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教学课件
-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十一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第2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教学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十一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第3节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教学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2节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十一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主题探究16近代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教学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节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节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节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课件,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知识萃取,列国纷争,政治秩序,华夏认同,经济发展,变法运动,奖励军功,重农抑商,什伍连坐,孔子和老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知识点3: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2]______”,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2)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影响
(1)灾难: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给广大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2)进步:战争迫使各国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
(3)统一:战争中大国兼并小国,为国家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
1.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军与郑国在长葛进行大战,结果周桓王中箭大败。周桓王欲传檄四方,号召天下诸侯共讨郑国,然而在大臣“征兵不至,徒为郑笑”的劝说下,周桓王只好作罢,不再提伐郑之事。这说明,周桓王时A.郑国率先确立了霸主地位 B.王室衰微而无力控制诸侯C.“礼乐征伐”已完全“自诸侯出”D.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不断
2. 下图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青铜戈,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铭文。戈是当时用于格斗的兵器。此青铜戈折射出,春秋时期A.虢国兵器制造业发达B.宗法制度仍得到维持C.诸侯国重视军事力量D.诸侯国间的战争频繁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春秋战国是战争频繁的时代,大多数诸侯国国君,既是政治领袖,也是军事将领,因而这些国君或王室成员大多铸有自己的专属兵器,如吴王夫差矛、越王勾践剑等。
3. 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这反映出他们 A.主张维护西周礼乐制度B.迎合新兴地主政治诉求C.反对诸侯不义攻伐战争D.关注民众生命与财产权
4. 战国以前的文献中,“华”与“夏”最初是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相对应。战国以降,“华夏”渐为通用词,“华夏”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A.中原人的民族观念已淡化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C.各民族间的区别完全消失D.华夏族在交往中得到壮大
5. 西汉学者刘向曾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A.民族交融不断深入B.奴隶主退出历史舞台C.社会转型的趋势初显D.争霸战争愈演愈烈
虽然春秋和战国时期都存在战争,但两个时期的战争性质不同。春秋时期主要是诸侯争霸战争,目的是获得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并不以灭国为终极目的;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则主要是兼并战争,以吞并他国为目的,将所吞并国家的土地归为己有。
6. 西周时,楚王熊渠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春秋时期,楚国公子说:“赫赫楚国……以属诸夏。”楚庄王时更是以华夏传统政治逻辑行事,出现了“楚王问鼎”的行为。这些变化说明A.楚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B.分封制完全走向了崩溃C.各民族都推崇华夏文明D.华夏认同观念日益增强
知识点4: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重大发展。②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2)典型代表:秦国的商鞅变法。
归纳总结 商鞅变法对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
(1)奖励军功: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强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2)推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归纳总结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1)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封建地主与农民这两个新兴阶级孕育成长起来,他们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3)各国激烈竞争的需要。各国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发展封建经济和政治,增强竞争力,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胜出,纷纷在国内推行变法。
(4)法家思想的推动。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
归纳总结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
1. 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时代的“田里不鬻”惯例被打破,随着土地买卖的出现,农民逐渐成为独立的小土地所有者。这一变化源于A.铁制农具的使用B.各国变法的开展C.土地兼并的加剧D.土地私有的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开始被使用和推广。但此时铁是比较珍贵的,所以大部分铁制农具并非全铁铸造,而是在农具接触土壤的部位进行包铁,所以现在出土的当时的铁农具大部分只是一个铁制的农具边框,而不是全铁铸造的。
2. 有学者认为,都江堰这样巨大的工程,体现的是四川地区民众的经验,是土著文化,它不同于关中黄土地带的治水经验。其意在强调A.四川土著文化起源最早B.各国纷纷兴建水利工程C.地域文化的交流与交融D.地理环境影响治水技术
3. 战国时期,东部的齐国和燕国铸造了形状不同的刀币。公元前336年,秦国开始使用半两钱,而南方的楚国使用蚁鼻钱。这可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商品生产呈现地区分工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统一C.商品经济得到较大发展D.社会稳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并非货币,但实物交易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中国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大约在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
4. 《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由此可知,战国时期A.坊市界限已被完全打破B.手工业促进了文化的发展C.出现了繁荣的商业中心D.社会安定且人民生活富足
5. 春秋时期,晋文公“通商宽农”,卫文公“通商惠工”。然而到了战国时期,抑商议兴,并在秦国率先得到实施。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制度的转型B.经济政策的转变C.百家争鸣的影响D.宗法观念的弱化
6. [2022全国乙卷] 材料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摘编自《荀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军事改革。
6.【参考答案】 (1)原因: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秦国变法强调奖励军功;秦依靠军事力量侵吞别国,不断扩大统治区域;法家崇尚功利,缺乏礼义教化;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主张仁义之师。(2)评价:使秦国由弱变强;为秦统一奠定基础;商鞅所崇尚的法家思想主张严刑峻法,被秦后世君主继承,成为秦朝灭亡的重要因素。【解题思路】 第(1)问,根据设问可从以下角度分析:秦国军队所处的时代背景;秦国变法的内容;荀子本人的立场;等等。第(2)问,要注意采用“两分法”,即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评价,如下表所示:
知识点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核心:“[7]____”,意为关爱他人。
(3)政治主张:主张统治者要顺应民心,爱惜民力,“[8]__________”;主张恢复周礼,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
(4)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5)文化贡献: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
(1)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
(2)哲学思想①朴素的唯物论: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②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3)政治主张:主张顺其自然,[9]__________。
老子和孔子都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老子和孔子面对这样的现状,从不同的角度,对礼乐制度进行反思:
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礼崩乐坏的本质是“失道”,认为“礼”不过是社会生活的底线,不足以维持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礼”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希望通过“克己复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老子和孔子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但都承认现实中“礼崩乐坏”的局面,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14]__________运动。
(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归纳总结 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
(1)迎合社会大变革的时代需求。
(2)各学派之间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思想活跃,具有自由和创新精神。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对比分析 诸子百家思想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归纳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转变
(1)社会组织——血缘家族逐渐削弱:各国不同程度的变法,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旧贵族,贵族政治趋于解体;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家族的解体,个体小农涌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编户齐民成为国家控制民众的有效方式。
(2)社会群体——士阶层涌现:随着贵族专政统治的瓦解,尤其是世卿世禄制度的废除,许多贵族逐渐没落,必须依靠文化知识自食其力,与此同时庶人则通过各种方式上升为士,士阶层的流动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提供了条件。
(3)文化发展——百家争鸣的文化胜景:由于官学向私学的转换,加之定于一尊的政权形式尚未出现,人们的思想处于活跃状态,在总结三代文化的基础之上,各家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思想命题和思想主张,思想文化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4)民族交融——华夏族的形成:西周以来比较固定的民族分布格局、族群关系被打破,各民族的交融步伐加快,诸夏内部文化的交流、汇合,加之诸夏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使得一个融合了诸族的华夏族逐渐形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 齐桓公葵丘会盟后,欲封禅泰山,管仲劝阻,齐桓公却认为自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由此可知 A.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B.封禅利于维护礼乐秩序C.周天子的权力丧失殆尽D.礼乐制度已经遭到破坏
礼崩乐坏西周实行规定上下尊卑等级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势力的衰落,原本“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这种尊卑等级秩序的混乱现象,被称为“礼崩乐坏”。
2.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表明孔子主张 A.用礼来规范民众的行为B.礼法结合C.以教化养成对法的敬畏D.外儒内法
3. 2022年2月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举行。下图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核心图形,其灵感来自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一哲学思想源于A.法家B.墨家C.道家D.兵家
道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战国时期的庄子崇尚逍遥自由;西汉初,黄老无为思想融入到国家治理之中;东汉后期,依托于道家思想,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兴起。
4. 孟子主张,个人、家庭、社会都应按照“礼”的原则行事,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荀子认为,利益的规定与财富的分配,必须严格执行贵贱、长幼、智愚等“礼”的相关制度。据此可知,荀子A.强调礼应为政治服务B.否认礼具有教化功能C.重视对社会制度的构建D.思想有鲜明的现实色彩
荀子的思想荀子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其思想吸收了法家的现实精神,淡化了孔子和孟子对理想政治的追求。荀子不仅融合了法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重”,使儒家学说更加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而且明确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唯物思想,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
5.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这些科学理论的实践成就表现在一大批生产工具、军事武器、机械用具的制造和改良上。这反映了墨家A.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社会属性B.是精于研究的科技精英群体C.思想与时代的主流意识一致D.综合了多家学派的思想精华
6.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法家韩非著书立说;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A.重建稳定的社会秩序B.铲除西周制度的弊端C.辅佐各诸侯富国强兵D.顺应社会变革的潮流
7.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旧贵族的没落,平日他们供养的卜、师、史等知识分子或有专门技术的“百工”四散谋生,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也随之扩散流传,“士”阶层日益崛起,并形成了“士不怀居”的社会风气。由此可知,当时“士不怀居”的社会风气A.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B.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巩固了儒学的主导地位D.助推了百家争鸣的兴起
8.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上述现象 A.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B.反映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C.表明了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第3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A,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主题探究2“尊崇儒术”与儒学的转向教学课件,共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题解读,情境设计,探究问题,分析信息,组织答案,考向预测,创新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主题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教学课件,共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题解读,情境设计,探究问题,分析信息,组织答案,考向预测,创新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