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沈阳二中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25届)语文试题
说明:
1.测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者的学养与编辑的修为
韩东育
①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语言系统发生了中西杂糅的现象。中式的文言和欧美的西文经混交后形成了第三种表达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的话语结构总体上已西式化,而文言只能以成语等形式穿插其中时,主、谓、宾、定、状、补成分的不全甚至丢失,便成为论著写作过程中的习见现象。这应该是任一期刊或出版社的编辑在处理来稿时最为头痛的问题:文稿上大片大片的标红,往往意味着改写甚至重写。我自己就曾被老师们和编辑们教育说:“你为什么不好好说话”。
②理论生硬、概念不清和表述含混,也容易导致洋洋万言不知所云的尴尬。近现代中国的概念、范畴和理论装置,几乎都是外来的,由于它们总能以正确和时尚的面貌出现,便自然有人甘做隔空对接的理论倒也乐此不疲。他们弄了一大堆连其本人都未必弄懂的欧美框架,写文章时也总是设置出无数道概念隔离墙,仿佛不如此便不足以表现作者的“体大思精”。
③由此我想起了一个或许与此无关的小困惑,即关于何谓“历史”的问题。所谓“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这几乎是用概念来解释概念的“概念”。我注意到一个小孩问“什么是历史”时,他父亲回答:“历史就是你来到这个世界前人类社会发生过的能够规定和影响你当下生活和未来走向的往事。”它或许不够周延,但我至少听懂了。年轻时写论文,我喜欢拿代表“权威”的西方理论和学者语录作为某个中国史研究问题的前提或结论,结果,历史本身的前提和结论反而被我蛮横地取消了。直到读了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时,才明白就在我夙夜标榜自己是经典作家的信仰者时,其实并没有读懂他们的原著,也不想了解他们的语境。由此而养成的一味执念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舶来权威而放弃自主思考的思维堕性,其实还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学术犯罪,因为“它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
④历史学者应该以怎样的知识结构来面对受众,显然又是一个问题。苏联碎片化的学科分类对中国学界的影响是,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一体化格局已被乱刀寸断,轻则一分为三,重则一分为N。我的一个学生跟我念了几年书后,只听到一场哲学家的讲演,就告诉我说他想改学哲学了,似乎哲学可以不需烦琐考证而直奔结论。“老北大”和“民国范”之所以不必忌言,是因为他们在接受欧风美雨洗礼前;早已拥有文史哲齐备的综合知识结构和连类格义的问题解释能力。这是否意味着新生代的史学工作者需要在基础知识上做出适度的复归呢?马克思所谓“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的说法,或许在说历史学者应该是过往知识和历史智慧的综合掌握者和传承者,而不是单一工种的工匠。孔子是史学家、文学家、伦理学家,还是武家、数学家、教育家抑或社会学家呢?从他曾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的教授者看,孔子应该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教师。即便退一步,允许我们把知识的范围进一步收窄,至少也应该具备刘知几所要求的“史家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而“才学识”又何尝不是今天所说的“文史哲”呢?可是,有许多学术论文常常给大家带来的烦恼是,编辑和读者在拜读那些动辄万言的大作时,不消两三行就昏昏欲睡,不忍卒读了。这除了表明我们自己文笔不够典雅、材料不够结实和结论无所见识外,好像并不能证明历史学本身出了什么问题。
⑤一篇有参考价值的文章,还应该内藏有该问题本身的微学术史。可编辑在审稿时却每每发现,许多稿件不是把先行成果说得一无是处,借以凸显自己的“创新”能力,就是把学术史回顾与文章展开内容处理成全无关联的两张皮。一个好的学术史梳理,应该是在充分吸纳和尊重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相反。而行文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逻辑递进,也就自然展开于前期研究之“必要条件”和自我新论之“充分条件”之间了。
⑥在了解了编辑立场的同时,也需要体察作者对编辑工作所寄予的厚望。多年来,编辑队伍已整体学者化,这是事实,毋庸讳言。但是,曾几何时,个别编辑的自律和自省,似乎也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首先,“不懂的就是错误的”,容易堕为成见式进退稿件的潜规则。学界最喜爱的,应该是“读尽天下好文章”的编辑不拘一格的目力和魄力,以及敢于超越自我眼界的站位和勇气。否则,当有些稿件因为编辑人员的逼仄视野和主观好恶或黄钟毁弃或瓦釜雷鸣时,使不但有损于编辑本人的名声,久而久之还会毁掉一个好的杂志社或出版社。其次,编辑的学养、识辨能力和职业道德,有时比刊物的所谓级别更加重要。同时,外审制度必须要坚持,但是,外审意见不等于就是决定性意见,因为外审人员中,同气相求者有之,同类相斥者有之,应付了事者有之,不读稿件者亦有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编辑本人的判断不能介入,其对学术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⑦学术乃天下公器,中国史学的繁荣发展,需要编辑和学人相携而行,愿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推动。
(本文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隔空对接”指某些中国学者不结合中国的实际而直接搬用外国的概念、范畴和理论。
B. “学术犯罪”指的在论述某些学术概念或理论时流于主观随性而不够周延。
C. “老北大”“民国范”指的是北大老一辈人才中和在民国时期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一体化格局的学术前辈们。
D.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指的是优秀的作品被眼力不够的编辑放弃而不好的作品却反而被采纳。
2. 如果你有志于研究魏晋历史,以下选项最为符合本文对你的要求的是( )
A. 使用古代汉语撰写论文。 B. 全面搜集魏晋史研究资料。
C. 提升对佛道思想的认识。 D. 运用前沿的西方史学理论。
3. 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现代中国学者的语言表达需进一步规范化。
B. 合格的编辑需要不存偏见、拓宽视野。
C. 要读懂某种理论,需要了解其产生语境。
D. 学术进步需推翻前人研究,独创一家之首。
4. 本文按照“语言表达——知识结构——文献综述——编辑修为”的顺序展开阐述,分析这样安排的理由。
5. 分析第④段列举孔子事例的作用。
【答案】1. B 2. B 3. D
4. (1)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符合认识问题的逻辑顺序。先从语言入手,由语言结合成知识,知识再组合成文献,文献最后要面对读者得经过编辑,按照事物发展的流程全方位的论证文章的观点,更易于读者理解作者创作的目的。
(2)切合文章的标题“作者的学养与编辑的修为”的论述内容,依次从这几个方面展开阐述,是文章切题的表现。
5. ①孔子的例子旨在论证这一观点——历史学者应该是过往知识和历史智慧的综合掌握者和传承者,而不是单一工种的工匠。(或答证明了“历史学者应拥有文史哲齐备的综合知识结构和连类格义的问题解释能力”亦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②孔子博学多能,涉猎并精通多个领域和学科体系,是“综合掌握过往知识和历史智慧”的典型,能够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作者的观点。(论据的典型性)
③孔子是历史名人,文化圣贤,举他的例子富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同时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论据的权威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B.“在论述某些学术概念或理论时流于主观随性而不够周延”错。原文“由此而养成的一味执念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舶来权威而放弃自主思考的思维堕性,其实还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学术犯罪,因为‘它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据此看出“学术犯罪”是放弃自主思考的思维堕性,而不是流于主观随性。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原文“可是,有许多学术论文常常给大家带来的烦恼是,编辑和读者在拜读那些动辄万言的大作时,不消两三行就昏昏欲睡,不忍卒读了。这除了表明我们自己文笔不够典雅、材料不够结实和结论无所见识外,好像并不能证明历史学本身出了什么问题”“年轻时写论文,我喜欢拿代表‘权威’的西方理论和学者语录作为某个中国史研究问题的前提或结论,结果,历史本身的前提和结论反而被我蛮横地取消了”可知,用“古代汉语撰写论文”“提升对佛道思想的认识”会造成读者看不懂的情况;而对“运用前沿的西方史学理论”作者更加抱持怀疑的态度,主张要“拿来主义”。
原文“允许我们把知识的范围进一步收窄,至少也应该具备刘知几所要求的‘史家三长’,即史才、史学、史识,而‘才学识’又何尝不是今天所说的‘文史哲’”,可知搜集魏晋史研究资料是做研究的必要积淀,从中能提炼出综合的知识和智慧。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推翻前人研究,独创一家之首”错误。由原文“一个好的学术史梳理,应该是在充分吸纳和尊重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相反”可知,学术进步是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而不是推翻前人研究。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结构思路及其作用的能力。
第一,先从语言表达写起,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语言系统发生了中西杂糅的现象。中式的文言和欧美的西文经混交后形成了第三种表达方式”,引出“主、谓、宾、定、状、补成分的不全甚至丢失,便成为论著写作过程中的习见现象”,最后指出“这应该是任一期刊或出版社的编辑在处理来稿时最为头痛的问题”。由编辑最头疼的语言表达问题引出话题,更能引起编辑和读者的兴趣。
第二,由语言的杂糅现象进一步思考滥用西方概念和理论的问题,“近现代中国的概念、范畴和理论装置,几乎都是外来的,由于它们总能以正确和时尚的面貌出现,便自然有人甘做隔空对接的理论倒也乐此不疲”;再由关于“历史”问题的小困惑,反思自己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年轻时写论文,我喜欢拿代表‘权威’的西方理论和学者语录作为某个中国史研究问题的前提或结论,结果,历史本身的前提和结论反而被我蛮横地取消了……”;然后谈到“历史学者应该以怎样的知识结构来面对受众”,指出应该“拥有文史哲齐备的综合知识结构和连类格义的问题解释能力”;
第三,接着自然谈到“一篇有参考价值的文章,还应该内藏有该问题本身的微学术史”,但在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有些人的稿件“不是把先行成果说得一无是处,借以凸显自己的‘创新’能力,就是把学术史回顾与文章展开内容处理成全无关联的两张皮”,接着指出正确做法,“一个好的学术史梳理,应该是在充分吸纳和尊重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相反。而行文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逻辑递进”;
第四,指出编辑的修为问题,“‘不懂的就是错误的’,容易堕为成见式进退稿件的潜规则。学界最喜爱的,应该是‘读尽天下好文章’的编辑不拘一格的目力和魄力,以及敢于超越自我眼界的站位和勇气”,文献知识最后要经过出版社编辑才能面对读者,由于编辑也受西方话语、知识的影响,导致判断力出错,影响好作品的出版,最终知识的传播和发挥作用也会受到影响。
据此看出,一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层次分明,符合认识问题的逻辑顺序。先从语言入手,由语言结合成知识,知识再组合成文献,文献最后要面对读者得经过编辑,按照事物发展的流程全方位的论证文章的观点,更易于读者理解作者创作的目的。二是切合文章的标题“作者的学养与编辑的修为”的论述内容,依次从这几个方面展开阐述,是文章切题的表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从论据与论点的关系看,列举孔子的事例“孔子是史学家、文学家、伦理学家,还是武家、数学家、教育家抑或社会学家呢?从他曾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的教授者看,孔子应该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教师”,据此看出,作为有力的论据佐证论点:学者应该是历史知识和智慧的综合掌握者和继承人,是全方位立体化的人才,不是专门的工匠。(或证明了“历史学者应拥有文史哲齐备的综合知识结构和连类格义的问题解释能力”)
②从论据的典型性上看,“孔子是史学家、文学家、伦理学家,还是武家、数学家、教育家抑或社会学家呢?从他曾是‘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的教授者看,孔子应该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教师”,据此看出,孔子博学多能,涉猎并精通多个领域和学科体系,是“综合掌握过往知识和历史智慧”的典型,能够具体而有力地证明作者的观点。
③从论据的权威性上看,举孔子的例子,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孔子作为先圣更加权威,达到文章更有说服力的目的。据此看出,孔子是历史名人,文化圣贤,举他的例子富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同时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卖鱼的瘦七
叶仲健
瘦七,城东人氏,卖鱼为生,高挑清瘦,麻杆似的,在家排行老七,故人称瘦七。大凡卖鱼的,都连带杀鱼。你挑一只,摊主称好斤两,将鱼摔在地上,再将奄奄一息的鱼搁在血淋淋的案板上,刮鳞,开膛,剖腹,去脏,切段,用清水汰一遍,荷叶包好,系上草绳,让你拎着走。瘦七却从不杀鱼,集市上的人都知晓。他说:“这是规矩,不能破。”
何来的规矩,瘦七没说。好在瘦七的生意不差,主要是瘦七的鱼——鲜活。鲜活顶关键,帮不帮杀鱼,不是顶要紧。通州城的人,就是嘴刁!
话说这一天,集市的商会巡差逮住一个小偷。还真是“小”偷,半大的孩子,瘦骨伶仃的,活像一条白丁鱼,衣衫破得像个叫花子,怯得眼珠子蟑螂似的四处蹿。巡差将小家伙押到鱼肉摊前:“谁借我一把刀!”没人回应,都晓得这是要动刀子。集市上的规矩,哪根手指偷了,就剁哪根。巡差说:“都耳聋了?”瘦七站出来说:“半大的孩子,我看就算了吧。”巡差说:“当初定的规矩,白纸黑字写着呢。”瘦七说:“还是个孩子呢,不懂事。”巡差说:“小时偷针,大了偷金。”瘦七说:“他偷了啥?”巡差说:“浆坊厨娘的荷包。”瘦七说:“没偷成?”巡差说:“这不逮着了么。”瘦七说:“既然没偷成,这事就算了,要有啥损失,我替他赔上。”巡差说:“都说瘦七不杀生,果然善萨心肠。不过,,家有家法,行有行规,不能说破就破,不然我如何管理这恁大的集市?”瘦七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巡差说:“我倒有个法子,就看你依不依了。”瘦七说:“啥法子?”巡差说:“你想让我破规矩,我也想让你破规矩。”瘦七说:“你的意思是……”巡差说:“你不是不杀鱼么,今日就在这地儿,杀条鱼给大伙儿瞧瞧。”瘦七为难了。巡差说:“怎么,不想破规矩?”
浆坊厨娘扯着公鸡嗓子:“刚好我今儿个要买条鱼,你替我杀了我拎走,我也不想害他丢了手指头。”厨娘弯腰,打水桶里捞起一条黑鲫,活蹦乱跳,水花四溅。说:“就这条!”瘦七略作踯躅,双手接过鱼,走到贴邻摊前:“借你的刀用下。”说罢,执刀,垂首,身子前倾,两腿并肩宽。没将鱼往地上摔,也没将刀背往鱼身上拍,瘦七就开始刮鱼鳞。刮完鱼鳞,剖开鱼肚,挑出鱼刺,将鱼包在荷叶里,交给浆坊厨娘。看这一气呵成的架势,哪里是没杀过鱼的样子!
瘦七说:“鱼我杀了,人你也该放了吧。”巡差嘿嘿一笑:“得,放人!”朝瘦七磕了三个扎扎实实的头,小家伙撒开腿一溜烟跑远。瘦七苦笑摇头,用清水净手,继续卖他的鱼。
多年过去了,瘦七还是只卖鱼不杀鱼。即便这样,来瘦七这买鱼的人,还是很多。
(有删改)
文本二:
卖豆腐的西施
叶仲健
通州城人吃豆腐,通常被问是要嫩豆腐还是老豆腐。
嫩豆腐细腻,丝滑,生吃,浇上酱汁,佐粥,通州城人常见的早餐样式。嫩豆腐有种极出名的做法——泥鳅豆腐:水入锅,开火前,放入嫩豆腐和活泥鳅,慢火烧热,泥鳅往豆腐里钻,豆腐熟了,泥鳅也熟了。
老豆腐膨松,稍硬,嚼之弹牙,遍布小孔,咬下一口,舌齿生香。通州城人善用老豆腐熬猪骨头汤,滋补得很。做这道菜时,切豆腐,不宜用刀,要用手掰,倘若用刀,味儿就不一样了。
集市上嫩豆腐做得最好的是金枝,老豆腐做得最好的是西施,西施真名韩凤英,因人长得俏,就有人称她西施,金枝只做嫩豆腐,西施只做老豆腐。这规矩,自打落摊那天起,便在无形中定下了。
王家少爷从日本留学回来,想吃嫩豆腐,遣伙计上集市买。金枝家的豆腐当然是首选。
伙计转天又来了:“金婶子,今儿个豆腐嫩不嫩?”金枝说:“嫩,跟昨儿个一般嫩。”伙计说:“我家少爷昨儿个吃了你家的豆腐,老了!”金枝说:“没理儿的事,我做的嫩豆腐,认第二,没人认第一!”伙计说:“你先别逞能,赶明儿,做一盘最嫩的豆腐来。”金枝讨了个大红脸,心里极不服气。
又一日,伙计来了,指指点点金枝摊前的豆腐,道:“果然嫩多了,这盘我全买了,隔天再买你一盘。”金枝低声地说:“这么嫩的豆腐,做起来费功夫。”金枝男人腰摔坏了,里外全靠她一个。伙计说:“价钱,亏待不了你。”
隔天,金枝左等右等,不见伙计来,散市后,一路寻到王家。伙计说:“前儿个的豆腐,少爷说还是不够嫩。”金枝说:“这么嫩的豆腐……那这盘怎么办?”伙计说:“挑回去!做出少爷满意的豆腐,我出五倍的价!”
金枝气咻咻地将这事对西施说了。西施说:“伙计说的可算话?”金枝说:“算话又怎样?他想要的,我又做不来……”西施眨眨风眼:“一盘抵五盘,倒是个好价钱。”西施当夜做了一盘嫩豆腐,一早送到王家,正赶上王家少爷吃早餐。西施卷袖净手,将豆腐切下一块,葱白似的手拿住了,放在青花瓷盘里,端至少爷桌上。伙计浇上调制好的酱汁,少爷伸筷夹豆腐,一夹,豆腐就散了。西施说:“我来。”接过银筷,夹起一方尖儿豆腐,往少爷嘴里送。少爷合上嘴巴,喉咙一声咕噜,豆腐溜进肚子里,,来了个透心凉。“好嫩的豆腐!比我在日本吃的还嫩!”
少爷吩附伙计把豆腐全买下来。伙计信守承诺,付给西施五倍的豆腐钱。西施临走时说:“吃不完的豆腐,放在深井里镇着,吃时再用井拔凉水氽一趟。”
西施将豆腐钱交给金枝,金枝不收,说这是你的。西施说:“我只卖老豆腐。”金枝说:“没想到你嫩豆腐做得比我好。”西施说:“我喜欢做老豆腐。”金枝说:“你心地儿好。”西施抿着嘴笑了笑,像极一块白嫩嫩的豆腐。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巡差坚守市场管理的“规矩”,坚持剁掉“小偷”的手指,他算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B. 作者对反面人物——王家少爷的塑造非常成功,他对金枝百般刁难,对西施施与重金。
C. 瘦七和西施两人不遵守市场“规矩”行为,对市场秩序有负面影响,引发管理难题。
D. 两则小说虽然选用的题材不同,但塑造的两个主人公品质相似,也表达了相近的主题。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卖鱼的瘦七》写瘦七杀鱼的过程,有别于开篇处杀鱼的描写,突出了瘦七不得已而为之的矛盾心理,有利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B. 《卖豆腐的西施》结尾处对西施的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起到了形象地突出女主人公笑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
C. 两则小说开篇都有对通州风情和集市生活的具体描写,如“杀鱼的过程”和“两种豆腐的吃法”等,是文学源自生活的最好注解。
D. 两则小说语言特色鲜明,用语朴实无华,对话多用口语,充溢着浓郁地方语言色彩,与人物的身份地位极为相符。
8. 两则小说中的主人公“瘦七”和“西施”有诸多相同的优秀品质,请结合作品内容概括并简要分析。
9. 有些读者认为文本一的题目“卖鱼的瘦七”过于直白,可以改为“规矩”,你认为哪个题目更好,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答案】6. D 7. B
8. ①都坚持原则、诚实守信。瘦七卖鱼但不杀鱼,却凭借鱼的新鲜和菩萨心肠拥有大量顾客;西施只做老豆腐不抢他人买卖,生意兴隆。
②都乐于助人、有同情心。(或答“都为了助人而敢于打破规矩”)瘦七为帮助偷荷包的“小偷”,宁肯打破自己坚守多年的“规矩”,杀鱼救人;西施打破“只做老豆腐”的规矩为王家做嫩豆腐,帮助生活困顿的金枝。
9. 参考答案一:“卖鱼的瘦七”更好。
理由:①人物上:“卖鱼的瘦七”直接点明主人公及其职业,突出其市井小人物形象。②情节上:小说围绕瘦七卖鱼却不杀鱼,为救小孩破例杀鱼的情节展开,标题和文章内容结合紧密。③主题上:“卖鱼的瘦七”和“卖豆腐的西施”两篇文章题目形式相似,应为作者同一主题的系列小说,共同赞美了平凡的小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
参考答案二:“规矩”更好。
理由:①人物上:“规矩”内涵丰富,它既是瘦七经商恪守的准则,“卖鱼而不杀鱼”,更体现出瘦七破了规矩“解人之困”的优秀品质。②情节上:“规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自“规矩”始,以“规矩”终,整篇文章围绕瘦七“守规矩”和“破规矩”而展开。③主题上:“规矩”有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干任何事都需要恪守行业规矩,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持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善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算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错误。以偏概全,从文本一看,作者支持瘦七救人,而对巡差的“坚守规矩”持否定态度,因而说“他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正确。
B.“反面人物”“百般刁难”曲解文意,从文本二看,王家少爷只是一个挑剔的食客,是作品的次要人物而不是反面人物,作者塑造他是为了衬托西施做嫩豆腐的技艺高超和表现西施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C.“对市场秩序有负面影响,引发管理难题”于文无据,两则文本都未涉及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而结尾部分展现的是瘦七的生意依然很好,西施受到金枝的赞美。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B.“起到了形象地突出女主人公笑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赏析不当,一是“像极一块白嫩嫩的豆腐”是对西施这个人的比喻,不只是对笑的比喻;二是未理解《卖豆腐的西施》结尾处的关键作用。作者运用比喻对西施的描写,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美貌,更是对她纯洁心灵和高贵品质的赞美。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瘦七却从不杀鱼,集市上的人都知晓。他说:‘这是规矩,不能破。’”“何来的规矩,瘦七没说。好在瘦七的生意不差,主要是瘦七的鱼——鲜活”“多年过去了,瘦七还是只卖鱼不杀鱼。即便这样,来瘦七这买鱼的人,还是很多”,瘦七卖鱼但不杀鱼,却凭借鱼的新鲜和菩萨心肠拥有大量顾客。“集市上嫩豆腐做得最好的是金枝,老豆腐做得最好的是西施,西施真名韩凤英,因人长得俏,就有人称她西施,金枝只做嫩豆腐,西施只做老豆腐。这规矩”“西施将豆腐钱交给金枝,金枝不收,说这是你的。西施说:‘我只卖老豆腐。’金枝说:‘没想到你嫩豆腐做得比我好。’西施说:‘我喜欢做老豆腐。’”西施虽然能做好嫩豆腐,但只做老豆腐不抢他人买卖。可见“瘦七”和“西施”二人都坚持原则、诚实守信。
“瘦七说:‘鱼我杀了,人你也该放了吧。’巡差嘿嘿一笑:‘得,放人!’”“西施当夜做了一盘嫩豆腐……西施将豆腐钱交给金枝”,由此可见,“瘦七”和“西施”二人都乐于助人、有同情心,能为了助人而敢于打破规矩。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卖鱼的瘦七”更好:
“卖鱼的瘦七”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瘦七,城东人氏,卖鱼为生,高挑清瘦,麻杆似的,在家排行老七,故人称瘦七”作为市井小人物,“卖鱼的瘦七”直接点明主人公及其职业特点。
“卖鱼的瘦七”可以更好地表现小说情节。“瘦七却从不杀鱼,集市上的人都知晓”你不是不杀鱼么,今日就在这地儿,杀条鱼给大伙儿瞧瞧。”“瘦七略作踯躅,双手接过鱼,走到贴邻摊前:‘借你的刀用下。’说罢,执刀……”瘦七卖鱼却不杀鱼,为救小孩破例杀鱼,标题和文章内容结合紧密。
“卖鱼的瘦七”可以更好地揭示文章主题。小说通过写瘦七为救小孩破例杀鱼,表达了做人要持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善心的主题。
“规矩”更好:
“规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瘦七却从不杀鱼,集市上的人都知晓。他说:‘这是规矩,不能破。’”“都说瘦七不杀生,果然菩萨心肠。不过,家有家法,行有行规,不能说破就破,不然我如何管理这恁大的集市?”“鱼我杀了,人你也该放了吧”“多年过去了,瘦七还是只卖鱼不杀鱼”,文章自“规矩”始,以“规矩”终,整篇文章围绕瘦七“守规矩”和“破规矩”而展开。
“规矩”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瘦七却从不杀鱼,集市上的人都知晓。他说:‘这是规矩,不能破。’”“多年过去了,瘦七还是只卖鱼不杀鱼”,通过守规矩,突出了瘦七经商恪守的准则的品质;“你不是不杀鱼么,今日就在这地儿,杀条鱼给大伙儿瞧瞧”“鱼我杀了,人你也该放了吧”,通过破规矩,突出了瘦七“解人之困”的优秀品质。
“规矩”有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文章通过瘦七守规矩表达了干任何事都需要恪守行业规矩的主题;又通过瘦七破规矩,表达了做人要持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善心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B. 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C. 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D. 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相同。
B. 再拜,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
C. 学者,指古代的圣贤,与《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思相同。
D. 左右,指身边伺候的人,近臣,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中“左右”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
B. 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义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
C. 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D. 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辩说天下的得失虽都与是否承袭古制有关,但泥古守旧无补时政。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
(2)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
14. 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体现出了怎样的“人君之道”?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藏住忠心不说,属于奸邪之类;因私心而误国,属于贼害之类。
(2)忠臣不避危险,明君不拒绝别人提意见,你还是说吧!
14. 有远见卓识,既能开张圣听,又能坚定立场不动摇。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啊。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动,来促进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打发王孙绁到您那里去拜望、陈述,请叔父穿上胡服吧。
“子不反亲”与“臣不逆主”为对称结构,前后断开,排除B;
“通谊”要连在一起,指通行的规矩,排除A;
“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为否定判断句,要在“非”前断开,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 正确。句意:肥义在一边陪伴着他 /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B. 正确。句意:公子成拜了两拜 /拜两拜敬献给大王。
C.“‘学者’意思相同”错。学者,圣贤/求学的人。句意:背叛了圣贤们的教导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D. 正确。句意:不受左右人的约束和羁绊 /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赵武灵王辩说天下的得失虽都与是否承袭古制有关,但泥古守旧无补时政”有误,从原文“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来看,赵武灵王认为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勋,尊崇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属”,类,一类人;“以”,因;“奸之属也”“贼之类也”,判断句。
(2)“辟”通“避”,回避,避开;“距”通“拒”,拒绝;“其”语气副词,表婉商。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在文本一中赵武灵王决定教导百姓改穿胡服、习骑射,对此公子成、赵文表示反对。赵武灵王还是认真倾听了他们的意见,后来赵造也来劝谏,赵武灵王说“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意思是“忠臣不避危险,明君不拒绝别人提意见,你就说吧”,说明他善于倾听,能开张圣听。但赵武灵王认为“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他有远见卓识,能够坚定自己的立场不动摇,最终还是推行“胡服骑射”的策略。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赵武灵王平日闲坐时,肥义在一边陪伴着他。武灵王说:“现在我打算教导百姓改穿胡服、习骑射,那么社会上一定会对我进行非议了。”肥义说:“愚蠢的人对于即使成功的事情也弄不明白,聪慧的人在事态尚未露出苗头之际就能察觉出来了,希望大王马上去施行吧。”武灵王于是改穿胡服。派王孙绁向公子成说:“子女不违抗父母,臣子不违抗国君,这是先王时就已通行的规矩。现在,我要改穿胡服的目的,决不是放纵情欲而娱乐心志。所以我希望仰仗叔父的正确行为,来促进改穿胡服的成功。我特地打发王孙绁到您那里去拜望、陈述,请叔父穿上胡服吧。”公子成拜了两拜,说:“中国这个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道德所施行的地方。现在君王舍弃了这些,而去套用边远地区的服装,背叛了圣贤们的教导,我希望大王要多多考虑啊。”王孙绁把公子成的话向武灵王报告。于是,武灵王就亲自到了公子成家里,对他说:“衣服的式样,不过是为了人们穿着方便的,而礼制是为了处理事情的便利。早些时候,中山国使恃齐国的雄厚兵力,侵犯我国的土地,俘虏我国的百姓。先王对这件事极为愤恨,可是这个仇至今还未能报。如今我们采用便于骑射的胡服来武装自己,可以向中山国报仇雪恨。”公子成听了以后拜了两拜,于是武灵王就赐给他一套胡服。赵文又前来劝阻武灵王说:“服装有一定的样式,这是礼法所规定的。这是古代圣人用来教导我们的。所以我希望君王认真考虑一下这件事。”武灵王说:“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服式不同,却能统一了天下;春秋时代五霸的教化不同,却都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习俗应跟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礼法制度也要随着形势的改变而改变,这才是圣人治国的原则啊。”赵造规劝说:“藏住忠心不说,属于奸邪之类;因私心而误国,属于贼害之类。我虽然愚钝,愿尽忠心,不敢逃避死罪。”武灵王说:“忠臣不避危险,明君不拒绝别人提意见,你就说吧!”赵造说:“圣人不交换百姓而进行教诲,聪明的人不改变习俗而行动。并且遵循原有办法没有什么过错,奉行传统制度不会偏离正道,我希望大王好好考虑吧。”武灵王说:“圣人的兴起,不承袭前代而兴旺;夏、商的衰败,因不变更制度而灭亡。所以遵循旧制的做法不会建立盖世的功勋,尊崇古代的理论不能治理当代,希望你不要再说反对胡服的话了。”
文本二: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如何掌握做国君的方法?”师旷回答说:“做国君的方法是:要清静无为,务必做到博大仁爱,急于任用贤能;广开耳目,以此明察各方面的情况;不拘泥于世俗的偏见,不受左右人的约束和羁绊;目光远大,见解卓越独到;经常检查考核官员的政绩,以此驾驭臣下。这就是做国君要掌握的方法。”晋平公说:“好!”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题沙溪宝锡院①
欧阳修
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尝向北人夸。
青林霜日换枫叶,白水秋风吹稻花。
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
野僧独得无生②乐,终日焚香坐结跏③。
【注】①本诗是一首寄题诗,所谓“寄题”,即诗人并没有亲到寺院,而是从异地写诗题赠。宝锡院:寺庙名,在欧阳修的家乡江西吉州。②无生:佛教语,不生不灭。③坐结跏:佛教坐禅之法。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十分喜爱自己的家乡,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还曾写诗向“北人”夸赞自己的家乡。
B. 第二联充分调动视觉、嗅觉等感官来展现秋日美景;枫叶随风飘落,稻花随风飘香。
C. “酿酒烹鸡留醉客”一句表现了当地民风淳朴,与陆游“丰年留客足鸡豚”意思相近。
D. 诗人着一“遍”字,形象地再现了当地家家户户织苎的景象,表现出了百姓勤劳的品质。
16. 本诗前三联都写家乡的景物、家乡的生活场景,尾联突然转写“野僧”,有人感到疑惑,请你结合全诗,为其解惑。
【答案】15. B 16. ①诗人在尾联提及“野僧”,与标题中的“宝锡院”形成照应。
②前三联描述家乡的美好,恬静秀美的溪山风光、单纯朴实的农家生活、真挚亲切的人情风貌,这样的溪山秀美之处正是佛家理想的清净修行之所。
③作者没有亲到寺院,是从异地写诗题赠,前三联的写景旨在凸显尾联中宝锡院僧人的修行,符合寄题诗的题旨。前三联的美景动人,但并不能打动野僧,突显了“野僧”修行得道,参悟生死,心无杂念,独享清净,超然物外的境界。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调动视觉、嗅觉等感官”“枫叶随风飘落,稻花随风飘香”错误,“秋风吹稻花”应是视觉而不是嗅觉;“换枫叶”是指枫叶的颜色变换而不是随风飘落。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结构和内容的能力。
本诗是一首寄题诗,题目是“寄题沙溪宝锡院”,所谓“寄题”,即诗人并没有亲到寺院,而是从异地写诗题赠。在赞颂寺院、僧人的同时,还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怀念,为一首别具特色的题赠诗。从写作意图上看,诗人在尾联肯定宝锡院僧人的修行,符合寄题诗的特点。
尾联中的“野僧”指的是山野的僧人,而标题“寄题沙溪宝锡院”也有“宝锡院”,可见在诗歌结构上,尾联与标题形成呼应。
尾联“野僧独得无生乐,终日焚香坐结跏”转为写僧人。“无生乐”,指佛家对生死的认识。“坐结跏”,指佛者诵经时的坐法。尾联两句,写山野之僧人能够悟透人之生死,不去追求俗世的各种享受,终日参禅诵经。这两句诗,既是照应前四句所造之景,溪山秀美之处乃佛家理想的清净地方;又是前四句的反跌,溪山秀美风光和朴实真挚的农村生活并不能打动佛者的虔诚心,自甘整日念佛诵经。从写作内容上看,“野僧”在家乡修行得道,是“物物佳”的具体体现(或侧面反应出沙溪风光秀美,民风淳朴)。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六国论》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诸侯国割让土地还不能满足秦国的贪欲,却换来秦国更加急迫的侵犯。
(2)春水涨起,春风拂面,我们不禁想起《侍坐》篇中曾皙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美好社会图景:暮春时节,一群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一边高歌一边回家,好不惬意!
(3)《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粮仓中的粮食衬托钉头之多,表现阿房宫殿宇众多,批判统治者的穷奢极欲。
【答案】 ①. 奉之弥繁 ②. 侵之愈急 ③. 浴乎沂 ④. 风乎舞雩 ⑤. 钉头磷磷 ⑥. 多于在庾之粟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繁”“雩”“磷”“庾”“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第Ⅱ卷(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个人,在一生的某个时刻,都曾和忧郁________。忧郁如同一只老狗,忠实而疲倦地追着人们的脚后跟,挥之不去。忧郁几乎是人类这种渺小的动物,面对宇宙苍穹时________的恐惧,所以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忧郁。
失落引发忧郁。过度的被保护和溺爱,也是一种失落。他们失落的是独立与思考,虽然他们只有满足的经验,却丧失了承担责任的勇气,丧失了容纳失望的胸怀,丧失了学会考验的能力。他们的脑海深处永远藏着一个软骨的啼哭的婴孩,因为愤怒于自己的无力,并把这种无能感储入内心,因而导致无可名状的忧郁。
人的一生,必须忍受种种失落。就算你早年未曾失父失母失学失恋,就算你________、平步青云,你也必得遭遇青春逝去、韶华不再的岁月流淌,你也必得纳入体力下降、记忆衰退的健康轨道,你也必得遵循生老病死的铁律。到了那一刻,你是否有足够的弹性抵御忧郁?
18. 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选项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们虽然有满足的经验,却丧失了承担责任的勇气,丧失了学会考验的能力,丧失了容纳失望的胸怀。
B. 虽然他们只有满足的经验,却丧失了承担责任的勇气,丧失了容纳失望的胸怀,丧失了学会考验的能力。
C. 他们虽然有满足的经验,却丧失了承担责任的勇气,丧失了接受考验的能力,丧失了容纳失望的胸怀。
D. 他们虽然有满足的经验,却丧失了承担责任的勇气,丧失了容纳失望的胸怀,丧失了接受考验的能力。
【答案】18. 不期而遇(狭路相逢)、与生俱来、一帆风顺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指每个人都曾经遇到过忧郁,可填“不期而遇”或“狭路相逢”。不期而遇:事先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没有指定的时间、地点,让人感觉突如其来。狭路相逢: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没有地方可让。后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对方。
第二空,此处说渺小的人类相对浩渺宇宙生来就有恐惧感,可填“与生俱来”。与生俱来:生下来就是如此,不依靠后天培养和教育,从一出生就拥有的特性或行为。
第三空,此处和“平步青云”连用,表示人生顺遂,可填“一帆风顺”。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
一是“虽然他们只有”关联词语位置及使用不当,前后句子主语一致,应改为“他们虽然有”;
二是“学会考验和失败的能力”成分残缺,“学会”后面加“接受”;
三是“丧失了容纳失望的胸怀,丧失了学会考验和失败的能力”语序不当将“丧失能力”和“丧失胸怀”互换位置。
故应改为:他们虽然有满足的经验,却丧失了承担责任的勇气,丧失了接受考验的能力,丧失了容纳失望的胸怀。
据以上分析看出,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假如有人问我:“ ① ?”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抵?”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抵。”我生平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做得津津有味,而且兴味淋漓;什么悲观咧厌世咧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的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 ② ;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 ③ 。我每天除了睡觉外,没有一分钟一秒钟不是积极的活动;然而我绝不觉得疲倦,而且很少生病;因为我每天的活动有趣得很,精神上的快乐,补得过物质上的消耗而有余。
(节选自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简述本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答案】20. ①你信仰的什么主义?②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我还是会坚持去做)③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21. 梁启超信仰趣味主义,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能感觉趣味,获得精神上的快乐。(梁启超信仰趣味主义,只要能感到趣味,就会获得精神上的快乐。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是一个问题,根据下文回答的内容“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可知应填:你信仰的什么主义?
②“然而”表转折,与“常常失败”形成转折语意,强调坚持去做,应填: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我还是会坚持去做)。
③“因为”阐释我坚持去做的原因,“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说明我在失败里也感觉趣味,应填: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
这是梁启超《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中的一段文字,表达梁启超“信仰趣味主义”的观点。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概括,就要分析原因,结合“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因为我每天的活动有趣得很,精神上的快乐,补得过物质上的消耗而有余”概括出原因。
最后使用条件关系连词“无论……都……”连贯表述即可。
(三)名著阅读(6分)
22. 《红楼梦》第二回,借冷子兴之口交代了贾府的主要人物关系,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宝玉和黛玉是姑表亲,宝玉和宝钗是两姨亲。
B. 贾赦与贾政是亲兄弟,他们和贾珍是堂兄弟关系。
C. 贾珠与贾宝玉是亲兄弟,贾琏和贾宝玉是堂兄弟关系。
D. 探春和贾环是亲姐弟,他们的生母是赵姨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情节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他们和贾珍是堂兄弟关系”错。贾赦和贾政是亲兄弟,他们都是曾祖父是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的孙子,贾代善之子。贾珍比他们小一辈,曾祖父是宁国公贾演,祖父是贾代化,其父贾敬。所以贾珍是贾赦和贾政的堂侄。贾珍的父亲贾敬和贾政贾赦是堂兄弟关系。所以贾珍应该叫贾政、贾赦“堂叔”。
故选B。
23. 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部分判词,人物指代正确的一组是( )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③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④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A. 贾探春 贾惜春 妙玉 巧姐 B. 王熙凤 贾迎春 妙玉 秦可卿
C. 王熙凤 妙玉 贾迎春 李纨 D. 贾探春 妙玉 贾惜春 史湘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①这一首判词说的是探春。判词前的这幅画象征着探春像断线的风筝一样离别故土,船和海是暗示她远嫁的情景。
②妙玉。这句判词的意思是想要洁净安然可是却从未洁净安然过,白云看起来空空的没有东西,可是也不见得真是空;可爱美好的美玉,最后还是陷在了泥沼中。“何曾”“未必”,均暗示妙玉是身在“佛门”、心在“红尘”,以及后来的结局既没能“空”,也没能“洁”,反而是不空不洁。
③“三春景不长”应为“惜春”之意,故可知写的是贾惜春。第二句“缁衣顿改昔年妆”,缁衣指的是尼姑穿的黑色服装。 这两句是说惜春从她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好景不长,决心摆脱世俗,遁入空门。 第三、四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具体指出贾府小姐惜春最后出家为尼,再也不是公府千金而是过着"食缁衣乞"的生活。
④“湘江水逝楚云飞”含有“湘”“云”二字,再结合整首诗的诗意,故可知写的是史湘云。
故选D。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科技飞速发展,CHATGPT这类智能交互软件可以清晰缜密地为人类答疑解惑,但也被许多高校和学术机构明令禁止;一些智能绘图软件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富有创造性地设计园林造景、建筑装潢等图纸,但也令许多设计师倍感行业危机;元宇宙可以给人提供全方位的逼近现实生活的虚拟快感和非凡体验,但也有人反对这种产物,认为它会成为人类的精神毒药。
读了上面的材料,面对飞速发展的科技和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与挑战,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就此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①写作时不妨合理想象,内容要与材料紧密联系;②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让科技为生活赋能 ,让你我为科技赋能
自赛因斯先生步入国门,科学与技术便如影随形,相伴你我左右。如今,我们早已不用再高喊赛先生这洋味十足的名衔追赶他人的步伐,我们欣慰地看到,科技已在祖国生根发芽,渗透进生活的点点滴滴。
但是,我们却也看到,ChatGPT让学生的作业效率大大提高,却也容易产生学术欺诈;一些智能绘图软件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进行创作,但也令许多设计师倍感行业危机……人们享受着诸如ChatGPT等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的成果时,也在被动接受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亡羊补牢中奔忙不已。
科技是天使还是魔鬼?实际上,技术的革新总会给人们带来某些困惑。
比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进了电气时代。福特汽车发明的生产流水线,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应用到各个领域,推动了技术革新。流水线的生产模式,也一直沿用至今。然而,生产的高效化却带来了人的工具化,流水线上的工人长期重复从事一种简单劳动,像机器的附属物。
但是,在中国发展史上,我们却也能看到,“两弹一星”的国之重器,是科技;万物互联的宏伟蓝图,仍是科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梦想的实现,靠的是科技;“稻下避暑,禾下乘凉”,民生的保障,还是离不开科技。毋庸置疑,科技正为生活的各个角落“赋能”,为“复兴号”列车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放眼整个赛区,风驰电掣的清洁能源汽车,由“工业巨兽”华丽转身的国家大跳台,这是巴赫所称贺的“科技真正的潜力”。而这份潜力,正由新时代的我们不断挖掘与开发,为你我赋能,为中国赋能。
然而,站在更深远的视角眺望,科技为我们的生活赋能,其背后却是一个个大写的“人”,在为科技“赋能”,推动着科技的进步,延续着文明的血脉。“给文明以岁月”,反观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止息,其中最为基础与客观的一点便是科学的存续;而科学的薪火,正是靠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传递至今的。从赵爽弦图到杨辉三角,从《天工开物》对中华科技火种的坚守到祖冲之、祖暅“碾压式”领跑世界的学术成就,没有人能否认是这些巨擘为科技注入了无限能量,默默地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如今,中华科技炽热的接力棒已然传递到你我的手中。“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出之”,这是对科学精神的最佳诠释,也是向新时代的你我提出的使命与要求。正如《三体》所言,“弱小和无知从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我们应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学姿态,挺进在时代的旗帜下。科技为你我生活赋能,而新时代的你我,则应循着“赛先生”的足迹,用双手,为科技赋能。
也许,在新时代的百花园里我们并不耀眼,可若干年后回首,我们定会为自己在文明长河里发过的光而骄傲。让我们一同,借科技之力,给文明以岁月,给岁月以文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列举介绍了诸如ChatGPT、智能绘图软件、元宇宙的强大功能:它可以在日常生活、各种工作场景中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便利与工作方面的便捷,如减轻人们工作负担,降低工作成本,服务于人类等。但,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与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发展时,也有许多人担忧其会影响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也有人思考其可能产生的道德伦理等问题等等。总体来说,对待飞速发展的科技,既要肯定其出现是人类创新和突破的结果,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思想、思维等方面的积极影响,还要看到其对人们的消极影响,带来的巨大挑战。当然,最应意识到的是,科技本无罪,关键还是在于人类如何去运用这些高科技,以更好地造福人类。
对此,写作时,首先应正确理解新兴科学技术的产生、意义、影响及人们应有的正确态度和做法等,然后由此引发对科技发展的全面思考。如,新事物新技术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一定的必然性;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对它的态度也会逐步理性和客观。因此,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学会辩证全面深入认识新生事物,合理有节制地运用新技术,做新技术的主人而不是被新技术所主宰牵制。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说明人类不断探索科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放我们自己,让生活更美好;因此,我们要为科技的使用设定边界,不要为了避免眼前的危险而承受更大的风险,或是为了贪图当前的安逸而丧失了独立思考与生活的能力。
立意:
1.对新兴科技既要乐观以待,也要秉烛忧思
2.用乐观的心态迎接科技发展,让其为我所用。
3.可以适当用保守的眼光去接受科技发展。
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辽宁省沈阳市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绥化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黑龙江省绥化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信息类文本阅读,三段是一个层次,第四,文言文阅读,理解性默写,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应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黑龙江省大庆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两千八……,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