⑤一位拄着拐杖的年轻男子朝他们走来,同样身着一件红色T恤。
    ⑥孩子们好奇地围过去,老师的T恤后面竟然也有五个字——我们在一起。“老师……”微弱的,却又是清清楚楚的哽咽,在红色的人群中蔓延开来。
    ⑦那拄拐杖的男子微笑着,轻轻拍拍紧挨着他的孩子:“没事儿,老师这不是来了吗?放心去吧,老师等着你们!记着哦,我们是风火少年!”
    ⑧“是,我们一起去追风……”孩子们相继笑了,响亮地和老师应和着。
    ⑨原来,考试前夕,老师在送生病的学生去医院的路上不小心扭伤了腿。同学们原本想去探望他,可他不但阻止了,还托同事带给孩子们每人一件火红的T恤。
    ⑩此刻,这片红,艳艳的,像一团火,无畏无惧地热烈着,给孩子们蓬勃的希望,无穷的力量!
    ⑪出考场,一场暴雨不期而至,孩子们正一筹莫展。“看,那里!”一位同学兴奋地叫道。
    ⑫考点外,几顶黄色遮阳棚内,摆放着五颜六色的花伞——灿灿然,如一朵朵绽放的花儿;欣欣然,似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⑬孩子们跑过去,一个接一个地拿着伞,欢呼雀跃。片刻之间,马路两边翠绿的梧桐树下,一朵朵花儿,飘动着,四散开去。
    ⑭翌日,那些青春少年又来了,他们走到黄色的遮阳棚下,放下一把把花伞,冲着遮阳棚里的人清脆地说了声:“谢谢。”之后,便你说我笑着,再次走向考场,那么洒脱,那么自然。
    ⑮121把伞,是小城二十名爱心志愿者为孩子们买的,他们不过是想给孩子们一点点的鼓励,一点点的方便。现在,盛开过的伞全部返航了,带着一股青春特有的芬芳,带着无人而设突然出现的特殊“考题”的满分答案,带着青春里实实在在的正能量。
    ⑯121把伞啊,一把不少!这金灿灿的遮阳伞,在青春少年里,熠熠生辉啦!
    ⑰终于,完成了自己12年奋斗的答卷。走出考场时,天是蓝的,地是绿的,就连心情,也是明晃晃地透亮着。
    ⑱人群中,分外惹眼的是一位瘦高的“绿色男孩”,他戴着太阳帽,穿着绿色T恤,抱着一台单反相机,穿梭在来往的人群中。他身后有着这样的标示牌:给青春留下高考的印记(免费拍照)。
    ⑲原来,他是去年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如今就读于某大学的编导专业。大学里的他,回首自己的高考,愈加觉得,应该为那青春里最庄严的时刻留下一些什么。于是,他就想利用自己的所学,在高考时为更多的考生和家长留下美好的回忆,而最后一场考试之后的离开,也许是最能触动心灵的时刻吧。于是,小伙子抱着相机来了。他不停地忙碌着,在他的单反相机里,一幅幅画面在定格……
    ⑳都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可是,翩翩少年们才不是呢,他们不惆怅,不多忧,一任前行,只把韶光变锦绣。再回眸,却是品了樱桃,甜哩;雨打芭蕉,美呀。这声色,饱满而生动,斑斓而多彩,孜孜不倦地温暖了整个青春。
    13.文章叙述了令孩子们倍感温暖的几件事,请补充完整。
    ___________——爱心志愿者给孩子们送伞——_____________
    14.文章第⑨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15.试分析第⑫节中画波浪线句子“灿灿然,如一朵朵绽放的花儿;欣欣然,似一张张明媚的笑脸”的妙处。
    16.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着一群高考学生展开,写了他们和周围一群人的表现,充满着满满的正能量,展现社会的和谐美好。
    B.环境描写为文章增色不少,如第①节中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美好的氛围,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C.参加高考的孩子不仅接受了知识的考核,一场大雨也让他们接受了一场品德的考核,他们都是文化、品德的双优生。
    D.文章语言优美,充满生活气息,如⑳节划线中两个语气词“哩”“呀”,表现出孩子们回眸青春岁月时掩饰不住的甜美与快乐,无悔与自豪,乐观与自信。
    17.文章塑造的一群人,他们中的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
    18.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那些色彩,刚好温暖青春”的理解。

    根据你阅读小说的经历,完成下面小题。
    那串珍贵的宝石项链
    (新加坡)克宙格
    ①新年前夕的一个傍晚,街道上张灯结彩,熙来攘往的人们正忙着采购新年礼物。阿吉站在自己开的那家小小的古玩店的柜台后,呆呆地望着兴高采烈的人们,心想自己也许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一个人了。
    ②将近7点,一个约莫8岁左右的小女孩走进店里,红扑扑的小脸蛋贴近橱窗的玻璃,一双天真烂漫的大眼睛专心致志地朝里瞅,似乎要将每样东西都仔细地端详一遍。过了好一会儿,女孩脸上露出笑容,心满意足地走到柜台前。
    ③(甲)阿吉神情憔悴,一双无神的眼睛打量着面前的小女孩,心里却满是落寞凄凉的滋味。
    ④“您能将橱窗上那串漂亮的蓝珠子项链拿给我看看吗?”女孩犹豫片刻,终于怯生生地问。
    ⑤阿吉从橱窗里取出项链,轻轻地展示给女孩看,那是一串镶嵌着蓝宝石的价值不菲的项链,它看起来是那样玲珑剔透,美丽至极。
    ⑥“对,就是这串!”女孩兴奋不已,“请您用那种红颜色的包装纸给我包起来,行吗?”
    ⑦(乙)阿吉仍然不动声色地打量着她:“你是在给谁买礼物?”
    ⑧“给我姐姐,她是天底下最最好的人,在我妈妈死后,她一直照看我。我每天放学以后都去卖花,我将卖花的钱都攒起来,为的就是在新年给她送一件最最漂亮的礼物。”
    ⑨“那么,你有多少钱?”阿吉仍平静地问道。
    ⑩女孩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一层层打开后,将一大把零钱放在柜台上,“就这些,这是我卖花得来的所有的钱,还有姐姐平时给的零花钱,都在这里。”
    ⑪阿吉的内心顿时仿佛被什么东西轻轻拨动了一下,眼光里开始出现一种异样的光彩。他默然地看着女孩,思忖片刻,然后小心翼翼地撕去项链上的价格标签。
    ⑫“你叫什么名字?”他一边问,一边将项链用一张鲜艳的红纸细心包好。
    ⑬“我叫妮莎。”女孩目不转睛地看着阿吉手中的动作,喜形于色地答道。
    ⑭“拿去,”阿吉又说,“路上要当心,不要弄丢了。”
    ⑮女孩向他露出甜甜的笑容,将小包紧紧地搂在怀里,轻快地跑出了店门。①瞧着渐渐远去的妮莎,阿吉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同时也感到更加孤单了。
    ⑯小女孩和那串蓝宝石项链又一次将深藏在阿吉心中的痛苦记忆唤醒。阿吉想起了自己单亲的母亲,有着同样的黑色头发和清澈的眼睛。这串蓝宝石项链正是阿吉用第一年上班的薪水专门准备送给她的。然而,就在那一年新年前夜,一辆急驶的汽车夺去了一切。从此以后,阿吉变得孤僻起来。
    ⑰终于,最后一位顾客走出了店门,阿吉顿感一阵轻松,一切都过去了。
    ⑱这时古玩店的门被轻轻推开了,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走了进来,她的秀发如煤炭般黝黑发光,她的眼睛似湖水般清澈深邃。
    ⑲女郎一言不发,只是将一个用鲜艳的红纸包着的小包放在柜台上。阿吉打开小包,那串蓝宝石项链又重新呈现在他眼前。
    ⑳“这是在您店里卖出去的吧?”女郎开门见山地说。
    ㉑(丙)阿吉打量着眼前这位美丽女孩,宛如碰到一位在降临人世的仙女。
    ㉒“是的,尽管它并不是最昂贵的蓝宝石,但它确实是真的。”
    ㉓“您还记得将它卖给谁了吗?”
    ㉔“一个叫妮莎的小姑娘,说是要为她姐姐买新年礼物。”
    ㉕“我就是妮莎的姐姐爱莎,可妮莎最多只有十几元钱,她无论如何也买不起这么昂贵的项链啊!”
    ㉖阿吉小心翼翼地用那鲜艳红纸重新将项链包好,就像他先前为小妮莎做的那样。然后,他深情地说道:“②____________________。”
    ㉗许久,这小小的古玩店里静无声息,两个人默然相对。突然,新年的钟声响了,那清脆的钟声在这寂寥的新年之夜回荡。
    (选自《世界小说选刊》选文有删改)
    19.假如你是文中的阿吉,第②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她可以的,因为小妮莎长的特别像我妈妈。
    B.她可以的,因为她太爱这串项链了。
    C.她可以的,因为她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D.她可以的,因为她支付了能换取的钱。
    20.划线句子①“阿吉觉得自己完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同时也感到更加孤单了”,请结合上下文,理解阿吉为什么会更加孤单呢?
    21.文章开头写“街道上张灯结彩,熙来攘往的人们正忙着采购新年礼物”,结尾却写“那清脆的钟声在这寂寥的新年之夜回荡”,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22.请根据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打量”,揣摩阿吉的心理变化。
    (甲)阿吉神情憔悴,一双无神的眼睛打量着面前的小女孩,心里却满是落寞凄凉的滋味。
    (乙)阿吉仍然不动声色地打量着她:“你是在给谁买礼物?”
    (丙)阿吉打量着眼前这位美丽女孩,宛如碰到一位降临人世的仙女。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次拥抱
    许树建
    ①林海在大城市的机关单位工作,去年春节终于抽出空回到老家跟爸妈欢聚一堂。一眨眼的工夫,假期结束了。要返程的时候,林海心里不免难过起来,工作太忙了,路途太遥远了,或许下一次团聚又得是春节时。
    ②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就掉头大踏步走了,再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
    ③当到家的时候,妈打来一个电话,说:“海子,你走后,你爸一直不开心,酒不肯喝不说,连饭也不想吃。”
    ④林海忙说:“妈,您告诉爸,一有空我就会回去的,那时候我一定多陪爸几天……”
    ⑤妈打断林海说:“不仅仅是这个,我偷偷告诉你原因,主要是你离开家时跟我拥抱了,没有跟他拥抱,他就有点伤心了。说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说他以前那么喜欢你,你小时候他天天把你搂在怀里,现在连个拥抱都不肯给,这老头越过越像小孩儿了。”
    ⑥林海听了,心里诧异,不就是一个拥抱吗?爸竟然需要这个!
    ⑦不过爸说得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子之间开始变得生分了。平日里总是本能地打给妈电话,打给爸总觉得无话可说。而一旦父子面对面,更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话,跟妈倒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说。有时跟爸不像是父子,倒像是陌生人,甭说拥抱了,连拉下手都觉得别扭。或许天底下所有的父子全是这样吧?
    ⑧无论怎么说,下次回去时,一定要狠狠拥抱爸一下。
    ⑨城里日月飞快,一晃半年过去了,林海一直忙;再一晃又过年了,林海还是忙。老家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却又遥不可及。好在来日方长,等忙过这阵子一定回去,还欠爸一个拥抱哩。
    ⑩时间跑啊跑,又不知跑了多远。这天林海忽然接到电话:爸突发疾病,不行了!
    ⑪林海一听,就像身后的一座可以依靠的大山塌了,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倒了,他的心脏像被一只巨手一下子摘了去,空荡荡的,除了疼,还是疼。
    ⑫这一路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原来回趟老家并不算太难,也不会耽搁太长时间,只要愿意挤,总会挤出时间的,可自个儿以前怎么就那么望而生畏呢?
    ⑬当他一脚踏进家门的时候,正看到爸静静地躺着,妈和亲戚全围着。
    ⑭妈说:“你爸老早就感觉不舒服了,可不让我跟你说,说你太忙,他还说,海子说要拥抱我呢,我得好好活着……”
    ⑮林海好不容易才脱下鞋爬上床,坐在爸的脚底下,然后虔诚地伸出双手托住爸的后背,轻轻一用力,爸便坐了起来,啊,什么时候爸变得这么轻了?
    ⑯爸身上暖乎乎的,有一种熟悉的味道。那是自个儿小时候爬在爸背上时闻到的味道,是寒夜里躺在爸怀中闻到的味道。太熟悉了,又太陌生了。
    ⑰然后,林海把爸的头轻轻靠在自个儿的肩膀上,就像他小时候靠在爸的肩膀上一样。
    ⑱林海再用力搂住爸的腰,说:“爸,我拥抱你了……”
    ⑲爸没有回答,安详地熟睡着……
    (选自《2016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23.请从林海的角度,围绕“拥抱”梳理本文的情节脉络,在横线上补写相关的情节内容。
    ①去年春节回老家,没有给爸拥抱
    ②接到母亲电话,决意给爸一个拥抱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试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⑪自然段。
    25.结合本文内容概括林海这一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26.简要分析本文第⑲自然段的写法之妙。

    27.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对对红
    高火花
    ①罗大地是一个好学生,勤奋,踏实。老师们讲题时,总会多看他两眼,同学们也喜欢他。老师们经常跟他说:“大地,我看看你的白马题。”白马题,就是那种有挑战性的难题,爱学习的同学特别喜欢做。同学们为了多跟大地聊上几句,课间也常跑到他桌前请教。
    ②大地在座位上坐着,总是挺直身子,不慌不忙,一副淡定的模样应对老师的关心和同学们的请教。
    ③春日和煦的阳光爬上教室铝合金窗台,透过玻璃,毫不吝啬地洒到大地两三寸长黑黑的头发上。大地抬头看黑板,阳光灿烂地伏在他脸上,白皙的皮肤,饱满的额头,英气的剑眉,在阳光的照耀下,这名少年显得特别帅气。
    ④学校举行班级文化建设比赛期间,班里换了个年轻的女班主任。她个子不高,有一双大眼睛。新班主任平常很喜欢花草,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时,自掏腰包买了一堆花花草草装点教室。讲台上放一盆多肉,窗台上放的有吊兰、玉树、虎皮兰、长寿花等,每一盆花都安排专人。一盆对对红,眼看没地方搁,又陡然发现罗大地旁的饮水机处还有空间。她托着这盆刚冒出黄绿芽的对对红,对大地说:“罗大地,这盆,你负责了啊!”
    ⑤大地很意外,以前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他一般只负责学习,很少被安排其他活儿,一时竟愣住了。班里同学此时真诚地异口同声道:“老师,他是学霸,不负责这个!”新班主任向同学们摆摆手,示意大伙安静,然后看着直愣愣的大地,微笑着说:“这是对对红,多浇水,如果养得好,开出的花会特别美。可以吗?”
    ⑥大地接过花盆,心里涌进一束温暖的光,似乎找回了久违的激动和兴奋。
    ⑦大地依然是一副淡定的模样,只是在课间时,他很少像先前那样久坐,而是多次去给他负责的花浇水。
    ⑧大雪纷飞的日子,教室内暖气充足,温暖如春。大地负责的那盆对对红,早已长出一片片流油般的绿叶。叶片都是两侧对生,如一柄柄出鞘的青剑,亦如大地那一对好看的剑眉。两叶中间也长出了高矮不一、肥粗直溜的茎。离考试还有三周的时候,大地在某个课间给绿叶擦拭灰尘时,发现那些茎顶端竟都一左一右鼓出了大花苞。大地的身体里瞬间灌入一股热流,心里充满期待。
    ⑨可突然有一天,大地没来学校。同学们在上午第一节课一上课就发现了,然后议论纷纷:“大地怎么没来上课?”“罗大地怎么没来?”有几个胆大的,按捺不住,跑去问班主任,得到的答复是:“哦,罗大地请病假一天。”“哎,吓死我了,还以为罗大地又转学了呢,他那么优秀!”
    ⑩原来大地受伤了。他躺在家里那张高低床的下铺上,这原本是他弟弟小地的床。大地右胳膊裹着臃肿的纱布,身体依旧笔直,左手举着一本书,淡定地看着。小地躺在上铺,略有惋惜地说:“哥,今天一天的课程我得落下了。”“不着急,你先看我昨天的笔记,我有课表,等我看完这本书再给你讲今天的,很快。”罗妈在厨房撕大白菜、泡粉条,听见哥俩对话,赶紧探出半个身子:“小地,让你哥休息!大地,你也别看了,眯会儿。”
    ⑪罗父挤进哥俩的房间,头顶险些碰到那根旧灯管,房间有那么一会儿暗了下来。“大地,以后得注意!公交车上已有人去制止醉汉,为啥你还要去逞强,现在可倒好……小地,你下来活动活动,今天化验单上的尿蛋白降了,大夫说这两个礼拜先不用去医院……”
    ⑫罗父走后,大地忽然想起什么,赶紧小声地对小地说:“有了,明天你去上课!”小地兴奋地爬起来,把头向下吊着:“可以么?”“没问题,我会的你都会。记住,少说话,还有……那一盆对对红,回来告诉我开花没……”大地胸有成竹地对小地嘱咐着。
    ⑬放学了,罗父罗母还在工地上紧张地忙碌着。这些年来,他们已记不清换了多少个工地,转了多少个城市。小地书包没放下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大地:“开了,开了!开得真大,红艳艳的,有六对,像大喇叭!”
    ⑭大地激动地丢开手中的书,从床上腾地坐直。
    ⑮“哥,明天我还想去。”
    ⑯“行。这事得告诉班主任,还有爸妈。”“你说呢?”
    ……
    ⑰大地和小地是双生子。小地因先天性肾病,已休学一年有余。
    (《中学生阅读》2022年2月,有删改)
    (1)文章以“对对红”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括。
    (2)文中画线句“心里涌进一束温暖的光”中,“光”字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一段能否删去?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班里要推荐罗大地为市优秀学生,请你结合全文内容,写两条推荐理由。
    一棵不开花的苹果树
    崔修建
    ①那是一棵十分特别的苹果树,栽种在菜园子里五年多了,它还从来没有开过一朵花,我多么希望即将来临的这个春天,它能开出一些粉红的花朵。
    ②这棵苹果树,原本生长在村西的草甸子里的,孤零零的,站在那些肆意疯长的茅草中间,流露着莫名的忧伤。看到形单影只的它,父亲便立刻动了恻隐之心,将它移植到屋前的菜园子里。
    ③被施了农家肥,浇足了水,喷撒了杀虫药,再加上父亲不时地修剪,懂得感恩的苹果树,快速地成长起来,不到两年的工夫,便宛然出落成一个秀气的大姑娘,肌肤光鲜,仪态端庄,还有着楚楚动人的气质。
    ④“这么好的一棵苹果树,明年一定会结出香甜的苹果。”我抚摸着它粗壮的枝干,开始憧憬起来。
    ⑤它却始终没有开花,只是一年又一年地粗壮着枝干,一年又一年地茂密着叶子,在四季轮回里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仿佛从未听到过有关开花的召唤。
    ⑥那天,母亲要杀掉家里的一只老母鸡,招待远方来的亲戚。这只老母鸡上了年纪,现在几平不下蛋了,尽管它原来是一个下蛋能手,但如今落到被淘汰的结局,似乎是注定的,我也爱莫能助。
    ⑦那一棵始终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根须却一直在泥土里与豆角、茄子争抢养分,浓密的树荫还遮挡了不少辣椒该享受的阳光,我对它越来越失望了,建议砍掉它算了,就像母亲淘汰那只不再下蛋的母鸡一样,不必再犹豫了。
    ⑧父亲却执意留下它,理由是:再等等,或许它现在还不想开花,还想无拘无束地疯长两年。等某一天它突然想开花了,没准儿会开出令人惊讶的花呢。
    ⑨我查阅了一些资料,但没有找到苹果树不肯开花的确切原因。也许真的像父亲所言,它只是迷恋于生长,迷恋于做一棵春天发芽、秋天落叶的苹果树,至于是否开花,或者何时开花,它并不关心。再说了,谁规定了一棵苹果树就一定要开花结果?难道它不能按着自己的心原活一回吗?别的苹果树喜欢开花就尽管开花好了,它只想尽情舒展自己的绿叶,为何要被责怪呢?
    ⑩突然间,我对这棵执意不肯开花的苹果树敬佩起来:不管是命运注定了它无法开花,还是它自主选择了不开花,它都始终从容地赶着自己的路,倾听春风,笑对秋风,安然若素地迎接着四季的风霜雪雨,除了没有开出人们熟来的花朵,没能结出人们想象的苹果,别的什么也不缺少啊,即便是有些遗憾,也无妨啊。谁的生命中没有一些遗憾呢?何况这棵苹果树又活出了独特的自己,没有走进那种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
    ⑪如是一想,我便释然了,不再期盼着苹果树开花,反而觉得不开花的它更可爱,活得有想法,有个性,淡定而洒脱。
    ⑫多年以后的一个秋天,我和朋友一起去锦州游玩,到路边的一个果园买刚上市的苹果。那一树树红通通的苹果,令人口舌生津。暮然,我想起那棵一直不开花的苹果树,便请教那位热情的果农,是否他也遇见过不开花的苹果树,他说当然碰到过,碰到了,就砍掉,倒出位置给开花的苹果树.....
    ⑬我能够理解果农如此干脆利索的选择。在我家菜园子里的那棵苹果树,是幸运的,虽然我曾期待过它开花,但我很少抱怨它的不开花,还渐渐地理解了它,一点点地欣赏它了。
    ⑭与一位教哲学的老教授聊天时,我又提到了那棵不曾开花的苹果树,老教授感慨:那真是一棵有性格的苹果树,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成就,就那么不疾不徐地活一回,自由自在,根本不理会别人异样的眼光,只是坦然地活自己,这样的一生也是富足的。
    ⑮时光流转,见过种类繁多的开花的树,唯有那一株没有开花的苹果树,在我的心陌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季季枝繁叶茂,在我出神的凝望与遐思中,那棵神奇的苹果树,竟开出一朵朵绚丽无比的意念之花,引我朝着生命的深处,一步步地执著走去。
    (选自《美文》2020年4月,有删改)
    【链接材料】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
    28.阅读全文,体会“我”对苹果树的感情变化。
    孤零零的苹果树,让人可怜→①__________ →不开花的苹果树,让人失望→②_____________
    29.按要求赏析画线的句子。
    这棵苹果树,原本生长在村西的草甸子里的,孤零零的,站在那些肆意疯长的茅草中间,流露着莫名的忧伤。(从修辞角度赏析)
    30.散文主要写作对象是苹果树,文章第⑥段却写到了老母鸡。请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第⑥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31.结合本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这棵“不开花的苹果树”和紫藤萝分别给作者哪些关干“生命”的思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平炉台上的绿豆汤
    罗日新
    ①我发现,八十多岁的母亲竟把晒绿豆当成了一件每天必做的事。
    ②每天早晨,母亲起来洗漱完毕,只要不下雨,第一件事就是把阳台台面擦拭得干干净净,然后把绿豆倒在竹簸箕里,小心翼翼地放在上面。做这件事时,母亲津津有味,乐此不疲。起先我并没在意,直到有一天才发现其中的秘密。
    ③那天下午,一只小鸟正在簸箕上吃着绿豆,我透过窗户的玻璃望去,小鸟吃得优雅从容,并不怕人。显然,小鸟不是第一次来我家阳台吃绿豆了。
    ④“宝山啊,你慢点吃……”母亲站在阳台门边,望着小鸟,小声地自言自语,“现在国家富了,我们家也富了,不像以前,吃绿豆还要凭票供应……”
    ⑤哦,原来,母亲把天上飞来的小鸟当作去世的父亲回家了。难怪她老人家每天那么勤快地晒绿豆。
    ⑥穿过漫长的光阴,重重叠叠的往事浮现在眼前。上世纪60年代中期,父亲在大冶钢厂宣传部任报道组组长,为了报道工人们的先进事迹,他总是深入到火热的平炉台上和炼钢工人一起劳动。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夏天气温很高,在空气中划根火柴似乎就能燃烧,平炉台上更是酷热难当。为了防止炼钢工人中暑,工厂每天给平炉台工人供应降暑绿豆汤。父亲总是把他的那一份留下来,用饭盒带回家给我喝。
    ⑦每天下午五点多钟,太阳还没有落山,我就会端个小木凳,坐在家门口的大树下,眼巴巴地望着山下那条小路的尽头,等待着骑自行车的父亲出现。只要看到父亲的身影,我就会欢呼着从山坡上冲下去迎接。
    ⑧看着我双手捧着冰绿豆汤喝的馋相,母亲总是会(   )问一声父亲:“今天又去平炉台了?”
    ⑨突然有一天,父亲的饭盒里没有绿豆汤了。“以后不能带绿豆汤回来了。”父亲小声说。
    ⑩那时,生活物资非常匮乏,绿豆要凭票供应,有时很难买到,但炼钢平炉台上用来防暑的绿豆汤是保证供给的。炼钢工人的福利比企业机关干部好,工人便常常将自己吃的保健饭、绿豆汤省下来带回家给家人分享。然而,厂部出于对炼钢工人防暑的考虑,要求工人只能自己喝不能带回家。父亲是干部,更要带这个头。从此,喝平炉台前那碗冰凉甜糯的绿豆汤,成了我的奢望。
    ⑪多年后,我大学毕业,恰好被分配到炼钢厂。母亲为此心里十分不愿意,她心疼儿子在基层工作要吃很多苦。父亲(   )说服她:“年轻人想上进,就必须选择生产一线,从最艰苦的平炉炼钢干起。”就这样,我穿上白色的帆布工作服,脚蹬大头帆布工作鞋,头戴红色安全帽,爬上了平炉台,在高温环境里抢修设备,手握钢钎干活,常常全身湿透。当然,我也喝上了防暑降温的绿豆汤。
    ⑫难忘啊,青青的绿豆汤,高高的平炉台,慈爱的父母!
    ⑬2019年10月,我以工作过的大冶钢厂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钢的城》在《十月》杂志上发表了。
    ⑭那天,母亲在杂志封面上撒了些绿豆,又一次等待小鸟飞来。她在那里(   )说:“宝山啊,这本书里有你儿子写的小说,里面有你工作了一辈子的大冶钢厂,有你报道过的平炉、二炼钢、四炼钢……有你的同事,你快来看看吧。”
    ⑮我的眼眶湿润了,轻轻地走过去陪母亲等待那只灰脖子的小鸟。过了好久,它终于从空中飞过来,落在杂志上,一口一口,慢条斯理地啄食着绿豆。母亲颤颤巍巍地说:“宝山啊,回家的路太长了,太远了……”眼前的一幕,让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⑯父亲啊,儿子现在天天都喝着平炉台上的绿豆汤,儿子和母亲想您了。
    (节选自2022年11月1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3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坚定地       轻轻地     喃喃地 B.坚定地       喃喃地     轻轻地
    C.轻轻地       坚定地     喃喃地 D.轻轻地       喃喃地     坚定地
    33.文章第⑥—⑩段运用了何种叙事顺序?有什么作用?
    34.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那时的夏天气温很高,在空气中划根火柴似乎就能燃烧,平炉台上更是酷热难当。(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我就会端个小木凳,坐在家门口的大树下,眼巴巴地望着山下那条小路的尽头,等待着骑自行车的父亲出现。(加点词语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3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36.谈谈文章以“平炉台上的绿豆汤”为标题的作用。

    皮埃罗
    [法国]莫泊桑
    ①勒斐弗太太是一名寡居的乡绅太太,她和仆人洛斯,住在乡下一所不大的房子里。一天夜里,有人偷走了她们园子里的十二棵洋葱。想到盗贼可能还会再来,她们决定养一条狗。但勒斐弗太太声明,她绝不会花钱去买。
    ②一天早上,面包店老板带来了一只“小怪兽”:全身黄毛,四条腿短得跟没有似的,身子像鳄鱼,脑袋如狐狸,尾巴长似身子。它名叫皮埃罗,惨遭主人遗弃。一个子儿不花,太太立刻觉得这条小脏狗挺好看的。
    ③刚喂一次,勒斐弗太太嘀咕:“等它在家待熟了,就可以放出去随便跑。它在附近转悠,总能找到吃的。”小狗果然放出去了,可是它仍旧免不了饥饿。日子一长,勒斐弗太太逐渐习惯了,甚至有点喜欢这小狗了,还亲手喂它几口蘸了菜汤的面包。
    ④然而,她根本就没有想到养狗还要交税,收税员登门向她要八法郎:“八法郎,夫人!”她一听,大叫一声,差点昏过去。就这么一条小破狗,要交这么多钱!她当即决定,把皮埃罗送人。可谁也不要。万般无奈,只好决定让它去“啃石头”。
    ⑤所谓“啃石头”,就是“吃泥灰岩”。旷野上的泥灰石井有二十来米深,要给田地施加泥灰石时,才有人下井挖掘。平时,这种矿井只是充当遗弃狗的坟场。一条狗扔下去,先依靠那些先到者的遗体做食物,眼看就要饿死,忽然又扔下来一条狗,饥饿催促它们为生存而搏击,最后,强者把弱者活活吃掉……
    ⑥让皮埃罗去“啃石头”,就得物色一个执行人。有个护路工人跑这趟要半个法郎辛苦费。勒斐弗太太认为这是漫天要价。洛斯于是提议由她们亲自送去。
    ⑦这天傍晚,她们特意给皮埃罗烧了一盒香肠,还加了一点黄油。皮埃罗大口吃下去,舔得一滴不剩。趁它正满意地摇着尾巴,洛斯一把抓住,将它裹在围裙里。她们大步流星,不大工夫,就到了坑口,俯身听了听,矿井下没有狗。皮埃罗下去也只有它一条。这时,洛斯流下眼泪,抱着吻了吻它,然后就往洞里一扔。
    ⑧接着,两个女人又俯下身去,侧耳细听。先是听见一声闷响,随即是动物受伤时的惨叫,接着又是连声哀鸣,再后就是绝望的呼唤,是狗仰头望着洞口,苦苦哀求救助的声音。两个女人忽然感到后悔,不知为何怕得要命,于是慌忙逃离现场。
    ⑨这天夜里,她们受噩梦纠缠,场景十分恐怖。勒斐弗太太梦见自己坐在餐桌前准备吃饭,一搬开汤盆盖子,皮埃罗就从盆里蹿出来,一口咬住她的鼻子。惊醒后再次入眠,又梦到皮埃罗咬住她的手,她拼命逃跑,而小狗咬住不放,就吊在她的手臂上。
    ⑩天蒙蒙亮她就起床,几乎疯了一样,跑向那口泥灰岩矿井。皮埃罗还在汪汪叫,就这样汪汪叫了一整夜。太太失声痛哭,用各种各样亲昵的称呼叫它。皮埃罗一一回应,叫声也那么哀婉温柔。
    ⑪于是,太太又要把小狗救出来,决定让它快乐一生。她跑去找一个开采泥灰岩的矿工,对他说了自己的要求。那人说道:“那您就付四法郎吧。”
    ⑫太太大吃一惊,她的全部痛苦顿时烟消云散。“四法郎!你就不怕撑死!四法郎!”太太气冲冲走了。——哼,四法郎!
    ⑬她一回到家,叫来洛斯,告诉地那矿工如何漫天要价。洛斯也附和道:“四法郎!这可是钱啊,太太。”接着,她说道:“要是给可怜的皮埃罗扔吃的东西,不让它饿不行吗?”勒斐弗太太满心欢喜地同意了。于是,两个女人带上黄油面包又去那个矿井。她们把面包切成小块,一块一块丢下去,还轮流跟皮埃罗说话。那小狗吃完一块,就立刻汪汪叫,又讨下一块。傍晚她们又来了。第二天照旧,后来天天如此,只不过每天只跑一趟了。
    ⑭不料有一天早晨,她们要投下头一块面包时,忽然听见井下一声巨吼。里面有两条狗了!又有一条狗被丢进矿井,还是条大狗!洛斯呼唤一声:“皮埃罗!”皮埃罗就汪汪答应。扔下面包后,她们就清晰地听见井下激烈的抢夺声,接着又听见皮埃罗被同伴咬疼的哀号。另一条狗强壮,就全抢着吃了。
    ⑮她们在上面呐喊:“这是给你的,皮埃罗!”这毫不顶用,皮埃罗什么也没有得着。两个女人面面相觑,没了主张。勒斐弗太太口气尖刻地说道:“所有丢进井里的狗,总不能全由我来喂养吧。只好放弃不管了。”
    ⑯她一想到井下所有的狗,全要靠她花钱养活,心就堵得慌,于是扬长而去,连剩下的面包也带走了,并且边走边吃起来。洛斯在后面跟随,不停地拿自己的蓝布围裙擦着眼泪。
    (选自《莫泊桑小说选》,有删减)
    37.【梳理情节】请代入皮埃罗的视角,将情节补充完整。
    一开始,因为免费,勒斐弗太太将我收留了。后来啊,(1)__________,勒斐弗太太想让我去“啃地皮”。
    再后来,将我送去要花费半法郎费用,(2)__________。
    最后,勒斐弗太太后悔将我扔掉,想找人拉我上去,(3)___________。
    38.【读懂内容】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次见到皮埃罗时,虽然是条小脏狗,但勒斐弗还是对小狗非常喜爱,非常怜惜,表现了勒斐弗太太的慈悲心肠。
    B.皮埃罗在矿井中的连声哀鸣,它回应呼唤时的哀婉温柔,被咬疼时的哀号,这些细节十分生动,读来让人动容。
    C.女仆洛斯流着眼泪将皮埃罗扔进矿井,最后她擦着眼泪离开矿井,两次流泪都可以看出她对皮埃罗还是有不舍与同情的。
    D.文中插入介绍“哨石头”的内容一方面,补充说明了“啃石头”的相关情况,也为后文皮埃罗的悲惨结局做铺垫。
    39.【赏析手法】本文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塑造勒斐弗太太这一人物形象,请你结合下表,完成探究。
    表现手法
    我的分析
    人物形象
    (1)____
    ①勒斐弗太太开始因一个子儿不花,“立刻觉得这条小脏狗挺好看的”,后来甚至喜欢皮埃罗了,但一听要交税就决定让它去“啃石头”;②勒斐弗太太满心欢喜地天天带食物去喂皮埃罗,但当发现井里多了条大狗就放弃不管,扬长而去,连剩下的面包也带走了。
    (2)小说通过这两种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勒斐弗太太_______的人物形象。
    夸张
    (3)_______________(摘录一处并分析)
    40.【对比联读】本文与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都围绕与狗相关的小事展开,但却都能以小见大。请你通过关键词“变”,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文主旨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
    朱鸿达
    ①第一次坐长途汽车,是10年前的事。
    ②那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莘县第一中学。开学前一天清晨,天蒙蒙亮,我和父亲便步行到村东头的路口等长途汽车。当时我刚16岁,从未远离家门。
    ③月明星稀,凉风习习。在小路上,父亲提着一个装满被褥的塑料袋子走在前面,我低着头斜挎着一个红色的背包跟在他身后,却不知为何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似乎只有跟在父亲身后才能获得一丝安全感。那时的父亲正值不惑之年,和我今日的年龄相仿,但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农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很少进县城。
    ④老家距县城较远。当时道路很差,长途汽车也未更新换代,途中随时上下旅客,5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3个多小时。漫长的路途,我和父亲并排坐着,彼此没有交流,我呆呆地望着窗外稍纵即逝的风景。偶尔,匆匆一瞥间能看到父亲清瘦的脸颊、额头的皱纹和双鬓花白的头发,几次想和父亲说话,却欲言又止。
    ⑤时光匆匆,短短的三年,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黛黑和清瘦。三年后,我到济南上大学。从未去过济南的父亲依旧和我在村东头坐上了开往济南的长途车。在省城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我,变得自以为是,对父亲的言语或行为颇有微词,常常打断他的言行,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驳。而父亲无奈的目光总是默默地从我视线中移开,然后低下头缄默不语。
    ⑥年少轻狂的我,从未真正体会过父亲内心的想法和感受。以致很多年后,当我再次回想这段往事,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
    ⑦大学毕业后,我坐着长途汽车从济南回到故乡,母亲骑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到村东头,站在瑟瑟的秋风中等我。我不知道她等了多久,只是依稀记得她见到我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把行李放到三轮车上,然后和母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抬头望去,故乡已在眼前,而未来的路却一片迷茫。转身望着渐行渐远的长途汽车,心想,再次远行不知道是何时?
    ⑧经历了峰回路转,经历了辗转流离。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生命的脚步早已沿着村口那辆长途汽车走遍了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
    ⑨后来,每次远行仍是父亲送我,而每次迎接我的永远是母亲慈祥的笑容。曾经我从未在意,为何每次都是父亲送行,母亲接我?多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父亲默默地带我走上更远更广阔的路,母亲则迎接我回到故乡,回到温暖的家。
    ⑩记忆中,在农村生活大半辈子的母亲,除去种地做饭,几乎没有机会去县城,也没机会坐长途汽车,她的生命植根在故乡的院落,植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把生命最灿烂的时光留给了子女,留给了庄稼,以致她生命活动的半径在方圆十几里的范围内。我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很久,母亲几次较远的车程便是附近的舅妈家、伯父家和姨妈家,这里安放着她的亲情与牵挂。
    ⑪时光如长途汽车一去不返,只留下蹉跎的岁月。今天,我有了自己的汽车,想带父母出去转转,却发现二老如故乡那株斑驳衰老的老榆树,已经没有力气前往更远的地方了,而仅存不多的时间都留给了儿孙,他们正乘着一辆破烂不堪的长途汽车摇摇晃晃地驶向生命的终点。
    ⑫去年的秋末,家里添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购买前我征求父母的意见,他们坚定地说,不用买,买了也没用。而当我把三轮车骑到他们面前,他们却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⑬时至今日,每次远行,望着满头白发和满脸皱纹的父母而心酸。他们曾带我走过人生的四季,领着我走过生命的十字路口,最后走向人生的春天,我却只能看着他们一天天衰老,渐渐地离我而去。而我也会送走我的儿女,依依不舍的望着他们坐上长途汽车,渐行渐远的消失在我泪眼模糊中。
    (选自《散文选刊》2021年3月,有删改)
    4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选文回忆了父亲送“我”坐长途汽车上学和远行而母亲总是在村头接“我”回家的事,引发了“我”对生活、对亲情的思考。
    B.文中“我”对父亲的感情是这样变化的:从高中时的依赖到大学时的不屑,很多年后深感自责,而现在是满怀感恩之情。
    C.文章第⑤段加横线的句子是对父亲的动作和神态进行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因为自己的自以为是致使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伤害。
    D.文章第⑧段中说“我”生命的脚步走过大江南北,“而生命的根脉仍在故乡的土壤里成长”,这里的意思是说“我”在外面闯荡不容易,还是要回到故乡发展。
    4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父亲的黑发却变成了村北河沟里花白的芦苇荡,而额头则被岁月用无情的刻刀刻满皱纹,脸颊变得更加黧黑和清瘦。(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43.文章第⑥段中说“常常自责自己的幼稚和无知”,请结合上文,说说“我”的“幼稚和无知”表现在哪里?
    4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的理解。
    45.通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开往春天的生命之车”的含义。

    课外散文阅读,完成问题。
    归根(有删改)
    马卡丹
    ①一棵树,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树,叶片在风中飞卷,飞扬在老家马屋的后山,也有一些飞得很远很远。
    ②父亲正是一片远行的叶子,年少时凭借春风,奋力飞向心中的“诗和远方”。七八十年的光阴如风而去,如今,这片叶子累了,倦了,想家了,如同所有的叶子终将回归泥土,晚年的父亲心心念念的,只有两个字:归根!此刻,这片叶子终于开启了归根的旅程。一辆面包车,一副担架,一个氧气罐,一架呼吸机。
    ③车驶上了高速公路,城区远去,高耸的楼群远去,重重山峦透过车窗,把满目青葱带给担架上的父亲。父亲费力地睁开眼,目光有些茫然,有些游移。好一会儿,他转过头,没牙的瘪嘴一张一张,像是要说些什么。母亲最懂父亲,含泪凑近他的耳朵:“我们回家,回家!”
    ④父亲点点头,喘了一口气,又像是松了一口气,重新闭上眼,一滴泪慢慢爬出眼角,静静地滚落在担架上。
    ⑤在父亲心中,“归根”几乎是一种执念。年轻时,他远离故乡,去闯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年迈时,他已儿孙满堂,事业也算是有成,便想到叶落归根。父亲退休之初就回到了故乡,牵头编修马屋族谱,一编数年。他领着一拨退休干部,日日在祠堂操劳,夏天摇一把蒲扇,冬天抱一个火笼,尽心尽责点校、编撰,虽然忙碌,但他的脸上常有笑容,他为自己能够回报故乡而欣慰。
    ⑥52天前,父亲突然心跳加速,气喘不已,住进医院,心、肺、肾三项主要脏器功能均濒临衰竭。可怜的父亲,迅即陷入各类医疗器械的包围,一次次病危,又一次次转危为安。父亲艰难地翕动着嘴唇,反复要求:“出院,回老家,回马屋!”父亲,预感到最后告别的时刻临近了?故乡的那棵大树,就要拥抱这片归根的叶子了?
    ⑦归根,哪里只是父亲的执念呢?马屋建村于南宋,迄今已八百年。一代代族人有过多少游子,晚年哪一个不像父亲那样,期盼着叶落归根?马屋最著名的乡贤、人称都堂公的明代名宦马驯,40多年间宦迹各地,曾主政四川、巡抚湖广,擢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官居二品。那么风光的他,梦中萦回不去的,竟是老家春祭时的祠堂。他终于在66岁那年“乞骸骨”获准,回到故里。
    ⑧归根,源于几千年农耕文明带来的对乡土的依恋。“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狐死必首丘”……父亲的执念,马屋族人的执念,何尝不是祖祖辈辈中国人乡土情结的缩影?
    ⑨父亲,故土近了,归根就在面前了,那棵大树下层叠的叶片,好多已经化成了春泥,那是你的兄弟姊妹、叔伯婶嫂,你这片漂泊了半个多世纪的叶子,终于要在故乡的大树下歇息了,轻轻地,静静地,融入故土……
    46.浏览全文,紧扣标题“归根”,参考提示,填写表格,概括段意。
    段落
    段意、文脉
    ①-④
    写父亲病重回家“归根”

    回忆父亲“离乡-回乡”的一生

    ①______

    宕开一笔,写“一代代人”和马驯的归根执念

    升华“归根”意义是:②______

    以抒情的笔调回扣标题,总结全文。
    47.文章第⑦段插入名宦马驯“归根”的故事,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48.第⑧段引用的3句“思乡诗”,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阅读小说《孔乙己》,完成问题。
    孔乙己(节选)
    鲁迅
    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②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③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④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⑤“多乎哉?不多也。”
    ⑥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⑦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⑧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吗?”“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⑨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⑩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⑪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写于一九一八年冬
    49.从“情节”的角度,概括选文内容。
    50.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小伙计”第一人称视角叙写,显得真实可信,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B.孔乙己形象丰富、个性多元:一方面他好吃懒做、爱慕虚荣、追逐功名;另一方面,他心地善良,热爱孩子,诚实守信。
    C.小说多次写到人们的“笑”,凸显了众人的冷酷、麻木和对孔乙己这样弱势者的践踏。
    D.小说结尾“大约”“的确”并用,矛盾对立,不符合现实,削弱了孔乙己的命运真实。
    51.结合选文内容,品味下面两句内涵,从“排”到“摸”孔乙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加以简析。
    ①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52.从环境描写的角度,简析划线句子对凸显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相关试卷

    议论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 这是一份议论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文件包含议论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解析版docx、议论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名著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 这是一份名著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文件包含名著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解析版docx、名著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 这是一份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文件包含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解析版docx、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记叙文阅读-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