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等级班)含解析
展开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等级班)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综合题
1.上海崇明东滩傍海依江,咸淡水交汇,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态资源,每年吸引数百万候鸟到此栖息、觅食。
(1)崇明东滩是天然湿地,该生态系统属于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人工生态系统 ②自然生态系统 ③海洋生态系统
④陆地生态系统 ⑤水域生态系统 ⑥湿地生态系统
(2)崇明东滩独特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候鸟越冬,计算候鸟单位时间各物种数量变化最重要的依据是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迁入率 ②迁出率 ③出生率 ④死亡率 ⑤性别比例 ⑥年龄结构
(3)崇明东滩候鸟生物多样性高,且已形成有序的鸟类生态位。以绿头鸭和白头鹤为例,结合表中信息,分析崇明东滩鸟类物种相对稳定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鸟类种类
活动区域
觅食种类
觅食时间
绿头鸭
崇明东滩南部团结沙、东旺沙
海三棱藨草、藻类、田螺等
夜晚
白头鹤
崇明东滩南部团结沙、东旺沙
海三棱藨草、藻类、田螺等
白天
A.活动区域重叠
B.种间竞争剧烈
C.觅食种类相似
D.觅食时间交错
(4)假设白头鹤的食物由50%海三棱藨草、30%田螺和20%藻类组成,田螺仅以藻类为食,且该生态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一只白头鹤每日需要100kJ的能量,需要________kJ的藻类。
【答案】(1)②⑥
(2)①②
(3)D
(4)1700
【分析】1、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水域生态系统包括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2、该题中的食物链共3条,分别是:海三棱燕草→白头鹤,藻类→白头鹤,藻类→田螺→白头鹤。
【详解】(1)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故崇明东滩是天然湿地,该生态系统属于②自然生态系统、⑥湿地生态系统。
(2)崇明东滩独特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量候鸟越冬,计算候鸟单位时间各物种数量变化最重要的依据是③迁入率和④迁出率。
(3)若两个种群活动区域重叠、觅食种类相似、种间竞争剧烈,则会相互制约,种群数量会发生大幅的变化,而觅食时间交错,就可以使两个种群之间的竞争减弱,实现共存,故选D。
(4)根据题干信息,共有3条食物链,若白头鹤每日需要100kJ的能量,在海三棱藨草→白头鹤,这条食物链中,需要海三棱藨草50%×100÷10%=500KJ;在藻类→白头鹤这条食物链中,需要藻类20%×100÷10%=200KJ;在藻类→田螺→白头鹤这条食物链中,需要藻类30%×100÷20%÷10%=1500KJ,故需要消耗藻类200+1500=1700KJ。
2.20世纪90年代,崇明东滩引入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用作固滩护堤。然而,互花米草繁殖能力极强,兼具耐盐等特性,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生物替代”是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由本地物种取代外来入侵植物的一种生态防治技术。有人认为,用“芦苇”通过生物替代的方法来治理“互花米草”不合适。结合图信息分析,以下证据能支持该观点的是______。
A.芦苇的耐盐度低于互花米草
B.芦苇分布区域的数量高于互花米草
C.芦苇与互花米草在分布上有重叠
D.芦苇在水淹环境中容易烂根而死亡
【答案】AD
【分析】我们知道引进外来物种,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就会因为缺少天敌,而数量大增,进而与其它生物争夺生存资源,从而影响了其它生物的生存,甚至引起其它生物的死亡,就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随意引进外来物种,会造成生物入侵
【详解】用“芦苇”通过生物替代的方法来治理“互花米草”不合适的原因从图中可以看出,芦苇的耐盐度低于互花米草,在高盐环境中不易生存;芦苇生活在陆地环境,代替互花米草在水淹环境中生存容易烂根而死亡,这两个原因支持观点,芦苇与互花米草在分布上虽有重叠,但总体分布区域有所不同,分布不区域不同,数量上也就会有差异,故选AD。
3.为研究河流中石块上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将灭菌后的裸石置于河流中,统计裸石上不同时间新增物种数目(图1)、自养类群和异养类群的个体数量(A和H分别代表自养和异养类群的优势种)(图2)。
(1)裸石上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1可知,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__________(增加∕减少),之后,演替趋于稳定。
(3)由图2可知,演替稳定后,优势种A的环境容纳量与演替初期相比__________(变大∕变小)。
(4)已知自养类群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演替达到稳定后,两者的数量金字塔是_____(正∕倒)金字塔形,能量金字塔是_____(正∕倒)金字塔形。
(5)当试验裸石上的演替稳定后,其群落结构应与周围类似石块上已稳定存在的群落结构相似,原因是两者所处的_______________相似。
【答案】(1)初生演替
(2)增加
(3)变小
(4) 倒 正
(5)环境条件
【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其主要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1)群落演替的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裸石上没有土壤条件,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的大致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由图1可知,演替的前120天,随着演替时间增加,新增物种数目减少,也就是增加速率减慢,但还是在增加,到120天时,新增物种数为0,即不再增加,因此演替的前120天,生长在裸石上的物种总数增加,之后,演替趋于稳定。
(3)由图1可知,120天后,新增物种数为0,群落演替达到稳定,由图2可知,与120天前优势种A的圆圈面积相比,120天后的优势种A圆圈面积较小,因此演替稳定后,优势种A的环境容纳量与演替初期相比变小。
(4)由图2可知,120天后,异养类群圆圈面积较自养类群圆圈面积大,即数量可能较多,自养类群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据此推测演替达到稳定后,两者的数量金字塔是倒金字塔。由于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总是逐级递减,因此能量金字塔通常都是金字塔形,自养类群为异养类群提供有机碳,因此能量金字塔是正金字塔形。
(5)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使得群落基因库的改变,当试验裸石上的演替稳定后,其群落结构应与周围类似石块上已稳定存在的群落结构相似,原因是两者所处的环境条件相似。
二、选择题组
4.造血干细胞内BCR基因和ABL基因发生融合,表达的BCR-ABL蛋白能使与细胞异常增殖有关的蛋白质(CP)磷酸化激活,造成白细胞异常增殖,从而引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其主要机理如图所示。
(1)在细胞增殖时,白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是_______。
A.有丝分裂前期
B.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C.有丝分裂后期
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据图分析,CML造血干细胞内变异的类型属于_______。
A.染色体缺失 B.染色体易位 C.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
(3)药物S能与ATP竞争性结合BCR-ABL蛋白。据图推测,该药物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
A.改变BCR-ABL蛋白的结构
B.抑制CP与BCR-ABL蛋白结合
C.促进BCR-ABL基因的表达
D.抑制ATP含磷基团转移到CP上
【答案】(1)C
(2)B
(3)D
【分析】易位是指一个染色体臂的一段移接到另一非同源染色体的臂上的结构变异,伴有基因位置的改变。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详解】(1)白细胞属于体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能进行减数分裂,在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在细胞增殖时,白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后期,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据图可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由于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和9号染色体上的ABL基因发生融合造成的,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片段移接现象,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现象,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据图可知,ATP与BCR-ABL蛋白结合后,导致细胞异常增殖有关的蛋白质(CP)磷酸化激活,造成白细胞异常增殖,如果药物S能与ATP竞争性结合BCR-ABL蛋白,则能抑制ATP含磷基团转移到CP上,抑制白细胞的异常增殖,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三、综合题
5.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的造血干细胞内,RUNX1基因编码的一种调节靶基因转录的蛋白质α亚基仅有第107位对应的氨基酸出现异常,图为部分生理过程。
(1)图中表示RUNX1基因转录过程的是_______(填数字)。若该基因编码链的部分序列为5'-TGGTGC-3',则其转录出的mRNA序列为_________。
(2)RUNX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中发生突变的核苷酸位点可能是第________(314/319/326)位。
(3)图中细胞甲、乙、丙的差异表现为_______。(用下列编号选填)
①细胞器的种类 ②DNA的含量 ③mRNA的种类
④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⑤细胞的形态结构 ⑥蛋白质的种类
【答案】(1) ② 5′-UGGUGC-3′
(2)319
(3)①②③⑤⑥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DNA分子复制,②表示转录过程,③是翻译过程,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是图2中的②;若该基因编码链的部分序列为5′-TGGTGC-3′,编码链是DNA双链中含编码蛋白质序列的那条链,与模板链互补,其序列与信使核糖核酸相同,只是信使核糖核酸中的U(尿嘧啶)组成与编码链中的T(胸腺嘧啶)组成相区别,故转录出的mRNA序列为5′-UGGUGC-3′。
(2)RUNXI基因编码的一种调节靶基因转录的蛋白质α亚基第107位对应的氨基酸出现异常,mRNA上3个碱基对应一个氨基酸,故RUNXI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中发生突变的核苷酸位点为319~321,根据题干信息,只有第107位对应的氨基酸出现异常,其他部分的氨基酸正常,说明此位点发生了碱基替换。
(3)甲、乙、丙三种细胞的出现的原因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是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会导致③mRNA的种类不同,mRNA的种类不同又会导致⑥蛋白质的种类有所不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故蛋白质的结构不同会影响⑤细胞的形态结构。
故选①②③⑤⑥。
6.研究发现在肿瘤细胞中。KEAP1基因可调控蛋白质P的分泌,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部分机制如图。
(1)如图中免疫细胞Ⅰ的名称为________,免疫细胞Ⅱ名称为_______。
(2)免疫细胞Ⅰ完成的免疫反应属于_______,免疫细胞Ⅲ完成的免疫反应属于_____(用下面编号答题)
①特异性免疫 ②非特异性免疫 ③细胞免疫 ④体液免疫
(3)据如图可知P蛋白可以________
A.与免疫细胞Ⅰ的受体结合
B.促进免疫细胞Ⅰ分泌抗体
C.与免疫细胞Ⅲ的受体结合
D.促进免疫细胞Ⅲ释放细胞因子
(4)据题意和如图信息,推测下列情况可抑制肿瘤发展的是_______。
A.KEAP1基因缺失
B.EMSY蛋白减少
C.蛋白质P分泌量减少
D.细胞因子分泌量增加
【答案】(1) 巨噬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
(2) ② ③
(3)AD
(4)BD
【分析】免疫调节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指有由人体的一二道防线构成;特异性免疫由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构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1)如图中免疫细胞Ⅰ可吞噬肿瘤细胞的碎片,因此为巨噬细胞;免疫细胞Ⅲ可以释放细胞因子,因此为辅助性T细胞,则免疫细胞II应为抗原呈递细胞。
(2)免疫细胞Ⅰ为巨噬细胞完成的免疫反应是非特异性免疫,故选②;免疫细胞Ⅲ为辅助性T细胞完成的免疫反应是细胞免疫,故选③。
(3)据图可知,P蛋白可以与免疫细胞Ⅰ的受体结合,与免疫细胞Ⅱ的受体结合,最终促进促进免疫细胞Ⅲ释放细胞因子。故选AD。
(4)据图可知,KEAP1基因会导致EMSY蛋白的减少,该蛋白减少会导致P蛋白的分泌增多,P蛋白分泌增多,会通过一系列过程促进细胞因子分泌,最终杀死肿瘤细胞。故可抑制肿瘤发展的是 EMSY蛋白减少和细胞因子分泌量增加。
故选BD。
7.青梅果内营养丰富,成熟的青梅果实易腐烂,不易运输保存。进行青梅果酒研究,既可提高青梅资源利用率,又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图1为制作青梅果酒的简易装置图;由于青梅果肉含糖量低,往往在青梅果浆中加入白砂糖后再进行酿制,图2为在青梅果浆中添加白砂糖对酒精度和果酒感官评分的影响(感官评分越高,果酒的品质越高)。
(1)生产酒需要严格筛选菌种和控制温度条件。在酒精发酵时,使用的菌种为_______。
(2)在青梅果酒发酵过程中,图1装置中的气阀a、气阀b分别应当______、________。
(3)从图2可看出,青梅果酒酿制时果浆中初始糖浓度为_______时效果最佳。在一定范围内,果酒酒精度随初始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原因是_______。
【答案】(1)酵母菌
(2) 关闭 打开
(3) 20%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可为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提供能源物质,还可作为酒精发酵的原料
【分析】1、果酒工艺生产流程:选料一冲洗一压榨过滤一灭菌一接种一发酵一过滤一果酒。
2、果酒制作过程中温度控制在18-30℃,先通气后密封,发酵10-12d;果醋制作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0-35℃,全程通气,发7-8d。
【详解】(1)酒精发酵的菌种是酵母菌,醋酸发酵的菌种是醋酸菌。
(2)由图1观察可知,气阀a是充气口,应关闭;气阀b是排气口,需打开,以排出二氧化碳。
(3)从图2曲线可看出,当初始糖浓度为20%时,酒精度及果酒感官评分均最高,效果最佳。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在果汁中加入糖可为酵母菌的生长繁殖提供能源物质,另外,糖是发酵的原料,加入的糖可作为酒精发酵的原料,所以在初始糖度低于20%时果酒酒精度随初始糖度的增加而增加。
8.过量饮酒可能导致成瘾,危害健康。研究人员对小鼠的酒精成瘾机制进行了研究。
(1)将小鼠置于训练装置中(图1),每次在铃声后提供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小鼠听到铃声就吸吮饮水装置,小鼠的这种反应属于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
(2)训练成功后,研究人员进行了连续26天的酒精成瘾测试(如表),苦味物质相当于负面刺激。
时期
处理
成瘾前期
第1~3天
在铃声后提供15%酒精
第4~5天
在铃声后提供掺入苦味物质的15%酒精
成瘾期
第6~19天
无限量供应水和15%酒精
成瘾后期
第20~22天
在铃声后提供15%酒精
第23~26天
在铃声后提供掺入苦味物质的15%酒精
成瘾前期小鼠酒精摄入量无显著差异,且第4~5天的饮酒量均低于第1~3天。根据成瘾后期酒精摄入量(如图2)的差异,将小鼠分为甲、乙、丙三组。据图10可知,丙组小鼠的行为特点是_______,说明已经成瘾。
(3)小鼠脑内mPFC区与行为控制有关,dPAG区与对负面刺激的反应有关。mPFC区一些神经元的轴突延伸进入dPAG区,与该区神经元形成兴奋性突触联系(如图所示),dPAG区的兴奋使动物回避负面刺激。推测丙组小鼠mPFC区神经元的相对抑制状态导致其酒精成瘾。
①检测mPFC区神经元的活动,发现与丙组小鼠相比,在第23~26天,甲、乙组小鼠更多神经元处于_______(兴奋/抑制)状态。
②利用光遗传技术进行检验,实验组相关处理是第一组BCFG、第二组________以及对照组。
A.以甲、乙组小鼠为实验材料
B.另取接受过铃声训练的小鼠为实验材料
C.向小鼠mPFC相关神经元中导入光激发后能引起氯离子内流的蛋白质的基因
D.向小鼠mPFC相关神经元中导入光激发后能引起钠离子内流的蛋白质的基因
E.未向小鼠mPFC相关神经元中导入光激发蛋白质的基因
F.进行连续26天的酒精成瘾测试
G.在第4~5天和23~26天进行光激发
③支持上述推测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
(4)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上述研究的应用前景_______。
【答案】(1) 条件反射 反射弧
(2)酒精摄入量高,而且在掺入苦味物质后仍然大量摄入酒精
(3) 兴奋
BDEF 第一组小鼠都酒精成瘾,第二组小鼠都不酒精成瘾,对照组有的酒精成瘾有的不成瘾(具体描述无论在有无苦味物质时的酒精摄入情况亦可,结果要与前面分组对应)
(4)研究人脑是否有类似机制,预测哪些人容易酒精成瘾;开发能提高mPFC区相关神经元兴奋性的药物,治疗酒精成瘾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梅子是一种很酸的果实,一吃起来就让人口水直流。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特定的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越发达的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复杂。
【详解】(1)将小鼠置于训练装置中(图1),每次在铃声后提供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小鼠听到铃声就吸吮饮水装置,这种反应是经过一段时间的 条件刺激形成的,因此,小鼠的这种反应属于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训练成功后,研究人员进行了连续26天的酒精成瘾测试(如表),苦味物质相当于负面刺激。成瘾前期小鼠酒精摄入量无显著差异,且第4~5天的饮酒量均低于第1~3天。根据成瘾后期酒精摄入量(如图2)的差异,将小鼠分为甲、乙、丙三组。图中显示丙组小鼠酒精摄入量高,而且在掺入苦味物质后仍然大量摄入酒精,说明丙组小鼠已经成瘾。
(3)小鼠脑内mPFC区与行为控制有关,PAG区与对负面刺激的反应有关。
①mPFC区一些神经元的轴突延伸进入PAG区,与该区神经元形成兴奋性突触联系,PAG区的兴奋使动物回避负面刺激。检测mPFC区神经元的活动,发现与丙组小鼠相比,在第4~5天和23~26天,甲、乙组小鼠更多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说明丙组小鼠的相关神经元处于抑制状态,因而成瘾。
②推测丙组小鼠mPFC区神经元的相对抑制状态导致其酒精成瘾。为了探究上述推测的正确与否,设计实验,实验设计的自变量是相关神经元是否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实验相关处理是第一组BCEF、第二组BDEF。
③在上述推测的支配下,第一组小鼠都酒精成瘾,第二组小鼠都不酒精成瘾,对照组有的酒精成瘾有的不成瘾,这样的结果能证明上述推测。
(4)结合生活实际,因为酒精成瘾对于人来讲是很痛苦的事情,因此需要积极开发药物治疗,上述研究成果用于实践的话,则需要积极开发提高mPFC区相关神经元兴奋性的药物,治疗酒精成瘾。同时也能为研究酒精成瘾的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9.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将不同种植物的优势集中在一个个体上,培育人们生产所需的优良杂种植株。如图为利用某种耐酸植物甲(4N)和高产植物乙(2N),培育高产耐酸植物丙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①过程为酶解法去壁,该过程所需的酶是_______,进行该操作前需对甲、乙植物细胞进行_______处理,以防止杂菌污染。
(2)PEG诱导后,除了“甲'+乙'”,还存在________。
(3)图中过程②称为________。
(4)在再分化阶段所用培养基中,含有植物激素X和植物激素Y。逐渐改变培养基中这两种植物激素的浓度比,未分化细胞群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植物激素X的名称是_____。当植物激素X与植物激素Y的浓度比大于1时,___________。
(5)除植物组织培养外,举例说明植物激素Y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_______(要求写出2个)。
(6)从用途上看,图中含一定浓度酸的固体培养基属于______培养基。植物丙'的体细胞中有_____个染色体组。
(7)得到植物丙之后,可以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繁殖。请说明与常规的种子繁殖方法相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繁殖具有的优点:_______(写出两点)。
【答案】(1)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消毒
(2)甲′+甲′、乙′+乙′
(3)脱分化
(4) 细胞分裂素 诱导未分化细胞群分化出芽
(5)促进生根、除草剂等
(6) 选择 6
(7)能保持植物原有的遗传特性、繁殖速度快、不受季节、气候和地域的限制等
【分析】1、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培养杂交植株时,首先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①)处理细胞去除其细胞壁;甲乙两细胞的原生质体经诱导产生“甲'+乙'”,即融合的原生质体,其再生新的细胞壁,形成杂种细胞,杂种细胞经过②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过程形成植株丙',该植株经过图中③过程的选择作用培养出高产耐酸植物丙。
2、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目的植株。
3、微型繁殖又叫快速繁殖技术,其优点包括:(1)保持的遗传的优良特性;(2)能实现种苗的快速繁殖;(3)不受自然生长季节、气候和地域的限制(因为在具有一定人工设施的室内生产)。
【详解】(1)由植物细胞变成原生质体,需要去掉细胞壁,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酶具有专一性,所以应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细胞壁。为了防止杂菌污染,进行该操作前需对甲、乙植物细胞进行消毒处理。
(2)PEG诱导后,除了“甲'+乙'”,还有自身融合的细胞甲′+甲′、乙′+乙′。
(3)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通过脱分化得到愈伤组织,即图中②过程。
(4)由图可知,当植物激素X与植物激素Y的浓度比大于1时,诱导未分化细胞群分化出芽,说明植物激素X为细胞分裂素。
(5)植物激素Y与植物激素X的比值大于1时,诱导未分化细胞群分化出根,植物激素Y为生长素,植物激素Y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可促进生根、除草剂等。
(6)从用途上看,图中含一定浓度酸的固体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根据题意可知,某种耐酸植物甲(4N)有4个染色体组,高产植物乙(2N)有2个染色体组,因此丙'植株的体细胞中有6个染色体组。
(7)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植物微型繁殖技术具有的优点:能保持植物原有的优良的遗传特性、繁殖速度快、不受季节、气候和地域的限制等。
10.黄毛草莓酸甜可口,深受大众喜爱。图1为黄毛草莓叶肉细胞中相关反应过程。科研人员利用野外采集到的二倍体黄毛草莓种子,添加秋水仙素获得四倍体黄毛草莓,并在相同自然环境下对比分析了两者光合特性的差异,结果如图2、下表所示(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时间
胞间CO2浓度(μmol/mol)
气孔导度[mol/(m2·s)]
13:00
368
0.055
17:00
293
0.041
注:二倍体黄毛草莓叶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
现有实验表明胞间CO2浓度与周围空气CO2浓度、气孔导度、叶肉导度(CO2从气孔传输到反应场所的阻力的倒数)、叶肉细胞的光合反应速率等有关。
(1)图1所示过程称为______循环,过程③为__________。
(2)7:00时,草莓叶肉细胞能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
A.细胞质基质 B.线粒体 C.类囊体膜 D.叶绿体基质
(3)据表3草莓在13:00“午休”时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都比17:00的高,说明“午休”现象的发生______(是/不是)气孔导度因素限制造成,推测“午休”时胞间CO2浓度较高的原因有_______。据此及图2推测在其他影响因素相同情况下四倍体草莓在13:00时胞间CO2浓度______(大于/小于/等于)368μmol/mol。
(4)科研人员还发现,四倍体黄毛草莓呼吸消耗更大,据此及图2结果推测下表中哪种叶片______(A/B)更可能为四倍体草莓的叶片,并简述理由:______。
叶片
A
B
叶色*
﹢﹢
﹢﹢﹢
叶厚度
0.46mm
0.70mm
注:“﹢”越多颜色越深
(5)二倍体黄毛草莓和四倍体黄毛草莓杂交得到的三倍体植株高度不育的原因是______,说明它们之间存在_____,因而属于两个物种。
【答案】(1) 卡尔文 二氧化碳的固定
(2)ABC
(3) 不是 叶肉导度小、叶肉细胞的光合反应速率慢 小于
(4) B 据图2可知四倍体黄毛草莓一天中净光合速率基本上都大于二倍体,且呼吸消耗更大,可知四倍体草莓的实际光合速率远大于二倍体。推测四倍体黄毛草莓叶绿素含量更高,所以叶色较深;推测四倍体黄毛草莓单位叶面积上叶绿体更多(或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量更多),所以叶片较厚(或四倍体草莓光合速率大,光合产物更多,所以叶片更厚)
(5) 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 生殖隔离
【分析】由图可知,左图表示卡尔文循环,即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由图表示随时间的推移,二倍体和四倍体草莓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详解】(1)由图可知,左图表示卡尔文循环,即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其中过程③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即C5与CO2形成C3的过程。
(2)由图可知,7:00时,草莓的净光合速率大于零,所以此时草莓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且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此时产生ATP的场所由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光反应阶段)、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BC正确,D错误。故选ABC。
(3)据表分析可知,两种草莓在中午“午休”时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都比17:00时的高,说明草莓中午“午休”现象的发生非气孔导度因素限制造成,推测中午“午休”时胞间CO2浓度较高的原因有叶肉导度小、叶肉细胞的光合反应速率慢导致消耗CO2较慢导致。13:00时,四倍体光合速率大于二倍体,消耗CO2较多,说明此时四倍体胞间CO2浓度较二倍体低,即小于368μmol/mol。
(4)由图可知,四倍体黄毛草莓一天中净光合速率基本上都大于二倍体,且呼吸消耗更大,可知四倍体草莓的实际光合速率远大于二倍体。表中显示,B叶片叶色更深,说明其含有的叶绿素更多,说明B叶片更可能是四倍体叶片。
(5)二倍体黄毛草莓和四倍体黄毛草莓杂交得到的三倍体植株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因此高度不育,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而属于两个物种。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等级班): 这是一份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等级班),共8页。
2022-2023学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等级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上海市复旦大学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等级性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15页。
2022-2023学上海交通大学附中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上海交通大学附中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综合题,非选择题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