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二中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二中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选择题组,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大豆的白花和紫花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种杂交实验中,能判定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 )
① 紫花×紫花→紫花 ② 紫花 ×紫花→301紫花+110白花
③ 紫花×白花→紫花 ④ 紫花 ×白花→98紫花+107白花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①
【答案】B
【分析】显隐性的判断方法:
①定义法(杂交法)不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具有这一性状的亲本为显性纯合子,F1为显性杂合子。举例:高茎×矮茎→高茎,则高茎对矮茎为显性性状,矮茎是隐性性状。
②自交法相同性状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不同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都为杂合子。举例:高茎×高茎→高茎、矮茎,则矮茎是隐性性状,双亲表现型为显性,基因型为Dd。
【详解】①紫花×紫花→紫花,亲代子代性状一致,可能是AA×AA→AA,也可能是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①错误;
②紫花×紫花→301紫花+110白花,紫花与紫花杂交后代出现了白花,所以白花为隐性性状,紫花为显性性状,②正确;
③紫花×白花→紫花,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的是显性性状、没有出现的性状是隐性性状,所以紫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③正确;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7白花,可能是Aa(紫花)×aa(白花)→Aa(紫花)、aa(白花),也可能是aa(紫花)×Aa(白花)→aa(紫花)、Aa(白花),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④错误。
故选B。
【点睛】
2.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被称之为相对性状。下列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兔的白毛与黑毛 B.人的体重与身高
C.豌豆的红花与白花 D.水稻的糯性与非糯性
【答案】B
【详解】A、兔的白毛和黑毛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A不符合题意;
B、人的身高与体重“同一性状”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B符合题意;
C、豌豆的红花与白花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C不符合题意;
D、水稻的糯性与非糯性符合相对性状的概念,属于相对性状,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3.某育种专家用纯种白颖和黑颖两种燕麦杂交,所得F1全是黑颖;F1自交得F2,其中黑颖416株、灰颖106株、白颖36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颖色遗传受同一对染色体上的2对等位基因控制
B.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4种,且数量比均接近1:1:1:1
C.F2中黑颖植株共有6种基因型,其中纯合体约占1/3
D.F2中灰颖植株通过连续自交可不断提高子代中杂合体的比例
【答案】B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纯种白颖和黑颖两种燕麦杂交,所得F1全是黑颖;说明黑颖是显性性状,F1自交得F2,其中黑颖416株、灰颖106株、白颖36株,分离比为黑颖:灰颖:白颖=12:3:1,是9:3:3:1的变式,说明该对相对性状受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详解】A、颖色遗传受同两对染色体上的2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
B、F1为双杂合子,产生的雌雄配子各4种,且数量比均接近1:1:1:1,B正确;
C、F2中黑颖植株共有6种基因型,其中纯合体约占2/12,即1/6,C错误;
D、F2中灰颖植株通过连续自交可不断降低子代中杂合体的比例,D错误。
故选B。
4.a基因控制狗的毛皮表现为有色,其等位基因A存在时会因无法合成色素使狗的毛色表现为白色。B和b基因分别控制黑色和棕色,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如果基因型为AaBb的两只白色狗交配,则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
A.12:3:1 B.9:6:1 C.13:3 D.9:3:4
【答案】A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A_B_、A_bb的狗毛皮表现为白色,aaB_的狗毛皮表现为黑色,aabb的狗毛皮表现为棕色。
【详解】根据分析,基因型为AaBb的两只白色狗交配,则后代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性状分离比为白色:黑色:棕色=12:3:1,A符合题意。
故选A。
5.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最终得出遗传学的两大定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选取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之一是可以免去人工授粉的麻烦
B.F1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能反映出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C.黄色圆粒(YyRr)豌豆产生Yr的卵细胞和Yr的精子的数量之比约为1:1
D.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F1产生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答案】B
【分析】1、豌豆作为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传粉方面:自花传粉,闭花授粉,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②性状方面:具有易于区分且能稳定遗传给后代的性状。
③操作方面:花大,便于进行人工异花授粉操作。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
【详解】A、选取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之一是豌豆的花大,便于进行人工异花授粉操作,A错误;
B、F1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能反映出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B正确;
C、黄色圆粒(YyRr)豌豆产生Yr的卵细胞和Yr的精子的种类和比例为1:1,此比例并非雌雄配子之间的数量比例,C错误;
D、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组合,D错误。
故选B。
6.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因此选择其作为实验材料
B.对母本去雄应该在豌豆开花后进行
C.测交实验能检测出F1的遗传因子组成
D.孟德尔根据豌豆的表现型来判断其是否纯合
【答案】C
【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 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 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主要原因是豌豆是自花闭花授粉植物,A错误;
B、对母本去雄应该在豌豆开花前进行,B错误;
C、测交实验能检测出F 1的遗传因子组成,C正确;
D、不能根据豌豆的表现型来判断其是否纯合,D错误。
故选C。
7.园艺工作者在栽培开黄花的兰花品种时,偶然发现了一株开白花的兰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控制白花性状的基因是通过基因重组产生的
B.白花植株和黄花植株存在着生殖隔离
C.白花植株的自交子代开出黄花,则白花植株为杂合子
D.快速繁育白花品种,应取白花植株的种子进行繁殖
【答案】C
【详解】基因重组必须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进行组合,控制白花性状的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A错误。白花植株和黄花植株是否存在生殖隔离,需要看它们能否产生后代及后代是否可育,而题干中没有任何相关信息,无法进行判断,B错误。如果白花植株的自交子代开出黄花,则白花植株为杂合子,C正确。快速繁育白花品种,应取白花植株的茎尖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而种子会发生性状分离,D错误。
点睛:植物组织培养不仅能快速繁殖,且还可以保持母本的性状,子代都不会发生性状分离,而种子种植后代中会发生性状分离。
8.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一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B.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一定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而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C.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产生过程中,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配子随机结合过程中
D.多对等位基因遗传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答案】A
【分析】1、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2、在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种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双杂合子自交后代不一定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例如若基因型A_B_和A_bb的性状相同,则双杂合子自交后代分离比为12:3:1,A正确;
B、如果一对相对性状由多对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
C、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均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C错误;
D、多对等位基因如果不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而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不能自由组合,即连锁遗传,D错误。
故选A。
9.研究小组对古华公园的金鱼草种群进行调查及基因鉴定,得知红花(CC)金鱼草35株、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基因C与c的关系是( )
①等位基因②复等位基因③完全显性④不完全显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分析】1、同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称为相对性状,如人头发黑色与黄色;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等位基因。
2、完全显性是指有一对相对性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其F1表现出与显性亲本完全一样的显性性状,这种显性表现称为完全显性,它是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不完全显性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F1显现中间类型的这一现象,比如显性是红色,隐性是白色,则杂合体是粉色,这就是不完全显性。
【详解】由“红花(CC)金鱼草35株、粉红花(Cc)40株、白花(cc)25株”知道,基因C控制红色,基因c控制白色,所以C与c是“等位基因”;又知基因型为Cc的个体花色是粉色,介于红色和白色之间,所以属于“不完全显性”,故①④正确。
故选C。
【点睛】做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等位基因”和“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的概念。
10.人的i、IA、IB基因可以控制血型,以下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子女之一为B型血时,双亲之一有可能为A型血
B.双亲之一为AB型血时,不能生出O型血的孩子
C.子女之一为A型血时,双亲至少有一方是A型血
D.双亲之一为O型血时,不能生出AB型血的孩子
【答案】C
【分析】人的i、IA、IB基因可以控制血型,A型血基因型为:IAIA、IAi;B型血基因型为:IBIB、IBi;AB型血基因型为:IAIB;O型血基因型为:ii。
【详解】A、双亲中一方为A型血(IAi),另一方为B型血(IBi),他们的孩子可以是A型血(IAi)或B型血(IBi)或AB型血(IAIB)或O型血(ii),A正确;
B、双亲之一为AB型血(IAIB)时,不能生出O型血(ii)的孩子,B正确;
C、双亲中一方为AB型血(IAIB),另一方为B型血(IBi)时,也可生出A型血(IAi)的孩子,C错误;
D、双亲之一为O型血(ii)时,不能生出AB型血(IAIB)的孩子,D正确。
故选C。
二、选择题组
图表示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几个时期。完成下面小题。
11.三个细胞内有关结构和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 B.乙图有4条染色体
C.丙图含有4个DNA分子 D.三个图中都没有染色单体
12.关于三个细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 B.乙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
C.乙细胞可能是第一极体 D.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答案】11.A 12.ACD
【分析】分析题图,甲为有丝分裂的中期,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且根据细胞质均等分裂,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11.A、甲图为有丝分裂的中期,细胞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A正确;
B、乙细胞含有2条染色体,B错误;
C、丙图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细胞中含有8个DNA分子,C错误;
D、三个图中着丝粒都没有分裂,每个细胞都含有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A。
12.A、甲细胞为有丝分裂的中期,为体细胞,A错误;
BCD、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 ,来自雄性动物,则乙细对应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为次级精母细胞,B正确,CD错误。
故选ACD。
三、单选题
13.在生物传种接代过程中,能够使染色体数目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重要生理过程是( )
①有丝分裂 ②无丝分裂 ③减数分裂 ④受精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分析】1、有丝分裂的意义: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所以使前后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因此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3、通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详解】①有丝分裂不涉及传种接代过程中,①错误;
②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的出现,②错误;
③④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③正确,④正确。
故选C。
14.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关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是( )
A.通过做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 B.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的
C.运用类比推理提出的 D.运用系统分析法提出的
【答案】C
【分析】萨顿假说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和染色体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即基因在染色体上,具体内容为:(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2)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成单存在,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3)基因、染色体来源相同,均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4)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行为相同。
【详解】萨顿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行为进行类比,发现两者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进而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由此可见,萨顿采用了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5.果蝇的红眼为伴X显性遗传,其隐性性状为白眼。在下列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即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一组是( )
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 D.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答案】D
【分析】果蝇红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在Y染色体上无该基因的同源区段,即该性状为伴X遗传。对于杂交组合白眼雌果蝇(XaXa)× 红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果蝇表现为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白眼,因此该杂交组合可以通过性状鉴定性别。
【详解】A、杂合红眼雌果蝇(XAXa)× 红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Xa(红眼雌果蝇)、XAY(红眼雄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雄果蝇都可表现为红眼,无法通过眼色判断红眼果蝇的性别,A错误;
B、白眼雌果蝇(XaXa)× 白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白眼雌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果蝇表现为白眼、雄果蝇表现为白眼,无法通过眼色判断性别,B错误;
C、杂合红眼雌果蝇(XAXa)× 白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Xa(白眼雌果蝇)、XAY(红眼雄果蝇)XaY(白眼雄果蝇),无法通过眼色判断性别,C错误;
D、白眼雌果蝇(XaXa)× 红眼雄果蝇(XAY),得到XAXa(红眼雌果蝇)、XaY(白眼雄果蝇),雌果蝇表现为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白眼,能通过眼色判断性别,D正确。
故选D。
16.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都存在于细胞核中 B.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 D.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答案】B
【解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上有一个或两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含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含有许多脱氧核苷酸。
【详解】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此外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分布,A错误;
B、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C错误;
D、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错误。
故选B。
17.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人类男女性别比例1:1,人的性别决定发生于( )
A.减数分裂过程中 B.受精作用过程中 C.个体发育过程中 D.精细胞形成过程中
【答案】B
【分析】人的性别决定于受精卵形成时,因为:在形成生殖细胞时,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含有X染色体的和含有Y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在形成受精卵时,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X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X,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与含Y染色体的精子相融合,那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就是XY,由它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这说明人的性别决定是在受精卵形成时。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人的性别决定发生在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中,即当含有X的卵细胞与含有X的精子结合时,发育成的个体为女性;当含有X的卵细胞与含有Y的精子结合时,发育成的个体为男性,该过程中女性只能提供X卵细胞,而男性提供X或Y精子的几率为1/2,所以人类男女性别比例为1∶1。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8.甲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X染色体上的显性病),妻子表现正常;乙家庭夫妻表现都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是红绿色盲患者,从优生学的角度考虑,甲乙家庭应分别选择生育( )
A.男孩,男孩 B.女孩,女孩 C.男孩,女孩 D.女孩,男孩
【答案】C
【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特点是“男病母女病”,即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肯定患病;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女病父子病”,即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肯定患病。
【详解】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特点是“男病母女病”,即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肯定患病,甲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正常,则他们的女儿均患病,儿子均正常,所以甲家庭应该选择生育男孩;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其特点是“女病父子病”,即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肯定患病,乙家庭中,夫妻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则妻子可能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他们的女儿均正常,儿子可能患病,所以乙家庭应选择生育女孩,C正确。
故选C。
19.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群体中的性别比例为1:1,原因是( )
A.雌配子:雄配子=1:1 B.含X的配子:含Y的配子=1:1
C.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 D.含X的卵细胞:含Y的卵细胞=1:1
【答案】C
【分析】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只能产生一种含有X的雌配子;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能产生两种雄配子,即含有X的精子和含有Y的精子,且比例为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
【详解】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只能产生一种含有X的雌配子;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雄性个体产生的含有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C符合题意 。
故选C。
20.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②S35和32p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 )
A.①②④③ 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答案】C
【分析】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注入DNA,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的特征,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和离心法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所以该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②①④③。
故选C。
【点睛】本题知识点单一,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合理的解释等,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 )
A.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B.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物质合成的
C.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D.在细菌DNA的指导下,用噬菌体的物质合成的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噬菌体的增殖过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详解】当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注入到细菌细胞内的只有噬菌体DNA,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分子都是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用细菌的原料合成的。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 A符合题意。故选A。
22.在原核生物中,DNA位于( )
A.细胞核 B.核糖体 C.细胞质 D.蛋白质
【答案】C
【分析】DNA的分布:
(1)在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
(2)在原核细胞中,DNA主要分布在拟核中。
【详解】A、原核细胞不含成形的细胞核,A错误;
B、核糖体主要由蛋白质和RNA组成,B错误;
C、原核细胞中,DNA位于细胞质中,C正确;
D、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其中不含DNA,D错误。
故选C。
23.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DNA分子的结构模型,两位科学家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关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A.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组成
B.DNA分子中A+T的数量一定等于G+C的数量
C.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
D.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
【答案】B
【分析】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是3’ →5’,一条链是5’→3’;两条单链中对应的碱基通过氢键互补配对。
【详解】A、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A正确;
B项和D项、两条单链中对应的碱基通过氢键互补配对,A与T配对,G与C配对,但A+T的数量不一定等于G+C的数量,B错误,D正确;
C、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C正确;
故选B。
24.图中能够正确表示连接成核苷酸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的磷酸、一分子的五碳糖和一分子的含氮碱基构成,核苷酸包括核糖核苷酸和脱氧核苷酸两种。
【详解】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的五碳糖、一分子的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的磷酸构成,其中含氮碱基与1号碳相连,磷酸基团与5号碳相连,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5.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复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复制模板:DNA分子两条链 B.复制结果: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
C.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D.复制原料:核糖核苷酸
【答案】D
【分析】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
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详解】A、DNA分子复制模板是DNA的两条链,A正确;
BC、由于DNA分子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复制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一个DNA分子复制结束后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BC正确;
D、DNA分子复制的原料是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产物等基础知识,明确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查识记层次的考查。
26.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分子的主要的酶是( )
A.DNA连接酶 B.DNA酶
C.DNA解旋酶 D.DNA聚合酶
【答案】D
【分析】DNA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
(1)模板:解旋后的两条DNA单链;
(2)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
(3)能量;
(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详解】A、DNA连接酶连接不同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A错误;
B、DNA水解酶水解DNA,B错误;
C、DNA解旋酶破坏氢键,C错误;
D、DNA聚合酶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分子,D正确;
故选D。
27.将用15N标记的一个DNA分子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让其复制三次,则含有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含有15N的脱氧核苷酸链占全部DNA单链的比例依次是( )
A.1/2,1/4 B.1/4,1/8 C.1/4,1 D.1/8,1/8
【答案】B
【分析】DNA分子复制的计算规律:
(1)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占子代DNA总数的2/2n。
(2)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①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 n-1)×m个。②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详解】将用15N标记一个DNA分子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让其复制三次,共形成8个子代DNA分子共16条链,根据DNA半保留复制,其中有2个DNA分子含有的一条链含有15N,其余6个DNA分子只含14N。
(1)含有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比例依次是2/23=1/4;
(2)含有15N的DNA分子单链占全部DNA单链的比例为2/(23×2)=1/8。
故选B。
28.一个噬菌体同时被32P和35S标记,这个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后释放出大量子代, 则其中大部分子代噬菌体内可检测到( )
A.32P B.35S C.32P 和35S D.32P 和35S 皆无
【答案】D
【分析】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对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更具说服力的实验,即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其实验步骤是: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32P标记噬菌体的DNA,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由于噬菌体DNA作为模板进入大肠杆菌且进行半保留复制,大肠杆菌的脱氧核苷酸(原料)均为31P,因此大部分子代噬菌体均为31P,少量(2个)噬菌体为32P,而噬菌体的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均以大肠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大肠杆菌的氨基酸为32S,因此子代所有噬菌体均为32S,D符合题意。
故选D。
29.实验小组用32P、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然后将大肠杆菌和被标记的噬菌体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分别进行搅拌、离心,并检测沉淀物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组上清液的放射性来自子代噬菌体,沉淀物的放射性来自亲代噬菌体
B.甲组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内含32P的噬菌体产生的子代噬菌体都含有32P
C.乙组沉淀物的放射性低于上清液的,甲组的则相反
D.乙组的上清液中由35S标记的噬菌体产生的子代噬菌体少数含有35S
【答案】C
【分析】实验中用32P、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DNA,蛋白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DNA注入大肠杆菌,随大肠杆菌分布于沉淀物中,蛋白质外壳留在大肠杆菌外面,经搅拌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
【详解】A、甲组标记噬菌体DNA,上清液中的放射性来自于亲代噬菌体未注入大肠杆菌的DNA,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来自于子代噬菌体,A错误;
B、根据半保留复制可知,甲组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内含32P的噬菌体经增殖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不都含有32P,B错误;
C、乙组沉淀物的放射性来自于搅拌时未正常与大肠杆菌分离的亲代噬菌体,其放射性低于上清液,甲组则相反,C正确;
D、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子代噬菌体不会被35S标记,D错误。
故选C。
30.DNA分子可以为案件侦破提供证据的原理是( )
A.不同人体内的DNA含有的碱基不同 B.不同人体内的DNA含有的磷酸不同
C.不同人体内的DNA含有的五碳糖不同 D.不同人体内的DNA的核苷酸序列不同
【答案】D
【分析】1、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其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结构成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T-A、G-C。
2、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
3、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详解】ABC、不同人体内的DNA含有的碱基、磷酸、五碳糖(脱氧核糖)都是相同的,ABC错误;
D、生物遗传信息储存在DNA分子中,每个人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是特定的,这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故DNA样品可为案件侦破提供证据,D正确。
故选D。
31.下列关于DNA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NA分子碱基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B.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磷酸—脱氧核糖—磷酸相连
C.DNA分子中G与C碱基对含量越高,其结构稳定性就相对越大
D.DNA分子结构相对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两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形成了氢键
【答案】B
【分析】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3、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详解】A、DNA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A正确;
B、DNA分子一条链上的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B错误;
C、DNA分子中G-C碱基对之间有3个氢键,A-T之间有2个氢键,DNA分子中G与C碱基对含量越高,氢键越多,DNA结构越稳定,C正确;
D、DNA分子是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间为碱基对,碱基之间形成氢键,从而维持了双螺旋结构的稳定,D正确。
故选B。
32.在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若模板DNA的部分碱基序列是5′—TGCAGT—3′,则由其转录形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是( )
A.5′—ACGTCA—3′ B.5′—ACGUCA—3′
C.5′—ACUGCA—3′ D.5′—ACTGCA—3′
【答案】C
【分析】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DNA分子中特有的碱基是T,RNA中特有的碱基是U,在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中,若模板DNA的部分碱基序列是5′—TGCAGT—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该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信使RNA中的碱基排列顺序为5'-ACUGCA-3',C符合题意。
故选C。
33.如图是中心法则图解,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的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五个过程都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B.c 过程还需要 tRNA 和核糖体参与
C.某些病毒增殖时可发生 d 过程,需逆转录酶
D.在所有的真核细胞中,a 和 b、c 三个过程均可发生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中心法则的内容,其中a表示DNA分子的自我复制;b表示转录过程;c表示翻译过程;d表示逆转录过程;e表示RNA分子的自我复制过程。其中d和e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详解】A、五个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均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A正确;
B、c 过程为翻译,还需要 tRNA (搬运氨基酸)和核糖体(翻译的场所)参与,B正确;
C、、d为逆转录过程,某些逆转录病毒病毒增殖时可发生 d 过程,需逆转录酶,C正确;
D、a、b、c分别表示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a只发生在能进行细胞分裂的细胞中,因此并不是在所有真核细胞都能发生a过程,D错误。
故选D。
34.tRNA为三叶草型,一端为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3个相邻的碱基,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称作反密码子。已知某种tRNA的反密码子为GAU,则其携带的氨基酸应为( )
A.苏氨酸(ACG) B.天冬氨酸(GAU) C.亮氨酸(CUA) D.异亮氨酸(AUC)
【答案】C
【分析】信使RNA链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相邻的三个碱基,叫做密码子。密码子与反密码子能碱基互补配对,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
【详解】某种tRNA的反密码子为GAU,与之互补配对的密码子为CUA,CUA决定的氨基酸为亮氨酸,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5.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指的是( )
A.DNA中相令的三个碱基 B.转运RNA中相令的三个碱基
C.信息RNA中相令的三个碱基 D.基因中相邻的三个碱基
【答案】C
【分析】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
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3、特点:(1)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2)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详解】密码子是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C正确。
故选C。
36.密码子和反密码子存在于( )
A.DNA和RNA B.mRNA和tRNA
C.tRNA和mRNA D.DNA和tRNA
【答案】B
【分析】遗传信息:是基因(或DNA)中控制遗传性状的脱氧核苷酸顺序,它间接决定氨基酸的排列顺序;遗传密码:存在于mRNA上,能编码氨基酸;反密码子:存在于tRNA上,能与mRNA上密码子互补配对。
【详解】遗传密码是指mRNA中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因此遗传密码在mRNA上;反密码子是指tRNA一端的3个碱基,能与密码子互补配对,因此反密码子在tRNA上,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7.豌豆的圆粒与皱粒是一对相对性状,受等位基因R/r控制,其中圆粒豌豆种子产生的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B.RNA聚合酶与DNA的结合需依赖解旋酶打开DNA双链
C.基因R指导分支酶合成过程中,只有mRNA、tRNA参与
D.过程②的mRNA上的每三个相邻碱基都能决定一个氨基酸
【答案】A
【分析】图示表示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其中①表示转录过程,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核糖核苷酸;②表示翻译过程,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形成淀粉分支酶(蛋白质);淀粉分支酶能催化蔗糖合成淀粉,淀粉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
【详解】A、图示表明,基因能够通过控制酶(淀粉分支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圆粒),A正确;
B、RNA聚合酶与DNA的结合时,依赖RNA聚合酶打开DNA双链,而不需要解旋酶,B错误;
C、基因R指导淀粉分支酶合成过程需要有mRNA、tRNA、rRNA共同参与,C错误;
D、终止密码子不能编码氨基酸,D错误。
故选A。
38.下列关于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的甲基化可能影响生物体的相关性状
B.生物体的基因与性状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C.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B
【分析】1、基因通过中心法则控制性状,包括两种方式:(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2)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2、基因与性状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详解】A、基因的甲基化可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生物体的相关性状,A正确;
B、基因与性状并非都是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有多对基因控制,B错误;
C、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正确;
D、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正确。
故选B。
39.水稻的Ghd7基因中某个位点发生三个碱基对的替换,使Ghd7基因编码的Ghd7酶的功能改变,不仅影响水稻的开花,还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Ghd7基因发生甲基化修饰不会影响Ghd7酶的合成
B.Ghd7基因突变后编码Ghd7酶时翻译过程可能提前终止
C.该实例说明一个基因可以影响生物体的多个生物性状
D.该实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A
【分析】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详解】A、若Ghd7基因发生甲基化修饰,可能会抑制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A错误;
B、Ghd7基因中某个位点发生三个碱基对的替换,可能导致转录出的mRNA序列中提前出现终止密码子,使得翻译过程提前终止,B正确;
C、据题干信息“Ghd7基因编码的Ghd7酶的功能改变,不仅影响水稻的开花,还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影响”可知一个基因可以影响生物体的多个生物性状,C正确;
D、Ghd7基因通过编码Ghd7酶影响多个代谢过程,继而影响水稻性状,D正确。
故选A。
40.下图表示某基因及其转录的mRNA的部分碱基序列,已知mRNA含有1200个碱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示mRNA上对应氨基酸的密码子最多有64种
B.图示碱基参与组成的核苷酸共有5种
C.组成图示基因的两条链中,G与C之和所占比例相等
D.mRNA的合成需要DNA聚合酶的参与
【答案】C
【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A、 密码子共64个,其中终止密码不决定氨基酸,A错误;
B、A、T、U、C、G五种碱基参与组成的核苷酸,T、U只能各形成一种,A、C、G各能形成两种核苷酸(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所以一共有8种,B错误;
C、组成图示基因的两条链中,因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与G两种碱基相互对应,一条链中C对应另一条中的G,数量相等,所以两条链中,G与C之和所占比例相等,C正确;
D、mRNA的合成为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D错误。
故选C。
四、综合题
41.“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请结合豌豆杂交实验过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如图是孟德尔杂交实验过程及现象,补充完成下列图解过程。图中①代表的过程为____________。
(2)图中②可用符号____________来表示。
(3)假设黄色和绿色分别由基因Y、y控制,圆粒和皱粒分别由基因R、r控制,则②中黄圆性状四种基因型YYRR∶YYRr∶YyRR∶YyRr的比例为__________。
(4)孟德尔对图中实验现象的解释是:F1在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____________。
(5)受精作用时,F1产生的各种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共有结合方式______种。
【答案】 自交 F2 1∶2∶2∶4 自由组合 16
【分析】孟德尔分离定律的根本原因是杂合子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雌、雄配子,独立随配子遗传给子代,且雌雄配子结合机会相等,这样才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详解】(1)图中①代表自交;
(2)亲代用P表示,子一代用F1表示,子二代用F2表示;
(3)黄色圆粒YyRr杂交后代产生的Y_R_共有1/4×1/4=1/16YYRR,1/4×2/4=2/16YYRr,2/4×1/4=2/16YyRR,2/4×2/4=4/16YyRr,YYRR∶YYRr∶YyRR∶YyRr=1:2:2:4;
(4)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5)F1产生雌配子有4种,雄配子有4种,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4×4=16种。
【点睛】本题考查了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解释、方法,能总结孟德尔遗传实验能获得成功的原因,再准确解答。
42.分析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中B是_______,G是_______。
(2)F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图中的_______,共有_______种。F与H的关系是_______。
【答案】(1) 脱氧核糖 蛋白质
(2) D 4 H是F的主要载体
【分析】分析题图: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F(DNA)和G(蛋白质),C是含氮碱基,D是脱氧核苷酸。
【详解】(1)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因此图中F为DNA,G为蛋白质;DNA的基本单位是D为脱氧核苷酸,则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又已知A表示磷酸,故B表示脱氧核糖,C表示含氮碱基。
(2)F为DNA,基本组成单位是图中的D,共有4种。F与H的关系是H(染色体)是F(DNA)的主要载体。
43.下图是真核细胞中某多肽链合成的部分示意图,①、②、③为核糖体上结合tRNA的3个位置,a、b均是由3个相邻的核苷酸组成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为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__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场所是_________(填名称)。
(2)图中长链④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该物质中的__________(填“a”或“b”)是密码子。
(3)图中⑤一端的反密码子是CUU,则其携带的氨基酸是 (括号内为密码子)。
A.谷氨酸(GAA) B.亮氨酸(CUU) C.赖氨酸(AAG) D.苯丙氨酸(UUC)
【答案】(1) 翻译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 mRNA/信使RNA b
(3)A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翻译过程,其中mRNA为模板,tRNA转运氨基酸,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氨基酸是翻译的原料。根据核糖体上结合tRNA的空位位置可知翻译时核糖体沿着mRNA向右运行。
【详解】(1)据图分析,图示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表示翻译;翻译的场所是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2)图中的长链④表示的是mRNA,是翻译的模板;由图可知在该mRNA中b与反密码子结合,b为密码子,a虽然是由mRNA上3个相邻的核苷酸组成,但a、b之间有四个核糖核苷酸,不是3的倍数,因此a不是密码子。
(3)密码子是mRNA上编码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与反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图中⑤一端的反密码子是CUU,则其对应的氨基酸是GAA,携带的氨基酸是谷氨酸,A正确。
故选A。
44.如图为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氨基酸
丙氨酸
苏氨酸
精氨酸
色氨酸
密码子
GCA
ACU
CGU
UGG
GCG
ACC
CGC
GCC
ACA
CGA
GCU
ACG
CGG
(1)图示属于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______________,该过程的模板是[ ]_____________。
(2)由图中信息可推知DNA模板链上对应的碱基序列为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示并参考上表分析:[1]上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__________,这个氨基酸与前接的氨基酸是通过_____________反应连接在一起的。
【答案】(1) 翻译 3 mRNA
(2)ACCCGATTTGGC
(3) 丙氨酸 脱水缩合
【分析】分析图:1tRNA、2多肽链、3mRNA、4核糖体。mRNA合成以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作翻译。
【详解】(1)分析图,4核糖体与3mRNA结合进行翻译过程。翻译时以3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
(2)3mRNA是在细胞核内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合成的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U、G-C、C-G、T-A,因此据3mRNA上的碱基序列可知DNA模板链上对应的碱基序列为ACCCGATTTGGC。
(3)根据图示并参考上表分析:1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CGA,与之互补的密码子是GCU,查阅密码子表可知携带的氨基酸是丙氨酸。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连接在一起。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二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答案解析),共3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二中高二3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三阶段,过程④是果醋制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