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第1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第2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牡丹江二中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6月月考考试历史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2单元。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1.考古发现,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A.成为水稻的发源地    B.农耕经济得到发展C.农用动力发生变化    D.轮作复种技术发达2原为砍伐工具,后发展成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礼器。《尚书》在记载牧野之战时曾描述周武王王左杖黄钺。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中有7套钺杖礼器,它的柄端都握在墓主人的左手中。据此可知,良渚文化A。国家形态趋于成熟    B.专制王权逐渐加强C.冶铁技术得到发展    D.阶级分化已经出现3.据考古发现统计,春秋时期的简牍较为罕见。到战国时期,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从最普通的随葬文件到地理天文、经济社会、法律政治、思想文化都有所涉及。这种变化折射出A.铁犁牛耕的普及    B.百家争鸣的盛况C.书写材质的变革    D.社会转型的加剧4.《论语》记载,孔子的雅言仅用于《诗》《书》和《执礼》,孑L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他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由此可知,孑L子的思想及实践A.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    B.体现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C.注重借鉴外来思想成果    D.兼具学术和政治双重功能5.《吕氏春秋·当务》云: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日微子启,其次日中衍,其次日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大夫据法而争之日,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上述现象体现出商朝A.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建立    B.中央集权弱化C.对母系血缘的重视    D.兄终弟及思想比较深刻6.秦王赢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赢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赢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D.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7.如图所示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局部),呈现了家庭宴饮画面。这最适合用于说明汉代A.豪门贵族文娱生活丰富    B.南方百姓家给人足C.儒家礼制遭到严重漠视    D.市民阶层文化兴盛8.汉代的制度构建不同于西周的宗统”“君统不分,也不同秦代灭绝亲亲的做法,而是政府试图在承认宗族是社会基本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突破血缘关系,将君臣、君民、官民之间的关系描述成父子关系。这表明,汉代A.宗族势力的发展壮大    B.尊卑秩序得到强化C.儒学理论体系政治化    D.社会道德风气改善9。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积极招募卫士、贫苦书生和流亡农民等群体,从事军屯或民屯,并向其收取相应的赋税。这一现象促进了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战争的频繁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庄园经济的膨胀10.南北朝时期,入主中原的五胡视自己为炎黄子孙,袭用中原中国九州中国的理念,开始自称中国,由此出现了少数民族政权从承认东晋正统,到纷纷自称中国中国正统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中原农耕经济遭到破坏    B.统一的民族心理渐趋形成C.中原王朝权威受到挑战    D.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11.南北朝时期,南朝官员陈庆之原来认为:魏朝甚胜,尤日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但他出使北魏目睹洛阳风貌后却感慨道: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材料表明A.北魏政权更迭频繁    B.中国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C.南北文化隔阂增大    D.北魏改革缩小了南北差异12.唐太宗曾对臣下说:炀帝之世,内外庶官,务相顺从……及天下大乱,家国两亡,虽其间万一有得免者,亦为时论所贬,终古不磨。据此可知,唐太宗A.宽减赋役,藏富于民    B.鼓励进言,虚怀纳谏C.发展科举,广纳俊才    D.增设宰相,集思广益13.大中六年(852)三月,唐宣宗想免除其舅郑光的两税,遭到中书门下的反对,理由是:据地出税,天下皆同。随户杂徭,久已成例。这反映了当时A.中枢决策体系呈现完善化趋势B.科举制促使士族阶层走向没落C.赋税征收蕴含一定的公平原则D.两税之外的苛捐杂税项目繁多14.唐朝江南农民与六朝农民相比,农业生产选择的范围大幅扩大,出工日数和劳动技能、劳动强度都有增加,并且农民家庭各个成员的劳动也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A.精耕细作耗时过多    B.生产关系出现新突破C.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D.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15.钱穆在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反映出唐朝的政事堂A.是独立于三省之外的议政机构    B.利于确保宰相掌握决策权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    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16.《全唐诗》中存有僧诗及与僧人交往的诗歌大约2700首,其中僧诗约2500首,游旅寺院的文人约200人,如唐代文人韩愈不喜佛教,甚至对其恶言相向,但韩愈也曾与多位僧人交游,主要是出于对僧人文采和人格的钦慕。这反映出唐代A.思想融合具有普世性    B.文学体裁呈现多元化趋势C.佛教影响力得到扩大    D.文人对佛教思想较为推崇卷(非选择题  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分)1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以环太湖地区为分布中心的良渚文化,影响波及淮河流域地区、华南地区。良渚文化的代表包括有着高水平的制玉工艺、精美的磨光黑皮陶、通体磨光石器、精致漆木器。良渚文化遗址中虽并未发现黍、粟等旱作农业品种遗存,但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米(谷)、颖壳和小穗等不同的稻谷存在形态,其中以炭化米数量为多。稻米是良渚社会居民的食物主要来源。良渚文化中的墓葬,可分为两类。一类,如马桥文化中见到的那些小墓,其中有的无随葬品,有的仅随葬一些日常用品;另一类,如张陵山墓葬,往往不与小墓为伍,而葬于人工堆筑土台上,常使用棺、椁,以玉钺、琮、璧这类重器随葬。良渚社会在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已经具备文明社会特征。——摘编自郑云飞《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生业形态与稻作农业》等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陆续发现了以玉器为主要随葬品的良渚文化大墓,琮、壁等玉礼器以及墓葬等级的差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达程度。2007年发现良渚古城,2015年确认水利系统,这些都将良渚文化推到了国家文明的高度,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果没有对良渚80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中国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存在如此成熟发达的文明社会。通过再现良诸文明的历史,可以发现它对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乃至后世中华文明,均产生了礼制、艺术、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摘编自刘斌《良渚与中国百年考古——被低估的中国新石器时代》(1)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文化的特征。(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80多年的良渚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历史意义。6分)18.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开始强行推行秦国文字。据许慎《说文解字叙》载: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对于规范后秦的文字,说文解字》中有着详细的描述,秦书有八体:一大篆,二小篆,三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除大篆、小篆和隶书外,其他文字主要运用于仪式物品书写中,没有广泛传播。大篆作为被改良的文体,在秦国仍然得到使用。所以目前学界认为秦朝的书同文既不是专指篆书,也不是专指隶书,而应该是指秦国的文字。——赵云泽、杨启鹏书同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与媒介变革影响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书同文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书同文政策实施的影响。(6分)19.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早期文明从夏商重巫到西周重史,史官文化逐渐形成。史官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学在王宫,平民百姓没有文化;二是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三是包罗万象,史官记载的内容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几乎涵盖精神文化的全部。这充分体现了史官文化的独占性与封闭性。到了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局面日益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所取代,整个社会面临着大动荡和大分化。一个从独占性、封闭性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发展的转化过程逐渐形成。——摘编自罗德荣、胡如光《春秋战国文化传播的历史进步》材料二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对于当时社会变革中的种种问题,人们提出自己的认识和主张,这些认识和主张大部分是围绕政治思想上的论述而逐层铺展开的。人们为学是为了实际的政治,这就决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具有普遍的政治色彩。同时,随着物质文明发展迅速,财富、享受、欲望与野心、权势、罪恶同步增长,文明进步与道德沦丧背离,思想家们发生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此外,长期的封建割据、封闭的自然经济、迥异的地理环境、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使列国文化步入独立发展的轨道,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摘编自王景润《简论春秋战国文化的时代特色》(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及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时代特色。(4分)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地方察举与公府征辟,为东汉士人入仕之途。此两制皆起于西汉。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称……与察举相辅并行的,尚有征辟制。——引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明法,有明书,有明算。自京师、郡、县,皆在学焉。——引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指出汉朝和隋唐两个时期各自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8分)(2)试从社会发展角度分析上述两个时期实施各自的选官制度的原因。(2分)2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图是《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的思维导图。该书作者认为,以756安史之乱为标志的历史断裂不仅对王朝命运而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轨迹来说,亦是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是真正的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一摘编自陆威仪《哈佛中国史·世界性帝国:唐朝》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对安史之乱是唐朝乃至整个中华帝国历史的分界点的观点加以阐释。    牡丹江二中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6月月考考试·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B  2.D  3.D  4.B  5.A  6.D  7.A  8.B  9.A   lO.B  11.D  12.B  13.C  14.D  15.D  16.C17(1)特征:以环太湖地区为中心,影响范围广;以精美的玉、黑皮陶、磨制石器等为物化特征;手工业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以稻作生产为主要形态;社会成员存在等级差别;已具备文明社会特征。(4分,答出2点即可)(2)意义: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社会状况以及国家文明等提供了重要史料;丰富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认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谱系,同时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历程。6分,答出三点即可)18(1)背景: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原有文字多元混杂,不利于信息交流。(4分)(2)影响:有利于文字改良和信息传播;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有利于文化认同和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强制使用秦国文字,不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6分,任意3点即可)19(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分封制的瓦解;社会形态的转变;等等。(2分)影响:直接导致史官制度的崩溃与学术的下移;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推动了士阶层的迅速崛起,为文化传播造就了规模庞大的主力军;为百家争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等等。(4分)(2)时代特色:强烈的政治意识;执着的精神追求;浓厚的地域色彩;以人为本的理念;空前自由的学术气氛;等等。(4分)20(1)选官制度:两汉察举制(与征辟制);隋唐科举制。标准:察举制以德行(孝廉)为标准;科举制以学识能力为标准。(8分)(2)原因:两汉时期,国家大一统,为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唐朝时期,士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维持。(2分)21.示例:财政体制方面: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破坏,唐朝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并被后世沿用,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政府对百姓人身束缚逐渐减弱;文化地理格局方面:安史之乱后,人口大量南迁,南方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唐及后世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加深,户口分布南北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南方已逐步成为文化发展重地,逐渐形成了北方为政治中心,南方在经济、文化上占据优势的局面;对外经贸往来方面,在安史之乱后,海上贸易活动得到新发展,交往地区扩大,中国和一个新生世界经济体系相连接这一贸易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得以延续;思想文化方面:唐朝中后期以来,韩愈等提出复兴儒学,开启了儒学复兴运动,对后世宋明理学兴起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唐朝后期,文学艺术出现新流派、新形式(比如词,古文运动等)、新内容等,对后世文学艺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科技发展方面:如唐末火药开始运用于战争等;总之,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12分)
     

    相关试卷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中国思想史》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